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治疗探讨:附143例分析

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治疗探讨:附143例分析

一、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治疗的探讨——附143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迪丽达热·艾尔肯[1](2021)在《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非卒中原因住院而随后在医院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85例,同一研究期内院外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0例患者作为对照病例。收集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相关指标资料,并对有意义的变量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院内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两组患者出院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以作为预后判断标准,m RS评分0~2分视为预后良好,3~6分的视为预后不良,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院内组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发热、恶性肿瘤、围手术期等变量明显高于院外组;院内组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发病时m RS评分、发病时NIHSS评分水平明显高于院外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院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梗死分布及TOAST分型等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组前循环+后循环、心源性栓塞型、其他原因型比例高于院外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优势比(odds ratio,OR)=2.92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52~6.815;P=0.013]、心功能不全(OR值=4.133,95%CI 1.374~12.439,P=0.012)、肾功能不全(OR值=5.196,95%CI 1.370~19.705,P=0.015)、恶性肿瘤(OR值=4.551,95%CI 1.188~17.441,P=0.027)、发病时m RS评分(OR值=2.562,95%CI 1.716~3.825,P<0.001)、白细胞计数(OR值=1.185,95%CI 1.063~1.322,P=0.002)和纤维蛋白原(OR值=2.181,95%CI 1.554~3.059,P<0.001)是IH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院内组住院天数更长、预后更差,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恶性肿瘤(OR值=14.092,95%CI 1.213~163.702,P=0.034)、发病时m RS高评分(OR值=10.363,95%CI 4.936~21.759,P<0.001)、院内发生卒中(OR值=80.316,95%CI 9.212~700.255,P<0.001)、前循环+后循环梗死(OR值=35.573,95%CI 3.330~379.994,P=0.003)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院内卒中患者常合并多种危险因素、预后更差,全面评估、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并及时诊治对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卢万强[2](2019)在《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定该疗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整体身体状况的改善作用;通过观察其治疗中或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通过该研究,为临床上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丰富临床治疗方案。方法:1.研究设计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准备120个不透明信封并进行编号1~120,制作随机卡编号1~120,由第三方按照电脑程序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填入随机数字,按1:1:1:1比例分成常规针刺组,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扎跳法联合神阙灸组,随后写入分组信息,然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2.治疗方法四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法和基础治疗,然后根据不同分组给予不同的针刺及艾灸方案,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上肢取穴:后溪、阳池、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下肢取穴:昆仑、解溪、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扎跳法组取穴相同,然而在后溪、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等穴实施扎跳手法,确保针刺得气;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进行神阙隔物灸,中介药物包括川芎、桃仁、红花、黄芪、桑寄生、鸡血藤、地龙、生龙骨、龟板(醋制)和盐;联合组将神阙灸法和扎跳针刺法联合使用。上述治疗方法均为1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3.观察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记录其年龄,发病时间,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对其进行中医证候学评分,Brunnstrom六阶段评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并观察治疗中和治疗后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4.疗效判定方法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分4级:痊愈: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减少>70%;有效:减少>30%;无效:减少<30%。其中积分减少百分比=(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5.安全性评价方法根据患者所发生不良事件的具体时间,患者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医者对于该症状的处理方式,不良反应消失的时间,判断该不良反应是否与治疗相关。发现不良反应时,依据病情判断是否中止试验。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任何处理可继续治疗。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治疗。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6.统计学方法所有结果交由第三方处理。数据分析均在SPSS22.0数据统计软件包上实现,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先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时,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满足方差齐性时,则采用t’或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1.一般资料:经过对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的评分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学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中医症候学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低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全身调理效果更为明显。3.改良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更为明显。4.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5.Brunnstrom肢体运动功能评级: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runnstrom上肢及下肢评级均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扎跳法组和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高且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较常规针刺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6.疗效评价:经治疗后,常规针刺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扎跳法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30例,痊愈0例,显效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联合组30例,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疗效更为明显。7.安全性评价:在本次研究中,四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仅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患者在治疗时会在脐部出现烧灼感,这是由于艾灸热量长时间累积所导致的,经过简单的处理后便可继续进行治疗,说明无论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直接决定着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制定的治疗方案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从而有利于疗效的发挥。结论:1.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可有效提高脑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两者联用效果更优。2.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对于运动功能障碍的中风后偏瘫患者有显着的疗效,可有效提升其运动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3.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整体身体情况均有一定的改善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4.本研究观察了中风后偏瘫患者在接受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时安全性指标,结果表明均无不良反应,表明这两种疗法的安全性很高。通过该项临床实验结果证明,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优良,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疗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赵东肖[3](2017)在《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采用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的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将其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注射用尤瑞克林)与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7%、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7%、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于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尤瑞克林,能改善临床疗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

孙金红,刘俊[4](2015)在《临床药师参与一例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不足致脑栓塞患者的会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会诊1例接受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出现脑栓塞的案例,提供药学服务。结果:临床药师分析患者脑栓塞发生的原因,调整华法林抗凝方案,并为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提高抗凝治疗成功率,降低患者抗凝风险。

骆焕洪,宋兴旺,由行,黄艺洪[5](2013)在《基于磁共振的心源性脑栓塞选择性溶栓治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在头颅磁共振T1加权像、T2加权像、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排查后选择性溶栓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8例脑栓塞病人分为常规溶栓对照组(24例)和选择性溶栓治疗组(24例),对照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经磁共振T1、T2、DWI及SWI排查后选择给予性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以及脑出血转化率。结果选择性溶栓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溶栓对照组(P<0.05),且脑出血转换发生率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以头颅磁共振T1、T2、DWI及SWI检测为基础的选择性溶栓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溶栓治疗中脑出血性转换发生率,疗效满意。

耿介立,俞羚,孙亚蒙,宋叶平,曹雯炜,杨晓岚,杨立刚,林岩,潘元美,糜建华,苏爱萍,董荃,邹静,陈莺,高枚春,李焰生[6](2013)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健康职业者指南》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作者对当前的成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评估和治疗的证据和处理建议进行总结。目标读者是负责为起病48 h内的患者提供服务的各种专业人员,包括院前救护人员、内科医师、相关医疗保健人员及医院管理者。本指南将取代2007年的指南和2009年更新版。方法由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组选择工作小组成员,他们代表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工作小组成员结合各自专长选择相关主题内容,着重回顾上次指南发表后的文献,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证据分级标准来分类证据并予以推荐。结果本指南的目的是降低卒中相关的残疾和死亡率。指南支持卒中照料体系的全局概念以及卒中治疗的各个细节,从患者识别到紧急医疗服务的激活、转运和分诊,从急诊的最初几个小时到卒中单元。指南讨论了早期卒中的评价和一般医疗护理,以及缺血性卒中特定的干预措施,如再灌注策略和脑复苏的生理性最优化。结论由于许多的推荐还是依据于有限的证据,故特别需要更多的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的研究。

万琛宜,黄经纬,洪道俊,万慧,吴裕臣,徐文苑[7](2013)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出血性转化和转归: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和转归。方法回顾性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影像学和其他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rnagmg SWI)诊断HT,并将患者分为HT组和非HT组;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临床转归。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HT以及HT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34例出现HT(35.4%)。HT组年龄[(66.21±7.04)岁对(61.21±13.42)岁;t=2.020,P=0.046]和梗死体积[(3.88±2.20)cm3对(1.96±1.37)cm3;t=5.267,P=0.001]显着性大于非HT组,高血压(58.8%对30.6%χ2=7.228,P=0.007)、糖尿病(29.4%对6.5%;χ2=9.293,P=0.002)、心房颤动(35.3%对3.2%;χ2=18.128,P=0.000)、心源性脑栓塞(35.3%对3.2%;P=0.000)患者的构成比显着性高于非HT组,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的构成比显着性低于非HT组(38.2%对62.9%;P=0.03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16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59~3.412;P=0.021]、梗死体积(OR 3.461,95%CI 1.317~6.270;P=0.044)和心房颤动(OR 1.284,95%CI1.1 17~2.903;P=0.015)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在HT患者中,转归不良组年龄[(69.46±7.17)岁对(64.19±6.31)岁;t=2.248,P=0.032]显着性大于转归良好组,高血压(84.6%对42.9%;χ2=5.781,P=0.016)、糖尿病(50.0%对14.3%;χ2=6.053,P=0.014)、心源性脑栓塞(61.5%对19.0%;P=0.025)和血肿型HT(76.9%对19.0%;χ2=11.104,P=0.001)的构成比显着性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 2.151,95%CI 1.179~3.218;P=0.023)、心房颤动(OR 4.136,95%CI1.010~8.413;P=0.046)和血肿型HT(OR 2.134,95%CI 1.219~4.452;P=0.039)为HT患者发病3个月时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HT发生率为35.4%,年龄、梗死体积和心房颤动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心房颤动和血肿型HT为HT患者发病3个月时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梅蕊,王东升[8](2013)在《心房颤动致完全前循环型脑栓塞的治疗和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寻治疗心房颤动(AF)致完全前循环型脑栓塞(TACI)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整理AF致TACI病例89例资料,阶段性对照分析采取积极超早期溶栓联合脱水剂降颅压(治疗组47例)与抗凝治疗措施(对照组42例)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病死率(14.9%)显着低于对照组(33.3%);2组生存者出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8.47±4.42)和(12.82±5.25)(P<0.01);生存者3个月后治疗组的mRS评分(1.8±1.2)低于对照组(3.2±1.0)(P<0.01);治疗组临床结局良好率(53.2%,25/47)高于对照组(33.3%,14/42)(P<0.01);6个月内治疗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复发4例。结论超早期溶栓联合早期降颅压及抗凝等综合性治疗能提高AF致TACI救治成功率。

李馨,高淑杰,李天明[9](2008)在《心源性脑栓塞5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吴长武,黄天清[10](2008)在《心源性脑栓塞6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回顾性分析心源性脑栓塞(CCE)66例的临床特征: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心衰是 CCE 最常见原因(分别为62.1%、66%、83%)。突起偏瘫、失语、意识障碍是颈内动脉 CCE 的典型临床表现(分别为85%、63.6%、68%)。CT/MRI、ECG/UCG 是确诊的最重要手段。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二、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治疗的探讨——附143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治疗的探讨——附14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主要危险因素的界定标准
    3 临床评估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院内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1.1 概念及命名
        1.1.2 流行病学特点
        1.1.3 生理病理研究
        1.1.4 病因
        1.1.5 诊断方法
        1.1.6 治疗
        1.1.7 预防
    1.2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2.1 中医学概念
        1.2.2 偏瘫病因病机
        1.2.3 中风偏瘫临床分型
        1.2.4 中药治疗
        1.2.5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认识
        1.2.6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1.2.7 外治疗法
        1.2.8 针灸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1.3 试验病例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含量
        2.2.2 随机分组
        2.2.3 治疗方法
        2.2.4 操作规范化及盲法评价
        2.2.5 疗效评价标准
        2.2.6 记录方法
        2.2.7 受试者权益保护
        2.2.8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四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
        2.3.2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2.3.3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2.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对比
        2.3.5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Brunnstrom分级对比
        2.3.6 四组患 者治疗前后下肢Brunnstrom评分对比
        2.3.7 四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
        2.3.8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本次研究分析
    3.2 中风偏瘫的病机与治则
    3.3 扎跳法起效机理探讨
    3.4 神阙隔物灸法起效机理探讨
    3.5 安全性分析
    3.6 创新性
    3.7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2.2 NIHSS评分比较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4)临床药师参与一例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不足致脑栓塞患者的会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药物治疗与药学监护
3 讨论

(5)基于磁共振的心源性脑栓塞选择性溶栓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CT及MR检查
    1.3 治疗方法与观察指标
    1.4 临床疗效评分标准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2 Barthel指数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在7 d、14 d、30 d、90 d的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脑出血性转换和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脑出血性转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8)心房颤动致完全前循环型脑栓塞的治疗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死率及出血转化率比较
    2.2 NIHSS评分比较
    2.3 生存者mRS评分、临床结局的比较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9)心源性脑栓塞5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临床表现
    1.4 影像学检查
    1.5 治疗
    1.6 结果
3 讨论
    3.1 CBE的病因
    3.2 临床和CT特点
    3.3 治疗
    3.4 预后

四、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治疗的探讨——附143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迪丽达热·艾尔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 卢万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 赵东肖.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07)
  • [4]临床药师参与一例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不足致脑栓塞患者的会诊[J]. 孙金红,刘俊.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05)
  • [5]基于磁共振的心源性脑栓塞选择性溶栓治疗分析[J]. 骆焕洪,宋兴旺,由行,黄艺洪. 临床医学工程, 2013(06)
  • [6]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健康职业者指南[J]. 耿介立,俞羚,孙亚蒙,宋叶平,曹雯炜,杨晓岚,杨立刚,林岩,潘元美,糜建华,苏爱萍,董荃,邹静,陈莺,高枚春,李焰生.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3(01)
  • [7]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出血性转化和转归: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J]. 万琛宜,黄经纬,洪道俊,万慧,吴裕臣,徐文苑.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3(03)
  • [8]心房颤动致完全前循环型脑栓塞的治疗和预后分析[J]. 梅蕊,王东升. 疑难病杂志, 2013(01)
  • [9]心源性脑栓塞50例临床分析[J]. 李馨,高淑杰,李天明. 中国实用医药, 2008(29)
  • [10]心源性脑栓塞66例临床分析[J]. 吴长武,黄天清. 临床急诊杂志, 2008(02)

标签:;  ;  ;  ;  ;  

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治疗探讨:附143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