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一品红品种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特性研究

几个一品红品种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特性研究

一、几个一品红品种低温胁迫的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姬雅欣[1](2021)在《一品红吸收污染土壤重金属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部分重金属通过大气沉降、污水等方式进入土壤对其造成污染,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健康。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研究工作的重点。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属大戟科大戟属灌木,是全球重要的木本观赏性植物。本研究以一品红扦插苗为实验材料,采用不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进行试验,测定了在不同体积比(0%、25%、50%、75%、100%)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生长的一品红生长指标,并比较分析了一品红根、茎、红色苞片及绿色叶片等不同器官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探讨了重金属污染土壤对一品红生长发育的影响和一品红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旨在探究一品红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是否具有修复作用,判断其是否为重金属富集植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5%处理组、50%处理组、75%处理组、100%处理组中株高分别是对照组的 93.57%、89.21%、70.17%、42.17%;地径分别是对照组的 85.96%、105.26%、112.28%、84.21%。绿色叶片数量随着重金属含量的增高而增多,75%处理组的叶片鲜重显着高于对照组;25%处理组的叶片干重最大,75%处理组的叶面积最大。红色苞片叶片数、鲜重、干重在高含量重金属处理组差异显着,其数量、质量均降低,75%处理组的叶面积显着大于其他处理组。茎鲜重随重金属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对照组茎鲜重为6.88g,100%处理组茎鲜重为3.89g;仅25%处理组的干重、根鲜重高于对照组,随污染程度的升高而降低。主根形态特征中,25%处理组的主根长度为51.03cm,主根根尖数为87个,主根表面积为18.14cm2,皆高于对照组,而主根直径为1.23cm,根体积为0.54cm3,低于对照组;50%处理组侧根长度为238.02cm,根直径为0.63cm,根尖数量是467个,侧根表面积为45.73cm2,体积为0.7cm3,均高于对照。(2)叶绿素a含量在25%处理组、50%处理组、75%处理组与对照差异不显着,约为0.08mg/g,在100%处理组含量明显增加,为0.13mg/g;叶绿素b在25%处理组、50%处理组、75%处理组中含量分别是0.17mg/g、0.17mg/g、0.15mg/g,均小于对照,在100%处理组中有所增加,为0.24mg/g,高污染环境使叶绿素含量升高。花青素含量随重金属含量增加而增加,所有处理组均高于对照。(3)绿色叶片处理组中Cr、As、Cd含量均低于对照组,100%处理组Cu含量高于对照66.33%,50%处理组Hg含量高于对照8.98%,50%、75%、100%处理组Zn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100%处理组Zn含量最高,高出对照76.27%;绿叶对Cu、Hg具有富集能力,对Zn富集能力强。红色苞片100%处理组As含量高出对照0.94%;Cr在75%处理组中检测出0.096mg/g;25%处理组Cd含量高于对照115.59%;50%处理组Cu含量高于对照292.66%;75%处理组Hg含量高于对照187.31%;75%、100%处理组Zn含量分别高于对照23.61%、7.18%;苞片对Cd、Cu、Hg、Zn有富集能力。茎对Cu无富集性,对其他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且随重金属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强,100%处理组中Cr、As、Cd、Hg、Zn含量分别为0.026mg/g、0.315μg/g、1.393 μg/g、0.025 μg/g、0.094mg/g。主根内 Cu、Zn 含量随重金属的增加不断增多,100%处理组Cu含量高出对照组13倍、Zn含量高出对照组18倍,具有很强富集性;Cd、As、Hg的含量仅在100%处理组存在富集性:Cd含量高于对照组11倍,As、Hg含量分别高于对照24.51%、96.51%;Cr含量在对照中最高,为0.057mg/g,说明主根对Cr无富集性。侧根中Cd、Zn含量随重金属含量的增加不断增加,最高含量分别达43.983 μ g/g、1.387mg/g,具有显着富集性;在50%处理组中吸收As含量最高,高出对照16.55%,75%处理组中吸收Cu最高,含量高于对照9.45%,对Cr、Hg吸收则先降低后增加,100%处理组吸收量最高,分别高出对照60.08%、30.32%。(4)各部位对金属的富集能力如下:对重金属Cr:茎>侧根>主根>苞片>绿叶;对重金属Cu:主根>苞片>绿叶>侧根>茎;对重金属Zn:主根>茎>侧根>绿叶>苞片;对重金属As:茎>苞片>侧根>主根>绿叶;对重金属Cd:侧根>茎>主根>苞片>绿叶;对重金属Hg:茎>苞片>主根>侧根>绿叶。Cr在75%处理组中的转移系数高于对照,为1.73;Cu在50%处理组中的转移系数高于对照,为0.21;Zn、Cd、As的转移系数在对照组中显示最高,说明植株对Zn、Cd、As转运能力弱;Hg在100%处理组的转移系数低于对照,剩余处理组均高于对照,在75%处理组最为明显为3.22,说明植株对重金属Hg的转运能力很强。

马宁[2](2021)在《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塑料大棚越冬栽培可以实现莴笋跨季节供应,满足市场需求。莴笋是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支柱农业产业,建立适用于甘肃省天水地区的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生长发育模型是指导当地越冬莴笋优品优质、及时上市的有力工具,对提高越冬莴笋种植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9-2020年间在天水市武山县蔬菜产业示范基地进行越冬莴笋栽培试验,通过观测莴笋生长过程中天气状况、塑料大棚内气温及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构建了适用于天水地区的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生长发育模拟预测模型,该模型可用于预测越冬莴笋不同发育阶段、外观品质、干物质积累及分配量和产量的动态变化,模型参数少且易获取,在实际生产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普适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生育期模型通过观测越冬莴笋到达各生育时期的具体时间,分别以发育时间和有效积温为尺度,对越冬莴笋从播种至出苗、莲座、产品器官膨大、采收四个物候期进行量化描述。模拟结果表明:莴笋从播种至采收期所需的生理发育时间为48.6 d、累积有效积温为1204.8℃。采用独立试验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塑料大棚越冬莴笋从播种到达采收期的模拟时长与实测时长之间的相关决定系数(R2)为0.99、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为0.71 d,预测精度高于以有效积温为尺度的生育期模拟模型(RMSE为3.74 d)。2.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外观品质模型为研究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外观品质随生育期推进的变化过程,通过连续观测莴笋相关外观品质指标,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建立了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外观品质模拟模型。利用独立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的茎长、茎粗、茎鲜重、出叶数和叶面积的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R2分别为0.965、0.991、0.933、0.986和0.985,RMSE分别为2.571cm、0.221cm、6758 kg·hm-2、2.48片和0.506,模型预测精度较高。3.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干物质生产模型基于甘肃省天水市历史气象统计数据,建立适用于当地的太阳辐射模型;测定越冬莴笋不同生育时期的光响应曲线,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法拟合得到光响应参数,建立越冬莴笋叶面积指数模型。结合所建太阳辐射模型与越冬莴笋叶面积指数模型,构建适用于甘肃省天水地区的越冬莴笋干物质生产的动态模型。通过独立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模型对越冬莴笋总干物质积累量的模拟结果较好,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R2和RMSE分别为0.965和477.7kg·hm-2。4.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干物质分配模型以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干物质生产模型为基础,采用器官分配指数定量描述越冬莴笋干物质在地下部、地上部及各器官间的分配,建立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的越冬莴笋干物质分配模拟模型。通过独立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越冬莴笋地下部分、地上部分、茎和叶干重的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符合度较好,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R2分别为0.952、0.960、0.965和0.912,RMSE分别为499.7kg·hm-2、60.3kg·hm-2、167.9kg·hm-2和420.1kg·hm-2。5.塑料大棚越冬莴笋产量预测模型根据越冬莴笋干物质生产量及其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确定莴笋采收的干物质量,利用莴笋肉质茎和叶片中干物质量所占比例,构建塑料大棚越冬莴笋产量预测模型。利用独立试验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的RMSE为7619 kg·hm-2,模型预测精度较高。此外,该模型参数少、易获得,便于在当地实际生产中应用。

刘智成,严良文,陈瑶瑶[3](2021)在《低温处理对西番莲扦插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以芭乐黄金果、紫香1号和台农1号3个西番莲品种扦插苗为试验材料,研究西番莲在0、3、5、10、15℃低温条件下其植株生长及其体内保护酶活性变化情况,并通过恢复生长试验,测定植株存活率,进一步探明西番莲耐冷机理。结果表明,在低温处理下,3个品种扦插苗叶片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降低而逐渐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10℃处理时这3个指标测定值均达到最大,温度低于3℃时,这3个指标测定值均低于对照。恢复生长试验中,3℃处理后的芭乐黄金果存活率为0,0℃处理后3个品种存活率均为0。综上所述,西番莲扦插苗受到低温伤害时,其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增加,诱导出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同时体内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会逐渐积累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植株抗寒性。

汪子昕[4](2020)在《弱光胁迫下外源GA及其抑制剂多效唑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辣椒(万丰大甜椒)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遮光处理(试验期间实测正常光照区光强为250-370μmol·m-2·s-1,遮光区光强为50-90μmol·m-2·s-1。测定玻璃温室白天最高温27±1℃,夜间最低温12±1℃),处理时间为20天。在弱光条件下喷施外源赤霉素及其抑制剂多效唑,对辣椒幼苗的形态、生理特性、生化指标、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内源激素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辣椒的耐弱光栽培及品种选育提供帮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辣椒幼苗在弱光胁迫下,株高比正常光照下辣椒幼苗植株高,茎秆比正常光照下的辣椒幼苗植株细,弱光下的植株细弱容易倒伏,喷施抑制剂多效唑缓解了弱光对辣椒幼苗的影响。2、弱光胁迫导致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的PIabs值降低,喷施外源多效唑提高了PIabs值。3、弱光胁迫下辣椒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于正常光照下的叶绿素含量,喷施外源多效唑进一步提高了辣椒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弱光下辣椒幼苗叶片叶绿素a/b含量低于正常光照下叶绿素a/b含量,喷施外源多效唑后叶绿素a/b含量进一步降低。4、随着弱光胁迫的增强,辣椒幼苗叶片丙二醛含量较正常光照下的逐渐升高,说明植株体内活性氧代谢发生改变,质膜受到伤害,相关生理生化反应异常;弱光下辣椒幼苗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喷施外源多效唑后含量高于弱光对照;辣椒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时间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弱光下喷施外源多效唑提高了植株可溶性蛋白的含量。5、对辣椒基因组中的GIDs和GAI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了系统发育树以及蛋白结构预测。6、荧光定量PCR试验可知赤霉素相关基因GID1、GID2、GAI在辣椒幼苗中的表达量,弱光胁迫下GID1、GID2表达水平上升,GAI表达水平下降。其中,外源赤霉素及多效唑对GID1的调控作用相反。

刘春花[5](2020)在《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苗生长、生理特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探讨核桃幼苗生长中磷肥的施用量过少或过多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新萃丰核桃一年生幼苗为研究材料,设置不同梯度磷浓度处理,研究不同供磷水平对核桃幼苗单株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光合特性及处理间和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的影响。探究磷肥施用量对核桃幼苗产生的影响,以期对核桃苗木繁育以及直播高效建园中核桃幼苗磷肥的高效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磷对核桃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适宜的施磷量有利于核桃幼苗叶片及根系的生长发育,其中在L4(30 g·株-1)磷浓度处理下株高、地径、叶片气孔数、总根尖数及分形维数均最大,分别较对照增加了40.70%、24.67%、58.36%、4.28%和865.38%。(2)核桃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对磷肥各处理的响应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核桃幼苗叶片中的酸性磷酸酶(ACP)和游离氨基酸均在0 g·株-1磷处理达到最高值,分别为8.27nmol/(min/mg蛋白)和11.31μg·g-1。硝酸还原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均在30 g·株-1磷处理达峰值,较对照高出117.59μgNO2-.g-1FW.h-1、70.89 mg·g-1、40.95 mg·g-1。根茎叶中微量元素磷、钾、钙、镁随磷浓度升高呈直线上升的变化趋向,而氮、硼、铁、锰、钼、硫和锌呈“升高-降低”趋向。(3)不同磷浓度处理对核桃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各指标存在不同的影响。叶绿素总量在L4(30 g·株-1)磷处理达最大值为26.89 mg·g-1,相比对照增长了40.27%。光合参数Pn、Gs、Ci和Tr均在30 g·株-1磷处理存在最高值,分别为8.08 umol·m-2·s-1、0.18 mmol·m-2·s-1、327.94 umol·mol-1和5.61 mmol·m-2·s-1。光合指标中除Ci在一天中的变化呈开口朝上的抛物线趋势,其他指标均存在双峰趋势,在时间段12:00-14:00和18:00-20:00。(4)磷梯度对核桃幼苗处理间及根际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存在较大的影响。核桃幼苗处理间20 cm及根际土壤的全氮和全磷随磷梯度的上升在40 g·株-1磷处理达到最大值为0.78g·kg-1、1.47 g·kg-1和0.70 g·kg-1、1.41 g·kg-1,全钾含量随磷梯度上升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PH值则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电导率呈“下降-上升”趋势。综上所述,不同磷浓度处理对核桃幼苗生长发育起到一定的的调控机制。核桃幼苗分别在生长量、生理特性、光合特性及幼苗和土壤中营养元素变化等方面对磷素的响应综合显示,在30 g·株-1磷处理下核桃幼苗上述指标均显示最好,说明这一浓度最适合核桃幼苗的生长发育。磷梯度处理在主成分分析排名显示:L4(30 g·株-1)、L3(20 g·株-1)、L5(40 g·株-1)、L2(10 g·株-1)和L1(0 g·株-1)。

张玉玉[6](2020)在《旱后复水对侧柏幼苗生长生理补偿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盆栽1年生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在苗期进行干旱及复水处理。研究不同历时、不同程度土壤干旱胁迫及其交互作用后复水对侧柏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探讨侧柏幼苗水分生理、光合生理、细胞膜透性及生物量等对干旱胁迫做出的抗旱性响应和旱后复水的恢复情况及补偿效应。试验设置四个胁迫历时(15d、30d、45d、60d)和四个土壤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RSWC)为:40%、52.16%、70%、87.84%),以充分供水(RSWC为100%)为对照,经过不同历时和不同程度土壤干旱胁迫后复水,测定复水前及复水后1d、3d、5d、7d和9d相应参数的变化。掌握侧柏幼苗应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与旱后复水的恢复情况及补偿效应,从而为侧柏在逆境条件下更好的生长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经过不同历时、不同程度土壤干旱胁迫后侧柏幼苗株高、地径的增长速率及生物量受到影响,复水后在胁迫历时短、土壤相对含水量高的处理侧柏幼苗株高、地径的增长速率超过对照,且地上、地下生物量高于对照,出现补偿生长。其中胁迫历时15d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7.84%的处理在复水两个月后株高比复水前增长了20.5%,高于对照的19.7%;地径比复水前增长了38.3%,高于对照的36.0%。侧柏幼苗株高、地径及生物量对旱后复水的恢复能力表现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高、胁迫历时短的处理出现补偿生长,而土壤相对含水量低、胁迫历时长的处理没有出现补偿现象,因而适度的干旱胁迫有利于侧柏幼苗在后期复水中的补偿生长。(2)侧柏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着复水的进行逐渐恢复,在复水第3d所有处理基本恢复并出现补偿效应。其中土壤相对含水量87.84%,历时15d、30d、45d和60d的处理分别比对照升高了3.0%、1.4%、0.1%和4.0%。水分饱和亏缺在复水第3d所有处理基本恢复对照水平,其中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胁迫历时15d、30d、45d和60d的处理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0%、8.3%、3.2%和7.6%。不同历时和不同程度土壤干旱胁迫对侧柏幼苗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缺有影响,但由于侧柏耐旱性较强,影响不显着,复水后第3d所有处理恢复并出现补偿效应。(3)侧柏幼苗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随着胁迫历时的延长和土壤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总体上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呈现逐渐升高的的趋势。其中胁迫历时45d、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的处理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降低了52.2%和62.1%,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升高了18.8%。随着复水的进行侧柏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逐渐恢复,在复水第3d所有处理基本恢复并超过对照出现补偿效应,而在第5d出现一次波动,之后又逐渐恢复并在复水第9d出现补偿现象。水分利用效率总体上先降后升再降最后逐渐稳定的趋势,在复水第5d所有处理达到最大值。不同历时和不同程度土壤干旱胁迫对侧柏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以通过后期复水来得到恢复的,并且适度的干旱胁迫使得后期的复水出现补偿效应。(4)经过不同历时和不同程度土壤干旱胁迫后侧柏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Fv/Fo、Fv/Fm、Yield和ETR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而NPQ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胁迫历时60d的侧柏幼苗Fv/Fo,Fv/Fm,ETR和Yield分别比对照下降3.7%,0.9%,26.5%和0.9%,而NPQ比对照高24.8%。复水后,各胁迫处理的侧柏幼苗随着复水时间的推移,Fv/Fo、Fv/Fm、Yield、ETR和NPQ得到了恢复,在复水第3d基本恢复至对照,随着复水时间的延长,出现了补偿效应,在复水第9d土壤相对含水率为87.84%的处理Fv/Fo,Fv/Fm,ETR和Yield分别比对照升高了7.3%、1.7%、17.1%和1.5%。由此可知,不同历时和不同程度土壤干旱胁迫虽然对侧柏幼苗PSⅡ有一定的破坏,降低了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抑制PSⅡ反应中心的光化学活性,使得PSⅡ反应中心潜在活性受损,对光合作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侧柏幼苗通过调节自身的光保护和光适应机制逐渐适应这种干旱环境,并且在复水后各指标都得到了相应的恢复。(5)随着干旱胁迫历时的延长,侧柏幼苗叶绿素含量缓慢下降,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呈现先降低再上升的趋势。其中历时60d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的侧柏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分别比对照降低15.4%、14.0%、15.1%和1.6%。复水后,侧柏幼苗叶绿素含量得到了恢复,在复水第3d基本恢复至对照,之后出现补偿效应。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的侧柏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总量在复水第9d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4.8%、30.1%和25.8%,叶绿素a/b比对照低4.0%。不同历时和不同程度土壤干旱胁迫对侧柏幼苗叶绿素含量有影响,但侧柏幼苗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响应机制逐渐适应这种干旱环境,并在复水后及时恢复,出现补偿效应。(6)胁迫历时越长,土壤相对含水量越低,侧柏幼苗细胞膜透性越大。随着复水的进行,侧柏幼苗细胞膜透性能迅速做出响应并快速恢复,所有处理在复水第5d全部恢复。在复水第5d历时15d土壤相对含水量87.84%的处理比对照降低37.0%,历时30d土壤相对含水量70%的处理比对照降低35.8%,历时45d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的处理比对照降低38.8%。历时60d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2.16%的处理比对照降低35.5%。不同历时和不同程度土壤干旱胁迫对侧柏幼苗细胞膜透性有明显的影响,但这种损伤是可逆的,随着复水的进行,膜透性逐渐恢复。

闵学阳[7](2020)在《箭筈豌豆品种DUS测试技术及抗逆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品种的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和稳定性(Stability)测定(简称DUS测定),是保护育种者原始创新、提高育种家积极性和促进植物育种工作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自1999年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开始实施植物品种保护制度,制定了200多个农业植物新品种DUS测定指南,但目前还未包括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箭筈豌豆作为适宜温带地区的优良栽培牧草,在我国草地农业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箭筈豌豆育种工作不断推进,研制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DUS测试指南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论文以收集自世界范围的48个箭筈豌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箭筈豌豆的34个表型性状进行分级和遗传多样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箭筈豌豆DUS测试的核心技术:测试性状的选择和参照品种的确定等进行研究,并通过分子技术构建了箭筈豌豆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另外,针对箭筈豌豆的耐旱性,以及我国近年来培育箭筈豌豆的耐寒特性,采用Pacific Biosciences和Illumina RNA-Seq测序技术对箭筈豌豆适应干旱和低温环境的机理进行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田间连续2年,对48个箭筈豌豆品种的34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分级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UPOV技术文件TG/1/3,将4个质量性状、5个假质量性状和9个目测数量性状按照性状表达状态能够被明确区分进行分级;采用最小显着差异法(LSD)将16个测量数量性状划分为1、3、5、7、9级连续的分级范围。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质量性状和假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8.52%50.12%,平均值为:34.94%。性状分布频率表明,箭筈豌豆品种主要以紫罗兰色花(92.31%);裂荚(86.21%);灰褐色子叶颜色(79.41%);凹陷型叶片顶部形状(55.77%);卵圆形种子(52.94%)为主。数量性状共计25个,划分为9个目测性状和16个测量性状。目测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9.31%55.49%,平均值为:41.79%;测量数量性状两年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50%35.43%和11.80%35.40%;平均值分别为:21.09%和21.36%。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宽与叶宽长比、第二主叶宽与第二主叶宽长比、自然高度与绝对高度、自然高度与茎粗、绝对高度与茎粗、开花期与荚果长、荚果长与荚果宽、荚果长与荚果分化尖长度呈显着正相关(p<0.001);而叶长与叶宽、第二主叶长与第二主叶宽、自然高度与倒伏指数呈显着负相关(p<0.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能够反应78%的品种信息。2.以TG/1/3、TG/32/7等技术文件为指导,对箭筈豌豆DUS测试指南的核心技术内容:测试性状和参照品种等内容开展研究。确定了箭筈豌豆DUS测试性状31个,包括UPOV箭筈豌豆DUS测试指南中的23个性状,以及本实验发现有特异性的8个新增性状。对每个测试性状的表达状态、观测时期、测定方法、观测数量等进行了分级和详尽描述。共筛选出32个参照品种(国际21个,我国11个),确定了123个表达状态。并对UPOV箭筈豌豆DUS测试指南中“外种皮底色”和“种子形状”表达状态进行了补充。研究结果为我国箭筈豌豆DUS测试指南的研制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3.利用箭筈豌豆转录组数据,鉴定到转录因子序列1,816个,并成功设计SSR引物208对。从中筛选出高多态性引物35对,在30个箭筈豌豆品种中共扩增到27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可产生7.91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060.90,平均值为0.68。STRUCTURE和UPGMA聚类分析均表明,相同地理起源的箭筈豌豆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通过分析引物鉴定品种的效率,确定VsTFSSR-101、VsTFSSR-111和VsTFSSR-157为核心引物,构建了箭筈豌豆品种指纹图谱。为每个品种确定了唯一标识的指纹代码,并形成QR编码。本结果可为箭筈豌豆品种DUS分子鉴定、近似品种筛选、以及遗传背景分析等提供技术依据。4.通过Pacific Biosciences和Illumina RNA-Seq测序技术,共获得39,709个非冗余全长转录本,构建了首个箭筈豌豆三代全长参考基因组。在干旱胁迫下,获得30,427个转录本,注释比例为98.01%,平均长度为2,278.89 bp。在叶和根组织中分别鉴定到3,464和3,06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GO富集分析表明dehydrin蛋白和Δ1-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ase基因在干旱胁迫下被大量诱导上调表达。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地上和地下组织中的DEGs在“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途径中均显着富集。通过分析KEGG富集结果,推测脱落酸(ABA;AREB/ABF-SnRK2途径)通过调节AMY3和BAM1的活性,诱导叶片中的淀粉降解向根部运输,在箭筈豌豆响应干旱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酵母中异源表达ATNAC3(F01.PB8282)、ERF107(F01.PB3413)、ANAC019(F01.PB9565)和ATMYB59(F01.PB10800)提高了酵母对渗透胁迫的耐受性。5.在低温胁迫下,共获得30,525个非冗余转录本,注释比例为98.09%,平均长度为2,291.56 bp。在叶片和根中分别鉴定到7,689和3,415个DEGs。GO富集分析揭示,叶片中的DEGs在光合作用相关的功能类别中显着富集;而根中的DEGs在低温响应功能类别中显着富集,其中大多数DEGs被低温诱导上调表达。KEGG富集结果表明,Ca2+、氧化还原途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昼夜节律调节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可通过CBF依赖和非依赖途径调控箭筈豌豆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此外,转录因子、叶绿素AB结合蛋白、CTP合酶N端蛋白、脱水蛋白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在低温胁迫下被大量的诱导表达。在酵母中异源表达ATCYS6(F01.PB10156)、CYSB(F01.PB322)、RCI2B(F01.PB5382)、ATWRKY33(F01.PB13794)、BHLH130(F01.PB9425)和RAP2.1(F01.PB372),能够不同程度提高酵母的低温耐受性,推测这些DEGs在箭筈豌豆响应低温胁迫中发挥重要功能。

赵渴姣[8](2019)在《国庆小菊观赏性及红紫色系稳定性评价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园林小菊是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的一个品种群,具有抗逆性强、覆盖率高、植株低矮、花量繁密、花色丰富等特点,且养护简单。随着近来年由于园林小菊品种应用日益广泛,自主选育和引进力度也随着加大,品种数量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建立观赏品质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客观全面评价每一个品种的特性,并配套规范的栽培技术体系,为其大规模的应用提供依据。为此,本研究展开了如下试验:1.对36个国庆园林小菊从生长特性、开花特性、适应性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共选取了株高、冠幅、冠丛圆整性、盛花日期、开花时期、花色、花型、花朵繁密度、抗倒伏能力、整齐度、群体存活率11个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观赏品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11个指标中,花朵繁密度、冠丛圆整性和花色的权重值较高,对国庆园林小菊的观赏品质综合评价影响最大,根据此评价方法对36个国庆园林小菊品种进行分级,其中优级品种9个,占25%;良级品种17个,占47.22%;中级品种9个,占25%;差级品种1个,占2.78%。9个优级国庆园林小菊品种分别为‘金陵紫袍’、‘金陵红日’、‘金陵笑靥’、‘金陵胭荷’、‘金陵晚黄’、‘金陵锦袍’、‘金陵红荷’、‘金陵紫烟’、‘金陵黄鹂’。2.采用色差仪分别测定了 18个红色和粉紫色国庆园林小菊品种在初花期、盛花期和衰败期3个开花时期的花瓣明亮参数L*值、色相参数a*和b*的值,计算出C*值,共12个花色指标,观测各品种在开花过程中的花色变化规律,并通过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并结合聚类分析法评价各品种的花色稳定性,从而筛选优质的红色国庆小菊的品种。结果表明,7个红色和11个粉紫色国庆小菊品种在开放过程中花色明度L*值增加,彩度C*值降低,红色a*值减退;在12个花色的指标权重值中,衰败期的a*值、b*值和盛花期的a*值权重值最高,分别为0.239、0.145和0.135;根据建立的评价体系将7个红色系小菊品种的花色稳定性划为3个等级,其中优等级的是‘金陵一品红’和‘金陵红荷’两个品种、中等级是‘金陵红豆’和‘金陵红日’两个品种,‘金陵红冠’‘金陵锦绣’和‘金陵红太阳’三个品种红色质量最差;11个粉紫色系品种的花色稳定性分成3个等级,其中优等级的是‘金陵紫袍’、‘金陵紫荷’、‘金陵紫衫’、‘金陵紫烟’和‘金陵粉扣’五个品种、中等级是‘金陵笑靥’、‘金陵粉莲’、‘金陵胭荷’和‘金陵玫瑰金’四个品种,‘金陵潋滟’和‘金陵粉玉兰’两个粉紫色品种的花色稳定性最差。3.在国庆园林小菊‘金陵粉扣’的越冬母株上采取插穗进行扦插繁殖。在最迟的定植期限前,共可采穗繁育10个批次的插穗,其中一代插穗直接来自越冬母株,有7批(1-7批插穗);二代插穗来自春季新繁的一代采穗株,有3批(1-1批,1-2批和2-1批,其中1-1和1-2来自第1批插穗扦插后的采穗株,2-1批来自第2批插穗扦插后的采穗株),每株插穗最大采集数52.7个。随着插穗采集批次的增加,插穗质量有所降低,二代植株上采集的插穗质量总体上表现高于一代扦插苗;在插穗扦插生根后,生根苗根数和根长随温度的逐渐升高而增加,但随着插穗质量的降低,生根苗质量在第4批开始下降,后在适宜生根的温度下又逐渐转好,二代生根苗相比一代生根苗来说,根数减少,但根长并未降低。插穗和生根苗在适宜的冷藏时间下均可提高盛花期的观赏性状,插穗的最佳冷藏时间是10d-20d,生根苗的最佳冷藏时间是30d左右。4.比较了 10个定植日期(分别在4月21日、4月28日、5月7日、5月18日、5月26日、6月7日、6月20日、6月21日、7月1日、7月3日定植)下‘金陵粉扣’的生长、开花的差异。随着定植期后移,盛花期推后,从10月7日到10月22日,盛花期推迟跨度达15d,且株高降低,冠幅减小,着花量也逐渐减少,单株开花量从900多朵减少到200朵左右。4月21日定植的过早,株高、冠幅和单株开花量虽多,但枝条长,株丛后期易松散、倒伏,6月7日及之后的定植过晚,表现为株高、冠幅不够,建植花海、花丛时难以达到连片的整体效果。故建议在5月中上旬完成‘金陵粉扣’的定植。统一于5月15日定植‘金陵粉扣’,对其设置了 15个不同的摘心方案(按照操作时被摘心枝条的留叶数来确定),一次摘心分为3个处理、二次摘心6个处理、三次摘心6个处理。盛花期时记录株高、冠幅和单株开花量,以此选出最优的摘心方案。结果表明:两次摘心观赏效果最优,三次摘心其次,一次摘心相对前两者最差。株高冠幅和单株开花量在15个处理中较高的是:“12-12”、“15-9-9”、“15-12”和“15-12-9”四个处理,综合省工的考虑,推荐在15叶摘心的基础上,在侧枝12叶时再进行一次摘心,即“15-12”摘心方案。

孔令标[9](2019)在《室内外盆栽与水杨酸对一品红生长及生理与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 Wild),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原产于墨西哥塔斯科地区的某种变色型观叶植物。因气候问题,一品红引入我国后,在国内大部分的地区,只适宜在温室中栽培。因此,探索一品红对室内外栽培环境以及水分的响应以及作用机制,对培育优良一品红品种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验证与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一品红的‘红荷’和‘闪亮’两个品种为试材,通过测定叶子和苞片的叶绿素荧光和色差相关指标,比较研究其在室内外(温室恒温20℃,室外的平均温度16℃)的生长状况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对一品红分别进行浇水、不浇水以及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处理,以研究这三种处理对一品红盆花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H2O2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以及干旱胁迫基因LEA3和VOC表达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表明如下:1.温室更适合‘红荷’和‘闪亮’生长,‘红荷’、‘闪亮’这两个品种经过温室栽培后,苞片Fo(初始荧光),都表现有减少。经过温室栽培后,苞片的Fm(最大荧光产量)都呈现增加。无论是室外还是温室,‘闪亮’的都比‘红荷’的大。室外的低温会使Fv/Fm(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减少,一品红的PSⅡ系统受到损伤,温室栽培提高了叶片电子传递效率,提高了叶片光反应,使净光合速率提高,温室栽培的一品红苞片a*红度更好,更具有观赏性;‘闪亮’具有较强耐寒性,无论是温室内还是室外,‘闪亮’的叶片绿色比‘红荷’叶片绿色要深,而‘红荷’比较适合在光照比较强的地方种植苞片才显得比较鲜红,‘闪亮’则比较适合温室种植,苞片会显的比较鲜艳。2.与正常浇水的一品红相比,干旱胁迫条件下,一品红叶片的细胞膜透性、水分饱和亏、初始荧光F0、H2O2含量和MDA含量均明显增多,而Fv/Fm值和相对含水量均低于正常浇水处理的水平,诱导干旱胁迫基因LEA3和VOC的表达。复水后,经过SA处理的叶片恢复能力明显强于未经SA处理的,但均没能恢复到正常对照组的水平,LEA3和VOC的表达逐渐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SA处理能够有效控制H2O2和MDA含量,维持叶片细胞膜透性,对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水性,同时对叶绿素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降低了LEA3和VOC的表达,使其表达接近正常水平,这一作用有效缓解了逆境对一品红的伤害。干旱胁迫基因LEA3与VOC可通过提高光合效率,降低活性氧对一品红细胞的伤害,从而保证了干旱情况下一品红的正常生长。

周桂英[10](2014)在《大花蕙兰抗寒耐热优良品种早期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大花蕙兰为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年宵花卉,全国范围内都有生产栽培。一般温室栽培大花蕙兰都需要在冬季加温和夏季降温来满足其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筛选出一些抗寒耐热性强的品种对温室生产节能环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市场上流行的‘金玉满堂’、‘黄金岁月’等大花蕙兰品种分别进行10/0℃低温和40/30℃高温处理,得出不同品种的抗寒耐热性排序,同时结合花色、花箭高度等一系列观赏形态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优良品种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同时建立了实验室筛选抗寒耐热优良品种的技术体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10/0℃低温处理8种大花蕙兰的实验结果发现: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不同品种的Fv/Fm、鲜重、干重显着下降,而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F0则显着上升,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抗寒性强的品种Fv/Fm受低温胁迫降幅较小且能随着温度的恢复而恢复,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增加较少;抗寒性差的品种Fv/Fm受低温胁迫显着下降且难以恢复到初始水平,MDA含量、相对电导率显着上升。2. Fv/Fm与F0、 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都呈极显着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显着相关,尤其与寒害指数相关系数达94.4%,可作为大花蕙兰抗寒性筛选的可靠指标之一。综上所述,8个品种大花蕙兰抗寒性排序为:‘金玉满堂’>‘天之骄子’>‘马可’>‘黄金岁月’>‘红梅’>‘红霞’>‘翠玉’>‘福娘’。3.40/30℃高温处理8种大花蕙兰的研究发现:高温胁迫使Fv/Fm、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下降,且胁迫时间越长,下降越多;耐热性强的‘金玉满堂’、‘马可’的Fv/Fm受高温胁迫下降较小且在恢复适温后能迅速恢复到初始值的90%以上,而耐热性差的‘福娘’和‘修女’Fv/Fm则受高温胁迫显着下降且在恢复适温后无法恢复;Fv/Fm与植物的热害指数相关系数达94.6%,可作为大花蕙兰耐热品种筛选的可靠指标之一;综上所述,8个品种耐热性排序为‘金玉满堂’>‘马可’>‘玉蝉’>‘UFO’>‘红霞’>‘黄金岁月’>‘修女’>‘福娘’。4.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8个大花蕙兰具体品种的观赏形态指标标准计算分值,综合评价筛选抗寒及耐热优良品种,得出优良抗寒品种排序为:‘金玉满堂’>‘马可’>‘天之骄子’>‘翠玉’>‘黄金岁月’>‘红梅’>‘红霞’>‘福娘’;优良耐热品种排序为:‘玉蝉’>‘金玉满堂’>‘马可’>‘UFO’>‘红霞’>‘黄金岁月’>‘福娘’>‘修女’。5.初步建立了大花蕙兰抗寒及耐热品种的实验室快速筛选评价体系:以生长一致、株高相似的大花蕙兰小苗(规格为8×8cm营养钵)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培养箱中进行1-5天的10/0℃低温或3-9天的40/30℃高温胁迫并恢复适温25/15℃相应时间,Fv/Fm维持稳定或者下降速度较慢的品种,其抵抗温度胁迫的能力就较强,从而得出品种的抗性排序,根据层次分析法结合具体品种的观赏形态特性及其分值标准综合评价筛选抗寒及耐热优良品种。6.分别用4种大花蕙兰验证上述实验室筛选体系得:抗寒优良品种综合价值由高到低为‘188-3’、‘UFO’、‘元老’、‘修女’;耐热优良品种综合价值由高到低为‘天之骄子’、‘红梅’、‘元老’、‘杨贵妃’

二、几个一品红品种低温胁迫的生理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个一品红品种低温胁迫的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一品红吸收污染土壤重金属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现状
    1.2 植物修复技术研究概况
        1.2.1 重金属富集植物研究
        1.2.2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木本植物修复研究
        1.2.3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及评价
    1.3 一品红研究概述
        1.3.1 一品红生物学特性及观赏价值
        1.3.2 主要环境因子对一品红生长的影响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方案
    2.3 数据采集方法
        2.3.1 重金属污染土壤对一品红生长指标的影响研究
        2.3.2 一品红吸收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研究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1 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及说明
        2.4.2 应用的软件及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金属处理对植株生长情况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对植株株高的影响
        3.1.2 不同处理对植株地径的影响
        3.1.3 不同处理对植株叶变化的影响
        3.1.4 不同处理对植株茎生长的影响
        3.1.5 不同处理对根系的影响
        3.1.6 不同处理对叶绿素与花青素的影响
    3.2 重金属在一品红不同部位的迁移分配
        3.2.1 一品红叶部位重金属的含量变化
        3.2.2 一品红茎部位重金属的含量变化
        3.2.3 一品红主、侧根重金属含量变化
        3.2.4 一品红不同部位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3.3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吸收效果评价
        3.3.1 修复前土壤重金属含量
        3.3.2 吸收后土壤重金属含量
        3.3.3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吸收前后比较分析
    3.4 一品红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富集影响
        3.4.1 一品红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能力
        3.4.2 一品红对重金属的转运能力
4 结论与讨论
5 创新点与展望
    5.1 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
致谢

(2)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作物生长模拟研究进展
        1.1.1 国外园艺作物生长模拟研究
        1.1.2 国内园艺作物生长模拟研究
    1.2 设施园艺作物生长模型的研究
        1.2.1 生育期的模拟
        1.2.2 叶面积指数的模拟
        1.2.3 外观品质的模拟
        1.2.4 光合作用的模拟
        1.2.5 干物质生产的模拟
        1.2.6 干物质分配的模拟
        1.2.7 产量预测模拟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数据获取
        2.3.1 环境数据获取
        2.3.2 莴笋生长指标测定
    2.4 模型建立
    2.5 模型检验
    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生育期模拟模型的研究
    3.1 模型的描述
        3.1.1 生育期划分与观测
        3.1.2 生理发育时间的计算
        3.1.3 有效积温的计算
    3.2 结果分析
        3.2.1 完成莴笋各生育时期所需的生理发育时间及有效积温
        3.2.2 模型的检验
    3.3 讨论
第四章 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外观品质模拟
    4.1 模型的描述
        4.1.1 莴笋茎长的模拟
        4.1.2 莴笋茎粗的模拟
        4.1.3 莴笋茎鲜重的模拟
        4.1.4 莴笋叶片展开数的模拟
        4.1.5 莴笋叶面积指数的模拟
    4.2 模型的检验
        4.2.1 莴笋茎长模拟结果的检验
        4.2.2 莴笋茎粗模拟结果的检验
        4.2.3 莴笋茎鲜重模拟结果的检验
        4.2.4 莴笋叶片展开数模拟结果的检验
        4.2.5 莴笋叶面积指数模拟结果的检验
    4.3 讨论
第五章 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干物质生产的模型研究
    5.1 模型的描述
        5.1.1 塑料大棚内太阳辐射强度的计算
        5.1.2 云量的计算
        5.1.3 莴笋干物质生产的模拟
    5.2 模型的检验
        5.2.1 莴笋干物质生产模拟结果的检验
    5.3 讨论
第六章 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干物质分配与产量模拟
    6.1 模型的描述
        6.1.1 莴笋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指数的计算
        6.1.2 莴笋干物质分配指数的模拟
        6.1.3 莴笋各器官生长的模拟
        6.1.4 莴笋产量的模拟
    6.2 模型的检测
        6.2.1 莴笋干物质分配模拟结果的检验
        6.2.2 莴笋产量模拟结果的检验
    6.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低温处理对西番莲扦插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扦插育苗
        1.2.2 试验处理
        1.2.3 数据测定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酶(SOD)活性的影响
    2.2 对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2.3 对叶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4 对幼苗存活率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4)弱光胁迫下外源GA及其抑制剂多效唑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1.1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形态指标的测定
        2.1.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2.1.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1.4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1.5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2.1.6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1.7 辣椒GID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8 辣椒GAI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9 实时荧光定量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源GA及抑制剂对弱光下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3.2 外源GA及抑制剂对弱光下辣椒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
    3.3 外源GA及抑制剂对弱光下辣椒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 外源GA及抑制剂对弱光下辣椒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5 外源GA和抑制剂对弱光条件下辣椒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6 外源GA及抑制剂对弱光下辣椒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7 GID1基因的分析
    3.8 GAI基因的分析
    3.9 弱光胁迫下与赤霉素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水平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苗生长、生理特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s)
第1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1 植株对磷肥的响应研究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与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3.1.1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叶片生长量的影响
        3.1.2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单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3.1.3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叶片组织解剖结构的影响
        3.1.4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株高的影响
        3.1.5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地径的影响
        3.1.6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含水率的影响
        3.1.7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根系生长量的影响
    3.2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3.2.2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3.2.3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2.4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2.5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2.6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POD、SOD和 CAT的影响
        3.2.7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影响
        3.2.8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3.3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处理间及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3.1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处理间土层20㎝养分含量的影响
        3.3.2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处理间土层40㎝养分含量的影响
        3.3.3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4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各指标主成分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叶片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4.2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光合能力的影响
    4.3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物质积累性指标的影响
    4.4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5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4.6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养分含量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4.7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5.1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叶片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5.2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光合能力的影响
    5.3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5.4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微量元素的影响
    5.5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幼苗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旱后复水对侧柏幼苗生长生理补偿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对植物水分生理的影响
        1.2.2 对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
        1.2.3 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1.2.4 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旱后复水对侧柏幼苗水分生理特征的影响
        2.1.2 旱后复水对侧柏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2.1.3 旱后复水对侧柏幼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2.1.4 旱后复水对侧柏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方法
        2.2.3 指标测定
        2.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旱后复水对侧柏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不同历时及程度干旱胁迫后复水对幼苗株高地径的影响
    3.2 不同历时及程度干旱胁迫后复水对幼苗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 不同历时及程度干旱胁迫后复水对幼苗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旱后复水对侧柏幼苗叶片水分生理特征的影响
    4.1 干旱历时对胁迫后复水幼苗叶片水分生理特征的影响
        4.1.1 对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4.1.2 对水分饱和亏缺的影响
    4.2 干旱程度对胁迫后复水幼苗叶片水分生理特征的影响
        4.2.1 对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4.2.2 对水分饱和亏缺的影响
    4.3 干旱历时及程度在胁迫后复水的交互效应
        4.3.1 对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4.3.2 对水分饱和亏缺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旱后复水对侧柏幼苗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5.1 旱后复水对侧柏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5.1.1 干旱历时对胁迫后复水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5.1.2 干旱程度对胁迫后复水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5.1.3 干旱历时及程度在胁迫后复水的交互效应
        5.1.4 讨论与小结
    5.2 旱后复水对侧柏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5.2.1 干旱历时对胁迫后复水幼苗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5.2.2 干旱程度对胁迫后复水幼苗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5.2.3 干旱历时及程度在胁迫后复水的交互效应
        5.2.4 讨论与小结
    5.3 旱后复水对侧柏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3.1 干旱历时对胁迫后复水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3.2 干旱程度对胁迫后复水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3.3 干旱历时及程度在胁迫后复水的交互效应
        5.3.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旱后复水对侧柏幼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6.1 干旱历时对胁迫后复水幼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6.2 干旱程度对胁迫后复水幼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6.3 干旱历时及程度在胁迫后复水的交互效应
    6.4 讨论与小结
        6.4.1 讨论
        6.4.2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箭筈豌豆品种DUS测试技术及抗逆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概述
        2.1.1 国际DUS测试工作发展简史
        2.1.2 UPOV及其相关技术文件
        2.1.3 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性状
        2.1.3.1 DUS测试性状选择
        2.1.3.2 DUS测试性状的表达类型
        2.1.3.3 DUS测试性状的观测和记录
        2.1.4 UPOV豆科草本植物DUS测试指南研究进展
    2.2 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技术研究
        2.2.1 DUS测试表型性状技术研究
        2.2.2 DUS测试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2.2.3 DUS测试遗传多样性技术研究
        2.2.4 DUS测试生化技术研究
        2.2.5 图像处理技术在DUS测试中的应用
        2.2.6 分子标记技术在标准研制中的应用
    2.3 箭筈豌豆品种及其DUS测试技术
        2.3.1 箭筈豌豆概况
        2.3.2 箭筈豌豆DUS测试技术
    2.4 箭筈豌豆抗逆分子机制研究
        2.4.1 箭筈豌豆耐旱性研究进展
        2.4.2 箭筈豌豆耐寒性研究进展
第三章 主要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设计
    3.3 参试箭筈豌豆品种
    3.4 表型性状及测定方法
    3.5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箭筈豌豆品种DUS测试性状分级及多样性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品种、田间试验设计
        4.2.2 观测性状
        4.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4.3 结果
        4.3.1 箭筈豌豆质量性状和假质量性状分级
        4.3.2 箭筈豌豆质量性状和假质量性状多样性分析
        4.3.3 箭筈豌豆品种数量性状分级
        4.3.4 箭筈豌豆品种数量性状多样性分析
        4.3.5 箭筈豌豆品种数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4.3.6 箭筈豌豆品种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箭筈豌豆品种DUS测试性状和参照品种确定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3.1 箭筈豌豆DUS测试性状的确定
        5.3.2 箭筈豌豆DUS测试指南中的性状评价及参照品种确定
        5.3.3 箭筈豌豆新增性状评价及参照品种确定
        5.3.4 箭筈豌豆生育阶段表和分组性状的确定
        5.3.5 箭筈豌豆新品种DUS判定标准
        5.3.5.1 特异性判定
        5.3.5.2 一致性判定
        5.3.5.3 稳定性判定
    5.4 讨论
第六章 箭筈豌豆新品种DUS测试指纹图谱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6.2.3 箭筈豌豆转录因子鉴定
        6.2.4 引物设计和功能注释
        6.2.5 PCR扩增与凝胶电泳检测
        6.2.6 引物多态性分析
        6.2.7 遗传结构分析
    6.3 结果
        6.3.1 箭筈豌豆转录因子SSR分子标记开发
        6.3.2 箭筈豌豆转录因子功能注释分析
        6.3.3 VsTFSSR扩增位点多态性分析
        6.3.4 箭筈豌豆种品种遗传结构分析
        6.3.4.1 基于VsTFSSR标记品种间相关性分析
        6.3.4.2 STRUCTURE分析
        6.3.4.3 UPGMA聚类分析
        6.3.5 核心引物确定
        6.3.6 箭筈豌豆品种指纹图谱构建
    6.4 讨论
第七章 箭筈豌豆耐旱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箭筈豌豆干旱胁迫处理及取样
        7.2.2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7.2.3 PacBio和 Illumina RNA-Seq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7.2.4 PacBio全长转录本组装及二代测序数据比对
        7.2.5 转录本功能注释
        7.2.6 qRT-PCR分析
        7.2.7 酵母表达载体构建和感受态细胞制备
        7.2.8 转基因酵母耐旱性分析
    7.3 结果
        7.3.1 全长转录本数据库构建
        7.3.2 实验材料处理及测序结果分析
        7.3.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7.3.4 GO富集分析
        7.3.5 KEGG富集分析
        7.3.6 转录因子鉴定
        7.3.7 酵母异源表达
    7.4 讨论
第八章 箭筈豌豆响应低温胁迫分子调控机制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箭筈豌豆低温处理和生理指标测定
        8.2.2 qRT-PCR分析
        8.2.3 转基因酵母耐寒性分析
    8.3 结果
        8.3.1 低温胁迫条件下箭筈豌豆生理特性评价
        8.3.2 Illumina测序及全长转录本比对分析
        8.3.3 全长转录本功能注释以及新转录本鉴定
        8.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8.3.5 未注释转录本分析
        8.3.6 GO富集分析
        8.3.7 KEGG富集分析
        8.3.8 转录因子鉴定
        8.3.9 转基因酵母的耐冷性测试
    8.4 讨论
        8.4.1 Ca~(2+)在箭筈豌豆响应低温胁迫中的作用
        8.4.2 氧化还原调节在箭筈豌豆低温胁迫下的作用
        8.4.3 植物激素在箭筈豌豆低温胁迫下的作用
        8.4.4 昼夜节律时钟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相关基因
        8.4.5 转录调控
第九章 结论与创新点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国庆小菊观赏性及红紫色系稳定性评价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园林小菊的发展概况
    2 园林小菊的品种分类
    3 园林小菊的特点及园林小菊对环境的适应性
        3.1 抗旱性
        3.2 抗寒性
        3.3 耐盐碱性
        3.4 耐荫性
    4 观赏植物综合评价的方法
        4.1 百分制记分法
        4.2 主成分分析法
        4.3 层次分析法
        4.4 聚类分析法
    5 菊花的扦插繁殖
    6 不同批次插穗的生根及后期产量的影响
    7 定植模式对菊花生长及开花的影响
        7.1 定植期对菊花生长的影响
        7.2 摘心处理对菊花生长的影响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36个国庆园林小菊品种的综合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庆园林小菊综合评价体系
        2.2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2.3 评价指标的综合排序
        2.4 性状综合评价和等级的确定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红色系和粉紫色系国庆园林小菊花色稳定性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期的早晚及观赏期的长短
        2.2 花色值的变化情况
        2.3 花色稳定性综合评价体系
        2.4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2.5 评价指标的综合排序
        2.6 花色综合评价和等级的确定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不同批次国庆园林小菊的插穗和生根苗冷藏后生产表现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越冬母株的扦插最大繁育系数
        2.2 不同批次插穗规格参数的比较
        2.3 插穗冷藏的时间期限
        2.4 不同批次生根苗规格的比较
        2.5 生根苗冷藏的时间期限
        2.6 不同批次苗源栽培后盛花期性状的比较
    3 讨论
第五章 不同定植期及摘心方案对国庆园林小菊生长及开花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定植期对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2.2 摘心间隔期
        2.3 不同摘心处理对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3 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室内外盆栽与水杨酸对一品红生长及生理与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前言
    1.1 概述
    1.2 一品红栽培研究的基本概况
    1.3 国内对一品红栽培近况
    1.4 国内一品红栽培的限制条件
    1.5 水杨酸有可能成为一品红对干旱胁迫适应的突破口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预处理
    2.2 试验方法
        2.2.1 叶绿素荧光指标测定
        2.2.2 色差指标测定
        2.2.3 叶片细胞膜透性测定
        2.2.4 相对含水量与水分饱和亏的测定
        2.2.5 H_2O_2含量的测定
        2.2.6 MDA含量的测定
        2.2.7 指标数据变化情况的计算
        2.2.8 Real time PCR检测干旱胁迫基因LEA3和VOC的表达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栽培环境对一品红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1.1 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比较
        3.1.2 初始荧光比较
        3.1.3 最大荧光产量比较
        3.1.4 可变荧光比较
        3.1.5 最大光能转化能力比较
        3.1.6 叶绿素荧光参数小结
    3.2 不同栽培环境对一品红色差参数的影响
        3.2.1 叶片与苞片亮度值(L*)比较
        3.2.2 叶片与苞片红度值(a*)比较
        3.2.3 叶片与苞片黄度值(b*)比较
    3.3 水杨酸对一品红生长的影响
        3.3.1 不同处理对一品红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一品红叶片相对含水量及水分饱和亏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一品红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一品红叶片H_2O_2含量的影响
        3.3.5 不同处理对一品红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3.6 不同处理对一品红叶片干旱胁迫基因LEA3和VOC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大花蕙兰抗寒耐热优良品种早期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大花蕙兰简介
        1.1.1 大花蕙兰形态特征
        1.1.2 大花蕙兰生态学特性
        1.1.2.1 水分
        1.1.2.2 栽培基质
        1.1.2.3 光照
        1.1.2.4 温度
    1.2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在温度胁迫中的应用进展
        1.2.1 叶绿素荧光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1.2.1.1 Fo-固定荧光
        1.2.1.2 Fm-最大荧光量
        1.2.1.3 Fv/Fm-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
        1.2.2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在温度胁迫中的应用进展
        1.2.2.1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在高温胁迫中的研究进展
        1.2.2.2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在低温胁迫中的研究进展
    1.3 温度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系统伤害指标的影响
        1.3.1 相对电导率
        1.3.2 丙二醛(MDA)含量
    1.4 温度胁迫对细胞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1.4.1 叶绿素含量
        1.4.2 可溶性糖含量
        1.4.3 可溶性蛋白含量
    1.5 层次分析法在植物品种选择综合评价上的应用
        1.5.1 层次分析法简介
        1.5.2 层次分析法系统构建
        1.5.3 层次分析法在植物综合评价筛选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6.1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
2 不同品种大花蕙兰抗寒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指标测定及数据分析
        2.2.1 形态指标测定
        2.2.1.1 寒害指数
        2.2.1.2 植株鲜重及干重
        2.2.2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2.2.3 细胞膜系统伤害程度指标测定
        2.2.3.1 相对电导率
        2.2.3.2 丙二醛含量
        2.2.4 细胞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测定
        2.2.4.1 可溶性糖含量
        2.2.4.2 可溶性蛋白含量
        2.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低温胁迫对大花蕙兰形态指标的影响
        2.3.2 低温对大花蕙兰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3.3 低温胁迫对大花蕙兰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2.3.4 叶绿素荧光参数、各项生理指标和寒害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2.3.5 不同品种大花蕙兰抗寒性筛选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小结
        2.4.2 讨论
3 不同品种大花蕙兰耐热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指标测定及数据分析
        3.2.1 形态指标测定
        3.2.2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3.2.3 叶绿素含量测定
        3.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温对8个品种外观形态的影响
        3.3.2 高温胁迫对8个品种大花蕙兰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3.3 高温对大花蕙兰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4 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与热害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5 不同品种大花蕙兰耐热性筛选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4 层次分析法对大花蕙兰抗寒耐热性综合评价
    4.1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4.1.1 评价指标的选择
        4.1.2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2 大花蕙兰抗寒性品种综合评价
    4.3 大花蕙兰耐热性品种综合评价
    4.4 小结与讨论
        4.4.1 小结
        4.4.2 讨论
5 大花蕙兰抗寒耐热优良品种早期筛选技术
    5.1 抗寒品种综合性状快速综合评价技术
        5.1.1 测试材料
        5.1.2 测试方法
        5.1.3 抗寒性综合评价
    5.2 耐热品种综合各性状快速评价技术
        5.2.1 测试材料
        5.2.2 测试方法
        5.2.3 耐热性评价
    5.3 注意事项
6 验证大花蕙兰抗寒耐热优良品种实验室筛选技术
    6.1 抗寒优良品种筛选技术验证
        6.1.1 测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及指标测定
        6.1.3 抗寒性综合评价
        6.1.3.1 抗寒性排序
        6.1.3.2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抗寒性优良品种
    6.2 耐热优良品种筛选技术验证
        6.2.1 测试材料
        6.2.2 试验设计及指标测定
        6.2.3 耐热品种综合评价
        6.2.3.1 耐热性排序
        6.2.3.2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耐热优良品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大花蕙兰不同品种抗寒性筛选研究
        7.1.2 大花蕙兰不同品种耐热系筛选研究
        7.1.3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筛选大花蕙兰抗寒耐热优良品种研究
        7.1.4 实验室筛选抗寒耐热优良品种技术体系的建立
        7.1.5 验证大花蕙兰抗寒耐热优良品种实验室筛选技术
    7.2 不足和建议
        7.2.1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7.2.2 建议
    7.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几个一品红品种低温胁迫的生理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品红吸收污染土壤重金属效果研究[D]. 姬雅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研究[D]. 马宁.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3]低温处理对西番莲扦插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刘智成,严良文,陈瑶瑶. 中国南方果树, 2021(02)
  • [4]弱光胁迫下外源GA及其抑制剂多效唑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D]. 汪子昕.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5]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苗生长、生理特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 刘春花. 塔里木大学, 2020
  • [6]旱后复水对侧柏幼苗生长生理补偿效应的研究[D]. 张玉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箭筈豌豆品种DUS测试技术及抗逆分子机制研究[D]. 闵学阳. 兰州大学, 2020
  • [8]国庆小菊观赏性及红紫色系稳定性评价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赵渴姣.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9]室内外盆栽与水杨酸对一品红生长及生理与生化特性的影响[D]. 孔令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10]大花蕙兰抗寒耐热优良品种早期综合评价[D]. 周桂英.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几个一品红品种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