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害羞

寻找害羞

一、寻觅羞涩(杂感)(论文文献综述)

欧宇[1](2021)在《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这一概念,这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文学类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的“守正创新”,为文学文本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阅读通常指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品位其个性语言,感受其独特形象,体悟作者丰富情感,能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此外,融写作教学于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写作,或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文学创作,可以激发创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也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设计的初衷。然而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分裂的情况较为严重,学生只知道输入而不懂输出,或者不能很好的输入和输出,这些都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进行研究,使其真正早日落实到课堂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从文学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展开,依据语文学科素养的性质,践行课程标准的精神,寻求适合当代高中学生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期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落实把薪助火。本文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概述。首先对“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个方面论述“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地位,体现其重要性。第二章“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这一部分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对“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做相应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三章“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策略。这一部分主要针对“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教学前的准备策略主要聚焦老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谈老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教学中的组织策略分别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给出具体的教学设计参考;教学后的评价策略主要致力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和老师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的策略。第四章选取两个“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作为策略部分的延展和补充。

白玉琳[2](2020)在《江湜及其诗歌研究》文中指出江湜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杰出的诗人,陈衍《石遗室诗话》称其为“咸、同间一诗雄也”,钱钟书《谈艺录》誉其为“霸才健笔”。江湜一生沉沦下僚,终其一生为一介寒士,然而他却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并以“清故诗人江弢叔”为自己的短暂一生作了定位。他将自己的一生心血凝聚为《伏敔堂诗录》,共计1500余首诗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其关注不够,研究不足,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江湜其人及其诗歌创作进行系统研究,力图用详实的资料,不同的角度,对其诗歌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征进行全面论述,同时也对他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分析总结,从而进一步探讨晚清诗坛诗歌创作的流变趋势。本文通过对江湜《伏敔堂诗录》的仔细研读,并在整理、分析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江湜及其诗歌创作进行整体论述,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绪论部分,分别从江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方法共四个方面对有关江湜的研究状况作了系统描述,以期更加明确研究对象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梳理了江湜的家世、生平、交游及着述情况,通过揭示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及交游情况对其诗歌创作以期有更全面的理解。第二章阐述了江湜的诗学主张,分别从诗歌取径宽广、诗歌创作的“独创论”、诗歌创作的“真情观”、诗歌创作的“通俗化”共四个方面,阐发了江湜的诗歌理论。第三章探讨了江湜诗歌的题材内容,从关注时局,心系民生;奔波羁旅,思乡念亲;悲士不遇,嗟苦叹贫;山水游历,怡然自得;酬唱赠答,怀人悼友;咏物题画,哲理思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四章论析了江湜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从诗歌体裁、艺术风格、学问化与议论化倾向、语言特色、意象分析等方面对其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剖析总结。第五章对江湜与金和的讽刺诗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对生活在同一时代、出生于同一地域的两位着名讽刺诗人的讽刺诗创作的特点、异同、成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语部分归纳总结了江湜及其诗歌创作的成就,对其在近代诗坛上的地位及影响加以明确的定位。

岳梦思[3](2020)在《黄鷟来及其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鷟来是清初一位较为重要的文人,年轻时即有文名,有“具宰相之礼”之誉。诗人一生漂泊流离,辗转于江湖,心有故明之思,胸怀高远志向,却终生默默无名,未得一展抱负。《友鸥堂集》是黄鷟来流传至今最完备的诗集,共收录诗歌八百余首,代表了黄鷟来的诗歌创作水平,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本文共分为四章。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学术界目前对此论题相关的研究。第一章讨论黄鷟来的生平及其交游情况,黄鷟来一生颠沛流离,馆幕为生,他交游广泛,交游之人主要为恩师、遗民、知己好友。黄氏的交游与其文学创作关系密切,故此部分研究为对其诗文研究的基础。第二章为对黄鷟来诗歌内容体裁的论述,主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五类诗歌:纪游写景诗、感怀诗、咏物诗、题画诗、时事诗进行论述,以展现黄鷟来诗歌的创作面貌。第三章主要探析黄鷟来诗歌意象,选取了黄鷟来诗歌中较为典型的“秋”意象和“舟行”意象群,探究黄鷟来诗歌意象的选取的特色以及与其人生经历之间的关联。第四章主要探究《友鸥堂集》的用典特色所表现的诗人思想性格特征。具体分理想政治之典与黄鷟来的文人风骨、隐者名士之典与黄鷟来的仕隐矛盾、谋臣武将之典与黄鷟来的豪情抱负以及寓言神仙之典与黄鷟来的高蹈忘机四个方面。

王蓓[4](2019)在《试析民国报刊文章中的“西藏女权”话语》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追溯民国报刊文章中"西藏女权"话语模式的建构过程,通过分析其话语内涵及言说方式,管窥时人对女权的认识,并观察观念的跨文化理解和表述过程中出现的若干现象。民国报刊文章中"西藏女权"话语的基本内容是描述西藏女权兴盛、女权压制男权的情形,重在强调西藏女性支配、宰制男性的权力,主要体现于妇女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和在婚姻家庭中的中心地位。"西藏女权"话语有具备统摄性解释力、论证逻辑自我循环、不断复制再生产等特点。话语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事实"生产、接受和投射新价值、移植自身文化逻辑来阐释等现象,与当时内地和西藏有限信息交流的特定历史条件有关。

杨颜珲[5](2019)在《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理鬯和,字卿云,别号寒石,开封西华人,明末“苏门三贤”之一。原姓李,因耻与李自成同姓,易姓为理。万历二十四年(1596)生,顺治三年(1646)殉虔州而亡。理鬯和生平着作丰富,值明末战乱,先生殉难之后大多散佚,现仅存《寒石先生文集》三卷。文献考辨篇主要梳理《寒石先生文集》的版本源流,考证理鬯和生卒年,并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出理鬯和的生平事迹、活动轨迹。诗文研究篇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理鬯和的文学观、诗文概况及诗风与文风做进一步研究。理鬯和文学观主要是唯“情”至上。诗歌概况主要是将其诗歌分为即事感怀、送别题赠、写景叙事等三大类,诗歌特色主要有“劲健恣肆”之风、想象奇特,用典丰富的特点。其散文的艺术特色为人物生动传神;语言恣肆奔放。文献整理篇主要是对《寒石先生文集》的校勘整理。现存版本主要有5个,因这些版本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出入且都不完整,故将现存5个版本都作为校本,由笔者对理鬯和诗文重新进行校勘整理,并对典故、史实、人物、地名等进行注释。整理出《寒石先生诗文集》五卷目前最为完善的工作本。

吕姝焱[6](2019)在《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文中认为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诗歌创作,是笔者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诗歌活动和诗学理念的梳理与讨论。吴蔚光、孙原湘相继主持了乾嘉之际的虞山诗坛,此时性灵诗风最受推崇。道光九年(1829)孙原湘去世,这标志着虞山诗坛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虞邑诗人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民生苦难及自身不幸遭际的诗歌。同治、光绪与宣统三朝,同光体风靡诗坛,虞邑诗人仍然坚守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学传统。特别是在光绪末年,张鸿等人组织了吴下西昆派,他们以诗笔表现波澜壮阔的社会与时代。受“诗界革命”和“革命诗潮”的影响,此期的虞邑诗人也有从事新诗创作者,更有加入革命团体的革命诗人。民国时期,虞邑的宗唐派诗人开始向其他诗派寻求新路,但他们不忘汲取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史精神,以诗歌关注社会时事与民生疾苦。虞邑文人十分重视乡邦文化,他们从中汲取营养助益地域诗学的发展。虞邑诗人对凝结着钱谦益精神的红豆特别关注,他们创作了大量红豆题材的诗歌。藏书、读书、文学创作更是相互促进,他们将藏书活动引入诗歌,充实了诗歌题材。糅合了诗、书、画艺术之长的题画诗,则丰富了本邑诗学图景。有清以来,虞邑地域文化繁盛,这为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保障。晚清虞山地区涌现出以席佩兰、归懋仪、屈秉筠为首的众多才媛,她们与才子夫婿联吟唱和,并承担起教育子嗣的重任,这为文学世家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常熟的士绅贵族也多设有义庄、义田,这为家族教育提供了充裕的经济支持。母教与义庄的兴盛直接推动了虞山地区科举事业的发展,由此造就了众多科举世家。举业兴盛的家族,其文学创作也往往可以取得丰硕成就。家集和乡镇诗歌选本是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交互与呈现的重要载体,文学世家以保存家族文脉、传承地域文化为己任。得益于对虞邑乡贤的感召、旧学知识的累积和发达报刊业,清末民初虞邑文人的结社酬唱活动特别频繁。它们勾连起家族内部、家族之间、虞邑与其它地区的诗歌交往活动,并为丰富和传播虞邑诗学做出贡献。晚清民国的虞山诗坛涌现出许多极具代表性、影响巨大的文学世家。孙原湘引领了虞邑的性灵诗风,他是虞山乾嘉诗坛向晚清诗坛过渡的关键。清末民初,孙原湘的裔孙孙雄在经学、诗文创作、选诗等领域均有建树,孙雄在承继家学的同时,也能够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家族诗学作出适时调整。杨氏家族的学诗过程有明显的宗宋倾向,杨沂孙在咸同时期创作了大量忧时悯乱的作品。杨圻诗学盛唐,这与其家族诗学异趣,也在清末民国的诗坛独树一帜。翁心存雅好苏轼而独崇唐诗,“结道光前宗唐之局”。翁同龢推崇苏轼、黄庭坚,诗歌重典实、尚真挚,显赫的政治地位更是助力他成为清末虞山诗坛的盟主。清初钱谦益、二冯、钱陆灿等人领衔的“虞山诗派”,其诗论主张在清末民初再次兴盛。汪氏、钱氏与单氏家族是追效钱氏诗学的代表。钱氏家族直承钱谦益兼采众长而去门户之见的诗学思想。汪氏家族与单氏家族则通过学习钱陆灿、钱良择、陈祖范、王应奎等人的诗学思想,上承钱谦益“学人之诗”的传统。庞氏、张氏家族是宗二冯诗学的典范,庞树典、庞树阶以及张鸿均学习李商隐,他们是清末吴下西昆派的主要力量。宗氏家族学诗兼采众长而自出机杼,诗歌反映时变,颇能代表虞山地域诗学的诗史精神。民国时期的宗威将诗歌融入大学课堂,影响了一批批青年学子的旧体诗词创作。

王鑫[7](2019)在《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文中研究表明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在文艺交流和创作实践中开启了一个新阶段。延安时期戏剧、电影、美术、音乐领域所孕育的艺术作品,在开拓了延安文艺形式、承载着延安文化精神的同时,形成了多元化本土艺术资源向世界传播的新方向;在文学实体的双向译介行为之外,延安时期扩展出了“文学旅行”或“观察笔记”等表现形式的“域外作家的延安书写”新路径;1940年代中期以来,丁玲、赵树理、周立波等延安作家的文学作品,在域外学界收获了广泛传播与可观成果,进入了对外输出与域外研究的新高潮。故此,我们可以说,延安时期首次启开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双向、多元、平等的文学交流与对话的新历程。如今,对于世界文学范围的延安文艺形态的研究进行适当清理、重新反思与有效回应,是十分必要的。在文化文学的互动与交汇中,是时候重启对于延安文艺的跨时空与跨文化研究,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话语资源有所助益。本文呈“导言”,正文六个章节,“结语”等,分别讨论了“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成果”、“延安艺术作品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域外作家在延安”、“从延安走向世界的丁玲”、“延安重要作家的域外研究”以及“域外延安文艺研究引发的反思与回应”。第一章,将延安时期取得的丰厚的文学成就放置在世界传播与研究的视野中作一概览,从总体上廓清延安文艺的世界传播进程、特征及其所集中的问题。域外学界涉及译介传播与评论研究两大方面,结合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以详实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情况,进行体系化的整理、归纳与简述。第二章,关于延安时期取得的多元的艺术成就,以戏剧、电影、美术、音乐四大领域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情况为讨论对象,追溯现代以来各艺术领域的发展沿革,以及延安艺术作品在域外引发的反响。择取延安各艺术门类的典型成果作为域外研究的核心内容,诸如歌剧与电影形式的《白毛女》、延安木刻、《黄河大合唱》,力图挖掘延安艺术为世界所带来的新资源。第三章,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来延安的大批域外作家所创作的延安文本,及其触及并自觉传播的延安精神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时空的基本线索论述这批域外的延安文学作品,研讨其中蕴含的叙述主题与审美意味。通过域外观察者的延安叙述,映现出延安精神对其文学观与世界观的深层影响,以此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第四章,由于域外学界的丁玲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故而将丁玲的域外研究作为再研究的典型个案,分别论述域外丁玲研究中的“真实性问题”、“两极断裂论”与“情感研究问题”;着重讨论梅仪慈的丁玲研究,在意识形态话语与隐喻书写等方面的新发现;此外,以女性文学研究、作家传记研究与人文心理学研究为视角,力图开掘域外丁玲研究中的新可能。第五章,围绕域外学界对于延安重要作家赵树理与周立波的研究成果展开讨论。分析日本“人民文学”视野下的赵树理,以及日本延安文艺研究的复杂境遇;并在“声音媒介”的传播方式与“文化自信”的执着守护中透视赵树理的文学态度。域外学界的周立波研究呈现出不同的评价趋向,针对农民语言与农民意识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强化了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延伸。第六章,进一步从理论的层面对域外延安文艺研究进行反思与回应,讨论了“回心型”文学传统与文学“抒情传统”为延安文艺研究所带来的理论资源;进而从“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和延安文艺的“现代性”问题,分析域外延安文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最后,以“政治与文学二元论”的典型论调为反思对象,从关于文学创作与作者形象意义上的“崇高”概念,揭示出献身革命的延安作家在其自我崇高化历程中的复杂性,并以此重构延安文艺所带来的积极的精神重生与文化重建价值。总之,对于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再研究,需要以关系研究为前提,辩证理解域外研究者的理论尝试与思维局限,反思学界为延安文艺与“政治话语”之间建立的必然关系,将延安文艺从“政治话语”的唯一背景中解脱出来,进而发现延安文艺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所提供的革命文化资源与现代性张力。

王可[8](2019)在《生命与历史的写意长卷 ——柯灵散文创作论》文中指出柯灵(1909-2000),现代作家、编辑。他在艰难的生活中磨炼,刻苦地自学,勤奋地写作,从而成为有影响的散文家、杂文家和影剧作家,他还涉猎小说、诗歌、儿童散文,以及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等,先后编辑报纸、杂志、文艺副刊达二十多种。他的经历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曲折道路的缩影。纵观他一生的创作,散文无疑是他最钟情最醉心的一方园地。柯灵六十余年的散文创作经历,足迹所到达的地方,所听所闻所看,反映了非常广泛的社会画面,有伟大的抗日战场、千百年来的民主斗争、乃至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仅如此,故乡风貌、好友点评,无不涉及广袤、视及大千。其中篇章,千姿百态。柯灵的散文,堪称是一幅生命与历史的写意长卷。本文试图对柯灵的散文创作情况进行较为系统、整体和全面的分析,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史包括柯灵散文创作的分期与他的行实,论包括柯灵的散文理论与艺术追求,力图在全面了解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发展史和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柯灵的散文创作,一方面把握柯灵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关系,另一方面将这种互相“哺育”的关系渗透到柯灵散文的研究中去,从而对柯灵的散文创作作出较为中肯的评述。论文的第一章论述柯灵其人其文,分别从柯灵的人生经历、写作成就和多重身份的互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对柯灵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第二章是论文的重点,在全面阅读了柯灵的散文作品,并联系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后,将其六十余年的散文创作生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初识三十年代中国城乡社会(1930-1936);二是风雨如磐的岁月(1937-1948);三是颂歌与“寒意阵阵”的暖流(1949-1962);四是劫后余生的反思(1977-1997),这个部分是史论结合的重点,在论述柯灵散文创作情况的同时,会将其散文中所反映的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发展史和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三章论述柯灵散文的创作艺术追求,在把握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理论发展史和柯灵本身散文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论述柯灵本人“以真为骨,以美为神”的散文艺术追求;第四章对柯灵散文的意义和价值做出判断。通过以上四方面的论述,希望对丰富现代文学史上关于柯灵的研究,弥补空白出一点力。

林玲[9](2018)在《清代布衣文人姚世钰研究》文中认为姚世钰是清代雍乾时期来往于湖州、扬州的一位重要的布衣文人,着有《孱守斋遗稿》四卷,另外还有一些零散的诗文等。本文在研究姚世钰家世、交游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他的诗歌与散文创作,力求把握其诗歌思想内容,探究其诗歌艺术特色,同时对姚世钰存世散文进行分类研究。全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并概述学界对姚世钰及其诗文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正文部分:第一章,叙述姚世钰的家世、着述及其交游情况。通过对其家世的梳理,展现了姚世钰至亲的相关情况。着作述考则详细介绍了《孱守斋遗稿》及卷数的几种说法,同时搜集姚世钰零散的诗文。交游研究从姚世钰与同乡文人、扬州文人的交往中选取与之往来密切的好友加以详细考察,从而把握他的心态与经历,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第二章,论述姚世钰诗歌创作。首先,对姚世钰诗歌内容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登临写景、题画赠答;时乖命蹇、感悟世事;思乡怀亲、悼亡感怀;关切民生、眷注现实等方面。其次,论述姚世钰诗歌艺术特色,结合其个性特征以及前人对他的评价,总结归纳出姚诗有清隽、凄清之风与广用典故的特点,并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第三章,考察姚世钰散文创作。一是重点分析了《孱守斋遗稿》中序跋文的思想价值与独特的艺术风貌,并对姚氏散文中涉及到的诗学观点加以介绍与点评,总结了他注重性情,追求朴实自然的诗学主张;二是仔细解析了书信及传记等的基本内容,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探析其文学价值与认识价值,为后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结语部分:对姚世钰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予以客观的评价与总结。

程海峰[10](2018)在《林则徐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则徐是清朝中后期的着名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家和诗人,他前半生仕途顺利四处奔波,后半生遭受挫折却始终坚持力抗西方入侵。在中华民族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生死存亡时刻,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以开放的眼光审视时局,以无畏的斗志坚守国门,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其慷慨激昂的气度激励着一代代文人投身政治变革和文化改革的大潮流,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让更多知识分子关心民生致力于民族解放的大事业。无论是仕途顺利倍受重用时的旷达博雅,还是遣戍新疆重病在身时的寂寞苍凉,林则徐总能以诗歌创作的形式彰显出亦或振奋亦或沉郁的爱国情怀,字里行间透露出蓬勃的热情和实干的态度。他的诗歌立意深远、价值斐然,尤其是遣戍新疆之后的诗歌,堪称晚清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感怀诗中更有首屈一指的名作。然而,林则徐的诗歌并没有在文学史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公正的对待。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今天,林则徐的诗歌应当受到文学学者和研究者的充分重视,并在中国文学史中为其单独立章立节,结合诗人丰富的诗歌作品加以归纳概括、细致分析,让更多学人重新学习和认识爱国诗人林则徐。研究林则徐的诗歌,必须立足于诗歌文本本身。本选题正是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林则徐七百余首诗歌详略得当地进行归纳,对不同类型不同思想内容的诗歌分类赏析和品评,展现出诗人林则徐的文学功力,并以文学史的表述框架将研究成果呈现出来。为此,本文从诗人生平与创作源流、题材划分与诗歌内容、主题情怀与诗歌思想、艺术手法与诗歌特征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表述。具体章节分列安排如下:引言部分,首先对选题的意义和思路进行表述,在对部分名词概念进行界定解释的基础上,介绍近百年来前人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展示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综述研究现状,继而提出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以时间为轴线,介绍林则徐一生成长、成熟、战斗的生命历程。在其中着重体现他的为官理念、千古功绩,凸显坎坷的人生磨练对他思想态度和诗文写作的影响。每节最后都将按相应时间点归纳其诗歌创作的数量。第二章,具体划分林则徐的诗歌题材类型。主要分为题赠奉答、写景抒情、咏物咏史、即事感怀四个大类。针对数量相对较多的题赠奉答诗,又以写作对象和目的之不同区分出几个小类。第三章,以具体的诗歌内容划分主题思想。主要归纳为爱国主义、民本思想和经世致用三个部分,其中以爱国主义思想情怀为核心进行诗歌分析解读,更为细致地对林则徐的诗歌创作加以鉴赏。第四章,归纳诗人创作的艺术手法和主要特点,重点介绍林则徐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善用典故的特点。其中结合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杜甫、苏轼等加以比较,做辅助分析,体现林则徐诗歌创作的时代精神。

二、寻觅羞涩(杂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寻觅羞涩(杂感)(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案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概述
    第一节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地位
第二章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现状调查
    第二节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策略
    第一节 破与立:任务群教学模式的接受
    第二节 零与整:内容与方法并重
    第三节 始与终: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第四章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单篇教学——《百合花——硝烟背后的青春》
    第二节 专题教学——人生的况味:散文中的“味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江湜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江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江湜的家世、生平及着述
    第一节 江湜的家世
    第二节 江湜的生平
        一、求学阶段
        二、游学时光
        三、三次入闽
        四、仕宦经历
    第三节 江湜的交游
    第四节 江湜的着述
第二章 江湜的诗学主张
    第一节 诗歌取径宽广
    第二节 “由来技艺精,必自立于独”——独创论
    第三节 “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作诗感得人”——真情观
    第四节 “何如学我作浅语,一使老妪皆知音”——通俗化
第三章 江湜诗歌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关注时局,心系民生
    第二节 奔波羁旅,思乡念亲
    第三节 悲士不遇,嗟苦叹贫
    第四节 山水游历,怡然自得
    第五节 酬唱赠答,怀人悼友
    第六节 咏物题画,哲理思趣
第四章 江湜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体裁丰富,各体兼擅
    第二节 艺术风格丰富多变
        一、古雅凝重,朴素平淡
        二、气势雄健,才情纵横
        三、清深幽峭,苦吟雕琢
        四、空灵幽远,轻快简练
    第三节 学问化与议论化倾向
    第四节 语言通俗平易,清新自然
    第五节 独特的意象营造,丰富的诗情表达
        一、“舟”与“车”:漂泊意象
        二、“月”“灯”“梦”:思亲怀乡意象
        三、“秋虫”与“水”“酒”:抒发愁苦情绪的意象
        四、山林与农家:归隐意象
第五章 江湜与金和讽刺诗之比较
    第一节 江湜讽刺诗的类型及艺术成就
        一、江湜讽刺诗的类型
        二、江湜讽刺诗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 金和讽刺诗的内容及创作特色
        一、金和讽刺诗的内容
        二、金和讽刺诗的创作特色
    第三节 江湜与金和讽刺诗之比较
        一、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同与异
        二、讽刺的真实性和手法的多样化
        三、形式上的差异
        四、语言上的异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黄鷟来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黄鷟来的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黄鷟来的生平
        一、少年离家:少经战乱,求经问学
        (一)生于乱乡
        (二)游学淮泗
        二、辗转四方:馆幕为生,颠沛终老
        (一)游历盛京、京师
        (二)武威之行
        (三)京师之行
        (四)江西之行
        (五)广东之行
    第二节 黄鷟来的交游情况
        一、黄鷟来与恩师费密的交往
        二、黄鷟来与遗民群体的交往
        三、黄鷟来与知己好友的交往
第二章 黄鷟来诗歌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纪游写景诗
        一、纪游写景诗综论
        二、纪游写景诗的特色
    第二节 感怀诗
        一、感怀诗综论
        二、感怀诗特点
        (一)凸显“故明”思想
        (二)借史抒怀,意义深远
        (三)勾勒人生,情感真挚
    第三节 咏物诗
        一、咏物诗综论
        二、咏物诗的特点
    第四节 题画诗、题壁诗及其他
        一、题画诗
        二、题像诗
        三、其他题诗
    第五节 时事诗
        一、关注时事,系心民瘼
        一、云游入幕,忧生念乱
第三章 黄鷟来诗歌的意象
    第一节 四时意象偏爱秋
        一、黄鷟来诗中的秋意象
        二、黄鷟来偏爱秋意象的原因
    第二节 万里江山常行舟
        一、精彩纷呈的“舟行”意象
        二、舟行意象的思想内涵
第四章 黄鷟来诗歌的用典
    第一节 黄鷟来的政治抱负与圣君贤臣之典
    第二节 黄鷟来的仕隐矛盾与隐者名士之典
    第三节 黄鷟来的豪情抱负与谋臣武将之典
    第四节 黄鷟来的高蹈忘机与寓言神仙之典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文献考辨篇
    第1章 《寒石先生文集》版本考述
        1.1 《寒石先生文集》版本情况
        1.2 《寒石先生文集》版本源流
    第2章 理鬯和家世生平考述
        2.1 家世考述
        2.2 生平考述
诗文研究篇
    第3章 理鬯和文学观
        3.1 唯“情”至上
        3.2 文学观成因
    第4章 理鬯和诗歌概况与诗风
        4.1 理鬯和诗歌概况
        4.2 理鬯和诗风
        4.2.1 “劲健恣肆”之风
        4.2.2 想象奇特用典丰富
    第5章 理鬯和散文概况与文风
        5.1 理鬯和散文概况
        5.2 理鬯和文风
        5.2.1 人物生动传神
        5.2.2 语言恣肆奔放
结语
文献整理篇
    《寒石先生诗文集》
        凡例
        目录
        卷一
        古体诗
        今体诗
        卷二
        渔鼓曲
        公鸡谣
        母鸡谣
        打油诗
        卷三
        赋
        序
        记
        碑
        跋
        墓志铭
        卷四
        书
        传
        卷五
        杂着
    附录一 :刊误本
    附录二 :序、跋、小传
    附录三 :前后论定姓氏
    附录四 :理鬯和家谱及年谱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二、课题名称的范畴界定及学理依据
    三、本课题的学术研究回顾
    四、既往研究成果的反思
    五、研究内容概述
上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形成
    第一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人的诗学思想演进
        第一节 道咸时期虞山诗坛:“性灵”风落潮与“虞山诗派”回春
        一、延续、修正孙原湘的性情说
        二、承继清初虞山诗派
        三、虞山诗人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的现实书写
        第二节 同光宣时期虞山诗人对宗宋祧唐及宗唐诗学传统的坚守
        一、承继钱谦益宗宋祧唐的诗学思想
        二、与同光体异趣的宗宋诗人
        三、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虞山宗唐诗风
        四、光宣时期虞山诗坛的新诗接受者及革命诗人
        第三节 民国时期虞山诗人的诗史精神与诗学宗向新变
        一、虞邑诗人对钱谦益的尊崇
        二、宗唐诗人的诗学变化及革命诗人的诗风转变
        三、虞山诗人保存国粹的努力
        四、虞山诗人重视乡邦文化建设
    第二章 乡邦文化与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发展
        第一节 虞山文人诗歌中的“红豆”意象——兼谈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进程
        一、芙蓉庄红豆与虞山文人的“红豆”情结
        二、虞山红豆诗歌的多样内涵
        三、民国时期虞邑文人引领的红豆研究热潮
        四、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过程
        第二节 藏书、读书与虞山文人的诗歌创作
        一、虞山藏书流派的形成及其特色
        二、藏书、读书、诗歌创作的相互促进
        第三节 诗画互动关系与虞山文人题画诗创作
        一、虞山画派的艺术特色及诗画的互动关系
        二、以人物情事为主的题画诗
        三、虞邑题画诗创作的家族性
        四、以画理阐诗学
    第三章 才媛、义庄、科举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形成
        第一节 才媛与文学世家网络的形成、延续
        一、文学夫妻
        二、母教与家学的传承
        第二节 义庄、家训与家族教育
        一、义庄为家族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二、家训为家族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节 科举与诗书之家
        一、科举:世家望族形成与维持的正途
        二、科举仕宦对诗歌创作既促进又制约的双重关系
        三、科举家族对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贡献和影响
    第四章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交互与呈现
        第一节 常熟家集的编刊及其文化意蕴——以对家集序跋为中心的考察
        一、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存目及其时间分布
        二、家集:家谱的另一种呈现形态
        三、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形态
        四、家集的主要内容:诗歌与试艺
        五、家集中的女性
        第二节 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编选及其诗学特色
        一、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
        二、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编选
        三、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选诗特征
        第三节 结社酬唱活动盛况
        一、晚清民国虞山地区诗社简况
        二、晚清民国虞山地域文士联吟酬唱活动
        三、晚清民国虞山文士结社酬唱之风兴盛原因、特色及对地域诗学的贡献
下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专题研究
    第五章 虞山诗坛“性灵诗风”的风靡与消解——以孙氏家族为考察对象
        第一节 孙原湘与晚清虞山诗坛的演进
        一、虞邑文化与孙原湘诗学理念的形成
        二、孙原湘与吴蔚光诗歌创作理路的异同
        三、“性灵之风”与嘉道时期的虞山诗坛
        四、清末民初性灵诗风的消解
        第二节 孙雄诗学思想中的家学渊源——兼谈《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编刊及选诗理念
        一、性情·诗史·忠孝——孙雄于孙原湘诗学思想的继承
        二、《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刊印
        三、由《四朝诗史·甲集》论及孙雄的选诗理念
    第六章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与诗学宗向变化
        第一节 晚清民国虞山杨氏家族行传、着述
        第二节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兼论杨沂孙诗作中的劫后记忆
        一、杨景仁:诗学陶、苏,诗风本色无雕琢
        二、杨希钰:诗近陶、苏、陆,诗风率直
        三、杨沂孙诗歌内容与诗学宗向
        第三节 清末民国杨氏家族诗学代表——力振唐音的杨圻
        一、杨圻研究综述及上图藏《江山万里楼诗钞》誊清稿本发掘
        二、杨圻宗唐趣尚
        三、杨圻诗学风格的转变
    第七章 翁氏家族的隆起及其在清末虞山诗坛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民国常熟翁氏家族的生平及着述
        第二节 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及其诗歌创作
        一、家庭教育与幕府生涯——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
        二、翁心存的诗歌创作
        三、翁心存对子女及虞邑后学的教育与提携
        第三节 从消遣到遮蔽:翁同龢诗歌创作的心理变迁
        一、翁同龢诗集的刊印及文献缺失
        二、“君亦能诗耶”:翁同龢居京时期的诗歌创作
        三、古籍的鉴赏、收藏活动与翁同龢的诗歌创作
        四、翁同龢晚年诗歌中的“庙堂”想象
    第八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坛的“唐宋兼采”——以汪氏、钱氏、单氏家族为中心
        第一节 汪氏家族的学韩风尚
        一、汪氏家族的“状元诗人”
        二、汪佑南
        第二节 兼采众长、关注民生:虞山钱氏家族的诗学及诗艺
        一、钱氏家族的世袭及对钱谦益的追忆
        二、钱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三、钱育仁领导下的虞社
        第三节 晚清民国虞山单氏家族诗学研究
        一、诗法少陵与昌黎:康乾时期的单氏诗人
        二、兼采众家:晚清的单学傅与单良玉
        三、《海虞诗话》的编纂及其编选特色
    第九章 虞山文学世家的西昆风尚——以庞氏、张氏家族为中心
        第一节 庞氏家族的崛起及庞树阶“不专事色相”的西昆诗风
        一、庞氏家族成员的生平及着述
        二、积学励行与“贻安堂”庞氏的崛起
        三、虽尚西昆然更崇本色——庞氏家族的诗学实践与新变
        第二节 张氏家族的诗风演进与张鸿掀起的清末虞山西昆热潮
        一、张燮的藏书与写诗
        二、张定鋆
        三、伉俪情深的张蓉镜与姚畹真
        四、吴下西昆的旗帜——张鸿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第三节 清末民初吴下西昆的诗风演进、诗歌理念及其诗学成就
        一、“西砖酬唱”与清末吴下西昆诗风的兴起
        二、吴下西昆的诗歌理念及其兴盛原因
        三、以史入诗、以诗鉴史——吴下西昆的诗学特色及其艺术上的得失
    第十章 宗氏家族兼采众长与自抒机杼诗学路径的形成——兼论民国教授诗人宗威、宗白华
        第一节 虞山宗氏家族的源流世系与诗文着述
        第二节 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晚清宗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一、吾家多闺秀,俱各擅文辞
        二、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
        三、宗氏家族的诗学主张
        第三节 传道授业、竞艳诗坛——民国宗威、宗白华的诗歌创作
        一、宗威的诗歌活动
        二、宗白华的旧体诗创作及其诗学思想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第一章 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成果
    第一节 延安文艺的世界译介与交流概观
        一、延安文艺作品在世界的译介情况
        二、本土作家与延安文艺的世界传播
    第二节 延安文艺在世界的研究概况
        一、延安作家作品在世界的研究成果
        二、海外的中国文学史出版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延安艺术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
    第一节 延安戏剧在世界
        一、30-40年代中国戏剧的发展与变革
        二、域外作家笔下的延安戏剧
        三、杰克·贝尔登笔下的《白毛女》
        四、德克·博迪笔下的歌剧《白毛女》
        五、歌剧《白毛女》在世界
    第二节 延安电影在世界
        一、30-40年代中国电影的沿革与变迁
        二、抗战电影的域外传播
        三、域外电影人在延安
        四、延安电影的发展
        五、《白毛女》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延安美术在世界
        一、中国共产党美术事业发展
        二、中国美术作品的早期域外传播
        三、抗战木刻在世界
        四、中国革命木刻对日本的影响
    第四节 延安音乐艺术在世界
        一、中国共产党音乐事业的发展
        二、《黄河大合唱》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三、延安革命歌曲在世界
        四、延安音乐思潮对日本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域外作家在延安
    第一节 书写延安的域外视点与研究现状
        一、书写延安的三个维度
        二、域外延安书写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美国作家的延安书写
        一、第一阶段:1936-1939
        二、第二阶段:1939-1949
    第三节 其他域外作家的延安文本
        一、其他域外记者的延安文本
        二、其他国际友人的延安文本
    第四节 不同时空下的域外延安书写
        一、各民主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域外书写
        二、延安时期前后的域外书写
    第五节 域外延安文本的文化意蕴
        一、域外延安文本的创作背景与文化缘起
        二、域外延安文本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延安走向世界的丁玲
    第一节 丁玲作品研究与译介述评
        一、丁玲的创作与本土研究述评
        二、丁玲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第二节 域外丁玲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
        一、真实性问题:作者与人物
        二、两极断裂论:文学创作“转向”
        三、情感研究:政治追求与爱情追求
    第三节 梅仪慈的丁玲研究
        一、“意识形态”再认识及其局限
        二、“冲击—反应”论的移植和再造
        三、“隐喻”书写:疾病与空间
    第四节 域外丁玲研究的其他可能
        一、女性文学研究与丁玲小说研究
        二、作家传记研究与丁玲的政治生涯
        三、人文心理学研究视角下的丁玲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要延安作家的域外研究
    第一节 赵树理研究在世界
        一、赵树理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二、海外赵树理研究的主要话题
        三、日本“人民文学”视野中的赵树理
        四、“听觉”与“声音”媒介视野下的文学传播
        五、作为“文化自信”守护者的赵树理
    第二节 周立波研究在世界
        一、周立波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二、域外周立波研究的不同趋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引发的反思与回应
    第一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回心型”文化与延安文学
        二、“情本体”与“抒情”传统
    第二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损耗”与局限
        一、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
        二、“现代性”复杂而单一的面孔
        三、文化差异与接受误区
    第三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思考与回应
        一、“政治与文学二元论”与“冲击—反应”论
        二、“想象的共同体”与“崇高”
        三、“崇高”与崇高化自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生命与历史的写意长卷 ——柯灵散文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柯灵其人其文
    第一节 柯灵其人
    第二节 柯灵文学成就概观
        一、儿童文学
        二、杂文
        三、散文
        四、电影剧本
        五、小说
    第三节 作家与编辑双重身份的互动
第二章 柯灵散文创作情况
    第一节 初识三十年代中国城乡社会(1930-1936)
        一、苦闷的象征:“水乡记忆”
        二、批判锋芒初露:“城市印记”
    第二节 风雨如磐的岁月(1937-1948)
        一、“炼狱火花”——“孤岛”写生
        二、“以杂文的形式驱遣愤怒”:杂文创作与文艺副刊
        三、小结
    第三节 在激流中寻找位置(1949-1962)
        一、政治与散文创作的交织
        二、《暖流》与“阵阵寒意”
    第四节 劫后余生的反思(1977-1997)
        一、第二个春天的序幕:反思与批判
        二、序跋散文
        三、怀人之什
第三章 柯灵散文创作的艺术追求
    第一节 本真之维
        一、写真事
        二、讲真话
        三、守真理
    第二节 语言之美
        一、诗与思相融
        二、文与声相合
        三、文与画相契
        四、雅与俗相间
        五、用“电影镜头语言”说话
    第三节 文体多变
        一、散文小说化
        二、散文诗化
第四章 柯灵散文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节 柯灵散文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一、学术价值
        二、史料价值
    第二节 置于广阔文化语境中的柯灵散文
        一、置于老生代散文作家中的柯灵散文
        二、置于中国百年散文体系中的柯灵散文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清代布衣文人姚世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姚世钰的家世、着述及交游
    第一节 姚世钰的家世
    第二节 姚世钰着作述考
    第三节 姚世钰的交游
        一、同乡交游
        二、扬州交游
第二章 姚世钰诗歌创作
    第一节 姚世钰诗歌思想内容
        一、登临写景题画赠答
        二、时乖运蹇感悟世事
        三、思乡怀亲悼亡感怀
        四、关切民生眷注现实
    第二节 姚世钰诗歌艺术特色
        一、清隽、凄清之风
        二、广用典故
第三章 姚世钰散文创作
    第一节 序跋文
        一、序跋文的思想价值
        二、序跋文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 书信及其他
结语
附录:姚世钰年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林则徐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意义
    2. 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3. 研究现状综述
    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从生平经历看林则徐诗歌创作渊源
    1.1 故乡成长——培养起卓越坚毅的思想品质
        1.1.1 成长环境与士儒家风
        1.1.2 学习环境与科考经历
    1.2 京官生涯——树立起“经世致用”的改革意识
    1.3 仕途坎坷——奔走于经世思想的实践之路
        1.3.1 知遇皇恩——从江南道御史到湖广总督
        1.3.2 委以重任——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
        1.3.3 戍边生涯——政治牺牲品的剩余价值
        1.3.4 老当益壮——峰回路转遭遇风雨飘摇
    1.4 矢志不渝——我辈无力回天,后生希望犹存
第二章 从题材划分看林则徐诗歌创作类别
    2.1 题赠奉答诗——勉励于志同道合者
        2.1.1 亲友书画题赠
        2.1.2 友人和韵奉答
        2.1.3 祝寿与悼亡
    2.2 写景抒情诗——山水之间有真情
    2.3 咏物与咏史诗——永守初心叹此生
    2.4 即事感怀诗——颠簸磨砺只为民
        2.4.1 行路有感
        2.4.2 兴修水利
        2.4.3 海疆抗敌
        2.4.4 边塞垦田
        2.4.5 感恩述怀
第三章 从主题情怀看林则徐诗歌思想内容
    3.1 贯彻始终的爱国主义情感
        3.1.1 激昂澎湃的民族情怀
        3.1.2 抵御外敌的斗争精神
        3.1.3 爱国与忠君的理性超越
    3.2 清官廉吏的民本思想
        3.2.1 民惟邦本,为官恤民
        3.2.2 重视民力,民心可用
    3.3 广泛实践的经世致用思想
        3.3.1 坚持真理,兴利除弊
        3.3.2 选用人才,鼓励知己
        3.3.3 放眼世界,远见卓识
    3.4 时代的悲剧与隐忧
        3.4.1 时代局限的思想束缚
        3.4.2 举世皆浊的无可奈何
第四章 从创作手法看林则徐诗歌艺术特色
    4.1 沉郁厚重的主体诗风
    4.2 名句典故的成熟化用
    4.3 讲究对仗的艺术审美
    4.4 白描手法与质朴语言
结语 诗人林则徐
附录 林则徐诗歌分类总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寻觅羞涩(杂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研究[D]. 欧宇.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江湜及其诗歌研究[D]. 白玉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黄鷟来及其诗歌研究[D]. 岳梦思. 集美大学, 2020(08)
  • [4]试析民国报刊文章中的“西藏女权”话语[J]. 王蓓. 青海民族研究, 2019(03)
  • [5]理鬯和《寒石先生文集》整理与研究[D]. 杨颜珲. 湘潭大学, 2019(02)
  • [6]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D]. 吕姝焱.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7]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D]. 王鑫.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8]生命与历史的写意长卷 ——柯灵散文创作论[D]. 王可.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9]清代布衣文人姚世钰研究[D]. 林玲.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8)
  • [10]林则徐诗歌研究[D]. 程海峰.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寻找害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