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步,修复距离,谢风尘就是这个人——论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特点

一步一步,修复距离,谢风尘就是这个人——论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特点

一、层台缓步修修远高谢风尘属此翁——浅论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李凯莉[1](2017)在《康有为书法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康有为的书学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康氏的心路历程、时代特征和创作特色,来深入研究其书学理论。康有为出生于“世以理学传家”的教育世家,自幼便受经史子集的熏陶,当其政治理想和政治热情受挫后,遂把精力致力于书学、经学以及金石学的研究,由此创作出了《广艺舟双楫》,在当时书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艺舟双楫》虽然是康氏变法失败、希望破灭之后的产物,但却集其新旧国学及西学思想于一体,是其书学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其进化思想与书学思想结合的产物。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标与方法。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共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分析康有为书法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清末民初,由于西学东渐与碑学中兴,加之传统文化、今文经学对康氏的影响,以及家学师承的熏陶,康有为创作出了书学着作《广艺舟双楫》,为其书法理论代表作;第二章论述康有为书法理论的特征。通过对《广艺舟双楫》关于汉字发展与书体流变、尊碑抑帖与尊魏卑唐、笔法之实践主张等理论的探讨,对康有为的书法审美观以及晚年书论之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三章主要从康有为的书法实践来研究其书法理论,对“康体”的艺术特征与其书法艺术实践的美学追求作了初步的探索;第四章主要探讨康氏书法理论思想的影响及贡献。分析康氏学生对其碑学理论的传承,以及康有为对近代书法艺术与书法美学的贡献。第三部分为结语。对康有为书法理论在书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作一个客观评价。康有为书法理论是特定时代产生的一座书法艺术高峰。本文不仅从社会历史方面研究其书学理论价值,而且从文化史、思想史来探讨其书法理论的民族价值及时代价值。

苏全有,陆世莘[2](2012)在《对清代碑帖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指出近20年来,我国学界对清代碑帖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清代帖学研究、清代碑学研究、清代碑学与帖学的关系研究。学界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这表现为研究的内容、方法、视角及研究人员等方面。随着以上问题的逐步解决,我国清代碑帖学研究将会迈向更高层次。

梁鸿,苏全有[3](2011)在《有关康有为的书法思想研究及相关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书学界对康有为书法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成绩背后所潜藏着的最突出的问题是视野狭窄,画地为牢。以《广艺舟双楫》与《孔子改制考》的对比为例,康有为的思想内核——激变思想一直贯穿其中,成为其共有的哲学基础,而书学界往往只是专注于前者,而治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则仅用心于后者,以至于对康有为的思想进行科学定位成为空谈。就研究方法而言,明显较为单调;就研究内容而论,则是过于拘泥于碑帖之争。总体看来,有关康有为书法思想的研究尚存在层次、水准有待提高的问题,资料的征引范围、研究视野与内容需要拓宽,研究方法、角度需要多元化、多样化,僵固的认知、思维模式需要革新等等。

梁鸿,苏全有[4](2010)在《近十余年来我国近代书法史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末至今的十余年来,我国近代书法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个层面上。就微观研究而论,主要体现为单个人物的个案式研究,其中,康有为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所在,其他人物则居次要地位。宏观研究第一表现为长时段,再就是区域研究。至于研究的不足,集中在研究的内容、观点、方法、理论运用等方面。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中国近代书法史研究必将走上更高的层次。

刘兆彬[5](2010)在《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康有为(1858-1927),清末民国时期的着名政治家、哲学家、书法美学家和书法家,“戊戌运动”的领导人和清代“碑学运动”的领袖。他是传统书法美学的总结者和终结者,也是现代书法美学的开启者。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建立在“元气论”哲学的基础上,可称为“元气论”哲学的书法美学观。康有为的哲学是“元气论”哲学,以“元气”为宇宙的本体,它是世界的终极存在,也是世界的开端和终端。在这一哲学体系中,宇宙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气化”过程。“元气”通过“气化”凝成万物,万物又通过“气化”消散为“元气”,如此循环往复,构成全部的宇宙现象,而其实质,便是“元气”的“凝散”。康氏所谓的“元气”是一种“三一体”,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换言之,它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对于康氏来说,“元气”的性质、特点及其运动规律(气化),是其美学的规定根据。从原理的层面看:在康氏美学中,“元气”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本源,也是审美现象的本质,所有审美现象在实质上都是一种“气化”现象,因此,也可以说“气象”就是康氏美学中所谓的“美”。从(书法)艺术美学的层面看:“元气”是书法美的本源,“气象”是书法美的具体表现形态,“气息(气味)”是书法鉴赏的核心。康氏以“元(元气)”为书法的本源。他所谓的“元(元气)”包括以下主要意涵:第一,“元”即“气”、“太一”和“太极”等;第二,“元气”是宇宙的本体,是世界的存在根据;第三,“气”是万物的“原质”;第四,“元气”既是“实体”又是“主体”。其哲学的主要命题包括:(一)“既有气,然后有理。”(二)“‘凝散’二字,尽天地物理。”(三)“盈天下皆气而已,由气之中,自生条理。”(四)“理与性皆是人理人性”,“未受气以前”,无所谓“性、理”。(五)“有气即有阴阳”。(六)“天地之理,阴阳而已”。(七)“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八)“天道之常,一阴一阳。凡物必有合也。”(九)“阳贵而阴贱,阳尊而阴卑,天之道也”。(十)“形而后有气质之性”,性就是“气质”。概括说来,这些观点的思想实质是说:作为宇宙本体的“元气”由“阴阳二气”组成,这两种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的“气”构成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宇宙发展变化的动力;其中,在“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中,“阳气”占据矛盾的主导方面,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所谓“性”和“理”,就是“气质(气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从美学的角度讲,“元气”具有以下审美属性:第一是“具体性”,这是因为,“元气”是一种“新客体”,可称之为“想象性存在”或“意象”,这是它能够成为“审美存在”的根据。第二是“运动性”,在康氏的哲学和美学中,“元气”是具有“主体性”的“流精”,即:它是“自由自发”的、不断地“开显自己”并“是其所是”的存在,因此,它以“气化”的形式表现自身。第三是“情感性”,因为“元气”具有自身的“质”,因此,它具有特定的“性情”,这也是它能够成为“审美存在”的原因之一。在康氏的书法美学中,“元气”表现为“气象”,因此,“气象”就是具体的“审美形态”。这一思想,有着深厚的美学史渊源,是传统美学“气象说”的继承和发展。在康氏看来,“气象”即“气化之象”,适用于政治、文学、伦理、自然和艺术等领域。它具有以下审美特征:(一)浑成美。“气象”是审美对象的整体精神风貌,它是审美对象的“生气”。(二)空间美。元气“聚为有象”就是具体的存在,必然会有其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三)韵味美。“气象”是“气韵生动”的审美存在形态,具有韵味美。(四)整体美。“气象”是宏观的审美概念,具有总体性和整体性。(五)层次性。“气象”具有不同的层次,其中,越是趋近“元气”的本然状态——“浑成”状态的“气象”层次越高,反之则越低。康氏将“气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阳刚气象、阴柔气象和太和(中和)气象,它们分别对应于“壮美”、“优美”和“中和美”三种基本的审美风格。在康氏的书法美学中,“气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它是“境界”质量的标志。这是因为,“气象”概念中的“气”就是“生命本身”,“象”就是“生命”的表现,而“境界”的“气象”愈浑穆,它就愈有生命的活力,反之,“境界”的气象愈“萧条”,它就愈缺乏生命的活力。“气象”的审美“存在方式”,离不开物质的形式,在书法审美中,“气象”就寄寓在书法的“形质”上。康氏极为重视书法的物质形式,提出了“盖书,形学也”的观点,这就抓住了“气象”问题的关键。在康氏的书法美学理论中,有大量的关于书法、书风、书意和书体等,即书法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问题的论述。康氏关于“书法”的探讨,包括“笔法”(含执笔、运笔、行笔、方笔、圆笔、篆之法、隶之法、楷书“八法”等)、“章法”、“字法”(含结构、布置等)、“墨法”和“纸法”等。其主要观点有:(一)“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康氏继承了“运笔”是“书法”关键的传统思想,把“运笔”的基本形式分为“方笔”、“圆笔”和“方圆并用”三种基本类型,这是相当完备的概括。(二)“方笔便于作正书,圆笔便于作行、草,然此言其大较。正书无圆笔,则无宕逸之致;行、草无方笔,则无雄强之神;故又交相为用也。”(三)“欲运笔,必先能运腕,而后能方能圆也。”(四)用笔贵藏锋。(五)“笔法”统一于“笔势”,是因势而生的存在。(六)“执笔”要“虚拳实指,平腕竖锋”。(七)结字要“茂密”,要“自然天成”。(八)重视“结字”,又反对“专讲结构”。(九)章法以“茂密”为主,要疏密得当,达到“纵横相涉,阖辟相生”、“位置天然”和“牝牡相得,不计点画工拙”的艺术效果。(十)“用墨”要以“浓墨”为主,“浓淡”适宜。(十一)“纸法”要求做到:所用的纸要“与笔、墨有相宜之性”,“若纸刚则用柔笔,纸柔则用刚笔”。关于“书意”,即书法的表现问题,康氏继承了中国古代艺术重写意的传统,提出了“得形质”然后“得性情”的观点。可以说,康氏所理解的“书法”类似武术中的“形意拳”,其中的“形(书写结果)”是“对象化”了的“思想情感(意)”。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程度的辩证性。在“书意”问题上,他强调“新理异态”,即“形式创新”的重要性,这是康氏的“进化论”思想在书法美学中的表现。康氏论述了三种基本类型的“书风”,即壮美、优美与中和之美。这是与阳刚气象、阴柔气象和太和(中和)气象一一对应的、完备的理论概括。这三种基本类型,每一种都可以无限细分下去,因此,具体“风格”的数量是无穷的。康氏的风格理论相当完备,既涉及了民族的、时代的、时期的风格,也涉及了个人的风格。康氏“书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关于“变体”和“八分”的研究。一般说来,所谓“变体”,是和“正体”相对而言的概念,也叫“正体变态”、“变制”、“破体”等,指的是一种处于“过渡状态”的书体。但是,从思辨的意义上看,所有的“变体”都同时是“正体”,而所有的“正体”也都同时是“变体”,这是因为,任何书体都兼有“它本身”和“过渡书体”的意义。因此,“变体”是一个“活称”,指的是“书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固定的书体。在书法演进的过程中,“变体”具有两种基本的职能:一是充当“解散旧体”的武器,二是充当“旧书体”向“新书体”过渡的桥梁。其根本意义在于:适当地“变体”是“书体”创新的关键,可以认为,在“变体”或者说“正体变态”、“变制”和“破体”身上,蕴藏着汉字“书体”演变的秘密。在康氏看来,成功的“变体”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变体”时需要遵循“八分”的尺度。具体说来是这样:如果将“旧体”十分,那么,“新体”要继承“旧体”的“八分(百分之八十)”,创新过程中吸收的来自“旧体”以外的因素应占“二分(百分之二十)”,不管这种新的成分是从其他书体借鉴而来还是作者独创的,都要控制在这个比例之内。换言之,在“创新”的书体中,要有“百分之八十”的构成要素来自“旧体”,“百分之二十”的构成要素来自别处。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合理的”结论。康氏书法美学以“壮美”为审美理想,要求书法有:(一)浑穆的气象;(二)雄浑的力量;(三)庞大的体积;(四)奇异多变的形态;(五)飞动的气势等。为实现这一审美理想,康氏设计了一个实践计划,即向“南碑与魏碑”学习。他提出了“南碑与魏碑”有“十美”的观点,“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这“十美”,其实都是“壮美”的审美特征。此外,他还提出了师法“南碑与魏碑”的几点好处:第一是“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第二是“可以考隶楷之变”;第三是“可以考后世之源流”;第四是“各体备具”;第五是“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他本人的书法实践,很好地落实了自己的主张,创造了笔气浑厚苍茫、体气茂密雄强、行气逸宕、气象浑穆的“康体”书法,增强了其书法美学的说服力。康氏的书法鉴赏理论是以“气息(气味)”为核心的。这一审美标准源自中国书法史的传统,而康氏的“气息(气味)论”,是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作了更进一步地阐发。他关于“气息(气味)”的论述涉及以下主要内容:(一)生命气息;(二)金石气;(三)雅气与俗气;(四)古气;(四)武夫气和伧父气;(六)浩大之气。总的来说,他最激赏“浩大之气”,因为它是“元气淋漓”的美,最讨厌武夫气、伧父气和俗气,这与其书法审美理想上崇尚壮美是一脉相承的。康氏的书法美学,以“元气论”始而以“气息论”终,从“元气”的创造回归到对“元气”的欣赏,整个体系即告完成,形成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圆圈”。在鉴赏论中,他为人们留下的是“浑穆”的气象,是浩浩的“元气”,是“太虚之气”的运化和“太和气象”之神秘——换言之,一种元气淋漓的壮美之风。综观康有为的书法美学,可以看出:他的书法美学是传统书法美学发展的总结果,是明代中叶以后书法美学新潮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还吸收了西方美学思想的成果,开启了传统书法美学现代转换的大门。在美学发展史上,他上承王阳明、李贽、傅山、阮元、包世臣、刘熙载,下启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书法美学思想。因此,他堪称为传统书法美学的终结者和现代书法美学的开启者,他的美学是传统书法美学与现代书法美学的转捩点。

何炳武[6](2001)在《层台缓步修修远高谢风尘属此翁——浅论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特色》文中研究表明

二、层台缓步修修远高谢风尘属此翁——浅论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层台缓步修修远高谢风尘属此翁——浅论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康有为书法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康有为书法理论的研究意义
    二、康有为书法理论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康有为书法理论形成的背景
    第一节 康有为的生平及家学师承
    第二节 清末民初书学思潮对康有为的影响
        一、今文经学对康有为书学的影响
        二、西学东渐与碑学中兴
    第三节 康有为书法理论的形成
第二章 康有为书法理论的特征
    第一节 汉字与书体的发展观
    第二节“尊碑抑帖”、“尊魏卑唐”的碑帖理论观
        一、尊碑抑帖
        二、尊魏卑唐
    第三节 康有为的笔法论观
    第四节 康有为的书法审美观
    第五节 康有为晚期的书法理论
第三章 从书法实践中看康有为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康体”形成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康有为书法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 康有为书法的审美追求
    第四节 康有为书法实践与书法理论的矛盾
第四章 康有为书法理论的影响
    第一节 康有为碑学理论的影响及传承
    第二节 康氏对近代书法的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对清代碑帖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代帖学研究
    (一) 清代帖学式微的原因研究
    (二) 不同程度地肯定清代帖学的存在研究
二、清代碑学研究
    (一) 清代碑学兴盛的原因研究
    (二) 清代碑学对于书界的影响研究
    (三) 清代碑学的翘楚研究
        1.有关包世臣的研究
        2.有关康有为的研究
        3.其他人物的研究
三、清代碑学与帖学的关系研究
    (一) 碑学与帖学的差异性研究
        1.书法风格的不同
        2.审美情趣的不同
    (二) 碑帖之争中的融合研究
四、研究的不足
    (一) 研究内容不均衡
    (二) 研究方法、视角需要改进
    (三) 研究人员欠缺

(4)近十余年来我国近代书法史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观研究
    1. 有关康有为的研究
    2.其他人物的研究
二、宏观研究
    1.长时段
    2. 群体研究
三、余论

(5)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课题研究现状
    二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第一节 家世与生平
    第二节 早期思想发展
    第三节 书法美学思想基础
第二章 审美本体论:元气说
    第一节 “元气”论思想溯源
    第二节 “元气”说的意涵与审美性质
    第三节 “元气”的分化及其特殊性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气象说
    第一节 “气象论”溯源
    第二节 “气象”论界说
    第三节 “书法”之“气象”
    第四节 “气象”:“境界”质量的标志
第四章 审美表现论:“气象”托“形式”以显
    第一节 “心学”与“形学”辩证
    第二节 书体——书法——书意——书风
    第三节 书法史观:开新胜守旧
    第四节 “变体”与“八分”:书体创新及其尺度
第五章 审美理想论:壮美说
    第一节 茂密雄强的审美追求
    第二节 向“魏碑”学习:壮美理想的实现途径
    第三节 康氏的“碑派”书法实践
第六章 审美鉴赏论:气味说
    第一节 “气味”说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历代书论中的“气味”说
    第三节 康有为的书法“气味”说
第七章 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第一节 明中叶后的美学思潮
    第二节 明中叶后书法美学的发展
    第三节 康有为书法美学的历史地位
结语 碑帖之争的终结与中国书法的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词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参加书法展览目录

四、层台缓步修修远高谢风尘属此翁——浅论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康有为书法理论研究[D]. 李凯莉.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2]对清代碑帖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苏全有,陆世莘.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3]有关康有为的书法思想研究及相关思考[J]. 梁鸿,苏全有.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2)
  • [4]近十余年来我国近代书法史研究述评[J]. 梁鸿,苏全有. 殷都学刊, 2010(02)
  • [5]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 刘兆彬. 山东师范大学, 2010(12)
  • [6]层台缓步修修远高谢风尘属此翁——浅论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特色[J]. 何炳武. 华夏文化, 2001(04)

标签:;  ;  ;  ;  ;  

一步一步,修复距离,谢风尘就是这个人——论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