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开工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开工

一、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1](2021)在《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文中认为

马婷[2](2021)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居民对社会生态转型适应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协调自然保护和社会发展是生态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具有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使命。为此,探明这个典型国家公园内居民对社会生态转型政策的适应性反馈机制对于其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在保护地类型和国家生态保护转变过程中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农牧民的反应(家庭单元的生计状况、对保护政策的反应、形成的结果和态度),在分析中引入了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层和计划行为理论作为家庭/地方层面的适应策略;使用焦点小组方法来评估国家公园内外共同管理方法的公平性;采用条件价值法评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资产以及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因素;从居民对自然保护的意愿和看法角度分析影响居民对于自然保护和生计权衡方案的倾向性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生态补偿计划已经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了多年,由于其被指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增加了其他法规和补偿形式。自然保护区比国家公园的管理更为严格,对人类福祉的价值(或利益)并不总是明确考虑,最近其向国家公园模式转变的过程包括共同管理,而不是严格的命令与控制,这与国家生态补偿政策、更全面的生态文明概念以及国家公园的发展相一致。2.当地居民的经济状况取决于他们利用自然产品(特别是冬虫夏草和牲畜)产生的收入,以增加政府支出的能力;妇女和老年居民往往对政府态度不明确,经济和健康状况较低。3.来自政府收入的因素使居民更倾向于相信地方政府;丰富的财富使居民更加开放,觉得接受“变化”是值得的;大多数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无法理解专业术语,概念性规定可能不容易在当地采用,这并不妨碍最近的社会和生态转型趋势;居民对政策法规的比较支持通常与他们的利益相关,由于地域的异质性,不同县之间的支持水平有所不同;对政府政策表现出更大信心的居民更有可能对未来的政府计划充满信心。4.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对居民的支付意愿和接受补偿的意愿有重要影响,而其他社会特征(如性别和年龄)则没有显着效应;社会信任(对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是居民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尽管受过有限的教育,居民不理解有些专业术语并不妨碍其支付意愿;与政府资助相关的因素导致居民倾向于支付和接受补偿,但是由于地理和社会异质性,不同县之间的支持水平有所不同;居民认为他们的支付产出应用于保护和恢复野生动植物、植被、土壤和水资源。5.居住在公园外但与公园相邻的人们被认为是不公平的,他们承担了许多费用,但与国家公园相关的收益却很少;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生态管护员无法有效执行其监视、保护和社区联络角色;生态旅游、垃圾处理和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以及对人兽冲突赔偿也是重要的问题。本研究揭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居民与社会生态转型政策适应性反馈机制,建立了社会生态转型政策适应性感知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证实了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的观点;一户一岗(共同管理)的理念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方式的核心,即像“生态文明”范式所设想的那样,成功的社会生态转型需要平衡政府监管、补偿以及受影响人口继续获得环境资源的机会;决策者应该在优化社会生态转型政策时平衡居民对生计、自然保护以及对地方政府的信心、并在补偿和预期收益之间取得平衡;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利益,决策者应采取基于当地资源开发的措施并且依据具体地点的特性而制定补偿计划;并充分利用牧民的传统生态知识,这对于共同管理模式的成功和发展至关重要。

郑进烜,华朝朗,郑静楠,王勇,吴富勤,晁增华[3](2021)在《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文中指出总结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现状,评价保护成效,分析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存在着公众保护意识亟待提高、物种保护的综合管理能力比较薄弱、执法困难、执法力度不够和开展野外保护管理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从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健全管理机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和增加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重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对策。

刘春晖,杨京彪,尹仑[4](2021)在《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成效与前瞻》文中认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计划于2021年在云南昆明召开,大会将评估《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执行情况及实施进展。如能达成协议,将出台"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作为指导2020年之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新纲领性文件。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进程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展现中国以及云南多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重要契机。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和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投入巨大努力,在全国较早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开创地方立法先河、率先试点建设国家公园、较早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研究工作、建立了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等众多领域都取得显着成效。本文在梳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与成就的基础上,对保护成效进行了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未来发展方向及重大意义,加强全省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挥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减贫示范作用、协调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保护等方面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本文也为进一步促进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COP15提供地方履约实例。

周睿[5](2020)在《行政法视域下野生动物保保护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从2003年的非典病毒(SARS)到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重大疫情的一而再爆发反映出我国在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上存在的法律和制度漏洞。同时,两次疫情的起因都指向滥捕滥食野生动物,这充分说明野生动物保护在生物安全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由于我国目前仍保留食用野生动物的饮食习惯,国内非法捕捞、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屡禁不止,故而通过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来提升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的治理能力,实现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的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人类社会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一直在不断丰富。早在19世纪初期随着动物保护复兴运动在英美等国的兴起,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对于动物保护立法的尝试。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则起步于上世纪末,相对较晚,对于野生动物特别是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时间和力度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要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应有之义,也是法学界助力中国人民实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的重要一环,然而却面临的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从行政法的视角出发,探讨野生动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梳理界定“野生动物”的相关概念、分析我国野生动物行政法保护现状、并评述他国野生动物行政法保护的实践。本文进而就如何完善我国野生动物的行政法保护、提升野生动物保护的执法和司法效率、提升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国际形象等问题展开思考。本文运用了文献阅读法、社会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文献阅读法,对生物学、动物学相关文献进行研读,解决了“野生动物”立法保护研究上经常会陷入的概念性错误,厘清了研究对象和范围。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者进一步搜集近代开始不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的行政法立法和保护措施的记录,将重点放在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和执法的评述上,整理和归纳出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立法内容、特点和缺陷。运用社会调查法,对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和数据进行分析。本文研究者通过走访农业、林业和环保部门,搜集最新野生动物的物种构成数据,掌握这些部门的行政法规出台情况及其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职能。运用比较分析法,横向比较国内各省市区的地方立法,纵向比较国内外野生动物保护中央立法之间的异同。本文研究者探讨了中国在野生动物行政法保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将中国的实践与美国、日本及澳大利亚三国进行对比。基于以上方法和讨论,本文从野生动物保护之范围界定、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机制完善、人工繁育制度的法律问题、野生动物致害侵权赔偿等方面,为完善我国野生动物行政法提出相应的建议。

郭子良[6](2016)在《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优化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该文以地貌、植被和自然保护区等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叠加分析、TWINSPAN分类、保护空缺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和格局以及各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评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天然植被的保护有效性。研发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并用106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测试。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分析,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优化布局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包括4个地貌大区、40个地貌地区、127个地貌亚地区和473个地貌区的地貌区划系统。提出了包括8个地理区域、37个地理地带、117个地理区和496个地理小区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2.在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挥着主体作用;野生植物、草原与草甸以及海洋和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中小型自然保护区居多,大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且主要位于西南、西北等地;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倾向于局部聚集。3.有7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和188个自然保护地理小区尚未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这些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并不是均需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布局,许多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以栽培植被为主,但在一些自然生境较好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仍存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4.超过8.85%的植被区和35.87%的植被小区并未进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近25%的自然植被群系未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天山山地、黄土高原和东南沿海等地区植被的保护有效性低。在主要山地800 m以下的山地基部,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力度不足。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和基带植被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明显空缺。5.提出了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种质资源等三方面定量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测试发现河北南大港和辽河源、黑龙江镜泊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更高。此评估方法能很好识别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保护价值。6.建议优先在202个地理小区对23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并在102个地理小区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优先建设高岭-盘岭和长白山等6处自然保护区域,太行山北段和武夷山北段等14处自然保护区群;在10个地区促进跨境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对18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合并。

张军辉[7](2013)在《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野生药材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分布的非人工种植、圈养或养殖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本文中,药材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药(草药)和民族药。我国药材资源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诞生了《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医学名着。不仅中药资源源远流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也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等。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其中许多着名的地道中药材在全国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药材需求量大,乱砍滥伐、盗猎现象严重,资源生境破坏,群众保护药材资源意识薄弱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的药材资源呈现出减少和枯竭的态势,保护民族地区的传统医药资源迫在眉睫。保护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有利于保持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有利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维持自身民族特色;有利于发展中药和民族医药产业、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利于再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及法律保护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条约和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在立法、执法、守法及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理论基础,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在界定野生药材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分类、历史沿革及重要性。结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情况,对西部民族地区的中药资源和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第二章从立法、执法、守法和公众参与等角度介绍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实证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文山自治州的调研,分析该地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第四章对涉及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国际条约及有关国家的做法进行介绍,提出对西部地区的借鉴意义;第五章就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从立法、执法、守法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建议;第六章是结语。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全面梳理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资源保护及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在梳理国内和西部民族地区药材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比较研究国际有关条约、国外有关立法和体制在保护药材资源方面的差异,为西部地区完善立法提供借鉴;专题调研,选取一个省区内某个典型地区进行保护药材资源方面的调研,分析其有益经验及需要改进之处。本文力图实现的创新之处:一是选题的创新,论文首次从法学角度出发研究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问题。二是研究范围的创新,首次全面关注西部12省区市的野生药材资源及保护状况。本文结合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情况,全面介绍了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野生药材资源种类、分布及保护状况。在中药资源外,本文还关注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对其历史沿革、药材资源以及与中药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二是研究内容的创新,论文以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基础,在关注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立法、执法、守法等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在立法中,提出要确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对全部野生药材资源和各个管理环节进行规范;要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立法权,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要挖掘整合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发挥非正式制度的支撑作用。在执法层面,建议实行保护管理部门垂直管理,引入环境非强制行政行为。在守法层面,建议发展环境非政府组织、探索环境公益诉讼,进一步推进公众参与。

张晓妮[8](2012)在《中国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存某些珍稀濒危物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等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对于如何对自然保护区中“共用”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理论思路和政策方案,有代表性的诸如进行私有化,由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或者将自然资源归入国家所有,由政府管制来发挥作用。但是,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它们不能解决所有的资源配置问题,而社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中国自然保护区大多位于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偏僻山区,这些地区居民居住分散,经济文化落后,当地社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社区对资源的使用,使当地居民失去了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权利,社区居民为了脱贫和生计不得不铤而走险,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造成损害。另一方面,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等伤人损害庄稼等,造成了对当地社区居民的损害,却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事实上,社区在很大程度上以牺牲自身的利益来承担保护的责任,但是这种外部性却没有得到补偿。此外,由于缺乏可替代发展的途径,减少了社区发展的机会,制约了经济发展,加上受地理位置、人口素质等因素的制约,社区的贫困表现出长期和持续的特征,因此,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成为自然保护区的最大挑战。中国现行的自然保护区是自上而下建立的,强调国家行政管护,在自然资源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管理模式单一,与之相应的管理条例与法规,很少考虑到社区利益。“社区共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保护区封闭式管理模式的弊端,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对缓解社区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减轻社区居民对资源的依赖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但是并没有真正有效克服保护区和当地社区以及地方政府的矛盾,其本质上还是属于国家集权的管理模式,因此,亟需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本研究在对一些基本概念、范围做出界定后,将管理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相结合,从自然保护区发展及管理现状出发,理清了保护区及其社区的关系,客观分析了保护区对社区利益的损害问题及原因,考察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演变的过程,并对模式进行了相互比较,以3个典型案例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利弊,在借鉴国外有关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社区共管、产业带动”的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初步构建了一体化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对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进行了探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如下:第一章,导论。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综述和总结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理论基础。在对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在本领域的理论成果,如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性理论、自然资源管理理论和参与式管理理论等,并讨论了其对自然保护区的指导作用。第三章,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与管理现状。概括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结合保护区数量和政策的变化,把发展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对保护区管理现状和法律体系进行了阐述。第四章,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的总体认识。从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分布出发,描述了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现状,理清了保护区与社区的关系及对社区的限制与影响,客观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社区农民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权益的损害,并对损害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以便为减少损害、保障利益提供基础。第五章,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演变及比较。考察了我国已经形成的管理模式,把其演变过程界定为“封闭式管理—参与式管理—社区共管模式”,总结了不同管理模式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发展,并对模式进行了相互比较,选择3个典型案例对社区共管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利弊分析,以期望设计新的模式能提取其中有利的因素并解决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第六章,国外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及启示。对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虽然管理体制和方式各有差异,但是总体来看,这些国家都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合理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这些都很值得我国借鉴。第七章,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针对现有管理模式的不足,以产权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保护区及其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内涵,从确定管理目标体系入手,构建了“政府主导、社区共管、产业带动”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认为政府的主导作用应该得到充分地发挥,社区共管是发展社区经济、调动社区参与资源保护积极性的最佳选择,产业开发可以带动社区经济发展,最后,对一体化管理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框架进行了探索。第八章,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一体化管理的保障措施。强调必须用立法来调整相应的关系;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分类体系的重构,为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良好的空间基础;发挥社会机制的调整作用是促进自觉形成生态保护内部制度的必经之路。

刘泽英[9](2012)在《自然保护事业在探索中前行——2012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交流会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集群智慧的结晶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自然保护领域亦如是。2012年,自然保护领域迎来新一轮智慧火花的碰撞,自然保护工作者在思索中总结经验教训、探讨矛盾解决思路和创新工作方法。

张希武[10](2012)在《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重点——在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交流会议上的讲话》文中认为编者按:我国社会经济"十二五"建设于2011年顺利开局,2012年进入全面推进发展的阶段。如何适应"十二五"建设形势、林业发展大局,积极推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事业,需要全体保护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为此,国家林业局召开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交流会议"。会议上,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张希武司长总结了2011年保护工作进展,分析形势和

二、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2)三江源国家公园居民对社会生态转型适应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社会生态转型适应性反馈机制研究
    2.2 自然保护与生计发展权衡的研究
    2.3 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研究
    2.4 保护地内生态资产研究
第三章 研究区域
    3.1 研究区域
第四章 居民与社会生态转型适应性反馈机制构建
    4.1 三江源国家公园近年相关政策和事件
    4.2 三江源国家公园社会生态转型政策适应性评估指标体系
第五章 社会生态转型政策适应性感知影响因子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研究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国家公园内外共同管理方法的公平性评估
    6.1 研究方法
    6.2 研究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居民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及相关因素分析
    7.1 研究方法
    7.2 研究结果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居民对国家公园内生计策略和保护区优化方案的倾向性研究及建议
    8.1 研究方法
    8.2 研究结果
    8.3 讨论与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创新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3)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管理现状
    1.1 管理体制及机构建设
    1.2 法制建设
    1.3 自然保护地建设
    1.4 科学研究
    1.5 公众教育
2 保护管理成效评价
    2.1 基本形成了保护管理体系
    2.2 科学制定了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政策并实施
    2.3 有效打击了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2.4 连续开展了野生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
    2.5 初步建立了重点野生植物保护体系
    2.6 加强了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工作
3 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公众保护意识亟待提高
    3.2 物种保护的综合管理能力比较薄弱
    3.3 执法困难和执法力度不够
    3.4 开展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经费不足
4 保护管理对策
    4.1 加强宣传、科普教育及保护管理人员的培训
    4.2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4.3 强化执法队伍建设
    4.4 健全管理机构
    4.5 强化保护管理工作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4.6 增加经费投入

(5)行政法视域下野生动物保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比较评述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行政法视域下野生动物保护界说
    第一节 野生动物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野生动物”与“动物”的区分
        二、“野生动物”与“宠物”的区分
        三、“野生动物”与“驯养动物”的区分
    第二节 我国野生动物的行政法保护及其特点
        一、野生动物行政法保护内容
        二、野生动物行政法保护特点
第二章 我国野生动物行政法保护的现状
    第一节 野生动物行政法保护的成效
        一、划定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范围
        二、实施濒危物种的法律保护和繁育
        三、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法治宣传活动
    第二节 野生动物的行政法保护存在的不足
        一、野生动物范围法律界定不合理
        二、野生动物“栖息地”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三、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法律保障环境不完善
        四、野生动物致害侵权赔偿法律制度不科学
第三章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野生动物行政法保护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野生动物行政法保护
    第二节 日本野生动物行政法保护
    第三节 澳大利亚野生动物行政法保护
    第四节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行政法保护的启示
        一、明确规定社会各界保护野生动物的义务
        二、明确规定中央、地方和管理机构的权能
        三、明确规定野生动物保护经费的体制机制
第四章 完善我国野生动物行政法保护的建议
    第一节 明确我国野生动物行政法保护的范围
    第二节 健全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法律保障机制
    第三节 优化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法律保障环境
    第四节 完善野生动物致害赔偿法律制度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自然保护体系构建技术研究进展
    1.3.1 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方法
    1.3.2 生境廊道设计
    1.3.3 小结
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2.1 引言
2.2 原则
    2.2.1 区划原则
    2.2.2 命名原则
2.3 区划依据
    2.3.1 地貌区划依据
    2.3.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依据
2.4 区划方法
    2.4.1 地貌区划
    2.4.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2.5 地貌区划系统
    2.5.1 东部季风淋蚀地貌大区
    2.5.2 西北干燥风蚀地貌大区
    2.5.3 青藏高原高寒冻蚀地貌大区
    2.5.4 南海诸岛地貌大区
2.6 基本地理单元数量分类结果
2.7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2.7.1 东北温带区域
    2.7.2 华北暖温带区域
    2.7.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5 内蒙古温带区域
    2.7.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2.7.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2.7.8 南海诸岛热带区域
2.8 结论与讨论
    2.8.1 地貌区划
    2.8.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3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结果
    3.3.1 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3.3.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3.3.3 自然保护区的规模
    3.3.4 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3.3.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结论
    3.4.2 讨论 4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总体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3.1 自然保护地理区域和地带
    4.3.2 自然保护地理区
    4.3.3 自然保护地理小区
4.4 各自然保护地理区域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4.1 东北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2 华北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5 内蒙古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5 结论与讨论
    4.5.1 结论
    4.5.2 讨论 5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保护有效性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植被区域和植被地带
    5.3.2 植被区和植被小区
    5.3.3 植被群系的保护
    5.3.4 各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域的垂直覆盖差异
    5.3.5 中东部24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带的垂直保护空缺
    5.3.6 我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格局
    5.3.7 自然保护区对不同山地的保护有效性
5.4 结论与讨论
    5.4.1 结论
    5.4.2 讨论
    5.4.3 建议 6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研究
6.1 引言
6.2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方法
    6.2.1 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评估
    6.2.2 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2.3 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评估
6.3 案例研究
    6.3.1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3.2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4 结论与讨论
    6.4.1 结论
    6.4.2 讨论 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
7.1 引言
7.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数据处理
    7.2.3 优化布局原则
7.3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建议
    7.4.1 东北温带区域
    7.4.2 华北暖温带区域
    7.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5 内蒙古温带区域
    7.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7.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7.4.8 总体布局
7.5 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布局建议
    7.5.1 自然保护区域建设
    7.5.2 自然保护区群建设
    7.5.3 跨境自然保护区建设
    7.5.4 自然保护区合并
7.6 结论与讨论
    7.6.1 结论
    7.6.2 讨论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数据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 附录2 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前后对比 附录3 建议优先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概况
    第一节 野生药材资源概述
        1.1.1 野生药材资源的界定
        1.1.2 野生药材资源的特点
        1.1.3 野生药材资源的种类
        1.1.4 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沿革
        1.1.5 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的种类及分布
        1.2.1 中药资源普查及野生药材资源状况概述
        1.2.2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的分布
        1.2.3 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状况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现状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现状
        2.1.1 国家层面关于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2.1.2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立法现状
        2.1.3 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
        2.1.4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立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执法现状
        2.2.1 执法依据欠完善
        2.2.2 执法部门权限划分不明确
        2.2.3 环保部门执法能力不足
        2.2.4 执法体制外制约因素较多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守法现状
        2.3.1 西部民族地区守法现状
        2.3.2 西部民族地区守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实证研究
    第一节 文山州野生药材资源现状
        3.1.1 文山州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3.1.2 文山州的野生药材资源种类
    第二节 文山州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措施
        3.2.1 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3.2.2 促进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与执法
        3.2.3 探索实行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
        3.2.4 多方筹措自然保护区管护资金
        3.2.5 开展野生药材资源产业科研攻关
        3.2.6 提高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第三节 文山州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3.1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专门立法缺失
        3.3.2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机构职责交叉
        3.3.3 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比较突出
        3.3.4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困难较多
    第四节 文山州新一轮中药资源普查开展情况
第四章 国外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的借鉴
    第一节 国际条约中有关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规定
        4.1.1 生物多样性公约
        4.1.2 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
        4.1.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4.1.4 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4.1.5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第二节 部分国家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措施
        4.2.1 美国
        4.2.2 欧盟
        4.2.3 澳大利亚
        4.2.4 印度
    第三节 国外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对西部地区的借鉴意义
        4.3.1 详细阐述立法指导思想
        4.3.2 明确规定执行机构及其职责
        4.3.3 及时更新法律规定
        4.3.4 积极推进公众参与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的完善
    第一节 健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5.1.1 完善野生药材资源相关立法
        5.1.2 提高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质量
        5.1.3 突出自治立法特色
        5.1.4 挖掘整合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
        5.1.5 定期进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领域法律法规的清理
    第二节 强化野生药材资源法律法规的执法效果
        5.2.1 完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机构的执法依据
        5.2.2 理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体制
        5.2.3 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机构执法能力建设
        5.2.4 协调野生药材资源执法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第三节 促进公众守法及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参与
        5.3.1 加强宣传教育
        5.3.2 完善规章制度
        5.3.3 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
        5.3.4 探索环境公益诉讼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国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急需得到特殊保护
        1.1.2 资源环境破坏严重,面临巨大威胁
        1.1.3 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日益严峻
        1.1.4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面临挑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1.3.2 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1.3.3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1.3.4 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1.3.5 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发展
    1.4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1.4.1 自然保护区
        1.4.2 社区
        1.4.3 管理模式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公共物品理论
    2.3 外部性理论
        2.3.1 外部性理论及解决办法
        2.3.2 自然保护区的外部性
    2.4 自然资源管理的三种代表性的理论
        2.4.1 公地悲剧
        2.4.2 囚徒困境博弈
        2.4.3 集体行动的逻辑
    2.5 参与式发展理论
    2.6 理论评述
第三章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与管理现状
    3.1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3.1.1 我国古代的自然保护思想与行动
        3.1.2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3.1.3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进展与评价
    3.2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
        3.2.1 自然保护区的分级管理
        3.2.2 自然保护区的分区管理
        3.2.3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管理
        3.2.4 自然保护区的分部门管理
        3.2.5 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3 我国自然保护区法律体系
        3.3.1 我国自然保护区现行的法律体系
        3.3.2 法律体系缺陷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对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的总体认识
    4.1 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现状
        4.1.1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分布
        4.1.2 不同收入地区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
        4.1.3 自然保护区社区现状
    4.2 自然保护区对社区的影响
    4.3 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社区农民权益的损害
        4.3.1 政治权益被忽视
        4.3.2 经济权益受损
        4.3.3 社会权益缺失
    4.4 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分析
        4.4.1 农民权益被漠视
        4.4.2 受损产生于保护区选建之初
        4.4.3 受损扩大于保护区经营管理之中
        4.4.4 补偿机制不合理
        4.4.5 沟通渠道不畅
        4.4.6 农民自身能力欠缺
    4.5 小结
第五章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演变及比较
    5.1 强制-封闭式管理
        5.1.1 合理性
        5.1.2 特点
        5.1.3 相对优势
        5.1.4 实施的障碍
    5.2 参与式管理
        5.2.1 内涵
        5.2.2 应用
        5.2.3 成效
        5.2.4 问题
        5.2.5 参与式管理与封闭式管理的比较
    5.3 社区共管模式——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
        5.3.1 实施背景
        5.3.2 含义及特征
        5.3.3 实施的成效
        5.3.4 三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国外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及启示
    6.1 美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6.1.1 管理体制
        6.1.2 法律体系
        6.1.3 资金来源
    6.2 加拿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6.2.1 管理体制
        6.2.2 法律体系
        6.2.3 分区制度
        6.2.4 资金来源
        6.2.5 协作机制
        6.2.6 土地权属
        6.2.7 社区参与
    6.3 澳大利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6.3.1 管理体制
        6.3.2 法律体系
        6.3.3 社区参与
    6.4 英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6.4.1 法律体系
        6.4.2 管理体制
        6.4.3 管理契约
    6.5 新西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6.5.1 法律体系
        6.5.2 管理模式
    6.6 日本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6.6.1 法律体系
        6.6.2 管理体制
        6.6.3 管理制度
    6.7 国外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启示
        6.7.1 法律体系完善
        6.7.2 管理机制合理
        6.7.3 管理制度先进
        6.7.4 法律责任明确
        6.7.5 激励公众参与
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7.1 理论基础
        7.1.1 自然保护区的价值
        7.1.2 我国自然保护区产权分析
        7.1.3 我国自然保护区利益相关者分析
    7.2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内涵
    7.3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原则
        7.3.1 “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
        7.3.2 “以发展为核心”的原则
        7.3.3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原则
        7.3.4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原则
        7.3.5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原则
    7.4 一体化管理目标的作用及其制定
        7.4.1 管理目标的作用
        7.4.2 一体化管理目标的依据
        7.4.3 一体化管理目标体系
    7.5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7.5.1 政府主导
        7.5.2 社区共管
        7.5.3 产业带动
    7.6 一体化管理的评价框架
        7.6.1 一体化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7.6.2 一体化管理的模糊综合评价
    7.7 小结
第八章 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一体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8.1 完善法律体系
        8.1.1 确立自然保护区基本法依据
        8.1.2 制定统一的《自然保护区法》
        8.1.3 制定与《自然保护区法》配套的单行法规
        8.1.4 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地方立法
    8.2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8.2.1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的必要性
        8.2.2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
        8.2.3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
    8.3 理顺管理体制
    8.4 重构自然保护区分类体系
    8.5 发挥社会机制的调整作用
        8.5.1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8.5.2 支持 NGO 发展
        8.5.3 加强舆论监督
        8.5.4 扩大公众参与
    8.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自然保护事业在探索中前行——2012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交流会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集思广益
    按下自然保护“快捷键”
稳定思维
    算好保护事业“乘除法”
推陈出新
    锁定保护事业发展“对焦点”

(10)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重点——在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交流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 2011年工作进展
    1.1 在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方面
    1.2 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和濒危物种拯救方面
    1.3 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和濒危物种拯救方面
    1.4 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方面
    1.5 在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方面
    1.6 在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发展及规范管理方面
    1.7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
    1.8 在保护执法与宣传方面
2 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2.1 现阶段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面临的形势
    2.2 现阶段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2012年保护工作指导思想和理念
3 2012年保护工作重点和要求
    3.1 深入调研, 完善政策及配套法规
    3.2 切实加大对濒危物种的拯救保护力度
    3.3 以工程项目为主导, 带动保护事业全面发展
    3.4 夯实基础, 强化保护管理能力
    3.5 推进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推进自然保护区“量质”齐升
    3.6 以科技创新、示范试点为带动, 全面提升全行业的保护管理水平
    3.7 强化应急管理, 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3.8 深化国际交流, 拓展合作领域
    3.9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凝聚保护力量
    3.10 加强行业“两建”, 提高队伍素质

四、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D]. 王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三江源国家公园居民对社会生态转型适应与对策研究[D]. 马婷.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3]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J]. 郑进烜,华朝朗,郑静楠,王勇,吴富勤,晁增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21(03)
  • [4]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成效与前瞻[J]. 刘春晖,杨京彪,尹仑. 生物多样性, 2021(02)
  • [5]行政法视域下野生动物保保护问题研究[D]. 周睿.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D]. 郭子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7]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D]. 张军辉.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8]中国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 张晓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1)
  • [9]自然保护事业在探索中前行——2012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交流会启示[J]. 刘泽英. 中国林业, 2012(06)
  • [10]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重点——在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交流会议上的讲话[J]. 张希武. 林业建设, 2012(01)

标签:;  ;  ;  ;  ;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开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