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云南民族工作迈上新台阶

推动云南民族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把云南民族工作推向新台阶(论文文献综述)

粟誉[1](2021)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以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代以来民族主义思潮、民族运动此起彼伏,中华民族趁着这波浪潮中完成了“从自在民族走向了自觉民族”的转变。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党的十九大以后,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党和国家提出: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要任务。培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以共同体形式把握中华民族整体,凝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之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固牢思想根基,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行为助力。云南边疆地区因其历史因素与现实发展中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当前,以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为发展要旨,云南省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中取得了新发展,云南省的区域位置和战略优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具优势。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比历史任何时期更有信心坚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研究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问题,既是立足于党和国家的宏观擘画和重大现实需求,更是准确把握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的新的历史使命,将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工作推向了新台阶。作为理论命题,该研究首先系统的考察了近代以来从“中华民族”至“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的奠定,阐述了由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级推进的内涵,剖析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的历史沿袭和区位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其次,从西方民族主义的历史演进和共同体的思想中包含的合理成分,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手段内容,剖析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段及培育为重要内容。作为实践课题,立足云南边疆的省情、民情,进一步聚焦通过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证研究,运用实证研究和SPSS 25.0、AHP层次分析法,阐述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培育的实施路径。从取得的成绩来看,本地区的民族团结理论教育和基层党组织民族工作取得丰富成果。从现实问题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上还存在历史记忆淡薄、现代性认知不全面、教育内容和方法有效性不足问题。然而,存在以上现实症结的与边境敌对势力长期渗透分化、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多元一体”的民族身份认同的本位偏差、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的宣扬意识冲突。结合以上现实与AHP层次分析坚持方向性与层次性、历时性与共时性、实践性与价值性的基本原则,以强化“五个认同”教育,树立正确的民族、国家价值观;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以优良家风引导意识培育的情感取向;深化各民族团结教育,营造各民族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向度四个层次推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实现深化对伟大祖国认同,维护云南边疆安全固牢思想基础;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设;培育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奋斗的伟大目标而不断前进。

龙臻[2](2021)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巨大增长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党中央逐步转变了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突出生态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生态文明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大将“美丽”纳入强国目标,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并将其作为下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可见,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表明了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在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认识和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是当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深刻、最全面、最科学的解读,因此成为了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中,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我国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发展目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践影响着全国发展大局,同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如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走出一条云南的绿色发展之路,担任起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是云南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基于此,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指导,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本课题将探究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并在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的基础上,考察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现状,总结出现阶段云南已取得的实际成效,深入分析目前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进一步去探索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以期为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李晴敏[3](2020)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60年口述研究》文中认为选题依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59年云南艺术学院挂牌成立以来,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全省文化事业发展的轨迹为背景,在国家宏观历史叙事与学院微观历史讲述相叠置的视野中,立足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六十年筚路蓝缕的历程,特别是通过对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几代开创者与承继者现有文本资料与口述的有机结合,力求通过口述方法论的立场,以求回望六十年岁月云艺音乐学科建设阶段性发展的过程,兼及专业建设的状况,通过“集体叙事”和带有个体温度的口述,“再现”几代云艺音乐人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历史步履,记录一个甲子云艺音乐学科发展的历史样本,以此考察作为“工作母机”的云艺音乐学科对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产生的影响,或许可以说,本选题的重点不在“音乐本体”的研究,而是借音乐现象打开一扇透视历史与当下的窗户,这样的工作,对于刚刚过去的云南艺术学院六十年的校庆而言,是有时代意义的。由于历史的局限,云艺音乐学科六十年学科发展中都积累了哪些值得书写的经验、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对云南、乃至对全国音乐文化建设产生了哪些值得书写的成就,这方面的文本成果所见不多,甚至许多坊间记忆与仅有的历史记录并不相符,因此,通过口述的视角或许是获得确证的另一种途径。首先,作为一种微观的研究,文本的写作以历史时间为顺序,立足学科建设要素的指向,就学科发展中许多具体的人和事进行纵时性多角度、多层面口述的访谈,将口述的内容与有限的历史资料开展多方位的求证,特别是文献记载与口述记录相抵牾的内容,努力在“不对等”信息中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思辨,在“多重对应”中以求拉近与历史真相的距离,因此,文本写作不求历史事实的唯一性、但求历史记录的参考性;其次,作为一种宏观的考察立场,文本写作更以时代空间为剖面,历时性地探讨“大历史”的社会整体变革中,作为一个社会单元的缩影,60年间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小历史”在社会变迁大潮中经历的曲折坎坷与顺势而为的成就,更记录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六十年、特别是在举国上下迎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如何搭乘时代快车,依托国家利好政策与本土文化优势,书写区域高等音乐办学模式、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绚丽篇章,同时,作为一种学术反思或曰“问题意识”,作为后学,由此也思考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在六十年办学历程中积累的学科优势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对如何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与主动吸纳前沿共性化学科观念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钩沉,特别对六十年间与其发生关联众多的“人”进行的口述记录,由此获得了云艺音乐学科60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的许多“富有温度”的第一手资料,无论对于文本的写作抑或历史的“定格”,都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文本的写作过程,使笔者不单完成了学业的积累、更获得了对云南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轨迹进行深入认知的一把钥匙,其为个人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全文的写作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依托文本史料与口述手段,通过整理,梳理了云艺音乐学科“前世”的经历及其口述者对“今生”的感悟,即,亲历者通过对云艺音乐学科建设逻辑历史背景的回溯及其社会生态基础的回顾,书写了过去时代云艺音乐学科筚路蓝缕的坎坷历程;第二章,回溯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记忆,即学科建设、团队建制的历时性梳理及标志性成果的取得,将学科的发展置于社会变迁的轨迹中进行了考察,更对其过程中“人”的历史性作用进行了描述,考察了历史与个人并行发展的互动关系;第三章,通过口述记录,回顾了云艺音乐学科的发展依托社会环境与物质条件,站在社会发展的格局中,考察了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对社会发展拉动学术成就的取得进行了政策性的探讨;第四章,立足音乐学科当代办学观念变迁的大格局,讨论了云艺音乐学科60年的成就与不足,对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学术期待的宏观判断,指出,人才建设与特色发展是学科未来发展的关键。结语,历时地进行考察,作为边疆地区的高等音乐办学机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的历史沿革、办学历程,始终以捕捉本专业国内外最新学术发展动态为己任,努力将培养目标与云南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60年办学的历史,为云南乃至全国都输送了人才,同时,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作为“工作母机”,也助推了整个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并为全省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步伐。因而,笔者认为,应既立足纵向的角度,更在共时考察的基础上,以理性的目光去审视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走过的办学轨迹,以开放的心态顺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尊重多元文化存在、结合跨学科的视角,实现“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音乐教育”这种观念的转换。

罗贤宇[4](2019)在《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环境关乎民族未来、百姓福祉。为此,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提出要“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观层面指明了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方向,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国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通过研究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可以为解决现实的生态危机提供思想指南,以及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实践指导。因此,培育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具有显着的现实指导意义。与此同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进行分析,不仅拓展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而且丰富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内涵和话语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为此,论文首先在梳理和评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核心概念界定、研究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分析框架的组成要素进行阐述,清晰界定了研究的系统框架。接着在系统梳理建国以来我国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现状,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在梳理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提出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体系构建,包括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理念、基本原则、具体目标、主要方法等,并针对当前培育的现实困境,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分别从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主体、客体、内容、载体、环境方面提出培育路径,包括明确职责定位,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引领与规约;厘定公民生态文明价值培育的内容;搭建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载体;构建良好的培育制度环境等。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比较新颖,研究遵循着“问题提出——理论分析——现状梳理——问题剖析——体系构建——路径探讨”相结合的逻辑思路展开,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研究相结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观念塑造方面的独特优势,特别是论文的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出发,将一般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从内容、原则、目标、方法、机制和路径等层面探讨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育问题,最终使生态文明价值观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让广泛的“生态共识”转化为积极的“生态行动”,从而为构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美丽中国宏伟目标提供建议和参考。

逯思[5](2019)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当代琵琶曲创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不同的环境与风俗造就了其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在各民族高度融合的今天,将这些不同风格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应用到音乐创作中,已成为了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随着建国后琵琶艺术的快速发展,琵琶曲的创作类型不断丰富,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琵琶曲创作相结合成为当代琵琶曲创作的重要类型之一。本文中,笔者从琵琶发展历程入手,对琵琶的历史源流和不同时代的特征进行梳理,一步步说明琵琶这件古老的乐器是如何经过不断的改进与创新后,成为了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琵琶模样。之后笔者对琵琶曲创作概况和类型进行整理,对不同时期琵琶曲的创作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五个方面对当代琵琶曲的创作进行分类总结,从而引出本次研究的主题。最后一部分笔者以彝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三首不同风格的琵琶曲为例进行重点分析,试图对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作品中如何应用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价值。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对当代琵琶曲创作研究的方向,丰富这一方面的相关理论,推动琵琶艺术更好的发展。

沈峥[6](2019)在《论云南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碑刻为中心》文中指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碑刻是用少数民族文字镌刻的文献材料,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是一种原始而又特殊的实物文献。通过碑刻文献对维护政权统一、抵御外侮、反抗清政府腐朽统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等民族团结的记载,说明民族团结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并为促进民族关系、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实物史料为今天民族团结工作开展提供着宝贵的经验。

牛蓉琴[7](2019)在《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及路径依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政策是政府针对特定产业制定的政策,是促进经济的科学增长与发展,维护市场机制与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中,产业政策发挥了巨大的导向、引领和助推效应的重要作用。同样,文化产业政策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为密集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石。立足在地性资源,制定了富有创新的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推动了“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云南现象”。先后出台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十五”规划》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政策文件,引导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2010年,按照云南地方标准统计,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33亿元,占GDP 比重达6.1%,成为全国6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地区之一。但是,在2012年,国家为了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同年,云南按照国家统计标准核算,文化产业增加值在统计意义上出现断崖式下滑,从635.08亿元下降为380.3亿元,占GDP的比重也由6.5%降为3.7%,失去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在国家自上而下的“竖井式管理”中,文化产业政策指向:放弃“地方标准”的特色产业,转向以国家政策“对标”的业态。以“金、木、土、石、布”为主要业态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诗与远方”的多头管理制约了资源的配置,“旅游+”成为云南各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惟一路径等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新时期,探索云南文化产业政策演进变化规律,以及转型升级中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以政策为主线,全面系统梳理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分别从“文化价值认识”到“市场主体培育”的政策演进阶段(1995—2005年),从“特色发展”到“产业体系”的政策演进阶段(2006—2012年),从“对标发展”到“二次创业”的政策演进阶段(2012年一至今)三个阶段进行深入分析。从演进历程分析得出云南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分别是对“统计指标”“竖井管理”“外部市场”等方面的路径依赖。本文从学理的角度提出新时期云南文化产业政策调整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建立:多元效率评价机制,大部制管理体制,内部文化消费政策,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加快云南文化产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向前发展。

胡宇琼[8](2017)在《万里声乐作品中的民族特色研究》文中指出在云岭高原这片红土地上,因其独特的地域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产生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作曲家。自建国以来,有一支数百人之众的作曲家队伍,如陈勇、刘晓耕、万里等。这些作曲家在学习云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许多云南民族风格的作品,刮起了一阵“云南风”。在这些作曲家中,万里以其歌曲中特有的民族特色的表达手法,以及他多元化的音乐呈现形式,成为云南作曲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音乐创作中体现的云南民族性对云南民间音乐的传承和推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万里的作品覆盖面广泛,无论是男女声独唱作品、通俗作品、合唱、或是童声合唱都别有一番特色。他的作品是吸收了云南民间音乐的养分,融本土民族和现代技法为一体的新时代云南风格音乐。本文第一章围绕万里及其作品在当代云南本土作曲家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阐述,其中将声乐作品和其它作品进行归纳,并阐述其时代意义。第二章围绕万里创作民族歌曲中强调语言和地域文化的两大创作理念进行探索。第三章结合具体作品从少数民族风格、地域性风格以及不同演唱形式上抓住万里音乐创作的民族性探析他是如何通过歌曲展现云南民族特色。笔者希望自己在研究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民族音乐视野,同时可以有幸让看到文章的读者深入了解云南本土作曲家以及其艺术成果,在学习作品内涵时充分认识到民族元素的魅力,以及作曲家的民族情怀。

许鲁江[9](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及其基本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问题,从成立之日起就对民族工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湖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大省,做好民族工作具有超凡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在中共湖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根据湖南省内少数民族的实际,全面谋划开展民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民族地区人民政权建立起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各级民族工作机构,管理民族事务。此后,湖南省内民族政治工作、民族经济工作以及民族文化工作等得以蓬勃开展。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得湖南省民族工作受到了极大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经过拨乱反正,使民族工作重新回到发展轨道上来。湖南省紧跟党的步伐,在民族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领域全面展开民族工作。三十多年来,湖南省基本完成了民族成分识别、认定工作,以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为中心,对湘西地区进行扶贫开发,深入开展民族法制建设,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的发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在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在既得成就面前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湖南省民族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诸如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水平仍然低下,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扶贫任务仍然艰巨等等。湖南省必须不断总结民族工作经验,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利用地区特色进行扶贫和开发,充分认识民族工作“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的特点,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

阳茂庆[10](2016)在《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通往印度洋的西南通道,区位优势十分突出。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等,给西南边境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西南边境地区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长期以来,西南边境地区人口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如跨境民族问题、跨境婚姻问题、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等等,但是,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少。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区域的屏蔽效应逐渐减弱,西南边境地区的人口现象变得更加复杂,改变着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论文以西南边境地区为研究范围,以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分别选择中缅边境腾冲县、镇康县、耿马县、沧源县,以及中越边境麻栗坡县、马关县作为访谈及问卷调查区域,并在查阅大量文献及历史资料的前提下,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借鉴人口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民族学等理论,运用GIS空间信息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南边境地区总人口、跨境民族人口、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影响等进行了探讨。论文的结论为中国更好地建设西南沿边经济带,以及推动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按照研究的内容,论文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对边境地区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关键概念进行了辨析;第二部分,由于边境地区的特殊性,论文对西南边境地区地缘环境的变迁、特征、趋势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西南边境地区总人口、民族人口、流动人口1990、2000、2010年三个时点的人口空间格局进行静态描述和动态比较,分析其演变特征;第四部分,分析了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引致机理和影响,总结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规律和特点。总体上看,论文主要有3个特色。第一,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从地理学角度对边境地区人口研究的成果很少,对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将弥补边境地区人口研究内容上的缺陷,进一步丰富人口地理学理论体系;第二,结合边境地区的特殊性,首次将地缘环境作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因素进行分析,突破了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研究的传统范式;第三,在人口再分布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自然变动引致指数和机械变动引致指数,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自然环境决定了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基本格局;(2)经济发展是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根本动力;(3)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关系密切。由于西南边境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在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口的空间格局会随着地缘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4)跨境民族的人口空间格局将长期存在,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不可阻挡;(5)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较为活跃,但引致力均衡,引起人口空间格局变化的外力不足;(6)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呈现以下主要特征:第一,人口总体增长缓慢,逐渐显现人口集聚现象。第二,跨境民族人口空间格局稳定,人口性别比偏低。第三,流动人口增长迅速,空间格局变化较大。第四,人口增长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第五,人口增长并没有对自然环境带来压力,反而刺激了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加大;第六,人口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导致外出人口快速增加;第七,外出人口和户口待定人口的持续增加给边境安全带来威胁。

二、把云南民族工作推向新台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云南民族工作推向新台阶(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以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第一节 相关基础概念阐释
        一、中华民族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云南边疆少数民族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理论
        一、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与近代民族思潮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与民族理论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
    第三节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一、人民幸福:实现边疆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要求
        二、民族振兴:实现边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国家富强: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证研究设计与分析
        一、调查点概述
        二、实证问卷编制与研究假设
        三、问卷的基本信息和信效度分析
        四、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问题的结构访谈
        一、结构访谈的编制与主要对象
        二、结构访谈的分析总结
    第三节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与影响层次分析
        一、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
        二、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相关性分析
        三、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影响评价指标分析
    第四节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版纳地区傣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的现实症结
        二、版纳地区傣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第四章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以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为例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方向性与层次性的辩证统一
        二、坚持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辩证统一
        三、坚持实践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主要目标
        一、深化对伟大祖国认同,为维护云南边疆安全固牢思想基础
        二、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设
        三、培育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奋斗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一、强化“五个认同”教育,树立正确的民族、国家价值观
        二、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以优良家风引导意识培育的情感取向
        三、深化各民族团结教育,营造各民族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第四节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措施
        一、政治向度: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二、经济向度: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保障”
        三、文化向度: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涵儒”
        四、社会向度: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共同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为例
附录二:深度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2)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
    第一节 云南发展战略和重要地位的本质要求
        一、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发展战略
        二、云南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云南独特生态优势的内在要求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
        二、丰富多样的资源
        三、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云南实践及取得成效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五、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第二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演进
        二、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计划为例
        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九湖保护治理攻坚战为例
        四、创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以普洱市绿色发展为例
        五、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以构建环境保护工作“八大体系”为例
    第三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五、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第四章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治理与保护力度仍需加大
        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还需加强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存在问题
        五、公众生态意识薄弱
    第二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二、自身观念意识不强
第五章 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第一节 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根本的制度保障
        一、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二、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三、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第二节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的经济建设
        一、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
        二、提高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三、助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第三节 以生态科技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
        二、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三、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以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为着力点的文化建设
        一、挖掘和保护各民族生态文化
        二、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生态文化
        三、将民族生态文化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行为
    第五节 以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机制为手段的意识培养
        一、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二、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
        三、加快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3)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60年口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与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预期结果
第一章 云艺音乐学科的“前世”口述与“今生”感悟
    第一节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与口述记录
        一、概念的呈现
        二、听前辈讲那过去的故事
        三、历史逻辑的顺应
    第二节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生态基础
        一、多民族的文化构成
        二、潜在的办学基础
    第三节 云艺音乐学科的坎坷经历
        一、社会前行步伐的产物
        二、社会转折的投射
第二章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记忆
    第一节 音乐学科建设的历时梳理
        一、“前麻园”时代的口述史(1959 年~1962 年)
        二、“后麻园”时代的口述史(改革开放后至2011 年)
        三、呈贡办学时代的口述表达与笔者的亲历感受
    第二节 音乐学科团队建设的历时梳理
        一、“前麻园”时代的团队构成
        二、“麻园”时代的团队构成
        三、呈贡办学时代的团队构成
    第三节 标志性学科建设项目
        一、省级重点学科“音乐学”的建设
        二、国家级特色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建设
        三、特色专业“音乐学”(民族音乐理论)的建设
        四、省级特色精品课程的建设
第三章 云艺音乐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
        一、国家政策的扶持及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
        二、学科建设的价值定位
        三、加强团队打造与规划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云艺音乐学科人才培养的口述记忆
        一、地方文化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二、特色人才培养的价值定位
        三、研究生培养对学科建设的推动
    第三节 云艺音乐学科学术成果举要
        一、学术研究的肇始期
        二、学术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三、存在的短板与差距
第四章 云艺音乐学科60年的宿命与超越
    第一节 嬗变历程的文化审思
        一、转折期——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模式化
        二、稳步前行——学科建设特色化方向的逐渐明确
    第二节 学科建构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人才建设是发展的关键
        一、以人为核心的团队打造
        二、依托地方文化资源拓展教学科研创作展演的价值定位
        三、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素养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4)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2.1.2 价值观与生态文明价值观
    2.2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2.2.3 西方绿色运动中的生态思想
        2.2.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3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分析框架的组成要素
        2.3.1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主体
        2.3.2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客体
        2.3.3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内容
        2.3.4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载体
        2.3.5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环境
        2.3.6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研究分析框架的构建
3 建国以来我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历史演进
    3.1 萌芽阶段:环境保护意识的培育
        3.1.1 提倡“绿化祖国”的环保工作
        3.1.2 确立环境保护为一项基本国策
        3.1.3 初步构建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
    3.2 奠基阶段: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育
        3.2.1 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3.2.2 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3.2.3 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3.3 发展阶段:科学发展观的培育
        3.3.1 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
        3.3.2 实施建设“两型社会”的任务
        3.3.3 健全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
    3.4 成熟阶段: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育
        3.4.1 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
        3.4.2 提倡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
        3.4.3 逐步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4 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4.1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分析
        4.1.1 国家高度重视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
        4.1.2 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已取得一定成效
    4.2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
        4.2.1 培育主体生态责任的缺位
        4.2.2 培育客体的认识不够到位
        4.2.3 培育的内容尚不清晰统一
        4.2.4 培育的实践载体相对单一
        4.2.5 培育的环境亟待优化改善
    4.3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现实困境的原因剖析
        4.3.1 尚未明确各主体责任的划分
        4.3.2 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性
        4.3.3 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冲击
        4.3.4 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育方式
        4.3.5 培育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5 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体系构建
    5.1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理念
        5.1.1 和谐: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核心理念
        5.1.2 公正: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理念
        5.1.3 绿色: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本质理念
        5.1.4 可持续性: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实践理念
    5.2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5.2.1 坚持以人为本
        5.2.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2.3 坚持知行合一
    5.3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具体目标
        5.3.1 培育思维方式的绿色化
        5.3.2 培育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5.3.3 培育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5.4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方法
        5.4.1 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
        5.4.2 榜样示范与自我塑造相结合
6 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
    6.1 明确职责定位,落实主体责任
        6.1.1 政府是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保障
        6.1.2 学校是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关键
        6.1.3 社会是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补充
        6.1.4 家庭是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基础
    6.2 加强对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引领与规约
        6.2.1 提高公民对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重视程度
        6.2.2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引领
        6.2.3 规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
    6.3 厘定公民生态文明价值培育的内容
        6.3.1 建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观
        6.3.2 树立公平正义的生态法治观
        6.3.3 践行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6.3.4 构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下的生产观
    6.4 搭建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载体
        6.4.1 管理载体:发挥党团组织的优势
        6.4.2 活动载体:积极开展生态环保实践活动
        6.4.3 文化载体: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6.4.4 传媒载体:正确利用新媒体平台
    6.5 构建良好的培育制度环境
        6.5.1 优化培育的经济环境
        6.5.2 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6.5.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6.5.4 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当代琵琶曲创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理论价值
        1.1.2 实践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琵琶艺术的研究
        1.2.2 关于当代琵琶曲创作的研究
        1.2.3 关于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研究
        1.2.4 关于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当代琵琶曲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1.2.5 小结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作品分析法
        1.3.3 实践法
2 中国琵琶艺术的发展历程
    2.1 琵琶的起源
    2.2 琵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隋唐时期
    2.3 琵琶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明清时期
    2.4 琵琶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当代
3 当代琵琶乐曲的创作现状
    3.1 当代琵琶曲创作发展概况
        3.1.1 建国以前琵琶曲创作概况
        3.1.2 建国后至今琵琶曲创作概况
    3.2 当代琵琶乐曲创作类型
        3.2.1 传统题材
        3.2.2 地域题材
        3.2.3 人文题材
        3.2.4 中西方音乐融合
        3.2.5 “新民乐”形式
4 当代琵琶曲创作中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应用
    4.1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内涵
    4.2 当代琵琶乐曲创作中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应用案例探究
        4.2.1 彝族——以《彝族舞曲》为例
        4.2.2 维吾尔族——以《春蚕》为例
        4.2.3 蒙古族——以《草原小姐妹》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论云南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碑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维护政权关系为主题的古代民族团结
二、以抵御外辱、反抗清政府腐朽统治为诉求的近代民族团结
三、以民族平等、拥护共产党为特征的当代民族团结
四、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碑刻中民族团结的时代蕴含
    (一) 拥护党的领导, 实现民族平等
    (二) 确保边疆稳定, 维护国家统一
    (三) 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7)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及路径依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 主导和引导的关系
    (二)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 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二、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
    (一) 从“文化价值认识”到“市场主体培育”的政策演进阶段(1995-2005年)
    (二) 从“特色发展”到“产业体系”的政策演进阶段(2006-2012年)
    (三) 从“对标发展”到“二次创业”的政策演进阶段(2012年-至今)
三、云南文化产业政策演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统计指标”的路径依赖
    (二) 对“竖井管理”的路径依赖
    (三) 对“外部市场”的路径依赖
四、新时期云南文化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
    (一) 多元效率评价机制建设
    (二) 大部制管理体制建设
    (三) 内部文化消费政策建设
    (四)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政策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万里声乐作品中的民族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万里的音乐创作历程及其作品在云南当今作曲家群体中的重要性
    第一节 万里的音乐创作历程
    第二节 万里及其作品在云南当今作曲家群体的重要性
        一、万里在云南当今作曲家群体的重要性
        二、万里声乐作品创作地位
        三、万里其它作品概述
第二章 万里云南民族歌曲创作理念
    第一节 强调本土语言的歌曲创作
    第二节 强调云南地域文化的歌曲创作
第三章 万里创作歌曲民族特色及作品分析
    第一节 特色的地方音乐
        一、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格
        (一)彝族
        (二)纳西族
        (三)白族
        (四)普米族
        二、浓郁的地域性风格
        (一)滇西北地区
        (二)滇东南地区
        (三)滇中地区
    第二节 丰富的演唱形式
        一、男女声独唱作品
        二、通俗歌曲
        三、童声合唱
        四、合唱作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9)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及其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选题的由来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已有研究成果
        1.3.2 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见解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1.6 民族工作的内涵
第2章 改革开放前湖南省民族工作回眸
    2.1 湖南省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概述
        2.1.1 湖南省少数民族概述
        2.1.2 湖南省民族地区概述
    2.2 改革开放前湖南省民族工作开展情况
        2.2.1 湖南省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机构的建立
        2.2.2 民族政治工作
        2.2.3 民族经济工作
        2.2.4 民族文化工作
        2.2.5 其他民族工作
    2.3“文化大革命”对湖南省民族工作的影响
        2.3.1 影响了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作用的发挥
        2.3.2 干扰了民族工作机构的正常运转,打击了民族干部
        2.3.3 阻碍了民族经济发展
        2.3.4 限制了民族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考察
    3.1 民族政治工作
        3.1.1 进一步识别和认定民族成分
        3.1.2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3 推进民族法制建设,弘扬法治精神
        3.1.4 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
        3.1.5 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3.2 民族经济工作
        3.2.1 民族地区扶贫开发
        3.2.2 确定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
        3.2.3 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
        3.2.4 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
        3.2.5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与扶贫试点
        3.2.6 大力促进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
        3.2.7 民族专项资金的设立和管理
    3.3 其他民族工作
        3.3.1 民族文化工作
        3.3.2 民族教育工作
        3.3.3 民族医疗卫生事业
        3.3.4 民族传统体育事业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
    4.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4.2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制度保障
    4.3 坚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4.4 维护各民族团结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
    4.5 培养和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民族工作的力量之源
    4.6 加大扶贫力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决胜点
    4.7 改善民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直接体现
    4.8 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突破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受全国表彰的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
附录B 2015年湖南省民族乡情况表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0)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际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重点难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研究述评
    1.6 相关概念
        1.6.1 边界与边境
        1.6.2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1.6.3 人口空间格局
        1.6.4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
第二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地理环境
    2.1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2.2 西南边境地区自然地理环境
        2.2.1 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
        2.2.2 大江大河贯通接壤邻国
        2.2.3 矿产资源丰富
        2.2.4 气候条件多样
    2.3 西南边境地区人文地理环境
        2.3.1 区位条件优越
        2.3.2 经济发展状况
        2.3.3 民族与人口
        2.3.4 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第三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的地缘环境演变
    3.1 1949年以来西南边境地区地缘环境演变
        3.1.1 中缅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的演变
        3.1.2 中老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的演变
        3.1.3 中越地缘政治经济的演变
    3.2 西南边境地区地缘政治经济演变的特点及机制
        3.2.1 西南边境地区地缘政治经济演变的特点
        3.2.2 西南边境地区地缘政治经济演变的机制探讨
    3.3 西南边境地区地缘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
    4.1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概况
    4.2 西南边境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过程
        4.2.1 人口空间格局的静态描述与动态比较
        4.2.2 人口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
    4.3 西南边境民族人口空间格局演变
        4.3.1 西南边境地区民族人口基本概况
        4.3.2 民族人口空间格局的静态描述与动态比较
        4.3.3 民族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特征
第五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
    5.1 流动人口基本概况
        5.1.1 流动人口
        5.1.2 西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概况
    5.2 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静态描述与动态比较
        5.2.1 西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静态描述
        5.2.2 西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动态比较
    5.3 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特征
        5.3.1 流动人口数量总体持续增长,部分流动人口指标起伏较大
        5.3.2 由外来人口为主向外出人口为主转变,外来人口以省内流动为主
        5.3.3 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大
    5.4 对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总体评价
第六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理
    6.1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研究
    6.2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引致因素
        6.2.1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自然环境引致因素
        6.2.2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经济发展引致因素
        6.2.3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历史、社会和政治引致因素
        6.2.4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文化引致因素
        6.2.5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地缘引致因素
        6.2.6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国际引致因素
    6.3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理
        6.3.1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一般规律
        6.3.2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引致机理
        6.3.3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机理分析
第七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
    7.1 人口空间格局与边境社会、经济、安全的关系
        7.1.1 人口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
        7.1.2 人口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
        7.1.3 人口空间格局与社会和谐
        7.1.4 人口空间格局与国家安全
    7.2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7.2.1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7.2.2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7.3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7.3.1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7.3.2 对社会管理的影响
    7.4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7.4.1 研究方法
        7.4.2 计算结果及评价
    7.5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7.5.1 对边境地区传统安全的影响
        7.5.2 对边境地区非传统安全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与展望
    8.2 建议
        8.2.1 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科学规划西南边境地区国土开发空间
        8.2.2 结合区域实际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实现人力资源与生产力的协调
        8.2.3 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软硬发展环境
        8.2.4 加强国际合作,引导跨境人口合理流动
        8.2.5 加快研究制定专项人口管理法律法规,为人口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

四、把云南民族工作推向新台阶(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以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为例[D]. 粟誉.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龙臻.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60年口述研究[D]. 李晴敏.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4]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研究[D]. 罗贤宇.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5]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当代琵琶曲创作中的应用[D]. 逯思.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论云南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碑刻为中心[J]. 沈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 [7]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及路径依赖研究[D]. 牛蓉琴. 云南大学, 2019(03)
  • [8]万里声乐作品中的民族特色研究[D]. 胡宇琼.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9]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及其基本经验研究[D]. 许鲁江. 湘潭大学, 2016(03)
  • [10]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研究[D]. 阳茂庆.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推动云南民族工作迈上新台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