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旗隧道溶洞综合整治

汕尾旗隧道溶洞综合整治

一、山尾旗隧道溶洞综合整治(论文文献综述)

赵珍理[1](2018)在《民国滇越铁路视域下个旧锡矿与个旧城市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滇越铁路的修筑方便了个旧大锡的外运。但其对个旧矿业和城市的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不可估计过大。个旧在近代发生了交通方面(滇越铁路修通)的变化后,个旧矿业现代化生产并没有全面地开展起来,个旧城市的发展并不似东部其他矿业城市一样现代化特征明显。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滇越铁路及其支线个碧石铁路的修通构筑了滇南围绕个旧为中心的铁路网,为个旧大锡的运出及物资的运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个旧的区位因素、地理条件及社会历史环境的限制,使得个旧作为一个重要的矿业城市,即使拥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如滇越铁路的修通,但因个旧自身的内驱动力不足而致个旧的现代工业发展仍很落后。个旧锡业生产中实现机械化的大多是政府主导型企业,大部分的锡业生产仍以私矿的土法生产为主。因资本缺乏等原因,以致滇越铁路对个旧锡业引进机械化工业生产设备的作用有限,滇越铁路的修通促进了个旧锡业的繁荣,而繁荣时期的大锡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加大人力投入的结果。滇越铁路方便了大锡的外运,但是因为滇越铁路工程设计缺陷,且缺乏与其起到联动作用的次级交通运输线路,致使滇越铁路的运输效能未得到全力发挥。个旧城市“因锡而生,因锡而兴”,滇越铁路的修通又促使了个旧锡业的繁荣,因此个旧城市的发展是滇越铁路和个旧锡矿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个旧锡业的繁荣带动了经济辐射地区的发展,但个旧并非一真正意义的现代城市,因其自身经济发展的条件限制,致其生产结构单一,工业现代化生产部门发展落后。所以经济内驱动力不足的个旧一旦缺乏滇越铁路支持下的锡业繁荣,个旧经济发展疲态立现。

王晓东[2](2018)在《个旧锡矿东区背阴山断裂两侧地质构造及岩溶发育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华南褶皱系的西缘,地壳动力学背景十分复杂,主要岩性为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白云质灰岩。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及可溶性的地层岩性,导致了该区岩溶发育较为强烈,地质构造对其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大量地表水通过岩溶洼地、漏斗及落水洞下渗,地表水流失较为严重。若不了解该地区的岩溶发育特征,将会对后期工程建设及选址带来一系列的地质问题。因此对个旧锡矿东区背阴山断裂两侧地质构造及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是一项十分必要且极其重要的任务,并为以后在该地区的工程勘察、设计和建设提供地质学依据。本文通过以五级凹塘尾矿库为几何中心进行详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室内数据分析,运用ARCGIS软件对该区岩溶发育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岩溶特征做出了系统的分析;根据地貌特征及洼地、落水洞的空间分布总结出该区岩溶发育的机制和成因模式。最后借助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地下溶洞自下而上不同发育时期的溶洞概念模型,并采用后处理小软件TECPLOT输出计算模型在自重条件下的应力、位移场分布情况。研究表明:研究区以断裂构造和节理构造为主,所有被识别出的断层均为高角度平移断层,具有压剪破坏的典型特征。在地质调查中发现较多露头,本文依据两个不同方面提出了两套构造体系,两个方案中不同之处在于黄泥硐断裂的延伸方向,备选方案中增加了黄梅断裂。并且区内构造控制着其地貌、岩溶及岩溶水的发育过程与运移规律。区内高倾角剪性断裂构造体系为降水入渗及岩溶发育提供了通道与场所,造就了以“垂向为主、水平向为辅”的岩溶发育格局。从落水洞的分布情况、规模以及非典型洼地的地貌特征上,可以推断出研究区内落水洞、漏斗及洼地的形成都是岩溶塌陷这一成因模式所导致的,同时也是形成区内“自下而上”岩溶发育机制的主要原因,最终导致研究区内独特的岩溶地貌特征。通过对区内正在使用的五级凹塘尾矿库为例进行调查,从库区周边落水洞的分布及地貌推断该区极有可能发生过岩溶塌陷。在周边后期形成的落水洞规模较小,渗漏量较小,仅对其进行封堵,工程可安全运行。

邓静[3](2013)在《锡冶山尾矿坝坝体变形分析及安全监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尾矿库作为一种高势能人造泥石流危险源,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尾矿库溃坝主要原因为坝体失稳,最直观的反映为坝体变形。因此,对尾矿坝坝体变形的分析和监测可以有效地把握坝体的运行状态,坝体变形分析和安全监测方法的研究也成为尾矿库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尾矿材料是一种多孔介质材料,浸润线的高低直接关系尾矿坝的稳定性,水的渗流作用对坝体变形影响不可忽视;尾矿坝坝体变形监测工作的关键是位移监测点的布置,通常采用的专家经验法和工程类比法等位移监测点布置方法,存在较强的主观性。锡冶山尾矿坝地理位置特殊且采用上游法筑坝,堆积标高已超过70m,即将达到设计标高,而现有监测点均位于55m标高以下。因此,有必要对渗流-应力耦合场下现有高度坝体的变形情况以及监测点的科学布置进行分析研究,确保变形监测值能较准确反映坝体运行状态。本文在对锡冶山尾矿库进行现场勘察以及工程调查的基础上,使用Phase2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渗流-应力耦合场下弹性模量、坝体坡度、初期坝的渗透性等参数对坝体变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单独应力场下和耦合场下坝体的变形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尾矿坝地质勘查报告在坝体上选取四个典型剖面,对坝体进行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模拟70m干滩时坝体的变形情况,得出1#-4#坝体的稳定状况,同时分别找出坝体外坡最大变形点与潜在最大变形区域;最后将模拟结果与锡冶山尾矿坝现有监测点布置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两种监测点增补方案,为锡冶山尾矿坝安全监测方法的优化提供参考。

沙金龙[4](2013)在《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尾矿库是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堆存矿山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是一个具有高势能的泥石流环境危险源,一旦失事,极易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目前,我国尾矿库存在数量多、质量差、分布广、安全度低、不安全运行比例高、环境事故频发的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矿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尾矿库对下游河流、农田、居民等构成了巨大的环境风险,我国尚未建立针对尾矿库的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笔者在研究生阶段参与环保部规划院课题《尾矿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实地走访调研了山西太钢集团娄烦尾矿库、山东黄金集团三山岛尾矿库、陕西金堆城钼业集团栗西尾矿库等18座尾矿库,发放尾矿库环境风险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事故处理等调查问卷380份,参与了5次尾矿库评价指标选取专家讨论会,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论文的撰写。本论文首先对我国尾矿库的基本情况、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尾矿库环境风险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其次,对比分析了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指标重要度以及评价方法适用条件;最后,建立了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例研究。本论文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①确立了全面的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指标。论文通过开展尾矿库环境事故案例分析、事故统计、实地调研、专家讨论、文献参考等工作,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对尾矿库环境风险因子进行筛选和权重的赋值,确立了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指标。②提出了系统化的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方法。论文通过对故障树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综合因子加权法等方法适用条件的对比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的系统化方法。③建立了定量化的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体系。论文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流程为主线,结合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指标、方法,建立了针对尾矿库的定量化、系统化的环境风险评价体系。

张贝[5](2012)在《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质公园是以珍奇稀有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集地质科普、生态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自然公园。通过建立地质公园这一方式,切实对地质遗迹进行保护,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较为行之有效的做法。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地质遗迹分布广泛、种类齐全,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地质遗迹资源大国之一。目前,我国地质公园正处于建设与开发的上升时期,截至2011年底,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共计218家,这些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地学知识的普及、当地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效。四川省目前有国家地质公园16家,约占全国国家地质公园的7%。地质公园数量已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开发的最大省份。加之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典型的地质地貌、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类型,使其在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开发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意义不言而喻。从以往地质公园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来看,地质公园的发展必须采取保护性开发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确立的较为成功的建设开发模式亦对我国其它地质公园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论文是在对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和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具体实例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总结概括了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及其总体特征,并对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对影响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中所遇到的保护、开发及管理等几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参考借鉴国外地质公园建设先进经验,进而对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提出了“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合理制定政策并加强落实”、“完善地质公园管理体制”、“建立地质公园专项基金”、“构建全省地质公园网络”等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第二部分主要从宏观上对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和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的出现和发展历程进行把握,通过对背景资料的深入分析,重点对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和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过程和目的意义进行总结与概况。第三部分主要在了解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的总体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现阶段内所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重点针对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的特殊背景,找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及根源。第五部分针对四川省的具体情况,参考国外地质公园的成功经验,提出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第六部分主要以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当前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思考,在理论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上提出了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实施建议。

李从熹,白敏华[6](2004)在《《铁道建筑》2004年分类总目次》文中认为

陈其强[7](2003)在《山尾旗隧道溶洞综合整治》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山尾旗隧道13K264+642+656段溶洞综合整治、效果检查评定和笔者的体会等有关情况,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二、山尾旗隧道溶洞综合整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尾旗隧道溶洞综合整治(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滇越铁路视域下个旧锡矿与个旧城市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资料概述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五、相关概念及时间断限说明
第一章 滇越铁路的修筑及个旧兴起条件
    第一节 滇越铁路及其支线的修筑
        一、法国对中国筑路权的侵夺
        二、滇越铁路的开通
        三、滇越铁路及其支线形成的滇南铁路网
    第二节 个旧地理界定及区位条件
    第三节 滇越铁路开通前的个旧锡矿开发史
        一、近代以前个旧锡矿发展概况
        二、清末民初的锡业开采状况
        三、锡务公司建立后的锡务发展状况
第二章 滇越铁路与个旧大锡生产
    第一节 个旧大锡的土法生产
        一、个旧大锡土法生产占主体地位
        二、大锡土法生产的主要工序
        三、个旧土法生产经营方式
    第二节 个旧大锡的新法生产
        一、新式企业的建立
        二、新式企业新法生产的工序
        三、个旧新厂新法生产的作用
    第三节 滇越铁路与个旧大锡产量关系辨析
        一、滇越铁路开通后土法生产仍占主体地位
        二、个旧锡矿生产经营规模小
        三、矿区工人生产水平低下
        四、个旧矿区治安不稳
        五、新技术引进浮于表层
第三章 滇越铁路与个旧大锡运销
    第一节 滇越铁路修通前的个旧大锡运输
        一、关于个旧大锡运销概念的界定
        二、个旧大锡主要供出口的原因
        三、滇越铁路开通前的近代个旧大锡运销
    第二节 滇越铁路修通后的个旧大锡运销(1910—1940)
    第三节 滇越铁路与个旧大锡运销
        一、滇越铁路与大锡运输成本的关系
        二、滇越铁路与大锡运输的安全性
        三、滇越铁路对传统交通运输方式的冲击
        四、法国人掌握下的滇越铁路路权
        五、滇越铁路自身的缺陷
第四章 路、矿支撑下的个旧城市
    第一节 因锡而生、因锡而兴的个旧
        一、城市的定义
        二、个旧城市的发展是路、矿支撑的结果
        三、个旧城市发展和繁荣的体现
        四、个旧城市建设的起步
    第二节 个旧商业的发展
        一、个旧商业发展的契机
        二、个旧商业经营的主要内容
        三、个旧城市商业的经营特点
    第三节 滇越铁路沟通的个旧及其辐射地区
        一、通过铁路联系的个旧与其辐射地区
        二、滇越铁路及其支线对个旧与其辐射地区的作用
        三、个旧与其经济辐射区的经济交流
        四、个旧及其辐射区经济联系存在的不足
    第四节 个旧作为矿业城市发展的不足
        一、个旧生产结构单一
        二、个旧城市建设及资本所用不科学
        三、个旧治安十分不稳定
        四、促成个旧工业发展的路网建设并不完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个旧锡矿东区背阴山断裂两侧地质构造及岩溶发育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及概况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与模式
    2.5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构造特征
    3.1 T2gb产出状态及老厂背斜
    3.2 研究区主要断裂构造特征
        3.2.1 南北向断裂-甲介山断裂
        3.2.2 背阴山断裂
    3.3 研究区次级断裂构造特征
        3.3.1 NEE向断裂-背阴山-1断裂
        3.3.2 NE向断裂组
        3.3.3 NNW及NW向断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溶发育特征
    4.1 概况
    4.2 岩溶峰丛
    4.3 岩溶洼地
    4.4 岩溶槽谷
    4.5 漏斗与落水洞
    4.6 岩溶发育机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旧地区尾矿库周边洼地及落水洞的形成模式
    5.1 个旧地区洼地、落水洞分布规律的普遍性
    5.2 落水洞、洼地成因模式
        5.2.1 落水洞成因模式
        5.2.2 洼地成因模式
    5.3 岩溶发育机制数值模拟分析
        5.3.1 模型参数选取
        5.3.2 模型构建
        5.3.3 计算结果分析
        5.3.3.1 应力场
        5.3.3.2 位移场
        5.3.4 不同深度下溶洞变形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表附录 1
附录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及论文发表)

(3)锡冶山尾矿坝坝体变形分析及安全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尾矿坝坝体变形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尾矿坝坝体变形渗流-应力耦合分析研究现状
        1.2.3 尾矿坝坝体变形安全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渗流-应力耦合分析理论及其在 Phase2 中的实现
    2.1 尾矿库渗流场相关分析理论
        2.1.1 达西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2.1.2 稳定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2.1.3 二维稳定渗流定解条件
    2.2 尾矿库应力场相关分析理论
        2.2.1 成层土自重应力
        2.2.2 本构模型
    2.3 尾矿坝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机理分析
        2.3.1 渗流场对应力场的影响
        2.3.2 应力场对渗流场的影响
    2.4 尾矿坝渗流-应力耦合分析在 Phase2 中的实现
        2.4.1 Phase2 简介
        2.4.2 Phase2 关于尾矿坝渗流-应力耦合问题的处理
第三章 锡冶山尾矿坝坝体变形数值模拟
    3.1 锡冶山尾矿坝概况
        3.1.1 尾矿库地理区位及地形地貌
        3.1.2 尾矿坝基本情况
        3.1.3 尾矿坝基础设施
        3.1.4 尾矿坝运行状况
    3.2 有限元分析计算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3.2.1 计算剖面的选取
        3.2.2 计算区域的概化
        3.2.3 尾矿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
        3.2.4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3.2.5 边界条件的确定
    3.3 渗流-应力耦合场下各参数对坝体变形的影响分析
        3.3.1 弹性模量取值对坝体变形分析的影响
        3.3.2 坝坡对坝体变形影响分析
        3.3.3 初期坝渗透性对坝体变形影响分析
    3.4 单纯应力场与耦合应力场下 1-1 剖面坝体变形对比分析
        3.4.1 不考虑渗流场的应力场下坝体变形分析
        3.4.2 耦合应力场模拟情况分析
        3.4.3 对比分析
    3.5 耦合场下 2#-4#坝体典型剖面变形分析
        3.5.1 2#-4#坝体典型剖面建模参数说明
        3.5.2 2#-4#坝体典型剖面数值模拟结果
    3.6 小结
第四章 锡冶山尾矿坝坝体变形监测方法研究
    4.1 坝体变形监测的目的、意义与原则
    4.2 坝体变形监测内容
    4.3 坝体变形监测点的优化布设
        4.3.1 现有监测点布设情况说明
        4.3.2 监测点增补方案
    4.4 监测仪器与监测技术的选取分析
        4.4.1 锡冶山尾矿坝现行监测仪器与监测技术
        4.4.2 现行监测方法优势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4)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实物工作量
    1.3 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4 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5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尾矿库基本情况分析
    2.1 尾矿库概述
    2.2 我国尾矿库的基本情况
    2.3 我国尾矿库的主要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风险评价概述
    3.1 基本概念
    3.2 评价内容
    3.3 工作等级
    3.4 评价程序
第四章 尾矿库环境风险分析与研究
    4.1 尾矿库环境风险主要影响因素
    4.2 尾矿库环境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4.3 尾矿库环境污染风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指标研究
    5.1 典型尾矿库环境事故举例
    5.2 我国典型尾矿库环境事故统计分析
    5.3 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因子公众调研
    5.4 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专家讨论
    5.5 建立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指标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6.1 尾矿库环境风险识别
    6.2 尾矿库环境风险源项分析
    6.3 尾矿库环境风险后果计算
    6.4 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
    6.5 尾矿库环境风险管理
    6.6 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实例研究
    7.1 烂坝山尾矿库概况
    7.2 环境风险识别
    7.3 溃坝事故源项分析
    7.4 溃坝事故后果计算
    7.5 环境风险计算和评价
    7.6 环境风险管理
    7.7 环境风险评价报告
第八章 结论
    8.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8.2 本文主要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奖项

(5)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现状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
    2.1 地质遗迹与国家地质公园
        2.1.1 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
        2.1.2 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目的
        2.1.3 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意义
    2.2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
    2.3 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
第3章 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总体特征及成效
    3.1 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3.2 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总体特征
        3.2.1 分布特点
        3.2.2 遗迹种类多样
        3.2.3 开发潜力较大
        3.2.4 人文气息浓厚
        3.2.5 观赏性和科学性并存
        3.2.6 国内独有的地震遗迹
    3.3 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主要成效
        3.3.1 社会效益良好
        3.3.2 经济效益显着
        3.3.3 新技术的加入
        3.3.4 部分地质公园已成品牌
        3.3.5 市场竞争促进发展
第4章 目前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探析
    4.1 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4.2 地质公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4.3 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问题及探析
        4.3.1 “三重三轻”问题及探析
        4.3.2 科普与科研问题及探析
        4.3.3 政策与实施问题及探析
        4.3.4 管理体制不完善问题及探析
第5章 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5.1 国外地质公园建设的成功经验
        5.1.1 世界地质公园发展历程
        5.1.2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建设
        5.1.3 国外典型地质公园建设的成功经验
    5.2 国外地质公园成功经验的启示
    5.3 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5.3.1 保护与开发相协调
        5.3.2 完善政策与法律体系
        5.3.3 完善公园管理体制
        5.3.4 建立地质公园专项基金
        5.3.5 构建全省地质公园网络
第6章 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案例研究
    6.1 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6.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6.1.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特征
        6.1.3 地质公园发展历程
    6.2 不利于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6.2.1 地质公园保护问题及分析
        6.2.2 地质公园开发问题及分析
        6.2.3 地质公园管理问题及分析
    6.3 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6.3.1 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对策研究
        6.3.2 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对策研究
        6.3.3 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对策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授予硕士学位人员登记表

四、山尾旗隧道溶洞综合整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滇越铁路视域下个旧锡矿与个旧城市发展研究[D]. 赵珍理.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2]个旧锡矿东区背阴山断裂两侧地质构造及岩溶发育规律[D]. 王晓东.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3]锡冶山尾矿坝坝体变形分析及安全监测方法研究[D]. 邓静.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4)
  • [4]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D]. 沙金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3)
  • [5]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张贝.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2)
  • [6]《铁道建筑》2004年分类总目次[J]. 李从熹,白敏华. 铁道建筑, 2004(12)
  • [7]山尾旗隧道溶洞综合整治[J]. 陈其强. 上海铁道科技, 2003(04)

标签:;  ;  ;  ;  ;  

汕尾旗隧道溶洞综合整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