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外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一、老年病人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丽,冯新梅[1](2019)在《留置针离心方向穿刺颈外静脉在心血管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离心方向穿刺颈外静脉在心血管病人中的方法及优点。方法对心血管内科病人1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40例,女10例,平均年龄70岁,采用离心方向进针,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岁,采用传统的向心方向进针,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颈部活动度及针稳定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操作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达96%,观察组对颈部活动均无影响,对照组对颈部活动均有影响。观察组穿刺法的稳定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穿刺法。结论心血管内科病人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者,离心方向穿刺颈外静脉是可行的,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回血快,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固定,不易脱出,是一种安全、简便、实用的静脉输液方法。

马丽丽[2](2019)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研究老年慢性病患者中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颈外静脉留置针)与对照组(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液体渗漏、红肿、静脉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每周敷料更换次数、留置针留置时间、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红肿、静脉炎、液体渗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每周敷料更换次数少于对照组,留置针时间长于对照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颈外静脉留置针比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价值高。

覃燕[3](2019)在《静脉置管致肺血栓栓塞及相关指标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静脉置管与肺血栓栓塞(PTE)形成的关系;探讨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小板参数(PLT、MPV、PCT、PDW)、凝血四项(APTT、PT、FIB、TT)、血栓标记物(D-二聚体)、炎症指标(WBC)在静脉置管致肺血栓栓塞(PTE)中的作用,为寻找早期判断PTE形成的敏感指标,预防PTE的发生及监测其发展,同时为PTE的溶栓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减轻PTE所造成的危害。方法:制作兔肺动脉血管模型,了解肺动脉血管分布密度高区域,对课题组前期静脉置管动物模型肺组织石蜡标本进行切片,HE染色,观察PTE发生情况和病理变化。根据PTE发生情况将蜡块组织对应所属的动物模型进行分组,从静脉置管方式、药物渗透性、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分级等角度分析与PTE形成的关系。根据HE的染色结果进行分组,分为栓塞组、非栓塞组和空白组。按栓塞组、非栓塞组和空白组,回顾整理置管前和留置最后一天的血液指标,探讨血液指标 PLT、MPV、PCT、PDW、APTT、PT、FIB、TT、D-D、WBC在静脉置管致PTE中的作用。按栓塞组、非栓塞组和空白组,对所有肺组织标本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PA、vWF、VEGF的表达,分析PTE形成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结果:1.PTE的分布位置以右侧肺叶和下部肺叶为主。以左右肺叶区分,右侧肺叶分布占61.11%;以上下肺叶区分,下部肺叶分布占77.78%。2.静脉置管后会导致PTE的形成,PTE发生率为15.00%(18/120),PTE的形成与置管的部位(耳缘静脉置管、颈外静脉置管)无关(P>0.05),与药物的渗透性无关(P>0.05),与置管时间无关(P>0.05)。3.PTE的发生与CRT分级呈正相关,r=0.323,P=0.000,CRT越严重,PTE的发生率越高。4.FIB的比较,栓塞组(5.528 ± 1.630g/L)和非栓塞组(5.304±1.983g/L)的FIB值均高于空白组(3.320±0.99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血液指标,PLT、MPV、PCT、PDW、APTT、PT、TT、D-D、WBC在栓塞组、非栓塞组和空白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t-PA的比较,栓塞组阳性表达率为5.56%,非栓塞组和空白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78%和56.25%,栓塞组的t-PA表达下降,低于非栓塞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vWF的比较,栓塞组阳性表达率为83.33%,非栓塞组和空白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44%和31.25%,栓塞组的vWF表达增高,高于非栓塞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VEGF的比较,栓塞组阳性表达率为61.11%,非栓塞组和空白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89%和6.25%,栓塞组的VEGF表达增高,高于非栓塞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静脉置管致CRT形成,最终可致PTE形成。2.CRT的分级与PTE的形成呈正相关,CRT越严重,PTE的发生率越高。3.PTE形成时,机体内皮细胞进一步损伤,处于高凝和纤维活性低下状态,t-PA、vWF、VEGF的变化可作为PTE溶栓的新思路。

王彦茹[4](2019)在《FAK抑制剂缓解经中心静脉导管给药致静脉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中心静脉导管(CVCs)给药仍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与院内获得性脓毒症发病率、死亡率和高昂的住院费用显着相关。目前大量研究表明,经CVC给药过程中预防感染、减轻静脉炎性损伤、减少细菌粘附,可以有效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和相关疾病死亡率。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FAK抑制剂Y15抑制FAK/Akt磷酸化,减轻经CVC给药诱导的静脉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采用划痕法和CVCs与EA.hy926细胞共培养后加入5-FU(CVC+划痕+5-FU),模拟CVC留置后给药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实验中细胞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FAK抑制剂组(Y15组)、CVC+划痕+5-FU组和CVC+划痕+5-FU+Y15组;2、利用MTT 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的原理测定干预后EA.hy926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EA.hy926细胞凋亡率,DCF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氧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含量,分析FAK抑制剂和FAK抑制剂处理时间与CVC加5-FU诱导的细胞损伤模型中细胞活性、凋亡率和氧化应激反应变化的关系。第二部分,1、利用CVC+划痕+5-FU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并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原理,检测各组细胞在划痕损伤后的愈合率,分析FAK抑制剂Y15与细胞损伤模型中EA.hy926细胞迁移能力的时间效应关系;采用单核细胞-EA.hy926细胞粘附实验测定各组单核细胞黏附,分析Y15在体外损伤模型中对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2、Western Blotting实验法检测各组EA.hy926细胞中FAK、Akt、p-FAK Tyr 397和p-Akt Ser 473的表达水平,分析CVC与5-FU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FAK抑制剂与FAK、Akt磷酸化改变的时间效应关系;应用Elisa实验原理和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各处理组细胞培养上清中炎症因子CRP、IL-6、TNF-α和纤维蛋白FIB、黏附分子VCAM-1、ICAM-1水平,同时采用RT-qPCR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干预不同时间点后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CRP、IL-6、TNF-α和eNOS、黏附分子VCAM-1、ICAM-1 mRNA水平的变化,分析体外损伤模型中FAK、Akt磷酸化水平与相关炎症因子、FIB和黏附分子VCAM-1、ICAM-1表达水平的时间效应关系。第三部分,1、利用经CVC输入5-FU诱导兔颈外静脉炎的动物模型,用肛表测量不同时间点各组兔体温变化;目标CVCs培养,观察菌落数;病理切片观察颈外静脉炎细胞浸润、静脉血栓形成、肉芽组织机化等病理改变,分析Y15抑制FAK、Akt磷酸化与CVC联合5-FU诱导的颈外静脉病理改变关系。2、RT-qPCR法测定各组颈外静脉组织中炎症因子CRP、IL-6、TNF-α和纤维蛋白FIB、黏附分子VCAM-1、ICAM-1mRNA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干预不同时间各组颈外静脉组织中,FAK、Akt、p-FAK Tyr 397和p-Akt Ser 473的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CVC联合5-FU诱导的EA.hy926细胞损伤模型发现,细胞活性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F=145.400,P<0.001;F=42.980,P<0.001),组间两两比较,T1(干预24h)、T2(干预48h)、T3(干预72h)时,CVC+划痕+5-FU组和CVC+划痕+5-FU+Y15组细胞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CVC+划痕+5-FU+Y15组细胞活性明显低于CVC+划痕+5-FU组(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发现,Y15对各组EA.hy926细胞凋亡的改变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CVC+划痕+5-FU组和CVC+划痕+5-FU+Y15组细胞活性氧水平显着升高(P<0.001),且Y15明显降低CVC+划痕+5-FU诱导的高ROS水平(P<0.001);此外,T1、T2、T3时CVC+划痕+5-FU组NO水平和T2、T3时CVC+划痕+5-FU+Y15组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但Y15处理CVC+划痕+5-FU组后,各时间点NO水平明显升高。第二部分,1、T2、T3时,与对照组比较,Y15明显增加划痕愈合率(P<0.001),然而在CVC+划痕+5-FU组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P<0.001),且在Y15的干预下,CVC+划痕+5-FU组细胞的划痕愈合率明显上调;单核细胞-EA.hy926细胞黏附实验显示,细胞干预72h后,CVC+划痕+5-FU+Y15组单核细胞黏附显着低于CVC+划痕+5-FU组(P<0.001),且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2、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CVC+划痕+5-FU组p-FAK Tyr 397和p-Akt Ser 47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有时间依赖性,正常对照组VS CVC+划痕+5-FU组均值:p-FAK Tyr 397相对表达水平(干预24h:0.36+0.032 VS 0.62+0.038;干预48h:0.36+0.032 VS 0.97+0.049;干预72h:0.36±0.032 VS 1.27±0.044),p-Akt Ser 473相对表达水平(干预24h:0.36±0.073 VS 0.62±0.050;干预48h:0.36±0.073 VS 0.97±0.075;干预72h:0.36±0.073 VS 1.27±0.036);CVC+划痕+5-FU+Y15组与CVC+划痕+5-FU组比较,T1、T3时p-FAK Tyr 397和T2、T3时p-Akt Ser 47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且有时间依赖性,CVC+划痕+5-FU组VS CVC+划痕+5-FU+Y15组均值:p-FAK Tyr 397相对表达水平(干预24h:0.62+0.038 VS 0.39+0.05;干预48h:0.97+0.049 VS 0.55+0.014;干预72h:1.27+0.044 VS 0.88±0.014),p-Akt Ser 473相对表达水平(干预24h:0.62±0.050 VS 0.49±0.029;干预48h:0.97+0.075 VS 0.78±0.0.030;干预72h:1.27±0.036 VS 1.05±0.061)。3、Elisa和RT-qPCR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因子CRP、IL-6、TNF-α、FIB、eNOS、ICAM-1、VCAM-1和integrin β1水平,组间比较(P<0.001)、时间点比较(P<0.001或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时间*组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第三部分,1、兔体温主要变化:CVC+5-FU 2周组、4周组、6周组兔体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置管0天、1天、2天、3天和处死当天兔体温均明显升高(P<0.001);然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置管0天、1天、2天时,CVC+5-FU+Y15 2周组、4周组兔体温,均明显升高(P<0.001),置管3天和处死当天,无差异;CVC+5-FU+Y15 6周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置管0天、1天和处死当天,体温明显升高(P<0.05),其余时间点无差异(P>0.05)。2、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CVC+5-FU组:干预2周,血管内皮发生玻璃样变和或粘液样改变,血管内膜脱落,内模下出血;干预4周,血栓形成,管腔内还可见肉芽组织机化,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干预6周时,内膜下瘢痕组织形成;CVC+5-FU+Y15组: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干预2、4周时,血管内皮未见明显病理改变,6周时有血管内皮发生玻璃样变和或粘液样变,5只兔均未见血栓形成。3、CVC+5-FU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因子VCAM-1、ICAM-1、CRP、IL-6、TNF-α和integrinβ1 mRNA水平均不同程度明显上调(P<0.001),而eNOS mRNA水平明显下调(P<0.001),且p-FAKTyr 397和p-Akt Ser47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01);CVC+5-FU+Y15组:与CVC+5-FU组相比,细胞因子VCAM-1、ICAM-1、CRP、IL-6和integrinβ1 mRNA水平均不同程度明显下调(P<0.001),而eNOS mRNA水平明显上调(P<0.001),且FAK Tyr 397位点和Akt Ser 473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P<0.001)。结论:1、Y15干预CVC+划痕+5-FU诱导的受损细胞后,细胞凋亡率没有明显改变,ROS水平则明显下调,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NO水平明显升高。2、在体外实验中,Y15干预模型组后,抑制了FAKTyr 397和Akt Ser473的磷酸化,增强了EA.hy926细胞迁移能力,降低了对THP-1细胞黏附数,相关细胞因子VCAM-1、ICAM-1、CRP、IL-6、TNF-α、FIB和integrinβ1水平均不同程度下调,而eNOS水平上调。提示,Y15减轻了EA.hy926细胞的损伤程度。3、通过兔模型,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 Y15在减缓CVC+5-FU诱导的静脉炎性损伤中的作用。

秦震芳,季金华,李华,董菊美,朱玉梅[5](2018)在《ICU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对减少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的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颈外静脉留置针在ICU的使用对于减少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时间和对中心静脉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对照研究,选择本院ICU2017年1-12月入住的病人作为实验组,使用留置针在颈外静脉建立静脉通路,减少ICU静脉急救用药需长期中心静脉置管的必要,为医生尽早拔除中心静脉导管创造条件。统计病人平均病情严重程度,中心静脉置管总天数,使用率,平均留置天数,CRBSI发生率。与本院2016年的相关资料比较。结果两组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显着减少,实验组为29.46%,对照组为46.35%(P<0.01);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明显缩短,实验组为(6.3±1.6) d,对照组为(10.2±2.4) d(P<0. 01);CRBSI发生率下降实验组为0.98‰,对照组为7.81‰(P<0.05)。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使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率明显下降,留置时间缩短,CRBSI发生率下降。

苏毅棠[6](2018)在《对接受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对接受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的10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同时,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然后,对比两组患者一针穿刺的成功率、经留置针采血的成功率、完成穿刺的时间、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一针穿刺的成功率、经留置针采血的成功率均更高,其穿刺的时间更短,其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更长,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P <0.05)。结论 :对接受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显着,其穿刺的效果更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

苏宏高[7](2018)在《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危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颈外静脉留置针在急危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4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急危重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颈外静脉穿刺)和对照组(四肢外周静脉穿刺)各25例,比较分析两组的穿刺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果:试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所需、穿刺成功所需时间和试验组的留置时间均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静脉炎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外静脉穿刺操作简单易学,在治疗危重手术患者的过程中可以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

贾彦洋[8](2018)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呼吸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 100例呼吸内科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予以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风险发生率4.00%显着低于常规组的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内科患者在接受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期间,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显着提升护理安全性,使护理风险发生率大大降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周筠,刘治[9](2017)在《探讨肾性高度水肿患者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探讨肾性高度水肿患者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肾性高度水肿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60例。实验组患者采取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照组患者采取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对比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静脉压的发病率,水肿加重率等。结果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5%,对照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为70%,实验组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出现静脉炎,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0%,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病率为80%,实验组患者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肾性高度水肿患者进行穿刺输液治疗,首选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等患者的水肿消退后,再选择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预后。

滕月玲,刘婷婷[10](2017)在《两种型号静脉留置针在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颈外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穿刺困难、循环差、危重的患者,它可有效保留给药通道,增加抢救成功率[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静脉留置针有22G和24G两种型号,本观察比较了22G和24G两种型号静脉留置针在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颈外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二、老年病人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病人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留置针离心方向穿刺颈外静脉在心血管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优点
    3.2 颈外静脉的优点
    3.3 离心方向穿刺的优势
    3.4 临床应用于心血管病人中的优势
4 总结

(2)老年慢性病患者中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每周敷料更换次数、留置针留置时间及疼痛程度比较
3 讨论

(3)静脉置管致肺血栓栓塞及相关指标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兔肺动脉血管模型的制作与PTE分组
    1 实验材料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实验二 相关指标在PTE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课题的创新性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FAK抑制剂缓解经中心静脉导管给药致静脉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FAK抑制剂对CVC联合5-Fu诱导EA.hy926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1.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部分 FAK抑制剂在CVC联合5-Fu诱导EA.hy926损伤中的抗炎作用机制
    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部分 FAK抑制剂浸润中心静脉导管对静脉炎的预防作用
    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静脉置管与化疗药物致血管损伤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FAK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血管内皮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ICU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对减少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0.05) , 说明两者资料均衡, 具有可比性。'>2.1 本院2017年1-12月共396名病人参加本研究, 实验组的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临床病情等级评定[5]得分) 与对照组比较 (表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者资料均衡, 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中心静脉置管平均使用天数、使用率及CRBSI发生率比较。CRBSI发生率= (中心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流感染人数/病人中心静脉插管总天数) ×1000‰。
3 讨论

(6)对接受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7)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危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
    2.2 穿刺成功所需时间
    2.3 并发症
3 讨论

(8)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探讨肾性高度水肿患者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
        1.2.2 实验组治疗
    1.3 评价标准[3-4]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首次穿刺和保留5d成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病率比较
3 讨论

(10)两种型号静脉留置针在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颈外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材料
    1.3 方法
        1.3.1 穿刺方法
        1.3.2 导管维护
        1.3.3 观察指标
        1.3.4 拔管指征
        1.3.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四、老年病人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留置针离心方向穿刺颈外静脉在心血管患者中的应用[J]. 李晓丽,冯新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7)
  • [2]老年慢性病患者中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对比研究[J]. 马丽丽.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10)
  • [3]静脉置管致肺血栓栓塞及相关指标表达的实验研究[D]. 覃燕.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4]FAK抑制剂缓解经中心静脉导管给药致静脉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彦茹. 新疆医科大学, 2019
  • [5]ICU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对减少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的效果观察[J]. 秦震芳,季金华,李华,董菊美,朱玉梅.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8(12)
  • [6]对接受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探析[J]. 苏毅棠. 当代医药论丛, 2018(20)
  • [7]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危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 苏宏高.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12)
  • [8]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J]. 贾彦洋. 中国实用医药, 2018(04)
  • [9]探讨肾性高度水肿患者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J]. 周筠,刘治. 中国医药科学, 2017(23)
  • [10]两种型号静脉留置针在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颈外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滕月玲,刘婷婷.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17(03)

标签:;  ;  ;  ;  ;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