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道路绿地调查分析

福州市道路绿地调查分析

一、福州市道路绿地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坤玲[1](2020)在《福州市绿地优势树种单木特征及对城市照明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绿地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优势树木作为城市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冠层结构、单木特征及与城市照明的关系研究可为设计城市绿地乔木种植模式、量化搭配种植密度以及设计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此类研究对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绿地效应有着重要意义。为进一步量化城市树种单木研究,选取福州市区10个公园乔木树种的树高、胸径、冠幅为研究指标,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和前人研究基础确定城市绿地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不同优势树种冠层回归模型;2)优势树单木特征及生长空间需求估计;3)优势木叶片性状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4)城市照明灯对城市优势树种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优势树种冠层结构胸径-冠幅、胸径-树高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芒果(Mangifera indic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龙眼(Dimocarpus longan)、垂叶榕(Ficus benjamina)、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8个树种的胸径-冠幅尺度回归模型都具有较高的拟合度R2,相关性也较高,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95%的可能性认为它们的胸径和冠幅存在线性关系;除樟树外,其余9个优势树种的胸径-树高回归模型的拟合度R2均小于0.5。樟树、美丽异木棉、龙眼、榄仁、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超过95%的可能性认为它们的胸径和树高之间存在线性关系。(2)通过树种的生长模型预估林木生长所需要的生存空间,胸径为20 cm时,福州城市绿地树木的生长空间需求期望为347.93 m3。当胸径相同时,随着冠幅的增大,生长空间也变大,两者正相关关系。而随着树高的增加,后者没有明显的规律性。(3)10个树种的叶长(leaf length,LL)、叶宽(leaf width,LW)、叶面积(leaf area,LA)、叶脉厚度(vein thickness,VT)、叶片厚度(leaf thickness,LT)、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s,CHLC)平均值分别为33.27 cm2、4.30 cm、0.67 mm、11.35 cm、0.24 mm、49.31spad,相似生境各叶片性状种间变异幅度大,变异系数依次是83.72%(LA)>56.68%(LW)>42.44%(VT)>37.40%(LL)>22.94%(LT)>18.74%(CHLC);叶片性状的方位效应明显。除杜英的VT、樟树的LT于各方位的差异不显着外,各树种叶片性状在不同方位间差异显着:各叶片性状间存在显着相关性,LL、LW、LA呈极显着正相关,VT与LT呈极显着负相关,CHLC与LA呈极显着正相关,与LT呈极显着负相关;叶片性状指标的聚类分析显示可以将10种优势树种分成3大类。(4)路灯灯光对植物的叶面积、叶片厚度、叶绿素含量有不同程度影响。不同的灯光光照强度对相同植物不同生长指标影响不同。相同灯光光照强度对不同树种植物影响程度不同,有些抑制生长,有些促进生长。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城市乔木冠层结构、胸径与树高和冠幅的关系及城市树木生长空间的估计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也为城市建设中城市优势树种的选择与搭配、经营与管理、以及城市照明设施的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以便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保护的作用。

贾晓宇[2](2020)在《低维护植物景观营造方法与技术研究 ——以福州公园绿地为例》文中认为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能源资源危机逐渐加深、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和发展迫在眉睫。然而在当下,城市中的植物景观普遍存在着维护量大、维护成本高等的诸多问题。此外,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转变,思想观念的不断发展,自然野趣的植物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低维护植物景观的呼声日益高涨。低维护植物景观,旨在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科学的设计方法以及建植、管护技术,解决植物景观目前普遍存在的后期维护量过大、维护成本过高等问题;其近自然的设计方法,能够使植物景观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生态、景观、社会效益;同时,其自然野趣的特点,满足了现代城市居民对自然的渴望,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低维护植物景观极大的节约了能源资源、节省了人工,是实现节约型园林的有力举措,是实现植物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未来植物景观发展的目标,对于社会和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重新定义了低维护植物景观,并利用案例分析法,在对国内外典型景观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低维护植物景观的特点。第二,基于低维护植物景观的特点,运用实地调查法,以福州市公园绿地为例,通过对各类型公园绿地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与观察,对适合营造低维护植物景观的区域类型,即“低维护区域”类型进行提取和分析;记录不同区域维护程度较低、效果较好的植物种类,为低维护植物景观的营建提供植物材料选择的依据;总结低维护区域的总体特点;发现目前低维护区域存在的问题。第三,根据低维护区域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各低维护区域类型的景观营造方法。第四,从建植和管护技术两个方面,建立了福州市低维护植物景观的营造技术。最后,针对目前各区域类型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文提出的营造方法和技术,提出优化建议并进行优化设计。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维护植物景观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具有粗放管理特点的植物而营造出的能按照植物自身的生长特性进行自主生长、繁殖,并通过简单管理即可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和较好景观效果并发挥生态效益的人工植物群落景观。低维护植物景观的特点是植物组成以乡土植物为主,以外来植物为辅;种植方式是近自然式;群落结构单一但是比较稳定;景观风格呈现出自然野趣的特点。(2)福州市公园绿地中适合营建低维护植物景观的区域类型,即“低维护区域”类型,包括边界区域、分隔区域、护坡区域、洼地区域、滨水区域、桥下区域六种。在这些区域中共使用了131种植物,乔木23种,灌木18种,草本植物65,野生植物16种。这些区域具有景观功能弱、所处位置偏、人为干扰低、生态环境好的特点。目前存在着的植物种类比较单一、植物景观效果不佳、土壤裸露问题严重、养护管理工作缺乏四个方面的问题。(3)根据低维护区域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土壤营造方法、地形营造方法、植物选择方法和群落营造方法来研究低维护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并提出了各低维护区域类型的景观营造要点,进行设计探索,推荐了几种具体的植物群落模式。(4)从建植和管护技术两个方面提出了福州市低维护植物景观的营造技术,具体可以分为栽植密度、移植时期、种子混播技术、限根技术、建植材料、节水技术、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以及杂草防治,为降低植物景观的维护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闫蓬勃[3](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许志诚[4](2019)在《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及绿地海绵设计 ——以福州东西河片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地表的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河流网络的破坏、城市内湖泊的消失、雨水管网的设计标准较低等问题导致了城市内涝的发生。城市内涝灾害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障碍因子。由于城市内涝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自然地理、遥感、城市水利、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内涝展开了研究,其包括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雨水管网系统评估、规划与政策的制定、城市化分析、暴雨模型分析、海绵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城市水系统、城市绿地定量分析等。风景园林领域也提出了对海绵城市的思考,但目前的研究仅从宏观角度提出指导概念与准则,可实践性、落地性较弱;或从微观的角度提出老旧绿地的海绵改造,涉及的尺度较小,中间缺少了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的专项规划和衔接。因此本文选取福州东西河片区,从两个主要问题出发,分别是雨洪敏感性分析——明确场地内涝风险程度和城市绿地系统海绵专项规划方法思考——明确场地的海绵化定位与定量,研究中观层面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方法,并将其与宏观层面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微观层面的绿地海绵设计进行相互衔接。

马仕伟[5](2017)在《福州市区主干道植物景观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城市道路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同时也是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体现出了复杂多样的功能。为掌握福州市区主干道植物景观绿化情况,为福州市区主干道的进一步绿化美化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参考,本研究在全面踏查福州市区83条主干道的基础上,选取最具代表性的84个样段(其中闽江大道两个样段)进行详细调查,通过样段的数据掌握各主干道的植物种、生活型、配置方式、主干道断面形式、绿化率、绿地率、郁闭度等数据及道路照片,在此基础上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构建福州市区主干道植物景观AHP(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应用AHP和SBE(美景度评价法)两种评价方法,对其景观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此次调查的主干道绿地应用植物有76种,隶属42个科,60个属。其中乔木34种,灌木31种,草本13种。重要值较高的乔木有榕(Ficusmicrocarpa)、杧果(Mangiferaindic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黄葛树(Ficusvirens);重要值较高的灌木有榕、假连翘(Duranta repens)、灰莉(Fagraeaceilanica)、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毛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重要值较高的草本有结缕草(Zoysia japonica)、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植物种类和重要值充分展现出了福州榕城“榕”景和南亚热带的风貌。2.调查的主干道绿地乔、灌、草垂直投影面积比接近47:7:2,乔灌常绿落叶种数比接近5:1,可见绿化以常绿乔木为主,其他植物作为补充,植物层次较为简单。应用观花和观叶植物种类较多,分别有43种和33种,观形和观果植物种类较少,道路植物景观整体具有四季常绿,月月有花的特点。3.分析调查主干道绿地的乔、灌、草三层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灌木层植物群落构成方式最为复杂,配置手法更为多样,草本层配置的植物不超过2种。4.调查的主干道断面形式主要有4种,以一板两带的断面形式最多,共计53条,占调查样段的63.10%。各绿带植物配置模式共有6种,以单独乔木配置的模式最为常见,共出现56次。5.植物绿带有降噪、降温的作用,调查主干道绿带的降噪率处在5%~10%之间的最多,降温率处在10%~15%之间的最多。调查路段的平均绿地率为14.49%,平均绿化率为35.74%,各路段的绿地率与绿化率和郁闭度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6.AHP法和SBE法的评价结果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30,两种评价的结果均表明福州市区主干道植物景观质量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7.归纳评价较好的,不同断面形式主干道绿地植物配置特点:采用四板五带断面形式的路段,其植物种类多样,配置手法灵活,具有明显的景观大道特色;三板四带和两板三带断面形式的主干道,分车带植物的配置富有节奏感,注重绿带对驾驶员和行人的引导性与隔离性;一板两带断面形式的主干道,乔木冠幅较大,道路景观更注重自身特色的营造。8.通过上述调查和评价,总结福州市区主干道植物景观改造的优势,并从福州气候特点、文化区位条件、道路绿带引导功能、道路立面现状以及景观维护等几个角度,探讨了福州市区主干道植物景观优化的措施。

熊华萍[6](2016)在《“生态园林城市”导向下福州市园林绿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特别是随着人口数量的继续增加,城市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随着城市化不断地加速进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诸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疾病爆发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研究和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势在必行。而解决城市环境问题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但是长期以来城市绿化建设比较粗放,传统的城市绿化过分地强调了景观作用,忽视了生态建设,因此,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方针政策下,围绕生态园林建设的框架下进行福州市生态园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常规植物群落学特征调查统计方法和3S技术,对目前福州市不同功能区的园林绿地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福州市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工业区绿地、道路绿地等4个功能区的绿地率,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绿地植被结构、绿地景观结构及其多样性等特征,指出了不同功能区绿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生态园林城市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城市生态学理论,结合国内外生态园林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基于生态园林城市下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策略。通过近三年的研究结果如下:1、绿地率分析:福州市平均公园绿地率为68.9%,住宅小区绿地率为29.22%,工业区绿地率11.43%,道路绿地率为27.70%。相比于《福州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规定》,仅道路绿地率在符合范围内,因此需加大对公园绿地、住宅小区绿地、工业区绿地的绿地面积建设。2、植物群落成分分析:a、公园共有208种植物,隶属于73科174属,常绿乔木58种、落叶乔木14种、常绿灌木60种、落叶灌木8种、藤本植物4种、多年生草本植物51种、一年生草本植物13种;b、住宅小区共有168种植物,隶属于65科135属,常绿乔木36种、落叶乔木7种、常绿灌木53种、落叶灌木6种、藤本植物4种、多年生草本植物37种、一年生草本植物25种;c、工业区共计植物种类60种,隶属于25科57属,其中常绿乔木15种、落叶乔木5种、常绿灌木14种、落叶灌木3种、多年生草本植物11种、一年生草本植物12种;d、道路绿地共有植物71种,隶属于40科66属,其中常绿乔木21种、落叶乔木2种、常绿灌木39种、多年生草本植物8种、一年生草本植物1种。适宜福州市城市绿化的植物多达1400多种,而福州市各功能区植物种类较少,需加大对乡土树种的选择力度,丰富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植物种类。3、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a、公园绿地不同层片上的多样性指数有较大差异,大体上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排序为:西湖公园>罗星塔公园>茶亭公园>金港公园>金鸡山公园,西湖公园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原因是其近几年大力发展绿化种植,提高物种多样性,而金鸡山公园因属山体公园,整体树种的数量多但种类较少,造成物种多样性指数不高;b、住宅小区不同层片上的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大体上是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5区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排序为:仓山区>马尾区>鼓楼区>晋安区>台江区。因福州市的仓山区和马尾区是福州市新建城区,鼓楼区、晋安区、台江区是福州市老城区,老城区因规划建设时种植种类较少,造成物种多样性不如新建城区高,要加大对老城区的适地适树种植力度;c、金山工业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不高,最大为观赏绿地的乔木层多样性指数2.3632,最小为道路绿地的灌木层多样性指数0.8623,物种多样性指数排序为:观赏绿地>防护林绿地>道路绿地,因工业区各绿地类型功能不一样,造成多样性指数不同,观赏绿地为了保证其观赏性,绿地中树种应用比较丰富,而道路绿地因其在工业区的特殊性,所种植的大多是抗逆性强的树种,树种选择范围减小,导致种类较少;d、道路绿化不同层片上的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大体上呈现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排序为:仓山区>台江区>马尾区>晋安区>鼓楼区。因仓山区和马尾区是福州市新建城区,台江区、晋安区、鼓楼区为旧城区,福州市在规划建设旧城区时对道路绿地树种选择不够重视,转而加大对新建城区道路绿地的选择,同时因道路绿地的特殊性导致景观多样性不高,需加强对福州市旧城区的道路绿化改建工作。4、群落结构特征分析:a、公园绿地的群落结构是:乔木+灌木、乔木+灌木+草本。b、住宅小区绿地中的公共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是以乔木+灌木+草本组成;道路绿地植物群落大多以少量乔木+灌木+草本群落结构组成;宅旁绿地大多是乔木+常绿灌木+草本;周边绿地大多是乔木+少量灌木+草本组成,由此可见,福州市住宅小区的植物群落结构是以乔灌草为主。c:工业园的区观赏绿地的结构是以乔木+灌木+草本复合模式,道路绿地是乔木+草本的2层结构模式、防护绿地是乔木+灌木的2层结构模式,但有些绿化地段出现单层次结构,由此可见,工业区对植物群落结构的配置缺乏合理性。d、道路绿地绿化层次结构较单调,是乔木单层次结构、乔木+灌木2层结构、较少出现乔灌草复式结构,绿化模式较单一,组成结构简单。福州市各功能区绿地植被群落结构合理性的高低顺序依次是住宅小区、公园绿地、工业区、道路绿地。因此要加强对工业区绿地和道路绿地的物种选择和植物配置。5、绿地植被景观多样性分析:福州市公园绿地的景观多样性最高为1.9866,最低的是道路绿地的景观多样性为1.192,福州市各功能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大体排序为:公园绿地>工业区绿地>住宅小区绿地>道路绿地。优势度指数最高的是公园绿地0.1506,最低的是道路绿地0.0428,福州市各功能区优势度指数大体排序为:公园绿地>工业区绿地>住宅小区绿地>道路绿地。均匀度指数最高的是道路绿地为0.9638,最低的是工业区绿地为0.9084,福州市各功能区均匀度指数排序为:道路绿地>公园绿地>住宅小区绿地>工业区绿地。公园绿地因其具有观赏、游憩等功能且面向公众开放,具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等作用,因此要求其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相比于其他功能区要丰富,而道路绿地因其主要作用是提升空气质量,改善交通环境,需要种植一些抗逆能力强的树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种类较少,福州市道路绿地种类较单一,景观多样性不明显,因此在以后的建设中要加强道路树种的选择和配置。6、规划原则和内容:针对福州市各功能绿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生态园林城市”下的城市绿地建设目标得出福州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时应遵循以下6个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统筹规划原则、自然生态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均衡性原则、继往开来原则,围绕这6个原则进行福州市各功能区绿地建设,具体内容如下:a:福州市公园绿地率没有达到《福州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规定》,因此公园绿地率有待加强,可利用藤本等植物增加公园绿地率;其公园植物群落比较注重近自然化设计,但丰富度不够,物种多样性不尽人意,仅个别公园比较好,但整体状况不优,因此需加大乡土物种筛选,特别是适应性能强的乡土树种;且其群落结构应用较多的是少量乔木+适量灌木+大量单一种类草坪型或乔木+草坪型,但极少出现乔灌草复合结构模式,因此可从平面布局、垂直结构、时间配置三方面来进行优化配置。具体为:在平面布局上,公园植物种植可以采取沿岸列植、大片种植以及点种植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公园的大范围景观色彩;在垂直结构上,城市公园植物种植可以采取生态效益较好的复层模式配置,通常可以采取2层、3层或多层的配置模式;在时间配置上,公园植物宜选用不同季节的观花、观叶、观果植物,其具有独特的观赏效果,能够使公园景观色彩丰富,季相变化丰富。b:福州市少部分住宅小区物种多样性不高、绿化层次结构不明显、景观较单一,需大力加强福州市住宅小区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增加绿化面积,多种植乔木、提高绿量以发挥小区植物降温效果,并多利用藤本植物进行墙面、屋顶、阳台、灯柱等的垂直绿化以提高植物多样性,还可多种植能吸引小鸟、蝴蝶等有益生物的植物以增加物种多样性;二是科学配置绿化植物,在配置时应注意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式群落模式,充分利用空间以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群落生态效益,还应尽量选择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的配置形式,重视季相分明树种的配置;三是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可多选择具有保健功能的树种和乡土树种,并选择景观好、生态优、生态效益高的树种,还可适当配置外来树种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并发挥其最大的生态功效。c:福州市工业区物种多样性指数不高,绿化层次结构较简单、景观多样性指数不高,景观变化不明显。在工业区绿化中应根据不同的绿地功能来选择种植树种,合理配置群落复层结构来增加绿量和提高群落的生态功能,其中观赏绿地的植物种植群落可按照以下层次结构来配置:以落叶乔木和常绿树为主来进行上层大乔木的种植;中层采用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等独特具有观赏性的物种;下层配置适量的耐阴低矮花灌木和地被;道路绿地建设须确定骨干树种、基调树种,应选择冠幅大、枝叶茂盛、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工业区的防护林应选择较高大乔木,配置能隔音、吸尘等功能的小乔木和灌木来减少工业园的污染物流向居民区。d:福州市道路绿地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绿化层次结构单一,景观多样性指数较低,景观变化不明显。说明需加强对福州市道路的建设,可主要从物种选择和群落结构两方面来讲:福州市街道因其交通频繁,人流量大,噪音污染严重、具有大量粉层和有害气体,环境质量较差,因此需选择能减少噪音、具有抗污染能力、净化能力等的树种,如泡桐、乌桕、栾树等,即能吸收净化有害气体,又能提高生态群落的稳定性;还需选择树冠广展、分支点较高及具有抗烟尘且少有病虫害的乡土树种,如芒果、樟树、阴香、榕树等;并尽可能选择一些观花、观叶等独特具有观赏特性的树种来增加城市景观效益,如钟萼木、油桐、苦楝等花期长、色彩艳丽的树种,来丰富城市道路季相变化;二是注重乔灌草复合结构模式的配置,增强群落稳定性,丰富城市景观。7、福州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策略:通过合理利用土地、建立福州市绿地网络体系,优化植物选择和配置方式、选择乡土树种,构建近自然化植物群落结构,充分利用和保护植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绿化空间利用率和绿化覆盖面积,做好绿地保护管理宣传,健全绿地系统法制法规,加大对科学人才培养等措施来打造具有福州特色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张林娟[7](2016)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人类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是继前三个文明之后的一种高级文明形态,它是人类在面对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工业文明及其发展道路反思的结果,它是人类在面对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就自己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所做出的理性选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要求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人类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更要自觉的尊重客观规律。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最根本途径,是建设美丽中国、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更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己成为时代的呼唤。自2004年创建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截止到2014年,我国已创建国家森林城市75个。福州市作为连续36年森林覆盖率位居首位的省会城市,曾在2014年提出2017年达成国家森林城市的发展目标,其城市林业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福州市民的绿色福祉,更关系到美丽中国梦的实现。本文从生态文明角度来看待城市林业建设,通过文献分析法整理归纳了城市林业的内涵及其发展概况,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发展概况以及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林业建设的内涵、基本特征,生态文明与城市林业建设的辩证关系。运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了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州城市林业建设发展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各影响因素对其城市林业建设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得出其重要影响因素,从而为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提出相应对策。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生态文明角度建立了一套符合福州地域特色的城市林业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的现状及成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得出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州城市林业建设综合评价指数为0.8898,福州城市林业建设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了让福州城市林业建设更好的发展,也为了让其更好的服务于福州市民,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市民对福州城市林业建设的成效评价,并针对公众对城市林业建设的认知与具体措施偏好进行调查与分析。城市林业建设是一个宏伟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研究过程中结合福州市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运用SWOT方法对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进行分析,从生态文明角度对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并基于所得结论为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为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在2017年达成国家森林城市发展目标,也为促进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健康和谐发展和建设“美丽福州、生态福州、文明福州”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参考依据。

叶云霄[8](2016)在《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研究》文中提出以福州市晋安河公园、白马河公园、光明港公园、福州沙滩公园、闽江公园北园和闽江公园南园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滨水带状公园为研究对象,应用总体普查、样地详查和小尺度植物群落生态效益测定的方法,对滨水带状公园植物应用的现状、公园空间的布局模式、植物景观空间类型、影响环境生态因子的植物群落结构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掌握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应用特性和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现状的基础上,采用AHP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对福州市6个滨水带状公园内54个典型植物群落样方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的福州市6个滨水带状公园应用到的植物种类约273种,其中棕榈科(Arecaceae)、禾本科(Poaceae),桑科(Mor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 sp)是这6个公园植物应用的优势科。公园内植物生活型较多样,但落叶树种存在种少量少的应用特点。水、湿生植物种类应用呈现种少量多的特性。竹柏(Podocarpus nagi)、阴香(Cinnarnomum burmann)、蓝果树(Nyssa sinensis Oliv)、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Dunn)、苦楝(Melia azedarach Linn)、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五裂槭(Acer oliverianum)、桢铜(Clerodendrum japonicum)、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黄堇(Corydalis pallida)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和薛荔(Ficus pumila)等乡土树种的应用比例较小,可进一步提高。2、调查的福州市6个滨水带状公园中,白马河公园、晋安河公园和光明港公园等3个公园为夹水型带状公园;福州沙滩公园、闽江公园北园和闽江公园南园等3个公园为临水型带状公园,两大类型公园的植物应用各具特色。夹水型带状公园乔木层植物注重常绿树种的应用,而临水型带状公园注重落叶树种的应用;两大类型滨水带状公园的灌木层植物以观花和彩叶灌木为主;草本植物应用呈现种少量多的特性,其植物种类多样性有待进一步提高。6个滨水带状公园中,晋安河公园和福州沙滩公园乔木层植物多样性较低,应加以优化,光明港公园和闽江公园北园的植物群落组分结构较合理,值得借鉴。3、植物群落不同郁闭度、不同垂直结构对滨水带状公园的生态因子影响差异显着,在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时,应给予考虑。植物群落的郁闭度越大,降温增湿效果越明显,但植物群落负氧离子浓度不随着郁闭度的增大而无限升高,存在着临界值。不同垂直结构的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果不同,其中乔木层的降温效果明显,地被层对增湿效果贡献较大。负氧离子浓度的高低与植物群落层次的丰富性有关,植物群落层次越丰富,负氧离子浓度越高。4、总结了滨水带状公园5种空间布局模式,4大植物景观空间类型即覆盖型、节点型、线型和面域型。4大类型植物景观空间特色明显,在夹水型和临水型带状公园中的应用形式应有所区别。通过案例分析,认为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布局合理,植物种类应用多样,注重景观序列安排及动态空间的营造。5、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具有滨水带状公园特性的植物景观评价体系。通过福州市3个夹水型和3个临水型带状公园中54个样地的评价分析,认为光明港公园和闽江公园北园的植物景观综合质量较优,而白马河公园、晋安河公园、福州沙滩公园和闽江公园南园等4个公园的植物景观有待改进。福州市6个滨水带状公园存在着水、湿生植物应用少,乔木层植物种类单一,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不丰富,植物景观特色不够突出、立意不深,硬质驳岸比例大,植物景观与水的有机结合性弱,植物景观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结合不够协调和植物景观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6、根据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改进建议:增加水、湿生植物的应用比例,增加驳岸的垂直绿化及岸上植物景观与水的有机结合,以丰富游人亲水和观赏体验。增加彩叶、落叶及乡土树种的应用比例,以丰富植物景观季相变化,同时展现福州市地域文化特色。注重植物景观与其他景观要素的协调性,丰富植物景观文化内涵。适当增加观果、香化和保健树种,丰富植物景观知觉体验的丰富性和保健性能。另外,应完善公园植物景观管理制度,以提高公园整体植物景观绿化水平。

谢陈林[9](2016)在《福州市城市广场绿地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都市化的进程致使内部空间被打乱、城市绿地系统破碎化,这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绿地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许多学者提出通过发展城市绿地来增加生物多样性。而城市广场是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对城市广场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采用抽样法对福州城市广场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等特征,对不同类型、不同周边环境(有无水源)的城市广场以及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的植物多样性指数进行比较,同时对其生态功能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研究中统计福州市城市广场植物共204种,隶属于79科165属。蕨类植物4种,裸子植物9种,被子植物191种,其中乔木67种、灌木81种、草本65种、竹类植物3种;群落外貌以常绿阔叶型树种为主。城市广场绿地各层次中均有明显优势种,乔木层中重要值较高的植物有:芒果、桂花、香樟、大王椰子;灌木层中重要值较高的有:红花檵槛木、黄金榕、鹅掌柴、毛杜鹃;草本层中重要值较高的有:马尼拉、酢酱草、黄鹌菜、麦冬和狗牙根等。(2)对五类广场进行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宗教广场在四个指数均为最高,表现为物种数最多、多样性最丰富以及物种分布均匀程度高。交通广场在丰富度指数中最低,休闲广场于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以及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最低。(3)对七类城市绿地进行多样性指数比较:在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均匀度指数中均为公园绿地最高,街旁绿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H)最低,城市广场的均匀度指数为最低。(4)对不同周边环境(有无水源)的城市广场进行植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得出周边有水源的城市广场中各层次的植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均大于无水环境的城市广场。与此同时,为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本文用SPSS方差分析可得,有水环境与无水环境的城市广场在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中呈显着性差异,在均匀度指数上呈不显着差异。(5)对城市广场绿地进行生态功能分析:城市广场绿地具有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减噪等生态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植物营造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水源涵养、减少雨水迳流量、以及起到景观连接的作用。利用城市广场植物多样性,将城郊自然残留的斑块同城区中被孤立的绿地在结构、景观、功能上连接起来,使城市广场绿地作为动物迁徙的站点,给动物提供多种生境,为其生存、交流、迁移和繁殖提供暂息地,减少生物生存和迁徙的阻力,形成城市绿地系统有机网络,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6)对城市广场绿地进行评价及建议:福州市城市广场绿地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植物物种重复率大,景观相似度高,同时群落中优势种明显,均匀度水平较低;另外,应加强落叶、针叶树种应用比例,丰富季相景观,同时在加强乡土植物运用的也可增加新园林观赏品种的引进。

张晓珊[10](2015)在《基于园艺疗法理念的福州市疗养院植物造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的风景园林建设也越来越重视,然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生活环境的恶化,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导致亚健康、非健康人群与日俱增,因此定期的康复养疗变得极有必要,疗养院的建立以及院内优美的绿化环境的营造变得更加重要。绿色植物是营造疗养院内园林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对绿色植物的选用和合理配置,可有效提高生态效益,且有益于人体身心健康。本文基于园艺疗法的理念对福州市疗养院的植物造景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主要从植物种类选择及植物配置2个方面进行论述,同时进行园林植配形式对夏季主要生态因子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并利用温湿度指数THI、安培空气质量评价系数、单极系数等评价分析不同植配形式与人体舒适度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实地调查,统计出福州市5所具有代表性的疗养院内应用园林植物共60科86属95种,其中乡土树种、药用芳香植物应用较少,难以体现当地的景观特色,同时植物的后期管理也不到位,导致芳香疗法无法实施;调查发现疗养院植物配置主要有5种形式,其比例分别为“乔、灌、草”24.3%、“乔、灌”27.2%、“乔、草”15.5%、“灌、草”22.3%、“灌、灌”10.7%,通过乔、灌、草等植物营造的景观空间类型多为半开敞式景观空间,开敞式与覆盖式交往空间较少,无私密式交往空间,不能很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其观花植物色彩应用情况:应用暖色系开花植物普遍较多,而冷色系开花植物相对较少,仅有3种。暖色系开花植物中的橙色系、黄绿色系的植物种类应用偏少。整体植物景观没有注重对彩色植物的应用与配置,不易于色彩疗法的实施。此外,植物造景形式相对单一,多应用规则式植物配置,每所疗养院内应用的植物种类与配置模式较相似,景观雷同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变化。整体来说,疗养院植物景观给人们带来的情感体验形式较少,景观愉悦性不高,不利于多角度多功能地促进人体康复。(2)不同植配形式的植物群落具有不同程度的降温、增湿、降低C声级与A声级噪声、增加负氧离子浓度、消减PM2.5与PM10的效应,其幅度分别为:0.63%6.27%、0.32%8.41%、2.15%11.10%、5.45%11.40%、3.50%67.83%、0.42%3.16%、0.71%3.46%。此外,不同植配形式可通过调节温湿度来改善人体舒适度的指数,从而不同程度的提高周围空气质量,比无绿化样地更能给人带来舒适感。夏季不同植配形式其生态效益与改善人体舒适度程度均大体呈现这一现象:“植物群落中包含有乔木的植配形式”>“群落中无乔木但有灌木的植配形式”>“草坪”,复合结构的植配形式>结构单一的植配形式。但灌木型植配形式对噪音、增湿效应比较明显。(3)结合前面调研,通过搜集资料,创建适合福州本地生长的园林植物库(多为乡土植物)与园林保健植物库,为今后乡土植物与保健植物的选择提供参考,并为改善福州市疗养院植物造景现状提供借鉴。论文最后将调研结果与“园艺疗法”、“植物造景”等理论结合,主要从色彩疗法、芳香疗法等方面提出福州市疗养院植物造景相关建议,为福州市疗养院创建具有保健、康复疗养功效的植物景观环境提供借鉴。

二、福州市道路绿地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州市道路绿地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福州市绿地优势树种单木特征及对城市照明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优势树种冠层模型与生存空间研究进展
        1.2.2 优势树种冠层结构与单木特征研究进展
        1.2.3 优势树种叶片性状研究进展
        1.2.4 优势树种对城市照明响应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区域研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特征
        2.1.3 气候环境
        2.1.4 水文资源
        2.1.5 土壤条件
        2.1.6 城市绿地现状
        2.1.7 城市绿地植被概况
    2.2 样地调查
        2.2.1 样木采集与测定
        2.2.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福州城市优势树种的冠层模型与生长空间需求估计
        3.1.1 胸径-冠幅模型结果分析
        3.1.2 树高-胸径模型结果分析
        3.1.3 福州城市绿地主要优势树种的生长空间差异
    3.2 优势树种单木特征分析与对比
        3.2.1 优势树种单木树高结构特征差异分析
        3.2.2 优势树种单木胸径结构特征差异分析
        3.2.3 优势树种单木冠幅结构特征差异分析
    3.3 城市绿地主要优势树种叶片性状多样性研究
        3.3.1 各树种叶片性状变异分析
        3.3.2 各树种不同方位叶片性状的差异比较
        3.3.3 叶片性状间的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3.4 优势树种对城市照明响应研究
        3.4.1 城市光照优势树种调查统计结果
        3.4.2 各优势树种生长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4 讨论
    4.1 福州城市绿地优势树种冠层模型与生存空间
        4.1.1 优势树种胸径-冠幅、胸径-树高线性回归模型
        4.1.2 优势树种胸径-冠幅、胸径-树高模型适用性差异原因
        4.1.3 优势树种冠层结构模型与树种生存空间需求
        4.1.4 优势树种冠层结构模型与树种生存空间需求分析
    4.2 城市绿地优势树种单木特征的差异
        4.2.1 优势树种单木胸径结构特征
        4.2.2 优势树种单木树高结构特征差异分析
        4.2.3 优势树种单木冠幅结构特征差异分析
        4.2.4 优势树种单木结构特征产生差异的原因
    4.3 优势树种叶片性状特征
        4.3.1 方位对叶片性状差异影响显着
        4.3.2 各叶片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4.3.3 影响叶片性状变异的可能原因
    4.4 叶片对灯光照明的响应
5 结论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低维护植物景观营造方法与技术研究 ——以福州公园绿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理论基础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低维护植物景观概念界定和特点提炼
    2.1 低维护植物景观的概念
        2.1.1 低维护
        2.1.2 低维护植物景观
    2.2 低维护植物景观的特点
        2.2.1 低维护植物景观案例
        2.2.2 低维护植物景观特点
    2.3 本章小结
3 福州市公园绿地低维护区域提取与分析
    3.1 福州市自然概况
    3.2 调查对象和方法
        3.2.1 调查对象
        3.2.2 调查方法
    3.3 低维护区域的提取
        3.3.1 各公园绿地的低维护区域
        3.3.2 低维护区域植物种类统计
    3.4 低维护区域的分析
        3.4.1 低维护区域的类型总结
        3.4.2 低维护区域的总体特点
        3.4.3 低维护区域的现状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区域类型低维护植物景观营造方法
    4.1 营造原则
        4.1.1 生态性原则
        4.1.2 美观性原则
        4.1.3 经济性原则
    4.2 土壤营造方法
    4.3 地形营造方法
    4.4 植物选择方法
    4.5 群落营造方法
    4.6 不同区域类型低维护植物景观营造方法
        4.6.1 边界区域
        4.6.2 分隔区域
        4.6.3 护坡区域
        4.6.4 洼地区域
        4.6.5 滨水区域
        4.6.6 桥下区域
5 福州市低维护植物景观营造技术
    5.1 低维护植物景观建植技术
        5.1.1 栽植密度
        5.1.2 移植时期
        5.1.3 种子混播
        5.1.4 限根技术
        5.1.5 建植材料
    5.2 低维护植物景观管护技术
        5.2.1 节水技术
        5.2.2 肥料施用
        5.2.3 病虫害防治
        5.2.4 整形修剪
        5.2.5 杂草防治
6 低维护植物景观案例优化设计
    6.1 边界区域优化设计
        6.1.1 边界区域景观分析
        6.1.2 边界区域优化建议
    6.2 分隔区域优化设计
        6.2.1 分隔区域景观分析
        6.2.2 分隔区域优化建议
    6.3 护坡区域优化设计
        6.3.1 护坡区域景观分析
        6.3.2 护坡区域优化建议
    6.4 洼地区域优化设计
        6.4.1 洼地区域景观分析
        6.4.2 洼地区域优化建议
    6.5 滨水区域优化设计
        6.5.1 滨水区域景观分析
        6.5.2 滨水区域优化建议
    6.6 桥下区域优化设计
        6.6.1 桥下区域景观分析
        6.6.2 桥下区域优化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及绿地海绵设计 ——以福州东西河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1.4.1 历史文献统计法
        1.4.2 数据模型模拟法
        1.4.3 指标分析评估法
    1.5 研究方法与原理
        1.5.1 内涝风险分析方法
        1.5.2 ENVI遥感图像处理方法
    1.6 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2 现状分析——福州市内涝问题探究
    2.1 研究区概况
    2.2 福州市中心城区内涝问题分析
    2.3 研究数据及处理
        2.3.1 中心城区雨水系统分区图
        2.3.2 土地利用情况分析
        2.3.3 城市绿地景观格局指标确定
        2.3.4 城市内涝点分布数据
    2.4 研究技术路线
3 模型构建——福州中心城区内涝灾害评估模型构建
    3.1 相关文献综述
    3.2 模型框架构建及指标的确定
    3.3 数据的处理
        3.3.1 土地利用类型
        3.3.2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格局
        3.3.3 城市地表起伏度
        3.3.4 城市地表粗糙度
        3.3.5 城市植被覆盖
        3.3.6 城市不透水面率
    3.4 处理结论
    3.5 讨论与整理(与实际内涝点的对比分析)
4 基于城市内涝体系下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4.1 相关概念解读
        4.1.1 海绵城市
        4.1.2 低影响开发
    4.2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绿地系统研究综述
    4.3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步骤
        4.3.1 宏观区域尺度:城市海绵总体规划
        4.3.2 中观片区尺度:区域控制性海绵详细规划
        4.3.3 微观场地尺度设计
    4.4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4.4.1 大排水系统:区域城市尺度下的策略
        4.4.2 小流域系统:城市雨洪管理
        4.4.3 微排水系统:海绵设计
5 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构建,解决内涝问题
    5.1 哥本哈根暴雨准则——基于蓝绿干预的规划设计策略
        5.1.1 背景概况
        5.1.2 解决措施
        5.1.3 分析总结
    5.2 洛杉矶河流雨水绿道暴雨系统(GRASS)
        5.2.1 背景概况
        5.2.2 解决措施
        5.2.3 分析总结
    5.3 波特兰:可持续的雨水管理计划,分散式雨水管理的公共活动
        5.3.1 背景概况
        5.3.2 解决措施
        5.3.3 分析总结
    5.4 荷兰鹿特丹综合水管理计划
        5.4.1 背景概况
        5.4.2 解决措施
        5.4.3 分析总结
    5.5 罗兹:蓝绿网络
    5.6 纽约BIG U
        5.6.1 背景概况
        5.6.2 解决措施
        5.6.3 分析总结
    5.7 规划设计方法的总结
        5.7.1 完善的调查评估方法
        5.7.2 合理的城市网络构建
        5.7.3 科学的规划分区定位
        5.7.4 生态的雨水花园设计
6 解决问题——以东西河片区为例
    6.1 项目背景分析
        6.1.1 区位分析
        6.1.2 地形地貌
        6.1.3 气候气象
        6.1.4 城市发展现状
        6.1.5 城市主要问题总结
        6.1.6 逻辑框架梳理
    6.2 宏观尺度:福州市海绵专项规划解读
        6.2.1 福州市中心城区评估
        6.2.2 福州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6.2.3 福州市相关规划解读
        6.2.4 小结
    6.3 中观尺度:场地现状分析
        6.3.1 场地区位分析
        6.3.2 场地上位规划总结
        6.3.3 区域环境分析
        6.3.4 现状土地利用分析
        6.3.5 现状绿地分析
        6.3.6 规划绿地分析
        6.3.7 现状水系分析
        6.3.8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分析
        6.3.9 现状交通分析
        6.3.10 雨洪敏感性分析
        6.3.11 场地综合评价
        6.3.12 问题总结
    6.4 中观尺度:规划总则
        6.4.1 规划依据
        6.4.2 规划范围及期限
        6.4.3 规划原则
        6.4.4 规划目标
    6.5 中观尺度:绿地系统海绵规划
        6.5.1 规划分区图
        6.5.2 总体绿地规划
        6.5.3 居住区规划定位
        6.5.4 道路绿地规划定位
    6.6 微观尺度:绿地海绵设计
        6.6.1 城市海绵策略
        6.6.2 绿地节点设计
        6.6.3 道路绿地设计
        6.6.4 居住区绿地模式
    6.7 思考与讨论
        6.7.1 不足点
        6.7.2 未来的思考
7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A 东西河片区海绵规划计算书
附录B 节点公园海绵设计计算书
附录C 东西河公园绿地海绵规划定位
附录D 东西河主、次干路海绵规划定位
附录E 东西河居住区海绵规划定位
附录F 东西河分区海绵规划详表
附件

(5)福州市区主干道植物景观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国外研究综述
        1.4.1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及结构研究
        1.4.2 限制因子及其生态效益研究
        1.4.3 道路景观评价研究
    1.5 国内研究进展
        1.5.1 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研究
        1.5.2 道路绿地植物适应性研究
        1.5.3 道路绿地生态效益研究
        1.5.4 道路景观评价研究
        1.5.5 道路绿地其他方面的研究
    1.6 研究区域概况
        1.6.1 地理位置
        1.6.2 地形气候条件
        1.6.3 植物资源概况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2 福州市区主干道植物景观现状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调查
        2.2.2 数据处理
    2.3 结果分析
        2.3.1 生活型
        2.3.2 科属种分布
        2.3.3 数量特征
        2.3.4 植物观赏特性
        2.3.5 主干道绿带植物群落多样性
        2.3.6 主干道断面形式
        2.3.7
        2.3.8 主干道绿带植物配置模式
        2.3.9 主干道噪声
        2.3.10 主干道温度
        2.3.11 主干道郁闭度、绿地率、绿化率
    2.4 本章小结
3 福州市区主干道植物景观评价
    3.1 评价方法
        3.1.1 基于AHP法的福州市区主干道植物景观评价
        3.1.2 基于SBE法的福州市区主干道植物景观评价
    3.2 评价结果与分析
        3.2.1 AHP模型各指标权一致性检验及重分析
        3.2.2 AHP评价结果分析
        3.2.3 SBE评价结果分析
        3.2.4 AHP评价法和SBE评价法结果比较
        3.2.5 主干道绿带经典植物配置模式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福州市区主干道植物景观优化措施的探讨
    4.1 福州市区主干道植物景观优化存在的优势
    4.2 福州市区主干道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4.2.1 基于福州气候特点,突出景观地域性
        4.2.2 基于福州文化区位条件,营造特色道路景观
        4.2.3 基于道路绿带安全引导功能,增强设计的合理性
        4.2.4 基于各主干道立地现状,进行个性化设计
        4.2.5 基于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做好景观维护工作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样段所属区
附录B 主干道样段调查表(道路基本情况表)
附录C 主干道样段调查表(各绿带植物配置表)
附录D 福州市区主干道绿地应用植物
附录E 专家意见征询一
附录F 专家征询意见表二
附录G 83条主干道(84个样段)景观SBE评价样本
附录H SBE景观评价调查表
致谢

(6)“生态园林城市”导向下福州市园林绿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生态园林城市国内外研究
        1.2.2 城市园林绿地国内外研究
第二章 生态园林城市定义及其相关理论
    2.1 生态园林城市
        2.1.1 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
        2.1.2 生态园林城市的理论基础
    2.2 城市园林绿地
        2.2.1 城市园林绿地的概念
        2.2.2 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
        2.2.3 城市园林绿地的作用
    2.3 生态园林城市与城市园林绿地的关系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状况
    3.2 社会经济条件
    3.3 地区文化特色
第四章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4.1 资料收集
    4.2 外业调查
        4.2.1 调查区域的选择
        4.2.2 调查绿地类型
        4.2.3 样方法调查
        4.2.4 样带法调查
        4.2.5 调查项目
    4.3 内业数据处理方法
        4.3.1 物种多样性指数
        4.3.2 景观多样性指数
    4.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五章 福州市园林绿地现状分析
    5.1 绿地率分析
    5.2 植物群落成分分析
        5.2.1 公园绿地植被群落成分分析
        5.2.2 住宅小区绿地植被群落成分分析
        5.2.3 工业区绿地植被群落成分分析
        5.2.4 道路绿地植被群落成分分析
        5.2.5 小结
    5.3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5.3.1 公园绿地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5.3.2 住宅小区绿地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5.3.3 工业区绿地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5.3.4 道路绿地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5.3.5 小结
    5.4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5.4.1 公园绿地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5.4.2 住宅小区绿地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5.4.3 工业绿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5.4.4 道路绿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5.4.5 小结
    5.5 绿地植被景观多样性分析
        5.5.1 公园绿地景观多样性分析
        5.5.2 住宅小区绿地景观多样性分析
        5.5.3 工业区绿地景观多样性分析
        5.5.4 道路绿地景观多样性分析
        5.5.5 小结
第六章 “生态园林城市”导向下的福州市园林绿地建设
    6.1 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原则
        6.1.1 以人为本原则
        6.1.2 自然生态原则
        6.1.3 统筹规划原则
        6.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6.1.5 均衡性原则
        6.1.6 继往开来原则
    6.2 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内容及方法
        6.2.1 公园绿地
        6.2.2 住宅小区绿地
        6.2.3 工业绿地
        6.2.4 城市道路绿地
第七章 福州市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策略
    7.1 合理利用土地,建立福州市绿地网络体系
    7.2 优化植物选择和配置方式
    7.3 充分利用和保护植物多样性
    7.4 提高城市绿化空间利用率和绿化覆盖面积
    7.5 做好绿地保护管理宣传,健全绿地系统法制法规
    7.6 加大科学人才培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态文明研究概况
        1.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1.1.2 生态文明研究进展
    1.2 城市林业研究概况
        1.2.1 城市林业内涵
        1.2.2 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1.2.3 国内外城市林业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福州市自然资源概况
    2.2 福州市经济概况
    2.3 福州市人口概况
    2.4 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概况
        2.4.1 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现状
        2.4.2 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经济效益分析
3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林业建设
    3.1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林业建设内涵
    3.2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林业建设的基本特征
    3.3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林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3.3.1 森林生态学
        3.3.2 景观生态学
        3.3.3 城市生态学
        3.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5 生物多样性理论
    3.4 生态文明与城市林业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3.4.1 生态文明与城市林业建设之间的统一性
        3.4.2 生态文明与城市林业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3.4.3 小结
4 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州城市林业发展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4.1 灰色关联分析法
    4.2 福州城市林业建设的灰关联分析
        4.2.1 变量的选取
        4.2.2 福州城市林业建设灰色关联模型
        4.2.3 福州城市林业建设影响因素变化
    4.3 关联度分析
        4.3.1 福州城市林业产值与其影响因素分析
        4.3.2 福州市空气污染指数年均值与其影响因素分析
    4.4 小结
5 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州城市林业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5.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5.2.1 系统性原则
        5.2.2 科学性原则
        5.2.3 代表性原则
        5.2.4 可操作性原则
        5.2.5 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5.2.6 区域性原则
    5.3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构建
    5.4 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综合评价指标内涵与计算方法
        5.4.1 指标基准值的确定
        5.4.2 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综合评价指标内涵及计算方法
    5.5 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5.5.1 层次分析法
        5.5.2 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5.6 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5.6.1 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综合评价指标值的计算
        5.6.2 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州城市林业建设综合评价
6 公众对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州城市林业建设的认知与建设成效感知
    6.1 研究方法与样本数量
        6.1.1 问卷的设计
        6.1.2 数据分析方法
        6.1.3 样本选择
        6.1.4 调查者的社会经济等基本情况分析
    6.2 福州市民对其城市林业建设评价的社会调查
        6.2.1 市民对城市林业建设综合评价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分析
        6.2.2 居民对城市林业建设评价的调查结果
    6.3 城市林业建设的公众认知调查
        6.3.1 城市林业建设的公众认知调查分析
        6.3.2 城市林业建设的措施偏好调查结果分析
    6.4 小结
7 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州城市林业建设发展分析(SWOT)
    7.1 SWOT分析法
    7.2 SWOT分析
        7.2.1 优势分析
        7.2.2 劣势分析
        7.2.3 机遇分析
        7.2.4 挑战分析
    7.3 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对策与建议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与附录
    致谢
    附录

(8)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相关概念
        1.1 城市滨水区
        1.2 带状公园
        1.3 滨水带状公园
        1.3.1 滨水带状公园的概念
        1.3.2 滨水带状公园的特征
        1.4 植物景观
    2 国内外滨水带状公园研究现状
        2.1 国外滨水带状公园研究
        2.1.1 滨水景观研究
        2.1.2 河流绿道研究
        2.2 国内滨水带状公园研究
        2.2.1 滨水带状公园研究
        2.2.2 滨水植物景观研究
        2.3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研究
    3 滨水带状公园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应用研究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 研究方法
        2.1 植物景观概况调查
        2.2 样地详查
        2.2.1 样地选择
        2.2.2 样地调查
        2.3 植物群落分析和计算方法
        2.3.1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指标
        2.3.2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种类
        3.1.1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科、属分析
        3.1.2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生活型分析
        3.1.3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乡土树种应用分析
        3.1.4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滨水植物应用分析
        3.2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群落结构
        3.2.1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3.2.2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群落多样性
        3.2.3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群落垂直结构
    4 小结
第三章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群落结构对生态因子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1.1 样地选择原则
        1.2 观测方法
        1.2.1 温、湿度测定方法
        1.2.2 负氧离子浓度测定方法
        1.3 观测时间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研究内容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绿地对植物群落生态因子的影响
        3.1.1 不同绿地类型降温效果日变化
        3.1.2 不同绿地类型增湿效果日变化
        3.1.3 不同绿地类型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
        3.2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生态因子的影响
        3.2.1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降温的效果分析
        3.2.2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增湿的效果分析
        3.2.3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负氧离子浓度释放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结构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内容
    3 结果与分析
        3.1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空间构成
        3.1.1 滨水带状公园空间构成要素
        3.1.2 滨水带状公园空间结构特性
        3.1.3 滨水带状公园空间构成模式
        3.2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结构
        3.2.1 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类别
        3.2.2 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分析
        3.3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特点
    4 小结
第五章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
    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体系构建
        1.1 指标建立的原则
        1.2 评价指标的提出
        1.3 评价指标的筛选及确定
        1.3.1 第一轮指标筛选
        1.3.2 第二轮指标筛选
        1.3.3 第三轮指标筛选及群众反馈
        1.4 评价体系构建总结
    2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1.1 基于矩阵行的判断矩阵构建
        2.1.2 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2.2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2.2.1 指标的量化
        2.2.2 评价等级的确定
        2.3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总结
    3 综合评价实施与结果分析
        3.1 实施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夹水型带状公园评价结果分析
        3.2.2 临水型带状公园评价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夹水型带状公园样地植物配置
        4.1.1 优秀样地的植物配置
        4.1.2 较差样地的植物配置
        4.2 临水型带状公园样地的植物配置
        4.2.1 优秀样地的植物配置
        4.2.2 较差样地的植物配置
    5 结论
        5.1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配置的优点
        5.2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配置的不足
        5.3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配置优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样地概况表
附录2 福州市滨水植物应用名录
附录3 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一
附录4 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二
附录5 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三
附录6 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附录7 专家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一览表
附录8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调查问卷
附录9 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因子评分标准表
附录10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典型植物景观参评照片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福州市城市广场绿地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理论概述
        1.3.1 城市广场
        1.3.1.1 城市广场概念
        1.3.1.2 城市广场起源与发展
        1.3.1.3 城市广场的分类
        1.3.2 生物多样性
        1.3.3 植物多样性
        1.3.4 景观连接度
        1.3.5 植物与雨水的关系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研究
    2.2 生物多样性研究
    2.3 植物多样性研究
        2.3.1 城市广场植物多样性研究
        2.3.2 福州市植物多样性研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土壤类型
        3.1.5 植物资源
    3.2 调查区域及对象选择
        3.2.1 调查区域
        3.2.2 调查对象
    3.3 调查方法
    3.4 数据处理
        3.4.1 优势度指数
        3.4.2 丰富度指数
        3.4.3 多样性指数
        3.4.4 均匀度指数
        3.4.5 群落多样性指数
        3.4.6 Sorenson相似度指数
        3.4.7 方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福州市城市广场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4.1.1 物种组成
        4.1.2 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
        4.1.3 植物群落结构特点
        4.1.4 群落外貌特征
    4.2 福州市城市广场绿地植物多样性分析
        4.2.1 城市广场绿地多样性特征
        4.2.2 不同类型城市广场群落各层次多样性分析
        4.2.3 不同类型城市广场植物多样性比较
        4.2.4 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系统植物多样性比较
    4.3 不同周边环境城市广场植物多样性比较分析
        4.3.1 不同周边环境城市广场丰富度指数比较分析
        4.3.2 不同周边环境城市广场多样性指数比较分析
        4.3.3 不同周边环境城市广场均匀度指数比较分析
        4.3.4 不同周边环境城市广场与各指数方差分析
    4.4 福州市城市广场绿地生态功能分析
        4.4.1 保护生物多样性
        4.4.2 涵养水源、减少城市迳流量
        4.4.3 景观连接功能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福州市城市广场植物物种多样性现状评价
        5.2.2 福州市城市广场植物物种多样性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园艺疗法理念的福州市疗养院植物造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概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
2 疗养院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疗养院概况
        2.1.1 福建省金鸡山工人温泉疗养院
        2.1.2 福建省公路职工温泉疗养院
        2.1.3 福建省煤矿疗养院
        2.1.4 福州市精神病人疗养院
        2.1.5 福州市马尾海峡怡乐园
    2.2 仪器与研究方法
        2.2.1 仪器
        2.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
    2.4 技术路线
3 疗养院园林植物应用现状与造景分析
    3.1 疗养院园林植物应用现状分析
        3.1.1 植物种类
        3.1.2 植物配置形式
        3.1.3 开花植物的季相色彩
        3.1.4 疗养院内乡土植物应用情况
        3.1.5 芳香园林植物的应用
    3.2 疗养院各功能区植物造景分析
        3.2.1 入口区
        3.2.2 道路绿化区
        3.2.3 康复养疗区
        3.2.4 休闲娱乐区
        3.2.5 居住区
        3.2.6 植物景观营造的空间分析
    3.3 建立适于福州疗养院栽植的园林植物与保健植物库
    3.4 小结
4 疗养院植配形式与人体舒适度之间的关系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2 不同植配形式温湿效应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4.2.1 不同植配形式其降温、增湿效应的分析
        4.2.2 温湿效应与人体舒适度之间的关系
    4.3 不同植配形式降噪效应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4.3.1 不同植配形式对C、A声级噪音的降噪效应分析
        4.3.2 不同植配形式下的噪音值对人的舒适度影响
    4.4 不同植配形式增加负氧离子的效应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4.4.1 不同植物群落对负氧离子的增加效应
        4.4.2 不同植物群落中负氧离子浓度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4.5 不同植配形式消减PM2.5、PM10 浓度的效应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4.5.1 不同植配形式对可吸入颗粒PM2.5与PM10 的消减效应
        4.5.2 不同植配形式中PM2.5与PM10 的浓度影响人体健康
    4.6 小结
        4.6.1 不同植配形式对各种生态效益的影响
        4.6.2 不同植配形式其生态效应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基于园艺疗法的福州市疗养院植物造景建议
        5.2.2 面对不同人群需采用便于园艺疗法实施的植物造景建议
        5.2.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适合在福州市园林绿化中应用的植物(多为乡土植物)
    附表2 适合在福州市疗养院中应用的保健植物
    附表3 植配形式与典型植物群落
    附图1 疗养院内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
致谢
作者简介与发表论文一览表

四、福州市道路绿地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州市绿地优势树种单木特征及对城市照明的响应[D]. 李坤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2]低维护植物景观营造方法与技术研究 ——以福州公园绿地为例[D]. 贾晓宇.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3]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及绿地海绵设计 ——以福州东西河片区为例[D]. 许志诚.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福州市区主干道植物景观评价[D]. 马仕伟.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5)
  • [6]“生态园林城市”导向下福州市园林绿地建设研究[D]. 熊华萍. 福建农林大学, 2016(10)
  • [7]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福州市城市林业建设研究[D]. 张林娟.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8]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研究[D]. 叶云霄.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9)
  • [9]福州市城市广场绿地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分析[D]. 谢陈林.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9)
  • [10]基于园艺疗法理念的福州市疗养院植物造景研究[D]. 张晓珊.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福州市道路绿地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