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霍伊尔

弗雷德霍伊尔

一、弗雷德·霍伊尔(论文文献综述)

刘方正[1](2021)在《基于自动质量分析的科普文本译后编辑的译者差异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翻译产业的融合带来了翻译服务业的飞速发展。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对于提高翻译效率起着很大的作用。译者的译后编辑能力作为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愈发受到关注。本文是一篇实验报告,本论文通过个案研究,评估翻译初学者以及资深译者译后编辑列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创作的科普文本《霍金传》中部分选段的译文(英译中),实验文本使用有道机器翻译引擎进行机器翻译,然后导入到memo Q中进行译后编辑,本实验以自动质量评估数据参考,旨在比较翻译初学者与资深译者在科普文本译后编辑的差异,分析不同水平译者在科普翻译方面译后编辑能力和翻译习惯,同时更全面的将自动质量评估与文本质量分析相结合,借鉴翻译多维质量标准(MQM)模型中对错误类型进行分类,对参与者的译后编辑文本进行分析,克服了以往单一数据收集模式的不足,使实验数据更加客观和全面,以期在科普文本译后编辑方面给予初学者些许有效建议。根据实验结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结合自动质量分析,可以更直观的体现不同水平译者译后编辑差异,提高译者译后编辑的效率。2)科普翻译初学者因缺乏目标语言的能力与专业背景知识,相比于有经验的译者,在译后编辑过程中会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3)相比于翻译初学者,有经验的译者在编辑时间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长难句的修改、学科知识背景的掌握上。4)从编辑距离对比可以看出,机器翻译对翻译初学者译后编辑的限制程度会更大。5)传记体科普作品中,译者在对含有文学性元素较多的章节进行译后编辑时,与机器翻译的文本的编辑距离会更大。

赵娜[2](2020)在《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仅会制约教师工作热情的提高,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还会使其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受到损害。而由职业倦怠问题所导致的农村学前教师离职倾向加剧则会影响其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因此该问题已然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纵观国内外研究,渐趋出现定性与定量研究不相调和的问题:有些研究理论性很强,但缺少实证性的依据,有些实证研究则缺少理论依据。由此,本研究将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理论依托,欲以实证研究为主,辅以理论研究的思路,深度揭示农村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本研究以全国18省34县的10581位县域内学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并运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对当前县域内学前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展开翔实的探析,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倦怠型、倦怠倾向明显型学前教师占比较大,分别占比26.9%、44.2%。(2)就人口学特征变量而论,男性、年龄越大、学历层次越高、处于离异状态的农村学前教师倦怠问题较为突出。就工作特征变量而论,教龄在4-5年及11-20年、职称较低、在编、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农村学前教师的倦怠问题应给予重视。就劳动力市场变量而论,西部、县镇、独立公办幼儿园农村学前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高。(3)工作资源潜变量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负向影响,且作用总强度为-0.457。其中直接效应为-0.356,间接效应为-0.102。工作资源潜变量的间接效应是通过对工作要求潜变量的负向影响,进而借助于工作要求潜变量的中介效应而达成。工作要求潜变量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正向影响,且作用总强度为0.295。幼儿园层变量的纳入提高了各潜变量对于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强度,因此,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存在幼儿园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六点建议:1.构建具有组织支持性的工作环境,确保县域内学前教师顺利度过职业倦怠上升期;2.完善园所工作资源水平、淡化编制分野,提升县域内学前教师的薪资待遇;3.各地区弹性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确保教学资源配置均衡化;4.多维度引领园所工作资源改善,优化激励因素的实质作用;5.切实做到“对症施策”,确保不同属性幼儿园教师的倦怠问题得以解决;6.关注倦怠适应型学前教师,确保其倦怠程度不再加剧。

颜乔乔[3](2020)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及影响因素探析 ——以武汉市J小学为个案》文中提出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受到教育界普遍关注。当今小学教师面临诸多困境和压力,影响了教师投入专业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需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从教师个体、外部环境和目标设定着手构建有利于激发专业发展水平的情境,探寻促进和维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从以往的研究看来,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理念等内在特质对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影响关注较少,作为教育实践最为关键的“人”—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何而来需要更为微观和深入地探讨。本研究应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武汉市j小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该校教师在U-G-S合作背景下的专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两个议题:一是分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其专业发展动力如何?不同教师之间的动力类型是否存在差异?如有差异,不同动力类型的教师各自呈现哪些特点?二是分析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影响因素,探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思考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动力激发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专业发展是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并表现出显着的个体差异,大体上教师可以分为内生动力主导型、外生动力主导型和内外动力均衡型三类,且在不同阶段呈现动态变化。内生动力主导型教师呈现出对兴趣、职业幸福感、职业获得感、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度高的特点;外生动力主导型教师的特点体现在更多地关注专业自信、社会地位、工作的稳定性、职称评定等方面;内外动力均衡型教师更希望在专业发展中保持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步调一致,权衡好作为普通教师和管理层的双重职责;还需兼顾家庭和工作。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师个体需求,外部客观环境和目标的设置三方面的动力影响因素构建动力系统,借助三方力量的交互作用有针对性地对三种动力类型的教师以及动力的动态变化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展现J校教师专业发展真实的一面,以期为面临类似情况的学校和教师提供借鉴和启发。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国内外研究综述。具体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研究展开整理和分析。第二章为研究设计,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分析并呈现了研究对象及选取样本的依据和结果。第三章为研究者进入J小学展开现实考察,深入教师生活的部分,使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和分析处于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歧变期的三个阶段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总结类型和特点。第四章解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影响因素,运用勒温动力场理论,从个体内在需要,外部环境,目标三方力量的相互作用构建动力系统。通过动力场域下各要素的“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重复循环,螺旋上升动态演进,保证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可持续性。第五章是结论与反思。对内生动力主导型、外生动力主导型教师、内外动力均衡型教师以及交替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分别从动力系统下的个体需要、环境和目标三方面提供对策建议。动力机制中,环境和目标的力量通过影响个体需要发挥作用,因此,本研也从教师的个性、知识与能力、反思性态度和教育理念四个方面对教师提出期望和建议,并反思研究的不足。

张佳颖[4](2020)在《早期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编年及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对1735-1949年间的早期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活动进行编年,且在编年的基础上进行历史分期,对作品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描述。研究思路与内容如下:(1)详尽搜集1735-1949年间中国古典小说西译作品的原始文献,以真实可靠的一手文献作为研究的基础;(2)秉持着“考订事实”、“追溯源流”的学术态度,详细厘清西译作品的翻译情况、出版史实、译者身份等信息;(3)以“编年”为纵向主线、“纪传”为横向辅线进行编年与作品信息的完善。首先,以时间为序,按具体出版年份归纳是年的西译作品,将作品按已考证的出版年先后排列;其次,编录作品可考的详实信息,条目内容涵盖作品名称、译者及其身份、所载媒介、转译情况、发行地与出版社、相关书评、插图情况、再版情况、赞助人或赞助机构、小说类型、所依中文底本等,并对于部分较为重要作品的译者序言及书评均加以翻译,以求呈现更多有效且准确之信息;(4)以宏观的视角,将西译作品集中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作为编年史的历史分期的依据;(5)对该历史分期所蕴含的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特点加以论述,以力求呈现出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接受状况、与其相联系的文化谱系,以及古典小说研究视阈中体现的中西文学与文化观,凸显古今之变。本文以期全面呈现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各国被译介和传播的历史轨迹,对研究中国古典小说之西传的专家学者有所裨益,或可促进该研究领域更多学术生长点的滋生。

EasyNight[5](2019)在《“Big Bang”70周年》文中研究说明今年是"宇宙大爆炸"70周年!什么?宇宙大爆炸才70年?别误会,70年前,也就是1949年3月28日,"Big Bang"这个词组第一次被公开用来描述宇宙起源。但是大家可能不会想到,当时提出这个词的人,却是一位对宇宙膨胀理论不屑一顾的科学家,他就是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说来话长。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宇宙是亘古不变的,连爱因斯坦

王羿[6](2019)在《讣闻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 ——《经济学人》讣闻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讣闻是西方英文报纸中的重要板块,西方读者甚至认为讣闻是“一种集体记忆”(Fowler,2007:25),讣闻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从逝者波澜起伏的生平经历当中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进程,而在中文报纸中,讣闻并不常见。《经济学人》每周刊登一篇讣闻,总结一位近期逝者的生平经历,将这些讣闻翻译成中文,能够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国家的讣闻文化,进而丰富国内报纸讣闻的表现形式。笔者选取2018年1月至6月刊登在《经济学人》上的所有讣闻进行翻译,通过案例分析集中探讨这些讣闻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以及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四种文化补偿策略,并总结这四种文化补偿策略的适用条件与优劣之处。“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王大来,1997:55)。在翻译中,由于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不具备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原文读者所熟悉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往往比较陌生,因此构成文化缺省,为使译文更能为译文读者接受,达到跨文化交际目的,译者时常需要对文化缺省成份进行补偿。在《经济学人》讣闻的翻译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王大来学者提出的四种主要文化补偿策略,即直译加注、增义、释义与归化。直译加注是指译者先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成份进行直译,然后通过文外脚注或尾注的形式为译文读者提供文化背景知识,降低译文读者阅读难度。增义是指译者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成份进行直译之后,立即在文内添加背景知识,但译者若使用这种补偿策略,能够添加的背景知识非常有限。释义指的是译者向译文读者解释原文中文化缺省成份的核心意义,而非对其进行直译后再补偿背景知识。译者如果能够在译入语中找到与原文中文化缺省成份相对应的词语,则可以使用归化策略,但译者必须确保译入语对应词的情感色彩、使用频率以及延伸意义与原文中文化缺省成份的情感色彩、使用频率及延伸意义一致。这四种文化补偿策略的适用条件各不相同,且各有利弊。直译加注有利于译者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在译文中创造异国风味,但读者需要时常中断阅读查找注释。增义、释义与归化这三种文内补偿策略有助于实现译文的流畅,读者无须中断阅读查找注释,但可能会阻碍译文读者欣赏原文特有的异国情调,译者在选择文化补偿策略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考虑文本类型、读者群体、翻译目的、语言水平等因素后再做出选择。

魏刘伟,马汀·杜兰尼[7](2019)在《霍金遗作:《大问题简答》》文中认为这本书将成为霍金的宣言。它乐观、富有远见,认为科学和对科学的理解对人类未来至关重要。出版商通常迫切希望他们的新书得到评论,一旦标题推出,他们就会用不请自来的出版样本去轰炸报纸、网站和杂志,以获得更多的报道。看看《物理世界》的档案柜:里面满是我们不想要的书,都是由渴望得到宣传的出版商寄来的。然而,对史蒂芬·霍金的最新一本、也是最后一本着作来说,却发生了一些非常不同的事情。《大问题简答》今日发布,为了先一睹为快,《物理世界》

黄春高[8](2018)在《法律叙事还是历史叙事:14—16世纪英国公簿租地农的兴起与发展》文中提出关于14—16世纪英国公簿租地农,既往研究成果丰硕且深入,不过,仍然存在可以推进的学术空间。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从法律视角展开的叙事,支配着学界相关研究。不过,言必称法律,却不免造成对历史复杂性与多样性的遮蔽。从法律叙事来看,公簿租地农的兴起与发展历程,是从庄园法庭走向王室法庭。从历史叙事来看,这一历程则是前后两个阶段社会经济变迁结果的直接体现,更是领主意愿与庄园习惯所代表的领主与农民之间角力的呈现。将法律叙事与历史叙事结合,能够展示英国公簿租地农的真实图景。

朱旭[9](2018)在《刘慈欣《地球往事》反面乌托邦研究》文中提出反面乌托邦是关于社会构造的想象性文本,也是一种语言文字建构。它以作者所在的社会现实环境为参照,依照更不完美的建构原则,对社会政治形态、行为规范,以及人际关系进行陌生化变形,最终在当前认知视野内呈现出没有希望的社会图景。由于擅长表达对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系统性弊病的警示和反思,因此反面乌托邦也成为科幻作品惯常采用的主题和创作元素,是其最重要的亚文类之一。本文以达科·苏恩文的科幻“陌生化认知”理论为基础,结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吴岩等人对科幻文学的相关研究理论,立足文本,针对刘慈欣的三部曲长篇科幻小说《地球往事》中的反面乌托邦建构进行解读和梳理。在作品中,刘慈欣构建了一系列不连续的反面乌托邦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绝对理性宰制的社会体系、被民主霸权绑架的政府形象、信任危机涌动的社会群像,以及没有道德指向和未来的宇宙生存空间,反映出作者对与当前人类社会现实密切相联的道德和理性困境的关注。在表现社会中个体自我认知困难的同时,刘慈欣也传递了对真理和情感的拥戴,将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与优良传统引入叙事之中,展现了与传统反面乌托邦创作范式截然不同的中国特色;并在作品末尾,将反面乌托邦对消费至上、互信困难、科学理性等方面的探讨和反思融入叙事,并对过度消费行为、互信机制建构,以及科学与人文并举等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提出警示和希望。本文希望借助当代科幻文学的研究成果,利用《地球往事》这部作品具体建构的反面乌托邦表现形式,来表现反面乌托邦与科幻文学的关系;通过分析作品与传统反面乌托邦科幻的联系和区别,申明反面乌托邦对当今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总结并归纳作品内部传递出的多种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反思,表现科幻文学通过运用反面乌托邦的方式,以提醒人类重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即其社会功能,从而丰富科幻文学研究和相关理论建设,并为关于《地球往事》和其他中国科幻作家及作品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和思路。

胡颖[10](2018)在《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三个部分探讨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第一部分探讨了大历史观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它最初以创世神话的形式在各人类文明的传统文化中得到表达,从一开始它就是宗教-神学、哲学与科学三者之间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影响的综合产物。从三者相互影响的角度看,大历史观的发展可分为神学为主的阶段、哲学为主的阶段和科学为主的阶段。而大历史观又主要以“普世史”为载体在基督教文明中首次被全面、充分地表达出来。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是西方大历史观从古至今发展的必然产物,仍是神学、哲学和科学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克里斯蒂安称其大历史观的载体为现代创世神话,即借助现代科学、借鉴各种学科而构建起来的大历史。它使人类首次可利用所有知识对全部时空进行相对可靠的描述。本文第二部分重点探讨克里斯蒂安大历史观的内容与特点。就其内容而言,可概括为历史是时空范围的全部,即宇宙的全部和时间的全部(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是一个单一的历史连续体。就其特点而言,克里斯蒂安将过往所有可能的知识综合起来,以期找到历史的终极理论,并对未来作出可能的深入探讨。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其中充满了悖论。历史本身是悖论式定向发展的过程,它被某种终极理论所决定。虽然这个终极理论还未被认识,但克里斯蒂安对复杂性的研究有望为我们管窥终极理论打开一扇窗,而秩序的生成与消亡之间的矛盾正是悖论式定向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第三部分探讨大历史观的价值与启示。克里斯蒂安大历史观的价值在于:用来解释历史的某种确定理论不仅表明历史可以被解释,而且可以赋予历史以意义;藉此,我们能够建立人类共享的大世界观,削弱狭隘的世界观带给人类有害影响的能力;我们还可以研究历史的全部,使历史的研究真正回归本位。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对我们有如下启示:首先,每个时代的历史都值得重写,这是历史本身与历史学家写作行为之间进行互动、悖论式定向发展的结果;其次,若要寻求历史的终极理论,并在解释历史时赋予其意义,那么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而大历史观恰恰能够提供帮助。

二、弗雷德·霍伊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弗雷德·霍伊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动质量分析的科普文本译后编辑的译者差异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Questions
    1.3 Research Method and Data Collection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2.1 Research Status of PE
    2.2 Research of Popular Science Text Translation
    2.3 Automatic Translation Quality Analysis
        2.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QA Report
        2.3.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Edit Distance
    2.4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ethods
3 Experimental Design
    3.1 Selection of Texts
    3.2 Profiles of Participants
    3.3 Research Tools
    3.4 Selection of Machine Translation Engine
    3.5 Procedures of Experiment
4 Automatic Quality Data Analysis
    4.1 QA Report Analysis
    4.2 Edit Distance Report Analysis
    4.3 Editing Time Analysis
    4.4 Analysis of Screen Recording Data
5 Translation Quality Analysis
    5.1 Accuracy
    5.2 Terminology
    5.3 Fluency
6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2)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理论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相关研究与概念界定
    一、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关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三)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研究
        (四)研究述评
    二、概念界定
        (一)县域
        (二)倦怠
        (三)职业倦怠
        (四)教师职业倦怠
        (五)学前教师职业倦怠
        (六)工作要求
        (七)工作资源
第二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相关研究
        (一)模型的缘起
        (二)模型的核心概念
        (三)模型的理论基础
        (四)模型的基本内容
        (五)模型相关的实证研究
        (六)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评价
    二、相关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研究工具
        (一)工作要求量表
        (二)工作资源量表
        (三)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四、研究样本选择和变量说明
        (一)样本分布情况
        (二)访谈样本情况
        (三)数据处理
        (四)变量说明
    五、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建构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假设检验
    一、基本描述性分析
        (一)县域内学前教师样本分布基本情况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差异分析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二)工作特征变量差异分析
        (三)劳动力市场特征变量差异分析
    三、多层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各变量的描述性估计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结构的验证
        (三)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与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的建构
        (四)多层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受多重因素制约,整体上存在群体差异性
        (一)学前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现状在人口学变量存在差异
        (二)学前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现状在工作特征变量存在差异
        (三)学前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现状在劳动力市场特征变量存在差异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受制于工作要求过多且面临诸多挑战
    三、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受制于责任边界不明
    四、工作资源对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负向影响
        (一)薪资待遇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负向影响最低
        (二)同事合作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负向影响最高
        (三)决策参与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显着负向影响
        (四)教学创新氛围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显着正向影响
        (五)教学资源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显着负向影响
    五、工作要求在工作资源与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六、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存在幼儿园间的差异
第六章 研究建议
    一、构建组织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使县域内学前教师顺利度过职业倦怠上升期
        (一)实现县域内学前教师的工作职责从实然转向应然,制定合理的“平均工作要求”标准
        (二)营造合宜的工作环境,加强对县域内学前教师的人文关照
    二、完善园所工作资源水平、淡化编制分野,提升县域内学前教师的薪资待遇
    三、各地区弹性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确保教学资源配置均衡化
    四、多维度引领园所工作资源改善,优化激励因素的实质作用
        (一)完善农村学前教师合作机制,破解其倦怠困局
        (二)促进民主管理氛围的形成,切实解决其倦怠问题
        (三)从博弈到双赢,从源头发挥教学创新氛围的作用
    五、切实做到“对症施策”,确保不同属性幼儿园教师的倦怠问题得以解决
        (一)多措并举降低独立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强度
        (二)充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资力量,积极落实“两教一保”政策
        (三)复归小学附属幼儿园独立办园的权利,使教师的各项权益均得到保障
    六、关注倦怠适应型学前教师,确保其倦怠程度不再加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3)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及影响因素探析 ——以武汉市J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困境与挑战
        2.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吁求U-G-S合作模式
        3.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亟需激发教师动力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 核心概念
        2. 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研究现状
        1.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2. 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相关研究
    (二) 研究述评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对象
        1. J校所在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 研究个案的选择
        3. 访谈教师的抽样
    (三) 研究方法
        1. 叙事研究法
        2. 参与式观察
        3. 半结构式访谈
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现实考察
    (一) 入职期教师的专业发展故事
        1. A教师:教师对我而言只是一份过渡期的工作
        2. B教师:让我有机会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成长
        3. 两位教师的对比分析
    (二) 稳定期教师的专业发展故事
        1. C教师:教育工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2. 对C教师的分析
    (三) 实验和歧变期教师的专业发展故事
        1. D教师:教书是一项终身事业
        2. E教师:我享受当老师的感觉
        3. 两位教师的对比分析
    (四) 五位教师的共同分析
        1. 以教龄为对比维度
        2. 以学科为对比维度
        3. 以性别为对比维度
        4. 以职位为对比维度
        5. 以用工形式为对比维度
    (五) 研究者的分析与探讨
        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自生性和持续性
        2. 教师作为个体的专业发展在其不同阶段动力存在差异
        3. 环境造成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呈现差异和动态变化
        4. 目标的吸引力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强弱
四、动力场论下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系统
    (一) 动力的核心:教师个体需求
        1. 认知子系统
        2. 情感子系统
        3. 意志子系统
        4. 理念子系统
    (二) 动力的条件:外部客观环境
        1. 学校场域
        2. 社会场域
    (三) 动力的催发剂:科学合理的目标
        1. 目标的科学性
        2. 目标的合理性
    (四) 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作用过程
五、结论与反思
    (一) 结论
        1. 内生动力主导型—鼓励中维持发展
        2. 外生动力主导型—激励与压力兼施
        3. 内外动力平衡型—稳定中突破瓶颈
        4. 动力的动态变化—个体需要为核心
    (二)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早期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编年及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上编:早期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编年(1735-1949)
下编:早期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研究
    第一章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数量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西译作品数量与涉猎内容
        第二节 小说作品与西译形式
        一、同一译本多次转译
        二、小说中诗歌的翻译
        三、其他
    第二章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高峰期与低潮期
        第一节 高峰期与低潮期的特征概述
        一 低潮期(1735-1827 年)
        二 高峰期(1885-1949 年)
        第二节 社会环境的促进
        一 低潮期的社会环境与传播主体
        二 高峰期的社会环境与传播主体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推动
        一 低潮期
        二 高峰期
    第三章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载体的多样性
        第一节 从单行本到期刊杂志
        一 单行本
        二 期刊杂志
        三 单行本与期刊杂志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从依附于介绍性书籍到古典小说译文选集
        一 两种载体形式的流变过程及原因
        二 专门的古典小说译文选集特点及影响
    第四章 中国古典小说译者研究
        第一节 译者及其西译作品数量统计
        一 译者身份
        二 通晓多国语言的汉学家
        三 各国汉学活动的推进
        第二节 译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定位
        一 中国社会百态的全景画
        二 学习中文的有效教材
        三 利用中国小说的道德教化作用
        四 窥探中国人内心状态的渠道途径
        五 宣扬宗教的辅助资料
        六 负面化中国形象
        七 研究中国小说的文学性
        第三节 译者的翻译观念与实践
        一 改编
        二 删减
        三 遵循原文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735-1949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作品情况一览表
致谢

(6)讣闻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 ——《经济学人》讣闻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1.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st
    1.2 Introduction to the Obituary section of The Economist
    1.3 Introduction to the editor of the Obituary section
    1.4 Differences between obituaries in Western and Chinese newspapers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arallel texts and translation tools
    2.2 Schedule of finishing the translation report
    2.3 Quality control
3.TRANSLATION PROCESS
    3.1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3.2 Objective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3.3 Text type of the source text
    3.4 Translation principles
    3.5 Difficulties recurring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4.CASE STUDY
    4.1 Cultural default and cultural compensation
    4.2 Principles of cultural compensation
    4.3 Cultural compensation in the target text
        4.3.1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a footnote or an endnote
        4.3.2 Contextual amplification
        4.3.3 Paraphrasing
        4.3.4 Domestication
5.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case study
    5.2 Limitations of the case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9)刘慈欣《地球往事》反面乌托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基本内容
第一章 科幻小说中的反面乌托邦
    第一节 乌托邦的隐疾与反面乌托邦的兴起
    第二节 反面乌托邦在科幻小说中的应用
第二章 《地球往事》的反面乌托邦建构
    第一节 “极权制”上的三体文明
        一、生存危机与机械存续准则
        二、个体丧失与集体迫害行径
    第二节 “大低谷”中的地球文明
        一、乌托邦式狂热与集团独裁
        二、怀疑主义情绪与信任危机
    第三节 “零道德”下的宇宙社会
        一、反面乌托邦与黑暗森林
        二、流浪者命运与田园牧歌
第三章 《地球往事》的反面乌托邦特色
    第一节 个体认同的缺失与迷惘
    第二节 真理的客观存在与追求
    第三节 优良传统与英雄精神回归
第四章 《地球往事》的反面乌托邦反思
    第一节 过度消费行为对精神信仰的威胁
    第二节 信息互换时代和人际互信的联系
    第三节 理性科学技术与人文价值的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刘慈欣科幻创作年表
后记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一、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生平及其大历史观的渊源
    (一)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生平简介
    (二)大卫·克里斯蒂安大历史观的渊源
        1、从早期大历史观到现代大历史观
        2、宏观思维的影响
        3、现代科学的影响
        4、时代发展的影响
二、大卫·克里斯蒂安大历史观的内容及特点
    (一)大历史观的内容
        1、时空范围
        2、单一的历史连续体
    (二)大历史观的特点
        1、知识的综合
        2、历史的终极理论
        3、关于未来
三、大卫·克里斯蒂安大历史观的价值与启示
    (一)大历史观的价值
        1、更好地解释历史并赋予其意义
        2、建立人类共享的大世界观
        3、使历史的研究回归本位
    (二)大历史观的启示
        1、每个时代都要重写其时代的历史
        2、重新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弗雷德·霍伊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动质量分析的科普文本译后编辑的译者差异探究[D]. 刘方正.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实证分析[D]. 赵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及影响因素探析 ——以武汉市J小学为个案[D]. 颜乔乔.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早期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编年及其研究[D]. 张佳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Big Bang”70周年[J]. EasyNight. 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2019(Z2)
  • [6]讣闻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 ——《经济学人》讣闻翻译实践报告[D]. 王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7]霍金遗作:《大问题简答》[J]. 魏刘伟,马汀·杜兰尼. 世界科学, 2019(01)
  • [8]法律叙事还是历史叙事:14—16世纪英国公簿租地农的兴起与发展[J]. 黄春高. 历史研究, 2018(04)
  • [9]刘慈欣《地球往事》反面乌托邦研究[D]. 朱旭. 喀什大学, 2018(01)
  • [10]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D]. 胡颖. 内蒙古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弗雷德霍伊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