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几种常见的倒装形式

英语中几种常见的倒装形式

一、英语中常见的几种倒装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杨志亭[1](2019)在《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英语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人称构式是科技英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体现科技语篇客观性最重要的文体手段之一。通过压制和弱化主语或施事的显着性,非人称构式得以传递科技英语特有的客观和公正的语用含义。对非人称构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使用进行对比可以给科技翻译带来重要的启发意义。在英汉科技翻译中,译者应重视两种语言中使用非人称构式的普遍特点,同时分析各自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的变化,探索不同变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语用价值,根据具体语境要求进行句式选择,从而实现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语篇中重要的语用功能。

张蓉[2](2019)在《古代汉语和英语句式相通现象对文言文教学的启示》文中指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传统的教法是通过一一落实,串讲翻译,课程乏味枯燥,教学效果也不够好,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更无从谈起对传统文化审美的需求。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试着从语言角度入手,重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点,通过中英文对比,来发现文言文句式的句型及表达逻辑特点,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变被动刻板式学习为主动探究性学习。

张予妍[3](2018)在《简要分析高中英语中特殊句式用法》文中认为高中英语区别于初中英语,其语法要求更加详细,特殊句式就是其中比较难学的语法之一。英语有很多特殊句式,运用这些句式将使句子变得更加形式多样,这也展现了英语的独特魅力。本文将简要分析英语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并提出学习英语特殊句式的几点建议。

谭方方[4](2016)在《汉英转折范畴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转折”为汉英共有的语义范畴,从系统上、概念上、理论上、个案上全方位对汉英两种语言双向展开比较研究。系统上主要是从句法-语义-语用三层面综合探讨汉英转折标记的异同点;专论上主要选取了确信转折、更正转折、意外转折几个专题与个案予以讨论;概念上主要对“转折”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与区别作了有效梳理,并对“转折”广义概念的范围予以重新分类和全方位的界定与验证;理论上主要将现今热门的一些理论,如语法化、主观化、构式理论、话语标记理论、语义镜子理论等运用到跨语言的对比研究中来,并结合类型学上的语义地图理论讨论转折标记的多义多功能现象与蕴涵假设,以期为对比语言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探求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与不同特点作出贡献。通过系统的综合研究与细致的专案研究,我们希望为二语习得、英汉互译与双语词典编撰提供指导。该博士论文分为上篇总论与下篇专论两部分,具体如下:第1章:绪论包括选题意义、前人研究综述与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概述。上篇:总论第2章: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转折”与“对比”、“转折”与“让步”、“转折”与“反预期”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作系统梳理,为相关研究提供概念支持。第3章:从句法角度来探析汉英转折标记的句法表现形式、与让步标记的搭配使用情况和转折标记共现时的语序考察。其中,汉英转折标记在小句内部的共现顺序是本章的研究重点,我们归纳了相关规律并总结了规律背后的三个原则,即辖域原则、主观性原则、凸显原则。第4章:从语义上探讨汉英转折关系的语义新分类,并提出了新的验证机制。将转折语义关系重新分为典型对比、因果违逆、内容更正、论点争论、情状意外与限制补充六类,并提出了结合句法验证、“逻辑-心理-事理”三维验证的新界定机制,总结了汉英两种语言在跨句法-语义-语用三层面的新机制中的互动规律。第5章:首先讨论六类转折语义关系在汉英两种语言当中的表现形式,并通过类型上的语义地图来解释汉英转折标记的多义多功能现象,同时通过例证来验证该语义地图在类型学上的蕴涵规律。第6章:从语用角度讨论汉英转折标记的异同点,主要包括其反预期语用特点、委婉礼貌、主观评注的情态功能与其话语标记功能。下篇:专论第7章:从句法、语义与语用三个维度对“其实”与actually这对确信转折关联副词进行汉英对比研究,并将语法化、主观化相关理论运用到其历时研究中来,从而解释其共时层面的异同点。第8章: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当然”与of course这对确信转折关联副词(性短语)进行全方位对比研究,并结合语法化、主观化相关理论讨论两者在“确信—转折”历时演变过程中的语法化机制与其“客观性—主观性—互动主观性”的主观性发展规律。第9章:“不是A而是B”结构与“not A but B”结构是汉英典型的更正型转折结构。我们从句法、语义与语用三个维度系统探讨了汉英这对正反浓缩更正型结构的异同点,借助构式语法理论分析两者从语义更正到语用更正/元语否定的构式演变与压制作用。同时,通过世界语言的相关调查,验证其蕴涵规律,即更正标记如果能同时表达转折功能或添加功能则一定能表达对比功能。第10章:利用语义镜子理论,借助翻译平行语料库,考察了英汉主要更正转折表达的翻译对应情况。在语义上,我们讨论了语义更正与语用更正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在语用上,我们探讨了汉英更正标记的反预期语用特点与其话语标记功能。第11章:在Peterson总结的类型学意外转折范畴框架下探讨汉英寄生性意外转折的表现形式,在寄生命题义下括充了结果与限止范畴,将示证范畴细分为间接示证标记、完成体标记,将寄生结构分为疑问词感叹句式与其他特殊结构两方面,既借鉴了原有类型学框架,又对其进行了扩充与重组。第12章:以Peterson总结的类型学非寄生性意外转折范畴的类型学框架为基础,充分探讨汉英非寄生性意外转折的表现形式,在言外层面上补充了汉英非寄生性固定结构,对原有框架进行了括充。同时,对“谁知(道)”与who knows进行历时与共时的对比研究分析,并探讨了英语相对于汉语缺乏独立的“疑问词+动词”衍生出反预期意外标记的历时演变原因。第13章:总结全文,提出重要结论,并谈及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潜力。

黄健平,李波[5](2015)在《非常规语序句中焦点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句法表征》文中研究表明焦点及焦点结构作为语言信息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很少涉及对焦点结构生成理据的探究。本文通过梳理和归纳焦点及焦点结构的前期研究,并在认知识解的框架下,探讨非常规语序句中焦点结构的主要类别及其句法特征。本研究提出认知识解中的凸显是焦点结构生成的认知基础,并且认为非常规语序句的语义焦点化是概念内容凸显的选择过程。

宫同喜[6](2014)在《英汉语图形—背景语序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前人研究认为,英汉语语序呈现倾向性差异:英语倾向于采用图形先于背景的语序,而汉语倾向于采用背景先于图形的语序。在此语序规律的基础上,相关研究进而推测英汉民族认知方式存在类似差异。但图形先于背景的认知方式明显与图形-背景的定义性特征不符。根据图形-背景的定义,背景应先于图形被感知。这是本文研究的最初缘起。文献回顾发现,前人关于图形-背景语序的考察尚存在诸多可改进之处:(1)研究对象界定不清,象红色的花这种不能直观表达图形-背景概念的语言结构成为重点论述对象;(2)重要研究对象缺位,复句图形-背景语序一直没有得到细致考察;(3)研究方法运用不当,简单地对特定类型语篇中的存在句和处所句进行定量对比,而未进行充分的定性分析;(4)对比研究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英汉语图形-背景语序进行进一步考察,系统、准确描述英汉语图形-背景语序规律特征,为认知方式假设奠定基础。我们较为系统地考察了英汉语单句、复句和语篇的图形-背景语序特征。首先我们根据图形-背景属性界定研究对象,明确以单句中的存在句、处所句、领有句,复句中的时间关系复句、条件关系复句、因果关系复句,和语篇中的描写型语篇为研究对象。这些语言结构是表达图形-背景概念的典型结构。通过对这些语言结构的考察,我们的主要结论是,英汉语语序均在一定层面、一定程度上遵循背景先于图形的语序,差异中显示更多共性,而不是呈现倾向性差异。单句层面上,英汉语单句均采用背景先于图形和图形先于背景两种语序,完成不同的语用功能,展现不同的认知过程。定性分析表明,背景先于图形的语序更为基本。复句层面上,英汉语复句均以某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背景先于图形的规律。如果认定从句为背景,主句为图形,则汉语呈现明显的背景先于图形的语序,而英语语序特征不明显。但如果从语义上分析,英语中表达背景概念的从句往往位于主句之前,表达图形概念的从句往往位于主句之后。例如,after引导的从句描述的事件发生在主句事件之前,语义上表达背景概念,而before引导的从句描述的事件发生在主句事件之后,语义上表达图形概念,因此after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比befor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更易于位于主句之前。同理,条件状语从句比原因状语从句更易于位于主句之前,而原因状语从句比结果状语从句更易于位于主句之前。语篇层面上,英汉语语篇也同样遵循背景先于图形的语序规律。无论是平行语料,还是独立文本,英汉语描写型语篇均以背景链和中心链为组织语篇的主要手段。背景链模式中,背景引出图形,该图形进而演变为新的背景,引出下一个图形,层层推进;中心链模式中,背景为中心,引出背景周围的若干不同的背景。两种模式均是以背景为出发点,引出图形,体现了背景先于图形的语序特征。综上所述,英汉语语序呈现一定的共性: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背景先于图形的语序特征。

郑丹[7](2013)在《英汉学术期刊论文中转折关系的表征形式与篇章功能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篇是一个有着结构层次的关系系统。小句常常与毗邻小句建立起某种小句关系,进而形成更大的意义单位。小句关系本质上是指篇章中的各种语义关系。虽然Winter,Hoey,Halliday&Hasan,Mann&Thompson,邢福义、屈承熹、黄国文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同程度地对小句关系进行过描写和阐释,但是现有的小句关系研究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特别是英汉小句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同平衡性。第一,英语的小句研究较为系统,且已经超越了句子层面,而进入篇章层面;而汉语的小句研究各家言论比较零散,且主要集中于复句层面的研究。第二,英语界的学者仅从整体上对小句关系的类别和表现形式等进行描述,但是就具体的小句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或并列关系等的相关研究还很少;汉语界虽然对转折关系进行过探讨,但系统的描写以及就其语用功能和语篇功能的研究还很少见。基于英汉小句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以学术期刊论文为材料,本文对比研究转折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语用和篇章构建功能。对比修辞学理论、语篇模式研究理论、语用预设理论以及传统语言哲学中的语言与思维关系理论等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比修辞学的基础是篇章语言学,同时其本身就是一种话语分析法、话语分析或篇章分析,是研究作为话语整体组成部分的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所谓语篇模式,指的是通过各种小句关系组合形成的,并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以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积淀下来的语篇组织框架和策略,是语言交际中人们相互遵守和期待的语言共识。语篇模式是高层次的语义结构,是基本小句关系特有的语言语境,是对小句关系研究的延伸。预设是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话题。Strawson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预设),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预设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推理关系。以预设理论为支撑,通过对学术论文中转折关系预设的研究,能够较好地解释转折关系的形成机制等问题。语言与思维关系紧密:语言是精神生机勃勃的产物,语言现象能够反映人的思维;思维模式也必然在其载体——语言上有所体现。在语篇交际与互动过程中,语篇生成者有着自己的交际目的,并选择相应的语篇模式来服务其交际目的,以实现有效交际。因此,对转折关系的研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探究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本文采取语料库研究方法,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我们自建了一个包含60篇英汉学术期刊论文在内的小型语料库。首先,标记出全部转折关系,并利用计算机统计出各类转折关系的使用频次和分布情况等;然后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描述各类型转折关系的表现形式、语义特征和语篇功能。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现。第一,从分布上看,60篇英汉学术论文中共有转折关系3050处,其中英语中的数量略多于汉语中的数量。英汉论文中每篇平均出现转折句50句左右,按段落计算,每篇学术论文平均每段至少有1处转折关系。可见,转折关系是英汉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第二,从表现形式上看,英汉转折关系都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方式。显性的转折关系指的是借助转折关联词语以及句法结构体现的语句;而隐性的转折关系则须要结合语境,从语义出发进行判断。在英汉学术论文中,显性转折关系多于隐性转折关系。但比较而言,英语中显性与隐性的比例为6.2:1,汉语的比例为1.6:1。可见,汉语学术论文中的隐性转折关系远远多于英语。汉语中大量隐性转折关系的存在体现了汉语语法的灵活性。第三,从类型上看,转折关系可以分为相反型、对比型、修正型、删除型、让步型和假转型六种。对比关系在英汉学术论文中的出现最多,占全部转折关系的39.4%;而假转关系是最少的,仅占0.5%。其余四类数量上不具备显着性差异,分别为修正型、让步型、相反型和删除型。英语中,各类型的转折关系均是显性数量多于隐性,且二者具有显着性差异。而汉语中,隐性的对比关系和修正关系的数量多于其显性转折关系。第四,从语义结构上看,英汉转折关系具有较多的相似性。相反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先承认或肯定一个命题,然后否定或否定与之有关的另外一个命题;反之亦然。二是实际情况与人们的估计或预期不符,或者事情的发展超过人们的估计和预期。对比关系根据比较对象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不同事物作为比较对象,一种是以同一事物作为比较对象。修正关系根据否定范围,则分为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两种。删除关系指的是提到的某种情境因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而予以消除,即语气或话题的转换。这类转折关系大多连接的是两个不同的句子或者篇章中的不同段落。让步关系则由两种语义关系相加构成,一种是让步,一种是转折。假转关系因分句间存在逆结果关系而形成转折的意思,可以分为因果性、条件性、选择性、需求性和祈使性假转关系等。第五,就预设而言,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概念和认识不同。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本文主要以预设触发语的语义结构为研究对象。英汉几种类型转折关系的预设也具有较大共性。比如英汉典型相反关系的语义结构为:(p→q)∧(p→¬q),其中“¬q”是预设, q是语意焦点。转折关联词为预设触发语,预设了“¬q”,并引导含有新信息的句子。让步关系分为直言和假言让步句两大类,后者又包含实言虚让句和假言虚让句两小类。直言让步句和实言虚让句的预设与相反关系的预设相同,为“¬q”;而假言虚让句逻辑形式表述为:(p→q)∧(¬p→Gq)(Gq表示“更加q”),预设为“¬p”。但总体上说,在英汉让步关系中,让步词为预设触发语,而转折词引导语意焦点所在语句。假转关系可以描述为“p1(p2),否则q”,“p2”为预设。在假转句中,p2有时是显现的,有时须要读者自己补全。假转句的语意焦点一般在p1上;不过在选择性假转句中,语意焦点则须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第六,从功能上看,转折关系总是与毗邻小句形成各种意义上的联系,再形成更大的意义单位——段落和篇章,从而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经过分析,英汉转折关系在句群、段落和语篇中所表达的篇章功能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英汉语言使用者对于转折关系的认识具有相似性。转折关系篇章建构的研究,能够反映语篇的动态性本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转折关系是建构“问题-反应”模式的最基本小句关系,是表现“问题”意识的主要手段。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在理论方面,首先是将句法研究与语篇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小句关系是语篇建构的中枢,是我们理解句子或者句群的认知过程,是语言研究的重心。研究转折关系的篇章构建功能,将小句关系研究与语篇模式研究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次,将预设理论应用于转折关系的研究。尽管有学者对转折关系的预设有过研究,但仅属于理论上的探讨。本文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了转折关系的形成机制,并将语意焦点和信息结构等内容纳入研究范围,这是对预设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再次,将语篇模式与思维模式研究相结合,探讨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最后,以语料库为依托,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避免了完全依靠内省式语料的主观性,增强了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在实践方面,通过对转折关系的研究,我们认识到转折关系对于学术语篇建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的看来,转折关系在英汉学术语篇宏观建构层面(语篇层面)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微观层面(句际间)却存在很大差异,即英语语篇较多使用显性转折关系,汉语语篇相对较多地使用隐性转折关系。这种小句关系构建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反映了其他小句关系在英汉语篇构建中的差异。这一发现也给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个启示。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了英语的基本句子构建的基础上,应注重帮助学生分析句际关系的意义和构建方式,注重连接词的有效使用,撰写符合英文思维习惯的句子和语篇。

余承法[8](2013)在《全译求化机制论》文中指出全译求化机制论,以考察全译及其属性为起点,以解读钱钟书的“化(境)”为切入点,以小句中枢说和小句中枢全译说为理论基点,以汉英对比为参照点,以几个大型语料库和自建的全译语料库中为支撑点,尝试建立完整、客观、可操作、能验证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全文遵循“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述充分、解释充分)的研究要求,按照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语—思—文”大三角)的研究思路,通过论证全译的本质——化,揭示全译的核心——求化,探究全译求化的关键——求化机制,着重阐述7种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类型及其组合能力和概率,挖掘57种组合机制在实际运用中的倾向性规律。全译求化机制体系的建立,将丰富钱钟书的“化境”翻译思想,推动全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深化翻译共性问题的探讨,指导译学方法论建设,为全译实践、全译教学(包括外语专业的汉外互译教学和对外汉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译文评估、机器翻译提供理论帮助和语料支撑。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四章为正文,第二章为第三、四章作铺垫,第三章为全文的核心,第四章为次重点,第五章为结论。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对国内“化(境)”研究、国内外全译转换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并对整个研究框架作出说明。第二章阐述全译的本质及核心。先从全译的定义入手,在阐明全译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目的和属性之后,指出全译求似律决定全译行为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即:语用价值第一、语里意义第二、语表形式第三。然后考察全译微观活动的三个阶段,即:原语理解、语际转化、译语表达,提出全译活动操作于以小句为中轴,语素、词、短语、复句、句群和语篇为脉络的全译单位体系。通过“化”的文字学原解、哲学通解、美学专解和钱钟书自解,赋予译学新解,详论“化”体现为全译本质的五大特征,进而指出全译的核心是求化,求化的关键是建立求化机制体系。第三章考察全译求化7种单一机制。全译求化单一机制的建立和运用必须遵循全译的三大原则,以完整再现原文的语用价值和准确传达其语里意义为目的,力图改变或保留原文的语表形式。全章七节在逐一考察7种求化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之后,以语料库中的全译事实为依据,着重阐述每种机制及其次类的操作过程和方式。等化机制的运用理据主要是:原语和译语具有极强的文化互文性和兼容性,原语和译语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思维方式,原语和译语的表达顺序与思维顺序同构,符合语言表达中的像似性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对形等义同值,多操作于小句及以下语言单位,主要包括五种类型:词等化、短语等化、小句等化、复句等化和句群等化。繁化机制的理据在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英语言文字系统的差异,后者又体现在:运用语言形式的差异,传达语里意义的差异,反映语用价值的差异。等化机制的操作原则是繁形不添义不增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增添,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繁化、词繁化、短语繁化和小句繁化。简化机制的理据跟繁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方式相反,其操作原则是简形不损义不贬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删减,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简化、词简化、短语简化和小句简化。移化机制是因译语结构和表达规范之需而对原语单位进行位置移动,其操作原则是移形不易意不变值,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原形移化即零翻译,主要是指原语中词和缩略语的移化;有形移化即移位,其理据是中西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语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包括语素移位、词移位、成分移位、复句的分句移位四个次类;无形移化即引中,运用理据在于:人类思维的相通,人类语言的共性,原语和译语的词语处于相同或近似的语言环境,译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包括四个次类:专业化引申、普通化引申、具体化引申和抽象化引中。换化机制是应语值再现和语里传达之需而进行的双语语表形式的互相交换,操作原则是换形不改意不动值,按照双语单位互换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可分为六种类型:词类换化、成分换化、句类换化、动静换化、正反换化和主被换化。每种换化类型的内涵、外延和理据不同,在次级类型上有所不同,有时存在交叉或重叠,如词类换化和成分换化、动静换化和主被换化。分化机制的理据在于:汉英两种语言类型的差异及其体现在句法结构上的区别、汉民族与英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转换的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分形不断义不损值,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段和拆分的策略,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词分化、短语分化、小句分化和复句分化。合化机制的理据与分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手段相反,原则是合形不漏义不变值,采取化零为整的手段和融合的策略,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短语合化、小句合化、复句合化和句群合化。第四章考察全译求化组合机制。采用个案研究的形式,通过对四篇公共演讲稿口译实例的调查和统计,逐一阐述57种组合机制的具体操作。通过统计与分析发现:1)五类组合机制按照类型数量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20种)>二合机制=四合机制(15种)>五合机制(6种)>六合机制(1种),按照运用频率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148例)>四合机制(122例)>二合机制(73例)>五合机制(53例)>六合机制(18例)。可见,机制组合的数量越多,要求越高,难度越大,频率就低;2)由于每种单一机制的运用频率和组合能力不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有别,各种组合机制在相应类别中的运用频率呈现不平衡性。第五章为结论,总结全文的五个基本观点,指出现存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陈笑哲[9](2011)在《英语和温州话异位语序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和温州话在语序方面存在着很多异同点。本文在收集有关语料的基础上,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两者在主谓倒装和宾语前置异位语序上的异同点,帮助温州英语学习者认识和掌握两者的语序规律,纠正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由于温州话影响所导致的错误,从而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亚平[10](2008)在《谈英语教学中的倒装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倒装句的语义功能出发,对语法倒装和修辞倒装进行了一些归纳总结。语法倒装主要是出于语法上的需要,非用倒装语序不可,有强制性;从疑问句中的倒装、there句型结构中的倒装、直接引语中的倒装、省略if的虚拟句的倒装、省略whether的虚拟让步状语从句中的倒装等方面进行探讨。而修辞倒装是可以达到强调、平衡、衔接、描绘等修辞效果。

二、英语中常见的几种倒装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中常见的几种倒装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英语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非人称构式的类型
2 科技英语中的非人称构式
    2.1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英语中的功能
    2.2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3 非人称构式与科技翻译
    3.1英汉非人称构式的对比
    3.2非人称构式在科技翻译中的选择
        3.2.1隐匿施事的翻译处理
        3.2.2指称性主语缺失的翻译处理
4 结语

(2)古代汉语和英语句式相通现象对文言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序相通
二、句式相通
三、时态相通
四、对我们的启示

(4)汉英转折范畴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有关“转折”的定义、范围与分类的研究综述
        1.2.1.1 有关转折的定义研究综述
        1.2.1.2 有关“转折分类”的研究综述
        1.2.2 汉英两大学界有关转折范畴的综合与个案研究
        1.2.2.1 汉语学界有关“转折”的研究综述
        1.2.2.2 英语界有关“转折”的研究综述
        1.2.2.3 转折范畴英汉对比角度的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意外”转折范畴研究评述与问题探讨
        1.2.3.1 意外的概念特点与范围
        1.2.3.2 意外范畴的独立性问题
        1.2.3.3 意外范畴研究的类型学研究
        1.2.3.4 意外范畴的个案研究
        1.2.3.5 意外范畴的研究现状总结、研究不足与趋势
        1.2.4 小结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的、框架、理论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思路方法
        1.4.2.1 理论支持
        1.4.2.2 基本思路
        1.4.2.3 研究方法
        1.4.2.4 语料说明
上篇 总论
    第2章 “转折”与相关概念的梳理
        2.1 “转折”与“让步”的关系与区别
        2.1.1 研究综述与关系梳理
        2.1.2 句法验证
        2.1.2.1 转折句向让步句转换的合格性
        2.1.2.2 让步复句蕴涵转折关系的句法验证
        2.1.3 典型转折与典型让步的差异
        2.1.3.1 认知心理上的差异
        2.1.3.2 语用上的差异
        2.1.3.2.1 认知努力
        2.1.3.2.2 语用效果
        2.1.3.2.3 复句归属上的差异
        2.1.4 小结
        2.2 “转折”与“反预期”的关系与区别
        2.2.1 反预期的分类
        2.2.2 概念区别与关系梳理
        2.2.3 小结
        2.3 “转折”与“对比”的关系与区别
        2.3.1 转折与对比的概念范围研究综述
        2.3.2 概念范围总结与概念关系梳理
        2.3.3 小结
    第3章 汉英转折标记的句法特点
        3.1 句法表现形式
        3.2 与让步标记搭配使用情况
        3.3 转折标记小句内连用时的共现语序考察
        3.3.1 常见转折连词与常用转折副词的连用情况
        3.3.2 常用转折连词与对比转折标记连用考察
        3.3.3 常见转折连词与确信类转折副词(短语)连用考察
        3.3.4 常用转折连词与意外转折表达连用考察
        3.3.5 共现语序的规律原则
        3.3.6 结论
        3.4 小结
    第4章 汉英广义转折关系的语义新分类与验证
        4.1 前人研究评述与问题探讨
        4.2 转折关系的重新分类与三维界定
        4.3 广义转折语义分类的句法验证
        4.3.1 典型对比型
        4.3.2 因果违逆型
        4.3.3 内容更正型
        4.3.4 论点争论型
        4.3.5 限制补充型
        4.3.6 情状意外型
        4.4 小结
    第5章 汉英转折标记的多义多功能现象与语义地图解释
        5.1 多义多功能现象与其语义地图解释
        5.1.1 语义地图义项间的关系与区别
        5.1.1.1 典型转折与典型对比
        5.1.1.2 情状意外与因果违逆
        5.1.1.3 情状意外与承接关系
        5.1.1.4 承接关系与添加关系
        5.1.1.5 添加关系与对比关系
        5.1.1.6 因果违逆与论点争论
        5.1.1.7 典型对比与内容更正
        5.1.1.8 限制补充与因果违逆
        5.1.1.9 限制补充与添加关系
        5.1.2 语义地图蕴涵假设的汉英语验证
        5.2 小结
    第6章 汉英转折标记的语用功能
        6.1 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6.2 主观评注的情态功能
        6.3 礼貌委婉的语用功能
        6.4 话语标记功能
        6.4.1 有关话题与话轮方面的话语组织功能
        6.4.2 信息功能
        6.5 小结
下篇 专论
    第7章 “其实”与actually的多维比较
        7.1 句法特点
        7.1.1 句法位置
        7.1.2 句法环境与语义解释
        7.1.3 连用情况
        7.1.3.1 与语气词和叹词连用
        7.1.3.2 与转折标记连用
        7.1.3.3 与否定词连用
        7.2 语义特点
        7.2.1 语义共性
        7.2.2 语义倾向
        7.3 语用功能与语篇功能
        7.3.1 语用功能
        7.3.1.1 强调功能
        7.3.1.2 人际功能
        7.3.2 语篇功能
        7.3.2.1 衔接功能
        7.3.2.2 话语组织功能
        7.3.2.3 信息功能
        7.4 共时现象的历时解释
        7.5 二语习得与翻译上的应用
        7.6 小结
    第8章 “当然”与of course的多维比较
        8.1 句法方面
        8.1.1 句法位置
        8.1.2 连用情况
        8.2 语义方面
        8.3 语用与语篇功能
        8.3.1 语用功能
        8.3.1.1 强调功能
        8.3.1.2 礼貌委婉功能
        8.3.1.3 应答功能
        8.3.2 语篇功能
        8.3.2.1 语篇衔接功能
        8.3.2.2 话语组织功能
        8.4 语法化与主观化解释
        8.5 小结
    第9章 “不是A而是B”结构与“not A but B”结构多维比较
        9.1 句法特点
        9.1.1 构成特点
        9.1.2 句法分布
        9.1.3 A与B的句法特点
        9.2 语义方面
        9.2.1 A与B的语义关系
        9.2.2 整体句式语义
        9.2.2.1 语义构式化程度比较
        9.2.2.2 语义更正
        9.2.2.3 语用更正
        9.3 构式语法解析
        9.3.1 构式意义与构式压制作用
        9.3.2 构式演变
        9.4 语用特点
        9.4.1 简洁凝炼的修辞效果
        9.4.2 排比的修辞效果
        9.4.3 反预期的语用特点
        9.5 类型学上的调查
        9.6 小结
    第10章 汉英更正型转折表达与功能比较研究
        10.1 英汉更正型表达形式对比
        10.2 英汉典型更正表达在翻译平行语料库中的对应情况
        10.3 语义更正与元语更正
        10.3.1 语义更正
        10.3.2 元语更正
        10.4 更正标记的语用功能
        10.4.1 反预期的特点
        10.4.2 话语标记功能
        10.4.2.1 面子缓和标记(face mitigator)
        10.4.2.2 会话修正标记
        10.4.2.3 话语组织功能
        10.5 小结
    第11章 汉英寄生性意外转折范畴比较研究
        11.1 寄生于意义的意外表达
        11.1.1 寄生于命题意义的意外表达
        11.1.1.1 寄生于示证范畴的意外标记
        11.1.1.1.1 寄生于间接示证范畴的意外标记
        11.1.1.1.2 寄生于完成体过去时态标记的意外标记
        11.1.1.2 寄生于控制范畴的意外标记
        11.1.2 寄生于非命题意义的意外表达
        11.1.2.1 寄生于间接言语行为
        11.1.2.2 寄生于传情表达
        11.2 寄生于结构的意外表达
        11.2.1 寄生于疑问词感叹句式
        11.2.2 汉语无生命主语被动式表意外
        11.2.3 汉语的“把个”句表意外
        11.3 几点补充
        11.3.1 寄生于限制范围范畴的意外表达
        11.3.2 寄生于“结果”的意外表达
        11.4 小结
    第12章 汉英非寄生性意外转折比较研究
        12.1 言内语义层面
        12.2 言外行为层面
        12.2.1 表主观评注意外义的叹词、形容词、评注性副词(性短语)
        12.2.2 “谁知(道)”与who knows比较研究
        12.3 几点补充
        12.3.1 英语的“S,only to+V”结构表意外
        12.3.2 汉语的“怎么”感叹句式与英语的how come感叹句表意外
        12.3.3 英汉极性触发结构表意外
        12.3.3.1 英汉极性触发结构
        12.3.3.2 “还”与still比较研究
        12.4 小结
第13章 结语与展望
    13.1 结论
    13.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非常规语序句中焦点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句法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焦点及其类别
    2.1焦点的定义
    2.2焦点的类别
3.焦点调节机制与凸显观
    3.1焦点调整机制与识解网络
    3.2凸显观与焦点化
4.AOS中焦点结构的句法表征
    4.1前置结构
    4.2后置结构
        4.2.1被动语态
        4.2.2外置结构
        4.2.3非连续性结构
    4.3倒装
5.结语

(6)英汉语图形—背景语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路线
    1.7 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图形-背景概念
        2.2.1 图形-背景的定义及特征
        2.2.2 图形-背景的性质
        2.2.3 图形-背景概念在不同语言结构中的体现
    2.3 图形-背景理论与英汉语序研究
        2.3.1 图形-背景理论与英汉语短语语序研究
        2.3.2 图形-背景理论与英汉语单句语序研究
        2.3.3 图形-背景理论与英汉语复句语序研究
        2.3.4 图形-背景理论与英汉语语篇语序研究
        2.3.5 图形-背景理论与英语倒装语序研究
    2.4 图形-背景理论与英汉认知方式比较
    2.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5.1 存在的问题
        2.5.2 解决方案
    2.6 小结
第三章 英汉语单句图形.背景语序对比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
        3.2.1 表示存在关系的句式
        3.2.2 表示领有关系的句式
        3.2.3 关于研究对象的说明
        3.2.4 相关句式中图形-背景概念的认定
    3.3 英汉语单句图形-背景语序比较
        3.3.1 英汉语处所句图形-背景语序比较
        3.3.2 英汉语存在句图形-背景语序比较
        3.3.3 英汉语领有句图形-背景语序比较
        3.3.4 英汉语单句图形-背景语序规律总结
    3.4 英汉语单句图形-背景语序共性——多语言的证据
        3.4.1 调查目的
        3.4.2 调查对象
        3.4.3 调查方法
        3.4.4 多种语言存在句的图形-背景语序
        3.4.5 SVO和SOV语言存在句的图形-背景语序
        3.4.6 多语言存在句团形?背景语序共性
    3.5 小结
第四章 英汉语复句图形-背景语序比较
    4.1 引言
    4.2 文献综述
    4.3 研究对象
    4.4 研究方法
    4.5 英汉语时间关系复句图形-背景语序比较
        4.5.1 考察问题
        4.5.2 考察句式
        4.5.3 调查分析
        4.5.4 比较与讨论
    4.6 英汉语条件关系复句图形-背景语序比较
        4.6.1 考察问题
        4.6.2 考察句式
        4.6.3 调查分析
        4.6.4 英汉对比及讨论
    4.7 英汉语因果关系复句图形-背景语序比较
        4.7.1 考察问题
        4.7.2 考察句式
        4.7.3 调查分析
        4.7.4 英汉对比及讨论
    4.8 小结
第五章 英汉语语篇图形-背景语序比较
    5.1 引言
    5.2 文献评述
        5.2.1 图形-背景概念与时体研究
        5.2.2 图形-背景概念与语篇信息结构
        5.2.3 既有研究评述
    5.3 语篇调查
        5.3.1 调查问题
        5.3.2 调查对象
        5.3.3 调查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引言
    6.2 主要结论
    6.3 主要创新点
    6.4 研究意义
    6.5 问题及展望
    6.6 小结
参考文献

(7)英汉学术期刊论文中转折关系的表征形式与篇章功能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格清单
图示清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英语小句关系研究
        2.1.1 小句关系研究
        2.1.2 逻辑-语义关系研究
        2.1.3 修辞结构关系研究
        2.1.4 小结
    2.2 汉语句际关系研究
        2.2.1 汉语复句研究概况
        2.2.1.1 复句的定义
        2.2.1.2 复句的分类
        2.2.2 流水句和主题句的研究
        2.2.2.1 流水句的相关研究
        2.2.2.2 主题句的相关研究
        2.2.2.3 句群的相关研究
    2.3 英汉转折关系研究
        2.3.1 转折关系的含义
        2.3.1.1 英语转折关系的含义
        2.3.1.2 汉语转折复句的含义
        2.3.1.3 本文转折关系的含义
        2.3.2 转折关系的分类
        2.3.2.1 英语转折关系的分类
        2.3.2.2 汉语转折复句的分类
        2.3.2.3 本文转折关系的分类
        2.3.3 转折关系的识别手段
        2.3.3.1 显性转折关系的识别手段
        2.3.3.2 隐性转折关系的识别手段
        2.3.3.3 本文显性、隐性转折关系的确定及识别手段
    2.4 英汉转折关系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2.4.1 研究现状
        2.4.2 存在问题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对比修辞学
        3.1.1 传统对比修辞学研究
        3.1.2 20 世纪 80-90 年代对比修辞学的发展
        3.1.3 后对比修辞学
    3.2 语篇模式理论的基本概念
        3.2.1 西方语篇模式理论
        3.2.2 汉语语篇模式理论
        3.2.2.1 “起承转合”模式
        3.2.2.2 论证体的语篇模式
        3.2.2.3 议论文的语篇模式
        3.2.3 本文对语篇模式的界定
        3.2.3.1 情景-评价模式
        3.2.3.2 概括-具体模式
        3.2.3.3 主张-反主张模式
    3.3 预设理论
        3.3.1 相关概念
        3.3.2 相关研究
        3.3.3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3.3.4 预设触发语
        3.3.5 预设与焦点和信息结构
    3.4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3.4.1 威廉·冯·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
        3.4.2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3.4.3 国内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探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料来源与数据统计方法
    4.1 语料收集
    4.2 数据清洗
    4.3 语料标注
    4.4 小句划分
    4.5 数据统计
第五章 英汉学术期刊论文中转折关系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5.1 转折关系的总体分布及常见关联词语
        5.1.1 英文学术期刊论文中常见的转折关联词语
        5.1.1.1 显性关联词语
        5.1.1.2 隐性词语标志
        5.1.2 中文学术期刊论文中常见的转折关联词语
        5.1.2.1 显性关联词语
        5.1.2.2 隐性词语标志
    5.2 各类型转折关系的分布
        5.2.1 总体情况
        5.2.2 显性和隐性转折关系的分布
    5.3 三种语篇模式中转折关系的分布
        5.3.1 英汉学术论文语篇模式使用情况
        5.3.2 各类型语篇模式中转折关系的分布
        5.3.2.1 “情景-评价”模式
        5.3.2.2 “概括-具体”模式
        5.3.2.3 “主张-反主张”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汉学术期刊论文中转折关系表现形式的对比分析
    6.1 英汉相反转折关系
        6.1.1 表现形式
        6.1.1.1 语义结构
        6.1.1.2 表现手段
        6.1.2 预设关系
        6.1.3 小结
    6.2 英汉对比转折关系
        6.2.1 语义结构
        6.2.1.1 对比对象相同
        6.2.1.2 对比对象相异
        6.2.2 表现手段
        6.2.2.1 显性对比关系的实现方法
        6.2.2.2 隐性对比关系的实现方法
        6.2.3 小结
    6.3 英汉修正转折关系
        6.3.1 语义结构
        6.3.1.1 语义否定
        6.3.1.2 语用否定
        6.3.1.3 语义补充
        6.3.2 表现手段
        6.3.2.1 显性表现手段
        6.3.2.2 隐性表现手段
        6.3.3 语意焦点
        6.3.4 小结
    6.4 英汉删除转折关系
        6.4.1 语义内容
        6.4.2 表现形式
        6.4.2.1 显性的表现方法
        6.4.2.2 隐性的判断方法
        6.4.3 删除关系出现的位置
        6.4.3.1 段落起始处
        6.4.3.2 段落中间处
        6.4.3.3 段落结尾处
        6.4.4 小结
    6.5 英汉让步转折关系
        6.5.1 语义结构
        6.5.2 语义类型
        6.5.2.1 直言让步句:表示事实和让步
        6.5.2.2 假言让步句:表示假设和让步
        6.5.3 表现手段
        6.5.3.1 显性表达词语
        6.5.3.2 隐性词语标记
        6.5.4 预设关系
        6.5.4.1 直言让步句
        6.5.4.2 假言让步句
        6.5.5 语意焦点
        6.5.6 小结
    6.6 英汉假转转折关系
        6.6.1 假转句的类型
        6.6.1.1 条件性假转句
        6.6.1.2 因果性假转句
        6.6.1.3 需求性假转句
        6.6.1.4 选择性假转句
        6.6.2 表现手段
        6.6.2.1 显性词语
        6.6.2.2 隐性标记
        6.6.3 假转句的结构
        6.6.4 预设关系
        6.6.5 小结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汉学术期刊论文中转折关系篇章功能的对比研究
    7.1 句群间转折关系功能
        7.1.1 匹配功能
        7.1.1.1 否认功能
        7.1.1.2 比较功能
        7.1.1.3 否定-修正功能
        7.1.1.4 一般-具体功能
        7.1.2 逻辑-顺序功能
        7.1.2.1 问题-反应功能
        7.1.2.2 原因-结果功能
        7.1.2.3 情形-事件功能
    7.2 段落间转折关系功能
        7.2.1 解释功能
        7.2.2 补充功能
        7.2.3 延展功能
        7.2.4 对比功能
        7.2.5 概括功能
    7.3 全篇层面转折关系功能
        7.3.1 统领功能
        7.3.2 总结功能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转折关系与学术期刊论文中“问题”提出的关系
    8.1 语言模式与思维模式
        8.1.1 情景-评价模式中“问题”提出的表现方式
        8.1.1.1 由转折关系引出问题
        8.1.1.2 由因果关系或并列关系引出问题
        8.1.2 主张-反主张模式中“问题”提出的表现手段
        8.1.2.1 由转折关系引出问题
        8.1.2.2 由并列关系引出问题
        8.1.3 概括-具体模式中“问题”提出的表现手段
        8.1.3.1 由转折关系引出问题
        8.1.3.2 由并列关系引出问题
    8.2 转折关系与“问题”意识的关系
    8.3 英汉提出“问题”的转折关系的表现方式
    8.4 转折关系是建构“问题-反应”模式的最基本小句关系
第九章 总结
    9.1 主要发现
    9.2 研究的意义
    9.3 研究中的不足
    9.4 对今后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术期刊论文篇名、出处
    附录2 英汉相反转折关系
    附录3 英汉对比转折关系
    附录4 英汉修正转折关系
    附录5 英汉删除转折关系
    附录6 英汉让步转折关系
    附录7 英汉假言转折关系
    附录8 英汉隐性转折关系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情况

(8)全译求化机制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主要内容
        二、重点难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全译本质“化”论
    第一节 全译的概述
        一、全译定义
        二、全译原则
        三、全译过程
        四、全译单位
    第二节 全译的本质
        一、“化”之文字学原解
        二、“化”之哲学通解
        三、“化”之美学专解
        四、“化”之钱钟书自解
        五、“化”之译学新解
    第三节 全译的核心
        一、全译核心之“化”
        二、求化关键之机制体系
第三章 全译求化单一机制论
    第一节 等化机制
        一、等化机制的界定
        二、等化机制的理据
        三、等化机制的限制
        四、等化机制的类型
        五、等化机制的价值
    第二节 繁化机制
        一、繁化机制的界定
        二、繁化机制的理据
        三、繁化机制的类型
    第三节 简化机制
        一、简化机制的界定
        二、简化机制的理据
        三、简化机制的类型
    第四节 移化机制
        一、移化机制的界定
        二、移化机制的理据
        三、移化机制的类型
    第五节 换化机制
        一、换化机制的界定
        二、换化机制的理据
        三、换化机制的类型
    第六节 分化机制
        一、分化机制的界定
        二、分化机制的理据
        三、分化机制的类型
    第七节 合化机制
        一、合化机制的界定
        二、合化机制的理据
        三、合化机制的类型
第四章 全译求化组合机制论
    第一节 机制的间性关系
        一、两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二、多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二合机制
        一、繁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二、简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三、移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四、换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五、分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第三节 多合机制
        一、三合机制
        二、四合机制
        三、五合机制
        四、六合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前瞻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全译的本质是化
        二、全译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求化机制
        三、单一机制的运用具有倾向性
        四、组合机制的运用存在失衡性
        五、全译求化机制是一个完整体系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领域有待开拓
        二、研究方法仍需创新
        三、研究对象还可细化
        四、研究语料仍可扩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英语和温州话异位语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英语和温州话异位语序的对比
    (一) 主谓倒装
        1. 句法倒装
        2. 修辞倒装
        3. 小结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 正迁移
        2) 负迁移
    (二) 宾语前置
        1. 句法前置
        2. 修辞前置
        3. 小结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三、结语

(10)谈英语教学中的倒装句(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法倒装
    (一) 疑问句中的倒装
    (二) there句型结构中的倒装
    (三) 直接引语中的倒装
    (四) So表示“也”时的倒装
    (五) 省略if的虚拟句的倒装
    (六) 省略whether的虚拟让步状语从句中的倒装
    (七) May表示祝愿时常置于主语前, 要用倒装句式
二、修辞倒装
    (一) 强调句子成分的倒装
    (二) 描绘意义的倒装
    (三) 平衡功能的倒装
    (四) 衔接功能的倒装

四、英语中常见的几种倒装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英语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J]. 杨志亭. 外国语文, 2019(04)
  • [2]古代汉语和英语句式相通现象对文言文教学的启示[J]. 张蓉.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9(03)
  • [3]简要分析高中英语中特殊句式用法[J]. 张予妍. 祖国, 2018(24)
  • [4]汉英转折范畴比较研究[D]. 谭方方.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5]非常规语序句中焦点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句法表征[J]. 黄健平,李波.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5(05)
  • [6]英汉语图形—背景语序比较研究[D]. 宫同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9)
  • [7]英汉学术期刊论文中转折关系的表征形式与篇章功能对比研究[D]. 郑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8]全译求化机制论[D]. 余承法.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9]英语和温州话异位语序的对比研究[J]. 陈笑哲.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11)
  • [10]谈英语教学中的倒装句[J]. 张亚平. 集宁师专学报, 2008(03)

标签:;  ;  ;  ;  

英语中几种常见的倒装形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