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筋面包小麦新品种——金强1号

超筋面包小麦新品种——金强1号

一、超强筋面包专用小麦新品种——津强1号(论文文献综述)

王士坤,杨丽娟,王映红,董昀,任星旭,周思远,李永珍,张玉红,蒋志凯[1](2021)在《新麦系列品种系谱及育种思路》文中研究指明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育种特别是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为发挥新麦系列小麦品种在育种和推广中的作用,介绍了新麦系列代表性品种的特点,对新麦系列品种系谱进行了归纳,总结了其选育技术,对新麦系列小麦品种的选育方向进行了展望。

宋子伟[2](2021)在《优质强筋小麦富硒特性及其产品开发》文中指出硒(Se)是人类必需的微量营养素,硒的缺乏会引起大骨节病等多种疾病。我国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缺硒地区之一,约72%的国土面积缺硒。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占每日能量摄取量的30%左右。同时,小麦也有很强的硒富集能力。因此,小麦是良好的补硒载体。然而,我国小麦籽粒平均硒含量约64.6μg·kg-1,远不能满足以小麦为主食人群对硒的需求。通过土壤施硒、叶面喷硒等手段能有效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小麦加工过程对面粉中硒含量有重要影响,比如出粉率高低与面粉中硒含量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于田间硒强化研究,鲜见从农田到食品加工全链条的研究。本研究以5个优质强筋小麦为供试材料,采用叶面喷施硒肥技术,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三个不同生长时期分别进行叶面硒肥喷施,研究小麦田间硒强化田间栽培措施。同时,对收获的小麦籽粒进行制粉,分析面粉加工过程中硒含量变化及田间硒强化对面粉品质的影响。同时,以制备的硒强化面粉为供试材料,开展富硒面包工艺优化研究,开发富硒面包。本试验所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综述了52篇小麦富硒文献。结果表明,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的最有效途径是土壤施硒或叶面喷施硒肥,土壤施硒最适宜的浓度分别是0.25 mg·kg-1、叶面施肥最适宜浓度为40 mg·L-1。(2)与对照组籽粒硒含量(147.60μg·kg-1)相比,喷硒肥组小麦籽粒的硒含量得到了显着的提高(729.13μg·kg-1)。四种不同处理方式的籽粒硒含量变化规律为:灌浆期>孕穗期>拔节期>对照组。喷施硒肥后,五个不同品种小麦籽粒硒含量分别提高了374.19%、393.24%、421.51%、388.33%和398.85%。(3)与对照组面粉硒含量(124.80μg·kg-1)相比,喷硒肥组小麦籽粒的硒含量得到了显着的提高(654.17μg·kg-1)。磨粉过程中四种不同处理方式的籽粒硒含量损失率变化规律为:灌浆期>拔节期>孕穗期>对照组。喷施硒肥后,与空白对照组籽粒硒含量损失率相比,喷硒肥组的硒损失率明显降低,且三个不同喷施时期硒损失率无明显差异,硒损失率分别为15.68%、13.07%、13.16%和12.11%。其中新麦26面粉硒含量相比其他四个品种硒含量较高,灌浆期喷施硒肥组可以达到833.5μg·kg-1。(4)通过优质强筋小麦富硒强化及加工工艺优化,与对照组面包(新麦26)平均硒含量(113μg·kg-1)相比,富硒面包(新麦26)的平均硒含量(585μg·kg-1)提高了422%。

丁明亮,赵佳佳,周国雁,李宏生,崔永祯,赵红,伍少云,杨木军,郑军,李绍祥[3](2018)在《云南省普通小麦育成品种(系)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深入了解云南省建国以来普通小麦育成品种(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情况,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152份云南省1950s以来普通小麦育成品种(系)HMW-GS组成和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省普通小麦在Glu-A1位点具有N(56.58%)和1(43.42%)2种亚基类型,在Glu-B1位点具有7+8(42.11%)、7+9(34.87%)、6+8(0.66%)、14+15(7.24%)、17+18(13.16%)和13+16(1.97%)6种亚基类型,在Glu-D1位点具有2+10(5.26%)、2+12(54.61%)、5+10(24.34%)和5+12(15.79%)4种亚基类型;(2)云南省普通小麦HMW-GS组合类型比较丰富,共出现27种亚基组合类型,其中"N,7+8,2+12"、"N,7+9,2+12"、"1,7+8,2+12"与"1,7+9,5+10"较多,出现频率分别为20.39%、9.87%、7.89%和7.89%;(3)云南省各个时期育成品种(系)的HMW-GS品质评分基本维持在4.50左右,1990s以后育成的品种(系)中优质亚基5+10出现的频率随普通小麦育成时期的推移而逐渐增加。由此可见,云南省普通小麦的HMW-GS在Glu-A1、Glu-B1、Glu-D1位点上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共有12种HMWGS等位变异,包括13+16、2+10和5+12三种稀有亚基类型和27种亚基组合类型;对加工品质具有正效应的优质亚基17+18和5+10频率较小,缺乏优质亚基2*。因此,在云南省普通小麦的品质改良中应加强优质亚基2*、17+18和5+10引入及合理应用。

徐鑫[4](2018)在《糯小麦配粉改良面条和速冻水饺品质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三个糯小麦品种面粉(扬糯麦1号、宁糯麦1号及天糯麦1号)与3个超强筋小麦面粉(师栾02-1、藁城5766、藁城2018)、1个优质中筋小麦面粉扬麦158以及1个优质弱筋小麦面粉扬麦9号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配粉,分析添加糯小麦粉后混合粉的理化性质变化规律,通过综合速冻水饺的感官评价和冻融稳定性数据、面条的感官评价和质构评价(面条对照为雪花粉,速冻水饺对照为市售中裕专用饺子粉),确定糯小麦改良速冻水饺和面条品质的最适比例,并对速冻水饺和面条专用粉的理化指标范围给出建议,以期为糯小麦改良面条和速冻水饺的工业发展提供参考,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随着糯小麦添加比例的增大,混合粉的吸水率、膨胀势、支链淀粉含量和弱化度增大,直链淀粉、总淀粉含量和糊化各参数(糊化温度除外)降低。除组合宁糯麦1号/师栾02-1、天糯麦1号/师栾02-1和藁城5766,其混合粉的拉伸曲线面积和拉伸阻力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外,混合粉的白度、沉淀值、湿面筋含量、延伸度、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拉伸曲线面积和拉伸阻力均取决于原始粉的理化参数,若普通小麦大于糯小麦,则降低;反之,则增加。对配粉后理论值与实际值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形成时间外,其它主要理化指标的理论值与实际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显着相关性,表明两种小麦粉混合后大多数理化指标与实际值显着相关,可通过两种小麦的原始理化参数推测出混合粉的理化性质。2.速冻水饺的冻裂率随糯小麦添加比例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规律,少量糯小麦的添加可降低速冻水饺的冻裂率,扬糯麦1号和宁糯麦1号的最适比例为30%,天糯麦1号的最适比例为30%-45%。3.糯小麦与中、弱筋小麦配粉后,15%-30%糯小麦配比制作的面条和速冻水饺的总评分显着增加,但均低于对照,且显着低于糯小麦和超强筋小麦配粉样品。表明15%-30%的糯小麦配比虽可显着改良中、弱筋小麦面条和速冻水饺品质,但在生产中应用价值较低。4.糯小麦和超强筋小麦配粉制作速冻水饺的总评分随糯小麦的添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扬糯麦1号和宁糯麦1号的最适比例为15%-30%,天糯麦1号的最适比例为30%-60%,总评分均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着。速冻水饺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速冻水饺的总评分随面粉色泽、拉伸曲线面积、沉淀值和峰值粘度的增大而增大(R2=70.3%),天糯麦1号峰值粘度更高、沉淀值更大,面粉色泽、粉质和拉伸特性显着好于扬糯麦1号和宁糯麦1号,更适合应用于速冻水饺的改良。5.糯小麦和超强筋小麦配粉制作面条的总评分随糯小麦的添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扬糯麦1号和宁糯麦1号的最适添加比例为15%-30%,天糯麦1号的最适添加比例为15%-45%。面条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面条的总分与糯小麦的添加比例呈极显着负相关,因此糯小麦配粉制作面条时应适当降低糯小麦添加比例。6.本文总结并分析了糯小麦添加后面条和速冻水饺总评分与对照间的差异,并对面条和速冻水饺专用粉的理化指标范围给出建议。建议速冻水饺专用粉的理化指标范围为:白度L*≥93.2,直链淀粉含量14%-24%,湿面筋含量28%-32%,吸水率≥64%,形成时间≥ 5 min,稳定时间≥5.3 min,粉质质量指数≥ 95,135 min拉伸面积80-185 cm2,拉伸阻力270-560 B.U,延伸度140-185 cm。面条专用粉的理化指标范围为:白度L*>93.37,湿面筋含量27%-32%,直链淀粉含量17%-23%,形成时间≥ 5 min,稳定时间≥ 5.2 min,弱化度<70 B.U;峰值粘度≥1600 cP,稀懈值600-1000 cP。

张彬[5](2015)在《山西冬春混播区冬小麦品种技术选择及抗寒分子机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山西冬春混播区小麦生产现状的调研发现:该区与其他冬春混播区相比土壤营养较低,冬小麦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慢,种质资源严重匮乏,品种抗寒性低等是导致该区冬小麦产量低,品质差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冬小麦的品种筛选,并对筛选出的品种从土壤肥力和外源物质供应方面研究对其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另外,为揭示高抗寒冬小麦品种北移1号的抗寒分子机制,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该品种低温胁迫相关基因的cDNA文库。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引种试验表明:引进的11个品种中,山农129、中麦175、长6878、京冬17号和长4738在当地种植产量较为稳定,山农129和中麦175在两年度的产量评比试验中均位于前三。山西冬春混播区以往最适宜播期在9月18日至9月25日,随着全球气温升高趋势,本试验得出山农129在山西冬春混播区的适宜播期为9月25日至9月30日,播量以每亩225 kg·hm-2处理合适,产量构成三因素协调,产量水平高,是该区域适宜的播期和播量选择。肥密试验中,2500公斤/亩鸡粪+20公斤/亩嘉胺磷复合肥配施,300kg·hm-2播量处理的中麦175产量最高,穗粒数、千粒重均最大。水肥耦合试验中,山农129在低氮+M4灌水模式组合中,产量三因素高而协调,中氮+M3处理第二,高氮+M4处理第三。2.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籽粒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京冬17有机肥+氮肥处理蛋白质含量最高且MNPK全量施肥产量最高。山农129的蛋白质组分含量均高于其他品种,品种与肥料均与籽粒的加工品质显着相关。湿面筋与干面筋含量的最高值都出现在N肥处理中。表明N处理显着提高了小麦籽粒的面筋含量。3.外源碳氮供应对开花期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与淀粉、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山农129和新冬21在蔗糖与谷氨酰胺处理浓度80S/8G时淀粉含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140S/14G处理中,且山农129蛋白质含量高于新冬21。籽粒清蛋白、球蛋白与总蛋白含量变化一致。籽粒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在30S/2G-80S/8G浓度范围内呈逐渐增加的趋势,110S/11G和140S/11G处理含量大幅度下降。4.外源激素对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与品质形成的生理影响,研究表明:山农129脱落酸处理的籽粒干重与对照相比明显降低,表现为脱落酸<CK<玉米素,而籽粒蛋白质含量则表现为脱落酸>CK>玉米素。外源脱落酸降低了山农129旗叶GS和GPT活性,而玉米素处理则提高了小麦旗叶GS活性但降低了GPT活性。山农129籽粒中GS和GPT活性的变化与旗叶不同。穗培养7d和14d,脱落酸处理籽粒GS和GPT活性先升后降,而玉米素处理提高了小麦籽粒GS和GPT活性。5.低温对冬小麦细胞内部组织结构动态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就叶肉细胞组织结构变化而言,-20℃下,四个品种相比,北移1号叶脉突起度高,叶肉细胞排列紧密,其次是中麦175和山农129,长6878和前三个品种相比栅栏组织胞间隙增大,海绵组织疏松混乱。就根系细胞组织结构变化而言,-20℃下,北移1号细胞结构完好,山农129较细胞结构较疏松,根部细胞排列紧密,细胞较小,导管较小的抗寒性越强。6.利用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低温胁迫条件下北移1号的正向差减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测序,随机挑取286个阳性克隆,测序得到269条有效序列;EST聚类分析后得到82个unigenes,经BLAST相似性搜索,得到63条与已知基因同源的EST;通过GO分类和KEGG分析表明,63个基因涉及14条代谢途径,适应低温胁迫主要是由细胞内部功能差异造成的,还可能受到一些转录因子和激酶的调控;利用qPCR方法分析9个基因在北移1号与山农129中的表达模式,发现在-20℃条件下北移1号的基因表达水平较山农129显着增强。进一步分析低温胁迫下9个基因在北移一号根、茎、叶和分蘖节4种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Hsp27, Hsp70、Map及Warbl7的表达模式相似,在根和分蘖节的相对表达量较高;Tps在根的表达量较高;Wcsl9和Wcsl20的表达模式相似,均在叶片的表达量较高;Wcor80的表达模式由从根、茎、分蘖至叶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Wcor719在茎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根的表达量最低,叶片和分蘖节的表达量没有显着变化。

崔春龙[6](2014)在《小麦新品种栽培技术研究及抗吸浆虫资源的聚类分析》文中认为小麦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是保障高产增收的重要因素。本文为探讨“河农58-3”与“河农825”两小麦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充分挖掘该品种的生产潜力,进行了播期播量及水肥运筹等因素对小麦品质产量的影响试验,总结出了“河农58-3”与“河农825”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于小麦品种“河农825”和“河农58-3”,在非特殊干旱年份,春季两水是更加经济高效的节水栽培方式。减少灌水次数有利于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2.播期对小麦产量有显着影响,两小麦品种在保定地区以10月6日左右播种产量最高,为最适宜播种期。3.播种密度对两小麦产量影响不显着,密度过大不利于小麦高产,中低密度利于小麦高产,生产上每亩适宜基本苗为20万-25万苗/亩。4.春季追施氮肥数量与方式应针对麦田群体而定,低密度群体宜随第1水一次施下,群体较大麦田春季追肥宜分两次施用。节水灌溉条件下可采用一次追肥,或后期喷施叶面肥,从而保障后期营养供应。前期追肥量较大,后期麦田不脱肥,喷施叶面肥增产不显着。5.针对小麦品种“河农825”、“河农58-3”提出了合理的栽培措施:“河农58-3”适宜播期为10月6日左右。春季浇两次水。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5万,晚播适当加大播种量。增施有机肥,氮、磷化肥配合做底肥,一般施尿素7.5~10公斤/亩、磷酸二铵25公斤/亩做底肥,返青至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2.5-15公斤/亩。播前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及黑穗病,小麦抽穗后及时防治麦蚜。“河农825”最优栽培方案为播期10月6日左右,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5万苗。春季浇第一水时追施17.5公斤左右尿素,春季共浇两次水。注意防治病虫害。麦红吸浆虫是我国北方麦区的重要害虫之一,种植抗虫品种是控制麦红吸浆虫危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本试验选取62份小麦品种(系)资源,基于虫圃中对小麦抗麦红吸浆虫抗性鉴定的基础上,利用150对SSR引物,在分子水平上对不同抗虫品种资源进行检测和聚类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SSR标记分析了62个抗吸浆虫小麦品种(系)的遗传相似系数,供试小麦品种(系)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710,品种间最大相似系数为0.940,最小为0.571。根据相似系数,供试小麦品种(系)在欧式距离0.712处可聚为5类。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推广种植小麦品种的吸浆虫抗性来源主要集中于南大2419和西农6028这两个亲本,抗虫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拓宽。

高伟[7](2013)在《优质小麦晋太170的选育与推广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山西省主要的粮食作物。本文对山西优质小麦育种和目前的生产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国审优质小麦晋太170的选育、繁育和推广体系,为山西优质小麦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山西是推广种植优质小麦的合适区域。山西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营养品质好、加工品质佳的小麦品种的生态优势。山西生产的小麦较相邻的黄淮区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都高,所以选育适合山西种植的优质小麦很有必要,在山西推广种植优质小麦与其它麦区相比,有明显优势。(2)晋太170是具有优良品质的小麦品种。晋太170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历经16年,以美国引入的小麦SWM788912为母本,京437为父本进行杂交的国审小麦品种。其蛋白质含量16.49%、湿面筋35.1%、沉降值60.6m1、吸水率61.8%、形成时间9.8min、稳定时间21.2min,具有较稳定的品质性状,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3)各种措施协调和配套促使晋太170的广泛推广。研究表明,选育好的品种还需合理推广,如果不进行合理的推广,它的寿命就很短。在育成适合市场生产需要的品种后,推广就显得很重要。尤其在进行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下,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所以推广得力的话,相信品种会很快推广开来。

李爱国,宋晓霞,吴春西,胡淑莲,张中州[8](2013)在《2001-2012年黄淮南片国审优质小麦基本情况分析》文中提出根据NY/T967-2006的判定规则对2001-2012年黄淮南片通过国审的82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20个属于优质小麦(特指强筋和弱筋品种),占比24.4%。其中,2个弱筋,18个强筋品种;6个为弱春性,14个为半冬性。这些小麦新品种的株高集中在70~87cm,变异系数为5.3%;有效穗在540~660万/hm2,变异系数为24.2%;穗粒数27.0~37.0粒,变异系数为8.1%;千粒重在30.0~44.8g,变异系数为8.3%;均产6 258~8235kg/hm2,变异系数为7.3%。18个强筋品种的平均容重为798g/L,变异系数为1.4%;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4.8%,变异系数为4.0%;湿面筋含量平均为31.0%,变异系数为13.4%;沉降值平均为43.7mL,变异系数为22.3%;吸水率平均为57.8%,变异系数为14.4%;稳定时间平均为10.3min,变异系数为47.7%;最大抗延阻力平均为443.4E.U.,变异系数为29.6%;拉伸面积平均为106.9cm2,变异系数为55.6%。

张静[9](2010)在《河北省优质小麦区域化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省作为我国小麦的主产省份之一,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均居第三位。近几年河北省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小麦优质化、区域化已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开展优质小麦区域化布局与区域化生产发展研究,不仅可以服务于政府宏观区域决策,而且为强化各地育种单位工作针对性提供方向,同时对推进品质改良和小麦产品直至产业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对河北省内不同地区的气候背景、地质条件和土壤背景进行分析基础上,重点加入了水资源供给能力的分析研究,结合不同类型小麦生态适应性评价,分析了各地区小麦生产结构面临的问题和小麦布局变化影响因素,探讨了优质小麦品质区划方案与区域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加快小麦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通过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河北省近年来选育和引进的优质小麦品种大多属于中、强筋小麦品种,品种的容重、粗蛋白、湿面筋、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值较高,但品种间除容重和粗蛋白外,其它性状间变异系数差距较大。2、目前河北省各小麦主产区以中筋小麦为主,强筋小麦较少,尤其是缺乏弱筋小麦。近两年,强筋小麦迅猛发展,到2007年全省发展1500万亩,但真正符合企业加工要求的不足500万亩,占全省种麦面积的不足40%;而弱筋小麦全省基本没有种植。3、以河北省气候背景、地质和土壤背景、水资源供给能力以及市场消费等因素为依据,对优质小麦种植进行划分,并初步划分成5个主要区域,分别为:(1)冀东丰水低温强筋性优质冬麦适宜发展区;(2)冀中南适水适温强筋性半冬性优质麦规模发展区;(3)黑龙港缺水适温中筋性优质冬麦限量发展区;(4)冀南丰水高温强筋、中筋性半冬性优质麦发展区;(5)冀北缺水高寒中筋性春小麦优质发展区。4、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专用小麦带(区),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优势,全面优化河北省小麦区域布局,显着提高全省小麦竞争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常志伟[10](2009)在《蛋白组分对面包专用粉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八种面包专用粉为实验材料,测定了面粉灰分含量、沉降值、湿面筋含量、降落数值等理化指标及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测定了粗蛋白、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麦谷蛋白等蛋白组分含量,分析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构成及含量;并进行面包质构仪测试及面包品质的感官评价,分析蛋白质组分与理化指标及面团流变学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与面包品质的相关性,确定各蛋白组分对面包专用粉品质的影响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麦谷蛋白、麦谷蛋白含量与醇溶蛋白含量的比值、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含量和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含量与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拉伸能量、最大拉伸阻力和拉伸比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相关,说明不但麦谷蛋白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含量对面团和面包品质的提高有利,更重要的是麦谷蛋白含量与醇溶蛋白含量的比、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含量和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含量的合适组成对面团和面包品质的影响。2亚基2和亚基2+12组合对面团的流变学特性不利,说明了亚基2和亚基2+12组合对面团和面包品质存在负面的影响。亚基7和亚基7+8组合能显着提高面团流变学特性,说明亚基7和亚基7+8组合的存在对面团和面包品质存在正面的影响。3由回归模型得知对面包品质影响较大的蛋白质组分主要有清蛋白、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比、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7、亚基8、亚基12,表明生产优质面包不但要求面粉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要求面包粉有合适的蛋白组分比例和优质亚基的存在。总之面包粉的蛋白质组成、理化性质和流变学特性决定了面包粉烘焙品质的好坏。4硬度和胶着性与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包感官品质负相关,且与有关指标达到了显着水平,说明硬度和胶着性可以从反面反映面团和面包品质。弹性和回复性与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包感官品质的有关指标正相关,且达到了显着水平,说明弹性和回复性从正面反映面团和面包品质。5面团流变学指标、面包质构仪TPA实验和面包感官评价各项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将面团流变学指标、面包质构仪TPA实验和面包感官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反映面包粉和面包的品质差异,为面包粉的生产和优质小麦的育种提供依据。

二、超强筋面包专用小麦新品种——津强1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强筋面包专用小麦新品种——津强1号(论文提纲范文)

(1)新麦系列品种系谱及育种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育成品系及代表性品种的特点
2 新麦系列品种系谱
3 新麦系列品种选育技术特点
4 新麦系列小麦品种选育方向展望

(2)优质强筋小麦富硒特性及其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小麦硒营养强化研究现状
        1.2.1 硒的代谢机理
        1.2.2 小麦硒营养强化的措施
    1.3 面包硒营养强化研究
        1.3.1 不同小麦品种与面包品质的关系
        1.3.2 面粉制备对面包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1.3.3 面包制作工艺对面包品质和硒含量的影响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1 小麦硒含量META分析
        1.4.2 小麦硒营养强化田间栽培技术
        1.4.3 小麦加工过程中硒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1.4.4 富硒面包产品开发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2.1.1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试验材料确定
        2.1.2 小麦硒含量META分析设计
        2.1.3 田间试验设计
        2.1.4 技术路线
    2.2 仪器与设备
        2.2.1 主要试验试剂
        2.2.2 主要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样品处理
        2.3.2 基本试验方法
        2.3.2.1 硒含量的测定
        2.3.2.2 水分的测定
        2.3.2.3 蛋白质的测定
        2.3.2.4 沉降值的测定
        2.3.2.5 小麦面筋的测定
        2.3.3 面包的制作与评价
        2.3.3.1 小麦面包的制作方法
        2.3.3.2 面包感官评价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硒含量META分析
        3.1.1 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
        3.1.2 面粉中的硒含量
        3.1.3 面包中的硒含量
    3.2 喷施硒肥对小麦籽粒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3.2.1 不同喷施时期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3.2.2 不同喷施时期对小麦籽粒硒含量的影响
    3.3 喷施硒肥对面粉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3.3.1 不同喷施时期对面粉品质的影响影响
        3.3.2 不同喷施时期对面粉硒含量的影响
    3.4 面包制作过程对面包品质和硒含量的影响
        3.4.1 烘焙温度对面包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3.4.2 富硒面包制作工艺优化结果
4 讨论
    4.1 叶面喷施硒肥对小麦籽粒硒强化的影响
    4.2 小麦面粉加工过程对其硒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云南省普通小麦育成品种(系)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云南小麦品种 (系) 的HMW-GS等位变异类型及频率
    2.2云南省小麦品种 (系) HMW-GS亚基组合类型和品质评分
    2.3云南省不同时期小麦育成品种 (系) 的HMW-GS亚基品质评分及5+10优质亚基分布频率
    2.4云南省不同小麦种植区育成品种 (系) 的HMW-GS亚基组成
3讨论

(4)糯小麦配粉改良面条和速冻水饺品质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1 糯小麦的理化特性
        1.1.1 糯小麦的淀粉特性
        1.1.2 糯小麦的糊化特性
        1.1.3 糯小麦的面团流变学特性
    1.2 糯小麦的应用
        1.2.1 糯小麦配粉改良面条品质
        1.2.2 糯小麦配粉改良速冻水饺品质
        1.2.3 糯小麦配粉改良冷冻面团品质
        1.2.4 其它
    1.3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2.2 材料的检测
        2.2.1 小麦籽粒状况的测定
        2.2.2 籽粒纯度测定
    2.3 磨粉与配粉
    2.4 粉样理化性质的测定
        2.4.1 粉样含水率
        2.4.2 湿面筋含量
        2.4.3 粉质参数
        2.4.4 拉伸参数
        2.4.5 RVA参数
        2.4.6 SDS沉淀值
        2.4.7 膨胀势
        2.4.8 直链、支链淀粉含量
        2.4.9 小麦粉色泽
        2.4.10 淀粉糊冻融稳定性
    2.5 速冻水饺
        2.5.1 速冻水饺皮的制作
        2.5.2 速冻水饺的制作
        2.5.3 最佳蒸煮时间的测定
        2.5.4 速冻水饺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2.5.5 速冻水饺感官评价
    2.6 面条的制作和评价
    2.7 面条质构仪的测定
    2.8 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材料的分析
        3.1.1 供试材料的理化性质及纯度检测
        3.1.2 供试材料的面团流变学性质
        3.1.3 供试材料的糊化特性
    3.2 糯小麦添加比例对面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3.2.1 糯小麦添加对淀粉特性的影响
        3.2.2 糯小麦添加对蛋白质量和面团流变状况的影响
        3.2.3 糯小麦添加对RVA参数的影响
        3.2.4 糯小麦与普通小麦配粉测定值与理论值的相关系数
    3.3 糯小麦添加对速冻水饺的改良
        3.3.1 速冻水饺最佳蒸煮时间的测定
        3.3.2 速冻水饺及饺子皮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3.3.2.1 面粉析水率
        3.3.2.2 速冻水饺冻裂率
        3.3.3 速冻水饺感官评价
        3.3.3.1 扬糯麦系列的感官评价
        3.3.3.2 宁糯麦系列的感官评价
        3.3.3.3 天糯麦系列的感官评价
        3.3.4 速冻水饺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3.3.5 速冻水饺感官品质评分与小麦粉理化指标的回归分析
        3.3.6 速冻水饺专用粉理化指标范围
    3.4 糯小麦添加对干白面条的改良
        3.4.1 面条的感官评价
        3.4.2 面条TPA参数的测定
        3.4.3 面条评分与小麦粉各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3.4.4 面条感官评分与小麦粉品质指标的回归分析
        3.4.5 面条专用粉的理化指标范围
四、讨论
    4.1 供试材料的分析
    4.2 糯小麦添加对混合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4.3 糯小麦对速冻水饺的改良研究
        4.3.1 糯小麦添加对淀粉冻融稳定性和速冻水饺冻裂率的影响
        4.3.2 速冻水饺感官评价
        4.3.3 速冻水饺感官评分和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4.3.4 速冻水饺专用粉的理化指标探究
    4.4 糯小麦对面条的改良研究
        4.4.1 面条的感官评价
        4.4.2 面条感官评分和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4.4.3 面条专用粉的理化指标探究
五、主要结论
六、展望
七、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山西冬春混播区冬小麦品种技术选择及抗寒分子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1.1 气候变暖与农业生态系统
        1.2 我国冬春混播区小麦生产概况
        1.2.1 我国冬春麦混播区分布及气候特点
        1.2.2 我国冬春混播区冬春麦种植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1.2.3 冬春麦种植是该区轮作倒茬制度的需要
        1.2.4 冬春麦种植是该区作物抗病性的需要
        1.2.5 我国目前小麦种植规模最大的冬春混播区
        1.3 山西冬春混播区小麦生产调研
        1.3.1 该区小麦种植面积与产量水平
        1.3.2 该区小麦品种类型与良种覆盖率
        1.3.3 该区耕作栽培方式与机械化条件
        1.3.4 该区灌溉条件与施肥水平
        1.3.5 该区高新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1.3.6 该区小麦品质与加工条件
        1.3.7 该区自然灾害与病虫草害的影响
        1.3.8 该区的农业气候资源与土壤营养状况
        1.4 山西冬春混播区发展冬小麦生产的优势
    2. 冬小麦引种因素研究
        2.1 引进品种的环境因素
        2.2 引进品种的生育期
        2.3 引进品种的品种特性
        2.4 引进品种的品种产量
        2.5 引进品种的适应性
        2.6 山西冬春混播区引种的主要限制因素
    3. 外源物质供应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3.1 施氮量与冬小麦产量、品质的研究
        3.2 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与冬小麦籽粒品质的研究
        3.3 脱落酸和玉米素对小麦籽粒发育的影响
    4. 冬小麦抗寒性研究进展
        4.1 植物抗寒基因的表达及调控
        4.2 植物抗冻蛋白的研究
        4.3 冬小麦抗寒基因的研究
        4.4 冬小麦抗寒显微结构研究
    5. 关于冬麦北移品种“北移1号”抗寒锻炼的生理生态研究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山西冬春混播区冬麦引种的产量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础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3.1 品种试验
        1.3.2 播期播量试验
        1.3.3 肥密运筹试验
        1.3.4 水肥运筹试验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生育期群体动态调查
        1.4.2 产量结构调查
        1.4.3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西冬春混播区冬小麦品种筛选差异分析
        2.1.1 引种冬小麦生育期和分蘖动态差异分析
        2.1.2 引种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分析
        2.1.3 不同抽穗期引种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差异分析
        2.2 播期播量对该区冬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2.2.1 播期与群体密度对冬小麦在山西冬春混播区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播期播量对该区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2.3 播期与群体密度互作对孕穗期冬小麦不同叶位光合特性的影响
        2.3 肥密运筹对该区冬小麦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2.3.1 不同肥料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3.2 有机无机肥配施与播量互作对冬小麦量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3.3 肥密运筹对引种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3.4 肥密运筹对孕穗期冬小麦不同叶位光合特性的影响
        2.4 水肥耦合对该区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差异分析
        2.4.1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生育时期及分蘖动态的影响
        2.4.2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山西冬春混播区冬小麦品种筛选差异分析
        3.2 播期播量互作对引种冬小麦产量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
        3.3 肥密运筹对引种冬小麦产量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
        3.4 水肥耦合对引种冬小麦的产量结构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山西冬春混播区土壤肥力对引进品种籽粒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础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引进品种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2.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引进品种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2.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引进品种面粉主要加工品质性状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外源物质供应对引进品种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形成的生理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离体穗培养处理
        1.3 试验设计
        1.3.1 离体条件下蔗糖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1.3.2 离体条件下谷氨酰胺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1.3.3 蔗糖与谷氨酰胺互作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1.3.4 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离体条件下蔗糖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2.1.1 外源蔗糖浓度对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2.1.2 外源蔗糖浓度对冬小麦穗部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2.1.3 外源蔗糖浓度对冬小麦品种籽粒GPT和GS活性的影响
        2.2 离体条件下谷氨酰胺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2.2.1 外源谷氨酰胺浓度对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2.2.2 外源谷氨酰胺浓度对冬小麦穗部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2.2.3 外源谷氨酰胺浓度对冬小麦品种籽粒GPT和GS活性的影响
        2.3 离体条件下碳氮供应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2.4 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冬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2.4.1 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2 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冬小麦籽粒发育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4.3 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小麦旗叶和籽粒GS和GPT酶活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外源蔗糖供应对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3.2 外源蔗糖浓度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3.3 外源氮供应对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3.4 外源氮供应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3.5 外源碳氮供应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3.6 外源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山农129穗花发育过程中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北移1号”低温胁迫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分析 #97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越冬前后的低温生理反应
        2.2 低温胁迫对不同生态型小麦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3 低温胁迫对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存活率的影响
        2.4 不同低温处理对小麦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POD酶活性的影响
    3.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对低温的生理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1.3 mRNA的分离与纯化
        1.4 抑制差减杂交
        1.4.1 cDNA第一链的合成
        1.4.2 cDNA第二链的合成
        1.4.3 Rsa Ⅰ酶切双链cDNA
        1.4.4 Tester cDNA与接头的连接
        1.4.5 差减杂交
        1.4.6 抑制PCR的第一次杂交
        1.4.7 抑制PCR的第二次杂交
        1.4.8 两次PCR扩增
        1.5 抑制差减杂交(SSH)文库的构建
        1.6 ESTs测序及序列分析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1.8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和mRNA的检测
        2.2 文库差减质量检测
        2.3 差异表达cDNA的PCR产物检测
        2.4 EST的功能分类和代谢途径分析
        2.5 抗寒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低温下不同抗寒性冬小麦细胞显微结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显微结构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显微结构比较
        2.2 根显微结构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3.1 小麦叶片结构特点与抗寒性的关系
        3.2 小麦根系结构特点与抗寒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2. 特色与创新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ABSTRACT
发表文章
致谢

(6)小麦新品种栽培技术研究及抗吸浆虫资源的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小麦新品种栽培技术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播期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
        1.2.2 播量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
        1.2.3 水肥运筹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
        1.2.4 国内外优质小麦研究与生产现状
    2 材料、内容与方法
        2.1 材料
        2.2 研究内容
        2.2.1 “河农 825”研究内容
        2.2.2 “河农 58-3”研究内容
        2.3 试验方法
        2.3.1 栽培试验材料的种植
        2.3.2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
        2.3.3 收获计产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农 58-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1 播期对小麦品种“河农 58-3”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1.2 播种密度对小麦品种“河农 58-3”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1.3 追肥方式对小麦品种“河农 58-3”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1.4 灌水次数对小麦品种“河农 58-3”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1.5 栽培措施对小麦品种产量的综合作用
        3.1.6 栽培措施对小麦品种“河农 58-3”品质的影响
        3.2 栽培技术对小麦品种“河农 825”产量的影响
        3.2.1 播期对小麦品种“河农 825”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2.2 播种密度对小麦品种“河农 825”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2.3 追肥方式对小麦品种“河农 825”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2.4 灌水次数对小麦品种“河农 825”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2.5 栽培措施对小麦品种“河农 825”产量综合作用
    4 讨论
        4.1 播期对产量的影响
        4.2 浇水对产量品质的影响
        4.3 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4.4 施肥对产量品质的影响
第二部分 小麦抗吸浆虫品种资源聚类分析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麦抗麦红吸浆虫表型性状与种质研究
        1.2.2 小麦抗麦红吸浆虫生化抗性研究
        1.2.3 小麦抗麦红吸浆虫遗传机制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抗虫材料种植及鉴定
        2.3 抗虫材料的 DNA 分子鉴定
        2.3.1 小麦基因组 DNA 的提取(CTAB 法)
        2.3.2 DNA 纯度和浓度检测
        2.3.3 PCR 反应
        2.3.4 聚丙酰胺凝胶电泳
        2.3.5 SSR 标记的统计与分析
        2.4 聚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引物筛选
        3.2 基于 SSR 标记的抗虫品种聚类分析
    4 讨论
第三部分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致谢

(7)优质小麦晋太170的选育与推广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优质小麦的概念
    1.3 国内外优质小麦品种概况
        1.3.1 国外优质小麦品种概况
        1.3.2 国内优质小麦品种概况
    1.4 国内外小麦生产发展状况
        1.4.1 国外小麦生产状况
        1.4.2 国内小麦生产状况
2 山西优质小麦育种与生产现状
    2.1 山西优质小麦育种概况
    2.2 山西优质小麦生产现状
        2.2.1 山西优质小麦种植历史
        2.2.2 山西优质小麦种植布局
        2.2.3 山西利用优质小麦品种情况
        2.2.4 山西优质小麦生产的产量水平
        2.2.5 山西优质小麦生产的品质状况
        2.2.6 山西近年来发展优质小麦的主要做法
        2.2.7 山西近年来推广优质小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8 在山西选育和推广优质麦的可行性
    2.3 山西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3 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及推广体系的建立
    3.1 一体化选育推广体系的设计
    3.2 优质小麦品种晋太170的选育
        3.2.1 育种技术路线
        3.2.2 育种过程
        3.2.3 品质鉴定程序
    3.3 育种-繁种-推广一体化基地
        3.3.1 建立原种繁育体系
        3.3.2 建立推广种植体系
        3.3.3 主要技术指标
    3.4 推广方案
        3.4.1 内容与路线
        3.4.2 技术方案
        3.4.3 实施方案
        3.4.4 宣传推广
    3.5 生产管理技术与服务
        3.5.1 编制与所育优质小麦品种配套的生产管理技术
        3.5.2 建立有效的推广服务体系
4 选育推广体系的实践效果与作用
    4.1 优质小麦选育推广体系的实践效果
    4.2 优质小麦选育推广体系的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8)2001-2012年黄淮南片国审优质小麦基本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1-2012年黄淮南片优质小麦审定概况
    2.2 2001-2012年黄淮南片优质小麦产量数据分析
    2.3 2001-2012年黄淮南片优质小麦品质数据分析
3 讨论
    3.1 加大投资力度, 改善科研环境
    3.2 优质小麦的选择指标
        3.2.1 容重
        3.2.2 蛋白质
        3.2.3 湿面筋
        3.2.4 稳定时间
    3.3 优质小麦的育种策略
        3.3.1 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
        3.3.2 加强种质资源创新, 选择优质亲本组配杂交组合
        3.3.3 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和选择指标

(9)河北省优质小麦区域化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小麦区域化布局研究现状
    1.3 优质专用小麦构成因素
    1.4 优质小麦分类术语说明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结构
        1.5.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河北省区域背景及小麦资源特征
    2.1 河北省小麦产区区域背景与优质小麦开发利用趋势
        2.1.1 基本概况
        2.1.2 地理特征
        2.1.3 气候区域与优质小麦布局
        2.1.4 优质小麦布局与现有水资源特征
        2.1.5 优质小麦开发利用现状与趋势
    2.2 河北省优质小麦资源特征
        2.2.1 河北省优质小麦资源
        2.2.2 河北省优质小麦资源特征
第三章 河北省优质小麦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河北省优质小麦生产现状
    3.2 河北省不同地区优质小麦种植现状
    3.3 河北省不同生态地区与优质小麦品质关系
    3.4 存在问题
        3.4.1 优质小麦资源匮乏,种植规模小
        3.4.2 加工品质和市场需求不对接
        3.4.3 生产管理和规模不适应品质质量的保持
第四章 河北省优质小麦区域化布局
    4.1 不同因素对河北省优质小麦区域化布局的综合影响
        4.1.1 资源因素
        4.1.2 市场因素
        4.1.3 技术因素
        4.1.4 管理服务因素
    4.2 河北省优质小麦区域化布局原则
        4.2.1 因地制宜水资源可持续原则
        4.2.2 有利于产业拓展和加工链条拉长原则
        4.2.3 市场调节作用与宏观管理相结合原则
        4.2.4 最大可能与消费市场需求对接原则
        4.2.5 区域划分方案可操作性原则
    4.3 河北省优质小麦区域化布局方向与重点
        4.3.1 冀东丰水强筋性优质冬麦适宜发展区
        4.3.2 冀中南适水适温强筋性半冬性优质麦规模发展区
        4.3.3 黑龙港缺水适温中筋性优质冬麦限量发展区
        4.3.4 冀南丰水高温强筋、中筋性半冬性优质麦发展区
        4.3.5 冀北缺水高寒中筋性优质春小麦发展区
第五章 河北省优质小麦区域化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优质小麦资源研究开发力度
    5.2 推进企业—生产联合体
    5.3 加强优质小麦产品监测
    5.4 实施优质小麦区域化种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蛋白组分对面包专用粉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蛋白质与小麦粉品质性状及其研究进展
        1.1.1 麦谷蛋白研究进展
        1.1.1.1 HMW-GS 麦谷蛋白及烘焙品质关系研究进展
        1.1.1.2 LMW-GS 麦谷蛋白及与烘焙品质关系研究进展
        1.1.2 麦醇溶蛋白研究进展
        1.1.3 小麦粉面团流变学特性
    1.2 面包和面包专用粉研究进展
        1.2.1 面包的研究现状
        1.2.2 面包粉研究进展
        1.2.3 研究创新点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和材料
        3.1.3 实验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面包专用粉品质性状测定
        3.2.1.1 湿面筋测定、白度测定、粗蛋白测定、沉降值测定、降落数值测定、灰分测定
        3.2.1.2 蛋白各组分含量测定
        3.2.1.3 HMW-GS 和LMW-GS 的提取与分离
        3.2.1.4 麦谷蛋白质亚基组成测定
        3.2.1.5 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3.2.2 面包品质性状测定
    3.3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面包专用粉品质性状基本统计分析
        4.1.1 面包专用粉品质基本统计分析
        4.1.1.1 面包专用粉理化品质基本统计分析
        4.1.1.2 面包专用粉蛋白组分基本统计分析
        4.1.1.3 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含量基本统计分析
        4.1.1.4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4.1.2 面团流变学特性基本统计分析
        4.1.3 面包品质性状的基本统计分析
        4.1.3.1 面包质构仪TPA 测试
        4.1.3.2 感官评定
    4.2 面包粉理化性质与面包品质简单相关分析
        4.2.1 蛋白组分与面粉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4.2.2 蛋白组分与面团流变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4.2.3 蛋白组分与面包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4.2.3.1 蛋白组分与面包感官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4.2.3.2 蛋白质组分与面包质构测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2.4 面包粉理化指标与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包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2.4.1 面包粉理化指标与面团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2.4.2 面包粉理化指标与面包感官评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2.4.3 面包粉理化指标与面包质构指标的相关分析
        4.2.5 面团流变学特性与面包品质指标的相关分析
        4.2.5.1 面团流变学指标与面包感官评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2.5.2 面团流变学特性与面包质构仪测试指标的相关分析
        4.2.6 质构仪测试指标与面包感官评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回归分析
        4.3.1 蛋白质组分对面包品质影响的回归分析
        4.3.2 影响面包的关键指标确定
        4.3.3 综合回归分析
    4.4 主成分分析
        4.4.1 原理与方法
        4.4.2 面包粉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4.4.3 面包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个人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超强筋面包专用小麦新品种——津强1号(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麦系列品种系谱及育种思路[J]. 王士坤,杨丽娟,王映红,董昀,任星旭,周思远,李永珍,张玉红,蒋志凯. 种子科技, 2021(21)
  • [2]优质强筋小麦富硒特性及其产品开发[D]. 宋子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云南省普通小麦育成品种(系)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J]. 丁明亮,赵佳佳,周国雁,李宏生,崔永祯,赵红,伍少云,杨木军,郑军,李绍祥. 麦类作物学报, 2018(11)
  • [4]糯小麦配粉改良面条和速冻水饺品质特性的研究[D]. 徐鑫. 扬州大学, 2018(01)
  • [5]山西冬春混播区冬小麦品种技术选择及抗寒分子机制分析[D]. 张彬. 山西农业大学, 2015(04)
  • [6]小麦新品种栽培技术研究及抗吸浆虫资源的聚类分析[D]. 崔春龙.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7]优质小麦晋太170的选育与推广体系研究[D]. 高伟.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3)
  • [8]2001-2012年黄淮南片国审优质小麦基本情况分析[J]. 李爱国,宋晓霞,吴春西,胡淑莲,张中州. 安徽农学通报, 2013(07)
  • [9]河北省优质小麦区域化布局研究[D]. 张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6)
  • [10]蛋白组分对面包专用粉品质的影响研究[D]. 常志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超筋面包小麦新品种——金强1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