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总局关于修改造纸污水排放标准的公告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修改造纸污水排放标准的公告

一、国家环保总局修订造纸污水排放标准的公告(论文文献综述)

彭新钰[1](2021)在《造纸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晨鸣纸业为例》文中提出步入21世纪,以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发生频率也逐渐增高,环境污染问题在直接影响空气质量的同时,慢慢侵蚀人们的生活。国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重空前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较之以往有很大的提高。而重污染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自然受到来自外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如今重污染企业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是否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是否采取行动支持国家环境保护方针等。在这之中,造纸行业虽然作为传统轻工业,但也因其产量大、用水多、污染严重等特点成为重污染企业中的“中坚力量”。因此,其对环境保护也负不可推脱的责任。理论界对环境会计研究的重点也开始从环境会计的概念向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转变。本文首先以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为切入点,整理了大量环境会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评价方面的资料和文献,以对环境会计及其相关的概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其次,选取部分造纸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些公司,得到造纸行业普遍存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和问题。然后根据对比分析择优选择恰当的质量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本文的评价体系。最后,将构建的评价体系运用于案例企业,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通过将构建的造纸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应用于晨鸣纸业,针对评价的结果得出以下建议及结论:第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要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并且定量为主的要求。第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应该完整规范以及统一,这里就需要政府颁发相应的法律法规文件对信息披露的内容作到一定的辅助和限制作用。第三,采用多渠道共同进行披露的方式,灵活运用媒体、电视、网络等传播途径,将企业环境良好信息传播给信息需求者和关心企业环境保护质量的人群,给企业的形象加分。第四,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选择编写环境信息独立报告书,使得信息的披露更规范和全面。第五,聘请其他专业机构对企业相关环境信息的披露作出监管和鉴证,提升信息披露的可信度。

周瑶[2](2020)在《基于时政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武汉市重点培育的五大千亿产业的一部分,在武汉市经济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但离其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仍然有一定距离。目前,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存在顶层设计不足、行业工作机制不完善、产业竞争力不够强等诸多问题。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实施,而选择合适的产业政策工具,是保证产业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而国内关于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的研究大多缺乏系统性,并且各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基础条件存在差异,不能简单照搬,故而开展本研究具有现实需求。本文以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为研究对象,采用时政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经验借鉴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产业政策的基础理论,梳理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构建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箱,深入研究我国及国内典型城市对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结合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需求分析,对现阶段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适用政策工具进行选择。1.详细阐述了公共政策和政策工具的定义及分类,总结归纳了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并依据节能环保产业特点,明确了从政府这一政策实施主体角度出发,将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划分为产业扶持政策和产业规范政策这两类。2.为提高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效率,运用时政分析法,梳理了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产业政策工具运用情况和产业发展周期,整合出了一个内容丰富、齐备的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箱;进一步的研究了政策工具特性和产业生命周期对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各领域对发展适应性政策工具的差异化选择。3.为提供促进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可借鉴政策工具运用经验,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时政分析、共词频次统计、系统聚类分析法,分析了盐城、湖州、宜兴3地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特点,总结出了4条先进经验。4.为确保下一步提出的促进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选择建议切实可行,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了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产业发展现状、企业发展目标和需求,从五个方面总结出了现阶段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5.结合以上研究成果,从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运行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产业集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武汉市现阶段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适用性政策工具进行了选择,并对具体的政策工具运用方式进行了分析。

杨禅宇[3](2020)在《我国城镇污水厂施行准Ⅳ类排放标准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制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水污染控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为了实现水污染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陆续发布了地方污水厂准Ⅳ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引发了行业领域的广泛讨论和争议。总体来看,现有争议主要侧重于准Ⅳ类提标改造在水环境治理上的必要性与效果以及在技术上的可行性、手段及影响,而由于实施新标准所带来的全社会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尚未得到重视和研究。准Ⅳ类标准提标改造固然会带来本地水环境改善效果,但可能由于新政策的制定与推行、增加新设施与新材料、增加运行能耗与药剂而为全社会带来多方面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必须加以关注。论文旨在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从标准制定及实施过程和污水厂提标改造本身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两方面,对我国实施准Ⅳ类排放标准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以识别产生环境影响的重要环节,获得政策制定的环境影响,为实施新排放标准提供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视角上的观点和依据。论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总结了目前准Ⅳ类污水处理标准的有关讨论,基于ISO14040、ISO 14044生命周期方法框架,针对准Ⅳ类标准的制定过程(子系统1)、执行准Ⅳ类标准的污水厂升级改造(子系统2)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分别以一份准Ⅳ类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1m3处理水为功能单元。对子系统1,划分室内和室外活动进行清单分析,对于前者,主要通过文献和设计资料确定数据清单,对于后者,主要通过百度地图开放平台获取信息、Arc GIS进行数据预处理、Python 3.7计算距离矩阵并设计蚁群优化算法实现交通路径优化,来确定数据清单。对于子系统2,在现有文献工程案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设计手册、设计标准、工程概预算手册等资料完善子系统2数据清单。采用Ga Bi Education 9.1软件、CML2001方法评价生命周期环境影响,选择非生物资源消耗、非生物化石燃料消耗、酸化、富营养化、淡水生态毒性、全球变暖、排除生物源碳的全球变暖、人类毒性、海洋生态毒性、臭氧层消耗、光化学臭氧生成潜能、陆地生态毒性作为评价类别,进行分类、特征化和归一化,量化、对比和识别环境影响及其重要性程度。通过对出行方式、参会人数、准Ⅳ类污水厂升级改造的不确定性分析,综合考虑这些条件变化时系统环境负荷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准Ⅳ类标准的制定过程生命周期内,海洋生态毒性是最主要的环境影响类别,其次是非生物化石燃料消耗,其中技术审查、专题研讨和培训的室内活动、以及环境从业人员从事与准Ⅳ类标准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对这些影响类别贡献较大,两个对应类别的潜能值分别约为6.33E+11 kg DCB eq.和3.35E+10 MJ,该子系统的臭氧层消耗潜能和非生物资源消耗潜能相对较小,最小值分别对应为学术会议相关的室内活动8.82E-09 kg R11 eq.、编制人员日常工作室内活动2.67E-01kg Sb eq.;(2)执行准Ⅳ类标准的污水厂升级改造生命周期内,运行阶段的环境负荷远大于建设阶段;建设阶段对臭氧层消耗、运行阶段对富营养化产生了环境效益,分别减少5.86E-11 kg R11 eq.以及2.24E-02 kg Phosphate eq.;运行阶段全球变暖潜能值最大,约为3.01E+03 kg CO2 eq.;人类毒性是建设阶段是最重要的环境影响类别;全球变暖是运行阶段最重要的环境影响类别,且是污水厂生命周期中环境影响最大的部分。(3)在系统整体生命周期内,升级改造及运行准Ⅳ类污水厂的环境影响远大于标准制定的环境影响,特征化结果在量级上相差约为102~105。两个子系统造成主要环境影响负荷的类别也各不相同,分别是海洋生态毒性和全球变暖;归一化结果可知,全球变暖是系统整体最重要的影响类别,归一化值约为4.9E+02。(4)准Ⅳ类标准的制定过程生命周期内,出行方式的变化对环境负荷的波动较大;短途旅行时,采用高铁替代普通火车造成的环境负荷相对较小但不明显;长距离运输时采用高铁替代飞机对环境负荷的主导影响类别发生变化,长途出行时采用飞机出行对非生物化石燃料消耗、富营养化、淡水生态毒性、全球变暖、人类毒性造成较大环境负荷,而采用高铁出行时主要影响类别与飞机不同,主要影响海洋生态毒性、臭氧层消耗和陆地生态毒性;采用高铁作为主要出行方式时相比起飞机可能更能减少环境足迹。分析参会人员不确定性可知,环境影响负荷变化随与会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与会人数的改变主要影响的是学术会议议程及论文集的制作、参会用的环保袋、会议室能耗、与会者住宿;升级改造的污水厂处理规模对准Ⅳ类标准的制定过程无明显影响。(5)对于执行准Ⅳ类标准的污水厂升级改造生命周期,出行方式、参会人员人数的变化对污水厂的升级改造无直接影响;除了富营养化和臭氧层消耗外,随着提标升级改造污水厂处理规模的不断增加,其他环境影响潜能不断增加,而富营养化和与臭氧层消耗趋势相反,表明污水处理厂基于准Ⅳ类标准提标改造的建设和运行能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臭氧层消耗的负担的同时,但也产生了其他环境问题;(6)对两个子系统综合分析可知,当全国的准Ⅳ污水厂日处理规模约为1012.4万m3/d时,两个子系统造成的富营养化和臭氧层消耗潜能数值上接近,污水厂对环境污染的削减效益不明显。

王炳垚[4](2020)在《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环保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成为现阶段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发展环保产业不仅有利于进行污染治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保产业的发展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的环保产业政策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环保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政策的科学合理与否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从政策视角下,对我国中央层面颁布的环保产业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收集并筛选出360份高度相关的环保产业政策文本进行分析。通过借鉴前人在政策工具方面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政策工具、产业价值链和政策力度”三维分析框架。在对环保产业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归类的基础上,根据三维分析框架,对环保产业政策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发现,环保产业政策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应用存在不足;二是政策工具在产业价值链分布上不够合理;三是环保产业政策力度有待加强。基于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目标规划;二是加强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应用;三是完善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的实施细节;四是加强环保产业价值链中投资和消费的支持力度。

郑博[5](2020)在《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实施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排污许可制,是我国近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环境管理领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整合和衔接环境影响评价等各项环境保护制度,排污许可制在固定污染源的环境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更为突出。排污许可制的实施,将促进排污主体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建立起权责清晰、公开透明、规范有效的新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本文以排污许可制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排污许可制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概括和归纳,并进一步阐述了排污许可制概念、价值内涵和理论基础。排污许可制的核心要义是通过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减少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影响,从而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功能上,排污许可制通过对排污量的限定实现“排污权”的再分配,进而规范排污行为。本质上,排污许可制是围绕环境资源这一公共物品的再分配,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因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外部性问题需要以制度形式予以解决,排污许可制就是其中重要的环境规制制度之一。本文梳理了上海市自1985年开展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试点以来实施排污许可制的历史演化过程,按照萌芽期(1985-1996年)、探索期(1997-2016年)和成熟期(2017年至今)三个阶段,介绍了上海市35年来实施排污许可制不同阶段的方式和特点。上海市是我国最早试点排污许可制的地区之一,1985年版《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中“排污许可证”的有关规定,是上海市核发早期“排污许可证”的主要法律依据,也是全国较早的关于排污许可制规定的法规条款。萌芽期的上海市排污许可制,与排污申报制度、总量控制制度等环境管理制度实施相依托,按水、气要素分别予以排污许可。上海市的排污许可制探索期(1996-2017)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上海市综合排污许可证探索期(1997-2012)和新一轮排污许可制改革探索期(2012-2016)。这一时期的排污许可制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前一阶段从污染源环境管理实际出发,形成了规范的排污许可证样式,同一污染源不再按照水、气分别核发排污许可证;后一阶段,排污许可证核发的技术体系初步建立,管理方向从发证向证后监管扩展延伸。随着2016年底国家层面推出了全国统一排污许可制制度框架,标志着排污许可制在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上海市排污许可制进入成熟期,排污许可制的环境管理制度核心地位更加突出,排污许可制的实施将大大促进现有固定污染源的环境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为探究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实施的现状,本文从法律依据、行政资源配置、排污许可证申领与核发、证后监管4个方面,利用数据整理、问卷调查、案例研究、访谈等方法对上海市排污许可制的实施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法律依据方面,分为国家法律依据、地方法规依据、行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三个层次,系统梳理了上海市当前排污许可制实施的法律依据。行政资源配置方面,分市级、郊区、中心城区参与排污许可制的实施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调查;财力配置方面对2017年至2019年间项目采购情况进行调查,详细列明了上海市及7个郊区县共计50个与排污许可制相关的外包项目情况;物力资源配置因统一纳入政府办公的预算,且不是单独用于排污许可制相关工作,未做详细调查研究。排污许可证是排污许可制实施的重要载体,排污许可证的申领环节详细介绍了申请材料、受理窗口、审核流程,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环节介绍了2017-2019年三年间上海市排污排污许可证的核发进展,并总结了上海市排污许可证质量评价的总体情况。证后监管方面,从管理部门组织证后监管工作开展、“三监联动”体系的构建和运用、排污单位环保责任落实及监督、核心环境管理制度作用发挥、排污信息公开五个要点进行了现状阐述。通过对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实施的现状研究,本文发现了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够完备、行政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排污许可证申请与审核有困境、证后监管效能难以发挥等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对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深度剖析,以求探明问题成因。文章认为,上海市水污染物地方法规对排污许可制的规定有缺失,管理要素方面噪声、土壤的规定要求纳入排污许可制管理不够充分,与“排水许可证”功能上的关系有待理清;行政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行政人力资源紧缺、依赖财力投入偏重、第三方参与权责模糊等;排污许可证申请与审核环节,问题有隐形技术门槛、审核流程难以发挥实效、部分规定难以执行等;证后监管方面,则有核心制度地位不够突出、排污主体责任难以落实、“三监联动”监管体系不健全、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最后,文章从完备法律法规依据、合理配置行政资源、提高排污许可证核发质量、有效落实证后监管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实施的改进对策。一是着重扩充水污染物、噪声、土壤三个管理要素的排污许可制的法规依据,在制度层面理顺排污许可制与城市排水许可制的关系;二是合理配置行政资源,加大行政人力资源的投入,逐步构建排污许可制培训体系,规范第三方服务市场管理;三是通过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强申领和审核技术指导、严格排污许可证核发质量核查等方式,提高本市排污许可证质量;四是不断巩固排污许可制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地位,规范落实排污单位的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深化“三监联动”,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有效落实证后监管。本文是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以来,关于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实施现状研究的一次尝试,全面描述了排污许可制改革在上海市的执行情况。排污许可制的应用和完善将是环境保护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制度本身的优化和再落实也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价值。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让相关研究人员更为清晰地了解上海市排污许可制的发展历程和实施现状,能够为政策的优化或有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熊瑛[6](2020)在《华泰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逐渐恶化。诚然生产工业化和科技的进步助力了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各国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挖掘、为追寻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健康。在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大环境背景下,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愈发强烈清晰,环境会计应运而生。环境会计借助多种计量手段,将自然环境资源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中,研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则将环境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报告给公众。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与此同时各类企业,尤其是重污染企业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体,因此企业理应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且必须提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以期达到合理配置自然资源、改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本文旨在探析我国典型造纸业华泰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改善的建议。首先运用了文献综述法,通过整理大量相关文献,了解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披露内容、披露方式和影响因素,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同时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标准学术届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定论。结合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层面的概述,包括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与披露所需遵循的原则与披露的依据等,将华泰纸业为主要分析对象,对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披露方式进行分析,发现在披露内容方面,华泰纸业存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缺乏定量信息,披露信息散乱,没有形成固定的披露方式等问题。经挖掘分析华泰纸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不足的原因,发现首先是华泰纸业环保意识不足,披露环境信息没有完全遵循披露原则,同时公司的内部监管不到位等。随后以同行业的景兴纸业作对比,发现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较好,无论是在披露内容上还是披露方式上都具备可取之处。本文最后借鉴了景兴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经验,提出了完善华泰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认为应当从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完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完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法、加强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四个方面来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设计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框架,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分为环境财务报表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两大块,且将环境绩效信息细分为环保效益、环境经济效益、环境污染与风险、环保规划与污染防治四个方面,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对我国两家造纸业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展开多角度的对比分析。而不足之处在于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公司的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和公司网站等获取数据资料,信息获取可能存在不全面性。

林雅静[7](2019)在《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中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研究 ——以中美对比为视角》文中认为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一种技术性法律规范。排污许可证的本质就是技术标准的达标排放。经历单靠水质标准管理的失败,1972年美国从基于纳污水体自净能力的水质标准转向制定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并通过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项目在全国统一执行该排放标准。这一创举切实有效改善了美国严重的水污染。中国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与美国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适用对象相同,但在总体框架建构上两者“异曲同工”。从污染物类型划分到标准的构建,乃至“水质标准”都是小同大异。尽管我国两级四类的排放标准体系层级分明、主体多重,但在运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下实效不佳。因中国与美国有类似的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经济技术条件,且经历类似的水污染治理阶段,所以美国模式值得借鉴,尤其是“技术强制”理念。通过比较研究可得,中国实施排放标准存在法律属性模糊、排放标准内容粗疏、制定程序欠缺公正、排污主体治污责任边界窄、标准执行保障不到位等困境。这些困境的根源在于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长久以来过于重视总量控制的环境容量而轻视排放标准的约束价值。中国转向“技术强制”为导向构建排放标准体系有充分的必要性,具体可从明确排放标准合法原则与绿色原则、完善排放标准内容、科学制定标准程序、扩大治污责任边界、强化标准执行保障等方面完善。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8](2018)在《2017年中国环保产业政策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2017年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政策,从需求拉动、激励促进、引导规范、创新鼓励等四个方面梳理归纳了2017年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政策制定情况,分析了各项政策对环保产业的促进作用。

宋盈盈[9](2018)在《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及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多项环保政策的出台,中国环保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目前,针对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和格局的识别、各子行业发展现状和潜力的判断、以及对环保企业发展水平判断的相关系统性研究较少,尚无法为政府进行环保产业规划和政策法规制定提供有效的支撑,制约了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环保产业整体阶段的判断、产业格局分布的研究、子行业发展潜力的判断和企业竞争力水平的分析和评价。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层层递进,以产业整体、重点子领域、从业企业三个维度对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展开分析,并立足现状,推测未来趋势。为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各个层面的战略决策和引导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与理论方法支撑。首先,在宏观层面,结合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创新性地提出环保产业周期扩展型发展模型并构建判断指标体系。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环保产业相对成熟的国家产业数据对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并利用此模型对中国的产业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中国环保产业正处于成长期,且由于环境问题同时出现、共同治理,环保产业将维持较长时间的持续增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发展阶段下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格局。分析中国环保企业的分布特点,并总结得出环保产业金字塔分层格局,对产业整体发展阶段形成有力支撑。其次,在中观层面,基于“波特5+1力”模型构建子行业发展潜力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从行业供需情况、竞争格局、议价能力、市场空间、行业壁垒、主要政策推动力、行业热点和发展阶段等8个维度,对“十三五”期间14个重点子行业相关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梳理,并利用专家打分法对环保重点子领域的产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在所有子行业中,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监测和危废处理将是“十三五”期间最具发展潜力的子行业,且大部分子行业均处于成长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阶段。最后,在微观层面,在传统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内创新性的加入环保特色指标项,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国54家环保上市企业为例开展实证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各子板块企业中,监测类企业整体竞争力优势突出,水处理企业平台化布局表现突出,固废处理企业外延并购拓展业务趋势明显。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估与企业竞争力评估中的行业分析互为补充,共同印证了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阶段和格局判断。

邵玮[10](2017)在《环境规制约束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承载力下降成为人类将长期面临的挑战,自十八世纪中叶,人类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世界进入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跨越式大发展以及化石能源的大规模运用,社会生产力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持续提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水平也快速增强。在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基础的自然生态系统此消彼长,在以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为基础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下,人类社会的繁荣程度几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成正比。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种类不断增多、人类需求日益提升,最终导致在人类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和废弃物总量达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上限,从而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各类污染事件和灾害事件,自然生态系统即将面临系统性不可逆转的威胁。进入到20世纪以后,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公害事件使人类的生存面临巨大威胁。各国政府、学界专家以及一些有先见之明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人类经济增长、社会繁荣与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认为人类社会系统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依靠,过量的消耗有限的自然资源将使自然生态系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自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形成并在国际上推开,以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个人接受并采用。产业结构优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伴随始终的重点问题。一直以来,我国环境问题的持续存在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产业结构是链接经济、社会与自然三者之间的枢纽: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要素流动促使经济发展更有效率的推进;产业结构变动造成的社会财富分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关系到社会持续稳定;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转为集约,降低消耗与污染水平,逐步减轻自然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上实现长足进步,建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然而,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在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步入绿色发展道路,重点在产业结构调整,难点在产业结构调整,出路也在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业结构一直以自身各个产业、行业的特征和规律演进着,或是技术进步的冲动,或是效率的冲动。在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背景下,环境硬约束日益刚性。以环境规制政策为表现形式的环境约束手段存在的大前提下,环境规制工具的使用改变企业的运营成本,调整行业比重,进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动,最终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环境负外部性的问题单纯通过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必须依靠环境规制工具和市场机制的相互配合才能使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关系达到最优。环境规制不仅可以促使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不仅可以倒逼产业结构调整,而且环境、生态要素本身就应成为产业优化的标准和要素。中国早在“十一五”末期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至今为止,中国产业发展大而不强的问题依旧未能解决。长期以来以透支自然资源与能源的低效率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导致生态系统日益脆弱,环境污染已经开始困扰到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国在30年内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在创造中国奇迹的同时,也在短时期内经历了生态破坏带来的苦果。2015年,我国SO2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1859.1万吨和1851.8万吨,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为2223.5万吨和229.9万吨。虽然近年来各类污染物排放量有下降趋势,但环境风险始终较高。过去为了追求经济高增长而付出的环境代价已经开始对国民生活造成显着的负面影响。根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2004-2010)》显示2004年-2010年空气污染导致的早死人数达到25万人-50万人,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占总GDP的0.8%-1%,环境破坏引发的危害已经开始严重制约和危害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环境规制的倒逼不仅来自于国际压力,同时更是中国为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的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处的全球产业链地位导致了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而决定了中国产业发展对生态资源环境势必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而,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需尽早实现。本文依照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首先阐释环境约束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原理,然后根据环境约束下产业结构变动的机理分析,设定量化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区间,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核心理论。最后,根据分行业和分区域的量化分析结果,提出具体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并针对各项路径指出具体政策建议。具体如下:第一章是绪论。探讨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对我国产业在未来走向高级化、合理化、生态化的指导作用,对促进我国实现产业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美丽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阐释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核心概念,分析了环境约束、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是理论基础。本章对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环境观、习近平的生态环境观、外部性理论、产权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分税制改革下的地方政府博弈、环境规制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等方面分析了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关系。第三章是环境规制倒逼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类与产业发展有关的要素都会对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资本量、技术水平、社会需求、生态要素、环境规制政策以及环保产业发展水平等。第四章是中国环境规制的演进历程。通过梳理国家环境规制政策、环境规制机构、环境规制信息披露、环境规制执法、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等演进过程,探讨中国环境规制对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第五章是环境规制手段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机理分析。通过分析中国大气污染行业和水污染行业的特征以及产业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构建实证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基于环境治理投资逐年加大、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合格率逐年提升以及单位产值能耗逐年下降等原因,小型工业企业由于无法适应环境规制的要求而逐步被淘汰出市场。同时,环境因素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参考要素,在严格环境执法手段的保障下得到了更好的执行。第六章是探索环境规制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路径。主要针对中国未来环境规制的发展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为目标,运用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并根据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提出相应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第七章是研究的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在基础理论和实证分析方面,还有很多的研究工作尚未完成。综上所述,本文在两方面具有一定创新性。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了环境规制倒逼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机理。同时,从传统产业经济学注重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的思路中转变出来,将生态要素补充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要素之一。第二,在实践研究方面,根据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行业的实证分析得出的产业结构特征和行业特性,构建在日益严格环境规制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并相应提出多种政策实施建议,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二、国家环保总局修订造纸污水排放标准的公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环保总局修订造纸污水排放标准的公告(论文提纲范文)

(1)造纸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晨鸣纸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1.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1.2.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框架
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概述
    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和目标
        2.1.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
        2.1.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
        2.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定义
        2.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作用
        2.2.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特点
    2.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2.3.1 自组织理论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介绍及质量评价现状分析
    3.1 造纸企业概况
        3.1.1 造纸工业地位及影响
        3.1.2 造纸企业行业特点
        3.1.3 造纸行业发展现状
        3.1.4 造纸行业发展趋势
        3.1.5 我国造纸行业上市公司样本选取
    3.2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3.2.1 自然环境现状与法律法规需求
        3.2.2 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
        3.2.3 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重视
    3.3 造纸企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3.3.1 对披露内容的分析
        3.3.2 对披露方式的分析
    3.4 造纸企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3.4.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可靠性不强
        3.4.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充分
        3.4.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标准不统一
        3.4.4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时效性
    3.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现状分析
        3.5.1 评价标准主观性较强
        3.5.2 评价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无法区分
        3.5.3 评价指标缺乏普适性
4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
        4.1.1 响应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政策
        4.1.2 与造纸企业环境战略目标相结合
        4.1.3 针对造纸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存在的问题
    4.2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4.2.1 科学性原则
        4.2.2 系统性原则
        4.2.3 实用性原则
    4.3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
        4.3.1 相关性指标
        4.3.2 可靠性指标
        4.3.3 显着性指标
        4.3.4 及时性指标
    4.4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4.4.1 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以晨鸣纸业为例
    5.1 晨鸣纸业基本概况
        5.1.1 公司简介
        5.1.2 公司环境策略
    5.2 晨鸣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5.2.1 各指标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5.2.2 综合评价分析
    5.3 晨鸣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升策略
        5.3.1 定性与定量有效结合
        5.3.2 披露内容统一规范
        5.3.3 多渠道共同披露
        5.3.4 编制环境信息独立报告书
        5.3.5 委托独立第三方对企业环境会计报告鉴证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时政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产业政策基础理论
    2.1 公共政策及政策工具的分类
        2.1.1 公共政策的定义
        2.1.2 政策工具的内涵与定义
        2.1.3 政策工具的分类
    2.2 产业政策理论
        2.2.1 产业政策的定义
        2.2.2 产业政策的分类
    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1 产业生命周期的内涵
        2.3.2 产业生命周期的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及政策工具选择时政分析
    3.1 节能环保产业的定义及分类
    3.2 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
        3.2.1 美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3.2.2 德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3.2.3 日本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3.2.4 国外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特征
        3.2.5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3.3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3.3.1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3.3.2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各领域发展现状及发展重点
    3.4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箱的构建及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3.4.1 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箱构建
        3.4.2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基于政策工具特性
        3.4.3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基于产业生命周期
    3.5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典型城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聚类分析
    4.1 数据来源、预处理与聚类分析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预处理
        4.1.3 聚类分析
    4.2 盐城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4.2.1 政策关键词聚类分析
        4.2.2 产业政策工具选择
    4.3 湖州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4.3.1 政策关键词聚类分析
        4.3.2 产业政策工具选择
    4.4 宜兴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4.4.1 政策关键词聚类分析
        4.4.2 产业政策工具选择
    4.5 小结
第五章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5.1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
        5.1.1 政策概况
        5.1.2 推进机制
        5.1.3 政策导向作用分析
    5.2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5.2.1 产业概况
        5.2.2 发展特点
    5.3 武汉市节能环保企业发展目标及需求分析
        5.3.1 武汉市节能环保企业发展目标分析
        5.3.2 武汉市节能环保企业发展需求分析
    5.4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5.5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分析
        5.5.1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
        5.5.2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运用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附录2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各领域具体范畴及发展重点汇总
附录3 节能环保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4 武汉市节能环保企业分类认定标准

(3)我国城镇污水厂施行准Ⅳ类排放标准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生命周期评价历史与发展
        1.2.2 生命周期评价相关概念及定义
        1.2.3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标准
        1.2.4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1.2.5 生命周期评价软件
        1.2.6 生命周期评价框架
        1.2.7 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范围
    2.1 引言
    2.2 产品系统
    2.3 产品系统的功能
        2.3.1 子系统1:城镇污水处理厂准Ⅳ类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
        2.3.2 子系统2:城镇污水处理厂基于准Ⅳ类标准的提标改造
    2.4 功能单元
    2.5 系统边界
        2.5.1 子系统1:城镇污水处理厂准Ⅳ类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
        2.5.2 子系统2:城镇污水处理厂基于准Ⅳ类标准的提标改造
    2.6 分配程序
    2.7 LCIA方法论和影响类别
    2.8 结果解释方法
    2.9 数据质量要求
    2.10 假设
    2.11 价值选择和选择性要素
3 清单分析
    3.1 引言
    3.2 室外活动清单数据收集——蚁群优化
        3.2.1 蚁群优化简介
        3.2.2 蚁群优化元启发式算法
        3.2.3 蚁群优化算法
        3.2.4 蚁群优化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
    3.3 子系统1清单分析
        3.3.1 室内活动前景数据清单分析
        3.3.2 室外活动前景数据清单分析
    3.4 子系统2清单分析
        3.4.1 建设阶段前景数据清单分析
        3.4.2 建设阶段背景数据清单分析
        3.4.3 运行阶段前景数据清单分析
        3.4.4 运行阶段背景数据清单分析
4 影响评价
    4.1 引言
    4.2 子系统1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4.3 系统2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4.4 系统整体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5 结果解释与讨论
    5.1 引言
    5.2 不确定性分析
        5.2.1 出行方式不确定性(U1)
        5.2.2 参会人数不确定性(U2)
        5.2.3 准Ⅳ类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不确定性(U3)
        5.2.4 不确定性分析结果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环保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
        1.1.2 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1.1.3 发展环保产业的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政策工具
        1.2.2 环保产业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内容分析法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7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政策科学理论
        2.1.2 政策工具选择理论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2.1 政策工具的相关研究
        (1)政策工具分类研究
        (2)政策工具的应用研究
        2.2.2 环保产业政策的研究
3 政策文本收集和数据处理
    3.1 政策文本收集
    3.2 分析框架的构建
        3.2.1 政策工具维度
        3.2.2 产业价值链维度
        3.2.3 政策力度维度
    3.3 政策内容编码与归类
    3.4 信度效度说明
4 环保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
    4.1 基于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4.2 基于产业价值链维度分析
    4.3 基于政策力度维度分析
5 研究结论
    5.1 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应用存在不足
        5.1.1 偏重环境型和供给型政策工具,轻需求型政策工具
        5.1.2 需求型政策工具严重不足
        5.1.3 在供给型政策中资金投入政策稍显不足
        5.1.4 在环境型政策工具组合不合理
    5.2 政策工具在产业价值链分布上不够合理
    5.3 环保产业政策力度有待加强
6 政策建议
    6.1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目标规划
    6.2 加强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
    6.3 完善资金投入、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的细节
    6.4 加强环保产业价值链中投资和消费的支持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致谢

(5)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实施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排污许可制的相关研究
        1.国外排污许可制的研究情况
        2.我国排污许可制的研究情况
        (二)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制政策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四)访谈法
    四、论文结构
    五、论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排污许可制概念及价值内涵
        (一)排污许可制的概念
        (二)排污许可制的价值内涵
    二、外部性理论
    三、公共物品理论
第二章 上海市排污许可制的历史演化梳理
    一、上海市排污许可制的萌芽期(1985-1996)
        (一)1985年水污染排放许可试点
        (二)水污染排放许可试点的推广与完善
        (三)1989年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试点
    二、上海市排污许可制的探索期(1997-2016)
        (一)上海市综合排污许可证的探索(1997-2012)
        1.从污染源管理角度核发综合性排污许可证
        2.规范的排污许可证样式基本形成
        3.与排污申报制度、总量控制制度结合紧密
        (二)新一轮排污许可制改革的探索(2012-2016)
        1.建立技术指导体系
        2.实行名单制
        3.信息化程度更高
        4.发证审核到证后管理
    三、上海市排污许可制的成熟期(2017-至今)
        (一)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
        1.有机衔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整合其它环境管理制度
        (二)排污权的分配与管理
        1.定量化管理
        2.精细化管理
        3.信息化管理
        (三)明确排污单位环保责任
        (四)排污数据共享与联动
第三章 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实施的现状
    一、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实施的法律依据
        (一)国家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其它相关国家法律依据
        (二)地方法规依据
        1.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
        2.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三)行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1.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
        2.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
        3.上海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实施细则
    二、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实施的行政资源配置
        (一)人力资源配置
        (二)财力资源配置
        (三)物力资源配置
    三、上海市国家版排污许可证的申领与核发
        (一)上海市排污许可证的申领
        1.上海市排污许可证申请材料
        2.上海市排污许可证受理窗口
        3.上海市排污许可证审核流程
        (二)上海市排污许可证的核发
        1.2017年排污许可证核发进展
        2.2018年排污许可证核发进展
        3.2019年排污许可证核发进展
        (三)上海市核发排污许可证的质量评价
    四、上海市排污许可制的证后监管
        (一)证后监管工作的开展
        (二)“三监联动”体系的运用
        1.“三监联动”平台的建设架构
        2.“三监联动”案例剖析
        (三)排污单位环保责任的落实
        (四)核心环境管理制度的构建
        (五)排污信息的公开
第四章 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法律法规依据不够完备
        (一)水污染物地方法规依据有缺失
        (二)管理要素法律覆盖不全面
        (三)与“排水许可证”功能有重叠
    二、行政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一)行政人力资源紧缺
        (二)依赖财力投入偏重
        (三)第三方参与权责模糊
    三、排污许可证申请与审核有困境
        (一)隐形的申领门槛
        (二)行政流程效率不高
        (三)依法行政的尴尬
    四、证后监管效能难以发挥
        (一)核心制度地位不突出
        1.排污总量“多头数据”
        2.与环评制度衔接不顺畅
        (二)排污主体环保责任难以落实
        1.环境管理要求高
        2.技术体系指导力不足
        (三)“三监联动”有体无系
        (四)公众参与不积极
第五章 完善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完备排污许可制法律依据
        (一)扩充管理要素排污许可制法律依据
        1.水污染物方面
        2.噪声方面
        3.土壤方面
        (二)理顺与城市排水许可制度的关系
    二、合理配置行政资源
        (一)加大行政人力资源投入
        (二)构建排污许可制培训体系
        (三)规范第三方服务市场管理
    三、提高排污许可证核发质量
        (一)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二)加强申领和审核技术指导
        (三)严格排污许可证核发质量核查
    四、有效落实证后监管
        (一)巩固提升固定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
        1.消除制度衔接壁垒
        2.围绕排污许可证实施环境管理
        (二)规范落实主体责任要求
        (三)深化“三监联动”机制
        (四)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二 关于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访谈记录
后记

(6)华泰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动因的研究
        1.2.2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
        1.2.3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研究
        1.2.4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概述
    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
        2.1.1 环境会计与环境会计信息
        2.1.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目标及特点
        2.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
        2.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2.2.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
    2.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与影响因素
        2.3.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2.3.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2.3.3 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主要因素
    2.4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2.4.1 重要性原则
        2.4.2 成本效益原则
        2.4.3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2.4.4 自愿性与强制性并存原则
        2.4.5 持续披露原则
    2.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依据
        2.5.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依据
        2.5.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2 委托代理理论
        2.5.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5.1.4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5.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规制度
3 华泰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3.1 华泰纸业公司概况
        3.1.1 华泰纸业公司简介
        3.1.2 华泰纸业环境问题及处罚事项
    3.2 华泰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动因分析
    3.3 华泰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
        3.3.1 华泰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3.3.2 华泰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4 华泰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华泰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
        4.1.2 环境会计要素信息披露不完整
        4.1.3 缺乏定量的环保绩效信息
        4.1.4 污染防治与环境风险预测信息披露不足
        4.1.5 披露避开负面信息,具有倾向性
        4.1.6 环境会计信息散乱分布在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中
    4.2 华泰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企业缺乏环保责任意识
        4.2.2 环境会计核算范围狭隘,核算方法单一
        4.2.3 没有很好地遵循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4.2.4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
5 景兴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与经验借鉴
    5.1 景兴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5.1.1 景兴纸业公司概况
        5.1.2 景兴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5.1.3 景兴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5.2 景兴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经验借鉴
        5.2.1 企业树立了自愿披露观念
        5.2.2 披露内容重视环境绩效信息
        5.2.3 披露方式以独立的环境报告为主
        5.2.4 第三方专业机构提高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可信度
6 完善华泰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6.1 提高企业环保意识与环境信息披露意识
        6.1.1 建设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6.1.2 提升企业自愿披露意识
    6.2 完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与方法
        6.2.1 完善环境会计核算内容与核算方法
        6.2.2 重视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
    6.3 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6.3.1 丰富披露信息的表达方式
        6.3.2 披露方式向环境报告模式转化
    6.4 加强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
        6.4.1 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部监管
        6.4.2 引入环境会计审计,增强信息披露公信度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中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研究 ——以中美对比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中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概述
    2.1 美国: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
        2.1.1 适用对象
        2.1.2 三大类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
        2.1.2.1 直排点源中四种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
        2.1.2.2 非直排点源的预处理标准
        2.1.2.3 公共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标准
        2.1.3 排放限制导则
    2.2 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2.2.1 适用对象
        2.2.2 两级四类排放标准
        2.2.2.1 两级标准
        2.2.2.2 四类标准
        2.2.3 废水污染物许可限值
    2.3 中美排放标准之异曲同工
3 中美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之比较
    3.1 中美排放标准之法律属性与科技属性比较
        3.1.1 美国排放标准的法律属性与科技属性考察
        3.1.1.1 法律属性明确
        3.1.1.2 科技属性明确
        3.1.2 中国排放标准的法律属性与科技属性考察
        3.1.2.1 法律属性含糊
        3.1.2.2 科技属性明确
    3.2 中美排放标准之内容比较
        3.2.1 美国:精细管理的排放标准
        3.2.1.1 美国三类污染物类型划分
        3.2.1.2 健全的技术支撑
        3.2.1.3 基于水质的标准与反回退、反降级
        3.2.2 中国:重点控制的排放标准
        3.2.2.1 中国两类污染物类型划分
        3.2.2.2 薄弱的技术支撑
        3.2.2.3 水质分类的水质标准
    3.3 中美排放标准之制定程序比较
        3.3.1 美国:逐步完善的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
        3.3.1.1 同一的制定与发布主体
        3.3.1.2 多重的制定依据
        3.3.1.3 连贯的制定程序
        3.3.1.4 充分的公共参与渠道
        3.3.1.5 严格的修订与变更程序
        3.3.2 中国:环境监管转型期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3.3.2.1 不同的制定与发布主体
        3.3.2.2 单一的制定依据
        3.3.2.3 割裂的制定程序
        3.3.2.4 较窄的公众参与渠道
        3.3.2.5 宽松的修订与变更程序
    3.4 中美排污标准之企业治污责任比较
        3.4.1 美国:严格的排污标准对企业治污责任的影响
        3.4.1.1 企业治污法律义务
        3.4.1.2 标准之严与企业治污责任之大
        3.4.2 中国:宽松的排污标准对企业治污责任的影响
        3.4.2.1 企业治污法律义务
        3.4.2.2 标准之宽与企业治污责任之小
    3.5 中美排放标准之实施保障比较
        3.5.1 美国:公权与私权
        3.5.2 中国:既定效力
    3.6 比较中发现中国排放标准存在的问题
        3.6.1 法律属性模糊
        3.6.2 排放标准内容粗疏
        3.6.2.1 污染物划分标准不合理
        3.6.2.2 最佳可行技术欠缺
        3.6.2.3 水质标准孤立
        3.6.3 制定程序欠缺公正
        3.6.3.1 制定与发布主体割裂
        3.6.3.2 标准修订迟缓
        3.6.3.3 公众参与度欠缺
        3.6.4 排污主体治污责任小
        3.6.5 标准执行保障不到位
4 中美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差异问题之成因
    4.1 美国:技术强制为导向
        4.1.1 排放标准的理念演变
        4.1.2 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优缺点
        4.1.2.1 缺点
        4.1.2.2 优点
        4.1.3 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实效
    4.2 中国:总量控制主导
        4.2.1 历史回顾总量控制制度产生与发展
        4.2.2 总量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4.2.3 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的化解之道
5 中国以技术强制为导向的排放标准之完善对策
    5.1 确立排放标准合法原则与绿色原则
    5.2 完善排放标准内容
        5.2.1 重新划分污染物种类分类
        5.2.1.1 三种污染物类型
        5.2.1.2 及时修订水污染物有毒物质名录
        5.2.2 健全排污许可技术支撑体系
        5.2.2.1 完善最佳可行技术指南编制
        5.2.2.2 建立基于技术的国家行业型水污染物标准
        5.2.3 与地方水环境质量标准联动
        5.2.3.1 因地制宜的地标或流域标准
        5.2.3.2 实现国标与地标、流域标准联动
    5.3 科学制定标准程序
        5.3.1 规范制定与发布主体
        5.3.2 重视标准修订
        5.3.3 公众参与充分化
    5.4 扩大排污主体治污责任
    5.5 强化标准执行保障
        5.5.1 生态环境大数据治理
        5.5.2 撤销不当获得的排污许可证
6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及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环保产业日益成为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
        1.1.2 目前对环保产业发展阶段的分析尚不清晰
        1.1.3 现阶段环保企业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仍有待研究
    1.2 文献调研
        1.2.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
        1.2.2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1.2.3 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1.2.4 文献综述结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环保产业发展阶段研究
    2.1 环保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理论及其特征分析
        2.1.1 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1.2 环保产业发展特点
        2.1.3 环保产业的发展周期特征
        2.1.4 环保产业发展周期特征与指标体系构建
    2.2 美日两国环保产业发展周期研究及指标体系验证
        2.2.1 美国环保产业发展周期分析
        2.2.2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周期分析
    2.3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周期分析与经验借鉴
        2.3.1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2.3.2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格局研究与预测
    3.1 中国环保产业分布格局研究
        3.1.1 数据来源及筛选标准
        3.1.2 环保企业地理分布研究
    3.2 环保产业金字塔型发展格局分析
        3.2.1.金字塔顶层结构
        3.2.2.金字塔中层结构
        3.2.3.金字塔底层结构
        3.2.4.金字塔结构和未来的发展预测
    3.3 小结
第四章 中国环保子行业发展潜力研究
    4.1 环保产业子行业分类
    4.2 重点子行业筛选
    4.3 子行业分析框架建立
    4.4 环保行业重点子行业分析
        4.4.1 水处理行业
        4.4.2 大气污染治理行业
        4.4.3 固体废物治理行业
        4.4.4 土壤修复
        4.4.5 环境监测
    4.5 小结
第五章 环保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估
    5.1 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方法
        5.1.2 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估指标体系
        5.1.3 指标体系确定
    5.2 发展潜力评估指标体系赋权
        5.2.1 指标赋权方法的选择
        5.2.2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5.2.3 构建递阶层次模型
        5.2.4 专家咨询
        5.2.5 权重计算
    5.3 重点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5.3.1 不同子行业内部评分对比
        5.3.2 子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对比
        5.3.3 子行业盈利能力对比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环保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
    6.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方法
        6.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6.1.2 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6.2.指标设定
        6.2.1 一般性竞争力评价指标
        6.2.2 环保特色竞争力评价指标
    6.3.指标确定
        6.3.1 确定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的设计
        6.3.2 数据分析结果
    6.4.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6.4.1 构建递阶层次模型
        6.4.2 专家咨询
        6.4.3 权重计算
    6.5.上市公司实证分析
        6.5.1 环保行业整体格局分布
        6.5.2 数据筛选及标准化
        6.5.3 上市公司竞争力水平总体分析
        6.5.4 各子行业竞争力水平分析
        6.5.5 典型案例分析
    6.6.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环境规制约束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重点和难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4 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的阐释
        1.5.1 环境约束
        1.5.2 产业结构调整
        1.5.3 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1.6 文献综述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6.3 研究评述
    1.7 论文创新点
    1.8 本章小结
2 环境规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
    2.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环境观
    2.2 习近平的生态环境观
    2.3 外部性理论
    2.4 产权理论
    2.5 信息不对称
    2.6 分税制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竞争
    2.7 可持续发展理论
    2.8 循环经济理论
    2.9 比较优势理论
    2.10 污染天堂假说
    2.11 波特假说
    2.12 本章小结
3 环境规制倒逼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
    3.1 环境规制下资本数量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
    3.2 环境规制下政策导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
    3.3 环境规制下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
    3.4 环境规制下社会需求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
    3.5 环境规制下生态要素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
    3.6 环境规制下环保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
    3.7 本章小结
4 中国环境规制演进的历程
    4.1 环境规制机构的演进
    4.2 环境规制政策的演进
        4.2.1 环境规制法律的演进
        4.2.2 环境规制标准的演进
    4.3 环境规制信息披露的演进
        4.3.1 空气质量信息披露的演进
        4.3.2 淡水资源信息披露的演进
    4.4 环境规制执法的演进
        4.4.1 沿淮流域环境执法(1994年至1997年)
        4.4.2 “两控区”环境执法(1999年至2000年)
        4.4.3 土地开发环境执法(2002年至2003年)
        4.4.4 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2001年至2013年)
        4.4.5 跨区域环保执法(2005年至2009年)
        4.4.6 中共十八大后的环保执法(2012年至2015年)
    4.5 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演进
    4.6 本章小结
5 环境规制倒逼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分析
    5.1 中国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行业特征分析
        5.1.1 大气污染行业特征分析
        5.1.2 水污染行业特征分析
    5.2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5.3 数据来源与数据调整
    5.4 核心指标测算与回归方程设定
        5.4.1 核心指标测算
        5.4.2 实证模型的设定
    5.5 实证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环境规制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路径与政策建议
    6.1 中国环境规制政策的发展方向
    6.2 环境规制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6.2.1 改善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结构清洁化
        6.2.2 推进集约化生产方式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6.2.3 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推广高新技术应用
    6.3 政策建议
        6.3.1 完善环境规制体系
        6.3.2 构建资源价格体系
        6.3.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6.3.4 完善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新核算评价体系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国家环保总局修订造纸污水排放标准的公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造纸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晨鸣纸业为例[D]. 彭新钰.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基于时政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D]. 周瑶. 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 2020(04)
  • [3]我国城镇污水厂施行准Ⅳ类排放标准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杨禅宇. 重庆大学, 2020(08)
  • [4]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环保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D]. 王炳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实施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D]. 郑博.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6]华泰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D]. 熊瑛.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7]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中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研究 ——以中美对比为视角[D]. 林雅静.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8]2017年中国环保产业政策综述[A].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8), 2018
  • [9]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及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D]. 宋盈盈. 清华大学, 2018(04)
  • [10]环境规制约束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D]. 邵玮.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修改造纸污水排放标准的公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