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预防要注意高甘油三酯

中风预防要注意高甘油三酯

一、预防卒中要重视高甘油三酯(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张越[2](2021)在《中医治疗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第一部分对缺血性脑白质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行综述,并梳理了中医对脑的生理功能及与脑白质病相关的中医病名、病机、治疗的认识和探索。临床研究部分为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回顾性研究,筛选出治疗时间为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病例167例,共记录就0、1、2、3个月的就诊信息713 次。研究目的:(1)研究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合并疾病,分析其可能危险因素和疾病之间的联系;(2)评估中药治疗缺血性脑白质病的症状疗效和检验指标疗效;(3)总结黄世敬教授治疗本病的核心处方和临床用药情况并探索中医对缺血性脑白质病的诊断、证型,比较不同中医诊断下的用药的异同。研究方法:筛选入组病例、编写病例报告表、提取研究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并进行频数、频率的统计,运用spss20.0进行均值±标准差的计算并绘制P-P图检验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应用Levene检验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最后应用T检验比较两组数据,将所得结果绘制成图表。研究结果:(1)按照出现频率的高低,位于前十位的合并疾病分别为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腔隙性脑梗死、脑梗死、抑郁状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骨质疏松、失眠。(2)缺血性脑白质病主症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记忆减退、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眠浅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等)、头部不适(包括头晕、眩晕、头昏蒙),急躁易怒、情绪抑郁、少气乏力、排尿异常、执行力差(包括反应迟钝、反应不当)、情感淡漠(包括兴趣减退或主动性差)和下肢功能障碍,除情感淡漠外,其余主症均有良好的改善。(3)检验指标方面:干预后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干预一、二、三个月后收缩压分别平均降低8.06mmHg、9.61mmHg、11.03mmHg,舒张压分别平均降低2.77mmHg、7.63mmHg、7.01mmHg。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缺血性脑白质病的最常用的中药为远志、茯苓、黄芪、葛根、石菖蒲、地龙、黄精、酸枣仁、三七和天麻。核心处方由远志、茯苓、石菖蒲、葛根、红花组成。(5)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常见中医诊断为眩晕病、健忘病、不寐病,水肿病、消渴病、中风病、耳鸣病、心悸病、痹病、头痛病、颤病;常见中医证型为肝肾不足证、气血不足证、痰瘀互结证、气滞痰郁证、气阴两伤证、肾精亏虚证、脾阳不足证。研究结论:(1)中药干预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白质病患者的临床症状;(2)中药可有效控制缺血性脑白质病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并可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3)治疗缺血性脑白质病的核心处方为远志、茯苓、石菖蒲、葛根、红花,以安神益智,开窍化痰为主,可考虑作为本病的基础治疗方剂。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白仁静[4](2021)在《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分析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旨在为临床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采取针对性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0年6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32例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组,收集患者的DWI及CTA影像学资料、临床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偏头痛史)、相关生化指标(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132例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样收集中老年组患者的相应资料。应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结果:1青年组及中老年组男性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青年组男性占76.52%、中老年组男性占64.39%;青年组36~44岁的患者102人,占77.27%。2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影像特征的比较2.1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在梗死发生部位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以基底节区为梗死最好发的部位。2.2青年组单纯颅内血管狭窄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50.76%vs18.10%),青年组单纯颅外血管狭窄、颅内外血管均有狭窄的比例低于中老年组(11.36%vs23.28%、29.55%vs57.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青年组单纯前循环狭窄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53.03%vs39.39%)、前后循环均有狭窄的比例低于中老年组(29.55%vs47.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及中老年组单纯后循环狭窄的比例相仿(9.09%vs1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青年组共326处狭窄,大脑中动脉62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内段(52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37处);中老年组共955处狭窄,颈内动脉颅内段245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166处)及颈总动脉分叉处(142处)。2.5青年组以轻度狭窄为主,占65.64%,高于中老年组(53.0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度、重度狭窄所占比例低于中老年组(15.03%vs21.15%、11.66%vs17.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闭塞的比例相仿(7.67%vs8.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青年组血管无狭窄、≤2支血管存在狭窄的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中老年组(8.33%vs1.52%,60.61%vs14.39%),青年组多支血管存在狭窄的患者所占比例低于中老年组(31.06%vs84.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危险因素的比较3.1青年组各危险因素患病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高血压(61.36%)、高甘油三酯血症(56.06%)、吸烟(51.52%);中老年组各危险因素患病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高血压(78.03%)、高甘油三酯血症(43.18%)、糖尿病(37.88%)。青年组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吸烟、偏头痛、高尿酸血症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均高于中老年组(56.06%vs43.18%、51.52%vs35.61%、14.39%vs6.06%、31.82%vs1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所占比例低于中老年组(61.36%vs78.03%、15.91%vs37.88%、9.09%vs 3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青年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伴高血压的患者占80.33%,明显高于大脑前动脉供血区(45.83%)、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46.88%)、两支及以上血管供血区(40.00%)梗死伴高血压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偏头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在不同动脉供血区梗死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以男性发病率较高,且36~44岁的青年患病风险明显增高。2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头颈动脉容易发生狭窄的部位、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前后循环狭窄的比例、累及血管的支数和程度、以及不同危险因素患病率方面与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存在差异,提示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尚需前瞻性、大样本的病例对照试验来确认。

林一诺[5](2020)在《醒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醒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临床资料及中医体质的调查,探讨醒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中医体质类型,为醒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和治疗作初步提示和相关参考。方法:连续收集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发生脑梗死的时间不相同,分为醒后缺血性卒中组和非醒后缺血性卒中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实验室检验、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分布、NIHSS评分量表及中医体质量表,分析醒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中医体质类型。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18例患者,其中醒后缺血性卒中组患者55例,占25.2%,非醒后缺血性卒中组患者163例,占74.8%。一临床资料分析:1单因素分析显示:a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危险因素:醒后缺血性卒中组高血压病39人(70.9%),非醒后缺血性卒中组142人(87.1%),两组比较,非醒后缺血性卒中组高血压病人数显着高于醒后缺血性卒中组(P<0.01);醒后缺血性卒中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2人(58.2%),非醒后缺血性卒中组48人(29.4%),两组比较,醒后缺血性卒中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人数显着高于非醒后缺血性卒中组(P<0.01);醒后缺血性卒中组高尿酸血症18人(32.7%),非醒后缺血性卒中组27人(16.6%),两组比较,醒后缺血性卒中组高尿酸血症人数高于非醒后缺血性卒中组(P<0.05);两组患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房颤、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实验室检验:醒后缺血性卒中组同型半胱氨酸17.00(13.10,29.90)μmol/L,非醒后缺血性卒中组14.20(11.40,19.90)μmol/L,两组比较,醒后缺血性卒中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非醒后缺血性卒中组(P<0.05);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肌酐、血尿酸、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 TOAST分型:两组患者TOAST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分布:醒后缺血性卒中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42人(76.4%),非醒后缺血性卒中组80人(49.1%),两组比较,醒后缺血性卒中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人数显着高于非醒后缺血性卒中组(P<0.01)。f年龄分级:两组患者在各年龄段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神经功能分级: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饮酒量分级:两组患者饮酒量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高血压病分级:醒后缺血性卒中组未患高血压病16人(29.1%),1级高血压病4人(7.3%),2级高血压病7人(12.7%),3级高血压病28人(50.9%),非醒后缺血性卒中组未患高血压病21人(12.9%),1级高血压病5人(3.1%),2级高血压病23人(14.1%),3级高血压病114人(69.9%),两组内高血压病级别分布有差别(P<0.05)。j高脂血症分型:两组患者高脂血症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OR=0.324,95%CI0.145~0.726,P<0.0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2.548,95%CI1.296~5.008,P<0.0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OR=2.742,95%CI1.321~5.692,P<0.01)为显着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房颤、高尿酸血症、性别、吸烟史为不显着因素,被剔除。二中医体质类型:醒后缺血性卒中组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从多到少依次为:痰湿质13人(23.6%),阳虚质10人(18.2%),湿热质8人(14.5%),阴虚质6人(10.9%),气虚质5人(9.1%),血瘀质5人(9.1%),气郁质4人(7.3%),平和质3人(5.5%),特禀质1人(1.8%),非醒后缺血性卒中组为痰湿质36人(22.1%),阴虚质27人(16.6%),气虚质22人(13.5%),阳虚质16人(9.8%),湿热质16人(9.8%),血瘀质14人(8.6%),气郁质13人(8.0%),特禀质13人(8.0%),平和质6人(3.7%),两组比较,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我们研究显示:1高血压病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非醒后缺血性卒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醒后缺血性卒中关系更密切;2虽然两组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醒后缺血性卒中组痰湿质、阳虚质、湿热质较多,非醒后缺血性卒中组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较多。

杨天虹[6](2020)在《针刺治疗脑梗死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卒中因其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病残率、复发率及死亡率,极大的危害了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负担。脑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相似的致病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故临床上常常相互影响、并发出现。但因目前对脑梗死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少之又少,本课题旨在探索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作为针刺治疗本病的参考依据。方法:1、一般资料: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研究对象80例,采用SPSS23.0随机产生完整非连续的随机号码,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研究过程中因拒绝治疗脱落2例,研究结束实际完成共78例,其中治疗组共38例,对照组共40例。2、治疗方法:两组都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针刺人中、三阴交、内关、郄门、膻中为主穴,临证加减。对照组:针刺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临证加减。周一至周六每天针刺1次,共治疗4周,治疗完成后进行前后结果对比分析。治疗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NIHSS评分量表、心绞痛中医证候量表、硝酸甘油服用频率、血脂水平的改变。本课题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脂指标及各量表统计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对比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且前后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差异并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针刺法均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疗效。3、对比两组心绞痛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两组患者经过4周的治疗后,评分都较前降低明显,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治疗组的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明显,且两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说明治疗组针刺在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上更具有优势。4、对比两组硝酸甘油服用频率,两组在治疗后服用硝酸甘油频率较治疗前降低显着,且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两组组间的差异并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针刺法均能降低硝酸甘油服用频率。5、对比两组血脂指标,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组间差异不明显,统计结果无意义。总胆固醇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指标降低更多,且差异显着,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酯指标改变不明显,疗效不显着,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治疗后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依据本研究结果可得出结论,两组治疗在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心绞痛的临床症状、降低硝酸甘油服用频率、调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胆固醇水平上均可表现出显着疗效。其中改善心绞痛临床症状及降低总胆固醇水平上治疗组较对照针刺组更有优势。在调节其他血脂水平上,两组针刺疗效并不明显。

蒋琳琳[7](2020)在《西藏与新疆地区代谢危险因素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我国西藏与新疆地区居民代谢危险因素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LVDD)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西藏和新疆地区慢性心肺疾病现状调查研究”。该研究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2016年抽取西藏与新疆地区13个区/县的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慢性心肺疾病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对35及以上人群还进行空腹血糖、血脂的实验室检测以及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本研究以上述35岁及以上的人群为研究对象。代谢危险因素定义为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CO)、高血糖(HG)、高血压(HBP)、高甘油三酯(HTG)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HDL-C)。在有代谢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按照同时具有代谢危险因素个数可分为单一代谢危险因素(Clusteringgroup A,CGA)、聚集数为2(Clustering group B,CGB)和聚集数≥3(Clusteringgroup C,CGC)共3组。根据代谢危险因素成分的不同进行分列共有31种组合。分别描述全部人群、西藏、新疆地区人群代谢危险因素不同聚集数和不同组合的状况,以及全部人群、西藏、新疆地区人群代谢危险因素不同聚集数和不同组合时的LVDD患病率;并以无代谢危险因素人群为参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居住地海拔、民族、吸烟状况、饮酒、受教育程度、城乡、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计算代谢危险因素各聚集数和各组合的LVDD患病风险。数据分析均采用SAS 9.4统计学软件进行,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实际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为5,816名,其中西藏地区1,958名,新疆地区3,858名。在全部人群中,无代谢危险因素、CGA、CGB和CGC的人群分别占23.0%、33.4%、29.0%和14.6%;西藏地区分别占该地区总人群的20.6%、34.8%、34.7%和9.9%,新疆地区分别为24.2%、32.8%、26.1%和16.9%。CGA人群中,西藏地区占比最高的为HBP人群(48.2%),新疆地区为CO(43.0%),两地总人群为CO(43.7%);CGB和CGC的各组合中,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和总人群占比最高的组合均为CO+HBP和CO+HBP+HTG。在代谢危险因素不同成分的31种组合中,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和全部人群中均为CO+HBP组合占比最高,该组合在这3类人群中所占构成比分别为33.9%、20.1%和24.9%。所有研究对象的LVDD患病率为33.4%,西藏地区为34.1%,新疆地区为33.1%,两地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3)。西藏地区无代谢危险因素、CGA、CGB和CGC人群的LVDD患病率分别为 15.6%、31.0%、44.5%和 46.7%;新疆地区分别为 22.6%、31.7%、40.2%和40.1%;全部人群分别为20.5%、31.5%、41.9%和4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代谢危险因素聚集数的增加,LVDD患病风险也逐渐升高。在全部人群中,与无代谢危险因素人群相比,CGA、CGB和CGC人群的LVDD患病风险OR(95%CI)分别为 1.513(1.269~1.804)、2.089(1.688~2.585)和 2.093(1.749~2.505);西藏地区分别为 2.072(1.467~2.925)、3.436(2.443~4.832)和 4.344(2.798~6.744);新疆地区分别为 1.546(1.246~1.917)、1.865(1.439~2.416)和 2.086(1.661~2.621)。西藏、新疆地区LVDD患病风险最高的组合分别为HG+HBP(OR=6.226,95%CI:2.111~18.364)和 CO+HBP(OR=2.872,95%CI:2.213~3.728)。结论西藏和新疆地区最主要的代谢危险因素组合均为CO+HBP,西藏地区LVDD患病风险最高的组合为HG+HBP,新疆为CO+HBP,应针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干预以降低LVDD风险。

常椿眉[8](2019)在《相城区望亭镇农村老年人高血压及其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苏州相城区望亭镇农村地区老年人的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的患病率,分析高血压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并为预防及控制老年人高血压及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本次研究以长期居住在望亭镇的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望亭镇农村老年人共有7341人,男性3509人,女性3832人。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老年人5126人,男性2450人,女性2676人。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询问既往病史,测量相应人体学指标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通过采集空腹静脉进行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的检验。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人数为3551人,平均年龄71.76±5.710岁,患病率为69.27%。其中男性为1673人,女性为1878人,高脂血症的人数为1588人,患病率为30.97%。糖尿病的人数为879人,患病率为17.14%,高尿酸血症的人数为910人,患病率为17.8%。研究显示老年女性的收缩压水平明显要高于男性,但是老年女性的舒张压水平要比男性低,患病率方面,男女高血压的患病率总体无明显差别。随着BMI的升高,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正常组小于超重组小于肥胖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组间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MI的升高,老年的患病率也逐步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水平随着腰围的增大而增大。而患病率也随着腰围的上升而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经分组后发现:收缩压随着血糖的升高而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病率方面,随着血糖的升高,高血压的患病率也逐步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经分组后发现,血压水平随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而升高,随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而降低。患病率随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而升高,随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而降低。但是经过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甘油三酯不是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保护性因素。具体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血尿酸通过分析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别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病率方面,通过结果显示,随着血尿酸的增加患病率也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体质指数、腰围、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尿酸和血尿酸的OR值分别是1.025、1,117、1.019、1.143、1.658、0.947、0.641、0.618、1.001。性别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时P值均大于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甘油三酯在单因素分析时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多因素分析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城区农村老年人的患病率非常的高,性别不是老年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年龄、超重和肥胖、腹型肥胖,高总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尿酸都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应加强老年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

徐娜[9](2019)在《成人糖原累积病Ia型相关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痛风发生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糖原累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是一组罕见的糖类代谢异常的遗传性疾病。随着GSD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婴幼儿患者得以及早诊断和积极治疗,生存期得以延长,很多患者已成年。影响最终预后的问题并不是糖类代谢的原发性缺陷,而是由此引起的并发症。高尿酸血症(Hyperuriemia,HUA)存在于绝大多数GSD患者中,常在青春期并发痛风,生玉米淀粉配合药物治疗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但仍有不少患者并发痛风性关节炎,造成骨质破坏和关节畸形、多发痛风石、肾结石,甚至慢性肾病及肾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GSD临床罕见且以儿童为主,目前国内外关于成人GSDIa相关HUA的研究极为少见,GSD Ia继发痛风的文献报道仅为少数散在病例报告。关于GSDIa相关HUA的临床特征及血尿酸特点、痛风发生相关因素、以及降尿酸药物治疗时机和目标等问题,目前仍不明确。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GSDIa相关HUA患者、尤其成人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并发症、血尿酸特点、治疗情况以及随访分析,探索GSDI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痛风发生相关因素等,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为制定GSD规范降尿酸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研究纳入199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于我院就诊且G6PC基因检测确诊为GSDIa型相关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回顾性分析GSD Ia相关HUA/GOUT、尤其成人患者的临床特征、血尿酸特点、并发症、治疗及预后。通过比较成人组和儿童组GSD Ia型相关HUUA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成人GSD Ia继发性痛风与青年原发性痛风患者的痛风发作及血尿酸特点,分析成人GSD Ia相关HUA/GOUT患者的临床特征。成人GSD Ia型相关HUUA患者中,根据有无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分为发生痛风组与未发生痛风组,通过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血尿酸特点以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治疗情况等,探讨GSD Ia型相关HUA患者的痛风发生相关因素,初步探索GSD Ia型相关HUA患者可能合适的降尿酸治疗时机。结果:1、研究纳入185例GSD la型相关高尿酸血症患者,其中成人患者95例,儿童患者90例。185例患者的男女比例1.4:1,中位年龄18(1-41)岁。GSD中位发病年龄1岁(1个月-15岁),GSD中位确诊年龄5(1-39)岁。69.2%因腹部膨隆首诊,其他首诊原因包括体检发现肝大或肝功异常、腹泻、低血糖症状、鼻衄、关节肿痛、身材矮小。所有患者均有空腹低血糖、高尿酸血症、高乳酸血症、高脂血症、空腹低血糖、肝大、肝功异常,常见表现包括生长发育迟缓、血小板升高、腹膨隆、鼻衄、低血糖症状、腹泻,其中22.7%患者发现肝占位,23.2%发生贫血,20.5%出现蛋白尿,20.0%发生肾结石,2.7%并发肾功能不全。少数出现肺高压(2.2%)和脑血管狭窄(2.2%)。2、185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年龄存在显着相关性,男性和女性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最高血尿酸和平均血尿酸分别为650.8±156.4 umol/L、530.9±106.3umol/L,生玉米淀粉+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尿酸分别为627.2±147.9 umol/L、526.1±121.0 umol/L,两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的血尿酸的平均下降幅度为104.4±101.1 umol/L。生玉米淀粉治疗后仍有62.7%的患者UA≥480umol/L,45.4%患者UA≥540umol/L。3、95例成人患者中,男57例,女38例,中位年龄22(18-41)岁。GSD中位发病年龄2(0.1-15)岁,GSD中位确诊年龄11(1-39)岁,HUUA中位发现年龄12(1-27)岁。成人组与儿童组患者比较,腹膨隆、鼻衄、脾大、肝占位、肾结石、双肾增大、蛋白尿、镜下血尿、血小板升高、骨质疏松的发生比例显着高于儿童组(P<0.05)。4、95例成人GSD Ia相关HUA患者中,31例(32.6%)发生痛风,其中32.3%的患者在首次痛风发作之后5(1-14)年才确诊为GSD。中位发病年龄18(10-29)岁,男女比例1.8:1,首发关节以踝关节和跖趾关节常见。48.4%出现多发痛风石,平均发生年龄21.5±5.2岁,出现于首次关节症状之后2(1~6)年。首次关节症状之后的1、2、3、4、5年内的痛风石发生比例分别为6.5%、29%、32.2%、38.7%和41.9%。GSD Ia型继发性痛风与青年原发性痛风患者比较,女性发生比例显着增高,痛风中位发病年龄显着早于原发性痛风,痛风石、肾结石、蛋白尿、镜下血尿的发生比例显着增高,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显着高于原发性痛风组,而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的患者比例、体重指数、高血压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原发性痛风组。5、成人GSD Ia相关HUA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服用生玉米淀粉治疗,其中47例无症状HUA期加用降尿酸药物。多因素分析显示,成人GSD Ia患者的痛风发生与开始规律服用生玉米淀粉年龄(OR=1.189,95%C.0.009-1.400)、无症状HUA期服用降尿酸药(OR=0.057,95%CI:0.009-0.348)、血尿酸水平(OR=1.012,95%01:1.006-1.019)、血清总胆固醇水平(OR=1.288,95%CI:1.044-1.590概有显着相关性(P<0.5)。6、应用ROC曲线寻找和探究血尿酸控制水平的可能最佳临界值,以生玉米淀粉治疗后的血尿酸水平为检验变量,痛风发生作为预测值,计算预测痛风发生的血尿酸控制水平临界值为 501mmo1/L,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74(95%CI 0.662-0.885,P<0.001),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25.0%。无症状HUA期治疗后血尿酸<501umol/L组的痛风发生比例显着低于血尿酸≥501umol/L 组(12.5%vs 42.9%,P=0.003)。结论:1、GSD Ia型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高(97.9%),成人期的痛风发生率达35.8%,部分患者甚至以关节肿痛症状首诊。应予以充分关注和监测,以及早发现和针对性的管理和治疗。2、GSD Ia继发痛风患者与青年原发性痛风比较,发病年龄更轻,痛风石、肾结石、蛋白尿和镜下血尿的发生率更高,痛风石出现更早且分布较为广泛。对于发病年龄早、痛风石出现早且分布广泛的青少年痛风,尤其青少年女性,应当注意筛查GSD。3、由于GSD Ia型患者的痛风发生与开始规律服用生玉米淀粉年龄、HUUA期是否服用降尿酸药物、血尿酸水平显着相关,因此应当强调幼年期及早对高尿酸血症进行长期规范的管理和治疗。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除了生玉米淀粉和生活干预等治疗以外,及早地加用降尿酸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痛风发生风险。GSD Ia型生玉米淀粉纠正代谢后血尿酸水平501umol/L以上者,可能需要评估是否加用降尿酸药物、以期降低痛风发生风险,但结果有待进一步前瞻性研究证实。

刘琼[10](2019)在《基于互联网+的三甲医院门诊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平台对门诊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在此基础上了解心血管内科门诊接受高血压随访管理患者的血压达标情况及分析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实现高血压精细化管理。方法:1.以我院2018年1月-2018年3月心血管内科门诊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同时收集基本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血尿酸)等结果,对所得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分析心血管内科门诊血压达标率、血糖、血脂控制情况及影响血压控制的因素。2.将研究对象通过《家有好医》公众号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基于互联网及门诊连续随访管理至少9个月后,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管理前与随访管理后血压、血糖、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高血压患者368例,男性196人,女性172人,平均S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为140.70±15.31mmHg,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为79.49±10.83 mmHg,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为5.20±2.3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为2.52±0.90 mmol/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为4.17±1.01 mmol/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为1.58±0.9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为1.14±0.31 mmol/L,血压达标组患者158人,诊室血压达标率为42.93%,血压达标组与未达标组患者在平均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LDL、TCHO、HDL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在平均年龄、病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经统计分析发现是否吸烟,有无高血压家族史,是否进行家庭自测血压,有无超重或肥胖,是否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肾脏病、脑卒中、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在血压达标率上有显着差异(P<0.05),然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高血压患者以及是否饮酒、是否合并高尿酸血症、心律失常在血压达标率上无显着相关性(P<0.05)。2.将研究者基线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血压控制的危险因素有吸烟(OR=1.914,95%CI=1.135-3.228)、超重(0R=1.906,95%CI=1.010-3.594)及肥胖(0R=2.861,95%CI=1.571-5.208)、高血压家族史(0R=1.742,95%CI=1.120-2.708)、合并冠心病(0R=2.408,95%CI=1.260-3.331)、合并糖尿病(0R=2.095,95%CI=1.321-3.322)、合并脑卒中(0R=4.387,95%CI=1.783-10.796)、合并高总胆固醇血症(0R=1.846,95%CI=1.098-3.105)、合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0R=2.167,95%CI=1.391-3.377);血压达标的保护因素有进行家庭自测血压(OR=0.494,95%CI=0.324-0.753)。3.通过互联网+随访管理后,纳入管理的301例患者,在随访管理3月、6月、9月后,诊室平均收缩压(139.92±15.24比132.93±12.63比129.79±11.91比126.73±11.61)、平均舒张压(79.25±10.61比75.80±8.31比71.67±7.19比70.46±7.3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1±0.85比2.36±0.75比2.32±0.74比2.23±0.75)、总胆固醇(4.17±1.00比3.95±0.98比3.94±0.96比3.88±0.97)、空腹血糖(5.57±1.81比5.47±1.65比5.39±1.61比5.20±2.44)等指标分别与管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管理3月、6月、9月后诊室血压达标率(45.85%比64.45%比76.08%比81.40%)、血脂控制率(33.6%比53.6%比61.8%比71.8%)、血糖达标率(33.3%比52.8%比58.3%比65.7%)、进行家庭血压监测患者诊室血压达标率(55.3%比66.7%比76.8%比85.4%)分别与管理前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达标率与多重因素相关,基于互联网+的联合管理有助于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重视程度,增加防控意识,可能提高高血压控制的达标率以及合并症的控制。

二、预防卒中要重视高甘油三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防卒中要重视高甘油三酯(论文提纲范文)

(2)中医治疗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缺血性脑白质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概述
        2.诊断
        2.1 影像学
        2.2 临床表现
        3.危险因素
        3.1 年龄
        3.2 性别
        3.3 高血压
        3.4 糖尿病
        3.5 血脂异常
        3.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3.7 血管因素
        3.8 生活方式及其它
        4.发病机制
        4.1 脑缺血损害
        4.2 血脑屏障受损
        4.3 炎性反应
        4.4 其它
        5.病理改变
        6.治疗及预后
        7.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脑及脑白质病的认识
        1.中医对脑的认识源流
        1.1 脑的解剖
        1.2 脑与五脏、经络、五官的关系
        1.3 脑的生理机能
        2.中医对缺血性脑白质病的认识
        2.1 缺血性脑白质病的中医诊断
        2.2 缺血性脑白质病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167例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回顾性分析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处理门诊病例资料
        2.2 病例诊断标准
        2.3 确定病例纳排标准
        2.4 数据整理
        2.5 数据提取
        2.6 数据分析
        2.7 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主症分析
        3.3 检测指标情况
        3.4 中药用药结果
        3.5 核心处方
    4.讨论
        4.1 一般情况
        4.2 主症及主症变化分析
        4.3 检验指标分析
        4.4 方药分析
        4.5 研究不足
        4.6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致谢
个人简历

(4)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醒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危险因素
    2.3 实验室检验
    2.4 TOAST分型
    2.5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分布
    2.6 年龄分级
    2.7 神经功能分级
    2.8 饮酒量分级
    2.9 高血压病分级
    2.10 高脂血症分型
    2.11 WUIS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12 中医体质类型
3 讨论
    3.1 WUIS的基本特征
    3.2 WUIS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3.3 WUIS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
    3.4 WUIS的中医体质类型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醒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体质类型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NIHSS 评分量表
附录2 中医体质量表
致谢
作者简介

(6)针刺治疗脑梗死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设计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梗死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西藏与新疆地区代谢危险因素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诊断标准与相关定义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入选与排除对象的基本特征
    3.2 代谢危险因素的特征
    3.3 不同代谢危险因素聚集和组合的LVDD患病率
    3.4 不同代谢危险因素聚集和组合的LVDD患病风险
4 讨论
    4.1 代谢危险因素聚集、组合状况
    4.2 代谢危险因素聚集和组合与LVDD的关系
    4.3 代谢危险因素聚集和组合与LVDD的患病风险
    4.4 研究的局限性
    4.5 总结与展望
5 研究结论
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研究相关的主要调查表)
论文综述 代谢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相城区望亭镇农村老年人高血压及其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3、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3.1、分布分析
    3.2、因素分析
    3.3、回归分析
四、讨论
    4.1、性别与老年人高血压
    4.2、年龄与老年人高血压
    4.3、肥胖、腹型肥胖与高血压
    4.4、血糖和高血压
    4.5、血脂和高血压
    4.6、血尿酸和高血压
    4.7、预防与措施
参考文献
综述 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成人糖原累积病Ia型相关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痛风发生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视青少年痛风患者的罕见病因—Ⅰ型糖原累积病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工作

(10)基于互联网+的三甲医院门诊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门诊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互联网+随访管理对诊室血压达标率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预防卒中要重视高甘油三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中医治疗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回顾性研究[D]. 张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4]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D]. 白仁静.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5]醒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D]. 林一诺.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6]针刺治疗脑梗死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天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西藏与新疆地区代谢危险因素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蒋琳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相城区望亭镇农村老年人高血压及其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D]. 常椿眉. 苏州大学, 2019(02)
  • [9]成人糖原累积病Ia型相关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痛风发生相关因素研究[D]. 徐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10]基于互联网+的三甲医院门诊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及效果分析[D]. 刘琼.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中风预防要注意高甘油三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