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源的选择与评估

网络资源的选择与评估

一、网络资源的选择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王琳[1](2021)在《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影响因素及风险防控研究》文中认为在资源有限、创新技术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企业实现创新获得收益的最佳方式。在成长期,联盟企业的合作创新逐渐起步,它的顺利开展为联盟持续发展和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知识融合过程能够收集分散在联盟中的知识,将其转换为统一的表达方式,再与企业内部知识结合,创造出新知识,可见,知识融合是联盟创新的重要途径。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对联盟的健康发展,联盟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的影响因素及风险防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揭示哪些因素对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产生重要影响,哪些风险会导致知识融合失败,所以本文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各因素对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的影响作用关系如何?各影响因素对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选择参与知识融合决策行为的影响是怎样的?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会遇到哪些风险?战胜风险的措施有哪些?因此,本文以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支持向量机(SVM)、扎根理论、实证研究、博弈分析和粒子群改进BP神经网络等研究方法,结合生命周期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资源拼凑理论和组织学习等理论,系统研究了知识融合影响因素以及风险的防控,以揭示各影响因素对知识融合的作用,探讨各因素对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企业选择参与知识融合决策行为的影响,提出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风险因素以及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揭示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的影响因素。首先,筛选出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企业。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联盟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模型,通过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对比,验证了支持向量机(SVM)的联盟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模型的准确性。利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联盟生命周期划分模型与联盟发展阶段测量量表划分联盟生命周期,筛选出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企业。共选出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企业296家。其次,基于扎根理论对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影响因素进行挖掘。通过访谈等方式获取基础材料,对材料进行整理和编码,最终提取出50个初始概念、30个初始范畴、9个主范畴和5个核心范畴,其中包括联盟网络、资源拼凑、组织学习、联盟内部合法性和程序公平。(2)基于对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构建了这些影响因素对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实证检验了模型的正确性以及各因素的不同维度的作用,填补了知识融合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研究的空白,丰富了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对联盟网络、资源拼凑、组织学习、程序公平和联盟内部合法性等因素进行定义和内涵维度划分,然后构建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的影响因素作用关系模型,再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和验证模型。研究结果证明:资源配置网络对知识融合的影响效应最大;技术创新网络、资源配置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对知识拼凑、关系拼凑、探索性学习、利用性学习具有正向影响。其中,社会关系网络对知识拼凑的影响作用最大,资源配置网络对关系拼凑、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影响效应最大;知识拼凑、关系拼凑、探索性学习、利用性学习在技术创新网络、资源配置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对知识融合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其中,关系拼凑在社会关系网络与知识融合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知识拼凑、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在资源配置网络与知识融合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知识拼凑、关系拼凑、探索性学习、利用性学习对知识融合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关系拼凑对知识融合的影响作用优于知识拼凑,利用性学习对知识融合产生作用大于探索性学习;联盟内部合法性和程序公平在技术创新网络、资源配置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对知识拼凑、关系拼凑之间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联盟内部合法性和程序公平在技术创新网络、资源配置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对探索性学习、利用性学习之间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3)分别采用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分析方法,分析联盟网络、组织学习、资源拼凑、程序公平和联盟内部合法性等因素对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选择参与知识融合决策行为的影响。构建的博弈模型充分考虑联盟网络(资源配置网络、技术创新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组织学习(利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资源拼凑(知识拼凑、关系拼凑)、程序公平和联盟内部合法性等因素,并将这些因素纳入到博弈模型中;以完全理性为前提构建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在一方企业决策既定的情况下另一方企业的选择策略;以有限理性为前提构建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均衡点和演化稳定策略,再对动态博弈模型进行仿真,详细分析了联盟网络(资源配置网络、技术创新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组织学习(利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资源拼凑(知识拼凑、关系拼凑)、程序公平和联盟内部合法性等因素对企业参与知识融合决策行为的影响。(4)以扎根理论研究结果为基础,识别了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风险因素,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主体风险、关系风险和联盟内部环境风险。其中,主体风险包括学习能力风险、资源拼凑能力风险、知识重构能力风险、知识搜索能力风险;关系风险包括资源交换关系风险、技术合作研发关系风险和人际交互关系风险;联盟内部环境风险包括公平性风险、联盟内部合法性风险。其次,构建了基于粒子群(PSO)改进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价模型。通过与BP神经网络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粒子群(PSO)改进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再次,建立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风险控制体系,实现对知识融合风险的监控。风险控制体系包括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等过程;最后,提出了有效、可执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何国彪[2](2021)在《去中心化可信互联网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作为信息革命核心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空间的快速扩张,其安全可信问题也变得更加严峻。域名根服务系统、域间路由系统和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是互联网重要基础设施,它们是互联网服务可用性、网络连通性和资源共享性的基础。虽然互联网整体架构采用了分布式设计理念,但这些互联网重要基础设施背后所依赖的安全信任模型是中心化的,存在中心权威机构权限过大、单点失效和数据隐私泄露等诸多安全风险。近年来,具备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特性的区块链技术发展迅速,为构建互联网基础设施去中心化安全信任模型带来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域名根服务系统依赖中心化安全信任模型,存在单点失效、顶级域名被篡改或删除等安全风险。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信域名根服务机制。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顶级域名操作交易格式,提出一种基于信誉值的新型共识算法保证根区数据一致性且不可篡改,提升系统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然后,设计了一种兼容性方案以降低部署复杂度。本文实现的原型系统在谷歌云上进行了性能测试,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去中心化可信域名根服务机制在时延、吞吐量方面可满足根区数据更新性能要求,域名解析性能稍低于当前域名根服务系统,但更安全可信。(2)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中路由源认证、路径通告验证和路由泄露保护三类安全机制依赖中心化的资源公钥基础设施,存在单方面撤销IP前缀证书等安全风险。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信BGP安全机制。核心思想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维护去中心化且不可篡改的路由源认证、真实拓扑和加密的路由策略信息库,分别用以防御前缀劫持攻击、路径伪造攻击和路由泄露。为最小化对当前BGP性能影响和保证安全信息全局一致性,提出一种基于分区和BLS(Boneh-Lynn-Shacham)签名的高效共识算法。然后,利用BGP的团体扩展属性设计了一种兼容性部署方案。最后,实现去中心化路由源认证和路径通告验证原型系统并在谷歌云上进行部署,实现去中心化路由泄露保护原型系统并在微软机密计算云平台上部署,对性能、安全性和隐私性进行了分析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机制可满足当前BGP消息和路由策略更新性能要求,在有效防御BGP攻击的前提下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隐私性。(3)当前多个网络管理域之间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多采用中心化架构,存在单点失效、中心权威机构权限过大和数据隐私泄露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信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机制。为激励网络管理域积极共享其可用网络资源和最小化区块链技术为保证安全可信引入的性能损耗,设计了一种基于资源贡献值和可信度的新型共识算法。此外,引入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双边评价机制,通过抑制网络中恶意行为保证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公平性,提升用户体验。为防止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中数据隐私泄露,采用可信执行环境技术设计相应功能组件保护数据隐私。最后,实现原型系统并在微软机密计算云平台上进行实验验证,对其性能、安全性和优势分析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去中心化可信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机制在保证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信息隐私性的前提下,具有较好时延、吞吐量性能和安全性。

马雪婷[3](2021)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选择与使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具备良好的网络学习适应性人才是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传统教育教学转型的时代诉求。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改变了学校惯有的学习生态,引领教育系统性变革。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使得高等教育领域传统学习模式和习惯被打破,网络学习资源以其显着的多样性、即时性和共享性特征被大学生广泛使用,这既满足了特殊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需求,也迎合了“高等教育信息化2.0”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趋势。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学习资源的发展迎来了发展风口和历史机遇,网络学习资源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学习重要性日益凸显,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但同时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网络资源逐渐暴露出质量良莠不齐、监管机制缺位等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有效选择与合理使用,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和资源开发者共同努力,把握时代特征,提高大学生网络学习素养,促进网络学习资源质量建设,这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全面发展的时代需要,也对完成高等教育信息化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大学生群体,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多媒体学习理论、“学习者为中心”思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的研究手段,从使用条件和方式、选择途径和偏好、使用现状与使用效果四个层面,针对大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选择与使用现状展开调查,进而发现大学生在筛选与使用网络学习资源时面临的困境,针对性地分析了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互联网时代优化大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选择与使用的路径。具体来说: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建立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构建网络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学会用“网”;拓宽大学生资源信息获取渠道、做好网络学习资源服务建设、注重网络资源信息普及工作、推广协作学习、交互学习模式;提高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大学生网络学习素养、培养资源检索能力、增强自我监管能力:推动网络学习资源高质量发展、提高优质资源占比、优化个性化推送功能、完善权限保护机制;完善高校网络资源建设体系、重点建设校本资源、将网络学习纳入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网络信息素养。

陈煌[4](2021)在《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列车通信网络(Train Communication Network,TCN)所承载的数据信息呈现海量化和多源化,列车通信以太网由于其高带宽和高兼容性等优势而成为TCN重点研究和发展的方向。然而,面对通信系统规模和功能复杂度的迅速增长,列车通信以太网存在的流量调度弱和拓扑管理差等缺点日益凸显,极易出现流量传输异常、通信链路中断等性能衰退或者故障现象,进而引发列车控制信息错误甚至系统功能紊乱,危及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网络重构优化理论,是在故障诊断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对特定网络资源和功能进行抽象和分解,并根据所需的优化目标合理地分配和设计功能单元。所以,该理论能够对故障状态下的通信网络进行主动地传输调度恢复和网络性能调优,快速有效地抑制故障和性能异常对通信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列车的高效安全运行,满足列车通信以太网对故障处理能力和性能调优的更高要求,网络重构优化理论作为一种具备故障自恢复与性能优化的综合化智能容错设计理论,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围绕列车通信以太网的网络故障管理与性能优化问题,以网络资源调度自调整和拓扑路由自恢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了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策略,包括: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和网络拓扑路由重构。本文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系统间多核心的协同预调度最优配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趋化细菌觅食算法(BFO with Self-adaptive Chemotaxis strategy,SCBFO)的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策略。针对列车通信以太网系统间多网络核心的流量传输协同预调度,在基于时间触发机制的网络结构下,首先构建了列车通信以太网的系统间实时流量资源协同传输模型;再提取特征周期与时间初相作为预调度重构优化的关键,形成了统一时间标签下的预调度约束条件与性能优化目标;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SCBFO的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策略,兼顾了重构的优化效果、搜索速度和搜索稳定性。2、针对列车编组网(Ethernet Consist Network,ECN)子网的快速动态调度自调整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模糊粒子群算法(Multi-objective Fuzz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MOFPSO)的子网网络动态调度重构策略。根据ECN子网的网络分割独立特性,建立了以网络交换机为核心的子网传输结构分析方法;再根据ECN子网交换式传输基础,对子网内实时流量的动态调度控制进行了时域化建模与特征排序,对通信链路传输进行了可变时间窗划分,并据此形成了动态调度重构的约束条件与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MOFPSO的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策略,快速地完成了流量异常状况下ECN子网调度表的动态调度重构设计优化。3、针对故障下拓扑路由规划的最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差分进化混合禁忌算法(Differential Evolution hybrid Tabu algorithm,TDE)的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在实际运行的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网络拓扑架构稀疏化模型,涵盖了节点状态矩阵、端口连通矩阵和有向通信链路矩阵;设计了针对流量传输的拓扑路由性能综合评价指标,包括通信链路负载率、转发时延和传输抖动等,形成了完整的网络拓扑路由模型体系;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TDE的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快速且有效地应对了通信链路故障所带来的网络拓扑突变。4、为了验证网络重构优化的实际应用有效性问题,设计并搭建了基于列车通信以太网的网络重构优化实验平台。依据所提出的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优化策略,以TRDP地铁列车实车通信网络为基础,设计了网络资源和通信链路的实时监测控制方案,完成了列车通信以太网重构优化实验平台的搭建。通过实际实验平台测试,证明了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ECN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和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的有效性,从而表明所提出的网络重构优化策略为列车通信以太网的智能容错设计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优化方案。

孟小路[5](2021)在《信息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教育信息化”兴起,我国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是重要建设内容之一。信息化资源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交互性等特点,能增加教学生动性,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影响;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在运用信息化资源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自身的提升。常用的信息化资源获取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教育网站。这一途径获取的资源比较专业,教师可直接按条件检索自己所需的资料,且越来越多的学校为教师提供学科网等网站的账号,下载资料较为方便。第二类是软件。软件的功能相对较多,不同软件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如搜索课件、制作微课、搜索视频等。第三类是微信公众号。公众号获取的信息面更广,更灵活。第四类是数据库。数据库获取的资源偏理论性,且有权限限制,下载资源相对不方便。为了了解信息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情况,选取汉中中学为例,分析师生对在历史教学中使用信息化资源的看法。汉中中学是一所省级标准化高中,历史教学中均使用信息化资源,利用多媒体授课。通过对汉中中学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教龄的教师进行访谈发现,教师与学生对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资源的认可度比较高,课件、网络课程、图片与视频是教学中常用的信息化资源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信息化资源仍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信息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搜集到的信息化资源不能保证质量,教师需要花费时间去筛选、制作课件,课堂上也不能保证学生完全接收教师所呈现的内容。此外,课堂上使用信息化资源的基础是多媒体设施,但普遍存在多媒体设施损坏而学校不及时修理的情况,且学生反映教室未接入网络。在运用信息化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信息化资源选取的广度、深度与难度,重视能够凸显学生主体性的资源,把握信息化资源使用的“度”,注重信息化资源在重难点、学生的兴趣点等方面的应用。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信息化资源,应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为学生提供应用信息化资源的机会。

贾婉[6](2021)在《面向电力业务承载的混合组网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对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电力无线通信网的快速发展,电力业务的需求愈发繁杂多样。但是当前单一制式的网络覆盖率欠佳、电力业务承载能力差、传输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弱。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究了面向智能配用电业务的混合组网技术。通过对比分析当前智能配电网电力业务的通信需求,研究多种无线通信方式进行混合组网的技术,提出基于WLAN、WiMAX、5G三种通信制式的混合组网架构,得到一种混合无线网络多网融合方案,实现多种通信方式的互补,提高网络的覆盖率。在混合组网技术中,如何充分利用每种网络的资源,提高电力业务承载能力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在混合网络的环境下,电力业务如何选择适配的网络接入是本文重点研究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现有的网络接入选择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配用电业务的特点,提出一种面向电力业务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保障的网络选择策略。结合自身的QoS需求以及待接入网络的特点,电力业务可实现最优适配网络的接入选择。以多属性决策思想为基础,提出的网络选择策略通过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对主观权重进行计算,并通过改进的熵权法(Entropy Weight,EW)获得客观权重。同时,在博弈论的基础上对主客观权重进行综合,得到网络带宽、速率、安全性、时延、丢包率、成本六大网络属性的综合权重向量,最终最大化网络效用函数值,获得各个电力业务的最佳适配网络,从而为各电力业务提供最优网络接入选择方案。其次,在保障电力业务QoS需求的基础上对网络资源分配方法进行研究。在混合组网环境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负载均衡和业务优先级的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将资源分配问题转化为优化求解问题,以网络的带宽占用率方差最小作为优化目标,以效用阈值等条件作为约束。同时,以改进的鱼群算法为寻优手段,实现网络带宽占用率方差的最小化。通过对所提算法的仿真分析,表明该算法综合考虑了网络负载均衡与业务优先级,在充分保障各优先级电力业务QoS的基础上,实现混合网络中各个网络的负载均衡。一方面增加电力业务的承载量,另一方面最大化网络资源利用率。

杨能群[7](2021)在《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线上教学”是指师生在一定教学理论和思想指导下,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师、生、媒体等多边、多向互动和对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共享,以“录播+线上答疑”或“直播+线上答疑”的形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线上教学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相较于线下语文教学来说,线上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打破时空、人数限制,易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业评价更加公开、公平、公正,有利于推广研究性学习等。当然,当前的线上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针对当前高中语文线上教学中存在的实效性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改善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有效性的建议。“高中语文线上教学”就是指以高中生为对象和主体来实施语文线上教学,以此实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的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此处的“有效”是针对“无效”、“低效”而言的,它包括三重含义:效果、效率、效益。对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具有较深刻的学理意义和现实价值。不但能丰富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对高中语文教师开展线上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而且还能创新高中语文教学的模式、手段、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改善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以高中语文线上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漳州三中语文线上教学中教师教学现状和高中生学习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当前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优势与不足。针对当前高中语文线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教师和各级各类教育管理部门三个层面,对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释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是对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现实价值的阐述,包括对线上教学、有效性、有效性教学的概念界定,实施线上教学的理论依据,以及这些理论对线上教学带来的启示,主要理论依据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还有就是通过三个教学实例来论证线上教学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为第二章,主要是对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现状分析,包括对高中生学习现状和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概述,对线上教学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分析,优势主要有方便、快捷、不受时空和人数限制等。问题主要分为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学生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远离老师,其学习状态、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还有就是学生不能像线下教学一样及时和老师探讨学习中的困难和疑问。教师方面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对线上教学软件使用不熟悉、对线上教学环境不熟悉、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掌控不熟悉;还有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情况不能及时获取。第四部分为第四章,主要是对提高当前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有效性的原因与策略研究。主要是从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影响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学生和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在于他们线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和原因从学生、教师和各级各类教育管理部门三个层面提出建议,以及对“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探索。最后一部分为论文的结语,主要是从研究发现、研究反思、研究展望三个角度作出阐述,对全文进行总结。

蒋佳琦[8](2021)在《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生成路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化,研究教师具备何种知识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相关研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何发展具体学科教师的教学知识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议话题。笔者在梳理研究相关文献后,基于教学知识相关理论基础和参照相关学者针对数学学科所提出的分析模型,构建出了关于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结构框架,并以此为指导给出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知识各层面的操作性定义。该框架主要包括两个一级维度,即数学教学内容知识和教学策略知识,在教学内容知识维度包含有数学基础性知识、数学横向知识和数学纵向知识;在教学策略知识方面包含有关教学要求的知识、有关学生学情的知识和有关教学设计与组织的知识。基于此框架定义,通过对于教师知识来源的相关文献整理和前期实地走访调查,搭建起了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生成路径的三维度框架,即自我学习与反思、集体学习与反思、教学实践与反思三层面生成路径,共包含15种一线数学教师教学知识主要的来源路径。本研究着重调查数学教师在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生成教学知识的路径是否具有差异性并分析不同路径对于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何种影响性、影响因素的由来;针对不同群体的数学教师开展生成路径的调查。以上海市中小学(初中和小学)在职数学教师以及学科教学数学方向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样本调查,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通过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提纲两种研究工具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最终总计回收203份有效问卷数据,并根据前期问卷调查的相关结果设计了访谈提纲,对8名身处不同教龄阶段的教师进行针对性访谈。最终,以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并通过访谈加以佐证,研究得到主要的结论有:1.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最重要的路径是教学实践与反思层面的路径,其次是自我学习与反思层面的路径、集体学习与反思层面的路径。2.自己常规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与体会,同事间教学实践讨论后的反思与体会,参与数学竞赛类、创新类课程的教学与反思,参与同级数学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集体备课、研讨是最重要的四种路径。3.学校数学学科校本培训,参与同级同类学校间外派、交流或轮岗,阅读数学相关的专业期刊、论文及教辅材料等书籍,入职前所参与、经历的各类数学教育实习、见习是最为一般的四种路径。4.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生成路径存在差异并且在不同群体的教师中存在显着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学段”,“不同办学性质”等方面。针对上述结论,为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本研究提出应当以实践作为导向进行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的相关教育与培训,开拓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性知识转化的相关渠道;通过以“课例分析”为主题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加强教师间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树立和引导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徐震[9](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5G前传网络资源分配研究》文中认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愿景与需求,是为了应对未来爆炸性增长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设备连接、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同时与行业深度融合,满足垂直行业终端互联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1]。5G从传统的封闭和非弹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开放、可伸缩、弹性的生态系统的转变,同时通信网络接入的业务种类繁多、业务特征各不相同,这些需求给5G网络的设计包括:网络功能、架构、资源等带来新的挑战,这些挑战要求5G网络服务具有灵活性、自适应智能化。因此5G的光承载网络亟需提升自身网络设计的灵活性和智能性来应对大规模流量和多业务场景的挑战。本论文针对5G前传网络面临的接入流量数据量庞大且流量业务种类繁多复杂的,研究5G前传网络资源调度算法,深入研究了在弹性光网络条件下的流量处理机制和网络资源调度算法,在综合考虑流量业务类型、前传网络资源的条件下,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流量处理机制和基于优先级判定的资源调度算法,实现了 5G前传网络资源处理的创新和突破。本文的工作和创新点如下:首先,针对5G网络的业务场景多样化和多设备接入带来的大规模复杂流量数据难题,提出了基于流量分类的流量预测机制。在网络请求接入部分对流量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流量分类和流量预测,通过流量梳理能使得前传网络根据不同业务类型的不同需求进行请求响应,形成业务类型与流量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同时经过流量预测得到未来时刻的流量数据类型,能较好应对5G网络提出的高可靠低延迟要求。通过实验仿真,我们使用的深度学习算法在流量处理方面降低了响应时延,提高了预测精度。其次,针对5G前传网络场景下资源调度智能化问题,提出基于流量请求优先级判定的资源分配算法。通过研究弹性光网络条件下资源分配和多种神经网络算法,在对大规模历史流量数据进行梳理后,根据流量预测结果和流量优先级判定,对优先级较高的流量请求进行资源分配。前传网络能根据不同流量业务的不同需求实现弹性资源智能化调度,能实现网络有限资源调度智能化、利用高效化同时我们提出了资源分配算法的评价机制,考虑系统资源分配与用户请求资源之间的平衡判定,在满足QoS的基础上实现前传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实验仿真,我们在该场景下提出的基于流量请求优先级的智能化资源分配算法能降低网络阻塞率,提高资源利用率。

陈林华[10](2021)在《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作为赛事服务产品的生产主体,其竞争优势既关系到国际体育赛事举办的效率和水平,也关系到体育赛事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在当前体育全球化治理体系重构,以及我国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的战略机遇期,研究我国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明确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内涵与特征,探索其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以及如何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提升我国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竞争优势,日益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为研究主题,探讨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竞争优势的获取,彼得·德鲁克认为关键是技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杰恩·巴尼认为来源于不断地学习和创新过程。基于此,本文将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利用文献资料、案例访谈法、问卷调查,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结合组织学习、网络组织等理论溯源与文献分析,逐步收敛核心概念并按照“心里倾向—能力变化—结果感知”的范式构建初步理论模型,提出相关假设框架,对730家上海本地曾参与过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的组织进行调研,并利用SPSS、AMO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本文的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国际体育赛事服务行业的基础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国际体育赛事服务产品具有“需求泛化”特殊性;另一方面,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的生产呈现出高度本地化的松散网络和非本地化的价值链业务网络相结合的特征。第二,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本质,即是以国际体育赛事服务为核心的知识异质体。需求、知识基础与组织学习、行动者与网络这三个概念组合共同诠释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基本属性,从而也决定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一般性(更低的成本、更高质量的服务、更有利的资源获取)与特殊性(灵活性、创新速度和业界声誉)。第三,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学习导向由“学习承诺”和“开放心智”两个维度构成。学习承诺和开放心智均对网络能力各维度产生直接、显着的正向影响;开放心智对竞争优势产生直接、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学习承诺对竞争优势的直接影响并不显着,原因可能在于两者之间存在时间上的远端关系。第四,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网络能力由网络规划能力、网络配置能力、网络运作能力和网络占位能力四个维度构成。网络能力各维度均对竞争优势产生直接、显着的正向影响;此外,网络能力各维度在学习承诺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而在开放心智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中发挥部分的中介效应。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提升的启示:(1)应高度重视学习导向对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2)兼顾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推进制度与文化建设的同时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发挥学习导向对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3)应重视网络能力建设,主动地参与外部网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充分发挥各项网络能力对竞争优势提升的积极效应等。相较于以往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深入探讨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行业的基本属性,以及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而形成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理论基础;第二,运用质性研究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学习导向、网络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既拓展了现有理论的应用场景,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有关组织竞争优势的理论成果。

二、网络资源的选择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资源的选择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影响因素及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5.1 结构安排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生命周期理论
        2.1.2 社会网络理论
        2.1.3 资源拼凑理论
        2.1.4 组织学习理论
        2.1.5 博弈论
    2.2 社会网络相关研究综述
        2.2.1 社会网络分类
        2.2.2 社会网络的特征
        2.2.3 现有相关研究述评
    2.3 知识融合相关研究综述
        2.3.1 知识融合的定义
        2.3.2 知识融合的相关研究
        2.3.3 现有相关研究述评
    2.4 资源拼凑相关研究综述
        2.4.1 资源拼凑的概念
        2.4.2 资源拼凑的维度划分
        2.4.3 影响因素研究
        2.4.4 影响效果研究
        2.4.5 现有研究述评
    2.5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相关研究综述
        2.5.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影响因素
        2.5.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博弈分析
        2.5.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风险研究
        2.5.4 现有研究述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影响因素探索性研究
    3.1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生命周期阶段划
        3.1.1 联盟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指标体系
        3.1.2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联盟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模型的构建
        3.1.3 联盟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实证研究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影响因素挖掘
        3.2.1 研究设计
        3.2.2 研究过程
        3.2.3 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4.1 相关概念及内涵维度
        4.1.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的知识融合
        4.1.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的资源拼凑
        4.1.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的组织学习
        4.1.4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网络
        4.1.5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程序公平
        4.1.6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部合法性
    4.2 理论模型构建
    4.3 研究假设提出
        4.3.1 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网络与知识融合
        4.3.2 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网络与资源拼凑
        4.3.3 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网络与组织学习
        4.3.4 资源拼凑与知识融合
        4.3.5 组织学习与知识融合
        4.3.6 组织学习、资源拼凑的中介作用
        4.3.7 联盟内部合法性的调节作用
        4.3.8 程序公平的调节作用
    4.4 控制变量的解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问卷设计
        5.1.2 样本选取
    5.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3 信度和效度检验
        5.3.1 信度分析
        5.3.2 效度分析
    5.4 假设检验
        5.4.1 变量相关性分析
        5.4.2 联盟网络与知识融合关系的检验
        5.4.3 联盟网络、资源拼凑与知识融合关系的检验
        5.4.4 联盟网络、组织学习与知识融合关系的检验
        5.4.5 联盟内部合法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5.4.6 程序公平的调节作用检验
    5.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5.1 联盟网络对知识融合的影响分析
        5.5.2 联盟网络、资源拼凑与知识融合的影响分析
        5.5.3 联盟网络、组织学习与知识融合的影响分析
        5.5.4 联盟内部合法性的调节作用
        5.5.5 程序公平的调节作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影响因素对知识融合决策行为作用的博弈分析
    6.1 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博弈要素
    6.2 博弈分析模型参数与收益矩阵
    6.3 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静态博弈分析
    6.4 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动态博弈分析
        6.4.1 动态演化博弈基本模型
        6.4.2 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6.4.3 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及仿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风险分析与防控
    7.1 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风险因素识别
        7.1.1 联盟知识融合主体风险
        7.1.2 联盟企业之间合作关系风险
        7.1.3 联盟内部环境风险
    7.2 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风险评价
        7.2.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2 基于PSO-BP神经网络的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风险评价模型
    7.3 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风险控制体系
        7.3.1 风险监测
        7.3.2 风险评估
        7.3.3 风险预警
        7.3.4 风险控制
    7.4 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风险防范对策
        7.4.1 主体风险防范措施
        7.4.2 关系风险防范措施
        7.4.3 联盟内部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与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8.3.1 研究局限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去中心化可信互联网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现状
        1.2.1 区块链技术
        1.2.2 信任到信任的互联网Blockstack
        1.2.3 Internet Blockchain
        1.2.4 去中心化互联网基础设施DII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去中心化可信域名根服务机制
    2.1 引言
        2.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描述
        2.1.2 研究现状
    2.2 设计目标
    2.3 去中心化可信域名根服务机制设计
        2.3.1 基于区块链的顶级域名操作交易格式定义及处理流程
        2.3.2 基于区块链的顶级域名解析流程
        2.3.3 基于区块链的接入认证机制设计
        2.3.4 基于信誉值的共识算法设计
        2.3.5 兼容性方案设计
    2.4 安全性分析与评估
        2.4.1 分区攻击
        2.4.2 DoS攻击
    2.5 原型系统实现与性能评估
        2.5.1 基于区块链的顶级域名操作性能评估
        2.5.2 基于区块链的顶级域名解析性能评估
        2.5.3 与现有基于区块链的域名方案对比
        2.5.4 初始化部署时间评估
        2.5.5 优势和可行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去中心化可信BGP安全机制
    3.1 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描述
        3.1.2 研究现状
    3.2 设计目标
    3.3 去中心化可信BGP安全机制设计
        3.3.1 总体设计思路
        3.3.2 基于区块链的BGP安全消息交易及区块格式设计
        3.3.3 防御前缀劫持攻击、路径伪造攻击和路由泄露方案设计
        3.3.4 基于区块链的接入认证机制设计
        3.3.5 基于分区和BLS签名的高效共识算法设计
        3.3.6 兼容性方案设计
    3.4 原型系统实现与评估
        3.4.1 防御前缀劫持攻击和路径伪造攻击性能评估
        3.4.2 防御路由泄露性能评估
        3.4.3 安全性分析与评估
        3.4.4 与现有BGP安全解决方案对比
        3.4.5 初始化部署时间评估
    3.5 本章小结
4 去中心化可信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机制
    4.1 引言
        4.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描述
        4.1.2 研究现状
    4.2 设计目标
    4.3 去中心化可信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机制设计
        4.3.1 总体设计思路
        4.3.2 基于可信执行环境技术的节点功能组件设计
        4.3.3 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交易及区块格式设计
        4.3.4 接入认证和分布式密钥生成机制设计
        4.3.5 基于资源贡献值和信任度的共识算法设计
        4.3.6 基于博弈论的双边评价机制设计
        4.3.7 兼容性方案设计
    4.4 原型系统实现与评估
        4.4.1 性能测试评估
        4.4.2 安全性分析与评估
        4.4.3 基于博弈论的双边评价机制有效性评估
        4.4.4 与现有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方案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选择与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互联网时代
        2.1.2 学习资源
        2.1.3 网络学习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有意义学习理论
        2.2.2 多媒体学习理论
        2.2.3 “学习者为中心”教育思想
        2.2.4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
3 网络学习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可选择性分析
    3.1 网络学习资源的发展
        3.1.1 “计算机网络+”教育阶段
        3.1.2 “互联网技术+”教育阶段
        3.1.3 “大数据+”教育阶段
        3.1.4 “人工智能+”教育阶段
    3.2 网络学习资源的类型及特性分析
        3.2.1 网络学习资源的类型
        3.2.2 网络学习资源具有个性化和交互性
        3.2.3 网络学习资源具有共享性和数字性
        3.2.4 网络学习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3.3 网络学习资源的可选择性分析
        3.3.1 网络学习资源可选择性分析的依据
        3.3.2 代表性网络学习资源的可选择性分析
        3.3.3 网络学习资源可选择性分析的结果
4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选择与使用的现状调查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1 确定问卷维度
        4.1.2 问卷初测与修改
    4.2 调查过程与实施
        4.2.1 调查过程与方法
        4.2.2 信度与效度分析
        4.2.3 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4.3 调查的数据分析
        4.3.1 基础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4.3.2 使用条件和方式分析
        4.3.3 选择方式和偏好分析
        4.3.4 使用现状和效果分析
5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选择与使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5.1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选择与使用的困境
        5.1.1 大学生的资源获取渠道较窄
        5.1.2 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5.1.3 网络学习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
        5.1.4 高校网络资源体系不健全
    5.2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选择与使用面临困境的原因
        5.2.1 大学生对资源信息掌握不全面
        5.2.2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滞后
        5.2.3 网络学习资源监管机制缺位
        5.2.4 高校校本资源建设投入不够
6 互联网时代优化大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选择与使用的具体路径
    6.1 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6.1.1 建立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
        6.1.2 构建网络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6.1.3 引导大学生学会用“网”
    6.2 拓宽大学生资源信息获取渠道
        6.2.1 做好网络学习资源服务工作
        6.2.2 注重网络资源信息普及工作
        6.2.3 推广协作学习、交互学习模式
    6.3 提高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6.3.1 提升网络学习素养
        6.3.2 培养资源检索能力
        6.3.3 增强自我监管能力
    6.4 推动网络学习资源高质量发展
        6.4.1 提高优质资源占比
        6.4.2 优化个性化推送功能
        6.4.3 提高资源更新频率
        6.4.4 完善权限保护机制
    6.5 完善高校网络资源库体系建设
        6.5.1 重点建设特色校本资源库
        6.5.2 将网络学习纳入培养计划
        6.5.3 提高教师的网络信息素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4)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列车通信以太网性能优化研究
        1.2.1 网络协议与应用现状
        1.2.2 网络架构与性能指标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1 调度控制优化研究
        1.2.3.2 路由管理优化研究
    1.3 网络重构优化基本问题与研究现状
        1.3.1 网络资源调度重构理论
        1.3.1.1 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资源调度
        1.3.1.2 预调度重构研究现状
        1.3.1.3 动态调度重构研究现状
        1.3.2 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理论
        1.3.2.1 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拓扑路由
        1.3.2.2 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研究现状
    1.4 论文整体结构与内容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4.2 整体研究架构
        1.4.3 章节安排
2 基于SCBFO的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策略
    2.1 引言
    2.2 系统间网络资源预调度模型
        2.2.1 时间触发流量通信原理
        2.2.2 系统间实时流量传输结构建模
        2.2.3 预调度重构约束与优化目标
    2.3 自适应细菌觅食算法设计
        2.3.1 细菌觅食算法架构与建模
        2.3.2 自适应趋化控制改进设计
        2.3.2.1 基于细菌搜索自调整趋化曲线的游动位移
        2.3.2.2 基于细菌间信息交流的翻转方向改进
        2.3.3 SCBFO算法整体流程设计
    2.4 算法性能与稳定性测试分析
        2.4.1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2.4.2 算法结果与性能分析
        2.4.2.1 最优解优化结果分析对比
        2.4.2.2 最优解搜索趋势分析对比
        2.4.2.3 最优解优化稳定性分析对比
    2.5 预调度重构模拟实验与评估
        2.5.1 系统间网络资源模拟实验模型设置
        2.5.2 预调度重构优化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MOFPSO的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策略
    3.1 引言
    3.2 ECN子网资源动态调度建模
        3.2.1 ECN子网调度模型分析
        3.2.2 ECN子网资源模型时域化
        3.2.3 动态调度重构约束条件
        3.2.4 动态调度重构分配策略目标
    3.3 多目标模糊粒子群算法设计
        3.3.1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设计
        3.3.2 状态自评估模糊控制器设计
        3.3.3 MOFPSO算法整体框架设计
    3.4 动态调度重构模拟实验与分析
        3.4.1 实验环境设置
        3.4.2 重构策略参数设定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4 子网规模调整与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TDE的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
    4.1 引言
    4.2 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拓扑架构建模
        4.2.1 ETB与 ECN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4.2.2 网络拓扑架构稀疏化建模
        4.2.3 路由性能分析与约束条件
    4.3 差分进化混合禁忌算法设计
        4.3.1 差分进化算法架构与建模
        4.3.1.1 参数向量初始化
        4.3.1.2 差分变异操作
        4.3.1.3 向量交叉重组
        4.3.1.4 贪婪选择操作
        4.3.2 禁忌搜索混合改进设计
        4.3.3 TDE算法整体框架设计
    4.4 拓扑路由重构模拟实验与分析
        4.4.1 模拟实验环境设置
        4.4.2 重构策略参数设定
        4.4.3 重构优化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列车通信以太网实验平台的重构优化实验
    5.1 引言
    5.2 网络重构优化实验平台设计
        5.2.1 列车通信以太网实验平台总体设计
        5.2.2 网络故障重构优化实验设计
        5.2.3 网络实时资源与异常流量设计
    5.3 基于TRDP的网络性能监控设备设计
        5.3.1 基于MIB的网络性能状态感知
        5.3.2 基于TRDP的网络重构通信设备
    5.4 网络重构优化组网实验与分析
        5.4.1 系统间预调度重构优化实验
        5.4.2 ECN子网动态调度重构优化实验
        5.4.3 网络拓扑路由重构优化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SCBFO 算法 CEC2015 测试函数对比实验结果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信息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教育信息化的提出
        二、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教育信息化理念
        三、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信息化资源概念和特点
    第一节 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 信息化资源的特点
        一、多样性
        二、开放性
        三、交互性
    第三节 信息化资源的教学价值
        一、对学生学习的价值
        二、对教师教学的价值
第二章 获取信息化资源的途径
    第一节 教育网站
        一、学科网(https://www.zxxk.com/)
        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eduyun.cn/)
    第二节 软件
    第三节 微信公众号
    第四节 数据库
第三章 信息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以汉中中学为例
    第一节 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
        一、问卷调查分析
        二、访谈分析
    第二节 高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信息化资源
        一、优质课件
        二、网络课程
        三、图片
        四、历史类视频
    第三节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化资源的困境
        一、硬件设施不足
        二、资源整合不易
        三、课堂时间紧张
第四章 信息化资源运用教学设计、策略及建议
    第一节 信息化资源运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一
        二、教学设计二
    第二节 信息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把握信息化资源使用的“度”
        二、注意运用信息化资源的作用点
    第三节 高效运用信息化资源的建议
        一、完善信息化硬件资源建设与管理
        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信息化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调查问卷
附录B 信息化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面向电力业务承载的混合组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配用电网中混合组网技术研究现状
        1.2.2 混合网络接入选择研究现状
        1.2.3 混合网络资源分配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智能配用电网的混合组网方案
    2.1 智能配用电通信业务QoS需求分析
    2.2 面向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混合组网模型
    2.3 混合组网的网络优化与资源管理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合无线网络接入选择算法
    3.1 引言
    3.2 面向电力业务QoS保障的混合无线网络接入选择算法
        3.2.1 基于主客观融合的综合权重确定方法
        3.2.2 网络属性的效用函数以及排序
        3.2.3 算法实施流程
    3.3 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负载均衡和业务优先级的资源分配算法
    4.1 引言
    4.2 基于鱼群算法的资源分配策略
        4.2.1 优化目标及约束条件
        4.2.2 优化方案的求解
    4.3 业务优先级划分策略
        4.3.1 初始业务优先级划分
        4.3.2 业务优先级动态调整
    4.4 算法实施流程
    4.5 仿真分析
        4.5.1 参数设置
        4.5.2 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现实价值
    第一节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相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基本理论依据
        三、学习理论对语文线上教学的启示
    第二节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案例分析
        一、线上教学实例分析
        二、线上与线下教学方式比较分析
        三、线上与线下教学评价比较分析
        四、线上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第二章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语文线上教学中高中生学习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 语文线上教学中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一、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优势
        二、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问题
第三章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实施建议
    第一节 影响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学生方面
        二、教师方面
        三、教学环境
    第二节 提高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一、对高中生的建议
        二、对语文教师的建议
        三、对教学管理部门的建议
        四、线上-线下的融合式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生成路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教师教学知识的相关研究
        2.1.1 教师知识的历史溯源
        2.1.2 教师教学知识的结构研究
    2.2 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相关研究
        2.2.1 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研究
        2.2.2 数学教师教学知识来源的相关研究
    2.3 文献综述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工具
        3.3.1 理论框架
        3.3.2 预设生成路径构建
        3.3.3 访谈提纲编制
    3.4 预研究问卷编制及分析
        3.4.1 问卷数据收集
        3.4.2 项目分析
        3.4.3 因素分析
        3.4.4 量表信效度分析
        3.4.5 路径维度框架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基本信息
    4.2 教学知识各维度生成路径总体情况
    4.3 教学内容知识维度生成路径差异比较
        4.3.1 自我学习与反思层面路径的重要性差异
        4.3.2 集体学习与反思层面路径的重要性差异
        4.3.3 教学实践与反思层面路径的重要性差异
        4.3.4 数学教师教学内容知识生成路径分析
    4.4 教学策略知识维度生成路径差异比较
        4.4.1 自我学习与反思层面路径的重要性差异
        4.4.2 集体学习与反思层面路径的重要性差异
        4.4.3 教学实践与反思层面路径的重要性差异
        4.4.4 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知识生成路径分析
    4.5 不同群体的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生成路径比较
        4.5.1 不同性别的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生成路径比较
        4.5.2 不同学历的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生成路径比较
        4.5.3 不同教龄的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生成路径比较
        4.5.4 不同学段的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生成路径比较
        4.5.5 公民办学校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生成路径比较
        4.5.6 不同群体教师教学知识生成路径差异分析
第5 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教师在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选择路径具有倾向性
        5.1.2 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生成路径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存在差异
        5.1.3 不同路径对于不同类别知识的重要性存在差异
    5.2 相关建议
        5.2.1 促进职前教育多元化发展,开拓实践化教育学习渠道
        5.2.2 以实践为主旨,制定相关教师培训内容
        5.2.3 以“课例分析”为主,“经验反思”为辅,开展教学沙龙活动
        5.2.4 培养数学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生成路径调查研究
附录2:访谈提纲
致谢

(9)基于深度学习的5G前传网络资源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流量处理研究
        1.2.2 5G光网络中资源分配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构安排
        1.3.1 主要工作
        1.3.2 论文组成
第二章 基于流置梳理的前传网络流量预测机制
    2.1 引言
    2.2 5G光前传网络流量处理及Conv-LSTM分析
        2.2.1 5G光前传网络中流量处理流程
        2.2.2 Conv-LSTM优势分析
    2.3 基于Conv-LSTM的前传网络流量梳理方案
        2.3.1 基于3D流量梳理的前传网络流量预测机制
        2.3.2 基于Conv-LSTM模型的流量处理过程
    2.4 仿真分析
        2.4.1 数据处理及指标设置
        2.4.2 实验仿真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前传网络资源分配
    3.1 引言
    3.2 前传网络资源分配问题理论分析
        3.2.1 前传网络资源分配研究概述
        3.2.2 前传网络资源分配理论分析
    3.3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前传网络资源分配方案
        3.3.1 流量请求优先级判定
        3.3.2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前传网络资源分配方案
    3.4 仿真分析
        3.4.1 仿真设置
        3.4.2 实验仿真及分析
    3.5 资源分配方案评价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论文工作总结
    4.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全球体育治理格局重塑加剧体育服务主体国际竞争
        1.1.2 体育产业政策频出对服务主体竞争力提出新的要求
        1.1.3 体育产业组织及市场主体竞争力研究有待继续深化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必要性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6.3 技术路线图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赛事服务组织
        2.1.2 竞争优势
        2.1.3 组织学习
        2.1.4 学习导向
        2.1.5 网络能力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竞争优势理论
        2.2.2 组织学习理论
        2.2.3 社会网络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3.1 国际体育赛事发展及服务的相关研究
        2.3.2 体育赛事服务组织内涵及特征的研究
        2.3.3 学习导向对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
        2.3.4 学习导向对组织网络能力的影响研究
        2.3.5 网络能力对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
    2.4 国内外现有文献述评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特征分析
    3.1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行业基础特征分析
        3.1.1 国际体育赛事产品的服务属性
        3.1.2 国际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特性
        3.1.3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本质
    3.2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一般性
    3.3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特殊性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案例访谈的理论模型构建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思路
        4.1.2 样本选择
        4.1.3 数据收集与整理
    4.2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分析
        4.2.1 样本组织的基本情况分析
        4.2.2 案例访谈资料的主范畴归纳
        4.2.3 主要变量的内涵表征描述
    4.3 基于案例访谈的理论模型构建
    4.4 相关核心变量的内涵与维度提炼
        4.4.1 学习导向的内涵及维度
        4.4.2 网络能力的内涵及维度
        4.4.3 竞争优势的内涵及维度
    4.5 文献对话与初步理论模型升华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
    5.1 学习导向与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网络能力提升
        5.1.1 学习承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网络能力的影响
        5.1.2 开放心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网络能力的影响
    5.2 学习导向与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提升
        5.2.1 学习承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5.2.2 开放心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5.3 网络能力与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提升
        5.3.1 网络规划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5.3.2 网络配置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5.3.3 网络运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5.3.4 网络占位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5.4 网络能力在学习导向与竞争优势之间的中介作用
        5.4.1 网络能力对学习承诺与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
        5.4.2 网络能力对开放心智与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
    本章小结
第6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
    6.1 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流程
        6.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6.1.2 问卷设计的流程
    6.2 核心变量的测量指标筛选
        6.2.1 自变量学习导向的测量指标筛选
        6.2.2 中介变量网络能力的测量指标筛选
        6.2.3 因变量竞争优势的测量指标筛选
        6.2.4 测量指标的内容效度测评
    6.3 预调研与问卷的修正
        6.3.1 学习导向预调研分析
        6.3.2 网络能力预调研分析
        6.3.3 竞争优势预调研分析
    6.4 大样本确定与数据来源
第7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7.1 数据分析方法
    7.2 正态分布检验
    7.3 信效度检验
        7.3.1 信度检验
        7.3.2 效度检验
    7.4 探索性因子分析
        7.4.1 学习导向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7.4.2 网络能力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7.4.3 竞争优势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7.5 验证性因子分析
        7.5.1 学习导向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7.5.2 网络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7.5.3 竞争优势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7.6 变量相关分析检验
    7.7 假设检验
        7.7.1 初始模型构建
        7.7.2 整体模型拟合检验
        7.7.3 差异检验
    7.8 讨论与分析
        7.8.1 学习导向对网络能力的作用机制分析
        7.8.2 学习导向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分析
        7.8.3 网络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分析
        7.8.4 网络能力在学习导向与竞争优势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知识异质体”本质决定组织竞争优势特征及影响因素
        8.1.2 学习承诺通过影响网络能力进而对竞争优势产生正向影响
        8.1.3 开放心智对组织竞争优势产生显着的直接和间接促进作用
        8.1.4 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非常重要
    8.2 研究启示
        8.2.1 充分认清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内涵特征
        8.2.2 高度重视组织学习导向并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8.2.3 兼顾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发挥学习导向促进效应
        8.2.4 推进网络能力建设发挥“意愿+能力”的综合效应
    8.3 创新之处
        8.3.1 研究创新
        8.3.2 主要贡献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8.4.1 研究的局限性
        8.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二 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三 预调研问卷
    附录四 正式调研问卷
致谢

四、网络资源的选择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长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融合影响因素及风险防控研究[D]. 王琳. 吉林大学, 2021
  • [2]去中心化可信互联网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D]. 何国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选择与使用研究[D]. 马雪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4]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研究[D]. 陈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信息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 孟小路.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6]面向电力业务承载的混合组网技术研究[D]. 贾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 杨能群.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8]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生成路径调查研究[D]. 蒋佳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基于深度学习的5G前传网络资源分配研究[D]. 徐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10]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林华.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标签:;  ;  ;  ;  ;  

网络资源的选择与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