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手术对豚鼠脑干诱发电位测量的影响

内耳手术对豚鼠脑干诱发电位测量的影响

一、豚鼠内耳手术对脑干诱发电位测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丽芳[1](2021)在《靶向外毛细胞Prestin的PLGA纳米粒拮抗急性听力损失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听力损失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感觉障碍,是许多内耳疾病的临床表现。内耳感觉毛细胞受损或丢失是引起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但哺乳动物的内耳缺乏增殖或再生能力。因此,一旦内耳感觉毛细胞受损或丢失将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发生,很难挽救。目前,纳米递药系统在内耳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显示出向内耳递送各种治疗剂的巨大潜力,但如何有效的将药物递送至基底膜顶回毛细胞是耳科学专家面临的重大挑战。通常认为,药物经局部给药后会聚集在基底膜底回毛细胞,然后在鼓阶外淋巴中慢慢扩散至中回和顶回毛细胞,主要发挥防治高频听力损失的作用。但如何设计一种递药系统使其能够有效地靶向基底膜顶回毛细胞防治低频听力损失还不清楚。Prestin是在内耳外毛细胞侧膜上特异性表达的跨膜蛋白,具有增强外毛细胞的电动性、提高听力敏感性的特点,为主动靶向耳蜗基底膜外毛细胞提供了可能。本课题以PLGA纳米粒为递送载体,选择靶向肽A665和亲水性物质P407对纳米粒进行修饰,先对其体内靶向性进行考察,随后分别载两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研究该纳米粒拮抗豚鼠急性听力损失的作用,期望为临床听力损失的治疗提供新思路。首先采用经典的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纳米粒,以荧光物质香豆素-6为示踪物质,在体外HEI-OC1细胞模型中考察纳米粒摄取特性。结果显示,纳米粒均能被细胞有效摄取,但经A665修饰的PLGA NPs在胞核有明显的分布,表明A665能够促进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随后在体内通过两种局部给药方式考察不同修饰的纳米粒在耳蜗圆窗膜和基底膜的分布。经圆窗龛给药后,PLGA NPs在圆窗膜分布最多,其余三组纳米粒分布较少且无明显差别。经A665修饰的纳米粒与不经修饰的纳米粒相比在基底膜顶回毛细胞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同时,A665-PLGA NPs和A665/P407-PLGA NPs的底回和顶回之间的纳米粒分布量存在显着性差异。此外,纳米粒经圆窗膜直接注射给药后,也出现了相同趋势。以往的研究通常表明纳米粒聚集分布在基底膜底回和中回毛细胞,因此,我们推测A665具有靶向基底膜顶回毛细胞的能力。为了深入研究该纳米递药系统在基底膜的分布规律,以修饰A665的罗丹明B和纳米粒包载的香豆素-6为示踪物质,通过高分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的共定位分析进一步研究A665修饰的纳米粒在基底膜三回外毛细胞的分布量,验证A665的靶向能力。结果显示,在两种不同的给药方式下,A665修饰的纳米粒在基底膜的分布趋势均为底回<中回<顶回,即存在逆向分布的趋势,侧面说明prestin可能较多地分布在基底膜顶回外毛细胞。随后,为了研究纳米粒的靶向机制,我们采用石蜡切片和免疫荧光的方法在耳蜗组织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进行机制考察。值得注意的是,经A665修饰的纳米粒会较多地聚集在Corti器,A665和prestin的免疫荧光研究揭示了其靶向机制是通过prestin介导的。为考察靶向纳米递药系统应用于听力损失治疗的潜在能力,分别载入两种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姜黄素和丁酸钠),考察其对豚鼠急性听力损失模型的耳保护作用。通过基底膜铺片和听性脑干反应评价载药纳米粒拮抗豚鼠急性听力损失的作用,在所有检测频率下(4 k Hz、8 k Hz、Click)载药纳米粒均具有明显的耳保护作用(P<0.001)。特别地,经A665修饰的载姜黄素纳米粒与原料药或未修饰的纳米粒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合基底膜的形态学分析,证实该纳米粒产生几乎完全的耳保护作用。虽然载丁酸钠纳米粒的耳保护作用弱于原料药,但经A665修饰后能够明显降低其听力阈值和减少内耳毛细胞的丢失,提示经A665修饰的纳米粒在治疗听力损失方面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为考察靶向纳米递药系统在听力损失应用中的安全性,以HEI-OC1细胞为模型考察空白纳米载体(不载药的对照组)的细胞毒性,均显示出良好的细胞相容性。随后以斑马鱼胚胎为毒性研究模型,考察纳米粒在96 h内对斑马鱼胚胎的孵化率、存活率、致畸率、体长和神经丘毛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均无明显的斑马鱼胚胎毒性。进一步采用体内豚鼠动物模型,通过听功能和形态学评价考察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用于耳部给药的安全性,结果均显示出靶向纳米递药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提示其可作为临床应用的潜在治疗剂。综上所述,本课题证明了经A665修饰PLGA纳米粒具有靶向耳蜗外毛细胞的prestin的能力,顶回尤甚,并且负载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靶向纳米粒对卡那霉素联合呋塞米诱导的听力损失提供几乎完全的耳保护作用。本课题首次研究了载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PLGA纳米粒拮抗豚鼠急性听力损失的作用,为未来临床治疗听力损失提供参考依据。

廖辉煌[2](2021)在《聚维酮碘对豚鼠耳毒性的实验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聚维酮碘溶液对中耳黏膜损伤程度及内耳毒性的研究。方法:选取26只体重及听力正常的豚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1(一次生理盐水给药)4只;对照组2(连续生理盐水给药)4只;实验组1(一次聚维酮碘给药)9只;实验组2(连续聚维酮碘给药)9只;一次给药组:双耳经鼓室注射生理盐水或5%聚维酮碘0.2ml,作用10min后吸出药液;连续给药组:双耳经鼓室注射生理盐水或5%聚维酮碘0.2ml,作用10min后吸出药液,一天一次。7天后全部豚鼠行ABR检测;检测后快速取出听泡,通过评分系统对中耳腔进行评分;随后取耳蜗基底膜,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内外毛细胞。结果:1.实验前,所有组豚鼠听力全部在正常范围内;2.实验后,一次生理盐水给药组有1耳听力下降稍有,但不超过10d B n 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生理盐水给药组中耳未出现黏膜增厚、血肿、充血、粘连现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未见基底膜毛细胞丢失;3.连续生理盐水给药组有1耳听力下降稍有,但不超过10d B n 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生理盐水给药组偶见黏膜增厚和充血,无血肿和粘连形成,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未见基底膜毛细胞丢失;4.一次聚维酮碘给药组中有2耳听力无下降,其余16耳有10--65d B n HL听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聚维酮碘给药组以黏膜充血和血肿为主要变化,无黏膜增厚和粘连现象,但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未见基底膜毛细胞丢失;5.连续聚维酮碘给药组有14耳全聋,90d B n HL未能引出III波,其余4耳亦有严重听力损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中耳均有明显黏膜增厚、血肿、充血、粘连,耳蜗基底膜各回毛细胞均有不同程度丢失。结论:5%聚维酮碘溶液可对中耳黏膜产生损伤并具有耳毒性,我们在耳部手术时应该避免聚维酮碘溶液进入中耳腔内。

方舒[3](2019)在《光遗传学转染大动物耳蜗螺旋神经节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患者来说,电子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迄今为止已帮助约50万听障患者重获新声。但在复杂的声音环境中,他们的言语识别能力仍远低于常人,这是由于CI本身编码能力有限所致。正常人能区分2000种不同频率的声音,而目前的CI只有12-24个频率通道,因此这些患者在音乐鉴赏方面,特别是听辨高音和音色时仍不理想。光遗传学技术的问世为这一困境带来了希望,光敏感蛋白兼具高时间敏感性和高空间特异性,可精准调控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Neurons,SGNs),提高听觉敏感度及强度,帮助听障患者获得更好的听觉体验。2014年德国学者Moser将光敏感蛋白表达在小鼠耳蜗SGNs上,并利用蓝光成功诱发了听觉电位。Wrobel等在2018年通过光遗传学刺激重建了部分耳聋沙鼠的听觉行为。这些重要发现显示光遗传学技术不论在CI的优化改良还是耳聋治疗领域均大有可为。目前用于光遗传学耳蜗刺激研究的主要动物模型为啮齿类,我们认为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如能在听觉系统更接近于人的大动物模型上得到验证,对于光学耳蜗(Optical Cochlear Implant,oCI)的临床转化研究及SNHL的临床治疗意义会更加重大。本研究中我们利用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光敏感蛋白?视紫红质通道蛋白2(Channelrhodopsin-2 ChR2)基因转染白化耳聋荣昌猪耳蜗SGNs,建立遗传学大型耳聋动物模型,探索光敏感蛋白对耳聋大动物SGNs的调控机制,为光耳蜗的研发及SNHL的临床治疗提供直接的实验和理论支持。第一部分豚鼠光遗传学技术验证目的:构建光遗传学成年哺乳动物模型,验证病毒及导入方式的安全性,探索成年哺乳动物光遗传学刺激参数。方法:选取350-400g的成年豚鼠20只,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经圆窗导入AAV2/8-hSyn-ChR2(H134R)-mCherry构建光遗传学成年哺乳动物模型,一组经圆窗导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记录分析导入前后短声(Click)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阈值,潜伏期及振幅,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病毒导入3周后光敏感蛋白在耳蜗SGNs的表达情况,470nm蓝光刺激转染SGNs并记录光诱发复合动作电位(Optically 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oCAP)探索光遗传学刺激实验参数。结果:导入后豚鼠ABR阈值较导入前增加约6dB,手术及病毒导入对豚鼠听力影响较小。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转染3周后豚鼠SGNs可见光敏感蛋白表达,利用470nm蓝色激光刺激SGNs成功诱发出oCAP。oCAP在激光强度高于3.7mW时可被诱发,其幅值随着激光强度增加而增大。5.8mW的激光能量所诱发的oCAP幅值最大,为0.78μv,这与40dB SPL声刺激诱发的复合动作电位(Acoustically 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aCAP)接近,40dB SPL的aCAP幅值为0.7μv。结论:成功利用成年豚鼠建立光遗传学哺乳动物模型,动物耳蜗转染前后听力损失较小,证明经圆窗导入的转染方式安全。免疫组化染色验证了光敏感蛋白在成年豚鼠SGNs的表达、电生理实验成功记录到oCAP,表明光遗传学刺激参数可靠,为探索光遗传学转染大型哺乳动物SGNs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荣昌猪听功能及内耳形态学研究目的:研究荣昌猪听功能及内耳形态学特征,选择年龄合适的荣昌猪用于光遗传学大动物模型构建。方法:记录分析出生后不同阶段(P1,P7,P14和P28)的正常荣昌猪与白化荣昌猪Click-ABR阈值、潜伏期及振幅,测听结束后进行耳蜗取材,分别制作耳蜗基底膜铺片及冰冻切片,结合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耳蜗毛细胞、血管纹及SGNs等结构。结果:白化荣昌猪P1时即为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正常荣昌猪ABR阈值为35-40dB SPL,ABR波形与人类的相似,均有七个波,各波潜伏期和振幅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在P14趋于稳定;白化荣昌猪P1时毛细胞及纤毛与正常荣昌猪无明显差异,P7时开始出现外毛细胞确缺失,部分纤毛聚集成簇、倒伏甚至缺失,内毛细胞在P28时仍存在;P14时SGNs仍与正常荣昌猪的无明显差异,P28时较P1减少23.72%,较同龄正常荣昌猪的SGNs减少24.94%;血管纹P1时即变薄。结论:通过研究分析正常荣昌猪及白化荣昌猪的听功能及内耳形态学特征,首次发现P14-P28是白化耳聋荣昌猪病理进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建议相关治疗研究在该时间窗内或此前进行。第三部分白化耳聋荣昌猪光遗传学研究目的:建立光遗传学耳聋大动物模型,明确耳聋大动物光遗传学刺激实验参数,探索光敏感蛋白对耳聋大动物SGNs的调控机制,为光耳蜗的研发及SNHL的治疗提供直接的实验和理论支持,为解释Waardenburg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P14正常荣昌猪6只,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用于构建光遗传学大动物模型,一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测定导入前后Click-ABR,分析阈值、潜伏期及振幅变化。免疫荧光染色验证光敏感蛋白在荣昌猪SGNs的表达情况。选取白化耳聋荣昌猪11只,8只经圆窗导入AAV2/8-hSyn-ChR2(H134R)-mCherry转染SGNs构建光遗传学大型耳聋动物模型,3只为生理盐水导入对照组。470nm蓝光刺激转染耳蜗SGNs诱发oCAP探索光遗传学刺激实验参数,免疫荧光染色验证光敏感蛋白在转染耳聋猪耳蜗SGNs的表达。结果:成功经圆窗膜将AAV2/8-hSyn-ChR2(H134R)-mCherry导入荣昌猪耳蜗,正常荣昌猪导入后ABR阈值较导入前增加约8dB,手术及病毒导入对正常荣昌猪听力影响较小。免疫荧光共定位发现正常及白化耳聋荣昌猪SGNs均成功表达了光敏感蛋白,470nm的蓝色激光刺激转染白化耳聋荣昌猪的耳蜗SGNs,未记录到oCAP。结论:国内外首次利用光遗传学成功转染耳聋大动物耳蜗SGNs,将进一步在耳聋动物模型上尝试记录oCAP,同时探索光刺激信号编码的时间、频率和强度分辨率,为未来光耳蜗的研发提供更有力的实验依据。白化荣昌猪是人类Waardenburg综合征2A型疾病的天然动物模型,我们的研究也将有利于解释Waardenburg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并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

郭霞[4](2019)在《血清LP(a)及内耳组织MCP-1在梅尼埃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梅尼埃病的动物模型,检测血清脂蛋白(a)和内耳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探讨这两种蛋白在梅尼埃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1动物分组及处理:选取健康的SPF级别的白色SD大鼠30只,体重为150250g±10g之间,实验前观察所有大鼠可见大鼠活动敏捷、耳廓反应灵敏、听觉灵敏度均正常,然后将此30只大鼠随机的分为正常组(n=10)、生理盐水(对照组)(n=10)和梅尼埃病模型组(n=10),之后给予三组大鼠不同方式的处理。首先正常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待17d后进行取材;模型组先给予醋酸去氨加压素4μg/kg/d,腹腔连续注射7d后,加大剂量为6μg/kg/d,第810天连续注射,17d后进行取材;对照组给予与模型组相同浓度计量的生理盐水,并且用法用量同模型组,待17天后进行取材。2听力检测:分别对三组大鼠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的检测,观察三组大鼠听力的变化及区别。3 HE染色:观察三组动物心肝肾的HE染色,然后将耳蜗组织通过固定、脱钙、石蜡包埋等一系列过程后首先通过HE染色观察模型组大鼠耳蜗是否有膜迷路积水形成,然后采用Image-Pro Plus分析软件对大鼠耳蜗蜗管横截面积(SM)与蜗管加前庭阶横截面积(SV+SM)之比进行分析。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脂蛋白(a)的浓度:造模完成后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清脂蛋白(a)的浓度。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CP-1在三组动物耳蜗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模型组大鼠在用药之后逐渐出现自发活动的减少、听觉灵敏度的下降以及步态不稳等梅尼埃病的相对症状;正常组和生理盐水组自发活动和听觉灵敏度正常。2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三组大鼠ABR指标中Ⅱ波、Ⅴ波的潜伏期延长以及ⅢⅤ波间期变化较大,其中正常组及生理盐水组Ⅱ波、Ⅴ波的潜伏期及ⅢⅤ波间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而模型组与对照组及正常组相比较Ⅱ波、Ⅴ波的潜伏期及ⅢⅤ波间期延长且具有明显差异(P<0.05)。3 HE染色结果显示:三组大鼠心肝肾组织结构清晰,形态排列规则,均未出现明显的充血、水肿、炎症以及其他的病理变化;模型组耳蜗出现明显的膜迷路积水,前庭膜(Reissner膜)向前庭阶方向隆起,甚至断裂,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Corti氏器外毛细胞减少;但正常组和对照组耳蜗未出现膜迷路积水,前庭膜平直,无隆起,耳蜗螺旋神经节的细胞数目也未减少,Corti氏器完整,毛细胞未见减少;并且正常组和对照组耳蜗蜗管与蜗管加前庭阶横截面积之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模型组和正常组及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4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脂蛋白(a)发现模型组血清脂蛋白(a)明显升高,且与正常组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而正常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脂蛋白(a)无明显差异(P>0.05)。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耳组织MCP-1显示:模型组耳蜗组织的外侧壁、血管纹、螺旋神经节以及Corti氏器等组织及周围有明显的阳性表达,但在正常组和对照组耳蜗组织中MCP-1无表达。结论1醋酸去氨加压素可诱发实验动物的膜迷路积水并且造成耳蜗听觉受损。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得出,血清脂蛋白(a)和MCP-1在梅尼埃病时表达量高于正常组及对照组,说明这两种因子可能与梅尼埃病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图9幅;表5个;参125篇。

宋强[5](2016)在《带状体突触分布和形态及噪声作用致带状体突触的亚细胞结构改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总长度从12-46mm的斑马鱼的听力敏感度进行分析,评估听觉诱发电位,观察球囊毛细胞和带状体突触的形态学变化,为下一步噪声性聋模型打下基础。以及验证在105分贝宽带噪声暴露2小时的条件下,豚鼠听功能和带状体突触亚细胞结构的改变,探讨带状体突触的损伤与阈上听功能损伤的联系,明确带状体突触损伤介导的噪声性聋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根据斑马鱼总长度(年龄)分为7组。随后,确定成年斑马鱼的听频范围,测定其发育中听觉诱发电位阈值变化,研究球囊毛细胞发育变化以及带状体突触的分布、密度和形态变化。噪声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和噪声组(1DPN,1WPN和1MPN三个亚组)。噪声组动物经过105分贝宽频噪声暴露2小时。测定正常组和噪声组实验豚鼠的听功能,观察带状体突触的形态学变化,并检测相关蛋白其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斑马鱼的听力变化与形态学结果如下:1、听觉敏感度和TL(年龄)相关,听频范围不变;2,毛细胞数量至成年期末期不断增加,主要位于球囊后部分;3,毛细胞的高度和直径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异性,毛细胞密度、Ribeye b蛋白表达模式和带状体大小的改变与TL(年龄)相关,并与AEP阈值变化基本一致。噪声后实验动物CAP振幅未恢复正常,但带状体突触受损后的的修复为部分可逆,损伤主要发生在内毛细胞的蜗轴侧。Ribeye A-domian和Piccolo的mRNA表达量在噪声后不能恢复。结论:首次检测到斑马鱼更宽的听频范围(100Hz-12 kHz),听觉敏感度的变化与球囊的形态变化相一致,并揭示球囊的发育和斑马鱼听觉灵敏度之间的关系。尽管短暂低声强的噪声暴露后造成带状体突触的大规模损伤,但未产生持久性阈移。CAP振幅的下降提示带状体突触在声音强度和时间处理能力的下降,揭示隐藏的听力损失是突触病的性质。形态学结果提示损伤主要发生在内毛细胞蜗轴侧,并且带状体突触部分蛋白的mRNA表达在噪声后存在异常。

孙常领[6](2016)在《PEG-PLA纳米粒介导的地塞米松内耳持续递送及其拮抗顺铂耳毒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聚乙二醇-聚乳酸(PEG-PLA)纳米粒作为载体,经圆窗膜给药向内耳持续递送地塞米松的可行性;观察载有地塞米松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经圆窗膜和腹腔注射给药拮抗顺铂耳毒性的效果。方法:利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构建载有脂溶性地塞米松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DEX-NPs),考察其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大小及分布、Zeta电位;用香豆素-6标记PEG-PLA纳米粒,研究经圆窗膜给药后PEG-PLA纳米粒在耳蜗内的分布;测定DEX-NPs圆窗膜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外淋巴液中的地塞米松浓度,了解DEX-NPs经圆窗膜给药后的体内释放特征;通过构建豚鼠顺铂耳毒性动物模型,明确DEX-NPs经圆窗膜和经腹腔注射单次给药后拮抗顺铂耳毒性的效果,并对DEX-NPs体内应用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估。结果: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能成功制备DEX-NPs,扫描电镜下观察,DEX-NPs外观为球形,表面规整光滑,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为130±4.78 nm,表面电位为-26.13±3.28 mV,包封率为48.58±6.74%,载药量为8.24±2.85%;经圆窗膜给药后,香豆素-6标记的PEG-PLA纳米粒能迅速透过圆窗膜,主要分布于螺旋神经节,耳蜗外侧壁和耳蜗Corti’s器;DEX-NPs经圆窗膜给药后48 h,在外淋巴液中仍能测到较高浓度的地塞米松,而相同剂量的地塞米松经圆窗膜给药后12 h,在外淋巴液中已无法测到地塞米松;DEX-NPs经圆窗膜和经腹腔注射单次给药均能有效地减轻顺铂造成的耳蜗组织损伤和听力下降,而地塞米松经圆窗膜和腹腔注射单次给药不能有效地拮抗顺铂耳毒性;DEX-NPs经圆窗膜给药后未出现明显的听力下降,仅在圆窗龛及鼓阶内引起轻微的炎症反应,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DEX-NPs经腹腔注射给药也未引起明显的听力损失。结论:PEG-PLA是向内耳持续递送药物的理想载体;载有地塞米松的PEG-PLA纳米粒经圆窗膜和腹腔注射单次给药均能有效地拮抗顺铂耳毒性。

王爱平[7](2016)在《泻火化瘀通窍法影响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8/3及Fas系统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当各级听中枢或听神经、螺旋器的毛细胞发生病变,导致对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的传导发生障碍,此即为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鼻喉科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内耳血流障碍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会加重缺血导致内耳血流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和生理过程,是多个因素和靶点参与的反应。在近些年中医治疗内耳疾病的报道中,活血化瘀类药物最为常用和有效,其次是清肝泻火类药物,本实验中,将活血化瘀与清肝泻火联合用药结合形成泻火化瘀通窍法,以达到增加疗效的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索(1)血管阻断法在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中的应用;(2)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血管阻断法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3)探明泻火化瘀通窍法改善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动物造模与分组:采用血管阻断法造模,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五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和泻火化瘀通窍组。实验方法:正常组:不给药;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正常饮食不给药。清肝泻火组:造模成功后一天,每天分两次给予清肝泻火药物灌胃,每次2ml,每只大鼠均连续灌胃7天;行气活血化瘀组:造模成功后一天,每天分两次给予行气活血化瘀药物灌胃,每次2ml,含药物2g,每只大鼠均连续灌胃7天;泻火化瘀通窍组:造模成功后一天,每天分两次给予泻火化瘀通窍药物灌胃,每次2ml,共含药物5g,每只大鼠均连续灌胃7天。实验指标:(1)各组大鼠分别与造模后、用药前和用药后7天检测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2)用解剖显微镜对耳蜗基底膜铺片毛细胞进行观察;(3)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4)制备耳蜗组织匀浆,采用TBA法和可见光法对耳蜗组织的MDA含量和CAT活性进行检测;(5)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aspase-8、Caspase-3的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8、Caspase-3的蛋白表达;(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耳蜗组织中Fas、FasL mRNA水平变化;westernblot检测耳蜗组织中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7)梯度pcr检测耳蜗组织中xiap、xaf1mrna水平变化;westernblot检测耳蜗组织中xiap、xaf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着差法(lsd)方法,以p<0.05和p<0.01作为显着性和极显着性差异的标准。结果:1.泻火化瘀通窍组治疗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显着低于模型组、清肝泻火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p<0.05-0.01)。正常组的阈值最低,与其他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耳蜗基底膜铺片基底膜外毛细胞显微结构观察显示:正常组外毛细胞分布呈三排,可清晰看到外毛细胞分布均匀,排列整齐,无明显缺失;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见外毛细胞大部分变形,排列严重紊乱,崩解破坏,大片缺损,细胞连接消失,纤毛倒伏严重,外毛细胞结构出现极其严重的破坏,出现坏死和凋亡;行气活血化瘀组见外毛细胞排列较为整齐,部分变形,部分出现坏死;泻火化瘀通窍组见外毛细胞排列整齐,散在缺失,个别轮廓不清。模型组及清肝泻火组外毛细胞损伤较重,细胞出现凋亡和坏死,泻火化瘀通窍组及行气活血化瘀组外毛细胞损伤相对较轻,且行气活血化瘀组损伤相对于泻火化瘀通窍组损伤更为明显。3.正常组阳性细胞荧光基本分布在血管纹区域,基底膜上几乎无表达。模型组与药物干预组的基底膜上的三排外毛细胞荧光信号明显增多、增强,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泻火化瘀通窍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的毛细胞荧光信号明显减少(p<0.01),散在分布在基底膜上,且泻火化瘀通窍组这一表现更加明显(与行气活血化瘀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清肝泻火组的毛细胞信号较泻火化瘀通窍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则明显增强(p<0.01)。4.耳蜗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与cat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模型组和清肝泻火组的mda含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说明模型组和清肝泻火组两组大鼠的耳蜗微循环障碍最严重,泻火化瘀通窍组与清肝泻火组和模型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正常组的cat活性最高,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的cat活性显着高于行气活血化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清肝泻火组及模型组相比较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5.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耳蜗组织中caspase-8mrna和caspase-3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caspase-8和caspase-3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而与模型组、清肝泻火组相比,行气活血化瘀组和泻火化瘀通窍组caspase-8和caspase-3mrna的表达则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各组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mrna表达结果类似,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清肝泻火组相比,行气活血化瘀组和泻火化瘀通窍组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表达则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较行气活血化瘀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耳蜗组织中fasmrna和fasl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及清肝泻火组fas、fasl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而与模型组与清肝泻火组相比,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fas、fasl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各组fas、fasl蛋白表达,泻火化瘀通窍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行气活血化瘀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也又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清肝泻火组、模型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比正常组则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较行气活血化瘀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耳蜗组织中xiap、xaf1mrna的表达。正常组呈现较低表达,与其他各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xiapmrna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但是清肝泻火组和模型组两组xiapmrna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的xiap蛋白有表达,模型及药物干预各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xiap蛋白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显着增高(p<0.05,p<0.01);而行气活血化瘀组xiap蛋白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也显着增高(p<0.05);但是清肝泻火组和模型组两组xiap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中xaf1mrna有表达,模型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xaf1mrna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然而清肝泻火组与模型组两组xaf1mrna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行气活血化瘀组xaf1mrna表达水平也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正常组的xaf1蛋白有表达,模型及药物干预各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xaf1蛋白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同样的,行气活血化瘀组xaf1蛋白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也由明显降低(p<0.01);然而清肝泻火组与模型组两组xaf1l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血管阻断法可用于建立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该建模方法操作简单、可靠性高、造模成功率高、对动物的伤害小,模型动物均出现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值得推广应用。2.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显着提高听阈,模型建立成功后24h时听阈即显着增加(p<0.05),7d后听阈维持无明显变化。3.泻火化瘀通窍法具有缓解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大鼠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和改善大鼠损伤后听力的作用。4.泻火化瘀通窍法可有效改善血管阻断法引起的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mda含量,提高cat活力,且优于行气活血化瘀法。5.泻火化瘀通窍法能够明显抑制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耳蜗组织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优于行气活血化瘀法。6.泻火化瘀通窍法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耳蜗组织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抑制毛细胞凋亡。7.fas和fasl基因和蛋白均参与大鼠耳蜗微循环障碍损伤,泻火化瘀通窍法能够明显抑制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耳蜗组织fas和fasl的表达,且优于行气活血化瘀法。8大鼠耳蜗微循环障碍后耳蜗凋亡现象与XIAP及XAF1的表达相关,泻火化瘀通窍法可能通过提高XIAP的表达抑制XAF1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9泻火化瘀通窍法抑制细胞凋亡能力高于活血化瘀法。

吴玮,韩浩伦,余萌,王方园,屈昌北,张建中,王鸿南,李保卫,王刚,孟令照,虞学军,吴大蔚,牛聪敏,刘钢[8](2013)在《失重和飞船舱内噪声复合因素对豚鼠内耳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失重及飞船舱内噪声复合因素对豚鼠听功能的损伤作用,及其对凋亡标志物Caspase-3在豚鼠内耳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6只,单纯失重组(A组)、单纯噪声组(B组)及失重+噪声组(C组)各10只。单纯失重组(A组)仅给予后肢悬吊模拟失重处理;单纯噪声组(B组)仅给予模拟飞船舱内噪声暴露;噪声+失重组(C组)同时给予噪声暴露和模拟失重的复合因素处理。实验前、暴露后即刻和恢复3天测试听性脑干反应阈值。于暴露后8小时和3天两个时间点取耳蜗,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凋亡标志物Cas pase-3在实验动物内耳毛细胞、血管纹及螺旋神经节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在暴露后8小时和恢复后3天两个时间点上,A组ABR阈值分别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暴露前后,A组分别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在恢复前后ABR,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分别与A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单纯失重组(A组)、单纯噪声组(B组)和失重+噪声组(C组)在暴露后、恢复3天两个时间点上,毛细胞和血管纹Caspase-3表达均为阳性。三个实验组暴露后螺旋神经节的凋亡标志物Caspase-3表达均为阳性,其中A、C组为强阳性表达,B、C组为弱阳性表达。而恢复3天后,A组动物Caspase-3表达为阴性,较实验后表达明显降低,B、C组动物Caspase-3表达均为阳性,较暴露后表达有所增强。结论失重和模拟飞船噪声均可造成豚鼠ABR阈值的升高,当两者复合作用时,噪声暴露可能对其造成的听力损失的影响更大。相比于单纯噪声暴露,失重与噪声因素复合作用时可减缓听力恢复的进程。二者复合作用引起的听力损失与内耳毛细胞、螺旋神经节和血管纹细胞的凋亡有关。

廖婷[9](2013)在《树鼩内耳结构及听觉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树鼩(Tupaia be 1 angeri,Tree shrew)属哺乳纲,灵长目原猴亚目树鼩科[1],生长于亚洲东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和海南等西南部地区。目前国内外应用于听力功能研究的实验动物多为啮齿类动物如豚鼠、大鼠和灵长类动物如狐猴等。树鼩被应用于病毒、神经、消化、泌尿、生殖、免疫、眼科和社会生物学等研究[2],在广西已建立有树鼩的肝炎动物模型[3],但在耳部疾病研究领域,国内外很少有文献报道。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是听力学检测常用的电生理学指标。本研究通过对树鼩进行短声(click)及短音(tone pip)诱导ABR分析,探讨树鼩的听觉功能。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树鼩的耳蜗结构进行显微观察,揭示其听觉特点,从而为后续树鼩听觉传导通路的研究及建立树鼩耳部疾病实验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运用美国 TDT 公司(Tucker-Davis Technologies)TDT SystemⅢ电位反应测听仪对正常树鼩进行短声和短音ABR测定,分析其波形变化规律,确定其听阈值及各频率反应阈值。树鼩听觉功能检测结束后,断头处死,立即取颞骨部听泡进行耳蜗灌流固定,行听泡石蜡切片HE染色,全耳蜗基底膜铺片HE染色和耳蜗基底膜扫描电镜,观察其细胞形态特点。结果:(1)大体标本观察:树鼩耳蜗结构具有典型的螺旋形结构,耳蜗回数为3.5回。(2)耳蜗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血管纹、前庭膜、螺旋神经节及柯蒂氏器结构清晰可见,螺旋神经节可分为大而染色深、小而染色浅的两种类型。(3)基底膜铺片结果:基底膜内毛细胞均呈一排,外毛细胞呈三排。基底膜长度约13.6mm,耳蜗毛细胞的总数为6938个,其中内毛细胞总数1471个,外毛细胞总数5467个。(4)扫描电镜结果:树鼩耳蜗毛细胞基本与其他哺乳类动物相似,内毛细胞一排,静纤毛呈弧形排列,基底回的内毛细胞静纤毛比外毛细胞静纤毛长,而顶回则比外毛细胞短。外毛细胞三排,静纤毛呈V形排列,由内向外、由底向顶逐渐变长。(5)ABR(click)测试结果:短声引出ABR可见六个相对稳定的波峰:在80db SPL强度的声刺激下,波Ⅰ的潜伏期为1.16±0.07ms;波Ⅱ出现率较低,潜伏期为1.62±0.18ms;波Ⅲ相对稳定,且高尖,潜伏期为1.96±0.07ms;波Ⅳ潜伏期为2.66±0.13ms;波V也相对稳定,潜伏期为3.60±0.12ms;波Ⅵ潜伏期为4.62±0.11ms。随着短声强度的上升,在20~100db SPL声强范围,各个波振幅逐渐增大,潜伏期缓慢缩短。选取树鼩的Ⅲ波作为听觉反应阈值的判断标准,ABR的反应阈值为26.19±3.50 dB SPL。(6)ABR(tone pip)测试结果:短音诱发ABR的波形图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随着频率(1、2、4、8、12、16KHZ)和强度(100-20db SPL)增加,Ⅰ~Ⅵ波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各频率的反应阈值与短声听阈均有较好的相关性。树鼩在85dbSPL声音强度下,4、8KHZ时短音诱导的波形图分化较好。1KHZ~16KHZ,树鼩的阈值在刺激声于12KHZ较高,从2KHZ至8KHZ范围内ABR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从12KHZ至16KHZ则呈下降的趋势。结论:(1)树鼩相对于啮齿类动物如豚鼠、大鼠等在ABR测听方面比人类更接近,ABR波形分析将为下一步进行树鼩听觉传导通路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2)本实验通过对正常成年树鼩进行耳蜗轴切片、全耳蜗基底膜铺片和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其耳蜗形态结构,认为树鼩耳蜗形态同其他哺乳动物相似,为后续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树鼩应用于耳科动物模型的研究将更具有优势,更有利于实验研究向临床的转化。

陈浩[10](2013)在《盐酸椒苯酮胺对庆大霉素豚鼠耳蜗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听力障碍是一类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的人近6亿,2.5亿人患有中度以上听力损失,其中三分之二在发展中国家。而每出生700—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听障患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3亿人口中听力障碍残疾人就有2780万,为各类残疾之首。能否找到有效的方法预防和治疗听力障碍,是我们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听力障碍分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和混合性,绝大部分为感音神经性。感音神经性聋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中常见病,是内耳及其神经传导通路一系列病变所致听力损失的总称,发病原因有遗传性、缺血性、耳毒性、感染性、老年性、噪声性、创伤性、代谢性、自身免疫、突发或特发性、中枢性、听神经病、肿瘤、功能性等,其中以缺血、病毒感染、耳毒性药物中毒及老年性退行性变等最常见。病理改变主要是耳蜗毛细胞损伤、螺旋神经节、支持细胞及神经末梢的器质性改变以及耳蜗神经、脑干听觉通路及听觉中枢病变或受损。耳蜗内包含两种类型感觉细胞:内毛细胞(IHC)和外毛细胞(OHC),它们负责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进行传递,这些信号经过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C)换元传递到听觉脑干通路。而这些IHC、OHC和SGC都缺乏再生的能力,因此,耳蜗的任何损伤都会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在耳蜗损伤所导致的听力障碍里,耳毒性药物所致损伤是当前临床治疗上的难题,众多研究围绕其发病机制及治疗展开,希望可以为临床治疗耳毒性药物损伤提供更好的方法。关于药物性损伤的机制,目前多认为与自由基损伤、钙离子超载等有关[2],其中氨基糖苷类所致的耳毒性感音神经性聋属于临床中常见的类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glycosides, AmAn)具有抗菌谱广、杀菌抑菌作用强、价格便宜等许多适用于临床使用的优点,但因其具有耳毒性、肾毒性等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临床应用,在短期应用AmAn治疗的病例中,耳毒性发生率为20%,而在治疗结核及其他严重细菌(尤其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长期应用中,耳毒性发生率可高达80%[3]。近年来由于结核和其他新的感染性疾病如抗艾滋病的发生率增高,使AmAn又有新的应用。有研究表明AmAn可与HIV中的RNA的逆转录病毒蛋白应答因子(RRE)结构域结合,使HIV的RRE. Rev(逆转录病毒蛋白)相互作用产生抑制,从而具有阻遏HIV复制的活性[4],使得AmAn的很多应用不可替代。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庆大霉素(gentamicin, GM)是由绛红小单孢菌、棘孢小单孢菌等发酵产生的一种杀菌力较强的广谱抗菌素,目前被广泛用于临床。GM由于廉价抗菌谱广,在临床广泛应用,以至出现了不少致感音神经性聋的病例。同时,因GM的肝肾毒性较其他AmAn小,使其成为是实验研究中制造感音神经性聋动物模型的理想药物。GM在机体内的药理学分布特点是不易进入胞内,不易透入关节腔,也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其主要集中在细胞外液,特别是内耳淋巴液。庆大霉素的内耳淋巴液的蓄积[7]构成了其耳毒性的生理基础,机制较为复杂,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认为内耳毛细胞受损与氧有自由基、钙超载和启动凋亡等相关。氧自由基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过氧化反应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往往损害细胞膜磷脂分子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最终使生物膜受到严重损伤。郭玉芬等证实聚天冬氨酸酶对庆大霉素致耳蜗组织氧自由基的产生有抑制作用,从而拮抗了庆大霉素所致耳蜗毒性的发生。McFadden等已证实一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类似物,可防止由庆大霉素引起的毛细胞损伤。氧自由基和钙超载除直接造成细胞损伤外还可导致细胞的凋亡[11]。也有学者证明,细胞凋亡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主要方式,细胞凋亡的“瀑布式”级联反应主要有两条途径:①细胞外途径,即死亡受体途径。②细胞内途径,研究比较多的是线粒体途径。但两种途径最终都依赖于Caspase-3的活化,caspase-3在凋亡级联反应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凋亡的最终执行者。Shimizu等通过研究发现凋亡抑制剂—钙蛋白酶和半胱天冬酶抑制剂可以阻止AmAn耳毒性的产生,促进前庭毛细胞的存活,表明凋亡与AmAn前庭耳毒性有着紧密关系。目前临床上仍然缺乏治愈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和保护听觉功能的有效的方法。虽然近年来一些研究报道了哺乳动物甚至人的内耳前庭及耳蜗毛细胞在受伤后可能再生,但哺乳动物OHC、IHC和SGC再生的在体试验尚未取得成功。有研究提出耳聋基因概念,认为耳聋与线粒体DNA突变有关,发现tRNAIleA4317G同质性突变,确认A1555G和C1494T突变与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氨基糖甙类耳聋有关。上述研究停留在实验阶段,尚未展开临床应用。感音神经性耳聋多数治疗效果不佳,大多数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只能选择配戴助听器或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当前人工耳蜗植入术可以赝复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但价格昂贵。所以,探索对各种因素导致内耳损伤的早期干预和有效治疗药物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自主创新研制的化合物盐酸椒苯酮胺(peperphentonamine hydrochloride,PPTA),3个发明专利已获授权,2个国内和1个国际PCT发明专利己申请。2008年获11类化学药品临床试验批件并已完成127例Ⅰ期临床试验。临床前研究提示其具有清除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徐江平研究PPTA对脑细胞受损所产生的氧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可增加SOD活力和GSH含量。也有实验表明PPTA有抗钙超载的作用,对心肌损伤线粒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PPTA也可使线粒体膜流动性保持正常,明显减轻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损伤。而氧自由基和钙超载往往导致机体大多数组织和细胞损伤,而线粒体的损伤又可活化Caspase-3启动细胞凋亡。有研究表明PPTA具有显着降低Caspase-3mRNA的表达,表现出良好的抗调亡作用。这为PPTA用于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干预和治疗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以庆大霉素的耳毒性制造耳蜗损伤豚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鼓阶开窗微孔注入技术和腹腔注射方法,观察PPTA对耳蜗的保护作用,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BR)、免疫组化(IHC)、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ni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ing, TUNEL)、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扫描电镜(SEM)等方法,透射电镜(TEM)等方法检测ABR RT、PL、T-SOD、GSH、Caspase-3等指标及凋亡和坏死等形态学变化,探讨GM的耳毒性机理及PPTA对耳蜗损伤的保护机制,为感音神经性聋药物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庆大霉素致豚鼠耳蜗损伤模型和鼓阶开窗微孔注入技术的建立目的建立庆大霉素制造豚鼠的耳蜗损伤模型和鼓阶开窗微孔注入技术,探讨在模型豚鼠上ABR的应用及听力学特征,并研究经鼓阶开窗手术对听力和耳蜗组织的影响。方法听力正常实验级豚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A组(Control group):10只,生理盐水,等量,每日称重,按体重计算用量,肌注,28d;B组(GM group):10只,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20mg/(kg-d),每日称重,按体重计算用量,肌注,28d。C组(Fenestration group):10只,左耳行鼓阶开窗微孔注入手术,注入人工外淋巴液,正常饲养7d。A、B两组GM前1h及第28天测ABR;A、C两组术前及术后7d测ABR。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实验前后数据进行协方差分析,若实验前ABR反应阈对试验后ABR无影响,则用独立样本t-test检验两组前后差异,用配对样本t-test检验同一组前后差异。结束后将A,B,C组豚鼠断头取听泡,行扫描电镜(SEM)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IHC)细胞染色观察。结果用药28天后,GM组比正常组ABR RT显着升高(t=18.108,P<0.001);经鼓阶开窗微孔注入术7天后,C组和正常组ABR RT无显着差异(t=0.000, P=1.000)。IHC及SEM观察见GM组毛细胞纤毛倒伏、断裂、细胞缺失,细胞核出现固缩、棕染等,A组及C组未见这些现象。结论庆大霉素可以建立稳定的感音神经性聋动物模型;庆大霉素耳毒性体现在RT提高,耳蜗OHC、IHC、SGC、SV细胞坏死及凋亡;通过豚鼠耳蜗鼓阶钻孔开窗,微孔注入手术后对豚鼠听力及耳蜗组织没有产生明显影响。第二部分鼓阶微孔注入PPTA对庆大霉素豚鼠耳蜗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目的将PPTA经鼓阶开窗微孔注入技术注入豚鼠耳蜗,研究其对庆大霉素耳毒性的拮抗作用及氧自由基机制。方法听力正常豚鼠45只,分为三组:A组(Control group)15只,以等量生理盐水肌肉注射,连续3d;B组(GM group)15只,以GM160mg/kg.d,肌肉注射,连续3d;C组(PPTA+GM group)15只,以GM160mg/kg.,3d,每日GM1小时前,行双侧鼓阶开窗微孔技术注入PPTA (浓度2mg/ml)10μl。(注:每组都以10只做统计学分析,额外为扫描电镜做形态学观察用)。三组动物分别在用药前,第3天用药后测ABR。在最后一次测ABR每组取10只迅速断头取听泡取左侧耳蜗(n=10)行T-SOD活力检测,取右侧耳蜗(n=10)行GSH含量检测;各组ABR RT、T-SOD、GSH统计使用SPSS13.0分析软件,数据以X±S表示,用协方差分析处理数据,若实验前ABR反应阈对实验后无影响,对试验后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每组剩余5只豚鼠耳蜗行扫描电镜(SEM)形态学观察。结果用药3d后,GM组ABR RT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GM组T-SOD活力、GSH含量显着显着低于GM+PPTA组(P<0.05);经鼓阶开窗微孔技术注入PPTA3d后,PPTA+GM组ABR RT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5),但显着低于GM组(P<0.05)。PPTA+GM组比GM组及正常组T-SOD活力、GSH含量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但显着高于GM组(P<0.05)。SEM观察见:GM后毛细胞纤毛倒伏、断裂、细胞缺失等,PPTA+GM组亦有此现象,但较GM组轻微,正常组未见这些现象。结论促耳蜗组织内产生过量OFR造成耳蜗组织细胞损伤,是GM耳毒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经鼓阶开窗微孔技术注入PPTA可拮抗GM所致听力和耳蜗组织损伤;PPTA可以通过清除耳蜗组织内氧自由基和增强抗氧化能力从而发挥耳蜗保护作用。第三部分腹腔注入PPTA对庆大霉素豚鼠耳毒性拮抗作用及对耳蜗组织Caspase-3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PPTA全身给药对庆大霉素耳毒性的拮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听力正常豚鼠45只,分为三组:A组(Control group)15只,以等量生理盐水肌肉注射,连续14d;B组(GM group)15只,GM120mg/kg.d,肌肉注射,连续14d;C组(PPTA+GM group)15只,PPTA10mg/kg.d腹腔注射+GM120mg/kg.d (1h后),肌注,连续14d。三组动物在用药前1h,第14天用药后测ABR。在最后一次测ABR后所有动物迅速断头取听泡,以左侧耳蜗(n=10)行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表达,统计使用SPSS13.0分析软件,数据以X±S表示,用协方差分析处理数据,若实验前ABR反应阈对实验后无影响,对试验后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右侧耳蜗行TUNEL染色,每组剩余5只一侧耳做扫描电镜另一侧耳做透射电镜观察。结果GM组、PPTA+GM组ABR RT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5), PPTA+GM组ABR RT显着低于GM组;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用药后GM组豚鼠caspase-3表达显着增加(P<0.001); PPTA+GM组caspase-3的表达显着高于Control组但显着低于GM组(P<0.001)。SEM/TEM和TUNEL观察见:GM组毛细胞损伤严重,耳蜗Corti器、侧壁的血管纹和螺旋神经节存在阳性细胞,出现了凋亡和坏死的形态学特征;而PPTA+GM组损伤较GM组明显减轻;Control组未见阳性细胞。而结论庆大霉素耳毒性所致耳蜗组织损伤中,凋亡与坏死并存,GM通过caspase-3途径参与了耳蜗细胞凋亡;PPTA具有拮抗GM耳毒性所致的耳蜗功能和结构损伤的作用;PPTA通过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凋亡,从而对豚鼠耳蜗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二、豚鼠内耳手术对脑干诱发电位测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豚鼠内耳手术对脑干诱发电位测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靶向外毛细胞Prestin的PLGA纳米粒拮抗急性听力损失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听力损失及其治疗现状
    1.2 基于PLGA的纳米递药系统在防治听力损失中的应用
    1.3 Prestin及其靶向肽在听力损失中的应用
    1.4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应用于听力损失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靶向肽修饰的PLGA纳米粒应用于内耳递送的体内外分布规律研究
    2.1 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细胞与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
        2.2.3 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摄取实验
        2.2.4 纳米粒的体内动物组织分布实验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纳米粒的表征
        2.3.2 纳米粒的细胞摄取
        2.3.3 纳米粒经圆窗龛给药后在豚鼠耳蜗圆窗膜和基底膜的分布规律
        2.3.4 纳米粒经圆窗膜直接注射后在豚鼠耳蜗基底膜的分布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靶向肽修饰的PLGA纳米粒靶向外毛细胞的机制研究
    3.1 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溶液的配制
        3.2.2 纳米粒的制备
        3.2.3 靶向肽溶液经局部给药后在豚鼠耳蜗组织的分布实验
        3.2.4 纳米粒经局部给药后在豚鼠耳蜗组织的分布实验
        3.2.5 纳米粒在耳蜗其他细胞类型的分布实验
        3.2.6 纳米粒与耳蜗外毛细胞Prestin的共定位实验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靶向肽溶液经局部给药后在豚鼠耳蜗基底膜的分布
        3.3.2 纳米粒经圆窗龛给药后在豚鼠耳蜗圆窗膜和基底膜的分布
        3.3.3 纳米粒经圆窗膜直接注射后在豚鼠耳蜗基底膜的分布
        3.3.4 石蜡切片考察纳米粒在耳蜗其他细胞类型的分布
        3.3.5 A665修饰的纳米粒与耳蜗外毛细胞prestin的共定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靶向肽修饰的PLGA纳米粒负载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拮抗豚鼠急性听力损失的作用研究
    4.1 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溶液的配制
        4.2.2 载药纳米粒的制备
        4.2.3 载药纳米粒的稳定性实验
        4.2.4 豚鼠急性耳毒性模型的建立
        4.2.5 载药纳米粒拮抗豚鼠急性听力损失的作用研究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和讨论
        4.3.1 载药纳米粒的稳定性
        4.3.2 不同剂量的卡那霉素联合呋塞米对豚鼠内耳毛细胞的影响
        4.3.3 载药纳米粒对豚鼠急性听力损失模型听力的影响
        4.3.4 载药纳米粒对豚鼠急性听力损失模型内耳毛细胞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靶向肽修饰的PLGA纳米粒的安全性评价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动物和细胞
    5.2 实验方法
        5.2.1 纳米粒的制备
        5.2.2 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实验
        5.2.3 纳米粒对斑马鱼胚胎的影响
        5.2.4 纳米粒对耳蜗听觉功能的影响
        5.2.5 纳米粒对耳蜗基底膜毛细胞的影响
        5.2.6 纳米粒对耳蜗其它细胞类型的影响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和讨论
        5.3.1 纳米载体的细胞毒性
        5.3.2 纳米粒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5.3.3 听性脑干反应法评价纳米粒对耳蜗听觉功能的影响
        5.3.4 荧光染色法评价纳米粒对耳蜗基底膜毛细胞的影响
        5.3.5 苏木精-尹红染色发评价纳米粒对耳蜗其它细胞类型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聚维酮碘对豚鼠耳毒性的实验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
第1章 引言
    1.1 药物耳毒性的影响
    1.2 内耳耳毒性药物的代谢
    1.3 聚维酮碘在耳科手术中的应用及耳毒性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选择
    2.2 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实验器材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分组
        2.3.2 药液配制与给药方法
        2.3.2.1 聚维酮碘药液配制
        2.3.2.2 鼓室内注射方法
        2.3.2.3 给药频率
        2.3.3 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2.3.4 中耳黏膜观察
        2.3.5 耳蜗基底膜取样方法
        2.3.6 耳蜗基底膜免疫荧光染色
        2.3.7 HE染色方法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ABR检测结果
    3.2 中耳、内耳解剖结果
    3.3 HE染色结果
    3.4 耳蜗基底膜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聚维酮碘的特性
    4.2 聚维酮碘临床耳毒性研究
    4.3 聚维酮碘动物实验耳毒性研究
    4.4 本次实验聚维酮碘对中耳及内耳的影响分析
    4.5 聚维酮碘致聋的机制
    4.6 临床耳毒性监测的意义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聚维酮碘的特性及耳毒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光遗传学转染大动物耳蜗螺旋神经节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豚鼠光遗传学技术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荣昌猪听功能及内耳形态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白化耳聋荣昌猪光遗传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表
综述:光遗传学在听觉重建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血清LP(a)及内耳组织MCP-1在梅尼埃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SD大鼠梅尼埃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1.1.3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测
        1.1.4 动物处死、大体观察及取材
        1.1.5 大体观察
        1.1.6 组织切片HE染色
        1.1.7 膜迷路积水的评价
        1.1.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清脂蛋白(a)
        1.1.9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耳蜗组织MCP-1
        1.1.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1.2 结果
        1.2.1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1.2.2 听力检测结果
        1.2.3 三组大鼠心肝肾及耳蜗组织HE染色结果
        1.2.4 膜迷路积水评价结果
        1.2.5 ELISA检测脂蛋白(a)结果
        1.2.6 脂蛋白(a)浓度与膜迷路积水的相关性分析
        1.2.7 脂蛋白(a)浓度与听力的相关性分析
        1.2.8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耳蜗组织MCP-1 表达结果
    1.3 讨论
        1.3.1 醋酸去氨加压素建立梅尼埃病模型
        1.3.2 膜迷路积水对听力的影响
        1.3.3 脂蛋白(a)与梅尼埃病发生发展的探讨
        1.3.4 MCP-1 与梅尼埃病发生发展的探讨
        1.3.5 不足与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梅尼埃病的研究背景及病因
    2.2 梅尼埃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膜迷路积水形成的机制
    2.4 血清脂蛋白(a)的作用及机制
        2.4.1 脂蛋白(a)的理化性质
        2.4.2 脂蛋白(a)与醋酸去氨加压素的关系
        2.4.3 脂蛋白(a)与一氧化氮合酶的关系
        2.4.4 脂蛋白(a)与梅尼埃病
    2.5 MCP-1 作用及机制
        2.5.1 MCP-1 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2.5.2 MCP-1 与肾脏疾病和炎性损害
        2.5.3 MCP-1 在耳蜗的表达及作用
    2.6 肾脏与内耳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相似性
        2.6.1 肾脏与内耳临床方面的相似性
    2.7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带状体突触分布和形态及噪声作用致带状体突触的亚细胞结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斑马鱼听功能以及带状体突触等听觉结构的发育改变
    1.1 前沿
    1.2 材料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阈移噪声暴露后听觉损害的带状体突触亚细胞结构损伤
    2.1 前沿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PEG-PLA纳米粒介导的地塞米松内耳持续递送及其拮抗顺铂耳毒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载有地塞米松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1 仪器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EG-PLA纳米粒经圆窗膜给药后体内分布及体内释放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载地塞米松的PEG-PLA纳米粒经圆窗膜给药拮抗顺铂耳毒性的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载地塞米松的PEG-PLA纳米粒全身给药拮抗顺铂耳毒性的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泻火化瘀通窍法影响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8/3及Fas系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论文一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血管阻断法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耳蜗组织Caspase-8/3mRNA、Fas/FasL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泻火化瘀通窍法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耳蜗组织XIAP及XAF1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失重和飞船舱内噪声复合因素对豚鼠内耳Caspase-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噪声暴露方法
    1.3 模拟失重方法
    1.4 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测试
    1.5 凋亡标志物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实验组豚鼠听力变化
        2.1.1 各实验组动物不同时间ABR阈值的变化,见表1。
        2.1.2 各实验组动物实验前后、恢复前后ABR阈移比较,见表2。
    2.2 内耳细胞内凋亡标志物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2.2.1 毛细胞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空白对照组内耳毛细胞Caspase-3表达为阴性。
        2.2.2 血管纹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2.2.3 螺旋神经节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3 讨论

(9)树鼩内耳结构及听觉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ABR的研究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盐酸椒苯酮胺对庆大霉素豚鼠耳蜗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庆大霉素致豚鼠耳蜗损伤模型和鼓阶开窗微孔注入技术的建立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1.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鼓阶微孔注入PPTA对庆大霉素豚鼠耳蜗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腹腔注入PPTA对庆大霉素豚鼠耳毒性拮抗作用及耳蜗组织Caspase-3表达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缩略词表
致谢
统计学认证

四、豚鼠内耳手术对脑干诱发电位测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靶向外毛细胞Prestin的PLGA纳米粒拮抗急性听力损失的作用研究[D]. 孙丽芳.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2]聚维酮碘对豚鼠耳毒性的实验观察[D]. 廖辉煌. 南昌大学, 2021(01)
  • [3]光遗传学转染大动物耳蜗螺旋神经节的实验研究[D]. 方舒. 川北医学院, 2019(03)
  • [4]血清LP(a)及内耳组织MCP-1在梅尼埃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 郭霞.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5]带状体突触分布和形态及噪声作用致带状体突触的亚细胞结构改变[D]. 宋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6]PEG-PLA纳米粒介导的地塞米松内耳持续递送及其拮抗顺铂耳毒性的实验研究[D]. 孙常领.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7]泻火化瘀通窍法影响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8/3及Fas系统的实验研究[D]. 王爱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8]失重和飞船舱内噪声复合因素对豚鼠内耳Caspase-3表达的影响[J]. 吴玮,韩浩伦,余萌,王方园,屈昌北,张建中,王鸿南,李保卫,王刚,孟令照,虞学军,吴大蔚,牛聪敏,刘钢.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3(03)
  • [9]树鼩内耳结构及听觉功能的初步研究[D]. 廖婷. 广西医科大学, 2013(01)
  • [10]盐酸椒苯酮胺对庆大霉素豚鼠耳蜗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D]. 陈浩.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内耳手术对豚鼠脑干诱发电位测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