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品表面模拟加工技术

工艺品表面模拟加工技术

一、工艺品表面仿真处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汪翔宇[1](2021)在《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日本寄木细工设计运用》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的日益进步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逐步降低,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衰退,使得原本优秀的技艺失传,留住优秀的技艺,是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技艺的发展,不能仅以再现为目标,而是需要通过更好地创新加以传承。寄木细工是日本民艺的代表性木作手工技艺之一,继承了日本精进的工匠精神,但因其纯手工制作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它的传承与推广。自古以来,中国自宫廷至民间,工匠们创作了大量令人惊艳的手工艺品,时至今日,有些技艺已经跟工业生产接轨,而有些技艺逐步没落甚至失传。国内研究改良本土手工技艺的案例颇多,但研究寄木细工传统手工艺改良的鲜有。本文研究了寄木细工的起源、发展历程、制作流程和使用工具,运用参数化设计原理,研究了用设计软件Grasshopper对寄木细工图案进行创新设计及其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图案组合、任意调整、快速修正和关联干涉等方面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控机床加工进而实现数字化生产。本文在汲取传统寄木细工精髓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优化与精简,总结出几何学、色彩学、材料学规律,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以及当今社会的审美趋向进行图案的再研究和再创作,将创新图案用Grasshopper软件进行数字化快速建模,将优化后的参数输入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制造,制成适合现代人的寄木细工家居产品,实现这项优秀技艺的工业化生产,并整理设计规范和生产流程规范,令这项优秀的传统工艺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与更大范围地应用。

汪玉琪[2](2021)在《基于WEDM的金属工艺品凤凰的加工应用》文中认为采用WEDM技术,克服了传统方式加工金属工艺品的缺点。基于一个实例阐述了WEDM在金属工艺品凤凰加工中的应用,包括图像采集与处理、程序编制与仿真、设备调试与加工、零件的后处理,介绍了WEDM的优点,总结了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这对WEDM技术在金属工艺品加工中的应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钟振宁[3](2020)在《3D打印技术在传统工艺品生产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现有3D打印厂商都希望拥有一个3D打印参数的数据库,以便快速获得成型产品的工艺参数,实现3D产品的智能化打印。虽然3D打印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现有3D工艺工程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参差不齐,3D打印工艺参数主要借助“尝试法”来确定,强烈依赖不同工艺工程师的实践经验。这种做法使得不同工艺工程师打印出来的产品成型质量差异较大,成型精度参差不齐。本文将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应用于3D打印参数调优,基于STL等厚分层的研究基础,研究产品成型方向和分层厚度两个工艺参数的智能化优化方法,构建3D工艺参数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寻找最优的工艺参数解集。首先,分析3D打印技术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指出3D打印技术存在的局限性问题,讨论现有3D处理模型软件和工艺优化的现状,提出基于3D打印成型的重复特性,构造3D打印工艺多目标决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寻找最优工艺参数解集,赋予3D打印工艺参数智能优化的能力。其次,讨论当前主流3D主流打印技术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各类与3D建模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重点阐述3D工艺参数对产品的成型质量和成型效率的影响;以成型质量与成型效率为目标,构建3D打印的优化准则;并构建3D打印工艺优化模型的数据表达:利用体积误差来量化成型质量,利用成型时间来优化成型效率;把体积误差和成型时间表达成成型方向和分层厚度的函数表达,建立3D打印工艺多目标优化模型。然后,基于成型质量和成型效率的“矛盾体”特性,采用遗传算法实现多目标优化,以便实现成型方向和分层厚度的全局寻优。本文采用联赛选择的遗传算法对多目标模型进行求解,获取一组满足双目标的非劣解集。最后,本文基于3D打印技术的工艺品生产的总需求、设计概念、工艺品设计分析等步骤,采用遗传算法对3D工艺参数优化模型进行求解,观察不同迭代次数的种群变化情况,找出合适的进化代数;在此基础上,基于成型质量与成型效率的权衡选择,给出满足不同选择组合的成型方向和分层厚度。如此,3D打印工艺多目标优化模型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有效解决成型质量与成型效率的平衡问题,为经验不丰富的3D工艺工程师提供成型方向和分层厚度的决策。本文提出的模型适用于光固化工艺中不同形状的零部件快速成型,也可以推广到不同材料和不同工艺的3D工艺参数优化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曹爱娟[4](2020)在《基于社会认知评价的“杭州丝绸”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丝绸联盟落户杭州、以及“杭州丝绸”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等影响下,“杭州丝绸”不仅作为一种纺织服饰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而且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受到主观个体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诸多影响,人们对“杭州丝绸”存在不同的认知评价。在以“杭州丝绸”作为城市金名片、以城市旅游作为经济主导的杭州社会人文环境下,构建科学、有效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能够为衡量现阶段杭州丝绸产业发展与品牌塑造提供新的视角和维度,对于提升“杭州丝绸”的整体形象和扩大“杭州丝绸”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本文回顾相关文献,界定了“杭州丝绸”的内涵;运用扎根理论研究,划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结构维度,并找到整体评价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效果,构建“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运用实证分析,检验与改进“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趋近型群体与趋远型群体对“杭州丝绸”的认知评价差异;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与访谈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建议。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杭州丝绸”的内涵。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界定“杭州丝绸”的内涵为:生产加工地、品牌注册地或者关键工艺制造地在杭州的丝绸产品,包括丝绸面料、丝绸服装、丝绸服饰品、丝绸家纺(含蚕丝被)、丝绸工艺品和丝绸文创产品等,其原材料以蚕丝纤维为主(蚕丝纤维含量≥50%,不包括缝纫线等辅料)。(2)“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理质性分析。运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展开“杭州丝绸”认知评价社会调查,收集访谈资料;采用NVIVO软件分析质性资料,从中提取、归纳出七项作用于“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品知识与关联信息等两项个体层面的因素,产品表现、服务表现、品牌表现、社会责任与文化内涵等五项环境层面的因素;探明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构成维度,包括情感倾向与理性认知两个维度;确定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产出绩效,即民众趋近或规避“杭州丝绸”的行为意愿。根据数据编码,推导出“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3)“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制实证检验。基于质性分析结果,回顾了认知理论与声誉理论等基础理论;设计“杭州丝绸”认知评价调查问卷,展开社会调查,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根据调研样本数据,借助SPSS和AMOS等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手段,对质性分析获得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及相关假设关系进行验证与简化:(1)产品知识、关联信息、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等通过情感倾向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作用于行为意愿;(2)产品表现、服务表现和品牌表现等通过情感倾向和理性认知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影响行为意愿;(3)产品表现、品牌表现和服务表现等直接、正向作用于行为意愿。(4)“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构成。基于质性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该体系包括2个层面(个体层面和环境层面),7个影响因素(产品知识、关联信息、产品表现、品牌表现、服务表现、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22个认知内容(专业知识、经验知识、信息获取渠道、行业企业推介、媒体舆论导向、质量、设计创新能力、性能、价格、服务专业、服务周到、售后保障、服务态度、店铺形象、品牌定位、形象识别、消费者责任、环境保护责任、文化传承责任、历史属性、文化寓意和文化载体)和对应的28个评价指标。(5)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根据“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作用结果——行为意愿,将被调查者分为趋近型群体与趋远型群体;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类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差异明显的变量与测量指标,并结合访谈资料和调研数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趋近型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的均值高于趋远型群体,具体表现为:(1)产品知识变量中的“性能特点”与“购买使用经验”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趋远型群体对于丝绸面料的热湿舒适性、保健功能、抗皱性、勾丝纰裂性能和使用便利性等属性认知不充分,且购买使用经验明显少于趋近型群体;(2)关联信息变量中的“信息渠道便捷性”与“媒体舆论导向”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电子媒介及口碑传播的影响,以及负面媒体报道的影响;(3)产品表现变量中的“高质量”“设计创新能力”“性能”与“性价比”等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主要在于对丝绸制品蚕丝纤维含量的错误认知,以及趋远型群体对色牢度、时尚感、设计感、创新性和价格公正等属性的认知不充分;(4)服务表现变量中的“周到性”与“保障性”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对个性化定制、产品使用说明提供等需求、以及对售后保障的不确定性;(5)品牌表现变量中的品牌图标“易识别性”比较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民众知晓知名的杭州丝绸企业品牌,但不能辨别品牌商标,而且,对于代表产品质量的“杭州丝绸”国家地理标志和高档丝绸标志,民众知晓率很低,其根源在于宣传推广不到位、民众产品知识匮乏;(6)社会责任变量中的“维护消费者权益”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产品标识信息、店员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此外,两类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差异最小的变量是文化内涵,比较差异较小的测量指标有“品牌多样性”“重视环境保护”和“历史悠久性”等。最后,基于“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理所揭示的规律,结合访谈资料和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分析所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相关建议:(1)以专业知识普及与使用习惯养成为切入点的产品知识科普策略;(2)以意见领袖带动与信息平台建设为切入点的关联信息畅通策略;(3)以自然属性应用开发与设计创新能力提升为切入点的产品开发策略;(4)以周到性服务体系构建和保障性服务制度建立为切入点的服务提升策略;(5)以实施高端品牌发展与重拾国家地理标志牌子为切入点的品牌建设策略;(6)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切入点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策略;(7)以文化认同度提升为切入点的文化引领策略。

黄火辉[5](2020)在《数控多轴技术运用于工艺品加工与实践》文中认为数控多轴技术是指至少四个运动轴以上的数控加工,数控五轴机床最具有代表性。现用一个较为复杂的立体工艺品为例,介绍数控五轴加工技术运用于工艺品加工与实践,制定其加工工艺,利用CAM软件对模型进行编程及仿真,生成对应的加工代码,最后导入数控五轴机床进行实际加工,为该类零件数控加工提供借鉴,提高传统工艺品的加工效率和节约人工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段乐[7](2020)在《基于用户体验的竹编工艺虚拟现实展示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和应用的飞速发展,竹编工艺等传统手工艺的展示方法已经从传统的博物馆展览进入了数字化、虚拟化的展示。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的日益完善,对竹编工艺等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从理论和应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虚拟现实系统下的展示方式和展示内容都不同于传统的实体展示,其展示内容更丰富、展示材料更多维、展示环境更立体,这些对虚拟现实展示系统及用户体验提出了极高的设计要求。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虚拟现实展示设计理论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虚拟现实技术的设计应用上;同时研究对用户体验因素考虑较少。基于该问题的重要性及从相关研究相对缺乏的角度考虑,本文以竹编工艺为研究对象,以虚拟现实系统下的用户体验为基础,对竹编工艺的展示方式及展示内容、虚拟现实技术下用户体验特征、虚拟现实展示系统构建等重点问题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明确了虚拟现实技术对竹编工艺等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优势。从竹编工艺的概念、流程及类型着手,对竹编工艺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实体展示和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展示下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展示物的展示内容、方法和应用效果,并比较了竹编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示内容和方法上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同时总结出了竹编工艺的核心展示物等内容。(2)建立了基于用户体验要素的虚拟现实展示设计原则。研究了用户体验的定义、构成及发展,并结合虚拟现实系统的特点,整理并总结了头戴式虚拟现实系统中用户体验特征。从用户、展示环境和内容、虚拟现实技术3个方面对竹编工艺虚拟现实展示系统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用户体验5要素理论,对竹编工艺虚拟现实展示设计在不同层面的应用设计上提出了设计原则和方法。(3)对竹编工艺虚拟现实展示进行设计实践。根据前面的理论梳理与设计原则构建,针对多款移动端和虚拟现实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类相关应用程序进行分析,从内容层面和体验层面两个角度分析了现有应用程序的优点及不足,为设计实践打下基础。对相关用户进行了调研,通过定性研究的方式研究其爱好特征、产品使用情况及需求期望等,并进行了相关的设计实践,最终形成了竹编工艺在虚拟现实下展示的高保真原型,并通过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该原型的交互流程体验及满意度进行评估,为进一步迭代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本文的研究为竹编工艺等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设计提供实践的指导方法,为竹编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提供了创造性的研究思路。为提高虚拟现实系统下的用户体验性、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用做出了贡献。

陈海龙[8](2019)在《基于结构照明的计算三维彩色成像与测量》文中指出基于结构照明的计算三维彩色成像与测量技术具有非接触式、高分辨率、高精度、高保真度、高速等优点,是光学三维成像及测量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在工业制造、文化遗产、医疗美容、娱乐消费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本文围绕基于结构照明的计算三维彩色成像与测量技术中的非线性响应、复合编码、彩色纹理重建和自动化整体三维成像的关键技术开展相关研究,探索非线性相位误差的通用模型及补偿方法、基于相移条纹与随机条纹复合编码的快速三维重建方法、彩色纹理重建中的高精度纹理映射和高质量纹理融合方法,以及机器人辅助自动化三维重建方法,解决三维成像及测量中的精度、速度、色彩和自动化问题。在基于结构照明的三维测量中,数字投影仪和相机之间的非线性响应会引起相位误差,从而影响三维重建精度,是三维测量的主要误差源之一。通过特定的辅助条件,例如,构建相位基准、标定系统gamma值、以及拟合响应曲线等,能够有效补偿非线性相位误差,然而,这会影响测量方法的灵活性和稳健性。在条纹分析中引入希尔伯特变换能够实现自适应的非线性相位误差补偿,无需借助辅助条件。但是,当被测表面存在反射率跳变或相位截断时,希尔伯特变换将出现频率混叠或频谱泄露。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非线性相位误差抑制方法。本文对该方法给出了严格的数学推导过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算法可以有效地解决非平稳非连续条纹信号导致希尔伯特变换的频率混叠和频谱泄露问题,实验结果证实了在三步相移法中相位误差减少到原始相位误差的7.3%,无需借助额外的辅助条件,从而提高了该方法的普适性和可靠性。基于结构照明的三维成像及测量过程通常包含相位提取和折叠相位展开两个解码环节。增加额外的编码图案有利于提高相位展开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其代价是增加了投影采集的时间成本,因而降低三维成像与测量的速度。本文提出一种正弦条纹与随机条纹复合编码的快速三维重建方法,该方法不需要相位展开,仅需一幅随机条纹图案即可完成相位级次匹配,实现同名点定位。通过对局部弱相关的随机条纹的图像生成,灰度校正以及折叠相位的级次匹配等算法的改进,进一步提升复合编码三维重建的准确性、鲁棒性和普适性。在三维重建精度以及不同材质表面的三维成像效果等方面,本文提出的方法与典型的格雷码相位展开算法一致。不同的是,格雷码算法通常需要7幅编码图案进行相位展开,而本文算法仅需1幅随机条纹图案。具有真实感的彩色纹理重建涉及纹理映射和纹理融合两大关键技术。纹理图参数的求解决定了纹理映射的精度,同时直接影响纹理融合的质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标志点的高精度纹理映射算法,该算法通过摄影测量技术同时获得编码标志点的空间坐标和纹理相机参数,然后通过最近点迭代算法优化相机姿态参数,提升纹理映射精度。在纹理融合环节,结合复合权重与双向相似性函数进行全局目标图像的对齐操作,并通过两步法迭代优化能量函数,逐步减少纹理的错位,解决了纹理融合过程中色彩跳变和纹理模糊的问题。最后,利用重心坐标的仿射不变性完成任意纹理贴图的变换,实现任意网格参数化关系下彩色三维模型的纹理贴图快速自动变换。三维彩色成像及测量的自动化的核心是解决视点规划问题,其难点在于未知物体几何尺寸、拓扑结构,表面材质等信息情况下,要求满足三维传感器内在约束条件,自动生成全局最佳扫描视点,以最少的视点数量完成模型的完整扫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未知模型的自动化三维扫描方法,通过红外深度相机快速获取物体的粗略三维模型,根据该模型的表面信息及三维传感器的内在约束条件生成视点能量场,由能量场分布自动生成全局扫描视点。本文对三维扫描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同时设计了一种两步标定方法进行系统整体标定,并基于粗略模型进行视点规划,由此实现了自动化三维彩色整体扫描。

张莞[9](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祝汉成[10](2017)在《改进LBPV算法的光敏树脂工艺品表面质量检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3D打印技术风靡全球,一些国家结合互联网大潮,甚至推出了 App定制类珠宝、工艺品的3D打印服务。3D打印产品的生产速率正在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也有意愿在重要的节日为自己家人朋友送上自己设计的3D打印礼品。3D打印技术使用最多和最广泛的当属光固化技术(SLA),其材料一般为光敏树脂。针对目前人工识别率差、稳定性差、精确度差等缺点,和国内外没有3D打印技术工艺品表面的质量标准问题,本课题提出了针对光敏树脂工艺品的表面质量检测。本文旨在针对SLA技术所生产的工艺品进行质量检测研究,从生产工艺的角度总结出缺陷产生的原因,在没有国家和国际标准的情况下,对工艺品表面情况作了合理假设。以Omron 一体化照相机为图像提取设备,对图像进行了去噪、增强、感兴趣区域提取等预处理过程。以局部二值模式方差表示为基础,改进了三种基于LBPV的算法,分别为:“LBPV+”算法”、“融合Hue的LBPV算法”以及“融合Hue的LBPV+算法”。“LBPV+”算法”主要采用了去中心像素的LBP编码方式;“融合Hue的LBPV算法”主要在LBPV的基础上融合了量化的色调(Hue)特征;“融合Hue的LBPV+算法”综合了前两者的优势。本文运用三种改进算法分别提取表面缺陷特征,形成特征向量,并进行了保存。采用BP神经网络对样本库进行训练、预测,建立了工艺品缺陷分类模型,在matlab上实现了工艺品表面的缺陷分类。针对工艺品表面质量无国内外标准的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研,得出了缺陷面积和圆形轮廓因子的最大容忍值,制定了质量检测标准,使用Matlab进行实验仿真,最终实现了向外输出缺陷类型、缺陷面积、缺陷面积占比、圆形轮廓因子值以及质量是否合格的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融合Hue的LBPV+”算法在样本特征数据的相关度、缺识别的精准度上均最优。本文制定的质量检测标准有效,最后,在文末提出了光敏树脂工艺品表面质量检测模型,为无质量标准的工艺品提供了参考。

二、工艺品表面仿真处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艺品表面仿真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日本寄木细工设计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寄木细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寄木细工的概述
    2.1 寄木细工的概念及其专业术语解释
    2.2 寄木细工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2.3 寄木细工的制作流程
    2.4 寄木细工所使用工具
    2.5 寄木细工挽物的木旋制作
    2.6 本章小结
3 寄木细工的设计分析
    3.1 寄木细工的几何学与图案
    3.2 寄木细工的色彩学
    3.3 寄木细工的材料学
    3.4 本章小结(优势与局限性)
4 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实现寄木细工数字化
    4.1 运用数字化技术生产寄木细工的原因
    4.2 寄木细工的数字化生产方法
        4.2.1 实现寄木细工数字化生产的先决条件
        4.2.2 运用Grasshopper参数化实现寄木细工纹样的虚拟设计
        4.2.3 运用Parakeet插件提高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的功能性
        4.2.4 运用智能仿真与数控机床实现寄木细工的数字化生产
    4.3 通过Grasshopper制定寄木细工数字化应用规范
        4.3.1 通过参数化设计制定寄木细工代表性图案图谱
        4.3.2 制定寄木细工数字化生产工艺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设计实践
    5.1 寄木细工纹样重构与形态创新
        5.1.1 运用AI等软件进行寄木细工纹样参数化平面设计重构
        5.1.2 运用Rhino、Grasshopper等软件进行纹样结构重构与创新
        5.1.3 改变参数实现纹样任意调整与快速修正
    5.2 寄木细工产品创新设计
        5.2.1 将创新纹样应用于产品外观设计
        5.2.2 材料选用与材性分析
        5.2.3 施工图纸深化设计
    5.3 寄木细工产品数字化制作
        5.3.1 参数导入数控机床并制定刀具
        5.3.2 制定生产流程
        5.3.3 运用数控机床加工制造
        5.3.4 粗胚的精细砂磨、胶接与上漆
        5.3.5 组装制成品
    5.4 成品展示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2.1 寄木细工纹样应用
        6.2.2 寄木细工材质拓展
        6.2.3 寄木细工对家具精益化生产的促进作用
        6.2.4 寄木细工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WEDM的金属工艺品凤凰的加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加工制作方法与流程
    1.1 图像采集与处理
    1.2 编制程序、生成轨迹
    1.3 轨迹仿真、生成代码
    1.4 设备调试
    1.5 正式加工
    1.6 零件的后处理
2 结 语

(3)3D打印技术在传统工艺品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
        1.3.1 三维模型处理软件的研究现状
        1.3.2 3D工艺优化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主流3D打印技术工作原理的介绍
        2.1.1 熔融挤压式FDM工作原理
        2.1.2 光固化成型SLA工作原理
        2.1.3 层叠法成型LOM工作原理
        2.1.4 喷墨粉式3DP工作原理
        2.1.5 激光烧结式SLS工作原理
    2.2 3D建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2.2.1 Solid Works软件
        2.2.2 3D Studio MAX软件
        2.2.3 ZBrush软件
        2.2.4 Fusion360 软件
    2.3 项目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D打印工艺优化模型构建
    3.1 3D打印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3.1.1 STL模型重构对3D打印工艺的影响
        3.1.2 STL模型分层处理对3D打印工艺的影响
        3.1.3 光敏树脂对3D打印工艺的影响
        3.1.4 工艺参数对3D打印工艺的影响
    3.2 3D打印工艺优化模型数学表达
        3.2.1 优化的准则
        3.2.2 成型质量的量化
        3.2.3 成型效率的量化处理
    3.3 产品优化模型的数学表达
        3.3.1 成型质量模型的数学表达
        3.3.2 成型效率模型的数学表达
        3.3.3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构建
    3.4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
        3.4.1 遗传算法的原理
        3.4.2 典型遗传算法
        3.4.3 遗传算法实现多目标优化的过程
        3.4.4 基于遗传算法的3D打印工艺参数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工艺品生产
    4.1 设计软件与模型库
        4.1.1 设计软件
        4.1.2 OpenGL图形和模型库
    4.2 工艺品设计
        4.2.1 基于平面设计概念图进行3D模型建立
        4.2.2 曲面重建技术
        4.2.3 总装设计效果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
    4.4 数据转换技术
    4.5 实验结果分析
        4.5.1 环境介绍
        4.5.2 结果分析
    4.6 最终打印效果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社会认知评价的“杭州丝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5 相关术语说明
    本章小结
2 “杭州丝绸”内涵的界定
    2.1 “杭州丝绸”的指代性
    2.2 产品范畴的“杭州丝绸”
    2.3 产地范畴的“杭州丝绸”
    本章小结
3 “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质性分析
    3.1 研究设计
    3.2 “杭州丝绸”质性资料采集
    3.3 “杭州丝绸”数据编码
    3.4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提出
    本章小结
4 “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4.1 理论基础
    4.2 实证研究
    4.3 “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说明
    本章小结
5 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
    5.1 产品知识
    5.2 关联信息
    5.3 产品表现
    5.4 服务表现
    5.5 品牌表现
    5.6 社会责任
    5.7 文化内涵
    本章小结
6 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建议
    6.1 产品知识普及策略
    6.2 关联信息畅通策略
    6.3 产品开发改进策略
    6.4 服务提升策略
    6.5 品牌建设策略
    6.6 社会责任感培育策略
    6.7 文化内涵引领策略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目录
附录2 表目录
附录3 访谈素材原始语句列举
附录4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数控多轴技术运用于工艺品加工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工工艺分析
2 加工准备过程
    2.1 设备的选用
    2.2装夹方法
    2.3 加工切削参数及工序的制定
    2.4 加工轨迹的制定
    2.5 加工仿真及后置处理
3 实际加工效果
4 结论

(7)基于用户体验的竹编工艺虚拟现实展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
        1.2.2 竹编工艺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竹编工艺虚拟现实展示相关理论基础
    2.1 竹编工艺的展示
        2.1.1 竹编工艺的概念
        2.1.2 竹编工艺的起源与发展
        2.1.3 竹编工艺流程
        2.1.4 竹编制品及工艺品
        2.1.5 竹编工艺现有的展示内容及方式
    2.2 虚拟现实技术
        2.2.1 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
        2.2.2 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2.3 虚拟现实技术系统分类
    2.3 虚拟现实展示与用户体验
        2.3.1 用户体验的定义
        2.3.2 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
        2.3.3 头戴式虚拟现实系统用户体验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编工艺虚拟现实展示系统的设计分析
    3.1 竹编工艺虚拟现实展示系统的构成
        3.1.1 用户要素分析
        3.1.2 展示环境和内容分析
        3.1.3 虚拟现实技术分析
    3.2 基于用户体验要素的竹编工艺虚拟现实展示系统设计分析
    3.3 虚拟现实展示相关应用程序
        3.3.1 相关应用程序体验分析
        3.3.2 相关应用程序体验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竹编工艺虚拟现实展示系统的设计实践
    4.1 用户研究
        4.1.1 用户选择
        4.1.2 调研的目标及意义
        4.1.3 定性调研方法与流程
        4.1.4 定性调研过程及结论
        4.1.5 用户角色模型
        4.1.6 功能需求分析
    4.2 信息架构设计
    4.3 低保真界面原型的构建
    4.4 基于低保真界面原型的概念测试
        4.4.1 参与者的选择、评估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4.4.2 评估过程及结果
    4.5 高保真原型的构建
    4.6 基于高保真原型的可用性测试
        4.6.1 参与者的选择、评估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4.6.2 测试过程
        4.6.3 测试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局限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计算机着作权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8)基于结构照明的计算三维彩色成像与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学三维成像与测量简介
        1.1.1 典型技术及成熟产品
        1.1.2 应用领域
    1.2 基于结构照明的计算三维彩色成像与测量
        1.2.1 成像原理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3 存在的问题及思路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基于结构照明的计算三维彩色成像与测量的相关理论
    2.1 三维传感器标定
        2.1.1 相机模型
        2.1.2 双目传感器标定
        2.1.3 彩色纹理相机标定
        2.1.4 三维传感器标定一般流程
    2.2 相位辅助深度数据获取
        2.2.1 相位重建
        2.2.2 深度像重建
    2.3 多视点数据匹配和融合
        2.3.1 .深度数据匹配和融合
        2.3.2 .彩色纹理映射和融合
    2.4 三维传感器内在空间约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相位误差抑制方法
    3.1 非线性相位误差模型
        3.1.1 数字条纹投影的相位误差模型
        3.1.2 希尔伯特变换条纹的相位误差模型
    3.2 非平稳非连续条纹的希尔伯特变换分析
        3.2.1 振幅调制函数对希尔伯特变换的影响
        3.2.2 离散信号希尔伯特变换的边界效应
    3.3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相位误差抑制
        3.3.1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相位误差抑制算法
        3.3.2 基于相位辅助的条纹信号边界延拓
        3.3.3 整体算法流程
    3.4 实验和分析
        3.4.1彩色平板实验
        3.4.2彩色工艺品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编码快速三维重建方法
    4.1 相关理论
        4.1.1 投影校正
        4.1.2 数字散斑相关搜索
    4.2 数字散斑图像相关问题分析
    4.3 正弦条纹与随机条纹复合编码的计算三维重建
        4.3.1 局部弱相关的随机条纹图像生成
        4.3.2 随机条纹的灰度校正
        4.3.3 基于随机条纹辅助的折叠相位级次匹配
    4.4 实验和分析
        4.4.1 精度分析
        4.4.2 不同材质物体三维重建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真实感三维彩色纹理重建方法
    5.1 基于标志点的高精度纹理映射
        5.1.1 基本原理
        5.1.2 实现流程
    5.2 基于BDS的彩色纹理融合
        5.2.1 复合权重计算
        5.2.2 构建能量函数
        5.2.3 纹理对齐与融合
    5.3 基于重心坐标的纹理贴图变换
    5.4 实验和分析
        5.4.1纹理映射实验
        5.4.2纹理融合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机器人辅助自动化三维彩色整体成像方法
    6.1 机器人辅助的三维成像系统模型
    6.2 基于粗略模型的视点规划算法
        6.2.1 粗略模型获取
        6.2.2 NBVs
    6.3 自动化三维彩色整体成像方法
        6.3.1 自动化成像系统标定方法
        6.3.2 自动化三维扫描
        6.3.3 细节补充扫描
    6.4 实验和分析
        6.4.1 系统整体标定
        6.4.2 工艺品自动化扫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10)改进LBPV算法的光敏树脂工艺品表面质量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3D打印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纹理特征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LBP算法的研究现状
        1.2.4 人工神经网络在图像分类中的研究现状
    1.3 文献评述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方法、技术
    2.1 LBP特征提取理论
    2.2 颜色空间
    2.3 人工神经网络
    2.4 局部二值模式的方差表示
    2.5 双线性插值计算LBP中像素点坐标
    2.6 相关技术简介
        2.6.1 图像去噪技术
        2.6.2 图像增强技术
        2.6.3 3D打印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敏树脂工艺品表面缺陷图像检测流程及预处理
    3.1 检测对象分析
        3.1.1 制造过程中光敏树脂工艺品表面质量缺陷产生原因
        3.1.2 光敏树脂3D打印工艺品检测条件和平面形状假设
        3.1.3 光敏树脂3D打印工艺品表面缺陷种类
    3.2 表面质量检测流程
    3.3 光敏树脂3D打印件表面缺陷图像获取
        3.3.1 图像特征分析
    3.4 图像预处理
        3.4.1 图像缩放
        3.4.2 图像去噪
        3.4.3 图像增强
        3.4.4 感兴趣区域提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的LBPV算法的工艺品表面纹理特征提取
    4.1 基于去中心像素的LBPV+算法
        4.1.1 算法思路
        4.1.2 LBPV+算法实现
    4.2 基于色调(Hue)融合的“融合Hue的LBPV”算法
        4.2.1 算法思路
        4.2.2 融合Hue的LBPV算法实现
    4.3 基于去中心像素及融合Hue的“融合Hue的LBPV+”算法
        4.3.1 算法思路
        4.3.2 融合Hue的LBPV+算法实现
    4.4 特征数据的采集与保存
        4.4.1 特征数据采集与保存步骤
        4.4.2 Matlab实现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敏树脂工艺品表面缺陷分类
    5.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5.1.1 BP神经网络设计
        5.1.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确定
        5.1.3 BP神经网络的系统模型
    5.2 BP神经网络训练及缺陷分类仿真实验
        5.2.1 BP神经网络的训练函数和样本的选取
        5.2.2 BP神经网络的样本训练仿真实验
        5.2.3 训练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光敏树脂工艺品质量检测的实现
    6.1 质量检测标准制定
        6.1.1 问卷调查原则
        6.1.2 问卷设计情况与调查结果分析
        6.1.3 缺陷面积和轮廓形状最大容忍度的确定
    6.2 圆形工艺品质量检测标准确定
    6.3 质量检测标准在Matlab上的实现
    6.4 质量检测结果
    6.5 工艺品表面质量检测模型的建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 3D打印工艺品表面质量检测问卷设计

四、工艺品表面仿真处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日本寄木细工设计运用[D]. 汪翔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WEDM的金属工艺品凤凰的加工应用[J]. 汪玉琪.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21(01)
  • [3]3D打印技术在传统工艺品生产中的应用[D]. 钟振宁.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4]基于社会认知评价的“杭州丝绸”研究[D]. 曹爱娟. 东华大学, 2020(03)
  • [5]数控多轴技术运用于工艺品加工与实践[J]. 黄火辉. 现代机械, 2020(03)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基于用户体验的竹编工艺虚拟现实展示设计研究[D]. 段乐.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8]基于结构照明的计算三维彩色成像与测量[D]. 陈海龙. 深圳大学, 2019(11)
  • [9]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10]改进LBPV算法的光敏树脂工艺品表面质量检测[D]. 祝汉成.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标签:;  

工艺品表面模拟加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