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冷水型孢子(英文)

新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冷水型孢子(英文)

一、新疆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冷水型胞石(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马坤元[1](2021)在《中国早—中奥陶世和晚泥盆世天文年代学及古气候变化的天文驱动力研究》文中指出显生宙以来,全球海洋生物共经历了五次大灭绝和三次大辐射,其中包括着名的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和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F)之交生物大灭绝。如何清楚和深刻地理解这些重大生物-环境事件的起因、进程,一个高分辨率的年代标尺是关键。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旋回地层学为我们建立高精度的年代标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识别沉积地层中米兰科维奇旋回建立的天文年代标尺的精度可达0.02–0.4 myr。本文分别聚焦早–中奥陶世的生物大辐射和晚泥盆世的F–F之交生物大灭绝,基于华南、华北、西准噶尔地区8条下–中奥陶统和上泥盆统剖面,通过采集磁化率、自然伽马、元素地球化学等古气候替代指标进行旋回地层学的研究,建立了早–中奥陶世和晚泥盆世高精度的天文年代标尺。结合早–中奥陶世和晚泥盆世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特征,探讨了天文轨道驱动力在地质历史时期重大生物-环境事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魏鑫[2](2020)在《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文中认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是地球生命演化进程中一次重要的多样性增加事件,期间出现过多次辐射高潮,最终形成了以古生代演化动物群为主体的、高度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是三叶虫宏演化的关键时期,期间全球三叶虫多样性演变达到峰值,但是,代表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Ibex动物群大幅衰减,而代表古生代演化动物群的Whiterock动物群迅速繁盛并在丰度和分异度方面占据优势。由于基础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相对偏弱,这一时期三叶虫宏演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仍不清楚,其宏演化的背景机制也没有专门探讨,三叶虫古生态和古地理方面缺乏深入分析,很多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华南上扬子区不同古地理背景下的8条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剖面,逐层足量采集三叶虫样品,共获得三叶虫化石2182枚。系统鉴定和描述三叶虫6目20科42属/亚属(含2个新属和4个未定属)66种(含7个新种、15个未定种、6个不定种和2个相似种)。古生态方面,对华南上扬子区达瑞威尔期三叶虫相或组合进行总结,并根据研究剖面三叶虫生态组合的纵向演替情况,揭示华南板块达瑞威尔期海平面变化趋势。华南中-晚奥陶世初期的三叶虫宏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辐射期、衰落期和再辐射期),不同宏演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三叶虫生态组合之间的演替,且与海平面及底域环境变化密切关联。从时空和环境角度分别对Whiterock和Ibex动物群的分布、优势类群以及多样性变化作了剖析,讨论了华南奥陶纪三叶虫第二次辐射演化的形式及其环境背景。基于全球主要板块或地区的三叶虫数据和宏演化特征,系统分析了奥陶纪三叶虫辐射的全球模式,证明Whiterock动物群在始发时间、始发环境背景、优势类群以及拓展方向上的差异性造就了至少三种辐射轨迹,进而影响了全球Whiterock动物群的多样性变化趋势,而海平面上升作为全球主要板块或地区Whiterock动物群辐射的重要背景,可能直接触发了奥陶纪三叶虫辐射。生物古地理方面,通过对中奥陶世大坪晚期-晚奥陶世桑比早期全球主要板块或地区的三叶虫数据进行网络分析,可将三叶虫生物古地理划分为4个区域,即低纬度区、中纬度区、西冈瓦纳区和东冈瓦纳区。

钟阳阳[3](2019)在《华南晚奥陶世米兰科维奇记录及其对太阳系行为的指示意义》文中指出晚奥陶世发生了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地质事件,包括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赫南特冰期和碳稳定同位素正偏移事件(HICE)等。探讨这些重大地质事件的成因机制及其内在相互联系离不开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质年代学约束。利用从地层中识别出的米兰科维奇信号,旋回地层学方法可建立分辨率达0.02–0.4 Myr的天文年代标尺。目前,国际地质年代表的新生代部分已经100%完成天文年代校正,利用稳定的405-kyr长偏心率周期,中生代部分也基本完成天文年代校正。由于缺乏放射性同位素绝对年龄、生物地层、磁性地层等年代约束,古生代旋回地层学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旋回分析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基于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的出现,例如ASM、TimeOpt和COCO等,这种局面逐步得到改善,古生代将成为旋回地层学研究的下一个前缘。除建立天文年代标尺之外,旋回地层学研究还可通过地质记录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太阳系混沌行为和地–月演化参数。本文对云南永善万和剖面宝塔组上部至龙马溪组底部地层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厚48.49 m,跨越凯迪早期至赫南特晚期,从野外露头获取样品2677个(1–2 cm采样间距),通过磁学实验测试获得高分辨率的磁化率(MS)和非磁滞剩磁(ARM)序列。对ARM序列进行旋回分析,识别出了较好的米兰科维奇信号。在此基础上,依次进行405-kyr和33.83-kyr天文校正,建立了长达7.37 Myr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算出万和剖面赫南特阶的持续时间为1226 kyr,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第一幕和第二幕的持续时间分别为440 kyr和540 kyr,赫南特冰期的持续时间为830 kyr,HICE事件的持续时间为690 kyr。能量比序列(e/T和O/T)揭示,s4–s3和s3–s6的周期分别为1.32 Myr和173.6kyr,g4–g3周期由2.44 Myr减小为1.41 Myr和1.37 Myr,指示地球与火星轨道2:1共振状态的瓦解,可能与太阳系混沌行为相关。根据33.83-kyr斜率主周期计算得到晚奥陶世(445 Ma)的岁差常数k为57.159193 arcsec/yr,日长为22.3809小时,地–月距离为375 376 km。根据MS变化特征,在凯迪晚期地层中识别出了百万年尺度的冰川海平面旋回,主要受1.32-Myr超长斜率周期控制,气候变冷及海平面下降对应超长斜率周期的极大值,且超长斜率周期极大值和超长偏心率极小值的耦合可能是凯迪晚期至赫南特期冰期的诱发因素。

杨立飞[4](2019)在《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文中认为兰坪盆地位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中部,是典型造山盆地。经历了中、新特提斯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亦是我国重要成矿区域。然其构造演化尚存在争议,成矿系统亟待建立。本文通过碎屑岩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特征从沉积物物源、思茅地块归属性以及盆地性质等方面研究,解析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解剖了盆地典型矿床,探讨了成矿系统及复合成矿过程。碎屑岩具有轻稀土右倾、重稀土平缓、负Eu异常,较低的La/Sc(平均4.35)、Sc/Th(0.79),Cr/Th(5.01)和Co/Th(0.76)值特征,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集中在25162304Ma、18931855 Ma和244185 Ma三个区间,提出盆地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扬子板块和思茅地块。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显示思茅地块在新太古代、元古代和古生代峰值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与扬子板块一致,有别于腾冲-保山地块,认为前者属于华夏古陆,后者属于冈瓦纳大陆。结合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研究,提出兰坪盆地三叠纪–新近纪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分为早-中三叠世前陆盆地、晚三叠-早侏罗世裂谷盆地、中侏罗–晚白垩世陆内坳陷盆地、古近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和晚渐新世以来的走滑拉分盆地等阶段。金满-连城Cu-Mo矿床具有δ65Cu(-0.350.21‰)、δ13C(-5.3-4.1‰)、δ18O(11.915.5‰)和δ34S(-2.0-4.0‰)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自盆地沉积岩。δD(-95.2109.7‰)、δ18O(6.28.0‰)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160300℃;820%NaCleqv)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水,部分来自盆地热卤水和大气降水,提出其属于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金顶Pb-Zn矿床具有δ66Zn(00.35‰)、δ34S(-22.0-13.0‰,-1.02.0‰)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自新生代砂岩、膏岩层及古油气藏。黄/白铁矿较高Co/Ni值(0.510.0),与MVT型矿床一致,含矿流体为盆地热卤水,属于MVT型矿床。盆地南部笔架山Sb、扎村Au等矿床含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区灰岩及岩浆岩,属于低温热液型矿床。通过重点解剖盆地典型矿床和盆地构造演化,划分出古新世-早始新世中低温热液脉型Cu-Mo-Pb-Zn-Ag、渐新世MVT型Pb-Zn-(Cu)和始新世低温热液Sb-Au-As-Hg三类成矿系统,并提出两种复合成矿作用类型。

张新勇[5](2017)在《塔西北柯坪地区晚奥陶世印干组的古生物群落及古地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柯坪地区奥陶系出露较好,晚奥陶世印干组保存完整,具有丰富的笔石、三叶虫、腕足等化石,最近在其顶部层位发现了珊瑚、层孔虫等化石。通过野外路线调查及精细地层测量,在研究区内的依木干他乌山和柯坪塔格山分解出了印干组,基于本次研究的成果将印干组分为上下两段,其下段岩性主要为泥灰岩及泥岩,表明早期以浅海陆棚相为主;上段岩性主要为生物碎屑灰岩,说明晚期出现台地边缘相。对印干组发现的笔石、三叶虫、腕足、珊瑚化石等进行综合研究,下段建立了三个笔石带:Climacograptus spiniferus带、Orthograptus quadrimucronatus带及Amplexograpts disjunctus yangtzensis带,上段建立了珊瑚组合Agetolites—Heliolite。结合地层古生物研究,对印干组的时代归属进行了讨论,认为其下段以艾家山期沉积为主,地层时代对应国际上的凯迪期早期;上段以钱塘江期沉积为主,地层时代对应国际上的凯迪期晚期。在此基础上,对印干组发现的笔石、三叶虫及珊瑚生物的古生物地理区系进行了分析,其古生物群落总体表现为古地理分区不明显,具有华北与华中过渡的特点。

陈君青[6](2016)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低丰度烃源岩排烃特征及有效性评价》文中认为截止2013年,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取得了许多有目共睹的勘探成效,然而,针对台盆区海相油气的来源厘定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目前已经识别出两套高丰度(TOC>0.5%)海相烃源岩,包括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但何者为主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同时,以高丰度烃源岩贡献为基础的资源评价结果与最新勘探实践不匹配,存在预测资源量偏小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未将低丰度烃源岩的贡献列入考虑范围。低丰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古高今低,生排烃作用导致现今丰度很低,这类低丰度烃源岩是有利于油气成藏的;另一种是古时候丰度就极低,发生排烃作用微弱或无法发生排烃作用,这一类低丰度烃源岩对油气成藏贡献不大。如何区分这两种类型低丰度烃源岩,判识有效低丰度烃源岩并评价对油气成藏贡献,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次研究选取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低丰度烃源岩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排烃门限理论,计算了典型低丰度中上奥陶统岩石的实际含烃量与烃源岩排烃门限残留烃量的关系,区分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低丰度“已排烃/未排烃”两类烃源岩,对比了“已排烃/未排烃”两类低丰度源岩地化特征,并结合测井、地质等综合分析,从生烃母质类型与分布、有机质富集与保存等多方面入手,揭示了已排烃低丰度烃源岩的成因机制是,在稳定的生态系统内,富氢的浮游藻类或疑源类作为生烃母质,有机质在良好的还原环境下保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已排低丰度碳酸盐岩烃源岩的主控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地化综合判别指标Ig定量预测和评价有效低丰度烃源岩模型,模型与源岩的生烃潜力、TOC、成熟度、S2/S1、S2五个因素相关;根据已排低丰度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测井响应,采用多元非线性拟合方法,建立了测井综合判别指标Iw定量预测和评价有效低丰度烃源岩的模型,模型与GR、RD、U/TH相关。将上述判别标准和定量预测方法在塔中地区应用,计算了有效低丰度源岩的排烃量,并评价了有效低丰度源岩相对贡献,预测了台盆区最有利层位和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有效低丰度源岩排烃量为40.9×108t,相对贡献为18%;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最有利层位是一间房组,有效低丰度源岩体积占地层体积的23.46%,其次是良里塔格组和吐木休克组;最有利区域位于塔北隆起及南部斜坡,排烃量为163.6×108t。

熊剑飞,武涛,王君奇[7](2015)在《塔北井下奥陶系的牙形类序列及其对比》文中研究表明文中记述塔北井下奥陶系的牙形类38属67种,描述其中1新属,4新种,1新亚种。与国内外对比,该区自下而上当前可建立22个牙形类序列(带或组合带)。建议以第5带Pteracontiodus exilis的首现作为塔里木盆地中奥陶统的底界线,从而将鹰山组划分为上、下两组。再结合其它诸如岩石地层、测井地层等综合研究,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现进一步划分为3统7组16个段,以便为研究该地区地层对比和寻找油气资源服务。

葛肖虹,马文璞,刘俊来,任收麦,刘永江,袁四化,王敏沛[8](2009)在《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文中研究指明大陆动力学的理论与研究开启了人们一个新的思路:在确认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划分构造单元时,除了前寒武纪基底、南华—印支期生物地层格架以外,不能不考虑中-新生代以来重大的陆内变形事件所产生的陆内变形(大型走滑断裂、推覆构造、挤出构造)对印支与前印支期所形成大陆构造格架大幅度的改造,因此对前印支期构造单元的性质需要通过构造复位来重新认识。通过构造复位认为:阿拉善、中祁连—柴达木、北羌塘等微陆块和塔里木板块是一个整体的克拉通——西域板块,不存在整体的昆(仑)—祁(连)—秦(岭)海洋板块,早古生代满加尔—北祁连坳拉槽-小洋盆和晚古生代东昆仑—阿尼玛卿—金沙江裂陷洋盆可能是由古特提斯洋脊楔入所引起的,类似于现今的红海—亚丁湾。本文拟从阿拉善、北羌塘地块的构造归属、西域板块的确认;中国境内北亚构造域的构造划分和晚侏罗—早白垩世陆内变形、中亚挤出构造;中朝与扬子—华南板块划分和南北黄海、朝鲜半岛的构造归属等方面,来讨论有关中国及邻区大陆构造格架的一些争议问题。

夏庆霖[9](2006)在《“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在非传统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以滇东地区沉积建造中铂族元素(PGE)资源潜力评价为例》文中指出铂族元素(PGE)因其贵重稀少和在分布上的极不均匀性(如仅南非就占了全球已探明储量的81%,俄罗斯占17%,美国、加拿大等国约占2%),以及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制药、珠宝等领域需求的不断增加,而造成了铂族资源严重紧缺和国际矿业市场上供求矛盾异常紧张,为此北美不得不开始从报废汽车尾气净化剂中回收铂金属。近年来,我国的铂族资源年消耗量高居全球第二,其中,我国首饰铂消费自2000年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以后,已经连续多年保持这种迅猛增长的势头(如,2002年我国首饰铂消费达到150万盎司,而整个欧洲才17万盎司);而国内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又将进一步拉动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铂消费这个巨大的市场,所以,就我国而言铂族资源形势更为严峻,虽有金川、金宝山等超大型含铂铜镍矿床,但铂族元素是呈铜镍的伴生组分产出,且品位较低。国内大量铂族金属需求尚依赖于进口,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国际市场上铂的价格一涨再涨,2003年曾达到每盎司692美元,为23年来历史最高价,2003年~2004年曾经出现了中国人在国际市场上买不到铂的现象;国内自2002年以来已近20次上调首饰铂等的零售价,仅武汉市2006年刚开始的一个多月里首饰铂零售价就两次上涨,990Pt达到每克348元;一些珠宝行不得不用所谓的“钯金”代替“铂金”)。自然而然,铂族金属也就成为近年来世界矿产勘查的一个新热点,如2002年铂族金属投资为1.04亿美元,占世界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投资的6.0%,比2001年增长52.9%;2003年铂族金属勘查投资继续升温,达到1.31亿美元,较2002年又增长26%。由于勘查经费和项目的增加,促使了一批具有工业意义铂族金属矿床被发现,如在南非Sheba’s Ridge地区获得PGE金属储量557吨,Blue Ridge地区获得Au与PGE金属储量147吨;在澳大利亚Panton地区获得PGE金属储量140吨,Munni Munni地区获得PGE金属储量63.8吨;在芬兰Suhanko地区获得Au与PGE金属储量283吨;在我国云南金宝山铂钯矿床打到高品位矿体,Pt+Pd为2.88~6.97 g/T。总的说来,为缓解铂族资源紧缺所带来的压力,当前无非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加大境内外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铂族资源的风险勘探力度,二是开展非传统(非常规)类型的铂族资源(如黑色页岩型铂族矿床等)的评价研究。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54项“含金属黑色页岩”的开展,以及俄罗斯干谷、波兰蔡希斯坦等新类型铂族矿床的发现,黑色岩系中PGE、Au等贵金属研究一度成为热点,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此外,较廉价的C-OES等分析测试技术在铂族元素的应用正逐步成熟,为该领域科学研究与区域铂族资

张以春[10](2005)在《西藏申扎地区二叠纪地层及(?)类动物群》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新发现的申扎县木纠错一带的二叠系。岩石地层上划分为拉嘎组(C2-P1l)、昂杰组(P2a)、下拉组(P2x)和木纠错组(P3m)。拉嘎组为一套粗碎屑岩夹砾岩组合,时代为晚石炭-早二叠世;昂杰组为一套细碎屑岩夹灰岩组合,时代为栖霞早期(Kungurian);下拉组为一套灰岩组合,时代为栖霞晚期-茅口期(Roadian-Capitanian);木纠错组为一套白云岩组合,时代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另描述了采自下拉组中的(竹蜓)类化石8 属23 种,2 变种,6 个相似种,2 未定种。其中3 新种Staffella xizangica sp.nov., Schwagerina xizangica sp.nov., Mufushanella nankinellaeformis sp.nov. Cheng, Zhang et Wu. 新建Nankinella hunanensis-Schwagerina xainzaensis-Chusenella schwagerinaeformis 组合带。(竹蜓)类有以下特征:①高丰度,低分异度;②与林周地区的(竹蜓)类属同时异相;③(竹蜓)类出现呈突发式,低层位不含(竹蜓)。(竹蜓)类首现层位在西藏由北向南呈“超覆式”前进。综合珊瑚、(竹蜓)和腕足的冷暖习性,认为栖霞期晚期存在一次降温事件,并推断申扎地块于早二叠世脱离冈瓦纳往北漂移。

二、新疆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冷水型胞石(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冷水型胞石(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早—中奥陶世和晚泥盆世天文年代学及古气候变化的天文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简短摘要
详细摘要
Abridged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旋回地层学发展简史
    1.3 旋回地层学研究现状
        1.3.1 奥陶纪旋回地层学研究现状
        1.3.2 泥盆纪旋回地层学研究现状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选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工作量
        1.5.1 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论文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旋回地层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2.1 天文旋回理论
        2.1.1 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
        2.1.2 三个重要的天文参数(偏心率、斜率和岁差)
    2.2 旋回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2.2.1 数据的采集和测试
        2.2.2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遴选及其指示意义
        2.2.3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2.3 早–中奥陶世和晚泥盆世的天文轨道参数
第三章 华北西缘奥陶纪旋回地层学研究
    3.1 序言
    3.2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背景和研究剖面概述
        3.2.1 贺兰山地区下岭南沟剖面
        3.2.2 桌子山地区大石门剖面
    3.3 下岭南沟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
        3.3.1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获取和遴选
        3.3.2 下岭南沟剖面旋回地层分析
        3.3.3 下岭南沟剖面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
    3.4 大石门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
        3.4.1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获取和遴选
        3.4.2 大石门剖面化学地层特征
        3.4.3 大石门剖面旋回地层分析
        3.4.4 大石门剖面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
        3.4.5 中奥陶世斜率周期驱动的灰岩-页岩沉积旋回及其古气候变化
        3.4.6 中奥陶世较短的斜率和岁差周期及日长计算
第四章 华北秦皇岛亮甲山奥陶系剖面和华南宜昌黄花场奥陶系剖面的旋回地层学研究
    4.1 地质背景和研究剖面概述
        4.1.1 秦皇岛亮甲山地区地质背景
        4.1.2 亮甲山剖面地层、古环境与古气候
        4.1.3 宜昌黄花场地区地质背景和黄花场剖面特征
    4.2 亮甲山剖面和黄花场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
        4.2.1 亮甲山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
        4.2.2 黄花场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
        4.2.3 早–中奥陶世牙形石生物地层对比
        4.2.4 亮甲山剖面和黄花场剖面天文年代标尺的构建
    4.3 早–中奥陶世气候变化的天文轨道力驱动
    4.4 早奥陶世长周期天文轨道旋回和地球-火星间的混沌现象
第五章 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旋回地层学研究
    5.1 序言
    5.2 西准噶尔地区地质背景和研究剖面概述
        5.2.1 布龙果尔剖面
        5.2.2 乌兰柯顺剖面
    5.3 布龙果尔剖面旋回地层研究
        5.3.1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获取和遴选
        5.3.2 布龙果尔剖面旋回地层学分析
    5.4 乌兰柯顺剖面旋回地层研究
        5.4.1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获取和遴选
        5.4.2 乌兰柯顺剖面旋回地层学分析
    5.5 讨论
        5.5.1 洪古勒楞组的时代问题
        5.5.2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古亚洲洋的海平面变化
第六章 华南晚泥盆世旋回地层学研究及F–F生物大灭绝的触发因素
    6.1 华南板块晚泥盆世地质背景和研究剖面概述
        6.1.1 拉利剖面
        6.1.2 杨堤剖面
    6.2 拉利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
        6.2.1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获取和遴选
        6.2.2 拉利剖面深度域旋回地层分析
        6.2.3 拉利剖面时间域旋回地层分析
        6.2.4 拉利剖面法门阶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
        6.2.5 法门期牙形石带的数字定年
        6.2.6 晚泥盆世地质事件的数字定年
    6.3 华南F–F之交旋回地层研究
        6.3.1 杨堤剖面古气候替代指标的获取和遴选
        6.3.2 杨堤剖面深度域旋回地层分析
        6.3.3 拉利剖面F–F之交旋回地层研究
        6.3.4 华南F–F之交浮动年代标尺的建立
    6.4 华南F–F生物大灭绝的时间进程和灭绝模式
    6.5 天文轨道力对F–F事件和古气候变化的驱动
        6.5.1 天文轨道力驱动F–F之交海平面变化
        6.5.2 天文旋回驱动 F–F 之交气候变化:来自于牙形石氧同位素的证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地月系统计算代码

(2)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第2章 华南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地层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华南达瑞威尔期的岩石地层对比与分布情况
    2.3 华南达瑞威尔期的生物地层框架和研究时段划分
第3章 研究剖面与材料
    3.1 A区(岩坪剖面)
    3.2 B区(大塘口和大槽剖面)
    3.3 C区(大坪、分乡和窑河大桥剖面)
    3.4 D区(宜冲桥和茅草铺剖面)
第4章 华南上扬子区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古生态
    4.1 华南上扬子区达瑞威尔期三叶虫相或组合的时空分布
    4.2 研究剖面三叶虫动物群古生态意义
第5章 华南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宏演化
    5.1 三叶虫多样性变化和辐射
        5.1.1 三叶虫年代地层分布和优势类群转换
        5.1.2 不同分类单元多样性的变化及宏演化阶段的划分
        5.1.3 三叶虫辐射的始发时段
        5.1.4 三叶虫动物群的演替
        5.1.5 典型的华南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
    5.2 三叶虫辐射沿环境梯度的发生和发展
        5.2.1 三叶虫辐射模式和环境分布
        5.2.2 Whiterock动物群的环境选择
    5.3 三叶虫辐射模式的异同
    5.4 Whiterock动物群在宏演化中的角色性质
    5.5 三叶虫辐射外因探讨
第6章 全球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
    6.1 三叶虫时空分布与宏演化
    6.2 三叶虫辐射模式初探
    6.3 三叶虫生物古地理分析
第7章 结论
第8章 系统古生物学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华南晚奥陶世米兰科维奇记录及其对太阳系行为的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旋回地层学研究现状
        1.2.1 新生代
        1.2.1.1 第四纪
        1.2.1.2 新近纪
        1.2.1.3 古近纪
        1.2.2 中生代
        1.2.3 古生代
        1.2.3.1 晚古生代
        1.2.3.2 早古生代
        1.2.4 前寒武时期
    1.3 旋回地层学研究方法
        1.3.1 时间序列分析
        1.3.1.1 取样和插值
        1.3.1.2 去趋势化
        1.3.1.3 频谱分析
        1.3.1.4 滤波
        1.3.1.5 天文调谐
        1.3.2 基于统计学的天文检验方法
        1.3.2.1 平均频谱误差法(ASM)
        1.3.2.2 年代标尺优化法(TimeOpt)
        1.3.2.3 相关系数法
    1.4 古气候替代性指标
        1.4.1 磁化率
        1.4.2 非磁滞剩磁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及地层概况
    2.1 晚奥陶世重大地质事件
        2.1.1 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
        2.1.2 赫南特冰期
        2.1.3 赫南特期碳同位素正漂
    2.2 古地理特征
    2.3 上奥陶统年代地层格架
        2.3.1 桑比阶
        2.3.2 凯迪阶
        2.3.3 赫南特阶
    2.4 研究剖面概况
3 实验数据及研究方法
    3.1 样品采集及实验
    3.2 旋回分析过程
4 结果
    4.1 MS和 ARM变化
    4.2 碳、氧同位素变化
    4.3 旋回地层学分析
    4.4 构建天文年代标尺
    4.5 幅度调制分析
5 讨论
    5.1 晚奥陶世太阳系行为的地质证据
    5.2 晚奥陶世冰川海平面变化在华南的记录
    5.3 斜率驱动和冰川动力学
    5.4 旋回地层对凯迪晚期至赫南特期生物和地质事件的时间约束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图1–3 引文详细信息
附录 Ⅱ 本文旋回分析过程及程序代码
附录 Ⅲ 计算日长和地–月距离的程序代码
附录 Ⅳ 个人简历

(4)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1.5.1 解析盆地性质
        1.5.2 示踪沉积物物源
        1.5.3 约束成矿物质与流体来源
        1.5.4 研究新生代成矿系统及复合成矿作用
2 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
    2.1 原特提斯洋
    2.2 古特提斯洋
    2.3 中特提斯洋
    2.4 新特提斯洋
    2.5 新生代碰撞造山
3 兰坪盆地构造演化
    3.1 物质来源
        3.1.1 盆地地质
        3.1.2 样品与岩相学
        3.1.3 碎屑岩地球化学
        3.1.4 碎屑锆石年代学
        3.1.5 物质来源讨论
    3.2 地块属性与盆地性质
        3.2.1 地块属性
        3.2.2 盆地性质
4 兰坪盆地典型矿床
    4.1 金满-连城Cu-Mo矿床
        4.1.1 矿床地质
        4.1.2 矿体与矿石
        4.1.3 含矿流体
        4.1.4 成矿物质
        4.1.5 成矿制机制
    4.2 金顶Pb-Zn矿床
        4.2.1 矿床地质
        4.2.2 矿体与矿石
        4.2.3 含矿流体
        4.2.4 成矿物质
        4.2.5 成矿机制
    4.3 白秧坪Pb-Zn-Cu-Ag矿集区
        4.3.1 东矿带
        4.3.2 西矿段
5 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
    5.1 古新世前陆盆地与中低温热液脉型成矿系统
        5.1.1 成矿时代
        5.1.2 成矿物质
        5.1.3 含矿流体
        5.1.4 成矿机理
    5.2 渐新世走滑拉分盆地与MVT型成矿系统
        5.2.1 成矿年代
        5.2.2 成矿物质
        5.2.3 含矿流体
        5.2.4 成矿机理
    5.3 始新世前陆盆地与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5.3.1 成矿年代
        5.3.2 成矿物质
        5.3.3 含矿流体
        5.3.4 成矿机理
    5.4 盆地复合成矿作用
6 结语
    6.1 主要认识与成果
        6.1.1 思茅地块属性
        6.1.2 盆地沉积物物源
        6.1.3 盆地构造演化
        6.1.4 盆地成矿系统
    6.2 存在问题
        6.2.1 成矿系统时限约束
        6.2.2 成矿系统与岩浆岩关系
        6.2.3 成矿系统间耦合关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5)塔西北柯坪地区晚奥陶世印干组的古生物群落及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程度及现状
        1.3.1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
        1.3.2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1.3.3 前人研究程度评估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学术思路及创新点
    1.5 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地层概况
    2.1 研究区地层概况
    2.2 奥陶纪地层
        2.2.1 丘里塔格组(O_1ql)
        2.2.2 萨尔干群(O_(2-3)sr)
    2.3 印干组研究简史
    2.4 印干组分布及典型剖面描述
        2.4.1 地层分布
        2.4.2 典型剖面描述
第三章 印干组古生物群落特征
    3.1 印干组笔石动物群
        3.1.1 印干组笔石动物群概述
        3.1.2 印干组主要笔石属种描述
    3.2 印干组珊瑚动物群
        3.2.1 印干组珊瑚动物群概述
        3.2.2 印干组主要珊瑚属种描述
    3.3 印干组三叶虫动物群
    3.4 印干组腕足动物群
    3.5 印干组古生物群落及区域对比
第四章 印干组年代地层
    4.1 研究沿革
    4.2 印干组时代的确定
        4.2.1 印干组下段的时代
        4.2.2 印干组上段的时代
第五章 印干组古生物地理特征
    5.1 柯坪地区奥陶纪古地理特征
    5.2 印干组古生物地理区归属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低丰度烃源岩排烃特征及有效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碳下限
        1.3.2 塔里木台盆区高丰度海相源岩研究进展
        1.3.3 塔里木台盆区低丰度海相源岩研究进展
        1.3.4 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1.5.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5.2 样品观察与实验
        1.5.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第2章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低丰度已排/未排烃源岩区分
    2.1 取样设计与实验
        2.1.1 取样设计
        2.1.2 实验方法
    2.2 原理与方法
        2.2.1 已排/未排烃源岩判别方法
        2.2.2 排烃门限残留烃量计算模型
        2.2.3 实际残留烃量计算模型
        2.2.4 判别方法验证
    2.3 结果
        2.3.1 研究区参数选取
        2.3.2 排烃门限残留烃量计算结果
        2.3.3 实际残留烃量计算结果
        2.3.4 已排/未排烃源岩区分结果
第3章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已排低丰度烃源岩特征及成因机制
    3.1 烃源岩特征
        3.1.1 地化特征
        3.1.2 地质特征
        3.1.3 测井特征
    3.2 已排低丰度烃源岩成因机制
        3.2.1 生烃母质类型与分布
        3.2.2 有机质富集及保存
        3.2.3 成因机制
第4章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有效低丰度源岩定量判别与评价标准
    4.1 基于地化指标建立综合定量判别与评价标准
        4.1.1 已排烃低丰度源岩主控因素分析
        4.1.2 地化综合判别指标
        4.1.3 地化综合定量判别与评价标准
        4.1.4 应用效果验证
    4.2 基于测井响应建立综合定量判别与评价标准
        4.2.1 测井综合判别指标
        4.2.2 已排烃低丰度源岩测井响应
        4.2.3 测井综合定量判别与评价标准
        4.2.4 应用效果验证
第5章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有效低丰度烃源岩相对贡献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5.1 有效低丰度烃源岩相对贡献评价
        5.1.1 原理与方法
        5.1.2 塔中地区应用
    5.2 有效低丰度烃源岩有利层位预测
        5.2.1 塔中有效低丰度源岩分布特征
        5.2.2 塔北有效低丰度源岩分布特征
        5.2.3 台盆区有效源岩分布有利层位预测
    5.3 有效低丰度烃源岩有利区域预测
        5.3.1 一间房组
        5.3.2 吐木休克组
        5.3.3 良里塔格组
        5.3.4 最有利区域
    5.4 可靠性验证
        5.4.1 油源对比结果
        5.4.2 资源评价结果
        5.4.3 勘探结果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塔北井下奥陶系的牙形类序列及其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2牙形类生物地层序列
3两个问题讨论
4新属新种描述
DESCRIPTION OF NEW GENUS,SPECIESAND SUBSPECIES
图版说明(Explanation of Plates)
    图版Ⅰ(PlateⅠ)
    图版Ⅱ(PlateⅡ)
    图版Ⅲ(PlateⅢ)
    图版Ⅳ(PlateⅣ)

(8)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阿拉善、北羌塘地块的构造归属与西域板块的确认
    2.1阿拉善地块的构造归属
    2.2北羌塘地块的构造归属
    2.3西域板块的确认
3北亚构造域-晚中生代的挤出构造
4中朝与扬子—华南板块划分和南北黄海、朝鲜半岛的构造归属
5结论

(9)“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在非传统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以滇东地区沉积建造中铂族元素(PGE)资源潜力评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1.1 非传统矿产资源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1.2 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领域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非传统铂族元素(PGE)资源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1.3.1 铂族元素基本特征
        1.3.2 重要科学问题
        1.3.3 非传统铂族元素资源研究现状
        1.3.4 黑色页岩建造与PGE资源
        1.3.5 存在主要问题
        1.3.6 矿床成因与非常规勘查
第二章 “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
    2.1 地质异常
        2.1.1 地质异常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1.2 不同层次的地质异常与矿产预测
    2.2 成矿多样性
    2.3 矿床谱系
        2.3.1 矿床时间谱系
        2.3.2 矿床空间谱系
        2.3.3 矿床成因谱系
第三章 沉积建造中 PGE致矿地质异常时—空模型
    3.1 地质异常演化与异常时—空模型
    3.2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3.3 研究区重大地质事件
        3.3.1 构造层与构造事件
        3.3.2 裂谷演化与成矿关系
        3.3.3 冰川沉积物与震旦纪冷事件
        3.3.4 黑色页岩与寒武纪缺氧事件
        3.3.5 风暴岩与风暴事件
        3.3.6 火山岩与热事件
        3.3.7 其它重大地质事件
    3.4 研究区岩相古地理
        3.4.1 中元古代岩相古地理
        3.4.2 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3.4.3 晚泥盆世岩相古地理
        3.4.4 早石炭世岩相古地理
        3.4.5 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3.4.6 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
        3.4.7 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
        3.4.8 上新世岩相古地理
    3.5 研究区岩浆岩
        3.5.1 岩浆岩时代
        3.5.2 岩浆岩与构造的关系
        3.5.3 中酸性岩体成矿潜力
        3.5.4 峨眉山玄武岩成矿潜力
    3.6 研究区铂钯地球化学异常
        3.6.1 滇东Pt、Pd地球化学填图
        3.6.2 Pt、Pd地球化学异常评价
        3.6.3 基于S-A分形滤波技术的Pt、Pd地球化学异常提取
        3.6.4 Pt、Pd等水系沉积物元素含量的统计分析
    3.7 研究区地球物理及深部地质异常
        3.7.1 重力异常特征
        3.7.2 航磁异常特征
    3.8 研究区遥感地质异常
    3.9 研究区地质异常演化
        3.9.1 与富有机质岩系有关的PGE致矿地质异常演化
        3.9.2 致矿地质异常的继承性和突变性
第四章 沉积建造成矿多样性特征
    4.1 研究区沉积建造成矿多样性分析
        4.1.1 成矿环境多样性
        4.1.2 成矿时代多样性
        4.1.3 矿种及矿化类型多样性
        4.1.4 成矿条件及控矿因素多样性
    4.2 研究区沉积建造成矿多样性与地质多样性的关系
        4.2.1 成矿多样性强度值、强度指数与偏成矿多样性强度
        4.2.2 成矿多样性与地质多样性的关系
    4.3 富有机质沉积岩系中铂族元素成矿多样性与潜在资源
        4.3.1 元古宙昆阳群黑色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2 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_
        4.3.3 上泥盆统黑色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4 下石炭统含煤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5 二叠系含煤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6 上三叠统含煤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7 中侏罗统黑色岩系中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8 新生界黑色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9 研究区富有机质岩系含矿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 沉积建造矿床谱系建立
    5.1 相关基础地质问题探讨
        5.1.1 关于渔户村组及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争论
        5.1.2 筇竹寺组黑色岩系与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的对比
    5.2 矿床编码
    5.3 研究区沉积建造矿床谱系
        5.3.1 矿床时间谱系
        5.3.2 矿床空间谱系
        5.3.3 矿床成因谱系
    5.4 研究区沉积建造中潜在的铂族金属矿床谱系
第六章 沉积建造中铂族元素资源潜力定量评价
    6.1 资源评价空间数据库建设
    6.2 研究区沉积建造中PGE资源定量评价
        6.2.1 成矿可能地段圈定及评价
        6.2.2 找矿可行地段的圈定及评价
        6.2.3 找矿方向
    6.3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6.3.1 主要结论
        6.3.2 存在主要问题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

(10)西藏申扎地区二叠纪地层及(?)类动物群(论文提纲范文)

绪言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1.2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1.2.1 地层
        1.2.1.1 前震旦系
        1.2.1.2 古生界
        1.2.1.3 中生界
        1.2.1.4 新生界
        1.2.2 岩浆岩
        1.2.3 研究区区域构造
第二章:二叠纪地层
    2.1 申扎地区二叠纪地层研究简史
    2.2 二叠纪地层层序
    2.3 岩石地层划分
    2.4 地层时代讨论
    2.5 二叠纪地层与邻区的对比
        2.5.1 下二叠统
        2.5.2 中二叠统
        2.5.3 上二叠统
第三章:二叠纪(竹蜓)类动物群
    3.1 申扎地区二叠纪(竹蜓)类研究简史
    3.2 (竹蜓)类动物群时代讨论
    3.3 (竹蜓)类生物地层划分
    3.4 (竹蜓)类动物群特征
第四章:二叠纪古地理初析
第五章: (竹蜓)类系统描述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图版说明

四、新疆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冷水型胞石(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早—中奥陶世和晚泥盆世天文年代学及古气候变化的天文驱动力研究[D]. 马坤元.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2]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D]. 魏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华南晚奥陶世米兰科维奇记录及其对太阳系行为的指示意义[D]. 钟阳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D]. 杨立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5]塔西北柯坪地区晚奥陶世印干组的古生物群落及古地理研究[D]. 张新勇. 长安大学, 2017(04)
  • [6]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低丰度烃源岩排烃特征及有效性评价[D]. 陈君青.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 [7]塔北井下奥陶系的牙形类序列及其对比[J]. 熊剑飞,武涛,王君奇. 古生物学报, 2015(01)
  • [8]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J]. 葛肖虹,马文璞,刘俊来,任收麦,刘永江,袁四化,王敏沛. 中国地质, 2009(05)
  • [9]“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在非传统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以滇东地区沉积建造中铂族元素(PGE)资源潜力评价为例[D]. 夏庆霖. 中国地质大学, 2006(02)
  • [10]西藏申扎地区二叠纪地层及(?)类动物群[D]. 张以春. 吉林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新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冷水型孢子(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