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的原因及对策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的原因及对策

一、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再次体外循环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蒋博一[1](2021)在《低射血分数成人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低射血分数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总结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要点,为促进成人低射血分数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提供有效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已行瓣膜置换术的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50%)101例瓣膜疾病患者。根据射血分数将其分为组A(n=45)(LVEF≤40%)和组B(n=56)(40%<LVEF<50%)。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临床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及术后相关资料。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等基本信息、既往疾病史、心功能分级、实验室检查等术前相关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病史时间(12[8.5,24]月)明显长于B组(6[1.25,24]月)(P<0.05);疾病构成比方面,A组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瓣膜病变患者比例(n=25(55.56%))明显高于B组(n=18(32.14%))(P<0.05)。(2)术中方面,A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红细胞输注量(316.96±72.36min;157.22±36.97min;103.29±35.34min;3.79±1.55u)上明显高于B组(278.16±49.17min;137.09±23.69min;87.71±19.06min;3.09±2.02u)(P<0.05)。(3)术后方面,两组患者在ECMO辅助、CRRT治疗及最终死亡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总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A组(36[27.5,69.5]h;65[44,114]h;36.13±11.95d;n=13(28.89%))明显高于B组(18[12.5,42.75]h;45.5[38.5,73.25]h;29.16.18±9.86d;n=7(12.50%))(P<0.05)。一例患者术前LVEF18%,经过积极治疗后仍死亡。(4)Euro SCORE II模型评分系统预测患者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血分数越低,提示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越高;成人低射血分数患者27%<LVEF<40%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临床疗效好;Euro SCORE II可以较好的预测本研究患者术后死亡;成人低射血分数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加强术前心功能调整、术中完善的心肌保护、围术期积极辅助治疗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低射血分数患者的治疗效果。

唐茂华[2](2021)在《体外循环术后低心排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成人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及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为评估患者手术风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心血管外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行体外循环直视下心脏大血管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因病例数较少,扩展为2016年6月至2020年11月)术后出现LCO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LCOS组与非LCOS组,经过筛选后,筛选出两组患者间有差异的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对相关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与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并发LCOS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讨论总结。结果: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59例,男40例,女19例,年龄25-77岁;瓣膜置换术组242例,男90例,女152例,年龄25-75岁。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行体外循环CABG术后发生LCOS组,术前有吸烟史、脑梗病史、近期心梗、介入治疗史、合并高血压病史、入院静息心率大于100次/分、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低于35 g/L、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高于100μmol/L,超声心动图示合并心脏瓣膜病变、胸部平片示心胸比>0.5、心电图示心房纤颤、术前肾功能不全患者所占比例较术后未发生LCOS组高,LCOS组术后入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未发生LCOS时间长,术后28天病死率LCOS组较未发生LCOS组高,其中心胸比>0.5、ALB、Scr、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后发生LCOS组,患者年龄大于55岁、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术前有吸烟史、基础疾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胸比>0.5患者、术中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情况、红细胞及血浆输注量较术后未发生LCOS组高,LCOS组术后入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未发生LCOS组时间长,术后28天病死率LCOS组较未发生LCOS组高,其中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术前合并心房纤颤、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红细胞及血浆输注情况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行CABG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是CABG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ALB高数值为保护性因素;对于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前有高血压病史、合并心房纤颤、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大量血浆输注(尤其是>600ml)是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行CABG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是CABG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ALB高数值为保护性因素;对于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前有高血压病史、合并心房纤颤、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大量血浆输注(尤其是>600ml)是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吴斌[3](2021)在《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Cox-Maze Ⅳ射频消融术的早期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的80例患有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病人进行分组,然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Cox-Maze Ⅳ射频消融术和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病人是否应在行心脏瓣膜置换的同时行Cox-Maze Ⅳ射频消融术。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曾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Cox-Maze Ⅳ射频消融术或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罹患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病人各40例。1.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1)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膜病诊断明确,符合瓣膜置换手术适应症;(2)合并心房纤颤的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膜病患者;(3)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性别、年龄、体重等具有可比性(P>0.05)。(2)排除标准:(1)风湿活动未被控制或控制不足3个月;(2)心力衰竭合并心肌缺血损坏;(3)细菌性心内膜炎病人已出现败血症并多处感染;(4)肝、肾功能或全身情况太差而不能经受手术;(5)巨大左房(左心房直径≥65 mm)。2、分组:(1)2018.01-2019.08确诊为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2)2019.09-2020.12确诊为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Cox-Maze Ⅳ射频消融术的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由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血管外科自2019.09开展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Cox-Maze Ⅳ射频消融术,所以观察组均为2019.09及之后的手术患者,对照组患者均为2019.08及之前的手术患者。3、观察指标:(1)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心纵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和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围术期住院时间;(2)术后第1天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和出院时、出院1月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3)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4)瓣周漏、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急性呼吸衰竭、肝功能不全及肝功能衰竭等心脏瓣膜置换并发症的发生率。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进行统计学分析时使用了SPSS20.0统计软件,只有当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频数来表示,采用(?)2检验。按α=0.05的检验水准,当P>0.05时表明两组数据可能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当P<0.05时表明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关于体外循环时间和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均比对照组长。2.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纵膈及心包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和围术期住院时间,均无显着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并不能认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纵膈及心包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和围术期住院时间不同。3.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后第1天窦性心律转复率,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的比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第1天窦性心律转复率、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要高于对照组。4.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不同。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总体上比对照组好。5.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左心室内径相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患者术前的左心室内径有区别。术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左心室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术后1个月左心室内径大于观察组。6.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相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患者术前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有区别。术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观察组。7.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瓣周漏、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急性呼吸衰竭、肝功能不全及肝功能衰竭等心脏瓣膜置换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者在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有差异。结论:1.本研究表明心脏瓣膜置换时同期行Cox-Maze Ⅳ射频消融术并不会增加心脏瓣膜置换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不会对患者术后康复产生负面影响。2.本研究发现对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病人行心脏瓣膜置换时同期行Cox-Maze Ⅳ射频消融术与单纯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相比,可较为显着的提高早期窦性心律转复率和早期窦性心律维持率,可使心室重构、左心射血分数和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的改善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宋甜田[4](2021)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经济负担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现状,全面系统的调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依此构建简单的、有效的、方便临床实施应用的个体化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以便于早期筛查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此外,本研究调查了医院感染导致的经济负担,包括患者的直接与间接经济负担,以及医院的经济负担,进一步说明了预防与控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重要临床意义,以及为临床行政部门制定医院感染管控策略提供相关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2019年山东省某医院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目标监测调查表》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经济负担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将患者按照6:4的比例随机分配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SPSS 22.0和R3.6.1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在建模组数据中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依据危险因素构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同时在建模组数据(内部验证)和验证组数据(外部验证)中,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和决策曲线(DCA)对构建的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效能进行评价。此外采用1:1倾向评分匹配法探讨医院感染导致的患者的直接与间接经济负担,同时采用边际分析法探讨医院感染导致的医院的经济负担。研究结果1、共纳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720例,其中男性387例,女性333例,平均年龄约56.99±10.512岁;在建模组的432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中,女性占比约44.44%,平均年龄约为56.73±10.590岁;在验证组的288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中,女性占比约48.96%,平均年龄约57.36±10.401岁。2、72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感染151例,170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约为20.97%,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约为23.61%。3、15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共126例(构成比:83.44%),其次是多部位感染16例(10.60%),浅表手术部位感染6例(3.97%)和血流感染3例(1.99%)。4、共检出病原菌59株,以革兰氏阴性菌最常见,共48株,占比约81.36%,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革兰氏阳性菌10株,占比约16.95%,以表皮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比较常见;真菌1株,占比约1.69%。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7个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心力衰竭、ASA分级、气管插管≥3天、无创机械通气≥1天、BMI、RBC、Braden评分。依据危险因素构建的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数据和验证组数据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和0.791,说明模型可以有效地区分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两组的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的感染发生风险和实际观察值的一致性均较好(P=0.868、P=0.09),具有较好的校准度;两组的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有效性,有临床应用价值。6、对于医院感染导致的经济负担,感染组患者的平均医疗费用约207298.19元,非感染组患者的平均医疗费用约为162977.02元,由于医院感染导致的患者直接经济负担约为44321.17元,其中以西药费导致的负担最大(15952.21元);由于感染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了 8天,患者的间接经济负担约为2984元;由于医院感染导致的医院的经济负担:2018年约为26.07万元(M%=5%)、52.47万元(M%=10%)、78.54 万元(M%=15%);2019 年约为 25.48 万元(M%=5%)、50.96万元(M%=10%)、76.44万元(M%=15%)。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损失利润比与感染率系数约为0.42。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且医院感染给患者和医院带来的经济负担巨大,因此应重视多学科团队合作,加强对该人群的目标性监测。心力衰竭、ASA分级、气管插管≥3天、无创机械通气≥1天、BMI、RBC、Braden评分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个体化预测医院感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有效性,可以帮助早期筛查、早期识别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医院感染高风险人群,尽早制定有效干预策略,以防控医院感染的发生。

卢沛令[5](2021)在《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我院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围术期处理经验及术后近、远期疗效,探讨可能影响术后早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楚雄州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行瓣膜置换术的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回顾性研究。结果:1、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带主动脉瓣人工血管升主动脉替换术2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1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双瓣置换术3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6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动脉导管缝扎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2、术后好转出院49例,平均住院时间(27.71±8.53)天。术后出现并发症者21例,占41.18%,统计发现: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3、好转出院49例患者术后半年复查彩超均未出现明显瓣周漏、置换瓣膜狭窄/返流情况,LAD、LVEDD呈进行性缩小,LVEF、FS改善明显(P<0.01);4、成功随访3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随访率79.59%,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26人(78.79%),Ⅱ级6人(18.18%),Ⅲ级1人(3.03%),较术前1周心功能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3.92%,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对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年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显着大于生存组,将“年龄”纳入Logisitic回归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瓣膜置换术近、远期疗效可靠,术后半年心脏彩超LAD、LVEDD、LVEF、FS较术前明显改善;2.术前心脏彩超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影响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3.术前LVEF值与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SICU住院时间呈负相关,完善的心肺支持及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4.室颤、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5.积极的术前准备,掌握好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杜君持[6](2021)在《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长时间以来,三尖瓣被学界称为“被遗忘的瓣膜”,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关注的重点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三尖瓣相对来说得到的关注较少。现在,由于结构心脏病领域的快速发展,三尖瓣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三尖瓣最常见的病变是三尖瓣反流,对于三尖瓣反流严重的患者,首选三尖瓣成形,对于无法成行或者成形失败者,可以考虑行三尖瓣置换术(TVR)[1]。但在接受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中,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是在晚期接受手术的[2]。由于其手术死亡率高,一直被认为是临床治疗的难题[3]。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三尖瓣关闭不全(TI)患者行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围手术期多种因素对三尖瓣置换术后死亡的影响,旨在明确影响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以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策略和治疗方案,完善相关治疗的评价体系,增加对其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的手术选择,提供相对有力的经验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0年07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于我院心脏外科住院并实施三尖瓣置换术共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人年龄在17岁至75岁之间,体重在38.5kg至105.0kg之间,55例患者中三尖瓣退行性变25例,先天性三尖瓣下移畸形15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二次手术的患者共1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心包剥脱术1后例。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筛选各临床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其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条件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55例患者均行三尖瓣置换术,其中单纯行三尖瓣置换术33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10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行三尖瓣置换术+CABGI例,行三尖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射频消融术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肺动脉瓣置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其中,生物瓣膜置换术4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15例。术后早期死亡(术后30天内)病例中,院内死亡5例,全组死亡共11例,早期病死率20.0%。主要死亡原因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跳骤停、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术后随访数据包括电话随访、术后相关检查及门诊复诊相关信息。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中,对性别、房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CABG、术前三尖瓣反流情况、瓣膜种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首先检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后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病人在年龄、体重、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右心房最大径、术前右心室最大径、术前左心房最大径、术前左心室最大径、术前主肺动脉内径、术前收缩期三尖瓣瓣环最大跨瓣压、术前肺动脉收缩压、术前尿素氮、术前尿酸、术前TBIL(总胆红素)、术前DBIL(直接胆红素)、术前IBIL(间接胆红素)、术前Cho(总胆固醇)、术前ALT(谷丙转氨酶)、术前AST(谷草转氨酶)、术前CK(肌酸激酶)、术前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方面两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术前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肌酐、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上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临床指标包括性别、房颤、肺动脉高压、肝大、右心房增大、右心室增大、术前三尖瓣重度反流等,结果发现这些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外循环时间是本组病例行三尖瓣置换手术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对于存活患者和早期死亡患者来说,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可能导致心肌保护欠佳,继而加重心脏损伤,影响患者预后,术前心功能及肾功能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死亡,心功能差是左心功能不全的结果,反映左心功能状态,肾功能差是右心功能不全的结果,间接反映右心功能状态,提示围术期死亡的患者往往合并左右心功能不全,这与术后死亡患者中多数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结果一致。2.在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将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之前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的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只有体外循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少,部分数据缺失和选择偏倚所致,只能得出体外循环时间是三尖瓣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的结论。3.三尖瓣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率较高,术后并发症重,死亡患者多数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围术期管理,预防围术期并发症。4.目前,三尖瓣置换术开展量相对于左心瓣膜手术开展量较少,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其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颜磊[7](2021)在《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进一步证明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资料: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外科2013年6月至2020年5月,因主动脉瓣病变行首次单纯主动脉瓣置换的123例患者,其中,微创组(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40例,常规组(经胸骨正中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83例,将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微创组40例,其中:女性11例(27.5%)、男性29例(72.5%),年龄:54.60±9.98岁,BMI:23.16±2.48kg/m2,术前诊断:主动脉瓣狭窄:15例(37.5%)、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7例(42.5%)、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8例(20.0%),心功能等级(NYHA)II级:16例(40.00%)、III级:24例(60.00%)。常规组83例,其中:女性27例(32.5%)、男性56例(67.5%);年龄:58.77±9.71岁,BMI:24.13±3.13kg/m2,术前诊断:主动脉瓣狭窄25例(30.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0例(36.2%)、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28例(33.7%),心功能等级(NYHA)II级:27例(32.93%)、III级:55例(67.07%)。微创组在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较常规组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术中出血量较常规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术后24h引流量较常规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气管插管时间较常规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住院总费用较常规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较常规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与经胸骨正中切口对比研究,微创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是安全可靠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24h引流量少,气管插管时间少,创伤小,具有一定优势。

赵津[8](2021)在《重组人脑利钠肽预处理对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心功能影响》文中认为背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前心脏储备能力通常较差,加之手术打击、体外循环影响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心脏功能严重受损。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已经被证实对心衰患者有益,近年来关于其用于围术期心肌保护的研究多集中于术中和术后。目的:本研究希望通过观察术前应用rh BNP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影像学指标、实验室指标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评估其对术中心肌损伤的预保护作用,希望能够为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心功能的改善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全麻低温CPB下行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0例。从术前3天开始,A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按0.01μg·kg-1·min-1静脉注输注rh BNP维持72小时,B组则仅常规用药。分别于术前1天(T0)、术中体外循环开始后主动脉阻断前(T1)、主动脉开放后12小时(T2)、主动脉开放后24小时(T3)、术后7天(T4)五个时间点从患者体内采集静脉血,检测针对性实验室指标(乳酸脱氢酶(LDH)、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B型钠尿肽(BNP)、血浆降钙素原(PCT)、血清可溶性ST2(s ST2)、及丙二醛(MDA)浓度)。于CPB前取右心耳组织做组织病理学分析。于T0及T4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患者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心指数(CI)和右室收缩末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研究时间内未见术后并发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患者针对性实验室指标总体分布在各研究时点均未见明显分组效应(P>0.05),但A组在T3时的血清s ST2水平和在T1时的血清MDA浓度均较B组低(P<0.05)。A组患者EF在T0和T4时低于B组(P<0.05),但SV和CI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患者T4时右房收缩末面积比T0时小(P<0.05)。两组患者右心耳组织病理学特征相似,胶原容积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增加重组人脑利钠肽应用在围术期对瓣膜置换患者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能够使患者术前心功能获得一定程度改善,并能促进术后心功能恢复,但对术中氧化应激抗性影响短暂,对术后抗感染能力和心肌已有的病理结构改变未见明显影响。

李俊昌[9](2021)在《右美托咪定联合静态膨肺对心脏瓣膜患者体外循环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静态膨肺对心脏瓣膜患者体外循环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年龄18-65岁,ASA分级III-IV级,NYND心功能分级II-III级,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n=20)和右美托咪定联合静态膨肺组(B组,n=20)。两组患者均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0μg·kg-1·h-110min,随后持续泵注维持剂量右美托咪定0.5μg·kg-1·h-1至手术结束。A组患者CPB期间常规停止机械通气,B组患者CPB期间停止机械通气后,调节麻醉机氧流量阀与限压(APL)阀,维持呼吸环路压力于10cm H2O,使双肺保持静态膨胀状态。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T0)、CPB前5min(T1)、CPB结束后5min(T2)、CPB结束后60min(T3)、CPB结束后180min(T4)、以及气管导管拔出后(T5)、患者出监护室后(T6)7个时间点测定并计算记录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 DO2)、肺内分流率(Qs/Qt)、呼吸指数(RI)、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并记录各时刻点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术后监护室中患者带管时间(min)与停留时间(h)以及患者住院天数(d)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组内比较:与T0相比,两组患者OI在T1-T5均低于T0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OI自T1-T5呈上升趋势,且B组上升趋势较A组明显。两组患者A-a DO2、RI、Qs/Qt在T1-T5均高于T0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A-a DO2、RI、Qs/Qt在T1-T5均呈现下降趋势,且B组下降趋势较A组明显。两组患者PaO2在T1-T5均高于T0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T2-T5,与A组相比,B组患者PaO2、OI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5,与A组相比,B组患者A-a DO2、RI、Qs/Qt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监护室带管时间(min)、停留时间(h)及患者住院天数(d)较A组患者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患者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Pa CO2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各时间点Pa CO2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患者SBP、DBP、MAP、HR在T0-T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静态膨肺相较单纯使用右美托咪定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功能,且能降低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葛开恒[10](2020)在《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倾向性评分匹配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近年来,瓣膜置换手术治疗患者数量呈持续上升,术后并发症率及死亡率逐渐降低。但仍有部分患者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院内死亡。继续深入研究导致心脏瓣膜术后死亡的因素有助于改善心脏瓣膜手术的预后。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科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探讨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1.2016年9月-2019年8月共4128名患者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心脏瓣膜手术治疗。将术后死亡患者纳入死亡组,随机选择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治愈出院患者中纳入对照组。采用PSM筛选术前一般资料相近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中肝素用量、术中最低体温、心脏灌注液类型、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使用情况、手术过程(包括射频消融手术、冠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三尖瓣手术)、植入人工瓣膜类型、术后血气分析结果等临床特征,分析心脏瓣膜术后患者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相关死亡危险因素对心脏瓣膜术后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2.将前一部分PSM筛选后死亡患者共46例纳入死亡组,治愈出院患者共46例纳入对照组。搜集两组患者围术期各时段血乳酸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arterial blood carbon oxide,Pa CO2)数值,包括术前30min、术中以及进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后0小时至48小时(每6h记录一次)的数值。比较两组各时段血乳酸及Pa CO2水平,绘制两组患者术前、停机前、进入ICU48h内乳酸及Pa CO2变化图。结果一、心脏瓣膜术后死亡危险因素1.通过倾向性评分筛选出92例病人,其中死亡组患者46例,对照组患者46例。死亡组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32%)、恶性心律失常(28%)、多器官功能衰竭(20%)。死亡组术中失血量、IABP植入率、术后Pa CO2、术后乳酸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死亡组术后Pa O2(Partial pressure of arterial blood oxygen,Pa O2)、术后红细胞比容、术后Sa O2(Saturation of arterial blood oxygen,Sa O2)低于对照组(均P<0.05)。2.PaCO2升高(OR 1.090,95%CI:1.018-1.166,P<0.05)与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相关,术后Pa CO2预测瓣膜术后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3,术后二氧化碳分压预测心脏瓣膜术后死亡的临界值为49.50mm Hg。3.术后高乳酸血症(OR 1.551,95%CI:1.270-1.894,P<0.05)与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相关,术后高乳酸血症预测瓣膜术后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术后乳酸预测心脏瓣膜术后死亡的临界值为7.55mmol/L。二、心脏瓣膜术后围术期血气分析指标变化1.两组患者围术期各时段pH值均无统计学差异。死亡组患者进入ICU后24h Pa CO2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患者进入ICU42h后Pa O2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患者进入ICU24h后各时段血乳酸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两组患者围术期pH值变化较稳定。两组患者停机前及进入ICU后Pa CO2逐渐下降,进入ICU6h后逐渐升高。两组患者停机前及进入ICU后Pa O2逐渐下降,进入ICU后24h两组患者尝试脱离呼吸机,死亡组患者Pa O2逐渐下降,对照组Pa O2趋于稳定。两组患者停机前及进入ICU后乳酸逐渐增高,对照组血乳酸比死亡组较早开始降低。结论1.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2.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两组病例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心功能分级、心脏手术史、术前合并症(包括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房颤、冠脉狭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CPB转流时间、是否多瓣膜手术等临床指标均一致,发现术中失血量、IABP植入、自主呼吸时高碳酸血症以及高乳酸血症是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3.通过分析两组患者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发现死亡组患者术后出现持续的高乳酸血症。高乳酸血症预示术后不良结局,持续的高乳酸血症可能是预测心脏瓣膜术后死亡风险的重要指标。

二、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再次体外循环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再次体外循环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低射血分数成人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体外循环术后低心排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资料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侧乳内动脉桥 与桡动脉桥的选择与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Cox-Maze Ⅳ射频消融术的早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1.2 分组
        1.1.3 观察指标
    1.2 方法
        1.2.1 射频消融装置
        1.2.2 术前用药
        1.2.3 手术方法
        1.2.4 术后治疗
        1.2.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组间患者术中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纵膈及心包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围术期住院时间的比较
    2.3 组间患者术后第 1 天窦性转复率及出院时和术后 1 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对比
    2.4 组间患者术前及术后心功能 NYHA 分级比较
    2.5 组间心功能指标对比
    2.6 组间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3.1 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 Cox-Maze Ⅳ 射频消融术治疗 AF 的临床疗效分析
        3.1.1 Cox-Maze Ⅳ 射频消融术对 AF 患者术后心脏功能恢复的影响
    3.2 影响外科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疗效的因素
    3.3 AF发病及维持机制的研究
    3.4 实施射频消融迷宫术应注意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与房颤的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4)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经济负担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综述
    2.1 医院感染
        2.1.1 医院感染的概念
        2.1.2 医院感染的概况及危害
        2.1.3 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
    2.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2.2.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现状
        2.2.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设计
        3.2.2 调查方法
        3.2.3 研究工具
        3.2.4 相关诊断标准
        3.2.5 技术路线图
    3.3 质量控制
    3.4 研究内容
        3.4.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现状
        3.4.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3.4.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
    3.5 统计分析
    3.6 计算公式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现况
        4.2.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
        4.2.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4.2.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情况
    4.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4.3.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
        4.3.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多因素分析
    4.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4.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4.4.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验证
    4.5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经济负担分析
        4.5.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直接经济负担分析
        4.5.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延长的住院时间分析
        4.5.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患者间接经济负担分析
        4.5.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导致的医院经济负担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现况
        5.1.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5.1.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部位
        5.1.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
    5.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5.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5.4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型与局限性
        6.2.1 创新性
        6.2.2 局限性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1.2 临床资料的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术前资料
    2.2 术中资料
    2.3 术后资料
    2.4 远期疗效
第3章 讨论
    3.1 临床特点
    3.2 术前准备
    3.3 手术时机的选择
    3.4 术中处理
    3.5 术后处理
    3.6 并发症防治
    3.7 术后疗效及随访分析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巨大左心室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的治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临床资料
    二、手术方法
    三、数据收集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创主动脉瓣置换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重组人脑利钠肽预处理对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心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理论依据及方法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知情同意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设计与病例选取
        2.2.2 分组方法
        2.2.3 给药方法
    2.3 研究终点
    2.4 资料收集
        2.4.1 一般临床资料
        2.4.2 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
        2.4.3 针对性实验室指标
        2.4.4 围术期超声心动图的心功能指标
        2.4.5 组织标本收集
    2.5 统计学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3.2 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比较
    3.3 针对性实验室指标比较
        3.3.1 两组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水平的比较
        3.3.2 两组患者血清CK-MB同工酶质量水平比较
        3.3.3 两组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比较
        3.3.4 两组患者血清肌红蛋白水平比较
        3.3.5 两组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比较
        3.3.6 两组患者血清B型钠尿肽水平比较
        3.3.7 两组患者血浆降钙素原水平比较
        3.3.8 两组患者血清可溶性ST2 水平比较
        3.3.9 两组患者血清丙二醛浓度比较
    3.4 围术期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
        3.4.1 两组患者心脏射血分数比较
        3.4.2 两组患者每搏输出量比较
        3.4.3 两组患者心指数比较
        3.4.4 两组患者右房收缩末期面积比较
    3.5 右心耳病理染色结果比较
        3.5.1 HE染色
        3.5.2 Masson染色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术前应用rh BNP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4.2 术前应用rh BNP对心脏超声指标的影响
    4.3 术前应用rh BNP对组织病理结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5.3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右美托咪定联合静态膨肺对心脏瓣膜患者体外循环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与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体外循环相关肺功能损伤机制及临床肺功能保护措施的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10)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倾向性评分匹配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心脏瓣膜手术早期死亡病例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心脏术后高乳酸血症的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再次体外循环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射血分数成人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的临床疗效分析[D]. 蒋博一.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体外循环术后低心排相关因素分析[D]. 唐茂华.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Cox-Maze Ⅳ射频消融术的早期疗效分析[D]. 吴斌.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4]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经济负担评价[D]. 宋甜田. 山东大学, 2021(12)
  • [5]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D]. 卢沛令. 大理大学, 2021(09)
  • [6]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D]. 杜君持. 山东大学, 2021(12)
  • [7]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对比研究[D]. 颜磊.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8]重组人脑利钠肽预处理对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心功能影响[D]. 赵津.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右美托咪定联合静态膨肺对心脏瓣膜患者体外循环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D]. 李俊昌.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10]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倾向性评分匹配临床分析[D]. 葛开恒.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