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与现实的合集《降D大调前奏曲》——肖邦

幻想与现实的合集《降D大调前奏曲》——肖邦

一、虚与实的汇集《降D大调前奏曲》——肖邦(论文文献综述)

黄琛琦[1](2019)在《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演奏版本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是他所创作的为数不多的三套奏鸣曲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套,创作技巧也最为成熟。其所包含的深刻多元的情感内涵、精巧复杂的音乐结构和变化多端的演奏技术,吸引全世界钢琴家、钢琴专业人士以及钢琴爱好者竞相演奏学习,这也使得这部作品经久不衰、百世流芳。作为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的学生来讲,想要对这部作品理解透彻并演奏到位,需要通过对不同演奏版本的分析比较,将其中的精华和要旨借鉴并吸收到自身的演奏中去,才能实现对作品的精准把握。本文以《第二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背景、创作风格、音乐结构进行深入剖析,并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但都能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肖邦风格的霍洛维茨、波格雷里奇、李云迪和赵成珍四位演奏家,对他们的演奏视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力求寻找到尽可能完整地诠释原作的版本,探究怎样的演奏状态和演奏技巧能更为生动地诠释作品,给听众带来更好的听觉体验,以期对钢琴演奏及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陈述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肖邦的客观条件——生活环境和主观条件——内心情感两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解读作品的创作风格和音乐结构,为演奏版本中演奏技巧及比较分析做好铺垫。第四部分对演奏家的演奏版本以音乐结构为参照,从速度变化、力度幅度、指法运用、肢体动作、触键方式这些方面进行细致比较,分析其与旋律线、和声起伏及音乐结构的关系,并得出一定的比较结果。第五部分通过总结比较研究,得到演奏家演奏版本共性与差异性的成因、在演奏主要段落时应注意的问题,反思与梳理比较内容,对演奏及教学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对全文归纳总结,得出研究结论。

宋佳[2](2017)在《马勒《大地之歌》的“意象美” ——基于中西意象话语的学理阐释》文中认为《大地之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产物,透彻解读其中多重文化密码的意味,从而进一步挖掘其中中西交融的魅力,一直是中西方学者的共同期望。从中国理论文化氛围中逐渐发展而来的现代审美意象话语作为中西文化的学理结晶,显示出了对这一独特音乐文本进行全新解释的潜力。本文选取这一话语为基础,与西方意象话语互补互渗,解读出《大地之歌》中的意象美,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梳理了这部作品中的中西关系,认为这是一种马勒在特殊危机时期所构建出来的“中国理念”。这其中,对《大地之歌》中原始意象情结与中国风新意象相作用的考察体现了在中西方意象话语基础上的拓展,而提炼“意象美”的种种品质则体现了对中国意象话语精髓的继承。全文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围绕着酒歌意象美、青春意象美、自然意象美和永恒的女性意象美等四大范畴勾勒出马勒这种“中国理念”的全景图,并对作曲家的这些音乐意象予以新的解读。这一过程显示了意象话语在深入这一具有东方主义特质的中国理念时的价值。第一章基于中西意象的元理论背景,对《大地之歌》内的音乐语言进行学理定位,梳理出全文的意象书写构架。第二章分析“酒歌意象美”。反讽元素这一马勒作品的关键语言在其晚期风格各意象内发生了悄然蜕变,而《大地之歌》中的反讽元素与酒歌意象这个导火索息息相关,并由此步入了更加深邃悲凉的两重境界,一重是诗意宣泄的品质,它包含着绝对孤独寒冷的理性化境遇;另一重是荒诞模式,它所通向的是具有纯真心灵智慧的非理性深渊。第三章分析“青春意象美”。回忆青春之乐和叹惋青春之死的情感无限交织于晚年马勒的脑海中。青春意象美的范畴由此包含两种品质,一种是瓷亭意象蕴涵着的鲜活生命力中的伤感内蕴;一种是盘桓中的决裂性质,月亮意象使得音乐结构凸显出主体“捉星”和“捞月”的两重虚妄,并通向仙境音乐语汇中的决裂姿态,而这也是马勒对“断肠”意象的全新音乐诠释。第四章分析“自然意象美”。马勒对大自然的声音、色彩和循环规律也有着独特体验。这些内容被包含在对自然意象美两种品质的考察过程中,其中包括了猿、鸟和马三种动物对人类具有引导性作用的声音性质;以及马勒通过对昼夜-四季意象的重新布局,所获得的一种“在循环-交混之中汇集”的特质。第五章对于永恒女性意象美的新探索分为三个层面:转折层、中介层和结论层。转折层主要指受叔本华和瓦格纳等人深刻影响、以女性意象为核心的由无尽欲望向救赎演进的过程;中介层包含着以“飘零”的天梯意象为主的新秩序构建;而自永恒静态中心生发而出的欣喜感则构成了最终的结论层。

肖惠君[3](2017)在《肖斯塔科维奇赋格中密接和应的演奏速度研究》文中提出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imitri.Dmitriyevich.Shostakovich)是前苏联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后人誉为是“20世纪的贝多芬”。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体裁涉及广泛,其中钢琴作品也是他创作的重要构成部分。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作品《24首前奏曲与赋格》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同被誉为复调音乐的巅峰之作。《24首前奏曲与赋格》是肖斯塔科维奇为了表达对巴赫的敬意而创作,所以作品中继承了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创作模式与技巧基础,但更多的还是揉进了当时时代、民族、个人风格的复调音乐新风格。在这部作品中,肖斯塔科维奇对其内容、节奏、调性思维方式、曲式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创新。其中以密接和应写成的赋格再现部的创新尤为突出,并且在24首赋格中都有密接和应的这个写作技法,所以也使得密接和应的这个技法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并且在整部作品中也被赋予更为重要的意义。密接和应是在赋格主题再现时使用,它会大大增加作品中的紧张感,所以密接和应出现的地方往往也是赋格的高潮。在高潮部分时,大部分的钢琴演奏家都会给予这个部分一些力度或速度变化地处理,以便提醒听众高潮来临。对于力度变化来说,一般是在高潮部分给以重音强调地处理,便于和其他段落部分形成对比。但是对于高潮部分的速度变化来说,尤其是肖斯塔科维奇这部20世纪的钢琴作品,在节奏速度方面会与传统钢琴作品的节奏及演奏速度有所区别。而且由于演奏家的国别、民族、时代背景、年龄、个性、演奏技术等的不同,他们对于演奏的速度变化也会有各自差异处理。所以本文是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密接和应这个写作技法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并且着重分析不同钢琴演奏家演奏的版本,对其在密接和应的演奏速度差异上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肖斯塔科维奇赋格中密接和应的演奏速度研究,帮助笔者更深入地了解肖斯塔科维奇及其这部作品,并帮助笔者及其他演奏者能够在今后演奏中更好地诠释它的速度,能够更细致地演奏好这部作品。

夏蔚怡[4](2017)在《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的音乐特征和演奏探究》文中提出肖邦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可以说涉及到了钢琴音乐作品的各种体裁,被誉为“钢琴诗人”,并对诸多体裁进行了开拓性的创作。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创作于1836年至1839年,是浪漫主义时期一部重要的钢琴作品,无论是从研究钢琴作品还是研究肖邦钢琴作品的演奏,都不能忽视这部伟大的作品。从体裁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肖邦的全部钢琴作品中而言,这部作品基本上体现了肖邦所有的创作风格,是能代表肖邦创作精髓的钢琴作品。本文对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进行整体性概括解析。从创作背景、创作特征、曲式结构、调性和声、音乐形象以及对实际演奏上的体会进行阐述。通过这样的分析来更好的诠释肖邦艺术特色,使演奏者能更深层次的诠释出作曲家的内在情感。本人想通过此论文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演奏水平,在演奏中更好的把握整体风貌与情绪,丰富对肖邦作品的研究。

陈欢[5](2016)在《论肖邦的古典情怀》文中认为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拥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音乐家。肖邦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涉及的体裁广泛,为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肖邦的作品,以其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丰富的和声色彩、具有深刻思想性的音乐内涵等风格特征俘获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心,我们在日常练习、钢琴音乐会或各大钢琴专业赛事中都能看到大量的演奏者选择肖邦的作品,可见肖邦及其作品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人们在提及肖邦时,往往早已为其贴上了“浪漫”的标签,这对肖邦在树立音乐风格特征方面的标杆性成就以及对浪漫主义音乐的贡献无疑是莫大的肯定,但这也往往容易让人产生一叶障目的理解。我们在翻阅肖邦的生平资料时会发现,虽然他是西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并非极端的浪漫主义拥护者。出生在两个世纪交替年代的肖邦,兼有19世纪躁动的热情和18世纪挑剔的澄净。他天生是个浪漫主义者,但从小接受的是古典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因此就算处在一个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性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大迸发的时期,他对艺术的追求仍保持着一种吹毛求疵的严谨态度。本文意在从肖邦的成长经历、钢琴作品、情感特征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对各类相关文献进行收集、聚拢、整理、分析和归纳,深入探究肖邦的古典情怀。全文将通过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解析“古典”以及“古典情怀”的含义,主要内容是对关键概念的界定;第二章,通过分析肖邦的成长及学习经历、社会音乐文化背景这两方面对肖邦的影响来看肖邦古典情怀的由来;第三章,是本文最为重要的章节,此章主要通过对肖邦性格特征以及情感表达特征的分析、肖邦作品中体现的“古典”特征的分析来阐述肖邦古典情怀的具体表现;第四章,是全文的总结,通过以上分析,阐述对于本题的学习和认识以及本题对后世我们理解和诠释肖邦音乐的启示和影响。

李雪[6](2014)在《论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中持续音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法国着名作曲家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是印象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印象主义时期是19世纪向20世纪音乐过渡的时期,是连接浪漫主义晚期与20世纪现代音乐的重要桥梁。《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为德彪西的晚期作品,它汇集了德彪西进入音乐创作道路以来所积累的多种创作技法,包括平行和弦、高叠和弦、非三度叠置的和弦、拼贴式结构、全音阶、中古调式、五声音阶、双调性等创作手法,是德彪西印象主义的缩影。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中几乎每一首作品均用到了持续音,却又各不相同,由此得出结论---持续音已成为德彪西创作技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论文对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中的持续音进行分类研究,就持续音的运用延伸出对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中多种创作技法的分析。研究中表明,他在继承传统持续音用法的基础上,包括主、属持续音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大胆使用用来分离和模糊调性的其他调式音级持续音、非调性持续音,以及具有双重功能的持续音。

邓思思[7](2014)在《德彪西24首前奏曲的写意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有着非常重要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他的作品以创新和独特备受世人的称赞。德彪西的作品多样化,将印象主义手法融入自然、融入生活,给我们展示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音乐图画。其中《钢琴前奏曲集》创作于他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成熟时期,它不仅在音乐语言上比相同体裁的作品更为新颖,而且在素材的选择上也是空前的丰富,是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的精华。虽然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只是他作品的一小部分,但却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映射出德彪西的个人音乐思想、技术的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从感官上来说,这二十四首前奏曲每一首都非常的独特,有意境,每一首作品都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将前奏曲里的写意挖掘出来,可以提高我们对德彪西前奏曲的深度感官认识,加强对前奏曲的深层理解。写意与教学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所讲述音乐的本身;可以提高音乐的思维和在教学上能够正确诠释作品的目的,本文从实践上探索一些新思路,并提供德彪西24首前奏曲的写意的教与学的有效地途径和措施。

王帅[8](2014)在《瑰丽的音响 孤傲的灵魂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探析》文中提出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晚期的代表人物,一生以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三重身份活跃于世界音乐舞台,并且均取得了巨大成功。拉赫玛尼诺夫生活在动荡的世纪之交,经历了传奇且悲情的一生,其音乐创作自然成为他见证时代变迁与彷徨生活的写照,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特质与深刻的内涵。纵观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钢琴作品贯穿始终且占据着中心地位,对其钢琴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旋律、节奏、和声、调式、“钟声”情节、“死亡”主题等音乐表现手法的共性,以及浪漫主义、民族性、悲剧性等独特的音乐风格的把握便成为理解和演绎其钢琴作品的关键和前提,故对其钢琴作品作综合性地研究变得十分必要。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文化背景所作的分析,以外部环境和个人因素两条主线进行,着重还原出作曲家所处的真实环境与境遇及其本人特有的浪漫主义气质与悲剧情结,这也是充分理解其钢琴作品的前提条件;第二部分是以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本身为研究对象,从其创作生涯的不同阶段、主要钢琴作品体裁、具体音乐表现手法的特色以及鲜明的钢琴音乐风格四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力求对其钢琴作品本身在技术和风格层面所表现出的共性及作曲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做出诠释;第三部分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以拉赫玛尼诺夫本人的演奏特点为参考,结合笔者粗浅的经验,试图对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在演奏中需要注意的某些问题做出的解析。

丁嫚莉[9](2014)在《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在梳理过程中挖掘更多的依据,做客观和详细地评析,以期能够给今后他人研究卡巴列夫斯基提供一个参考平台,从而为丰富比较教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尽一份力量。论文全方位审视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对其整个音乐教育思想系统进行梳理、整合。论文主体分为卡巴列夫斯基生平及音乐活动概述、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产生背景与理论基础、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的目的与功能、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内容与方法、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透视及评价共五章。绪论:分析了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阐述了研究意义,概述了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阐明了研究方法及研究目标。第一章:卡巴列夫斯基生平及音乐活动概述。本部分延展出四个部分,首先对其生平简要概述,然后对音乐创作活动作出了系统性的整理,使卡巴列夫斯基的整体音乐概况得以呈现。再次是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活动,该部分对后续教育思想的阐释做了铺垫。最后分析了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的关系。第二章: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产生背景与理论基础。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思想产生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而且有其独特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本章内容就集中分析这两个方面。第一节介绍了苏联的社会历史文化状况和音乐教育状况;第二节介绍了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总结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是在苏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音乐教育状况的背景下产生,并且有科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的目的与功能。深入阐发了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的目的,指出其音乐教育理念与实践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功能的阐述,指出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德育、美育两个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也能够以音乐和音乐教育有效的实现审美与道德的融合、超越,实现音乐的内在与外在价值,培养具有良好审美修养与优秀道德品质的学生。第四章: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内容与方法。本章由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内容与方法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先从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内容中的音乐作品,音乐知识,音乐主题所呈现的阶段性和音乐教育内容的跨学科性几个方面全面阐述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内容的构成、特征,并结合音乐作品和教学实例,进行分析和梳理。第二部分是在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方法心理学基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的具体方法进行述总。第五章: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透视与评价。本章首先对卡巴列夫斯基同时代的音乐教育思想观的概述,而后是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独特性的解析,最后又进一步探讨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局限性。总之,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思想在俄罗斯本土被推崇的同时,与世界上许多着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一样闻名于世,共同构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程洋[10](2014)在《肖邦钢琴练习曲的技术特点与音乐风格研究 ——以OP.10 NO.12和OP.25 NO.11为例》文中提出肖邦钢琴练习曲的出现在钢琴创作技巧上就如同发生了一场根本性的大变革,它的出现把钢琴技术手段拓展出了很多的方向,可以称得上是钢琴技术从根本上的升华和进化。肖邦把无限的艺术价值都赋予给了钢琴练习曲并且把它升华成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而该艺术品之所以能够永垂不朽是由于它的极其复杂的内容形式和极高难度的钢琴技术,并且这件完美的艺术品给后来的演奏者创造了展现音乐的机会,在听众面前呈现出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引用以着名音乐学家塔代乌什·席林斯基说过的话:“肖邦的练习曲不仅成了钢琴音乐新的风格及其具有的格式的井井有条的展现,而且是这一风格的艺术升格”。本论文将从三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从肖邦的生平以及钢琴练习曲的发展过程来看肖邦钢琴练习曲的创作背景。首先,通过对肖邦生平的介绍,了解肖邦是一个怎样的作曲家,从而感受他的钢琴练习曲所包含的音乐内容。其次,通过介绍钢琴练习曲的发展过程,从中体味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特的技术特点与艺术魅力。第二章:从旋律,和声,调式等方面细述肖邦钢琴练习曲的技术特点,从音乐内容方面分析它的艺术形象。通过对其旋律、和声、调式及音乐内容方面的分析,从中更深入的体会肖邦钢琴练习曲的情感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第三章:着重对两部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探究,从而更加深刻的展现肖邦钢琴练习曲的技术特点与音乐风格。

二、虚与实的汇集《降D大调前奏曲》——肖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与实的汇集《降D大调前奏曲》——肖邦(论文提纲范文)

(1)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演奏版本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多地辗转与外界对肖邦产生的影响
        一、与各地文艺界人士结缘相识
        二、热衷欣赏法意歌剧
    第二节 本曲隐含的内心情感及其成因
        一、战乱所致的变故与忧思
        二、羁旅生活中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第二章 音乐创作风格与结构研究
    第一节 作品的音乐创作风格
        一、诗节式的旋律结构特征
        二、特定体裁呈现特定功能
        三、华丽装饰音风格
    第二节 作品的音乐结构
        一、“煽情化”和声语言的运用
        二、各主题旋律线走向分析
        三、各乐章曲式结构分析
第三章 演奏版本比较研究
    第一节 演奏版本选择缘由
    第二节 主题性音乐部分演奏版本比较
        一、快板主题演奏版本比较
        二、慢板主题演奏版本比较
    第三节 展开性音乐部分演奏版本比较
        一、单一主题展开演奏版本比较
        二、多主题复合型展开演奏版本比较
    第四节 附属性音乐部分演奏版本比较
        一、导入性音乐部分演奏版本比较
        二、连接性音乐部分演奏版本比较
        三、结束性音乐部分演奏版本比较
    第五节 外在演奏状态之比较
        一、肢体动作之比较
        二、触键方式之比较
第四章 比较研究后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演奏家版本共性与差异性的表现
        一、作品内涵的共性表现
        二、作品诠释的差异性表现
    第二节 在演奏主要段落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诠释音乐形象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在演奏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马勒《大地之歌》的“意象美” ——基于中西意象话语的学理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四、本选题的创新点
    五、释义与界定
第一章 美的生发:《大地之歌》意象书写的学理定位
    第一节 原始意象情结的积淀
        一、马勒原始意象情结的历史与时代基础
        二、马勒原始意象情结的音乐基础
        三、马勒原始意象情结的个性化塑造
    第二节 中国风新意象的刺激
        一、意象在诗歌-音乐文本中的八重转换
        二、与“中国”直接对话的马勒
        三、诗乐的无痕黏合:七联“乐”的构建
        四、马勒对中国风新意象的东方主义包装
    第三节 音乐意象美的生成:马勒的艺术化新构建
        一、捕捉音乐作品中的“意象美”
        二、以中西意象的历史性嬗变为基础
        三、《大地之歌》的四种意象美范畴
    小结
第二章 酒歌意象美:反讽元素的悲凉深邃化
    第一节 失意的宣泄:空中楼阁式音响纪念碑
        一、中国风酒、诗人、歌、琴新意象知音关系的延续
        二、马勒的提坦式酒神情结及其纪念碑音响
        三、以声乐-管弦二元模式重建“知音关系”
        四、对巨型音响的三层消解:三次抒情核心的毁灭性力量
    第二节 无拘束的荒诞:酒-梦意象群所开启的潜意识世界
        一、梦境前奏:“神经烁烁”( nervous splendour)的张力-矛盾特质
        二、“人生如梦”中批判、顿悟和沉溺的延续
        三、“梦中梦”的套叠式构造:隔绝苦难
        四、痛苦体验的骤然降临:7次梦中觉醒姿态
    小结
第三章 青春意象美:一切皆是虚妄
    第一节 鲜活生命力中的伤感内蕴:迭相变奏的瓷亭碎片
        一、包容万象的瓷亭实质:完美精致的微型中国“殖民展馆”
        二、以玉笛色泽作萦绕的音响素描
        三、周期、规整与对称性:德奥来源的拱形意象
        四、“以水为镜”的智性趣味思维幻象
        五、纳入青春-夕阳意象链条的金谷-兰亭遗风
    第二节 在盘桓中决裂:爱与美的夭折与凝固
        一、“断肠”意象及其嬗变
        二、“捞月”、“捉星”的两重虚妄与主体的夭逝
        三、隐含决裂的仙境情感缭绕:3个“断肠”意象
    小结
第四章 自然意象美:田园的庇护所
    第一节 对人类的引导作用:动物“智者”的原始声音意象力
        一、猿猴呼啸:回荡、刺穿与摧毁
        二、鸟之花腔:唤醒与催眠
        三、马驹嘶鸣:超越
        四、动物声音意象的内在结构关联
    第二节 循环-交混中的汇集:与生命进程同构的昼夜-四季渗透
        一、中国风的昼夜-四季新意象
        二、马勒对昼夜-四季意象的重组
        三、循环-交混中的爆发:深沉、破碎的田园色彩音图
        四、循环-交混中的簇拥点:夜意象与春天意象
    小结
第五章 “永恒的女性”意象美:生死回环中的层次化蜕变
    第一节 我心凝结:“寒秋孤影”中的禁锢与涌动
        一、于囚困中发声:从“贫妇”到灵魂自由的“中国人”
        二、“霜冻”音响结构:封闭的空间和凝滞的时间
        三、禁锢凝结中的微型动力因素
        四、绝望和疲惫的延续:涌动、冲破及泯灭
        五、终极目标的缺位:不可摧毁的困境
    第二节 采莲美人意象中绚灿、受阻的欲望内核
        一、“维也纳最美的女孩”
        二、采莲“仙女”新意象及其嬗变
        三、“光鲜明艳”的音响结构
        四、目标的多重遮蔽:无法逾越的时空间距
        五、在悲恸中战栗:主体欲望的徒劳传递
    第三节 转折点:永恒女性之于绝境人类的救赎
        一、情感绝境与音乐结构上濒临崩溃的时刻
        二、末乐章结构转向的深层原因
        三、悼念、包容与祈祷仪式:构造母性安全之所
    第四节 飘零的阶梯:无限更新的连接型结构
        一、“天梯”意象的形成根源
        二、前奏、间奏以及宣叙调中阶梯的多样化
        三、乡愁-离别的恐慌:迷漾中展开的永恒割裂
        四、临近尾声时阶梯新秩序的引入
    第五节 静态中心内的化解方式:欣喜感的闪现和蔓延
        一、波浪壮阔和静谧至福相交融的传统
        二、大地精神:五个静默悠远片刻向永恒中心的汇聚
        三、完满的实现:自觉渴求的升腾性与巨大吸力的共在
        四、包裹散漫晶莹颗粒的超长静态延续
    小结
结论
    一、特殊历史时期西人“中国理念”在音乐中的结构
    二、意象元理论在《大地之歌》个案研究中的进一步完善
    三、对《大地之歌》中“自我”的“他者诠释”之争的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阶梯音列直观示意图
附录二 垂柳模式与钢琴版手稿图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肖斯塔科维奇赋格中密接和应的演奏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肖斯塔科维奇钢琴音乐创作特征概览
    第一节 早年的创作特征:个人风格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盛年的创作及特征:走向革新的新层次
    第三节 晚年的创作及特征:个人独特风格完全形成
第二章 《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与密接和应
    第一节《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主题旋律特征
        二、调式调性特征
        三、和声写作特征
        四、其他方面特征
    第二节、密接和应以及在肖斯塔科维奇赋格中的运用
        一、密接和应概念简述
        二、密接和应在肖斯塔科维奇赋格中的应用及影响
第三章 不同演奏版本中密接和应的速度处理
    第一节 追求原作的速度再现:尼古拉耶娃对密接和应的处理
        一、尼古拉耶娃对密接和应之速度处理总览
        二、不同调式的速度对比
        三、尼古拉耶娃密接和应速度处理的特征总结
    第二节 谢尔巴科夫速度处理中对张力的追求
        一、谢尔巴科夫对密接和应之速度处理总览
        二、谢尔巴科夫版本中24首赋格中密接和应的速度差异分析
        三、谢尔巴科夫密接和应速度处理的特征总结
    第三节 追求“中庸之道”:梅尼科夫对密接和应的处理
        一、梅尼科夫对密接和应之速度处理总览
        二、梅尼科夫版本密和接应速度与原作的比较
        三、梅尼科夫密接和应速度处理的特征总结
第四章 肖斯塔科维奇赋格中密接和应之速度变化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第一节 合理性:速度变化是原作对演奏者的要求
        一、历史回顾:巴洛克时期赋格中的密接和应
        二、浪漫主义音乐特征在赋格中的痕迹
        三、速度变化:肖斯塔科维奇赋格的重要特征
    第二节 可能性:演奏是主体与客体的对话
        一、主观因素渗入演奏处理的可能性
        二、三位演奏家的个体差异分析
第五章 对肖斯塔科维奇赋格中密接和应速度处理的个人体会
    第一节 客观再现及其起点:作曲家的创作特征以及赋格整体情绪把握
    第二节 凸显个性:对24首赋格中密接和应之速度处理的构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的音乐特征和演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的创作背景概述
    1.1 前奏曲体裁起源与发展
    1.2 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的创作背景
第二章 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创作上的音乐特征
    2.1 肖邦前奏曲的曲式结构
    2.2 大小调情绪的走向
        2.2.1 大调系前奏曲的情绪走向
        2.2.2 大、小调系的融合
        2.2.3 小调系前奏曲的情绪走向
    2.3 前奏曲中的多种音乐类型
第三章 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的演奏分析
    3.1 演奏要点分析
        3.1.1 二度关系的弹奏
        3.1.2 双音技巧的弹奏
        3.1.3 大跨度的弹奏
    3.2 在演奏中每首前奏曲之间的衔接
    3.3 在演奏中处理多种音乐类型及演奏诠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论肖邦的古典情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 “古典”和“古典情怀”
    1.1 什么是“古典”
    1.2 音乐中的“古典”
        1.2.1 “古典音乐”的概念界定
        1.2.2 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1.3 什么是“古典情怀”
2. 肖邦古典情怀的由来
    2.1 成长及学习经历的影响
        2.1.1 传统的家庭环境
        2.1.2 大量的古典音乐学习经历
    2.2 社会音乐文化环境的影响
        2.2.1 肖邦在华沙
        2.2.2 肖邦在法国
3. 肖邦古典情怀的体现
    3.1 肖邦性格中体现的古典情怀
        3.1.1 高雅的贵族气质
        3.1.2 坚定的爱国信念
        3.1.3 保守的社交观
        3.1.4 克制的感情观
        3.1.5 严谨的教学态度
    3.2 肖邦音乐中古典情怀的体现
        3.2.1 艺术风格中的“古典”成分
        3.2.2 现实主义世界观和创作构思具有“古典”的严谨
        3.2.3 和声进行符合“古典”的逻辑
        3.2.4 在音乐形式上保留了“古典”的精华
        3.2.5 对乐器的运用具有“古典”的保守
        3.2.6 对复调写法的运用与创新
        3.2.7 创作中与俄罗斯古典作曲家创作风格的相似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论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中持续音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德彪西与印象主义
    第一节 印象主义风格的形成
        一、 印象主义的来源
        二、 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风格
    第二节 德彪西的生平简介
    第三节 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背景
        一、 前奏曲的形成
        二、 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背景
第二章 对于持续音概念的阐述
    第一节 持续音的起源
    第二节 持续音的定义
    第三节 持续音的种类
        一、 根据形态划分
        二、 根据功能划分
    第四节 持续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及一些作品中的运用
    第五节 持续音的作用
第三章 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中的持续音及其作用
    第一节 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及其持续音的形态
    第二节 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中持续音的作用
        一、 主持续音
        二、 属持续音
        三、 其他调式音级持续音
        四、 非调性持续音
        五、 双重功能持续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德彪西24首前奏曲的写意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印象主义绘画和音乐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1.1 印象主义绘画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1.2 印象主义绘画和音乐的代表人物
    1.3 印象主义绘画对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1.4 印象主义绘画和音乐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德彪西简介及影响德彪西音乐的莫奈绘画
    2.1 德彪西简介
    2.2 德彪西的基本音乐风格
    2.3 影响德彪西音乐的莫奈绘画
第三章 德彪西24首前奏曲的写意
    3.1 德彪西24首前奏曲的内容简介
    3.2 德彪西前奏曲对莫奈绘画写意的借鉴
    3.3 德彪西前奏曲朦胧的表现风格写意
    3.4 德彪西前奏曲丰富的语言要素写意
    3.5 德彪西前奏曲多彩的织体技法写意
第四章 德彪西24首前奏曲写意的教学
    4.1 理解德彪西前奏曲的表现风格写意
    4.2 把握德彪西前奏曲的语言要素写意
    4.3 突出写意的德彪西前奏曲的弹奏要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瑰丽的音响 孤傲的灵魂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文化背景
    (一) 外界因素
    (二) 个人因素
二、 本体分析
    (一) 创作生涯的不同分期
    (二) 主要钢琴作品体裁及简介
    (三) 音乐表现手法的特色
    (四) 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
三、 演奏特色
    (一) 作曲家本人的演奏特色
    (二) 演奏中的细节问题
    (三) 乐谱版本与录音版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目标
第一章 卡巴列夫斯基生平及音乐活动概述
    第一节 卡巴列夫斯基生平及音乐创作活动
    第二节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活动
    第三节 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的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产生背景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 卡巴列夫斯基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状况
        二、 苏联音乐教育状况
    第二节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 社会思潮的影响
        二、 民族精神的侵润
        三、 教育思维的融合
        四、 美学思想的凝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目的与功能
    第一节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的目的
        一、 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目的确立的缘由
        二、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 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 传承人类精神文化
    第二节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的功能
        一、 道德教育功能
        二、 审美教育功能
        三、 音乐教育:道德和审美的融合与超越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内容
        一、 《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简介
        二、 音乐作品
        三、 音乐知识
        四、 音乐教育内容的阶段性
        五、 音乐教育内容的跨学科性
    第二节 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方法
        一、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基础
        二、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的概括法
        三、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的语言传递法
        四、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的情感陶冶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体系透视与评价
    第一节 卡巴列夫斯基同时代音乐教育思想观概述
    第二节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独特性解析
        一、 “全部中的自我和自我的全部”——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二、 尊重规律,以人为本——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准则
        三、 意识形态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融合——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功能属性
        四、 “三根支柱”学说——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内容基石
        五、 社会文化学视域下的内容构建——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载体系统
        六、 音乐与生活——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终极指向
    第三节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一、 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属性制约了音乐作品艺术性水平的彰显
        二、 坚持现实主义的唯一性制约了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发展
        三、 本土化学科基础制约了音乐教育思想的广阔性
        四、 一元化大纲统领制约了音乐教学的内容和路径扩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I
附录 II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肖邦钢琴练习曲的技术特点与音乐风格研究 ——以OP.10 NO.12和OP.25 NO.1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肖邦钢琴练习曲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肖邦的生平
    第二节 钢琴练习曲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肖邦钢琴练习曲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 肖邦钢琴练习曲的技术特点与音乐风格
    第一节 肖邦钢琴练习曲的旋律特点
    第二节 肖邦钢琴练习曲的和声及调式特点
    第三节 肖邦钢琴练习曲的音乐形象
第三章 肖邦钢琴练习曲代表作品分析
    第一节 作品 OP10.NO.12 技术特点与音乐风格分析
    第二节 作品 OP.25 NO.11 技术特点与音乐风格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艺术作品
致谢

四、虚与实的汇集《降D大调前奏曲》——肖邦(论文参考文献)

  • [1]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演奏版本比较研究[D]. 黄琛琦.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2]马勒《大地之歌》的“意象美” ——基于中西意象话语的学理阐释[D]. 宋佳.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3]肖斯塔科维奇赋格中密接和应的演奏速度研究[D]. 肖惠君. 广州大学, 2017(02)
  • [4]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的音乐特征和演奏探究[D]. 夏蔚怡.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5]论肖邦的古典情怀[D]. 陈欢.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6]论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中持续音的运用[D]. 李雪. 西安音乐学院, 2014(09)
  • [7]德彪西24首前奏曲的写意与教学研究[D]. 邓思思.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8]瑰丽的音响 孤傲的灵魂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探析[D]. 王帅.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2)
  • [9]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研究[D]. 丁嫚莉.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10]肖邦钢琴练习曲的技术特点与音乐风格研究 ——以OP.10 NO.12和OP.25 NO.11为例[D]. 程洋. 曲阜师范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幻想与现实的合集《降D大调前奏曲》——肖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