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房地产开发阻塞-停车位

武汉房地产开发阻塞-停车位

一、武汉房地产发展中的梗阻——停车位(论文文献综述)

陈飞[1](2020)在《资源枯竭城市新旧动能转换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X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随着资源的减少和环保的制约,过去依靠高投资、高能耗、高透支的发展模式不得不做出改变,必须通过研发、培育、发展新的驱动力,提升改造原有驱动力,畅通新旧动能转换路径,最终实现经济可预期、持续、稳定的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2011年,山东省X市被确定为中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资源枯竭城市的新旧动能转换不是简单地用新产业替代传统老产业以解决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也不是简单解决因资源枯竭导致资源消耗无法支撑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问题。以X市为例研究资源枯竭城市,针对X市驱动力提升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成因进行着重研究,对于推动X市的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实现高质量经济可预期、可持续、稳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创新理论、政府干预理论和产业升级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创新驱动成功升级的部分地区进行了剖析,并就某些具体理论、做法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实地调研X市有关部门单位,查阅借鉴相关文献和收集分析大量资料数据的基础上,对比国内、省、X市等经济发展数据,对照国外有关案例,对山东省X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较为详实地分析了 X市现行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存在的问题和成因。针对X市新旧动能转换中思想理念转变、生产要素融合、创新引进消化、政务服务改善、产业升级强化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源,依据创新理论、政府干预理论和产业升级理论提出了精准角色定位、树立法治思维、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优化保障分配机制、融合关键要素、强化创新吸收等发展对策与建议,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王诗倩[3](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我们党在建党之初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之一,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本色。当前,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凝聚社会主义事业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作为奋斗手段、把满足人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作为奋斗价值,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发展战略、“新发展理念”等,不断回应着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诠释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永葆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前进。论文采用了历史分析法介绍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历史发展,阐明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实践及以此形成的重要思想理论,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对党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通过文献研究法,在整理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说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渊源和主要内涵,突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现实需求和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论文还列举和分析了大量数据,说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落实到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熊健[4](2019)在《提升拆迁安置社区治理水平的政府作用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化的城镇化进程,土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大开发大建设带来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的大征用大拆迁,导致征地拆迁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这些拆迁户被安置到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住宅小区内,身份从农民转变为居民,居住方式从自然散居转变为社区聚居,形成了独特的拆迁安置社区。这类社区由于其形成背景和原因的特殊性,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兴社区类型,缺乏成熟系统的治理理论和治理机制,该类社区自成立运行以来就成为矛盾集中、问题多发的突出治理难题,拆迁安置社区治理成效影响和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和质量。重庆市沙坪坝区西部区域的大开发大建设,导致了区域内土地尤其是西部区域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征用规模越来越大,政府建设了一大批拆迁安置小区。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重庆市沙坪坝区S社区作为个案研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一是对社区、社区治理、拆迁安置社区等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并分析拆迁安置社区特点。因社区治理内容广泛,笔者主要写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社区环境与社区物业管理、社区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三方面的内容;二是梳理社区治理中的政府作用;三是梳理总结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后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个案研究法对S社区进行个案研究。一是介绍重庆市沙坪坝区拆迁安置社区整体情况;二是描述S社区的概况和基本特征;三是描述重庆市沙坪坝区拆迁安置社区治理成效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实地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访谈政府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的情况;分析S社区调查问卷情况,笔者为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者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通过访谈交流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倾听“政府声音”和“社区声音”,找出政府在S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再从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角度出发,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为提出对策建议提供方向。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对提升政府在拆迁安置社区治理水平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为更好发挥建设作用赋能。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完善社区建设的财力保障机制;着力改善社区建设品质。二是充分发挥支持推动作用。减少对社区的行政化干预;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加强社区理论研究和分类指导。三是进一步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四是不断巩固和完善社区组织建设。搭建社区治理“自治”基石;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项晓薇[5](2020)在《基于大数据的钦州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李媛[6](2018)在《地方政府公众形象构建研究 ——以L区政府为例》文中提出政府公众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工作是政府公关工作的头等大事,不仅是展现政府工作内容的重要环节,更是有效提升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手段。L区作为广东省深圳市新成立的一个行政区,政府公众形象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可研究性。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遵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研究思路,开展L区政府公众形象构建的研究工作。在提出问题部分,文中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以往学者关于政府公众形象评价的维度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及分析,并结合相关公众在政府公众形象评价方面的一些建议和意见,系统的提出了政府公众形象评价体系,认为政府公众形象评价体系应该是基于政府宣传、廉政建设、服务质量、行政能力以及有形载体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分析。在分析问题部分,文中重点基于L区政府在公众形象建设方面的内容展开问卷调查工作。首先,借助李克特量表,对政府公众形象评价的五个维度开展了问卷调查工作;其次,采用了 SPSS分析方法,对L区政府公众形象调查问卷展开了细致的数据分析;最后,提出了 L区政府在公众形象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部分,文中结合政府公众形象评价理论,提出了新时代下L区政府公众形象体系的优化建议,从L区政府公众形象的传播体系、自身监管体系以及组织保障等三个维度,对L区政府公众形象体系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在传播体系上,重点提出了要开展基于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大众信息处理以及政府信息公开等四个维度的传播体系建设工作;在自身监管体系优化方面,重点结合政府公众形象评价体系的五个维度,针对L区政府公众形象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在保障措施上,提出了完善政府公众形象体系构架、强化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完善制度管理体系建设等相关内容。

赵娜[7](2016)在《基于组织理论视角的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执行力是政府部门把握党和国家的战略方向、确定战略目标和实施战略行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履行自身行政职能的根本途径和效果。当前中国在政府执行力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和努力,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展。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和“四风”整改措施以及掀起的反腐风暴,使地方政府执行过程中的本位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等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整肃,使地方政府的执行观念、执行方式、执行作风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思想狭隘、认识不足,对不当利益的追求受到打击和扼制之后,其执行态度变的消极抵触、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执行动力匮乏、执行意识弱化,消极执行、被动执行甚至执行不作为、滥作为等现象愈加突出。再加上地方政府执行的环境不佳、目标管理缺失、结构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执行的领导和人员的业务素质欠缺等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执行力“黑洞”凸显。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运用组织理论和系统论等,将地方政府执行力视为一种执行过程中相关要素彼此渗透、制约基础上输出的系统合力,通过文献研究法、实证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确立相应的分析维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研究层面深入探究和分析当前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现实原因与对策,寻找症结所在,并以此为基础“对症下药”,对进一步有效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在具体研究中,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基于组织理论和系统论之上的研究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组织五要素分析路径,即组织环境、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制度与组织人员五大要素。其中,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目标是组织活动的愿景和归宿,结构是组织内各部分之间相对稳定的机制化的排列关系,制度是组织为实现目标和促进有效运行而制定的各种规则,而人员则是构成组织的基础因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领导者和执行人员。这五大组织要素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种网络结构,共同作用于地方政府执行力。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问题,都会成为地方政府执行过程中的“短板”,从而降低执行力的整体水平,呈现出弱化的现象。这种分析和判断与实际情况是否契合呢?通过展开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当前地方政府在某些执行领域和层面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执行力弱化趋势和问题,寻找到现实依据。以此为基础,剖析了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现实表现和危害,系统分析了弱化的复杂原因。然后,以此为依据,提出改善地方政府执行环境、强化地方政府目标管理、优化地方政府组织结构、加快推进地方政府制度建设、规范地方政府公务人员执行行为等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价值或主要贡献试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研究旨趣和研究视角的转换。目前已有的与本文类似的研究,或者只是泛谈了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却并未深入展开;或者只是研究了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某一具体原因,如政策原因、制度原因、主体原因等,不够系统和全面;或者研究的理论成果因为时代背景的变迁已显过时,等等。而本文研究的视角则是聚焦在当前的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现象,致力于对党的“十八大”之后,地方政府在面临经济“新常态”、改革力度全面加大、反腐压力剧增等环境骤变的过渡期,在某些执行领域和层面出现执行力弱化的原因进行系统性和深层次的探讨。其次是研究方法的新尝试。本文在针对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展开研究时,并不是随机的、碎片化的分析各种孤立的原因,而是试图把问题分析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中去,凸显系统性结构化的分析视角和方法。本文依据组织理论,认为执行力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包括人的因素在内的一种组织行为,是组织各个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产生的系统有效性,这是本文的研究思路。

陈斌[8](2014)在《三明市梅列区政府发展现代服务业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我省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指标。三明市梅列区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当地发展重要产业导向,制定与梅列区规划相一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是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发展、跨越发展关键所在。本文以三明市梅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服务型政府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错位发展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和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对比归纳法,结合国内外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方面的成果,系统阐述了现代服务业概念、特点、分类及政府在现代服务业中作用。在分析梅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发展目标,明确产业功能分区,着力发展重点产业项目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模式,提出梅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选择,最后分析加快梅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策略。

万汉斌[9](2013)在《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发展是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的必然需求,但是如何融入城市空间体系是当前我国城市向更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难题。当前城市建筑高度与密度的不断上升与地下空间基础的支撑严重脱节,导致城市地面空间十分拥挤,交通拥堵加剧、景观绿化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人性化空间缺失等城市问题。新世纪来临,在我国城市经济建设能力快速提高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与利用对于消解或缓解城市地面空间紧张,提升地上空间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文致力于如何能够开发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优化城市高密度发展地区的空间环境,建立紧凑型、立体化、高效率的城市空间体系这一问题的研究分析。与欧洲城市发展地下空间起始于地铁不同,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源于早期人民防空工程的平战结合需求,缺乏最初将地下空间纳入城市空间一体化开发的初始契合期,但未来走向城市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中潜力巨大的空间资源,能够满足地面、地上进一步的空间需求,地铁建设与地下建筑的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空间体系。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愿景,探索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是城市空间体系优化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高密度、建筑高密度、经济高密度三者交织在一起,对于城市特定地区即高密度建设地区的空间容量及需求猛增,从而产生了对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巨大需求。另外,我国城乡结构发生转变,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后,由注重城镇化数量向注重质量进行转型,也需要探索城市人口高密度、建筑高密度地区城市地下建筑空间、地下交通空间与地下环境安全空间三者之间的融合途径、法则、模式等问题,实现城市紧凑化、高效化、立体化、复合化的健康发展道路。本文围绕城市地下空间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开发特点与开发方式,通过理清我国城市高密度地区空间开发属性、空间类型、密度特征,分析高密度地区空间集聚必要性和矛盾性。分析认为城市中心区、旧城核心区及轨道(TOD模式)周边高密度开发地区的地下空间系统性开发的需求最为强烈,引导这些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有利于实现土地高密度混合开发、地上地下城市空间一体化开发、城市交通立体化开发的发展目标。在论文内容组织安排上上,首先分析了当前地下空间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复杂性与需求的现实困境。力求通过理论发展研究、典型案例实证、实践经验总结及开展对一个特定旧城高密度商业区(北京东城区的旧城密集地区)更新改造地上、地下空间需求与矛盾的深入调研,论证高密度地区城市地上空间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出从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入手,支撑城市地上空间开发的巨大机遇。其次,文章选取城市高密度开发的四种典型地区,城市CBD地区、新城中心区、旧城核心区及高密度开发的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类型、强度、规模与地上空间开发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地下空间在延伸城市功能、建筑空间组合、地下轨道交通与地下停车的空间组合方法及实践,论证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融合的创新策略与规划设计。再次,针对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在安全及环境品质的高要求,论文研究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环境质量标准及地下空间开发宏观与微观适应性等问题。针对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品质要求研究如何改善地下空间的湿热、通风与除菌环境,通过地下空间生态化、艺术化、安全化设计实现建设生态化地下空间标准的策略。最后,论文总结并完善了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编制体系与设计方法。在城市地下空间建构方法上提出“柔性映射”、“紧凑聚合”、“网络岛链”、“捷径追踪”、“持续秩序”5项法则,在地下空间规划模式上提出“环形联结”、“脊轴带动”、“枝状生长”3种典型模式,有利于提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层次、内容及技术方法。

李德新[10](2012)在《城市低层紧凑型居住形态研究》文中指出低层紧凑型居住形态作为传统的居住形态之一,尽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外在特征,但其小尺度、高密度形态本质却延续至今,其本质背后的反映的是“诗意的栖居”生活。本文首先从回归生活世界、人本思想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探究了低层紧凑型居住形态存在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基于分析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同时期的居住理想与实践,为低层紧凑型居住的存在确立了价值取向。本文的核心章节从类型、尺度、密度三个维度对低层紧凑居住形态做了详细的解析。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总结了低层紧凑型居住类型的演进与设计的特征,为低层紧凑型居住生活方式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从人性尺度的角度研究了低层紧凑型居住的外部空间及内部空间尺度。在外部空间尺度方面提出了适宜交往的邻里组织结构尺度、小而密的具有活力的街区尺度、适宜交往的共享生活街道以及可以参与的绿化空间。提出注重近地面视平面上的邻里交往圈;开放的、小而密的最小街区单元及次级街区;注重小空间的价值,把可参与性作为绿化空间外部尺度设计理念。在内部尺度方面,有鉴于国内外的住宅的功能空间标准和户型标准,针对我国居住超标准问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低层紧凑型户型面积标准,并归纳总结国内外小尺度住宅平面设计的特征及空间设计策略。在密度方面本文建议在住区设计中应将以人为本的套密度作为密度的测算方法。基于大量的案例研究,总结了提高低层紧凑型居住密度的策略。通过归纳国内外的居住密度标准,推导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低层紧凑型居住密度标准。本文总结分析了低层紧凑型居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当前的发展特征。从居住政策、城市化的人居动向以及人口结构三个层面探讨我国低层紧凑型居住的面临的机遇,从土地资源利用、居住用地比例以及土地制度的缺陷三个方面剖析我国低层紧凑居住面临的政策与制度性挑战,并提出以提高城市居住用地比例和完善土地产权管理制度来化解当前面临的居住问题,为低层紧凑型的居住在我国的实现创造外部条件。

二、武汉房地产发展中的梗阻——停车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房地产发展中的梗阻——停车位(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枯竭城市新旧动能转换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X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的提出和地方实践
        1.1.2 资源枯竭城市新旧动能转换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动能、旧动能、新动能
        2.1.2 新旧动能转换
    2.2 理论基础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2.2 政府干预理论
        2.2.3 产业升级理论
第三章 X市新旧动能转换实施状况
    3.1 设领导小组把握总体布局
    3.2 依托放管服提升服务水平
    3.3 引智招财进行企业扶持
    3.4 技术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3.5 沉陷煤区整治修复生态环境
第四章 X市新旧动能转换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政务环境有待优化
        4.1.2 创新研发运用不足
        4.1.3 产业集群度不够高
        4.1.4 企业扶持有待强化
    4.2 成因分析
        4.2.1 思想理念转变不到位
        4.2.2 配套服务跟进不及时
        4.2.3 生产要素融合不完善
        4.2.4 创新引进消化不充分
第五章 完善资源枯竭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对策
    5.1 解放思想精准角色定位
        5.1.1 解放思想破除思想屏障
        5.1.2 以法治思维准确定位角色
    5.2 以长效机制构筑发展舞台
        5.2.1 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服务名片
        5.2.2 优化社会保障分配机制
    5.3 融合关键要素保障动能转换
        5.3.1 完善人才要素
        5.3.2 优化资金要素
        5.3.3 激活土地要素
    5.4 强化创新吸收拉动产业升级
        5.4.1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5.4.2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5.4.3 创新吸收消化再创新
        5.4.4 集群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第六章 结论、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历史发展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2.3 改革开放新时期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渊源和主要内涵
    3.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渊源
        3.1.1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与坚持
        3.1.2 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扬弃与超越
        3.1.3 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内涵
        3.2.1 发展为了人民,彰显人民立场
        3.2.2 发展依靠人民,汇聚人民力量
        3.2.3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到执政为民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现实需求
    4.1 应对基层治理复杂性的需要
        4.1.1 社会发展不平衡,群众利益需求得到满足的压力增大
        4.1.2 社会需求多元化,群众“获得感”得到满足的难度加大
        4.1.3 避免“拍脑袋”决策,群众对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加
    4.2 应对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需要
        4.2.1 利益分配不均影响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4.2.2 收入差距拉大加剧社会矛盾冲突
        4.2.3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消减人民利益的关切度
    4.3 应对社会转型期考验的需要
        4.3.1 社会结构变迁强调对社会民生的高度关注
        4.3.2 参政热情高涨呼吁倾听更多民众的声音
        4.3.3 多元价值观冲突需求核心价值观的指引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实践
    5.1 融通奋斗目标建立人民群众的精神指引
        5.1.1 同心共筑“中国梦”
        5.1.2 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3 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5.2 落实“四个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5.2.1 以全面小康提升人民生活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5.2.2 以深化改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5.2.3 以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5.2.4 以从严治党践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5.3 践行新发展理念确保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5.3.1 创新发展,激发人民创新创造潜能
        5.3.2 协调发展,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5.3.3 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3.4 开放发展,创造更加丰厚的开放红利
        5.3.5 共享发展,分好“蛋糕”增强群众“获得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提升拆迁安置社区治理水平的政府作用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文章结构
    1.5 本文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重要名词解释和相关概念分析
        2.1.1 社区
        2.1.2 社区治理
        2.1.3 拆迁安置社区
        2.1.4 拆迁安置社区特点
    2.2 社区治理中的政府作用
        2.2.1 建设作用
        2.2.2 支持作用
        2.2.3 协调作用
        2.2.4 培育、引导作用
    2.3 理论基础
        2.3.1 治理理论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 重庆市沙坪坝区S社区个案分析
    3.1 S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3.1.1 重庆市沙坪坝区拆迁安置社区整体情况
        3.1.2 S社区概况
        3.1.3 S社区基本特征
    3.2 重庆市沙坪坝区拆迁安置社区治理现状
        3.2.1 重庆市沙坪坝区拆迁安置社区治理成效
        3.2.2 重庆市沙坪坝区拆迁安置社区治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4 重庆市沙坪坝区S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S社区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4.2 S社区治理中政府发挥作用存在的问题
        4.2.1 政府发挥建设作用存在的问题
        4.2.2 政府发挥支持作用存在的问题
        4.2.3 政府发挥协调作用存在的问题
        4.2.4 政府发挥培育、引导作用存在的问题
    4.3 S社区治理中政府发挥作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政府在其角色扮演和职能行使中的“越位”
        4.3.2 政府在其角色扮演和职能行使中的“缺位”
        4.3.3 政府在其角色扮演和职能行使中的“错位”
5 国内外社区治理经验借鉴
    5.1 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建设作用的成功经验
    5.2 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支持作用的成功经验
    5.3 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协调作用的成功经验
    5.4 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培育、引导作用的成功经验
6 提升拆迁安置社区治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6.1 为更好发挥建设作用赋能
        6.1.1 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
        6.1.2 完善社区建设的财力保障机制
        6.1.3 着力改善社区建设品质
    6.2 充分发挥支持推动作用
        6.2.1 减少对社区的行政化干预
        6.2.2 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
        6.2.3 加强社区理论研究和分类指导
    6.3 进一步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6.4 不断巩固和完善社区组织建设
        6.4.1 搭建社区治理“自治”基石
        6.4.2 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B 社区工作者调查问卷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地方政府公众形象构建研究 ——以L区政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政府公众形象建设方面的研究
        1.3.2 形象传播方面的研究
        1.3.3 公职人员公众形象方面的研究
        1.3.4 深圳城市公众形象方面的研究
        1.3.5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创新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政府公众形象
        2.1.2 政府形象传播
    2.2 政府公众形象理论
        2.2.1 政府公众形象体系
        2.2.2 政府公众形象特征
        2.2.3 政府公众形象的影响因素
3 政府公众形象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政府公众形象评价维度的理论依据
    3.2 深度访谈的情况
        3.2.1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3.2.2 访谈过程
    3.3 L区政府公众形象评价指标的选取
    3.4 L区政府公众形象评价体系的整体构建
4 L区政府公众形象的调查分析
    4.1 L区政府情况介绍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1 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
        4.2.2 调查问卷的调查过程
        4.2.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测
        4.2.4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4.3.1 L区政府公众形象整体评价的描述性统计
        4.3.2 关于L区政府宣传评价方面的描述性统计
        4.3.3 关于L区政府服务质量评价方面的描述性统计
        4.3.4 关于L区政府廉政建设评价方面的描述性统计
        4.3.5 关于L区政府有形载体评价方面的描述性统计
        4.3.6 关于L区政府行政能力评价方面的描述性统计
    4.4 基于不同公众指标下政府公众形象评价分析
        4.4.1 基于性别对L区政府公众形象评价的差异分析
        4.4.2 基于不同年龄对L区政府公众形象评价的差异分析
        4.4.3 基于不同学历对L区政府公众形象评价的差异分析
        4.4.4 基于不同行业对L区政府公众形象评价的差异分析
        4.4.5 基于不同收入对L区政府公众形象评价的差异分析
    4.5 存在问题及其分析
        4.5.1 不同公众对于政府公众形象评价的问题及分析
        4.5.2 L区政府宣传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分析
        4.5.3 L区政府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其分析
        4.5.4 L区政府廉政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分析
        4.5.5 L区政府有形载体存在问题及其分析
        4.5.6 L区政府行政能力存在问题及其分析
5 新时代L区政府公众形象体系的优化建议
    5.1 整体思路
    5.2 构建新时代L区政府公众形象传播体系
        5.2.1 构建公众形象传播体系构架的整体思路
        5.2.2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公众形象传播
        5.2.3 基于政府网站的公众形象传播
        5.2.4 基于大众信息处理的公众形象传播
        5.2.5 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公众形象传播
    5.3 L区政府自身监管体系的优化
        5.3.1 自身监管体系构架的整体思路
        5.3.2 基于廉政建设方面的优化
        5.3.3 基于服务质量方面的优化
        5.3.4 基于有形载体方面的优化
        5.3.5 基于行政能力方面的优化
    5.4 L区政府公众形象建设的组织保障
        5.4.1 完善政府公众形象传播体系的组织构架
        5.4.2 强化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
        5.4.3 完善制度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访谈大纲
附件二: 调查问卷
附件三: 访谈记录

(7)基于组织理论视角的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题选择与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评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简要评价与研究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四节 文章的分析框架
第一章 组织理论:一种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分析工具
    第一节 组织及其相关理论概述
        一、组织理论及其发展
        二、组织理论中关于组织与组织要素的研究
        三、系统论与政府“理性经济人”假设
    第二节 地方政府执行力分析路径的建构
        一、已有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分析模式及其不足
        二、地方政府执行力“组织五要素”分析路径的建构
第二章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的实证调查
    第一节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调查的目的、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第二节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的实证调查设计、分析和总结
        一、分析指标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三、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四、访谈结果分析
        五、调查小结
第三章 当前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表现及危害
    第一节 当前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表现
        一、执行效率普遍不高
        二、执行成本持续高企
        三、执行效果普遍不佳
        四、执行满意度呈递减趋势
    第二节 当前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危害
        一、降低政府的行政效能
        二、削弱政府公信力
        三、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
        四、妨碍经济新常态的转型发展
        五、迟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四章 组织理论视角下当前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组织环境原因:执行生态总体不够优化
        一、政治生态环境方面
        二、法治环境方面
        三、资源环境方面
        四、文化环境方面
    第二节 组织目标原因:制定不合理与实施不规范
        一、目标制定不合理
        二、目标实施与监控不到位
        三、目标结果考核不健全
    第三节 组织结构原因:职能转变滞后与权责不一致
        一、央、地政府间权责分配仍未理顺
        二、职能转变尚未到位
        三、机构改革推进缓慢
        四、人员编制不够合理
    第四节 组织制度原因:权威不足与落实不力并存
        一、制度本身仍不完善
        二、制度权威明显不足
        三、制度落实依然乏力
    第五节 组织中人的原因:执行行为失范与业务水平不足
        一、执行态度愈加消极
        二、执行动力机制缺乏
        三、执行作风不够端正
        四、执行能力明显欠缺
第五章 组织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因应之策
    第一节 改善地方政府执行环境
        一、改善地方政府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改善地方政府的法治环境
        三、改善地方政府的资源环境
        四、改善地方政府的文化环境
    第二节 强化地方政府目标管理
        一、准确把握地方发展方向
        二、进一步规范目标实施过程
        三、健全目标考核体系
    第三节 优化地方政府组织结构
        一、加快推进央地关系的法治化
        二、以简政放权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三、推动机构改革向纵深发展
        四、加快推进编制改革
    第四节 健全地方政府执行制度
        一、加快完善制度体系
        二、提升制度权威
        三、强化制度落实力度
    第五节 规范地方政府公务人员的执行行为
        一、确立良好的执行心态
        二、激发正确的执行动机
        三、严格遵守新时期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
        四、提高公务人员的执行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后记

(8)三明市梅列区政府发展现代服务业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二、现代服务业的特点
        三、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四、政府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服务型政府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错位发展理论
        三、“产业集群”理论
第三章 梅列区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梅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专业市场发展现状
        二、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三、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四、楼宇经济发展现状
    第二节 梅列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第三节 明确产业功能分区
        一、徐碧新城
        二、三明城市物流园区
        三、陈大生态文化产业园区
        四、核心城区专业市场群
        五、汽车综合服务群
        六、楼宇经济群
    第四节 着力发展重点产业项目
        一、徐碧新城产业项目
        二、三明城市物流园区产业项目
        三、陈大生态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项目
        四、核心城区专业市场群产业项目
        五、汽车综合服务群产业项目
        六、楼宇经济群产业项目
第四章 梅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第一节 梅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遇
        四、威胁
    第二节 梅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
        一、总体战略(SWOT矩阵战略模式)
        二、专业市场发展战略
        三、物流业发展战略
        四、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五、楼宇经济发展战略
第五章 梅列区政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策略
    一、落实组织领导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加大资金扶持
    四、加快重点人才培养
    五、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六、完善考核机制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框架
        1.2.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概念解析与研究综述
    2.1 研究概念解析
        2.1.1 高密度与紧凑型城市
        2.1.2 城市地下空间
    2.2 地下空间研究综述
        2.2.1 国外地下空间理论
        2.2.2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理论及实践
    2.3 城市密度研究综述
        2.3.1 城市高密度研究综述
        2.3.2 紧凑型城市研究综述
    2.4 以往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的复杂性分析
    3.1 当前城市高密度发展状态
    3.2 现状城市空间拥挤与空间矛盾凸显
        3.2.1 城市地上与地下空间开发使用呈现脱节状况
        3.2.2 单一地面交通组织与交通立体化需求不适应
        3.2.3 当前城市环境状况与现代城市品质极不协调
        3.2.4 城市更新改造及历史街区保护地上空间冲突
    3.3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功能多样化趋向
        3.3.1 城市土地高密度混合提升空间效能
        3.3.2 人口职住空间融合促进城市空间紧凑化
        3.3.3 城市空间多功能与高度深度的并重发展
    3.4 高密度地区交通组织立体化与复杂化
        3.4.1 轨道交通引导地下交通空间快速发展
        3.4.2 TOD 模式引导空间一体化开发
        3.4.3 静态与步行交通得到高度关注
    3.5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与安全风险较严峻
        3.5.1 地下市政管廊集成化亟待加强
        3.5.2 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地下化转变
        3.5.3 地下空间安全水平需大力提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一体化建构
    4.1 高密度地区城市空间一体化建构
        4.1.1 高密度地区城市空间
        4.1.2 城市高密度开发态势
        4.1.3 高密度地区立体开发实践
    4.2 高密度地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典型方式
        4.2.1 城市 CBD 地区空间一体化开发
        4.2.2 新城中心区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
        4.2.3 基于旧城保护的地下空间开发
        4.2.4 旧城高密度地区地下商业街开发
    4.3 高密度地区地下交通空间一体化建构
        4.3.1 基于 TOD 的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开发
        4.3.2 交通触媒催化的地下空间开发
        4.3.3 轨道站域周边高密度开发
        4.3.4 轨道站域周边立体化开发
        4.3.5 机动及静态交通地下化
        4.3.6 地下步行空间的优化与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安全环境研究
    5.1 地下空间环境安全评估
        5.1.1 地下空间地质环境分析
        5.1.2 地下空间环境安全应用
        5.1.3 地下空间开发宏观适应性
        5.1.4 地下空间开发微观适应性
    5.2 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优化
        5.2.1 地下空间环境质量要素
        5.2.2 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优化
        5.2.3 地下空间艺术与生态化设计
    5.3 地下空间安全防御对策
        5.3.1 地下空间安全防御优势
        5.3.2 地下空间防灾减灾一体化
        5.3.3 地下空间应急及安全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6.1 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现实价值
        6.1.1 地下空间规划适应空间集聚化需求
        6.1.2 地下空间规划系统化与秩序化需求
    6.2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建构 5 项法则
        6.2.1 地下空间规模强度的“柔性映射”
        6.2.2 地下空间组织方式的“紧凑聚合”
        6.2.3 地下空间形态结构的“网络岛链”
        6.2.4 地下空间交通联系的“捷径追踪”
        6.2.5 地下空间开发导向的“持续秩序”
    6.3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模式
        6.3.1 “环形联结”模式
        6.3.2 “脊轴带动”模式
        6.3.3 “枝状生长”模式
    6.4 旧城更新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案例实践—以北京东城区内城为例
        6.4.1 北京东城区旧城高密度区现状
        6.4.2 东城区地区整体规划与旧城高密度区更新保护
        6.4.3 东城区内城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导向
        6.4.4 重点功能区地下空间设计
    6.5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层次与方法
        6.5.1 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层次
        6.5.2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技术方法
        6.5.3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技术方法
        6.5.4 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技术方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及后续展望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城市低层紧凑型居住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概念辨析
        1.1.1 居住的概念
        1.1.2 紧凑型居住的概念
        1.1.3 低层紧凑型居住的概念
    1.3 相关文献综述及本文研究方向
        1.3.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现有研究评述
        1.3.3 本文研究方向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研究的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低层紧凑型居住理念溯源
    2.1 低层紧凑型居住理念提出的理论依据
        2.1.1 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居住要求
        2.1.2 人本思想的居住环境要求
        2.1.3 可持续发展的居住要求
    2.2 低层紧凑型居住形态的探索与实践
        2.2.1 乌托邦式的居住形态探索
        2.2.2 现代主义的理性居住形态探索
        2.2.3 人文与生态的居住形态探索
        2.2.4 可持续的居住形态探索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类型——低层紧凑型居住的住宅形态
    3.1 低层紧凑型住宅的分类
        3.1.1 联排住宅
        3.1.2 低层高密度住宅
        3.1.3 低层混合型住宅
        3.1.4 小基地低层住宅
    3.2 低层紧凑型住宅的特征
        3.2.1 场所性设计
        3.2.2 适应性设计
        3.2.3 合作性设计
        3.2.4 生态性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尺度——低层紧凑型居住的空间形态
    4.1 低层紧凑型居住尺度的涵义
        4.1.1 安全的尺度
        4.1.2 交往的尺度
        4.1.3 健康的尺度
        4.1.4 可持续的尺度
    4.2 紧凑的外部空间尺度
        4.2.1 适宜交往的组织结构
        4.2.2 小而密的街区尺度
        4.2.3 共享的生活街道尺度
        4.2.4 可参与的绿化空间
    4.3 紧凑的内部空间尺度
        4.3.1 居住的基本尺度
        4.3.2 紧凑型住宅的尺度标准
        4.3.3 小尺度的平面设计
        4.3.4 小尺度的空间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密度——低层紧凑型居住的聚集强度
    5.1 高密度的相关概念
        5.1.1 密度的测算方法
        5.1.2 高密度的舒适性
        5.1.3 密度的影响因素
    5.2 低层高密度的策略与实践
        5.2.1 规划布局密集化
        5.2.2 单体平面紧凑化
        5.2.3 居住空间网络化
    5.3 低层高密度的标准建构
        5.3.1 高密度的政府策略
        5.3.2 高密度的科学计算
        5.3.3 低层紧凑型居住的密度标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低层紧凑型居住的机遇与挑战
    6.1 低层紧凑型居住现状分析
        6.1.1 低层紧凑型住宅的发展历程
        6.1.2 低层紧凑住宅的发展特征
        6.1.3 我国特色案例分析
    6.2 低层紧凑型居住的发展机遇
        6.2.1 紧凑型的居住要求
        6.2.2 城市化的人居动向
        6.2.3 人口结构的新变化
    6.3 低层紧凑型居住的政策性挑战
        6.3.1 土地资源的制约
        6.3.2 居住用地的比例失衡
        6.3.3 土地制度的缺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低层紧凑型居住是一种栖居理想
    7.2 低层紧凑型居住在我国实现的条件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对国外联排住宅和低层高密度住宅的数据统计
    附录(二) 对国外 20 世纪 60~70 年代低层高密度住区的数据统计
    附录(三) 对我国康居工程的数据统计

四、武汉房地产发展中的梗阻——停车位(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枯竭城市新旧动能转换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X市为例[D]. 陈飞. 山东大学, 2020(02)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D]. 王诗倩. 西华大学, 2020(01)
  • [4]提升拆迁安置社区治理水平的政府作用及对策研究[D]. 熊健. 重庆大学, 2019(05)
  • [5]基于大数据的钦州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D]. 项晓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6]地方政府公众形象构建研究 ——以L区政府为例[D]. 李媛. 武汉大学, 2018(06)
  • [7]基于组织理论视角的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研究[D]. 赵娜. 吉林大学, 2016(08)
  • [8]三明市梅列区政府发展现代服务业策略研究[D]. 陈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9]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D]. 万汉斌. 天津大学, 2013(12)
  • [10]城市低层紧凑型居住形态研究[D]. 李德新. 天津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武汉房地产开发阻塞-停车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