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改进等效元件设计的高通滤波器

采用改进等效元件设计的高通滤波器

一、采用改进的等同元件设计的高通滤波器(论文文献综述)

罗历[1](2021)在《多频段全向天线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全向天线广泛应用于移动端通信或一对多通信。而为满足无线通信系统日益发展的需要,全向天线向高增益、多频带、小型化等方向发展。本文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对多频段共轴全向天线进行了研究与设计,主要工作如下:1、三端口多频段共轴全向天线设计。为了减小天线系统的横向尺寸,将三个不同频段的天线单元按照同轴共线方式放置,由上到下,依次为L波段高频段天线、L波段低频段天线和UHF波段天线,组成多频段全向天线。根据L波段两频段天线的指标要求,提出用微带同轴共线阵实现高频段全向高增益,并利用套筒双锥覆盖其低频段。采用全波偶极子天线实现UHF频段的高增益要求。测试结果表明,天线各频段的性能均满足了设计要求。2、单端口多频段全向天线共轴一体化设计。为实现天线单端口馈电,在上述天线单元的研究基础上,利用两个双工器串联实现三频段异频合路。首先,通过微带同轴共线阵列天线与双锥天线之间的双工器1将两频段进行异频合路,将馈线向下穿过双锥天线。然后,通过位于下方两天线之间的双工器2实现三频段的异频合路,再将总馈线延伸至天线底端实现单端口馈电。最后将设计的两双工器组装到天线上,实现天线共轴一体化,并使用磁环加载技术减少馈线间耦合作用对天线性能的影响。对天线样机整体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其性能与尺寸达到了设计要求。

谷昕鹏[2](2021)在《光伏并网逆变器集群谐振有源阻尼抑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光伏逆变器集群发电提高了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但复杂的结构会使系统产生谐振问题,导致并网电流发生畸变,影响电网电能质量,严重时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解决光伏并网逆变器集群谐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光伏并网逆变器集群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两种谐振抑制方法,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了两种不同坐标系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推导出不同坐标系下系统输出特性;根据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不同结构对谐振影响,讨论了单台并网和多台并网所产生不同谐振类型问题;在综合考虑逆变器功率损耗、并网电流标准、设计成本、谐振特性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滤波器电感和电容参数对并网逆变器谐振特性的影响。然后,针对传统有源阻尼控制结构成本高、较复杂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有源阻尼谐振抑制方法,即在滤波器和电容电流反馈之间增加一个改进型并联前馈补偿阻尼器,通过在控制系统中形成有源阻尼回路,其方法降低了控制结构的复杂性和系统功率损耗,提高了控制带宽和有效谐波补偿范围,对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谐振能够有效抑制,并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验证了此方法谐振抑制的有效性。最后,针对光伏并网逆变器集群谐振抑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有源谐波电导的双电流闭环谐振抑制方法,在双电流闭环控制回路中增加一个电导反馈回路,加入有源滤波电导对逆变器侧的低次谐波电流有抑制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止逆变器的谐波电流汇入电网系统中,从而达到光伏逆变器集群谐振抑制效果,通过Matlab/Simulink构建仿真模型,结果表明此方法能使逆变器的输出信号安全稳定并入电网系统,验证了谐振抑制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徐浩于[3](2021)在《宽带微波窄脉冲调制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波窄脉冲调制信号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对抗、脉冲雷达、医疗成像、高功率微波对抗和相关效应研究等领域中。在微波激励热声成像中,微波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是决定成像分辨率的最重要因素;在高功率微波效应研究中,具有较高隔离度的窄脉冲信号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然而市面上脉宽小于10ns的微波窄脉冲调制源价格仍然十分昂贵,且隔离度和调制波形不够理想。基于此本文开展了基于二极管调制方式的窄脉冲调制技术研究,设计了两种体型较小、价格低廉,应用方便的宽带微波窄脉冲调制器,并与锁相微波源结合获得宽带、高隔离度的窄脉冲调制信号。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本文分析了微波窄脉冲调制器的基本原理和基于PIN二极管的微波开关在脉冲调制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开关时间长短、脉冲波形失真和隔离度不足等问题,分别提出了基于肖特基二极管的级联式微波脉冲调制器和双平衡结构的宽带微波窄脉冲调制器设计方案。然后,利用电磁仿真软件ADS对二极管级联式脉冲调制器进行电路原理仿真,并结合HFSS全电磁仿真软件进行场路联合仿真提高设计的准确性,通过场路联合仿真的方法,改进调制器腔体有效改善空间耦合,提升调制器的隔离度。为了减小集总参数器件产生的寄生参量,采用螺旋电感和微带高通滤波器等分布式元件设计调制端口的偏置和接地通路,有效改善调制器的带宽和脉冲包络波形。其次,采用场路联合仿真的方法设计双平衡结构的宽带微波窄脉冲调制器。重点对双平衡电路的宽带巴伦进行分析和设计,设计了几种典型的宽带巴伦,并对各自的性能进行了比较,最终确定微带渐变式宽带巴伦作为双平衡式脉冲调制器的宽带转换巴伦。另外,在调制信号注入通路和接地回路引入螺旋电感,有效改善了调制端口的匹配情况,提高调制器的隔离度和带宽。最后,设计了微波调制源的宽带微波源,采用基于锁相环的宽带微波源,能够稳定输出2-12GHz的连续波微波信号。对所设计的两种微波窄脉冲调制器和微波锁相源进行加工,并搭建实验平台进行调试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工作频率内,在无腔体的情况下二极管级联式窄脉冲调制器产生的微波脉冲的隔离度能够大于45d B,上升/下降沿小于3ns,重频可达1MHz,脉宽大于5ns。在2-10GHz的工作频率范围内,双平衡式脉冲调制器输出的脉冲信号隔离度优于20d B,上升/下降沿小于5ns,重频可达1MHz,脉宽大于10ns。两种脉冲调制器均显示了良好的脉冲调制特性。

王超[4](2020)在《超宽带可重构等离子体天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等离子体天线具有可重构,低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低热噪声的优点,逐渐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舰载通讯系统对电子设备的集成化要求逐渐提高,而用于通讯的米波天线往往结构体积大,馈电网络复杂,工作带宽有限。在军事作战中,要求天线系统具有低RCS的隐身特性,不易于被雷达发现。利用等离子体这种新材料来替代传统金属天线,可以通过可重构特性展宽天线工作带宽,并且应用其与电磁波特殊的作用关系实现低RCS特性,有效的解决了这些矛盾。本文围绕等离子体天线在小型化,可重构,电源激励,性能测试等关键技术难点展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等离子体天线的基本理论:作为辐射应用的等离子体,其等离子体频率,碰撞频率及等离子体频率与电磁波频率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研究参数。本文以等离子体物理理论为基础,侧重于辐射应用,对等离子体的物理特性做了介绍。采用等离子体流体模型,应用动量方程和Maxwell方程来研究电子与离子之间的耦合效应。在上位机软件中对等离子体天线建模,设置了Drude散射模型中的等离子体频率与碰撞频率,并与传统金属天线进行了同步仿真,对比了结果的差异。以圆柱形等离子体天线为基础,分析了馈电后偶极子天线的远场磁矢和电势,进而得到天线辐射的坡印廷矢量,同时,利用傅里叶展开式得到了沿线的电流分布值。从实际应用角度,分析了等离子体天线的可重构阻抗特性,等离子体热噪声,并与传统金属天线做了对比。(二)等离子体的制备方法以及激励方式:本文所应用的是非磁化冷等离子体,以圆柱形石英腔作为等离子体赋形体,激励源采用13.56 MHz的射频(Radio Frequency,RF)源。对石英腔内部等离子体的气体成分,气压情况进行了讨论,为了使天线工作在超高频/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Ultra High Frequency,UHF)频段,因此,计算了等离子体频率为5 GHz时对应的管内气体压强。为了商业化应用,本文利用微波干涉法对已制备的等离子体进行等离子体浓度测试及稳定性测试,从而评价所产生的等离子体的性能。进一步讨论了等离子体激励的4种方式,具体为直流激励法,射频激励法,脉冲激励法和微波激励法,并介绍了各类源在本文中的工作机理与实现方式。为了获得高功率等离子体,本文提出了基于漂移阶跃恢复二极管(Drift Step Recovery Diodes,DSRD)的高功率容量高脉冲重复频率(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PRF)信号源,并设计了高功率八路径向带状线合路器及超宽带兆瓦级树形带状线合路器,制作了合路器实物并进行了相关测试。(三)超高频/甚高频等离子体可重构天线:传统舰载VHF/UHF天线带宽不足,体积较大,水平向增益较低。为了超宽带天线的设计,提出了双臂加载单极子天线,寄生振子天线,顶部加载等离子体单极天线。这三种天线均在阻抗宽带指标上实现了超宽带,但在辐射,方向性,小型化等方面都存在若干问题。本文引用了盘锥结构,并将锥体部分倒置,使得阻抗匹配得以加强,为了实现低频段工作并提高增益,顶部加载了等离子体笼形结构。对于低频段的阻抗匹配,在盘锥天线的中部加载了LR并联结构,并在馈电处引入了集总参数形匹配网络。讨论了等离子体天线的辐射方向图与地板之间的关系,做出了优化处理。通过上位机软件进行了天线的建模,不仅研究了天线的阻抗特性和辐射特性,也对天线结构的RCS特性做了仿真计算。(四)可重构等离子体天线的工作系统及测试:本文提出了一种等离子体天线工作的系统设计,将天线信号与射频激励信号进行了有效的分离,其中利用了几款设计的微波器件,即巴特沃斯高通滤波器(High Pass Filter,HFP),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Low Pass Filter,LFP),Pi形集总参数功率分配器。利用网分仪测量了微波器件的性能,结果表明器件均可在系统中有效工作。介绍了等离子体天线与金属天线的加工制作细节,并在暗室中进行了驻波比的测量,增益的比测及雷达信号的RCS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天线的阻抗匹配和辐射性能满足指标,与金属天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并且针对雷达信号而言,等离子体天线的RCS低于金属天线。提出了一种便携式频谱分析仪搭载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的方向图测试系统,该系统可用于测量VHF/UHF天线的远场归一化方向图。并且,实际测量了在100 MHz和400 MHz时天线在俯仰面和方位面内的方向图。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本文针对VHF/UHF通讯频段,提出了倒置的盘锥天线及宽带化匹配网络,利用可重构特性实现了17倍频的阻抗带宽,并且天线的高度为在工作频率最低频30 MHz时的波长的1/10,实现了小型化特性。第二:本文引入了等离子体技术,用于代替传统的金属天线,从材料上实现了天线的宽带可重构技术,并且,由于等离子体的引入,天线的RCS指标得到了降低,增强了系统的隐身特性。第三:利用喇叭天线作为收发装置,模拟了单站雷达工作方式,在长约17米的暗室中测量了L波段到Ku波段的天线RCS指标。设计了便携式频谱分析仪搭载无人机系统,该系统可测试VHF/UHF天线的远场归一化方向图,解决了米波天线远场区距离远,方向图难以测量的瓶颈问题。

郑文奇[5](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载混合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及容量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认为城市轨道交通具有速度快、安全性能高、运输量大、无污染、准时等优点,因此其得到了快速地推广与发展。本论文针对城轨列车在起动、制动过程中对牵引网电压造成冲击从而引起网压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由超级电容与锂电池组成的混合储能系统,该混合储能系统满足城轨列车对高能量和高功率的需求,通过存储城轨车辆产生的制动能量来抑制牵引网压波动。首先总体上分析了车载混合储能系统的整体结构,通过对比四种混合储能系统主电路拓扑结构的优缺点,选取由两个双向DC/DC变换器构成的主动式拓扑结构作为储能系统主电路。然后对锂电池模块、超级电容器模块两个部分的储能原理和等效电路模型分别进行分析和阐述,并对混合储能系统主电路的参数进行计算,为后续仿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采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对混合储能系统主电路拓扑结构进行数学建模,选取电感电流和电容电压为变量,在一个周期内对系统建立微分方程组并得到小信号传递函数。然后基于车载混合储能系统能量流动过程,设计一种基于车载混合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可以实现能量在城轨列车、直流牵引网、混合储能系统三者之间的正常流动,另外针对制动能量的储存分配问题,采用高通滤波器提取出城轨列车负载突变时的高频分量与低频分量,其中高频分量由超级电容器组吸收或补偿,低频分量由锂电池组吸收或补偿。接着对所提车载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中的电流PI控制器与电压PI控制器进行设计,使其合理地控制混合储能装置的充放电状态。然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控制混合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过程。再次,围绕城轨车辆混合储能系统的容量优化配置展开研究,构建以车载混合储能系统综合总成本为目标函数且满足相关约束条件,并采用量子遗传算法对车载混合储能系统进行容量最优配置。然后针对车载混合储能系统做整体仿真分析,通过对列车的实时运行速度进行监测进而判断列车的运行工况,并根据牵引网电压的变化来开通与关断混合储能系统,最后在搭建的混合储能系统仿真平台上验证了城轨列车车载混合储能系统能够抑制牵引网压波动幅度,另外也可提高城轨列车的运行可靠性与稳定性。

丁楚尘[6](2020)在《基于混合分形结构的平行耦合微带滤波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毫米波技术的飞速发展,带通滤波器在射频前端应用中至关重要。相比传统的带通滤波器,平行耦合微带带通滤波器具有低成本和易加工等优点,然而平行耦合线间的非均匀特性使得偶模和奇模的相速度不同,导致这种类型的滤波器的二次谐波较大。具有分形结构的平行耦合微带带通滤波器作为一种新颖的滤波器,在实现滤波器的二次谐波抑制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利用两种分形结构和两种小型化结构分别改进了4款各具不同特点的平行耦合微带带通滤波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第一种分形结构中,首先基于Minkowski分形结构提出了一种新型Minkowski分形结构,与传统Minkowski分形结构相比,新型Minkowski分形结构能更好地抑制二次谐波。其次,在小型化结构上,基于传统平行耦合结构研究了折叠V型结构和直列W型结构,较之于传统平行耦合结构,折叠V型结构和直列W型结构能使滤波器拥有更小的尺寸。最后,基于新型Minkowski分形结构分别设计了折叠V型结构和直列W型结构的微带带通滤波器。两款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均为2.4GHz,二次谐波峰值电平分别为79.68d B和45.24d B。相比传统平行耦合微带带通滤波器,两款滤波器的面积缩减率分别达到62.13%和66.21%。在第二种分形结构中,首先基于Koch和Minkowski的分形结构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混合分形结构,与传统的Koch分形结构和Minkowski分形结构相比,混合分形结构能更好地抑制二次谐波。其次基于混合分形结构分别设计了折叠V型结构和直列W型结构的微带带通滤波器。两款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均为2.4GHz,二次谐波峰值电平分别为50.58d B和28.94d B。相比传统平行耦合微带带通滤波器,两款滤波器的面积缩减率分别达到64.07%和69.08%。本文对上述滤波器进行了实物制作,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四款分形结构的平行耦合微带带通滤波器证明该论文的研究方法切实可行。该论文的研究方法实现了预期研究指标,为工程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对2.4GHz频段无线收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具有应用价值。

刘董[7](2020)在《基于AMR磁传感器的电流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电流检测技术日臻成熟,当前电流传感器普遍利用电磁特性设计而成,检测到磁场后,根据电与磁的联动关系得到电流大小,可以实现电气隔离。本文目的是基于此原理设计一款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电流传感器。霍尔电流传感器成本低,工业电流检测中使用广泛,但内部霍尔元件灵敏度低、噪声大、温度稳定性差,且必须搭配聚磁环进行磁场放大,存在严重的漏磁问题,导致抗干扰能力不强、可靠性差,不满足实验室电流测量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电路和磁路的整体优化,设计了非接触式AMR零磁通电流检测系统。系统的敏感元件采用高灵敏度、低噪声、温度稳定性高的AMR磁传感器。同时,搭配空心铁氧体圆环磁芯作为磁屏蔽,取代传统的聚磁环,提高了抗干扰性能,实现了高精度电流检测。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基于AMR的磁传感器。本着芯片级尺寸、高灵敏度、低噪声、低功耗的设计要求,选用KMZ51芯片作为磁传感器探头,将感应到的磁场转化为电压信号。围绕KMZ51搭建了信号调理电路,主要包括磁化翻转单元和电磁反馈单元:通过设计脉冲翻转电路,对KMZ51内部磁阻进行周期性磁化,输出交流信号,既能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通过高通滤波器后又能消除电桥的直流偏置,AD630为核心的锁相放大器对交流信号进行解调,提高信噪比;电磁反馈模块主要是以补偿线圈为核心的闭环负反馈结构,系统平衡时,补偿线圈产生的磁场抵消待测磁场,可以消除灵敏度温漂。另外,搭建了基于STM32的数字化平台,将其应用于AMR磁传感器,实现磁场的测量与显示。2.在磁传感器的基础上,设计了AMR零磁通电流检测系统,主要包括磁路和电路两部分。磁路部分,设计了锰锌铁氧体材料的空心圆环作为磁屏蔽,AMR芯片位于磁芯内部空隙处,减小了干扰磁场引起的磁性误差。用Ansoft Maxwell对磁芯进行有限元仿真,通过比较原边导线偏心放置时磁芯空隙处磁感应强度的偏差率,优化了磁芯参数,验证了空心圆环的抗干扰性能优于聚磁环。电路部分,设计了基于PI补偿器的闭环负反馈结构,消除了磁滞效应和温漂带来的误差,提高了线性度。同时,建立了电流传感器的磁路和电路模型,对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行了推导,得到系统的稳态误差与PI补偿器参数的关系。3.搭建实验平台,测试了磁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的关键性能指标。通过高斯计对磁传感器进行校准,结果显示,线性度达到0.7%,灵敏度达到3.56V/Gs,短期稳定性较好。并对磁传感器进行频谱分析,得到1/f噪声水平约6 nT/Hz@1Hz。AMR电流传感器的测试结果表明,电流检测范围±50A,频带测量范围DC-100kHz,精度优于0.7%,抗干扰性能优越,可以用于实验室电流检测。

王晨[8](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智能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最近几年里,电子电路的应用相当广泛,其主要应用在通信、工业控制、医疗设备、家用电子产品、航空航天设备以及军事工业等领域。随着电子电路的集成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强,这就要求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越来越高,目前使用广泛的电路系统都是以数模混合电路作为基础的。数字电路诊断方法在数模混合电路中取得了广泛应用,诊断方法已发展成熟。由于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模型相对较复杂,可测量的节点数量也十分有限,所以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在实际诊断中常常出现误差,影响诊断率。同时,现代模拟电路故障诊断呈现出诊断系统的智能化,诊断系统与诊断方法的集成化。如果通过传统的测试方法和理论,是无法达到现代的需求的。这是因为传统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中并没有通用表达的模型。因此,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对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能够适应当前模拟电路的不断发展,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比较大的实用价值。本文的理论基础是深度学习、极限学习机ELM(Extreme Learning Machine)以及自编码器AE(Auto Encoder),非线性电路为被测对象,提出了基于表征学习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模型,通过提取电路的输出信号,分析研究了模拟电路的故障诊断,其主要的研究成果为:1.针对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中故障信息的多特征、高噪声以及故障诊断时间较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表征学习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模型,表征学习的基础单元是ELM-AE,它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数据的转换设计来获得有意义的数据特征表示。通过深入研究ELM以及AE的相关理论,搭建了SELM-AE以及DELM-AE网络模型,它结合了ELM和AE两者的优点,ELM具有较高的泛化能力以及学习的快速性,而AE可以重建输入信号。因此,SELM-AE和DELM-AE可以实现数据的维度压缩以及稀疏表达。基于SELM-AE模型的特点,通过层叠SELM-AE,形成H-SELM模型。H-SELM可以尽可能地通过减少重建误差使输出可以无限接近原始输入,SELM-AE的输出与原始输入信息相同,防止原始信息重要的特征丢失,经过每一个SELM-AE的表征学习,可以学习到输入更紧凑的特征。它可以实现数据不同维度的特征表示,以满足处理高维数据的要求。2.由于SELM-AE只有一个隐藏层,可能学习到的数据特征还不够紧凑。所以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隐藏层,构建DELM-AE模型,该模型的架构单元为双随机隐藏层的深度极限学习机,两个随机隐藏层用于编码特征,一个输出层用于解码特征。首先,H-DELM将较低维的数据随机映射到高维表示空间,得到扩展维数据,然后将特征从高维空间随机变换到低维空间,得到压缩后的特征,即学习的特征代码。将DELM-AE以分层结构堆叠构建H-DELM模型,由于DELM-AE可以进行特征表示,而且输出与原始输入信息相同。因此,H-DELM可以尽可能多地复制原始输入数据,进而可以学习到更具表现力和紧凑性的特征。然而在DELM-AE表征学习的过程中,第一个隐藏层具有大量的节点,保证了强大的特征映射能力,第二隐藏层减少了节点数,实现了特征的紧凑化。因此,它作为H-DELM的基本单元可以实现更多完整的特征表示,以保存更多的信息,进而实现训练的快速性。H-DELM的最终目标是寻求更快的训练速度、更紧凑的表征学习和更高的分类性能。3.分析模拟电路是否能用表征学习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模型进行诊断,表征学习是对传统的诊断方法去粗取精,简化了传统方法,即特征提取+分类器,由于表征学习可以处理高维故障数据,所以将高维的故障特征数据作为表征学习框架的输入,通过数据的转换来取得更有意义的表征数据后进行分类。而从四运放双二次高通滤波器、二级四运放双二阶低通滤波器电路提取中的故障数据维度较高,有利于实现表征学习故障诊断和学习网络的非线性拟合。4.由于表征学习可以满足处理高维数据和学习更紧凑的故障特征,故验证四运放双二次高通滤波器、更复杂的二级四运放双二阶低通滤波器电路对本文提出的学习模型的适用性。并用非线性整流电路进行普遍适用分析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算法在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上的可行性,而且与其他算法作比较,证明了本文模型的鲁棒性较高,分类速度可以达到1s左右,故障分类准确率可以达到99%以上,甚至对某些电路的单故障诊断率可以达到100%。

高帅[9](2020)在《主动配电网谐波综合治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人类发展的需要,电能的消耗在逐年增加,使得传统能源供给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同时由于传统能源消耗资源多、产生的污染物多,这给当前的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影响。包括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一批可再生能源的出现和发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获得人们的认可和支持。随着越来越多的分布式电源并入配电网,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主动配电网的概念被提出来,这为配电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由于分布式电源中含有大量的谐波,对用户的供电质量和稳定造成了影响,需要对电网中的谐波进行治理。现有的谐波治理设备主要有无源和有源滤波器,针对电网中的谐波源治理一般采用就地补偿的方法。对于主动配电网谐波治理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各自的工作特性,结合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本文决定采用两种滤波器进行综合配置的治理方案。其次对主动配电网中含有的大量分布式电源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不同位置、不同容量分布式电源对电网系统的影响。根据电网中谐波的分布情况,采用本文提到的方法对谐波治理范围进行划分,确定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各自的治理范围。对于在电网中优化配置无源滤波器的问题,首先通过本文提到的模态分析法来确定无源滤波器的最佳配置节点,在考虑到治理效果的同时注重经济性,然后通过传统经验法来对无源滤波器的参数进行配置。无源滤波器配置完成后再对有源滤波器进行优化配置,对于有源滤波器配置的选址方法,文中采用综合评估的方法逐步淘汰治理效果较差的节点,最后得到有源滤波器的最佳配置候选节点。对标准人工鱼群算法进行改进,运用改进后的人工鱼群算法对有源滤波器的参数进行寻优求解,从而获得经济有效的整体配置方案。本文采用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分步优化的方法得到对主动配电网谐波治理的综合配置方案。通过IEEE-18节点的仿真验证,证明本文提出的谐波方案能够达到治理谐波、优化电能治理的要求,在保证各节点谐波电压含有率和总谐波电压畸变率全部达标的前提下,使主动配电网的谐波综合治理方案满足一定的经济性。该论文有图50幅,表16个,参考文献72篇。

陈斌[10](2020)在《可搬运原子干涉重力仪及其减振系统的研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讲述了小型化可搬运原子重力仪及其三维主动减振平台的研制过程,包括其调试过程以及重力测量结果。本论文详细描述了第三代小型化可搬运原子重力仪USTC-AG11&12的搭建过程,并叙述了从大光学平台搭建测试版重力仪装置到逐步缩小原子重力仪真空装置,磁场系统,光路装置,电子学装置,时序控制及数据采集存储装置等子系统体积的过程,其中部分装置和系统已经进行了自主研制。本论文详细叙述了可搬运三维主动减振平台的研制过程,振动噪声压制效果以及应用于可搬运原子重力仪后对其测量结果的改善效果。本套主动减振系统通过对称放置八个音圈电机对平台进行三个维度的振动压制,除了能防止平台的翻转还能抑制水平振动对竖直方向的干扰,有效地提高了主动减振系统的稳健性和鲁棒性。在我们研制的反馈控制算法中,通过两路反馈控制信号对竖直方向的振动进行压制,一路为通常的反馈信号用来压制全频段的振动噪声,另一路利用带通滤波器将原子重力仪最敏感的0.lHz-lOHz的振动信号选取出来并反馈回去,有效地进一步压制该频段的振动噪声,从而能显着提高平台的减振性能。部分水平的信号也加入到了竖直的反馈信号中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本装置能将竖直方向上的振动噪声压制三个数量级,能有效压制环境振动噪声对原子重力仪灵敏度的影响。使原子重力仪在高振动噪声水平的环境中依然有很好的表现。本论文还叙述了小型化可搬运原子重力仪各个子系统的研制过程,特别是其时序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和存储系统的研制过程。我们基于FPGA和Com-pactRIO系统搭建了一套时序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存储系统,实现了对实验数据的长时间测量以及对振动噪声实时监测和控制。这套系统保证了原子重力仪能长时间可靠和稳定地工作。本论文还介绍了原子重力仪参数标定和测量g值的过程。我们的原子重力仪装置和主动减振平台经历了 1300 km的运输,从上海的实验室搬运到位于北京昌平的中国计量科学院进行了原子重力仪的比对测量,整套装置仅需要一到两个人便可完成全部搬运操作。比对测量中原子重力仪的测量灵敏度达到了 35μGal/(?)。我们还在高振动噪声水平的环境中进行了长时间的重力测量,测量灵敏度可达65μGal/(?),4000 s积分以后可以到了 1.1μGal。

二、采用改进的等同元件设计的高通滤波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改进的等同元件设计的高通滤波器(论文提纲范文)

(1)多频段全向天线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全向天线基本理论
    §2.1 天线的基本参数
    §2.2 全向天线理论概述
    §2.3 天线馈电技术概述
        §2.3.1 平衡-非平衡转换器
        §2.3.2 集总元件匹配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频段共轴天线的研究与设计
    §3.1 天线设计指标及思路分析
    §3.2 多频段天线单元设计
        §3.2.1 全波偶极子的设计
        §3.2.2 双锥套筒偶极子的设计
        §3.2.3 微带COCO天线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工器的设计以及整体天线的测试
    §4.1 滤波器的基本理论
    §4.2 UHF/L波段双工器的设计
    §4.3 L波段微带双工器的设计
    §4.4 整体天线的调试与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光伏并网逆变器集群谐振有源阻尼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伏并网逆变器集群研究现状
        1.2.1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结构
        1.2.2 谐振机理研究现状
        1.2.3 谐振抑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光伏并网逆变器集群系统结构及谐振分析
    2.1 光伏并网逆变器集群系统结构和数学建模
        2.1.1 光伏集群系统结构
        2.1.2 逆变器系统数学模型
    2.2 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谐振分析
        2.2.1 单逆变器谐振分析
        2.2.2 多逆变器谐振分析
    2.3 滤波器参数变化对谐振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伏并网逆变器集群谐振有源阻尼抑制方法研究
    3.1 传统阻尼谐振抑制方法
    3.2 基于改进型有源阻尼谐振抑制方法
        3.2.1 改进型有源阻尼环设计
        3.2.2 改进型有源阻尼电流回路控制方法
        3.2.3 改进型有源阻尼稳定性分析
    3.3 基于有源谐波电导的双电流闭环谐振抑制方法
        3.3.1 电流控制环节设计
        3.3.2 双电流闭环有源阻尼方法
        3.3.3 有源谐波电导谐振抑制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伏并网逆变器集群谐振有源阻尼抑制方法仿真
    4.1 基于改进型有源阻尼方法仿真验证
        4.1.1 系统仿真模型参数
        4.1.2 谐振抑制仿真分析
    4.2 基于有源谐波电导的双电流闭环方法仿真验证
        4.2.1 系统仿真模型参数
        4.2.2 谐振抑制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宽带微波窄脉冲调制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脉冲调制源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1.2.1 国外脉冲调制源研究动态
        1.2.2 国内脉冲调制源研究动态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
第二章 微波窄脉冲调制源实现方案
    2.1 微波窄脉冲调制源相关原理与参数
        2.1.1 微波窄脉冲调制源原理
        2.1.2 微波窄脉冲调制源参数
    2.2 二极管级联式窄脉冲调制器设计方案
        2.2.1 二极管微波开关原理
        2.2.2 肖特基二极管原理
        2.2.3 级联式脉冲调制器设计方案
    2.3 双平衡式窄脉冲调制器设计方案
        2.3.1 双平衡结构原理
        2.3.2 双平衡结构脉冲调制器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极管级联式窄脉冲调制器设计
    3.1 肖特基二极管的选择
    3.2 二极管级联式脉冲调制器设计
        3.2.1 单级二极管脉冲调制器设计
        3.2.2 多管级联式脉冲调制器设计
        3.2.3 多管级联式脉冲调制器场路联合仿真
    3.3 分布参数的二极管级联式脉冲调制器设计
        3.3.1 宽阻带高通滤波器的设计
        3.3.2 分布参数电感器设计
        3.3.3 分布参数式脉冲调制器的场路联合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平衡式窄脉冲调制器设计
    4.1 微带巴伦的理论分析
    4.2 巴伦的分类
        4.2.1 LC集总参数巴伦
        4.2.2 变压器式巴伦
        4.2.3 Marchand巴伦
        4.2.4 不平衡传输线-平衡传输线过渡巴伦
    4.3 宽带微带巴伦的设计
        4.3.1 宽带Marchand巴伦的设计
        4.3.2 双面微带渐变巴伦的设计
        4.3.3 微带线-共面带线过渡巴伦的设计
        4.3.4 微带线-槽线过渡巴伦的设计
    4.4 双平衡式窄脉冲调制器的设计
        4.4.1 中频接地回路优化设计
        4.4.2 双平衡式窄脉冲调制器场路联合仿真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宽带微波窄脉冲调制源调试与测试
    5.1 连续波信号源的设计与测试
        5.1.1 频率合成技术基本理论
        5.1.2 频率合成信号源的设计
        5.1.3 频率合成信号源测试结果
    5.2 二极管级联式窄脉冲调制器测试结果
    5.3 双平衡式窄脉冲调制器测试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4)超宽带可重构等离子体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等离子体天线发展
        1.2.2 可重构天线发展
        1.2.3 米波超宽带天线发展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及主要工作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后续章节安排
第二章 等离子体天线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等离子体的物理特性
        2.2.1 等离子体定义及性质
        2.2.2 粒子的相互作用及集群效应
        2.2.3 等离子体的基本现象
        2.2.4 讨论与小结
    2.3 等离子体的表征参数
        2.3.1 德拜长度
        2.3.2 等离子体频率与碰撞频率
        2.3.3 等离子体频率与电磁波频率的关系
        2.3.4 人造等离子体与应用
        2.3.5 讨论与小结
    2.4 应用于天线的等离子体物理
        2.4.1 等离子体流体方程
        2.4.2 等离子体天线电流密度的傅里叶展开
        2.4.3 等离子体天线的坡印廷矢量
        2.4.4 讨论与小结
    2.5 等离子体天线理论研究
        2.5.1 等离子体天线的辐射功率及可变阻抗
        2.5.2 等离子体天线的热噪声
        2.5.3 等离子体天线与金属天线仿真对比分析
        2.5.4 讨论与小结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等离子体制备方法及关键技术
    3.1 引言
    3.2 非磁化冷等离子体制备
        3.2.1 等离子体约束腔
        3.2.2 等离子体气氛气压讨论
        3.2.3 等离子体浓度与稳定性测量
        3.2.4 讨论与小结
    3.3 等离子体激励源
        3.3.1 直流激励
        3.3.2 基于13.56 MHz的射频源激励方法
        3.3.3 高压高重频脉冲源激励
        3.3.4 基于2.45 GHz的微波源谐振腔激励
        3.3.5 讨论与小结
    3.4 高功率等离子体制备
        3.4.1 基于DSRD的小型化脉冲源介绍
        3.4.2 高功率带状线径向合路器设计
        3.4.3 超宽带兆瓦级合路器设计
        3.4.4 讨论与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HF/UHF可重构等离子体天线设计
    4.1 引言
    4.2 VHF/UHF天线的宽带化设计
        4.2.1 顶部电容加载的T形天线讨论
        4.2.2 双臂加载单极子天线设计
        4.2.3 寄生振子天线设计
        4.2.4 顶部加载重构等离子体单极天线设计
        4.2.5 讨论与小结
    4.3 顶部加载等离子体倒置盘锥天线模型分析
    4.4 倒置盘锥天线研究
    4.5 宽带匹配网络设计
        4.5.1 中部加载LR匹配结构
        4.5.2 集总参数匹配网络设计
        4.5.3 讨论与小结
    4.6 等离子体天线的RCS指标讨论
        4.6.1 等离子体天线在CST下仿真模型
        4.6.2 等离子体天线RCS分析
        4.6.3 讨论与小结
    4.7 地板对天线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重构等离子体天线工作系统及测试
    5.1 引言
    5.2 等离子体天线工作系统设计
        5.2.1 等离子体天线工作方案
        5.2.2 高低通滤波器设计与实现
        5.2.3 集总参数功分器设计与实现
        5.2.4 讨论与小结
    5.3 天线的加工与驻波测试
        5.3.1 金属天线与等离子体天线的加工
        5.3.2 驻波比测试
        5.3.3 讨论与小结
    5.4 天线增益的测试
    5.5 天线的RCS测试
    5.6 UAV测量可重构天线归一化方向图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与科研项目

(5)城市轨道交通车载混合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及容量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常见的各种储能方式及其特点
        1.3.1 蓄电池储能
        1.3.2 飞轮储能
        1.3.3 超级电容储能
        1.3.4 锂电池储能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混合储能系统主电路结构及储能元件电路模型
    2.1 混合储能系统的功能
    2.2 混合储能系统主电路拓扑结构的选择
        2.2.1 被动式拓扑结构
        2.2.2 锂电池组被动级联拓扑结构
        2.2.3 超级电容器组被动级联拓扑结构
        2.2.4 主动式拓扑结构
    2.3 混合储能系统的组成
        2.3.1 锂电池模块特性分析
        2.3.1.1 锂电池模块特点
        2.3.1.2 锂电池模块等效电路模型
        2.3.2 超级电容模块特性分析
        2.3.2.1 超级电容的主要性能参数
        2.3.2.2 超级电容的等效电路模型
        2.3.3 双向DC/DC变换器工作原理与拓扑结构选取
    2.4 混合储能系统主电路的参数计算
        2.4.1 混合储能系统容量的计算
        2.4.2 续流电感L的计算
        2.4.3 稳压电容C1的计算
        2.4.4 开关管的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储能系统主电路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
    3.1 混合储能系统等效电路工作原理
    3.2 双向DC/DC变换器数学模型
        3.2.1 Buck状态下的数学模型
        3.2.2 Boost状态下的数学模型
    3.3 车载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3.3.1 车载混合储能系统能量流动过程
        3.3.2 车载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
        3.3.3 综合控制策略中PI控制器的设计
        3.3.3.1 电流内环的设计
        3.3.3.2 电压外环的设计
    3.4 车载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3.4.1 预充电回路的原理与设计
        3.4.1.1 车载混合储能系统预充电保护工作原理
        3.4.1.2 预充电回路的设计与仿真验证
        3.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轨车辆车载混合储能系统的容量优化配置
    4.1 容量优化配置问题分析
    4.2 容量优化配置模型
        4.2.1 优化目标函数
        4.2.2 优化配置约束条件
    4.3 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4.3.1 量子比特编码
        4.3.2 量子旋转门
        4.3.3 量子交叉和量子变异
    4.4 优化配置输入参数与仿真分析
        4.4.1 优化配置输入参数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载混合储能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其仿真分析
    5.1 车载混合储能系统整体控制策略
    5.2 仿真平台的搭建
        5.2.1 牵引变电所模型
        5.2.2 城轨列车模型
        5.2.3 超级电容器组储能模块等效模型
        5.2.4 锂电池组储能模块等效模型
        5.2.5 混合储能系统整体模型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工作回顾
    6.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混合分形结构的平行耦合微带滤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平行耦合微带滤波器的小型化
        1.2.2 平行耦合微带滤波器的谐波抑制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2章 分形滤波器关键技术
    2.2 滤波器理论
        2.2.1 滤波器的分类
        2.2.2 滤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2.2.3 归一化低通原型滤波器
        2.2.4 频率变换
    2.3 分形技术
        2.3.1 分形理论定义
        2.3.2 分形维数
    2.4 分形结构平行耦合微带滤波器
        2.4.1 分形结构在滤波器中的应用
        2.4.2 分形结构平行耦合微带滤波器实现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Minkowski分形结构的平行耦合滤波器设计
    3.1 新型Minkowski分形结构分析
    3.2 平行耦合带通滤波器结构概述及模型建立
        3.2.1 平行耦合带通滤波器原理
        3.2.2 平行耦合带通滤波器参数设计
        3.2.3 平行耦合带通滤波器优化仿真设计
    3.3 新型Minkowski分形结构的折叠滤波器设计
        3.3.1 滤波器设计目标
        3.3.2 滤波器结构
        3.3.3 滤波器设计过程分析
        3.3.4 滤波器参数优化
        3.3.5 滤波器的制作与实测分析
    3.4 新型Minkowski分形结构的直列滤波器设计
        3.4.1 滤波器设计目标
        3.4.2 滤波器结构
        3.4.3 滤波器设计过程分析
        3.4.4 滤波器参数优化
        3.4.5 滤波器的制作与实测分析
    3.5 新型Minkowski分形结构的平行耦合滤波器性能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分形结构的平行耦合滤波器设计
    4.1 混合分形结构分析
    4.2 混合分形结构的折叠滤波器设计
        4.2.1 滤波器设计目标
        4.2.2 滤波器结构
        4.2.3 滤波器设计过程分析
        4.2.4 滤波器参数优化
        4.2.5 滤波器的制作与实测分析
    4.3 混合分形结构的直列滤波器设计
        4.3.1 滤波器设计目标
        4.3.2 滤波器结构
        4.3.3 滤波器设计过程分析
        4.3.4 滤波器参数优化
        4.3.5 滤波器的制作与实测分析
    4.4 混合分形结构的平行耦合滤波器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7)基于AMR磁传感器的电流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磁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电流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电流检测系统基本原理
    2.1 各向异性磁阻(AMR)基本原理
        2.1.1 各向异性磁阻效应
        2.1.2 Baber-Pole结构
        2.1.3 磁阻电桥结构
    2.2 AMR磁传感器降噪原理
        2.2.1 磁化翻转技术
        2.2.2 电磁反馈技术
    2.3 电流检测系统设计原理
    2.4 噪声功率谱密度测量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MR磁传感器设计
    3.1传感器探头KMZ51
    3.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1 翻转脉冲发生电路
        3.2.2 前置放大和高通滤波电路
        3.2.3 相敏检波电路
        3.2.4 补偿线圈驱动
        3.2.5 供电模块及PCB设计
    3.3 基于STM32的数字化平台
        3.3.1 硬件结构设计
        3.3.2 软件设计
        3.3.3 上位机程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流检测系统磁芯及硬件电路设计
    4.1 磁芯结构设计及仿真
        4.1.1 磁芯材料及结构设计
        4.1.2 磁芯磁屏蔽性能仿真
        4.1.3 磁芯参数优化
        4.1.4 聚磁环与空心圆环性能比较
    4.2 电流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2.1 PI补偿电路
        4.2.2 反馈补偿电路
    4.3 磁路及电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感器性能分析
    5.1 AMR磁传感器性能
        5.1.1 灵敏度与线性度
        5.1.2 短期稳定性
        5.1.3 分辨率
        5.1.4 噪声分析
    5.2 电流检测系统性能
        5.2.1 线性度与精度
        5.2.2 频带宽度测量
        5.2.3 抗干扰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机器学习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智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概述及方法分析
    §2.1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基础理论
        §2.1.1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难点
        §2.1.2 模拟电路故障类型以及故障源
        §2.1.3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分类
    §2.2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中的特征提取
        §2.2.1 局域均值分解法
        §2.2.2 小波分析法
    §2.3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中的模式识别方法
        §2.3.1 支持向量机在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2.3.2 RBF神经网络在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2.4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智能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2.4.1 表征学习方法的特点
        §2.4.2 被测模拟电路对表征学习方法的适用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表征学习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
    §3.1 极限学习机
        §3.1.1 ELM简介
        §3.1.2 ELM学习规则
        §3.1.3 ELM的特点
    §3.2 基于正则极限学习机的自编码器
        §3.2.1 正则极限学习机
        §3.2.2 自编码器的概述
        §3.2.3 基于多层ELM-AE的表征学习
    §3.3 SELM-AE模型的方法研究
    §3.4 H-DELM模型的方法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表征学习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实例分析
    §4.1 基于表征学习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流程
    §4.2 四运放双二次高通滤波器故障诊断实例
        §4.2.1 电路描述
        §4.2.2 故障诊断结果分析
    §4.3 二级四运放双二阶低通滤波器故障诊断实例
        §4.3.1 电路描述
        §4.3.2 故障诊断结果分析
    §4.4 非线性整流电路故障诊断实例
        §4.4.1 电路描述
        §4.4.2 故障诊断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内容
    §5.3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9)主动配电网谐波综合治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谐波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内容
2 网络元件建模
    2.1 输电线路的基波和谐波模型
    2.2 变压器的基波和谐波模型
    2.3 负荷的基波和谐波模型
    2.4 分布式电源并网逆变器的等效模型
    2.5 无源滤波器工作原理与数学模型
    2.6 有源滤波器工作原理与数学模型
    2.7 国家公用电网谐波标准
    2.8 本章小结
3 主动配电网谐波优化治理方法研究
    3.1 滤波器治理范围划分
    3.2 无源滤波器的配置方法
    3.3 有源滤波器的配置方法
    3.4 人工鱼群算法
    3.5 主动配电网滤波器综合配置
    3.6 本章小结
4 算例仿真分析
    4.1 算例介绍
    4.2 无源滤波器配置方法仿真
    4.3 有源滤波器配置方法仿真
    4.4 整体配置方案谐波治理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可搬运原子干涉重力仪及其减振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重力测量的意义
    1.2 重力测量的仪器和手段
    1.3 原子重力仪的优势以及前景
    1.4 论文内容概述
第2章 原子干涉重力仪的基本原理
    2.1 原子的获取与制备
    2.2 受激拉曼跃迁
    2.3 物质波干涉过程
    2.4 相位的噪声传递函数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三维主动减震系统
    3.1 振动的测量与振动噪声的评估
        3.1.1 振动的测量
        3.1.2 振动噪声评估
        3.1.3 地震计的幅频和相频响应特性
    3.2 被动减振
        3.2.1 被动减振的基本原理
        3.2.2 负劲度系数的原理
        3.2.3 被动减振平台测试
    3.3 可搬运三维主动减振平台
        3.3.1 反馈环路的各组件
        3.3.2 反馈系统激励测试
        3.3.3 反馈控制算法
        3.3.4 无限冲击响应滤波器
        3.3.5 反馈参数调节
        3.3.6 反馈控制程序测试
        3.3.7 主动减振平台的表现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原子干涉仪的搭建
    4.1 原子重力仪小型化历程
    4.2 真空系统
    4.3 激光系统
    4.4 拉曼光锁相以及扫频
        4.4.1 锁相的基本原理
        4.4.2 拉曼光锁相以及频率扫描方案
    4.5 磁场系统
    4.6 探测系统
    4.7 原子干涉仪时序控制系统的研制
        4.7.1 FPGA简介
        4.7.2 基于FPGA的时序控制板卡
        4.7.3 时序控制程序
    4.8 数据采集和存储系统
        4.8.1 荧光信号的采集以及存储程序
        4.8.2 振动数据的采集和存储程序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搬运原子干涉仪的运行
    5.1 原子重力仪参数的标定和优化
        5.1.1 TOF法测量原子温度
        5.1.2 捕获和冷却原子过程的参数优化
        5.1.3 原子态的制备和速度选择
        5.1.4 标定初始扫描频率
        5.1.5 拉曼光π脉冲测量
        5.1.6 标定扫描速率α_0
    5.2 重力加速度g值的测量
        5.2.1 重力测量方案
        5.2.2 可搬运原子重力仪比对测量结果
        5.2.3 高振动噪声环境的测量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采用改进的等同元件设计的高通滤波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频段全向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 罗历.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光伏并网逆变器集群谐振有源阻尼抑制方法研究[D]. 谷昕鹏.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2)
  • [3]宽带微波窄脉冲调制源研究[D]. 徐浩于.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超宽带可重构等离子体天线研究[D]. 王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城市轨道交通车载混合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及容量优化配置研究[D]. 郑文奇.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6]基于混合分形结构的平行耦合微带滤波器的研究[D]. 丁楚尘.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7]基于AMR磁传感器的电流检测技术研究[D]. 刘董. 青岛大学, 2020(01)
  • [8]基于机器学习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智能方法研究[D]. 王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9]主动配电网谐波综合治理方法研究[D]. 高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10]可搬运原子干涉重力仪及其减振系统的研制[D]. 陈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采用改进等效元件设计的高通滤波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