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的笔记

语文老师的笔记

一、一位语文教师的手记(论文文献综述)

张钧[1](2021)在《行动研究对职前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用精密透视的方式探寻和解释职前语文教师在行动研究情境中PCK发展的特征,并对行动研究在职前语文教师PCK培养中的价值进行微观审视。使用在双路径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的解释性框架,一位语文职前教师与专家团队在行动研究中PCK发展的内涵被深度发掘。结果显示,行动研究触发和加速职前语文教师PCK要素发展迭代;行动研究促进职前语文教师PCK学习方式的变化;行动研究是语文职前教师剥离、整合和转化PCK的理想情境。建议:针对职前语文教师PCK发展的迭代情况,做好针对性行动研究设计;针对职前语文教师PCK不同知识要素建构特征进行介入性培养;为学生提供具有PCK特征的合金性知识对职前语文教师PCK发展更具有价值。

王心洁[2](2021)在《《琵琶行(并序)》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统编本、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华师大版和北师大版等六套中学语文教材和20个《琵琶行(并序)》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实录、教学设计等)为基础,结合学界对《琵琶行(并序)》的文本解读成果,分别从教材、教学等不同层次切入,探究《琵琶行(并序)》合适的教学内容。本文第一章从《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着手,综述古今学者对此诗的文本解读情况,为确定此诗的教学内容提供理论参考。第二章是比较分析《琵琶行(并序)》在统编本、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华师大版和北师大版六套语文教材中的编撰情况,从选文情况、学段安排、单元编排、注释、插图和课后练习多个方面,审视统编本教材的导向性。统编本将《琵琶行(并序)》编入古诗词单元,对此诗学习活动的要求,更侧重于情意方面。第三章梳理了20个《琵琶行(并序)》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归纳与评述,在不同教师教学侧重点的异同中寻求可借鉴之处,从而为当前《琵琶行(并序)》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经验。通过梳理,笔者发现,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立足于学界的文本解读。对于相似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最终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第四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为以往《琵琶行(并序)》单篇教学的教学内容提供改进建议,并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结合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在体例设计上的新变,尝试由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探究以月意象分析为核心的单元教学内容。希望此研究能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

李莉[3](2021)在《代际理论视域下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基于对T镇中学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从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颁布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在为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而努力。但实际上,物质资源的倾斜并没有让乡村教师扎根乡村场域,向往进城的逃离倾向成为当下大部分乡村教师的真实写照。密切关注乡村教师群体内部的生存状况俨然已经成为研究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抓手。然而,处于同一学校场域内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称的乡村教师展现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诉求难免会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身份认同现状。鉴于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不同年龄阶段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幸福生活。这将对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振兴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代际理论视域下,以家乡T镇中学的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工作生活世界展开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之后按照“年代世代”的划分方法,将乡村教师划分为“60后”“70后”“80后”“90后”四个微群体。通过剖析四代乡村教师的生命历程及思想流变,挖掘其背后隐藏的“身份认知”“身份情感”“身份职责”和“身份关系”,以此展示四代乡村教师多元复杂的身份认知与情感价值体验,打破了对乡村教师的泛化性与刻板性概述。对本研究而言,首先,厘清代际理论的内涵及发展是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剖析不同代际乡村教师观念迥殊和代际差异的理论依据。其次,田野调查的性质决定了本研究需要对T镇中学教师们的工作生活场域,包括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变迁以及T镇中学的发展面貌等会对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的地域因素做出介绍。研究通过记叙和分析教师们的成长经历、职业态度、同事关系及其流露出的情感表达全方位呈现了四代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总体来看,在网络时代中成长起来的“90后”乡村教师开始进入了职业早期,他们工作认真但又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迷茫;经历了改革开放新观念冲洗的“80后”乡村教师开始重新审自我身份,他们希望被公平对待,力争取得更多的成就;处于教学攻坚期的“70后”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程度较低,他们一部分处于热情消散求稳定的状态,一部分力图抓住机遇评上高级职称。以上三代教师均表示只要有机会,一定会选择考进县城。迈过艰苦岁月,如今面临退休的“60后”乡村教师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及职业评价则给出了“满意”、“还不错”的答案。此外,访谈中还暴露出了职称评选不公、乡村教师人际关系冷淡,同事相处出现代内倾向性与代际间隔阂性等问题。来自社会外部变迁造成的代际差异、学校场域的人文环境及教师个人的性格特征无不影响着四代乡村教师对自我身份的认知。研究指出,社会应注重价值引领与相关政策的导向作用;乡村学校应聚焦人文环境建设,关心不同代际教师的诉求;乡村教师个人应探寻提高自我身份认同的内生力,以此增强乡村教师群体的身份认同进而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杨起威[4](2020)在《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初,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涌现出了很多语文教学名师,他们凭借着一线教学的宝贵经验,通过对语文教学的深入研究,找到了一些解决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了匠心独运的语文教学特色。清华大学附中的王君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王老师以“青春语文”教学理念影响着众多一线语文教师,为枯燥呆板的语文课堂送来了活力。本文通过研读、归纳王君老师的着作、发表的文章、课堂教学实录,分析其语文教学特色,希望通过个案研究,能够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道路上行走提供一些帮助。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王君语文教学理念。笔者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方面对其教学理念进行归纳总结,这是王君老师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准则,也是本人研究王君老师语文教学的重要支撑,王君老师的教学理念随着自己的教学实践也在不断的更新。第二章为王君阅读教学特色研究。在阅读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大量研读王君老师的着作以及课例,重点提炼出她在阅读教学方面三大特色,分别是帮学生感悟“两种境界”,为学生呈现“两种语言艺术”以及打造群文阅读“两个维度”。第三章为王君写作教学特色分析。在写作教学理念的奠基下,笔者分析出王君老师的写作特色,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培养写作情感和摆脱应试写作,大胆变革创新两部分。在进一步深入探究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共同推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研究。第四章为王君语文教学给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笔者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个维度阐述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王君老师在阅读教学方面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启示体现在:深入的文本研读能够引导学生走进高效课堂,进行情境教学能够将学生带入快乐课堂,选择群文教学能够为学生走向优质课堂开辟道路;在写作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同时也应注重在写作方面平衡其工具性与人文性。

周婧[5](2020)在《一位小学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特级教师群体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领军人物,教学水平高超,教学理念先进,教学风格突出,是普通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标杆。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对于小学阶段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小学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发现其成长过程中的可借鉴之处,有助于为普通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启示,有助于推进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国家小学阶段的教育质量,进而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研究选取G省L市G小学的语文特级教师X老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叙事研究方法。基于信任与尊重,研究者主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和半开放式访谈,以及对其同事和所教学生的半开放式访谈,收集研究对象专业成长的相关资料。基于收集的各类资料,本研究首先对研究对象任职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X老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其次对X老师的专业成长故事进行叙事,揭示X老师专业成长的历程。结合X老师专业成长历程,研究者进而剖析其专业成长过程中凸显的个体特征,分析X老师专业成长中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结构化理论以X老师作为行动者的行动为起点,对X老师行动过程中涉及的结构、所处的时空情境、X老师的权力以及成长的二重性进行分析,并建构出X老师专业成长的模型,显示X老师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专业成长过程中个体行动与所涉及结构在相应时空情境下不断互构,实现个体专业成长。结合X老师的专业成长得出结论,批判性反思为X老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其他特征的发挥与专业成长的发生提供阶梯;外部因素为X老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相应行动提供媒介;时空情境是X老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活动的土壤;X老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借助于内外部因素的交互而不断实现权力的扩张,为其专业成长提供资本;内外部因素的联结使X老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获得持续成长的保障。根据X老师专业成长,本研究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得出相关启示:批判性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础阶梯、外部因素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媒介、时空情境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土壤、权力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内外部因素联结是教师成长的重要保障。

覃庆琼[6](2020)在《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研究》文中指出作文教学往往是许多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很多一线语文教师渴望学生写好作文,但很少语文老师能做到下水作文给学生作示范,自觉动笔写文章的语文老师更少,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文上往往是找来满分作文作示范,而学生对写作也缺乏激情,更多的是恐惧。这在重点学校是如此,在乡村学校更甚。学生也很少自觉写作,学生往往都是为作业、考试、升学才会写作,写作成了一种工具。为了学生更好地应付作业、考试、升学,作文教学更多地走向了作文指导模式化,考试前更多的指导可能是让学生多背诵几篇满分作文,以期得到更好的分数,这让写作进入了一种危险的境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但新课标在操作方面缺乏具体细致的指导,让很多一线语文教师无从下手。在当下,语文特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付诸具体的教学实践,本文就是以她的作文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重点研究了“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型和实施,以及对“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辩证地分析了“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成功基础、积极影响以及局限性,最后总结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希望通过王君作文教学的多方面的研究,以期能给一线语文教师以启示和帮助。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交代了研究的缘起、相关研究及其启示,明确了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主体部分。主要分四个方面。首先对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作了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分别界定了“青春语文”和“青春语文”作文教学。二是对“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型的探究。它的课型主要分为四种:技巧型,积累型,情怀型,价值型。本部分主要以她的作文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重点探究了“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型。三是对“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探究:一是关注师生式:1.变学生独写为师生共写;2.变应试写作为生命写作;3.变统一要求为分层激发。二是潜移默化式:1.变技巧灌输为情智促技;2.变课文示范为经典引领;3.变校园视角为社会视角;4.变读写一体为写作举纲。三是班建活动式:1.变学科技能为班建动力;2.变象牙写作为红尘写作;3.变纸质写作为网络点兵。本部分主要以她的作文教学案例实践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重点研究了“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最后是对“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首先探究“青春语文”作文教学成功的基础:一是研读课标,领悟课改精神;二是坚持阅读,开拓写作视野;三是精研文本,凸显读写结合;四是激情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五是班建动力,挖掘写作资源;六是反复修改,提高写作水平。接着是对“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辩证思考,探讨了“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本部分对这两方面分别进行了辩证的思考和分析,以期“青春语文”作文教学进一步发展。第三部分:结论。总结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希望通过王君作文教学的多方面的研究,以期能给一线语文教师以启示和帮助。

穆欣[7](2020)在《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肖培东,当代语文教坛最负盛名的名师之一。他在34岁的时候,就被评为浙江省特级语文教师,是当时浙江省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秉持着“浅浅教语文”的语文教学理念,追求语文课的本真,竭力真正将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肖培东的语文课,特别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课,既具有实用性,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又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内含丰富的教学艺术,让听课者收获颇丰并赏心悦目。本文以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对前人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第二部分是对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进行概述。在这一部分,笔者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概念进行界定,还从肖培东的人生经历、教育实践和语文教育理念三个方面研究了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形成基础,并论述了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特性。第三部分是对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具体剖析。笔者在前四节分类分析了肖培东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这四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艺术,并在最后一节对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进行了总结。在第四部分,笔者在前两节分别分析了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带来的启示,并在最后一节提出了自己对于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思考。本文旨在通过对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深入研究、细致梳理和提炼总结,帮助广大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中文师范专业的高校学生快速提高语文教学能力,加快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也希望这篇论文能够为有关语文特级教师和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刘瑶[8](2020)在《王君“青春语文”的辩证审思》文中指出王君的“青春语文”理念是在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背景下提出的,她将“青春语文”定义为“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2008年),“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激情生活三条路径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2017年),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青春语文”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旗帜效应”,学习者、研究者众多。客观看待、辩证分析王君的“青春语文”,有助于我们吸取其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行为,而指出其有待完善的地方,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其教育教学思想与行为,而且有利于倡导一种难能可贵的反思精神,营造一种健康的教育教学及研究氛围。本文拟从王君“青春语文”的源起与内涵、王君“青春语文”的价值判断、王君“青春语文”的辩证视角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评判其价值与意义。

赵瑞[9](2020)在《《套中人》教学知识研究 ——以李镇西、黄厚江、郭初阳三位名师教学实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国小说作品风格鲜明,内涵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套中人》是契诃夫的优秀短篇小说,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在外国小说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外国小说教学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过于重视背景介绍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鉴赏,使学生阅读和学习外国小说的兴趣逐渐降低,导致教学达不到理想的预期效果。语文教学名师作为中学语文教育行业的优秀代表,深受一线教师的关注,他们的优秀教学课例成为了业界典范,这些典范不仅蕴含着他们独特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可以吸收借鉴他们的课例精华,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本研究即以李镇西、黄厚江和郭初阳三位语文名师所执教的《套中人》为抓手,从多个角度对其课例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炼出值得我们反思、学习、借鉴的东西。本课题在对三位名师执教的《套中人》从文本、教师、课例三方面进行背景介绍的基础上,细致解读三位教师的课堂实录,对比分析他们执教《套中人》时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最终教学效果的呈现等方面的差异。三位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也各不相同,这是他们执教《套中人》的根基。三位教师分别提出并践行了“民主教学”、“本色语文”和“创新语文”的主张。在教学实践中,他们针对作为课堂主体的师生,精心建构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反应并不断追问的课堂环境,并开展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他们的课例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们的课例实践告诉人们,外国小说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在内容上足够重视“这一篇”,并能由“这一篇”推及“这一类”;教学方法一定要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努力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课堂一定是发挥师生双向互动的“磁场”效应,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独具魅力,实现良好教学效果。三位名师《套中人》的课例也有力启迪中学语文教师,深入研读名师的优秀教学案例,是他们快速提高外国小说作品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因为这样可以使一线教师在借鉴语文教学名师优秀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外国小说教学的目标、要求和特点,启发他们不断创新教学实践,从而彰显外国小说的独特教学价值,使外国小说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引向深入。

孙静[10](2020)在《教育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D小学Y老师为例》文中认为目前,研究者们越来越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即教师要有追求专业发展的需要和能力。新课程认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努力践行终身学习理论,这正是对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的强调。教育写作因能够促进教师反思、阅读和研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关注。教师应该具备记录和描画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并通过这种记录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研究,从而把握自身的专业成长,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主人。因而,提高教师写作意识与能力,促使教师以教育写作进行反思和研究,进而促进专业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选取了一名长期坚持教育写作,有33年教龄的专家型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叙事研究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完成了叙事资料的收集。对叙事资料进行分析后,整理出故事的脉络和线索,叙述了Y老师以教育写作促进专业成长的故事,构建了一种以教育写作为主要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通过故事的叙述和分析,最终总结出Y老师以教育写作促进专业发展的经验。论文共分为四大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概述了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论文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通过故事的叙述,对该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中教育写作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客观的描述。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影响研究对象教育写作实践与专业成长的内外部因素。第四章总结了研究对象以教育写作促进专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以期这些经验和启示为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认为,教育写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教育写作可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涵养教师的专业情意。此外,论文还提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写作观”,并总结出适合教师教育写作的三种体裁以及如何保持教育写作动力的三种方法。

二、一位语文教师的手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位语文教师的手记(论文提纲范文)

(1)行动研究对职前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质性研究方法和双路径学习理论分析视角的选择
    (一)行动研究取向中的质性研究过程
    (二)双路径学习理论的改造
二、行动研究情境中职前语文教师PCK发展的案例分析
    (一) 从课文的基础理解到围绕问题展开探究
    (二) 讲课思路从“衔接不畅”到“理顺了”
    (三) 从个人独白到有效互动
    (四)从复述鉴赏语言到部分使用自己通俗的话
三、行动研究对职前语文教师PCK发展影响研究的发现
    (一)行动研究加速职前语文教师PCK要素发展迭代
    (二) 行动研究促进职前语文教师PCK学习方式的变化
    (三)行动研究是语文职前教师剥离、整合和转化PCK的理想情境
四、对职前语文教师PCK培养的启示

(2)《琵琶行(并序)》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1章 《琵琶行(并序)》文本解读综述
    1.1 《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内容
        1.1.1 《琵琶行(并序)》的主题思想
        1.1.2 《琵琶行(并序)》的故事情节
        1.1.3 《琵琶行(并序)》的人物形象
    1.2 《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1.2.1 《琵琶行(并序)》的叙述手法
        1.2.2 《琵琶行(并序)》的描写手法
    1.3 关于《琵琶行(并序)》注释的争议
        1.3.1 “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
        1.3.2 “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与“阿姨”
        1.3.3 “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
第2章 《琵琶行(并序)》在六套教材中的编撰情况分析
    2.1 学段安排和单元编排情况比较分析
        2.1.1 学段安排情况比较分析
        2.1.2 单元编排情况比较分析
    2.2 课文助读系统比较分析
        2.2.1 课下注释比较分析
        2.2.2 课文插图比较分析
    2.3 作业系统比较分析
第3章 《琵琶行(并序)》教学案例分析
    3.1 《琵琶行(并序)》教学案例中教学内容的确定
        3.1.1 主题思想类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分析
        3.1.2 艺术特色类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分析
    3.2 《琵琶行(并序)》教学案例中教学策略的应用
        3.2.1 朗读法的应用
        3.2.2 比较法的应用
        3.2.3 还原法的应用
第4章 《琵琶行(并序)》教学内容的探讨
    4.1 统编教材选择相关教学内容的启示
    4.2 《琵琶行(并序)》单篇教学内容的建议
        4.2.1 纵横对比,理解情感共鸣
        4.2.2 关注文体,把握叙事特征
        4.2.3 合理比较,鉴赏音乐描写
    4.3 《琵琶行(并序)》单元教学内容的建议
        4.3.1 单元教学的必要性
        4.3.2 以月意象分析为核心的单元教学初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琵琶行(并序)》六套教材单元导语一览表
附录二 《琵琶行(并序)》六套教材课下注释一览表
附录三 《琵琶行(并序)》六套教材课后练习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代际理论视域下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基于对T镇中学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代际
        2.乡村教师
        3.身份认同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田野调查法
    (八)研究过程
一、代际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
    (一)卡尔·曼海姆对“代”问题的最初洞察与深思
        1.代际理论提出的文化背景
        2.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代问题
        3.层层涵括的代际定义
    (二)玛格丽特·米德对代际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地球母亲”——玛格丽特·米德的传奇人生
        2.代沟理论——玛格丽特·米德的思想精髓
        3.跨越时空的交汇——米德与曼海姆代际思想的碰撞
    (三)张永杰、程远忠关于代际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1.《第四代人》——我国代际研究的瑰宝之作
        2.代的双重属性——代的内涵与释义
        3.“跨代与滞代”——代的复杂性
        4.“代”的文化表征
二、田野调查区域的背景介绍
    (一)T镇及周边的自然地理
        1.自然环境情况
        2.自然灾害
    (二)T镇及周边的人文历史
        1.T镇延续的风土人情
        2.T镇乡村生活的发展变迁
    (三)T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
        1.新世纪以前,以农为本与固守乡土
        2.新世纪以来,土地承包与外出打工
    (四)T镇中学的发展历程
        1.回溯小镇中学的历史轨迹
        2.T镇中学的当下面貌
        3.教师们的在校生活
三、不同“代”的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现状
    (一)“上好最后一堂课”的“60 后”教师
        1.迈过艰苦岁月、马上退休的T1M老师
        2.洒脱淡然、自豪满足的T2M教师
        3.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外来媳妇T3F老师
    (二)处于教学“攻坚期”的“70 后”教师
        1.得过且过的T5M老师
        2.无欲无求,认真工作的T7F老师
        3.苦闷无奈的T8F老师
    (三)成为教学主力军的“80 后”教师
        1.愤懑不平、想去县城的T10M老师
        2.既来之,则安之的二胎准妈妈T11F老师
        3.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中层教干T12F老师
    (四)挑起教育新担的“90 后”教师
        1.“乐天派”的异乡姑娘T13F老师
        2.“压力山大”的T14M老师
四、不同代际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源自社会代际变迁的影响
        1.生物年龄及成长背景的差异
        2.社会文化的变迁
        3.教育政策的变化
    (二)源自乡村场域下的特殊影响
        1.乡村文化的特殊性
        2.乡村学校组织文化相对淡薄
        3.乡村教师共同体松散
    (三)源自乡村教师个人的独有影响
        1.家庭因素导致的个人经验意识的分层化
        2.关键性人物对乡村教师职业选择的引导
        3.乡村教师的整合性态度在教育观念上的体现
        4.性别之差导致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之异
五、增强不同代际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对策分析
    (一)社会应注重价值引领与相关政策的导向作用
        1.注重政策倾斜,“留住”乡村教师
        2.保障乡村教师权利,关注其现实诉求
        3.引导大众理解乡村教师的不同代际特征
    (二)乡村学校应聚焦人文环境建设
        1.提倡民主治校,共筑和谐校园
        2.关注职称问题,遵循评选公平机制
        3.构建和谐办公室,增强不同代际教师的凝聚力
    (三)乡村教师应探寻提高自我身份认同的内生力
        1.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理念
        2.提升自我发展的职业能力
        3.参与构建包容和谐的同事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4)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王君语文教学观
    第一节 王君阅读教学观
        一、坚守灵性阅读的语文阵地
        二、整合教学感知内心
        三、生活写作触动生命灵魂
    第二节 王君写作教学观
        一、师生共写激发写作激情
        二、情智促技点燃写作欲求
        三、生活写作触动生命灵魂
第二章 王君阅读教学特色研究
    第一节 帮学生感悟“两种境界”
        一、给学生一个走进文本的工具
        二、制造思维风暴,向教材发难
    第二节 为学生呈现“两种语言特色”
        一、点拨语特色
        二、结束语特色
    第三节 打造群文阅读“两个维度”
        一、构建文本特质型群文阅读
        二、教学内容凸显语文核心素养
第三章 王君写作教学特色分析
    第一节 消除恐惧心理,培养写作情感
        一、营造写作氛围,催生写作情感
        二、创新写作话题,激发写作情感
        三、丰富学生体验,发展写作情感
        四、合理利用资源,优化写作情感
    第二节 摆脱应试写作,大胆变革创新
        一、树立正确的写作观
        二、革新传统的教学法
第四章 王君语文教学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阅读教学方面
        一、文本研读,引导学生走进高效课堂
        二、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快乐课堂
        三、群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优质课堂
    第二节 写作教学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
        二、注重平衡工具性与人文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一位小学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国家政策背景
        2.个人旨趣
        3.问题的确定
    (二)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核心概念界定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对象的确定
        3.研究方法
二、进入研究场域
    (一)研究对象X老师所在学校
    (二)研究对象个体情况
三、叙说:X老师专业成长故事
    (一)X老师专业成长的轨迹
        1.成绩优异,选择中师
        2.学习努力,夯实基础
        3.机缘巧合,进入G校
        4.勤学勤练,初露锋芒
        5.把握机遇,屡获嘉奖
        6.走出迷茫,更进一步
        7.以新试新,再显佳绩
        8.明确方向,精益求精
    (二)X老师的主要工作
        1.自然幽默有实效的课堂教学
        2.充满“干货”的讲座
        3.耐心细致的教学指导
        4.落到实处的儿童阅读活动
    (三)他人眼中的X老师
        1.同事眼中的X老师:“G校的旗帜与标杆”
        2.学生眼中的X老师:“是我们的‘老大’”
        3.家人眼中的X老师:“工作与家庭兼顾者”
四、探析:X老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特征
    (一)好学
    (二)自主
    (三)善思
    (四)深钻
    (五)勤练
    (六)吃苦
五、追溯:X老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持续进行批判性反思
        2.积极实施规划
        3.保持理性化认知
    (二)外部因素
        1.关键事件的影响
        2.重要他人的影响
        3.相关规则的影响
六、阐释:X老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之思
    (一)X老师作为行动者的行动——内部因素主推
    (二)X老师成长中的结构——外部因素主供
    (三)X老师所处的时空情境——内外部因素共建
    (四)X老师成长中的权力扩张——内外部因素交互
    (五)X老师成长的“二重性”——内外部因素联结
七、解悟:X老师专业成长的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X老师半开放式访谈提纲
附录二 同事半开放式访谈提纲
附录三 学生半开放式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作文教学已沦为考试的工具
        2.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探索生命写作
    (二)相关研究及其启示
        1.王君老师自己的教育研究成果
        2.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3.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反思
    (三)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2.文献研究法
一、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青春语文”
    (二)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
二、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型
    (一)技巧型
    (二)积累型
    (三)情怀型
    (四)价值型
三、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
    (一)关注师生式
        1.变学生独写为师生共写
        2.变应试写作为生命写作
        3.变统一要求为分层激发
    (二)潜移默化式
        1.变技巧灌输为情智促技
        2.变课文示范为经典引领
        3.变校园视角为社会视角
        4.变读写一体为写作举纲
    (三)班建活动式
        1.变学科技能为班建动力
        2.变象牙写作为红尘写作
        3.变纸质写作为网络点兵
四、对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一)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成功的基础
        1.研读课标,领悟课改精神
        2.坚持阅读,开拓写作视野
        3.精研文本,凸显读写结合
        4.激情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5.班建动力,挖掘写作资源
        6.反复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二)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1.引领示范
        2.以生为本
        3.落实过程
        4.加强教研
    (三)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局限性
        1.经验为主,理论不深
        2.素养为纲,要求过高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概述
    第一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概念界定
        一、文学类文本的概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概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概念
    第二节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形成的基础
        一、肖培东的人生经历
        二、肖培东的教育实践
        三、肖培东的语文教育理念
    第三节 肖培东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特性
        一、基础性
        二、逻辑性
        三、生成性
        四、巧妙性
        五、情感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具体剖析
    第一节 肖培东散文阅读教学艺术
        一、紧扣散文文眼,领会作者情思
        二、以读触摸语言,紧贴文本细读
        三、把握课堂节奏,启发个性解读
    第二节 肖培东小说的教学艺术
        一、精选教学内容,精设课堂提问
        二、巧选解读支点,师生互动生成
        三、重视朗读体验,营造情感氛围
    第三节 肖培东诗歌的教学艺术
        一、诵读涵泳语言,以读入境入情
        二、以点带面品读,由浅入深感悟
        三、启发个性解读,教授解读方法
    第四节 肖培东戏剧的教学艺术
        一、细读戏剧语言,感受角色个性
        二、创新问题角度,连缀戏剧解读
        三、探索戏剧主题,由戏感悟人生
    第五节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总结
        一、立足文本,浅读深悟
        二、立足课堂,浅问深思
        三、立足学生,浅教深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启示
    第一节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坚守文本本身
        二、借助朗读体悟
        三、问题引领课脉
        四、善用课堂生成
    第二节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师的启示
        一、注重平时积累
        二、重视有效备课
        三、收缩课堂拓展
        四、培养教育机智
        五、用心体察学生
    第三节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思考
        一、减少课堂扩展与拓宽语文视野的矛盾性
        二、教师的引导点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适应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8)王君“青春语文”的辩证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王君“青春语文”的源起与内涵
    一、“青春语文”的诞生背景
    二、“青春语文”的理论起点
    三、“青春语文”的主要内涵
    四、“青春语文”的青春因子
第二章 王君“青春语文”的价值判断
    一、以生命激情对抗职业倦怠
    二、以青春课堂对抗少慢差费
    三、以纵横勾连对抗支离破碎
    四、以生本教育对抗功利教育
第三章 王君“青春语文”的辩证审视
    一、理论的误读与缺失
    二、文本解读的过度与偏颇
    三、作文教学中的求真与命意
    四、王君“青春语文”的不可复制性
结语:王君和“青春语文”的“旗帜效应”
参考文献
致谢

(9)《套中人》教学知识研究 ——以李镇西、黄厚江、郭初阳三位名师教学实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位教学名师《套中人》课例比较研究的背景介绍
    第一节 文本介绍
        一、《套中人》文本阐述
        二、《套中人》在教材中的地位
    第二节 教师介绍
        一、三位教学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及对《套中人》的贯彻
        二、语文教学名师课堂的研究价值
    第三节 课例介绍
        一、三位教师《套中人》课例的相关内容介绍
        二、三位教师《套中人》课堂的基本流程
        三、选取三位教学名师《套中人》课例的原因
第二章 三位教学名师《套中人》课例比较
    第一节 “教什么”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第二节 “怎么教”
        一、文本切入点的选取
        二、主问题的提炼与设计
    第三节 教学效果
        一、李镇西: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特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黄厚江:培养学生小说鉴赏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郭初阳:拓展解读面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第三章 《套中人》课例分析对外国小说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切实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第二节 做积极主动、有风格的教师
        一、构建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
        二、学习名师教学艺术,努力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第三节 必须具备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
        一、以开放视角、国际意识解读外国小说作品
        二、补充课外阅读和丰富课外知识,拓宽世界眼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李镇西《套中人》课堂实录
    附录2:黄厚江《套中人》课堂实录
    附录3:郭初阳《套中人》课堂实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教育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D小学Y老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1.教育写作
        2.教师专业发展
    (四)文献综述
        1.教育写作
        2.教师专业发展
        3.研究述评
    (五)理论基础
        1.终身学习理论
        2.动机理论
        3.反思型实践理论
    (六)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Y老师以教育写作促进专业发展的历程
    (一)Y老师简介
    (二)从《爱在杏坛》透析Y老师的教育写作
    (三)Y老师的职前经历自述
    (四)教育写作伴成长—Y老师以教育写作促进专业成长的自述
        1.初入教坛,用笔思索教育问题与困惑
        2.确立目标,重新感受教育写作的价值
        3.努力奋进,用笔沉淀教育教学的智慧
        4.一路花香,用笔记录教育事业的幸福
三、影响Y老师以教育写作促进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内部影响因素
        1.自我追求—坚持教育写作的内在动力
        2.重要他人—改善教育写作的指路明灯
        3.关键事件—坚持教育写作的重要节点
    (二)外部环境支持
        1.学校的支持
        2.家庭的支持
四、Y老师以教育写作促进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教育写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写作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2.教育写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3.教育写作涵养教师的专业情意
    (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写作观”
        1.教师教育写作要从教育教学问题出发
        2.教师教育写作的目的最终指向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善
    (三)适合教师教育写作的三种体裁
        1.教育随笔—适合教师起步的写作体裁
        2.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进步的良方
        3.教育论文—为教育教学寻找理论支点
    (四)坚持不懈,保持教育写作的动力
        1.教师教育写作要以专业发展的目标为导向
        2.教师要追求教育写作作品的发表
        3.教师要在教育写作中感受教育的幸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一位语文教师的手记(论文参考文献)

  • [1]行动研究对职前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影响[J]. 张钧.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5)
  • [2]《琵琶行(并序)》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研究[D]. 王心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代际理论视域下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基于对T镇中学的田野调查[D]. 李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研究[D]. 杨起威.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5]一位小学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周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研究[D]. 覃庆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研究[D]. 穆欣. 苏州大学, 2020(03)
  • [8]王君“青春语文”的辩证审思[D]. 刘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套中人》教学知识研究 ——以李镇西、黄厚江、郭初阳三位名师教学实录为例[D]. 赵瑞.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10]教育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D小学Y老师为例[D]. 孙静.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标签:;  ;  ;  ;  ;  

语文老师的笔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