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功利思想的关系研究

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功利思想的关系研究

一、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功利思想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润[1](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鄂义强[2](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闫佳丽[3](2020)在《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当前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积极发挥人力资本边际效益是维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本动力。正如萨缪尔森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认为某一要素持续增加至某一值时其单位产量会呈下降趋势,我国高校毕业生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不少沿海发达地区已出现“人才贬值”的现象。与此同时在经济不发达的基层地区即使国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却仍有大量岗位空缺,这主要在于大学生受传统的就业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影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无法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个体行为选择均受场域因素影响,家庭作为个体学习成长的第一场域其文化资本对个体的行为偏好、思维逻辑以及认知观念具有重要的解释意义。因此,以家庭文化资本为研究视角探讨家庭场域与新疆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关系,对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测大学生基层就业行为,指导大学生基层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新疆地区6所高校的1096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家庭中文化资本关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为更加精准有效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本文试图以家庭文化资本为研究视角探究以下三个问题:1)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是否存在相关性?2)不同水平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有何差异?3)家庭文化资本是怎样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将家庭文化资本划分为具体化文化资本、客观化文化资本和体制化文化资本,在尽可能涵盖以往文献中关于家庭文化资本的考察指标的前提下,根据家庭文化资本发展内涵及研究需要将具体化文化资本分为家庭教养方式和个体性格优势,客观化文化资本分为家庭阅读量和家庭文化产品占有量,体制化文化资本分为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类型和父母政治面貌,利用SPSS22.0软件对各维度家庭文化资本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差异分析以及OLS回归分析。另外,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案例法和归因分析法对6名受访者的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并针对上述问题得出以下结果:1)家庭文化资本的三个维度均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存在显着相关性。2)家庭文化资本各维度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差异性。3)家庭文化资本各维度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基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整体贡献度不强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情况具体表现为:1)具体化文化资本是解释个体行为内在逻辑的核心因素。其通过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言谈举止、行为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个体就业意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是个体选择融入社会的参考因素,阅读氛围和艺术欣赏能力对其日后职业选择偏好有显着的影响作用。3)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是个体就业过程中强有力的外部解释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和政治面貌对均与家庭经济水平存在相关性,是个体基层就业过程中有力的外部干扰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各维度家庭文化资本相互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良好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劳动力市场对基层就业的传统印象正在被逐步打破,越来越多的家庭认可并接纳基层就业单位,但仍存在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强度不足,真正了解基层就业政策的毕业生占比较低等问题。对此,政府应向经济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实现整个社会文化资本的平衡分布从而整体提升人力资本的格局意识;高校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的就业观,加强对基层地区的宣传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传统的择业观;家长要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善于发掘和丰富现有的文化资本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孟芳宇[4](2020)在《行业特色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就业是一个国家民生的基础,只有稳定就业才能保障国家繁荣。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尤其是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影响下,经济增长压力巨大,中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岗位需求进一步缩水,各行各业就业都面临挑战,高校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六稳”“六保”,其中“稳就业”就排在首位,高校毕业生是人力资源供应的主体,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施高质量就业,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关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效,同时也是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见》等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高校如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引了未来的方向。对于行业特色高校而言,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结合自身特色,加强并进一步改善行业特色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就业指导领域,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针对行业特色高校展开研究,基于对相关研究现状的回顾总结,提出研究方向,进一步探讨行业特色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就业指导的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手段与就业指导工作相融合,并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为应对就业问题提供有效策略。本研究具体针对行业特色高校就业情况与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在行业特色高校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展开实证调研,考察当前行业特色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体现出的作用关系。为应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形式、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驱动、运行和反馈三个层面提出了有效改进措施,尝试从系统和发展的角度,紧抓行业特色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薄弱、最为核心的要素。包括从前期准备和驱动环节以主体需求为内在动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进入就业指导课程,创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期运行环节强化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安排并完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结合专业特色并尊重发展规律及个人情况;后期反馈环节打造“评价-反馈-优化”的闭环,建立行业特色高校双向互评体系,形成动态监管机制,以期为行业特色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新的路径和思路,进一步帮助行业特色高校确定自己的长远发展方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和教育规划,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提高学生自身就业素养和高校核心竞争力。

杨吉利[5](2019)在《以马克思主义功利观为主导的大学生功利观教育研究 ——从功利主义问题说起》文中提出在西方思想史上,功利主义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伊壁鸠鲁学派提出的快乐主义,英国哲学家J.边沁针对功利主义所包含的哲学理论思想进行了深入阐述,由此构筑了一套关于功利主义伦理的理论系统,由此成为古典功利主义的公认创始人。在此基础上,J.穆勒化解了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难题,成为古典功利主义的集大成者。马克思、恩格斯在客观肯定功利主义的同时,有力批判了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以利己主义为代表的局限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虽然功利主义思想带有公益论的性质,但其核心却是利己主义,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其结果是严重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发了诸多问题和危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科学评价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内容的功利观思想。马克思主义功利观是对西方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功利主义的否定和超越,不仅为认识西方功利主义提供帮助,更为大学生功利观问题的教育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导。由于受到西方渗透的功利自由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利益与真实诉求,其价值观开始偏向于功利层面,导致了有些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政治价值观观等方面的功利主义倾向,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功利观造成了消极负面的影响,造成这些影响的具体原因主要有:现实生活中功利行为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校园文化中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多重压力的驱动导致功利倾向加重以及大学生自身思想的不成熟。以上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功利观教育,也即马克思主义功利观教育。这种教育需要国家和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才能尽可能地将功利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薛长凤[6](2019)在《X大学本科生同伴影响的质性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在毕业时将友情作为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将同伴作为对其影响最大的人群之一。大学经历给予大学生的深刻记忆集中在同伴交往方面,成为令人深思的话题。同伴作为大学生的重要他人之一,本应对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深刻、积极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的同伴交往过程中,同伴在不同领域、不同维度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同效果的影响,这些影响与大学生直观、微小的生活体验、心理的成熟状态、地方高校的学术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在日积月累的感性经验中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这一研究路径对大学生同伴影响进行研究,目的是从经验资料中生成理论,而不只是描述和解释研究现象。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解释同伴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什么?为何会产生如此的影响?运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收集资料,对X大学生的2017届的46名本科毕业生进行访谈,获取大量的原始资料,运用情境分析和类属分析对资料进行多次的归纳和概括,最后得出结论。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和地方高校教育资源的供给使得同伴对大学生的影响分化出四个不同的领域:人格发展的影响、学业发展的影响、人际交往的影响、毕业方向选择的影响。大学生在四个领域中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试错,产生了同伴认同和同伴质疑两种过程,这种对同伴认同和质疑的心理过程使得同伴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同效果的影响。虽然同伴影响产生在不同领域,呈现出不同效果,但是多重环境的嵌入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了导向作用,大学生与同伴交往互动不但受其所在的人际交往的微观环境、校园环境包括学风、学术活动、非学术活动等影响,也同样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文化的开放性和市场经济对自我的彰显的影响。在多重环境作用的导向下大学生在学业发展、人格发展、人际交往和毕业方向选择方面渐渐呈现出相似的倾向,表现在学业发展的成绩目标倾向、人格发展的自我化倾向、人际交往的实用性和情感性倾向、毕业发展方向选择的依赖性倾向。

赵雅[7](2019)在《《朗读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要强化对国民教育的引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将其体现到校风、学风、教材教学之中,体现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任,既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大众传媒日常生活中对当代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2017年《朗读者》节目从央视推出之后,上至耄耋老者,下至总角孩童,都对该节目产生极大的热情,掀起了一股文化学习的热潮,同时,该节目也深受高校大学生的喜爱,其传达的主流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相契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相一致。本文认为,该节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引领了和谐社会的新风尚,也展现了文化类节目的价值坚守与薪火相传,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对《朗读者》节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下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出现的问题,对高校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问题给予思想和行为规范上的启发。文章紧紧围绕主题,介绍了《朗读者》节目的基本特征、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分析它能够受大众所热捧的原因;探讨了该节目在个人品德、家庭文化、社会道德以及爱国奉献方面向社会所传递的正能量;重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以及艰苦奋斗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朗读者》节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供借鉴的方面,运用《朗读者》节目中所体现的合理内核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结合,以期能够在思想上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努力做到用科学的、健康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思想阵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一定的借鉴意义。

郭怡菲[8](2018)在《个体化境遇下的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文中提出在个体化社会中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不仅对于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矫治人际交往的异化状态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人们构建超越狭隘个体的价值追寻、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实现。但是,个体化进程中集体组织功能的弱化、畸形自我文化的蔓延、个体生存压力的催逼、存在于个体间的激烈竞争以及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带来不小的挑战。现阶段,可通过澄明集体主义价值内蕴、增强集体组织建设、组织集体实践活动等路径提升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孟雷[9](2017)在《当代我国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日趋完善,加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西方国家众多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一些西方实用主义思想也随之流入中国,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等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特别是正接受着最前端先进教育的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大学生中开始出现学习动机、交友动机、择业动机等行为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这些倾向将给大学生带来众多不良的严重影响。由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注重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价值观的建立和发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功利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含义入手,介绍了功利主义的演变过程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特点。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理清了我国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动机、择业动机、人际交往动机、评优选干等政治动机方面存在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现实表现以危害。立足这些现实表现,针对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国内外社会环境、高校教育过程、家庭教育过程、大学生自身情况等方面的原因进行总结。最后针对以上几方面提出了矫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对策,通过国家和社会营造和谐有序的环境、高校改善教育教学理念、家庭成员提高思想素质、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使我国大学生价值观能够得到积极健康的引导,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我国大学生能够带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之中,成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栋梁之材。

许萍[10](2014)在《功利主义视域中的大学生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对功利主义进行学理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文章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功利主义进行解读。本章包括功利与功利主义的区别、功利主义的核心特点和发展过程、功利主义的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功利主义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满足了个人的需求,充分尊重个人的合理利益,这体现出了道德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用人是否能得到快乐和幸福来评价道德的是非,这是功利主义在寻找除了人的理念和上帝以外的道德评判标准,这对于当时为了冲破神学的束缚来说具有进步意义。功利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功利主义者将主观的感受看作是评判道德是非的客观标准,试图将评判道德是非的标准客观化并未成功;功利主义刻意回避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最终会陷入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过分强调行为所产生的效果的价值,可能会导致个人正当权利和利益被忽视或被否认,也可能会忽视内部分配的公平性;功利主义将人的幸福和快乐建立在物质之上,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归结为寻求个人的利益,这是对人性的曲解和异化,这种思想必然会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向世俗化发展。其次,阐明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两点:第一,价值取向主体地位增强,向个体化发展;第二,价值取向目标具有务实性,向现实化发展。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消极影响主要有:行为方式上的利己主义,学习上的功利主义倾向明显,人际交往上的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就业观上的急功近利,婚恋观上的世俗化。在分析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这一价值取向产生的哲学基础。最后,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为基础,探讨如何消除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产生的消极影响,树立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为指导的价值取向。要做到这些,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为总得指导方针,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学校也应当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大学生更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品格,提升对功利主义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功利思想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功利思想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1.1.1 大思政的内涵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1.2.1 就业概念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2.1.1 劳动分工理论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3 职业锚理论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2.4.1 双元结构理论
        2.4.2 人力资本理论
        2.4.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1 样本结果分析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4.6.1 责任意识
        4.6.2 就业观念
        4.6.3 就业适应
        4.6.4 就业态度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5.1.1 总体目标
        5.1.2 工作原则
        5.1.3 育人模式
        5.1.4 实施内容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5.3.2 职业素养教育
        5.3.3 职业规划教育
        5.3.4 社会实践教育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三)市场失灵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3)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四、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庭文化资本
        (二)基层范围界定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形式
    六、问题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一、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研究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
        (二)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
    三、文献评述
    四、理论基础
        (一)家庭文化资本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三、研究对象
        (一)问卷发放对象
        (二)访谈对象
    四、研究工具
    五、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一)相关变量指标的选取
        (二)相关指标的操作化说明
    六、信效度检验及因子分析
        (一)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二)因子分析
第三章 家庭文化资本、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现状描述
    一、家庭文化资本情况扫描
        (一)家庭文化资本各维度的情况描述
        (二)具体化文化资本
        (三)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
        (四)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
        (五)大学生家庭文化资本差异分析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情况扫描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情况描述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差异分析
    三、小结与讨论
        (一)家庭文化资本情况
        (二)家庭文化资本差异情况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情况
        (四)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差异情况
第四章 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分析
    一、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一)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性检验
        (二)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
        (三)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二、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一)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性检验
        (二)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
        (三)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三、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一)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性检验
        (二)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
        (三)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四、小结与讨论
        (一)小结
        (二)讨论
第五章 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讨论
    一、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动机
        (一)经济需要
        (二)价值需要
    二、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态度
        (一)积极态度
        (二)消极态度
    三、小结
第六章 引导大学生科学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一、社会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家庭层面
反思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行业特色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行业特色高校的内涵及其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第一节 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及优势分析
        一、行业特色高校的内涵
        二、行业特色高校的基本特征
        三、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优势
    第二节 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疫情影响下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
        二、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第三节 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与趋向分析
        一、学科具有特殊性
        二、就业情况具有特殊性
        三、行业特色高校就业整体情况及趋势
第二章 行业特色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研究情况总述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二、问卷设计及回收
        三、调查内容及方法
        四、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就业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二、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
        三、对学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建议
    第三节 问卷调查整体表现情况
        一、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
        三、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复杂多样
        四、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需及时把握机遇
    第四节 调查结果归因分析
        一、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二、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不足
        三、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不深
        四、就业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缺失
第三章 行业特色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第一节 驱动层面
        一、将就业指导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二、创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三、建立健全行业特色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第二节 运行层面
        一、完善充实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把握学校专业特色和现实宏观情况
        三、尊重教学规律和个体差异
        四、创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第三节 反馈层面
        一、重视信息反馈环节
        二、明确评价指标
        三、建立高校和学生双向层面的动态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5)以马克思主义功利观为主导的大学生功利观教育研究 ——从功利主义问题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写作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功利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功利观
    第一节 功利主义思想源流及局限
        一、何谓功利主义
        二、功利主义思想源流
        三、功利主义的实质及局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功利观
        一、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的基本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功利观对功利主义的超越
第二章 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及其原因
    第一节 功利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倾向
        二、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倾向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倾向
        四、大学生生活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倾向
        五、大学生政治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倾向
    第二节 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原因
        一、大学生受现实生活中功利行为的影响
        二、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受校园文化中功利主义倾向加重的影响
        四、多重压力的驱动导致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加重
        五、大学生自身思想的不成熟
第三章 大学生功利观教育的多维路径
    第一节 国家和社会积极营造和谐有序的环境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三、加强法制建设
        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第二节 高校应加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功利观教育
        一、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功利观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二、建立“课程思政”体系,强化隐形思政创新育人手段
    第三节 家庭教育采用科学方式
        一、家庭教育义利结合
        二、消除攀比心态和行为
    第四节 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功利观
        一、提高道德理念,塑造理性自律的道德价值观
        二、完善自我,树立积极的择业观
        三、坚定政治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四、将个人利益与社会他人利益相结合,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功利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X大学本科生同伴影响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1.关于人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历史
        2.国内相关研究
        3.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目的
    (五)创新之处
        1.论文的选题
        2.研究方法
    (六)概念界定
        1.同伴影响
        2.同伴关系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的选择
        2.资料的收集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二、资料分析与讨论
    (一)同伴对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1.同伴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2.同伴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3.大学生成绩目标取向的原因分析
    (二)同伴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1.自我认同——“接受不同的自己”
        2.行为方式——“当作自己的榜样”
        3.思维方式——“考虑事情比较全面”
        4.性格特征——“影响正能量”与“消极社交”
        5.价值观——善恶和是非的判断
        6.人格发展价值取向自我化的原因分析
    (三)同伴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1.交往观念的变化
        2.交往的动机
        3.交往的方式
        4.大学生人际交往实用性和情感性并存的原因分析
    (四)同伴对大学生毕业发展方向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1.升学的从众
        2.就业方向的理性选择
        3.大学生毕业方向选择呈现依赖性的原因分析
三、扎根理论——多重环境下的自我调试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分化和教育供给——行动路线分化
        1.大学生自我意识分化
        2.X大学的教育供给
    (二)同伴间交往的试错—认同与质疑
        1.学业发展影响中的认同与质疑
        2.人格发展影响中的认同与质疑
        3.人际交往影响中的认同与质疑
        4.毕业方向选择影响中的认同
    (三)多重环境的嵌入——相似的倾向
        1.X大学人际交往的微观环境和校园环境
        2.社会多元文化的碰撞
        3.以个体为本位的市场经济
四、研究反思
    (一)研究者的反思
    (二)研究对象的反思
    (三)研究结果的反思和启示
    (四)研究的效度、信度及推广度
    (五)研究的伦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朗读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国内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综述
    (三)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点
二、《朗读者》的基本特征、时代背景和文化表达
    (一)《朗读者》节目的基本特征
        1.文本内容有较强的感染性
        2.细致入微的感情引导
        3.“线上+线下”口碑传播
    (二)《朗读者》节目的时代背景
        1.坚定文化自信
        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政府推动全民阅读的政策导向
    (三)《朗读者》节目的文化表达
        1.文化承载,主流表达
        2.精品原创,价值引领
        3.融媒传播,成风化人
        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朗读者》体现的主要内容
    (一)个人品德方面
        1.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2.挑战自我,勇于攀登
        3.创业无限,青春有为
    (二)家庭文化方面
        1.母爱如水,培养斗志
        2.相濡以沫,携手共进
        3.义正言辞,任劳任怨
    (三)社会道德方面
        1.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2.传递知识,无怨无悔
        3.公而忘私,舍己为人
    (四)爱国奉献方面
        1.忧国奉公,鞠躬尽瘁
        2.赤子之心,护国佑民
        3.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信仰方面
        1.政治信仰多元化
        2.政治信仰盲目化
        3.政治信仰功利化
    (二)理想信念方面
        1.理想信念缺失
        2.理想信念功利化
        3.理想信念自私化
    (三)价值取向方面
        1.功利主义的学习价值取向
        2.拜金主义的恋爱价值取向
        3.享乐主义的生活价值取向
    (四)诚信意识方面
        1.学业诚信问题
        2.生活诚信问题
        3.求职诚信问题
    (五)艰苦奋斗精神方面
        1.学业上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2.生活上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3.择业上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五、《朗读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1.内容上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
        2.有效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3.发挥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4.将“情境式”教育方法融入到思政教育活动中
    (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引领大学生“三观”培养方向
        2.创新大学生“三观”教育途径
        3.为“三观”的形成提供强大的精神内驱力
    (三)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内容
        2.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形式
    (四)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爱国精神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敬业精神
        3.有利于培育和践行诚信精神
        4.有利于培育和践行友善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个体化境遇下的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 个体化境遇下集体主义教育价值分析
    1.1 有助于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
    1.2 有助于矫治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状态
    1.3 有助于构建超越狭隘个体的价值追寻
    1.4 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2 个体化境遇下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集体组织功能式微与大学生对集体的疏离
    2.2 传统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与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的偏见
    2.3 畸形自我文化蔓延与大学生利己心理衍生
    2.4 个体生存压力的催逼与大学生功利短视的价值追求
    2.5 个体之间激烈竞争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异化
3 个体化境遇下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现实理路
    3.1 澄明集体主义价值内蕴, 消除大学生群体对集体主义原则的刻板印象
    3.2 加强集体组织建设, 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提供有力的现实支撑
    3.3 组织集体实践活动, 引导大学生群体在实践中践行集体主义原则

(9)当代我国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解读
    一、功利主义的含义与发展
        (一)功利与功利主义的含义
        (二)功利主义的发展
    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含义与特点
        (一)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含义
        (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特点
第三章 当代我国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表现及危害
    一、学习动机功利化的表现及危害
        (一)只报热门,难有兴趣
        (二)应试而学,难获真知
        (三)盲目考证,增加压力
        (四)作弊抄袭,败坏品质
    二、交往动机功利化的表现及危害
        (一)为利交友,难得知己
        (二)为利恋爱,感情不稳
        (三)谄媚于师,引人非议
    三、择业动机功利化的表现及危害
        (一)注重名利,忽视理想
        (二)恶意竞争,打破公平
        (三)定位不当,好高骛远
    四、评先选优动机功利化的表现与危害
        (一)为名选干,疏于奉献
        (二)评优心切,心态浮躁
        (三)为利入党,党性不纯
第四章 当代我国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国外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二)国内市场经济环境的不良影响
    二、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的不良影响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良影响
        (二)个别教师教学中渗透功利思想
        (三)学生评价机制不够灵活
    三、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一)家庭教育过程重义轻利
        (二)亲友之间攀比心态严重
    四、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原因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
        (二)大学生思想素质不成熟
        (三)大学生攀比心态严重
第五章 当代我国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对策
    一、国家和社会积极营造和谐有序的环境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三)加强法制建设
        (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二、高校更新育人理念
        (一)树立德才兼备的育人理想
        (二)提高教师教育素养
        (三)丰富在校生考核机制
    三、家庭教育采用科学方式
        (一)家庭教育义利结合
        (二)消除攀比心态和行为
    四、大学生需提高自身素质
        (一)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二)坚定人生追求和理想
        (三)培养坚定的自信心
        (四)扎实学习知识技能
附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功利主义视域中的大学生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功利主义思想概述
    2.1 概念的界定
    2.2 功利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2.3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特点及其发展过程
        2.3.1 功利主义产生的背景
        2.3.2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特点
        2.3.3 功利主义的发展过程
    2.4 功利主义的合理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2.4.1 功利主义的合理性
        2.4.2 功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第三章 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3.1 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
        3.1.1 价值取向主体地位增强,向个体化发展
        3.1.2 价值取向目标具有务实性,向现实化发展
    3.2 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消极影响
        3.2.1 行为方式上的利己主义
        3.2.2 学习上的功利主义倾向明显
        3.2.3 人际交往上的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3.2.4 就业观上的急功近利
        3.2.5 婚恋观上的世俗化
第四章 以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4.1 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对功利主义的超越
        4.1.1 马克思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和肯定
        4.1.2 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基础上的功利主义
        4.1.3 消除集体主义与利己主义对立的根本途径
    4.2 以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四、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功利思想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2]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D]. 闫佳丽.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行业特色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D]. 孟芳宇.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以马克思主义功利观为主导的大学生功利观教育研究 ——从功利主义问题说起[D]. 杨吉利. 闽南师范大学, 2019(08)
  • [6]X大学本科生同伴影响的质性研究[D]. 薛长凤. 渤海大学, 2019(12)
  • [7]《朗读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D]. 赵雅.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8]个体化境遇下的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J]. 郭怡菲.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9]当代我国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 孟雷. 沈阳师范大学, 2017(11)
  • [10]功利主义视域中的大学生价值取向研究[D]. 许萍. 安徽工业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功利思想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