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普图书的人文内涵──阅读“科学门系列”

强化科普图书的人文内涵──阅读“科学门系列”

一、加强科普读物的人文内涵──读“科学之门丛书”(论文文献综述)

蔡姗[1](2014)在《林穗芳编辑专题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兴起了编辑学、出版学的研究热潮,三十年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研究者,出版了大批论文和专着,积累了丰硕成果。从“编辑无学”到进入科学殿堂,出版界众多研究者不断探索和创新,为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林穗芳正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一个典范。他退休前后努力从事编辑学理论和编辑实务研究,发表了数以百万字计的文章,出版了《列宁和编辑出版工作》《中外编辑出版研究》《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等多部着作和译着。他为编辑学理论的构建做了许多奠基性研究,为中外编辑出版做了广泛深入的比较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编辑学理论体系建设设计了一种基本框架。他的研究集中反映了三十年编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林穗芳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不仅在编辑方面,在出版和翻译方面同样贡献很大。本文以三十年编辑学研究为主线,着重论述他在编辑领域的研究,分若干专题分析他的观点和成就。在论述他的编辑专题研究时,注意从三十年编辑学研究热潮兴起和深入的背景进行全面考察,既充分反映林穗芳的研究成果,又体现三十年编辑学研究的基本历程;注意联系各个专题研究进行系统考察,既描述林穗芳在某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又显现他的整体成果:注意从“学”和“术”的结合上进行具体考察,既展现林穗芳在“学”方面的造诣,又反映他在“术”方面的功底。本文主要内容由关于林穗芳的编辑研究之理论、实务、规范和标点符号共四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构成。林穗芳的编辑理论研究。本专题论述了林穗芳在编辑概念和相关概念(如出版、图书、书籍、着作等)、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以及编辑史研究方面的观点。重点阐述了林穗芳的“两种编辑”观和“两个第一”原则。林穗芳的编辑实务研究。本专题系统阐述了林穗芳的编辑实务研究,包括编辑策划、编辑审稿、编辑加工、编辑后期工作几方面的主要见解:选题策划是责任编辑的主要职责,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加工是不可替代的独立环节,发稿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这些不是一般性的工作要求,而是林穗芳数十年编辑工作经验的结晶。另外,还论述了林穗芳关于翻译读物编辑工作和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的相关见解。林穗芳的编辑规范研究。本专题论述了林穗芳在语言文字规范、数字和计量单位规范、汉语拼音规范、英语文字规范方面的主要见解。林穗芳的标点符号研究。林穗芳对标点符号的研究有着自己独创性的观点,这些使得对林穗芳的标点符号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本专题着重分析了林穗芳标点符号研究的特点,分两部分论述了他的标点符号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结语部分归纳了林穗芳的治学特点和主要贡献。附录编制了一篇《林穗芳着作年表(1979-2009)》,从中可以窥见林穗芳的工作和研究历程。

李益顺[2](2014)在《晚清期刊中的科学话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期刊中的科学话语传播是在西学东渐、西力东侵的历史格局中进行,与科学话语传播结伴而行的是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而晚晴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经历了酝酿期、萌芽期与初步形成期三个不同的阶段。其中酝酿期以传教士的格致话语传播为主,萌芽期以维新报人的格致话语传播为主,初步形成期则以辛亥报人的科学话语传播为主。从格致话语传播到科学话语传播的嬗变,就是晚清期刊科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在理路与外在表征。格致话语与科学话语代表着两条不‘同的传播路径。一条是传教士格致话语传播路径,基本上沿袭明末清初传教士的“以学辅教”的宗旨,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致”来指称Science,“科学”一词直到1905年间,《万国公报》上才开始使用“科学”词汇。传教士格致话语中的“格致”更多的是指称狭义上的科学,即自然科学,尚属“小科学”的范畴。并概述格致的本义、方法、分类、功能与精神等方面。鉴于晚清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实指中国人的自主构建,传教士只是起着一个中介与播种的作用。传教士中文报刊在格致话语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传统。一个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代表的的“《察世俗》传统”,“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科学内容很少,属于宗教期刊。另一个是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代表的“《东西洋考》传统”,以科学为主,宗教次之,类似世俗期刊。首先是“《察世俗》传统”主导,然后“《东西洋考》传统”取而代之。19世纪60年代以前,“《东西洋考》传统”一直被《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西闻见录》与《格致汇编》等传承。《中国教会新报》创刊后,两种传统共存。《万国公报》介绍了西方一些格致新闻、格致成果与格致理论,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1907年终刊后,传教士格致话语传播式微,“《察世俗》传统”回归主导。但“《东西洋考》传统”并未消亡,仍然被维新报人与辛亥报人所传承。另一条路径是中经日本的科学传播路径。维新报人与辛亥报人掀起了科学话语传播的两次高潮,具有“以学辅教”之表征。内容有区别,前者重视科学知识与科学新闻的介绍,是第一阶梯传播。后者更侧重于形而上的科学话语传播,是第二阶梯传播。并使用日文中的“科学”来指称Science。国内最早使用“科学”既非康有为,也非严复,而是《实学报》(1897年11月15日),但因未署名而难以确定身份。20世纪初“格致”与“科学”共存与混用,1905年以后,“科学”词汇才逐渐淘汰“格致”。日本成为了戊戌维新时期与辛亥革命时期科学话语传播的主要中介与信息来源。而日本国内的“科学”原本就有“大科学”与“小科学”两种发展趋势,但输入中国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系统之学”的“大科学”。晚清期刊科学话语传播主要具有信息传递、科学启蒙两项功能,与当时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形成互动。一方面,科学话语传播是观念革命的助产士,也是认知图式变革的加速器,对人们的认知方式、认知的地理空间与知识结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宏观的宇宙天体、中观的人事社会与微观的物质世界都逐渐纳入人们的认知范围,科学的理性精神、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逐渐被人们所内化,科学传播所催产的这种深层变革,使得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科学不再是奇技淫巧与旁门左道,而被正名,这是科学发展的外在要求。科学话语传播过程是近代科学的中国化过程,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之间碰撞与融合,并促成了中国古代科学的近代转型。晚清期刊科学话语传播有五项特征,即信息源上的外源性、传播途径上的单向度线性传播、传播绩效上的局限性、生长周期上的短暂性、话语体系构建上的渐进性等。科学传播层面上,晚清期刊科学话语传播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基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声,而新文化运动是对晚清期刊科学话语传播的传承与发展,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二者一脉相承。

戎静侃[3](2013)在《考古科普着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公众考古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方法的探讨。作为公众考古中历史最长的并且是基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必要厘清考古科普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总结其创作经验和方法。这既有助于今后考古科普创作更好地发展,也能为公众考古学学科建设起抛砖引玉之功。本文首先对我国考古科普着作进行整体梳理,依据“专业性——通俗性”的维度提出了分类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分析了考古科普着作的创作动机、受众与读者群、社会影响与需求等问题。其次综合考古科普着作的时代背景及总体面貌,提出考古科普着作的年代分期框架,进而分析各时期特征,包括科普主体、内容、对象、着作形态、主要目标等问题。最后,在分类和分期的基础上,对考古科普创作提出若干优化建议,包括基本要求、创作方法、创作技巧等。由此,通过构建考古科普着作的“时空框架”来把握考古科普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脉络,以期起到借鉴与启发的作用。

孙远菊[4](2013)在《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文中指出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从事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种职业语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也有了新的要求。但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语文课堂反馈出来的问题依然很多,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师重要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语言,所出现的问题更是令人担忧。例如,语文教师普通话不够标准,语言混乱不清,教学语言缺乏示范作用;教师课堂上词语贫乏,句式单调,语言不具有延展性;好用提问语,语文课堂上充斥着许多教学假对话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本论文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教学语言为研究对象,结合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加以研究。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及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围绕教师语言的内涵、特点、分类及功能来加以阐述,指出研究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第三章侧重于研究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上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究。第四章主要研究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重新定位,找寻出提高当前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研究教学语言的运用,在语文课堂上才能够成功地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世界,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好的实现新课程的教育目标。

王椅[5](2011)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以传播学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并借助社会学、民族学理论为辅助理论支撑,将少数民族地区受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科学技术信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机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障碍,障碍产生的原因,障碍对科技传播过程的影响方式,并探讨如何解决科技传播中遇到的问题,以求科技信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传播。同时,也对科技信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或隐忧进行讨论,并试图在策略探讨中对这些问题进行规避。本研究在理论应用中涉及到传播学多个分支学科的理论架构,对传播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进行了有益探讨;同时在实践层面上,本文对如何排除科技信息传播障碍进行探讨,为促进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的时代需求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对相关文献研究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科技传播”“少数民族受众”“影响科技传播效果的因素”三个关键概论进行了界定。同时,从传播符号、传播通道、传播环境三个方面对科技传播中的障碍进行具体的归纳和分析,提出本研究的基本假设:假设一:由于特殊的文化环境需求,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信息的交流呈现出三种传播方式:科学技术普及、民间技术的传承以及民间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假设二:由于民俗文化的作用,科学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传播隔阂;假设三: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传播障碍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经济条件(职业、收入)、人口结构(年龄、性别)、文化结构、沟通能力、媒介素养、民俗规范等;假设四: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效果的各个障碍在功能上存在的差异,其中民俗规范、媒介素养为显性因素,其余皆为隐性因素;假设五: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的各障碍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某个障碍的成功疏导,也意味着其它传播障碍的排除;假设六: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存在着传播结构的失衡,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对科技传播效果的影响较为显着。大众媒介对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信息传播的影响较小,且对少数民族民间技术的传承存在着负面影响。根据上述假设,本论文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研究:科技信息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传播机制;科学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效果;科技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障碍及其相互作用;科技传播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负面影响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的对策研究。本论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分析、比较研究以及统计分析,对于以上假设进行论证。本研究问卷调查区域选择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根据该地区的特点,问卷调查采取系统抽样、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湘西自治州内的三个县/市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每个区域发放150份问卷,共发放450份问卷。本研究的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特殊的文化环境需求,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信息的交流以科学技术普及的方式为主;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人口结构(年龄、性别)、文化结构、沟通能力、媒介素养、民俗规范等;各影响因素在功能上存在的差异,其中民俗规范、媒介素养为显性因素,其余皆为隐性因素;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其中文化结构因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最为显着。对文化结构因素的正确疏导,能够促使其他因素向促进少数民族科技传播效果的方向发展。此外,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特点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共同性,该区域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代表性较好。但是“民俗规范”一项因素的差异性较大。这与湘西自治州的土家族、苗族文化信仰中多神崇拜的包容性,以及民俗禁忌的约束力有关。通过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科技传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总结,可以探讨出跨文化背景下普遍意义上的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规律。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在结尾部分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的跨文化思考和建立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综合机制的构想,同时还对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徐超富,何瑶琴[6](2008)在《我国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现状及其对策》文中指出"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步入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从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入手,少年强则国家强。综观国内少儿科普图书,尽管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却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少儿科普图书作者和编辑队伍人少力薄,原创性不够;少儿本位意识缺失,成人化问题严重;图书定价处于两难境地;装祯设计创意不够;营销策划工作不到位,发行量跟不上。针对这些问题,拟提出如下对策:精选优育人才,努力培养新一代科普作者和编辑;研究少儿心理,回归少儿本位;升华设计创意,丰富装祯内涵;强化营销策略,促动图书发行;等等。

徐晶[7](2008)在《编辑出版活动的信息处理》文中提出编辑出版是人类文化传递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书籍,音像资料等其他载体将人类文明代代相传。传统出版过程中,编辑的工作始终围绕着书稿进行,但是在信息化时代,编辑工作愈来愈趋向于在线虚拟化,数字化。借助现代传播技术,编辑工作的效率更高,沟通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编辑出版是要通过书刊等载体将含有特定信息含义的符号传承下去,以保证文化的延续性。本文将信息论的相关理论运用到编辑出版的具体工作中,从信息层面上看待编辑活动的各个环节,分析每个环节中的信息流动过程。通过了解信息的流动特性和方式,来更好的为文化传播服务。编辑活动大致分为三个环节:选题,组稿,审稿。每个环节参与的主体不同,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渠道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各个环节中信息的流动轨迹也各有差异。本文将从具体分析各个环节中的信息流动轨迹,探究其流动规律,以期给比编辑工作一定的启示。同时,本文将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运用到编辑出版学中,研究在编辑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对于信息不对称的抑制策略。另外,在具体分析编辑活动的各个环节后,本文又从编辑活动整体出发,研究它在特定环境下信息流动方式发生的异动,比如在社会主义媒介规范下,在互联网环境下,编辑工作者应该如何在大环境的制约下有效合理的进行信息处理。

黄宏梅[8](2006)在《现代物理学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人类满怀豪情地迈入新的百年和新的千年之际,回眸20世纪,回顾百年物理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恩惠和启示,展望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不免要深思物理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历史责任。高中物理教学作为物理教育的重要阶段,更是社会各阶层瞩目的焦点。长期以来,高中物理讲到19世纪就没了下文,或者只涉及个别的现代物理学问题。生活在现代物理学诱发的高科技应用环境中的青年学生,对现代物理学基本发展、基础知识以及基本原理渴望了解。由此,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关注将现代物理学引入高中物理教学的问题。 将现代物理学引入高中物理教学,是物理学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基于上述立足点,从物理教学的角度,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国内外科学课程改革与现代物理学。从国内外的历次科学课程改革,对现代物理学以及与其相关的技术、交叉学科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体现,尤其是从国内外典型的高中物理教科书对现代物理学内容的纳入情况出发,分析已有研究的相关情况。 高中阶段现代物理学教学化的意义。从课程改革、学生发展、科学素质的培养和科学本质教育四个方面,阐述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学的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从心理学基础和教学论基础两个角度,分别探讨其与高中阶段现代物理学教学的内在关系。 高中阶段现代物理学的教学原则。依据现代物理学的知识特点和

江翠平[9](2005)在《策划编辑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编辑以文字加工为主,而现代出版则对编辑的策划功能要求越来越强。原因很简单:出版社的经营色彩越来越浓,不再仅仅作为事业单位而存在;图书也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精神产品,其商品属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和作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作者求着出版社出书,而现在是出版社花大量精力、物力去挖掘、抢夺优秀的作者和作品,所谓“优秀”,其标准就是能为出版社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形势之下,策划编辑应运而生。策划编辑给中国书业带来了新的气息,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力求从策划编辑的角度入手,简单介绍策划编辑的一些基本原理,其中包括策划编辑的定义及其基本作用,进行策划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策划编辑工作目标的确立及其信息的收集等其它三个原理。策划编辑的原理作为理论篇,构成本文的上部。而下部则是以上部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具体阐述在策划编辑原理的指导下,一些策划谋略的具体应用。下部作为应用篇,对上部作进一步的扩充,以求达到实用的目的。 全文由八个部分构成: 引言部分论述了策划编辑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策划编辑的定义、出现的原因及其作用”,对策划编辑定义、出现的原因和作用作了详细说明。 第二章“策划编辑应具备的基本意识、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从基本概念上对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策划编辑进行了说明。 第三章“策划编辑在出版社实行的模式选择”,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从电视制片人制谈起,并把其与策划编辑进行比较,指出策划编辑制未来的走向应成立策划编辑室。 第四章“中外策划编辑制的比较分析”,从性质、工资制度、工作方式、和图书营销的关联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认识到中国书业需要认识到策划编辑的局限性并更加明晰其职能。 第五章“策划编辑工作目标的确立及其信息的收集”,对策划编辑的具体工作目标进行了分析,并详细描写了其如何进行信息的收集。 第六章“策划编辑工作效果评估”,策划编辑工作效果的评估是整个策划编辑工作的最后步骤,它对策划起着衡量、总结和评价的作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估。

池青[10](2004)在《职校语文课外阅读浅探》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职业人才要求也有了崭新的认识。职校学生不仅要求是将来的职业人员,更重要的是应成为具有良好应用素质、创造素质和个性素质的职业人才。职业教育应促使学生学会终生学习。为学生终身职业活动服务。语文学科是职校一门基础学科,担任着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的重任,而语文课外阅读应当成为职校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主渠道。 本文先阐述职业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特点,对职业教育和职校学生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职业教育中语文教育的特点及趋势。在分析现行职校语文教材同时,指出语文课外阅读是职校语文教材的必要补充,课外阅读对职校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职校语文课外阅读分析中,首先列举了理论界对职校语文课外阅读的观点,并通过调查问卷,对职校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和职校学生的课外阅读需求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实际,在培养职校学生的应用素质、创造素质和个人素质三个方面上,对职校语文课外阅读的选材导向和课外阅读的方式方法导向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二、加强科普读物的人文内涵──读“科学之门丛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科普读物的人文内涵──读“科学之门丛书”(论文提纲范文)

(1)林穗芳编辑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1.1 出版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
        0.1.2 提高编辑工作质量和编辑素质的新要求
        0.1.3 深化编辑理论和实务研究的新期待
    0.2 研究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现实意义
    0.3 研究现状
        0.3.1 研究进展
        0.3.2 研究不足
    0.4 研究内容
        0.4.1 主要内容
        0.4.2 研究方法
        0.4.3 创新之处
1 林穗芳生平与编辑研究发展概述
    1.1 林穗芳为编辑的一生
        1.1.1 一份简历
        1.1.2 青少年时代
        1.1.3 编辑情缘
        1.1.4 学习楷模
    1.2 编辑学研究热潮与林穗芳的编辑研究贡献
        1.2.1 编辑学研究热潮的兴起
        1.2.2 编辑学研究热潮的持续和深入
        1.2.3 林穗芳编辑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2 林穗芳的编辑理论研究
    2.1 对编辑学基本概念的研究
        2.1.1 编辑概念
        2.1.2 相关概念
    2.2 对编辑学基本范畴的研究
        2.2.1 编辑模式
        2.2.2 编辑过程
    2.3 对编辑基本规律的研究
        2.3.1 编辑规律的层次
        2.3.2 编辑基本规律
    2.4 对编辑史的研究
        2.4.1 编辑史是编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
        2.4.2 我国编辑活动的产生和古代编辑活动的特点
        2.4.3 编辑学和编辑史中的“编辑”概念应当保持一致
    2.5 对林穗芳编辑理论研究的评析
        2.5.1 研究内容的全面性
        2.5.2 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2.5.3 研究态度的包容性
        2.5.4 研究视野的开阔性
        2.5.5 研究论点的创新性
3 林穗芳的编辑实务研究
    3.1 编辑策划研究
        3.1.1 选题策划是责任编辑的主要职责
        3.1.2 创新性是编辑策划的最高要求
        3.1.3 选择性是编辑策划的基本特征
        3.1.4 倾向性是编辑策划的重要原则
        3.1.5 编辑策划个案——《关于编纂历时性汉语新词典的设想》
    3.2 编辑审稿研究
        3.2.1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
        3.2.2 审稿的主要任务是对稿件作出准确全面评价,决定取舍
        3.2.3 审稿要用制度约束
        3.2.4 审稿的步骤和方法
        3.2.5 审稿个案——对《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译稿的复审
    3.3 编辑加工研究
        3.3.1 编辑加工是不可替代的独立环节
        3.3.2 编辑加工需要处理好的重要关系
        3.3.3 编辑加工的基本方法
        3.3.4 编辑加工实例
    3.4 编辑后期工作研究
        3.4.1 发稿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
        3.4.2 编辑、作者、校对三结合校对缺一不可
        3.4.3 成书样品检查是一次重要把关
    3.5 翻译读物编辑工作研究
        3.5.1 林穗芳的翻译读物编辑工作实践
        3.5.2 翻译读物编辑工作的特性
        3.5.3 翻译读物编辑人员的修养
    3.6 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研究
        3.6.1 电子编辑、电子出版和电子出版物的概念
        3.6.2 电子出版的编辑、复制和发行
        3.6.3 加强电子编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3.6.4 培养电子学术编辑人才
    3.7 对林穗芳编辑实务研究的评析
        3.7.1 对编辑过程各环节进行理论定位
        3.7.2 揭示编辑过程的整体性
        3.7.3 对编辑过程进行规范
4 林穗芳的编辑规范研究
    4.1 语言文字规范
        4.1.1 使用规范汉字,不使用不规范汉字
        4.1.2 认真消灭错别字
        4.1.3 注意掌握词义
        4.1.4 学懂语法、逻辑、修辞
    4.2 数字和计量单位规范
        4.2.1 熟悉数字规范
        4.2.2 了解计量单位规范
    4.3 汉语拼音规范
        4.3.1 重视汉语拼音规范
        4.3.2 规范汉语拼音字符体式
    4.4 英语文字规范
        4.4.1 区分大小写字母的使用
        4.4.2 正确使用斜体字
        4.4.3 掌握英语文献着录的格式
        4.4.4 注意拆分移行
    4.5 对林穗芳编辑规范研究的评析
        4.5.1 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4.5.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4.5.3 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
        4.5.4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5 林穗芳的标点符号研究
    5.1 标点符号的理论研究
        5.1.1 标点学是“自成一类的独立学科”
        5.1.2 标点学的基本范畴
        5.1.3 标点的词源和历史演变
    5.2 标点符号的应用研究
        5.2.1 林穗芳增设的标点符号
        5.2.2 《标点符号用法》应用的难点
    5.3 对林穗芳标点符号研究的评析
        5.3.1 联系编辑工作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5.3.2 贯通古今中外,具有系统的理论性
        5.3.3 坚持国家标准,处理好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6 结语:林穗芳的治学特点及主要贡献
    6.1 林穗芳的治学特点
        6.1.1 勤奋好学,探索新知
        6.1.2 锲而不舍,刻苦钻研
        6.1.3 严谨务实,周密论证
        6.1.4 重视规范,锐意创新
    6.2 林穗芳的主要贡献
        6.2.1 提出并论证编辑学科体系的一种基本框架
        6.2.2 对编辑实务进行理论描述
        6.2.3 深入阐述“学”、“术”与“规范”的辩证关系
        6.2.4 研究和论述许多新见解
    6.3 林穗芳研究的不足
        6.3.1 缺乏对新兴媒体的研究
        6.3.2 翻译读物编辑工作研究薄弱
        6.3.3 有些观点还有待实践检验
附录:林穗芳着作年表(1979—2009)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晚清期刊中的科学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缘起
    二、概念与说明
    三、学术史回顾
    四、框架与方法
    五、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晚清期刊科学话语体系酝酿期期刊中的格致话语分析
    第一节 晚清传教士中文期刊中的格致话语分析
        一、传教士报人的创刊活动概述
        二、格致话语传播的宗旨
        三、格致话语的传播者
        四、格致话语传播的体例与内容
    第二节 晚清传教士中文期刊中的格致观念
        一、格致概念的阐述
        二、格致分类的认知
        三、格致功能的体认
        四、格致方法与格致教育的阐述
        五、格致文化观的探讨
        六、格致与迷信及其他
第二章 晚清科学话语体系萌芽期期刊中的格致话语分析
    第一节 戊戌维新时期创刊及其宗旨
        一、维新报人自主创刊活动
        二、格致话语传播的宗旨
    第二节 萌芽期期刊格致话语传播的栏目与内容
        一、《时务报》与《知新报》的栏目与内容
        二、《湘学新报》与《实学报》中的栏目与内容
        三、“另类期刊”中的栏目与内容
        四、其他地方期刊的栏目与内容
    第三节 晚清科学话语体系萌芽期期刊中的格致思辩
        一、维新报人格致思辩的思想资源
        二、“科学”出现与格致概念及分类
        三、“富强之基,本诸格致”
        四、“黜伪崇真”与格致文化观
第三章 晚清科学话语体系初步形成期期刊中的科学话语分析
    第一节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的背景与创办
        一、辛亥报人传播科学话语的背景
        二、辛亥报人的创刊活动
    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科学话语传播的宗旨、体例与内容
        一、科技期刊的宗旨、体例与内容
        二、以“科学”栏目为中心
        三、以“格致”栏目为中心
        四、《新民丛报》的科学栏目及其内容
    第三节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科学话语传播与社会转型的互动
        一、科学话语传播催生观念革命
        二、科学话语传播推进认知图式变革
第四章 晚清科学话语体系初步形成期期刊中的科学认知
    第一节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中的科学观念
        一、从“格致”到“科学”
        二、辛亥报人的科学分类说
        三、辛亥报人的科学功能认知
        四、辛亥报人的科学方法论
        五、辛亥报人的科学精神说
    第二节 《新民丛报》中的科学诉求
        一、《新民丛报》对科学本质及分类的认知
        二、《新民丛报》对科学功能与科学方法的阐述
        三、《新民丛报》对科学文化与科学伦理的探讨
        四、《新民丛报》科学话语传播的特征
    第三节 早期《东方杂志》的科学观念刍议
        一、早期《东方杂志》的科学文化观
        二、早期《东方杂志》的科学教育观
        三、“科学为工艺所从出”
        四、科学是改良社会的利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考古科普着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考古科普的定义
        二、考古科普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三、考古科普着作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问题及研究方法
        一、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考古科普着作的类型
    第一节 考古科普着作分类
        一、研究型
        二、知识型
        三、文学型
    第二节 考古科普着作的创作动机与定位
        一、创作动机
        二、受众与读者群
    第三节 考古科普着作的社会影响
        一、发行量与再版情况
        二、社会需求和反馈
第三章 考古科普着作的时代特征及典型个案分析
    第一节 “开创与探索”30年——1949~1976年
        案例1:《中国猿人(中国历史小丛书)》(1962年)
    第二节 “复兴与反思”20年——1977~2001年
        案例2:《十大考古奇迹》(1989年)
        案例3:《考古探秘》(1999年)
    第三节 “转型与并轨”10年—2002年至今
        案例4:《殷墟:一个王朝的背影》(2009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古科普着作的创作建议
    第一节 考古科普着作的基本要求和创作方法
    第二节 考古科普创作的技巧问题
第五章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师范院校学生职前缺少系统的教学语言培训
        1.1.2 中学语文教师自身教学语言存在诸多问题
        1.1.3 学校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教师语言改变心有余而力不足
    1.2 研究概述
    1.3 研究意义
2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概述
    2.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内涵及特点
        2.1.1 语言
        2.1.2 语言与言语
        2.1.3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2.1.4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特点
    2.2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与功能
        2.2.1 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
        2.2.2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功能
        2.2.3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3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现状调查及原因探究
    3.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3.1.1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基本技能部分缺失
        3.1.2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技巧急需改善
        3.1.3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2 课堂教学语言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3.2.1 导致基本技能缺失的原因
        3.2.2 导致综合技巧缺失的原因
        3.2.3 导致语言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
4 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师语言的有效途径
    4.1 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多角度融合
        4.1.1 教育思想与理论着作应体现当下教材的整体特征
        4.1.2 一线教师与专家学者加强学术交流
    4.2 师范院校与各级中学开设专门的语言培训课程
        4.2.1 师范院校应以语言培训为基石,丰富语言培训课程的种类
        4.2.2 入职院校应加强教师语言的培训意识
    4.3 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4.3.1 语言技能的多次锤炼
        4.3.2 知识储备的不断扩充
    4.4 文化修养的不断提升
        4.4.1 广泛涉猎各类书籍
        4.4.2 讲究方法,提高文学修养
    4.5 语言风格的独具个性
        4.5.1 普通话是基础,幽默是调味剂
        4.5.2 个性是依靠,创新是亮点
        4.5.3 重视课前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5)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有关概念的界定
    1.4 本研究的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本研究的学科背景
    2.2 相关研究情况
第3章 研究假设、问题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假设及问题
    3.2 研究方法
        3.2.1 问卷调查法
        3.2.2 文献分析法
        3.2.3 比较研究法
第4章 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简史
    4.1 湘西自治州大众传播技术发展
        4.1.1 报刊,图书,出版
        4.1.2 广播
        4.1.3 电视
        4.1.4 电影
        4.1.5 文化设施建设
    4.2 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组织建设
    4.3 湘西自治州科技普及工作的开展
    4.4 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的发展特点
第5章 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系统与环境
    5.1 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模式
    5.2 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的基本条件
        5.2.1 政策环境
        5.2.2 经济支撑
    5.3 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主体及传播手段
        5.3.1 政府机构
        5.3.2 媒体机构
        5.3.3 社会团体
第6章 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影响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效果的受众分析
    6.2 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6.2.1 科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量化过程
        6.2.2 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6.2.3 影响因素对科技传播效果影响程度的检验
        6.2.4 影响因素间的互动关系分析
    6.3 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效果的信度分析
第7章 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的经验与问题探析
    7.1 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的经验
    7.2 湘西自治州科技传播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8章 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策略探讨
    8.1 湘西自治州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的共同性
    8.2 湘西自治州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的差异性
        8.2.1 民俗规范与科技传播
        8.2.2 跨文化与科技传播
    8.3 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8.4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策略的构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湘西自治州调查问卷

(6)我国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现状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现状
    1. 原创性不够, 缺乏核心竞争力
    2. 少儿本位意识缺乏, 成人化问题严重
    3. 少儿图书要求高, 定价“两难”
    4. 设计创意不够, 广告效应欠佳
    5. 营销意识不强, 图书宣传乏力
二、繁荣少儿科普图书市场的对策
    1. 精选优育人才, 为原创性奠基
    2. 研究少儿心理, 回归少儿本位
    3. 升华设计创意, 丰富装帧内涵
    4. 强化营销策略, 促动图书发行

(7)编辑出版活动的信息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由来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文章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2 编辑选题策划过程中的信息流动
    2.1 选题的来源
    2.2 策划过程中的信息处理
    2.3 案例
3 编辑组稿过程中的信息沟通
    3.1 组稿工作的程序
    3.2 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信息互动
    3.3 案例
4 审稿加工过程中的信息处理
    4.1 审稿与组稿工作的关系
    4.2 审稿过程中信息的反馈机制及信息流动过程
    4.3 案例
5 编辑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5.1 信息不对称理论简述
    5.2 编辑环节中的信息不对称
    5.3 信息不对称的抑制对策
6 互联网时代编辑活动的信息处理方法
    6.1 互联网时代编辑活动的信息论特点
    6.2 互联网在选题策划过程中的作用
    6.3 互联网对编辑过程其他环节的影响
    6.4 互联网下信息处理方法的不同
    6.5 网络出版
    6.6 案例
7 中国新闻媒介规范下的编辑信息处理方法
    7.1 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
    7.2 出版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3 从信息处理角度来看出版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7.4 案例
8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8)现代物理学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问题的提出
        1. 物理学发展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新要求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新规定
    (二)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一、国内外科学课程改革与现代物理学
    (一) 世界科学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1. 美国
        2. 英国
        3. 法国
        4. 德国
        6. 中国
    (二) 现代物理学在国内外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体现
        1. 美国
        2. 澳大利亚
        3. 日本
        4. 中国
二、高中阶段现代物理学教学化的意义
    (一) 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 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 科学素质的内涵
        2. 现代物理学教学对培养科学素质的意义
    (四) 进行科学本质教育
        1. 科学本质的内涵
        2. 现代物理学教学中的科学本质教育
三、现代物理学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 心理学基础
        1.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2. 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 教学论基础
        1.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
        3.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四、高中阶段现代物理学的教学原则
    (一) 教学原则的定义
    (二) 制定教学原则的必要性
    (三) 高中阶段现代物理学教学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2. 可接受性原则
        3. 选择性原则
        4.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 适时性原则
        7. 个性化原则
五、高中阶段现代物理学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 现代物理学教学内容安排的总体顺序
        1. 力学部分
        2. 热学部分
        3. 电磁学部分
        4. 光学部分
        5. 原子核物理部分
    (二) 量的讨论
        1. 理论基础
        2. 技术支持
        3. 新的科学观念
        4. 新的研究方法
    (三) 深度的要求
        1. 物理知识重于数学推导
        2. 观念重于理论
        3. 方法重于结论
六、现代物理学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 教学过程的本质和阶段
        1. 教学过程的本质
        2. 教学过程的阶段
        3.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
    (二) 教学策略的内涵及制定教学策略的意义
        1. 教学策略的内涵
        2. 制定教学策略的意义
    (三) 高中阶段现代物理学教学策略
        1. 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2. 组织教学内容
        3. 选择教学媒体
        4. 运用教学方法
    (四) 教学设计案例
        1. 熵理论(教学设计案例1)
        2. 狭义相对论(教学设计案例2)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策划编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策划编辑的定义、出现的原因及其作用
    1.1 策划编辑的定义
        1.1.1 不是所有的编辑都是策划编辑
        1.1.2 策划编辑不是多项全能
        1.1.3 策划编辑的工作是一个充满能动性的过程
        1.1.4 策划编辑的工作富有系统性
    1.2 策划编辑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1.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呼唤策划
        1.2.2 信息社会的到来需要策划
        1.2.3 社会环境大的可能性
    1.3 策划编辑出现的作用
        1.3.1 起决策前的参谋作用
        1.3.2 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参谋作用
        1.3.3 可加强管理职能的系统化、科学化
        1.3.4 改变编辑活动被动的状况
        1.3.5 可以赢得更多的读者
2 策划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2.1 策划编辑的基本素质
        2.1.1 要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
        2.1.2 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2.1.3 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2.1.4 要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
        2.1.5 要具有编辑出版业务知识素养
        2.1.6 要时刻具备创新素质
    2.2 策划编辑的基本意识
        2.2.1 理论意识
        2.2.2 市场意识
        2.2.3 中介意识
        2.2.4 服务意识
        2.2.5 责任意识
        2.2.6 选题意识
    2.3 策划编辑的能力结构
        2.3.1 学习借鉴能力
        2.3.2 捕捉信息能力
        2.3.3 分析综合能力
        2.3.4 瞻前预测能力
        2.3.5 社会交往能力
        2.3.6 市场营销策划能力
        2.3.7 图书装帧策划能力
3 策划编辑在出版社实行的模式选择
    3.1 从电视制片人制谈起
        3.1.1 电视制片人制的历史
        3.1.2 制片人和策划编辑的比较
        3.1.3 从比较中看出,书业也需大力推广策划编辑制
    3.2 现实中策划编辑制的应用情况
        3.2.1 策划编辑制在现实中的几种形式及走向
        3.2.2 策划编辑制未来的走向,成立策划编辑室
4 中外策划编辑制的比较分析
    4.1 同国外相比的差距
        4.1.1 从性质上讲,中外策划编辑制是根本的不同的
        4.1.2 工资制度不同
        4.1.3 工作方式不同
        4.1.4 和图书营销的关联度不同
    4.2 我国策划编辑以后应该加强的方面
        4.2.1 认识到策划编辑的局限性
        4.2.2 策划编辑的职能要更加明晰
5 策划编辑工作目标的确立及其信息的收集
    5.1 确立策划目标
    5.2 信息的收集
        5.2.1 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配备各种参考消息
        5.2.2 “三多”
        5.2.3 进行问卷调查
        5.2.4 收集信息贯穿出版工作的始终
        5.2.5 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
6 策划编辑工作效果评估
    6.1 根据两个效益的共同获得与否来评价
    6.2 策划编辑和发行人员任务不同又紧密相关
    6.3 根据读者群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估
    6.4 根据出版社在新闻媒介中被报道的情况来评价
7 策划编辑人员的任用
    7.1 人才挑选的标准
        7.1.1 从基本素质进行判断
        7.1.2 企业家的头脑、宣传家的技巧和策划家的谋略
        7.1.3 聘用新型的网络策划编辑人员
    7.2 策划编辑的个人激励
        7.2.1 编辑工资的变革历史
        7.2.2 策划编辑的工资和个人激励方式
8 策划编辑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8.1 别出心裁——创意策划的应用
        8.1.1 插上双翅飞上天——《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独特创意
        8.1.2 图文工具书结合新领域的开拓
        8.1.3 IT杂志介入图书策划
    8.2 借冕播誉——图书宣传重在策划
        8.2.1 如何把策划编辑的作用贯穿于图书宣传活动
        8.2.2 《丁丁历险记》——宣传到位力促销售
    8.3 策划独特——人无我有突发事件策划
        8.3.1 利用事件营销策划的策略
        8.3.2 策划编辑利用事件进行策划的优势
        8.3.3 运用事件进行策划在出版业的成功案例
    8.4 与时俱进——选题策划方能成功
        8.4.1 从个体书商的发展看策划编辑的与时俱进
        8.4.2 抓住时代科技进步的商机
    8.5 攻心为上——赢得“上帝”策划的应用
        8.5.1 读者至上的重要性
        8.5.2 如何以读者为依据进行策划
        8.5.3 适应读者的阅读口味——谈谈图文书的策划
    8.6 独辟蹊径——竞争致胜策划的应用
        8.6.1 独辟蹊径的原因
        8.6.2 诗歌类图书——因策划编辑的眼光而来的市场需求
        8.6.3 金盾出版社——开拓农村市场的主力军
    8.7 利用图书大奖策划好书
参考文献
后记

(10)职校语文课外阅读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职业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 职业教育及职校学生特点分析
    (二) 职校语文教育特点及趋势
二、职校语文教材分析
    (一) 现行职校语文教材分析
    (二) 职校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三、职校语文课外阅读分析
    (一) 理论界对职校语文课外阅读的观点
    (二) 问卷调查分析
四、职校语文课外阅读导向分析
    (一) 语文课外阅读选材导向分析
    (二) 语文课外阅读方式方法导向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四、加强科普读物的人文内涵──读“科学之门丛书”(论文参考文献)

  • [1]林穗芳编辑专题研究[D]. 蔡姗. 武汉大学, 2014(06)
  • [2]晚清期刊中的科学话语研究[D]. 李益顺.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3]考古科普着作研究[D]. 戎静侃. 复旦大学, 2013(04)
  • [4]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D]. 孙远菊.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3)
  • [5]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D]. 王椅.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6]我国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现状及其对策[J]. 徐超富,何瑶琴.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6)
  • [7]编辑出版活动的信息处理[D]. 徐晶.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6)
  • [8]现代物理学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D]. 黄宏梅. 浙江师范大学, 2006(05)
  • [9]策划编辑研究[D]. 江翠平. 武汉大学, 2005(05)
  • [10]职校语文课外阅读浅探[D]. 池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7)

标签:;  ;  ;  ;  ;  

强化科普图书的人文内涵──阅读“科学门系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