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锅炉制粉系统计算软件的开发与研究

电厂锅炉制粉系统计算软件的开发与研究

一、电站锅炉制粉系统计算软件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金铃杰[1](2021)在《发电厂建模与监测优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人工智能的热潮下,人们提出了智慧电厂的概念,电厂不仅要高效运行,还要在所处的发电环境中自动寻优。因此一款具有实时监测、运行优化、高稳定性、高扩展性的电厂建模与监测优化平台是智慧电厂的基石。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用C#语言开发了“Caling”计算平台的2.0版本。该平台不仅可以用图形化建模的方法建立通用性电站仿真系统,并且提出了“算涡”理论,这可以大大缩短电站迭代计算的时间,达到实时计算热力系统各项指标的要求。最终目的为建立智慧电厂,对电厂进行节能诊断。据此本文完成了以下工作:本文提出“算涡”概念,根据算涡逻辑升级Caling系统,大大提高了热力系统仿真计算的迭代速度,为发电厂的实时监控与优化提供支持。同时将Caling内核进行改造,使得所有模型能够以文本形式表达。根据《火力发电厂制粉系统设计计算规定DL/T5145》、《电站锅炉试验规程GB/T 10184-2015》、《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DLT606.1-1996》等标准和锅炉热力计算表、热平衡与等效焓降等算法,以模块化建模的思想开发了数十种发电厂热力设备的仿真模块。为了实现Caling平台的数据传输,开发了数据库连接端口,数据端口可以更新Caling输入参数,设置更新频率。建立目标电厂系统和设备的仿真模型,实现对电厂的智能化分析,开发离线诊断和在线诊断技术,通过在线与离线诊断技术对电厂进行在线监测、预测预警、耗差分析、节能潜力挖掘。对某350MW机组进行节能诊断,校核、预测了该机组的运行工况,研究了凝汽器的清洁系数范围,给出了检修清洗建议,提出五种循环水泵优化方案,比较分析确定了最优运行方案。完成了智慧电厂诊断技术的开发。

周亚星[2](2021)在《MBF-23型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一次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一次能源的主要消费者火电机组容量的不断升级,作为承担煤粉研磨、分离、分配输送等重要功能的辅机系统的制粉系统被提出了更高的节能降耗要求。而其中一次风的调控对整个系统及机组运行的是否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节能环保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其综合优化是新时期大型燃煤机组制粉系统优化亟待探索的领域。本文主要针对某配有MBF-23型中速磨煤机的制粉系统中一次风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试验,并采用数据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从结构改造、运行调控、系统优化三方面入手,提出了包括一次风量动态控制、一次风压动态控制以及冷热一次风混合流场优化在内的综合优化方案。针对一次风量及风煤比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次风量及风煤比动态控制的方案,优化了一次风量及风煤比的动态控制曲线及方程。并提出在此基础上进行密封风机系统改造,改变一次风机出口压力始终偏高且变化范围较小的现状,同时分析混风挡板特性并调整风门挡板控制逻辑,提出了一次风压动态控制策略,为一次风量及风煤比的降低及灵活动态控制创造条件。经总体改造可行性研究,预计每年可节约运行费用约355万元。针对一次风调节能力差,可靠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空间有限的、磨煤机入口前矩形扁平风道的混合流场均流方案。并针对其均布格栅孔的3种布置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验证其改造效果,确定了最佳方案。相较原始模型,该方案模型风速测量截面的速度均匀性由7.5%提升到41.3%,风温测量截面的温度均匀性由23.7%提升到100%,混合风道出口与磨煤机一次风室连接截面的速度与温度均匀性分别由56.4%、25.1%提升到了约100%,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地增强冷热一次风的混合,可提高混合风流场的均匀性,进而提高一次风测量的准确性、可靠性。同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的设想,可对同类型机组制粉系统一次风流场均匀性优化提供参考。通过上述各方面的优化分析,能够较为全面地解决该机组制粉系统运行中一次风控制存在的问题,使得制粉系统及机组运行能够更好地实现节能降耗,机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袁来运[3](2019)在《超临界煤粉锅炉变负荷燃烧的数值模拟及配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风能和光伏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应用,大型燃煤锅炉以低负荷运行状态参与电网深度调峰逐渐成为常态,这也对锅炉的变负荷运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锅炉偏离其设计工况运行时,容易现燃烧效率下降、污染物生成增加、稳燃性下降,甚至出现灭火和受热面超温爆管等问题。为此,本文以某660MW超临界旋流对冲煤粉锅炉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锅炉的变负荷燃烧特性,并深入探讨配风对锅炉变负荷燃烧效率、污染物排放和运行安全性等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首先,构建了包括燃烧器在内的锅炉全尺寸三维数理模型,实现了耦合煤粉燃烧、辐射换热和NOx生成的炉内气固两相流动CFD数值计算,并采用现场试验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对锅炉的变负荷燃烧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负荷降低时,旋流二次风卷吸能力的降低使得锅炉的稳燃能力下降,并且燃尽风对上升烟气的扰动能力也逐渐降低;炉膛内高温火焰逐渐向主燃区运行燃烧器区域集中,且回流区面积减小,主燃区CO浓度降低,不利于形成还原性氛围;水冷壁上的热流密度逐渐向主燃区集中,屏式过热器由辐射吸收的热量减少,而由对流吸收的热量增加,水平烟道中的烟气流速、温度和受热面的主要吸热区逐渐向烟道壁面处移动;煤粉颗粒在炉膛内的运行速度降低,煤粉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大幅增加,炉膛出口NOx排放浓度先下降后上升,80%负荷时达到最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研究了过量空气系数、燃尽风、一次风和内外二次风配比对锅炉变负荷燃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过量空气系数增加将会提高中高负荷运行时的NOx排放浓度,降低煤粉燃烧的稳定性,但有利于降低炉膛出口飞灰含碳量,随负荷的降低,其对炉膛出口飞灰含碳量的影响逐渐下降;燃尽风率增加可提高锅炉中高负荷运行时的燃烧稳定性,降低NOx的排放,随着负荷的降低,其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逐渐增大;一次风率增加将会增加炉膛出口飞灰含碳量,提高中高负荷时的NOx排放浓度,但可以有效降低低负荷时的NOx排放浓度;内二次风率的增加可提高锅炉燃烧稳定性,降低炉膛出口飞灰含碳量,同时可以减少低负荷时的NOx排放量,但会使中高负荷时的NOx排放浓度增加。最后,基于对锅炉变负荷燃烧特性和变配风数值试验的研究,提出了锅炉变负荷运行的优化配风方案,并对锅炉的变负荷运行进行经济性估算。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配风方案可明显提高锅炉低负荷燃烧的稳定性,减少固体未完全损失和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同时可显着降低低负荷运行时的NOx排放量。在满足锅炉安全运行的情况下,减少磨煤机投运台数,可有效降低由制粉造成的厂用电量。通过对理想情况下锅炉变负荷运行的燃煤成本和脱硝成本进行济性估算,采用优化后的配风方案可明显降低锅炉的运行成本。

欧阳国斌[4](2019)在《660MW机组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混煤掺烧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煤炭约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耗量的比重为59%,其中火电厂燃煤消耗量占煤炭总消耗量的45-50%,煤炭主导的能源格局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电厂锅炉普遍燃用劣质煤,锅炉运行往往偏离设计煤种,导致锅炉效率降低,严重影响到锅炉的经济性、安全性及带负荷能力。通过燃煤掺混及燃烧调整可以提高锅炉煤种适应性,提高锅炉运行稳定性和效率,实现锅炉全煤种燃烧,对于电站锅炉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湖南某电厂的2×660MW机组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为研究对象,根据电厂以燃用本地煤为主,同时采购部分外省煤的实际用煤情况,结合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燃烧的特点,选取了三种常用的典型煤种,即,中硫贫瘦煤、低硫长焰煤及高硫贫瘦煤,进行了单煤样、不同混配比例混煤样的煤质特性分析及燃烧特性实验,研究掺混比例对混煤煤质特性及燃烧特性影响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燃煤混配理论和方法,确定基于三种煤种混烧的最佳掺混比例。按优化的配煤方案在锅炉上进行燃烧调整优化试验,研究机组在100%、80%、50%负荷条件下,不同配风方式、氧量以及磨煤机停投方式对锅炉燃烧效率的影响,以此寻找锅炉基于运行煤种的最佳运行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当中硫贫瘦煤、低硫长焰煤及高硫贫瘦煤进行掺混燃烧时,其最佳混配比例为3:5:2,此混煤的着火、稳燃及燃尽特性最好;(2)通过燃烧调整试验,可提高锅炉燃烧稳定性,降低锅炉的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以及NOx、SOx污染物排放量;(3)配风方式对锅炉中燃煤的燃烧与燃尽有较大影响,飞灰可燃物影响程度随负荷变化而不同,额定负荷下飞灰可燃物相差6%左右,低负荷下相差1%左右。保证下层燃尽风全开,上层燃尽风在10%-40%时,配风最优。(4)磨煤机的停投方式变化对锅炉稳定燃烧,保证锅炉热负荷具有较大影响,额定负荷下飞灰可燃物相差5%左右,低负荷下相差4%左右。额定负荷下停最上层A磨,80%负荷下保持磨煤机全开,50%负荷下停最上层A、D磨以及最下层E磨为最优。(5)炉膛氧量对过量空气系数有较大影响,额定负荷下飞灰可燃物相差4%左右,低负荷下飞灰可燃物相差5%左右。额定负荷下炉膛氧量保证在2.8%~3.0%,低负荷下保证在4.0%~5.8%时最优。

喻聪[5](2019)在《电站锅炉燃烧优化及低NOx排放控制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氮氧化物(NOx)是燃煤电厂主要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之一。目前,电站锅炉普遍采用低NOx燃烧结合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进行联合脱硝,而低NOx燃烧方式在某些运行工况下会牺牲锅炉经济性,因此有必要开展燃烧优化研究,以同时降低污染物排放及提高锅炉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本文以某660MW切圆燃烧锅炉及尾部SCR脱硝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试验、数值模拟和数据挖掘方法,对燃烧优化及低NOx排放控制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为锅炉运行与烟道设计提出了优化策略及方法。论文提出了一种锅炉燃烧数值模型和热工水动力模型的新耦合计算方法。首先基于CFD和MATLAB平台搭建了锅炉风烟侧和汽水侧的分布参数模型,再采用直接映射法和辅助网格法建立了模型间不同网格的映射函数,进而通过开发两个平台的信息交互接口,实现了受热管壁温在烟、汽两侧的迭代计算。基于该模型,得到了炉内易超温管壁的实际位置,为不同管段的金属选材、现场测点的位置选取提供了支撑。综合分析了分离燃尽风(SOFA)上下摆角大小与炉内空气分级效果、湍流强度分布、旋转动量、火焰中心高度、烟温偏差的关系,并定量研究了其变化对燃烧产物生成量和受热面壁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满负荷下SOFA风摆角变大能提高锅炉效率且减小NOx生成浓度,但SOFA风摆角从+20°增大到+30°,会使高温再热器管屏0.16%的外表面超过SA-213 TP347H材料的许用温度。论文提出了一种燃煤电站锅炉实际运行环境下的催化剂磨损预测方法。首先建立SCR反应器气固流动模型,计算催化剂入口烟气和飞灰颗粒的分布,再将此分布与详细的催化剂单通道磨损速率模型耦合,实现了SCR系统催化剂床层的磨损计算。基于本文模型,研究了SCR反应器内三角筋结构、支撑梁结构及导流板设计等对烟气运动和飞灰轨迹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粒径飞灰对催化剂的磨损作用,最终提出了SCR系统流场和灰场的综合优化方案。该方案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有效解决了催化剂局部磨损过重的问题。针对锅炉两侧SCR反应器入口速度和NOx浓度不同且均存在分布不均的现象,论文提出了一种计及燃烧效应的SCR系统喷氨均匀性优化策略。首先通过锅炉燃烧数值模拟,计算进入两侧SCR反应器烟气的流量系数及浓度系数,并以NO流量份额与供氨份额相等为原则,推导出各反应器的氨流量分配系数。更进一步,通过耦合燃烧模型计算的烟气场,求解SCR流动与组分输运模型,并定量解析各氨/空混合气支管的氨流量分配系数。最后,以不同氨流量分配系数为目标,完成各级氨流量控制阀的调节。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使氨氮摩尔比的相对偏差系数满足设计要求,有效解决了催化剂入口氨氮摩尔比分布不均的问题。论文将单调知识融合到燃烧系统数据驱动建模中,采用虚拟样本法将导数关系作为支持向量机回归时的不等式约束,并引入加法型核函数减小模型训练的计算量,提出了一种融合单调知识的支持向量机(FM-SVR)。测试算例表明,在局部样本缺失和系统噪声较大的情况下,相较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R),FM-SVR预测精度较高,且能更好地反映函数原有的单调趋势。将FM-SVR应用于NOx生成浓度、锅炉效率及烟温偏差的建模中,结果表明,相较于LS-SVR,FM-SVR模型的增量分析结果与对象锅炉的运行及排放特性更吻合。论文提出了一种SCR出口NOx排放浓度和氨逃逸自适应模型。首先基于R检验手段,从海量历史运行数据中获得稳态样本,再采用压缩最近邻(CNN)算法对系统入口参数进行聚类,获得按工况划分的稳态样本库。在此基础上,结合滑动时间窗技术对连续数据流进行处理,不断以新稳态样本替换样本库中相同工况内调整手段最相似的旧样本,并引入拥挤距离(CD)算子对冗余数据进行删除,最终获得了RCNN-CD数据处理方法。对1804天的SCR系统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分析,采用RCNN-CD方法能明显提高所选样本的代表性,且样本自然散点状态所表现的趋势与脱硝机理吻合。基于所选样本,采用FM-SVR建立定期更新的NOx排放模型,并以此预测氨逃逸。结果表明,模型能合理反映SCR脱硝性能变化的规律。论文提出了一种锅炉燃烧与SCR脱硝联合系统的综合优化策略。首先采用不等式约束型NSGA-II算法求解考虑烟温偏差限值的锅炉燃烧优化问题,再以该结果为边界条件,以NOx排放浓度不超标为约束条件,优化联合系统的总成本和氨逃逸率。结果表明,对于燃烧优化Pareto前端中的个体,随着锅炉效率升高,运行总成本持续降低。然而,当锅炉效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再继续增加微小幅度,NOx生成浓度随之大幅增加,且此时优化得到的O2量也较高,为使SCR出口NOx排放达标,喷氨流量急剧增加,使得运行总成本又开始缓慢升高。这个运行总成本的拐点不仅经济性较高,氨逃逸也较低,是联合系统的最佳优化工况。

席泽艳[6](2019)在《烟水复合回热系统节能效果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随着全球及国内经济、能源和环保形势的发展,燃煤发电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关键时期。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确保电厂技术领先、机组效率高,应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对经济性及安全性较差的落后机组进行技术设备改造。为了减少资源消耗、增加经济效益、提高行业竞争力,应努力挖掘内部潜力,提高机组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降低成本。并进一步适应电网深度调峰的要求,促进发电厂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本文首先阐述了火电机组热经济性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以及评价指标,并对不同的热经济性计算方法进行逐一对比,将能效分布矩阵方程法和热平衡法作为本论文计算热经济性的计算方法;同时针对常规火电机组系统设备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介绍了一种复合型火电机组深度余热利用系统,即烟水复合回热系统。详细说明了该系统的系统原理和系统组成以及其所能解决的火电机组存在的问题。其次,以能效分布矩阵方程法作为理论基础,对烟水复合回热系统的汽水系统进行优化。将能效分布矩阵方程应用于火电机组尾部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技术改造中,提出一种针对低温省煤器优化系统的通用能效分布矩阵方程。然后将这种通用能效分布方程应用于烟水复合回热系统的汽水系统,对高压换热器水侧取水点位置进行优化,计算选择不同取水点位置时机组的热经济性,通过对比选择最优方案。最后,根据对国内某电厂600MW机组采用烟水复合回热系统改造后的性能测试试验数据。利用热平衡计算方法分别对该机组锅炉侧和汽轮机侧进行热经济性分析。得出在100%负荷、75%负荷、60%负荷时,烟水复合系统投入后比投入前供电煤耗分别降低了6.89g/(kW·h)、5.46g/(kW·h)、2.95g/(kW·h)。从实际应用方面计算分析了该机组采用烟水复合回热系统改造后的实际节能效果,为其他同类机组提供借鉴。

左鹏[7](2019)在《燃煤电站关键状态在线监测与吹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电能供给的约三分之二依赖火力发电。燃煤机组在线监测、运行优化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工艺进步、发展高参数燃煤机组是提高火电机组能效的首要途径。但不论机组类型如何,先进的运行优化方案以及控制技术都能进一步提高燃煤电站能效、降低机组煤耗水平。本文以燃煤机组的节能降耗为目标,开展对燃煤机组锅炉侧的机理建模、炉膛出口烟温实时估计和吹灰优化方法研究。(1)基于锅炉侧子系统的传热和运行机理建立了燃煤机组锅炉侧主要受热面的机理模型、金属壁能量补偿模型。总结了各项热损失的计算方法。(2)在锅炉侧各受热面的机理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汽水侧工质质量和能量动态衡算的炉膛出口烟气平均温度实时估计方法。并利用实际机组的历史运行数据进行拟在线仿真验证。(3)将锅炉侧受热面分为三类,对三类受热面分别建立了灰污状况软测量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吹灰收益最大化的为目标对吹灰时长和吹灰频率进行寻优,并综合安全性考虑,给出了吹灰策略,为运行人员进行优化吹灰,提高机组运行效率提供参考。(4)采用主流的软件开发技术,开发了燃煤电站实时监测和吹灰优化系统平台,该系统可以实现与DCS系统实时交互、锅炉侧关键变量的在线监测、基于B/S模式的人机交互、吹灰监测及优化等功能。

田书耘[8](2018)在《基于大数据的厂用电系统分析与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燃煤发电机组的深度节能对我国节能减排战略意义重大,其中厂用电率是机组重要经济指标之一。传统的厂用电优化集中在设备改造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本文在数据分析整个厂用电系统的基础上,针对个别子系统和设备讨论了优化的角度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介绍了厂用电的构成,分别通过理论和历史运行数据分析得到了厂用电各系统和设备的功耗影响因素。其次对厂用电系统进行数据建模,进而分析各主要影响因素对设备功耗的影响趋势。建模时利用R检验和ECNN法筛选出合理的稳态精炼样本,建立LSSVM模型后单因素调整变化因素,得到电流变化趋势。再者建立了制粉系统磨组合优化问题数学模型,根据短期负荷预测得到的机组负荷曲线,考虑磨煤机启停次数限制条件及一系列约束条件,使用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未来数小时内启停磨计划及出力分配计划进行制定,合理安排磨的启停时间点并分配磨煤机出力,为运行人员提供参考。然后针对磨煤机一次风量和加载油压参数基准值调整展开研究。计及这些参数对炉膛燃烧的影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建立煤粉细度的软测量模型,从而得到煤粉细度在线估计值。限定子系统若干边界条件范围后,在磨煤机各典型出力下对一次风量和加载油压进行多变量同步聚类,旨在挖掘出不同出力不同进口条件下所对应的磨加载油压和一次风量基准值,以实现在满足炉膛燃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磨煤单耗。最后基于.NET平台,开发燃煤机组厂用电系统分析和优化软件。给出了模块系统基本框架,介绍了平台功能,展示了画面效果。

张翔[9](2018)在《基于燃煤机组全流程机理建模的关键状态在线监测及热经济性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火力发电、尤其是燃煤发电在当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都是我国电力供应的主体。燃煤机组是一个时变、非线性、强耦合、大时滞、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加上涉及学科领域众多以及测点的不完备性,在机组工艺、运行、优化等方面仍有许多难题没有攻克。随着高参数、大容量燃煤机组的大量投运,对于燃煤电站状态监测、性能评估和热经济性优化的需求变得愈加迫切。本文开展了涉及燃煤机组锅炉侧和汽机侧的全流程机理建模、关键状态在线监测和热经济性优化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建立了涵盖锅炉侧和汽机侧的燃煤机组全流程机理模型。基于MATLAB编程环境开发了面向亚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的、具有一定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的全流程实时仿真平台。(2)利用蒸发系统模型、换热器系统模型和烟气质量流量模型估计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建立了半辐射式换热器动态传热模型,根据能量平衡将烟气温度辨识转变为以烟气温度为被寻优变量的最优化问题。在水平烟道烟温估计结果基础上实现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在线评估。(3)建立了基于回转式空预器温度分布的直接漏风估计方法。引入修正系数补偿由于不稳定换热对空预器温度分布的影响。基于空预器温度分布建模结果,利用稳态下一次风和二次风的质量和能量平衡关系辨识一次风和二次风的直接漏风量,并给出天级和月级的直接漏风量和漏风面积仿真结果。(4)研究了回热抽汽系统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建立了回热加热器端差应达值模型,利用回热抽汽系统汽水分布矩阵方程,计算汽轮机效率的相对变化量。通过稳态的滚动更新将本方法扩展到全工况下热经济性分析。根据仿真结果得到如下结论:高压加热器比低压加热器对机组热经济性影响更大,汽轮机效率对上端差变化更加敏感。(5)研究了基于定速泵和变速泵的凝汽器压力优化问题。建立了凝汽器变工况热力特性。对于配置双速泵的机组,凝汽器压力优化简化成具有有限个可行解的整数规划问题。对于配置变速泵的机组,选取机组净功率为凝汽器压力优化目标函数,并结合循环水调节的动态过程等因素,引入保持时间对操纵变量施加约束。(6)以主蒸汽压力、低压缸排汽压力和排汽质量流量为耦合变量,分析汽机-冷端耦合系统传热机理,建立汽机-冷端耦合系统变工况热力特性模型。以机组功率收益为耦合系统热经济性的评价指标,选取机组功率收益增量作为热经济性协调优化的目标函数。仿真结果表明,主蒸汽压力调节占主导地位,优化后汽轮机效率整体提高。在同一负荷下,优化后主蒸汽压力依次大于实际运行主蒸汽压力和滑压运行下主蒸汽压力参考值。

王硕[10](2018)在《电站锅炉一次风速及煤粉浓度均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电站锅炉一次风送粉管道内风速与煤粉浓度分配均匀性水平尚无法达到锅炉精确燃烧控制的要求。本文以按照前后对冲墙燃烧方式布置的锅炉一次风送粉管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对并联管道内风粉分配特性及调整手段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两种改善风速和煤粉浓度分配均匀性的技术。1)基于调节阀的风粉在线均衡技术在几种典型结构的阻力调节元件基础上,设计了连续可调的格栅型风粉调节阀,并建立垂直单管道仿真模型研究了格栅尺寸(节流比一定)、入口风速、煤粉浓度对调节阀流量特性和阻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其余参数不变时格栅尺寸最大的调节阀阻力系数较小,固有流量调节特性最佳(双曲线型),并通过拟合得到了其流阻系数与煤粉浓度、阀门相对开度的关系式。将格栅尺寸最大的调节阀作为优选调节阀用于一次风送粉管道中进行风粉均衡模拟,提出了基于调节阀的风粉在线均衡策略,设计了风粉在线均衡系统并进行工程实施与验证,结果表明风粉在线均衡系统投运后一次风送粉管道内风速分配偏差降低了 2.40%,煤粉浓度分配偏差最大值降低了 7.07%。2)基于射流方法的风粉均衡技术针对一分四结构的扩散型分配器(或分叉管)存在的固有分配偏差大的问题,研究了射流方法改善分配器性能的可行性,模拟结果表明射流能对分配器出口支管中的风速与煤粉流量单独调节,理论上能将分配器的固有煤粉浓度分配偏差降低一半以上,且分配器压降增加不超过200Pa。以上两种技术均能降低一次风送粉管道内的风粉分配偏差,相比较而言,技术1仅能对并列支管间的风速和煤粉流量作同向调节,适用于支管间煤粉浓度分配偏差最大值较小(<16%)的情形,而技术2的优势在于当支管间煤粉浓度分配偏差最大值较大(15%~25%)时仍能达到显着效果。

二、电站锅炉制粉系统计算软件的开发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站锅炉制粉系统计算软件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发电厂建模与监测优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内电站仿真软件研究情况
        1.2.2 国外电站仿真软件研究情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站仿真平台Caling系统
    2.1 Caling1.0计算平台功能简介
    2.2 Caling2.0计算平台功能改进
    2.3 迭代计算强化区间“算涡”的开发
        2.3.1 算涡的概念
        2.3.2 算涡之间的关系
        2.3.3 模型中模块的轮算
        2.3.4 算涡的时间度量
    2.4 版本差异
第3章 基于Caling系统的模块开发
    3.1 模块的划分基础
        3.1.1 汽机侧
        3.1.2 锅炉侧
    3.2 模块的算法与设计
        3.2.1 算法对平台的优化
        3.2.2 模块的设计思想
    3.3 模块的开发
        3.3.1 锅炉炉膛模块
        3.3.2 空气预热器模块
        3.3.3 磨煤机模块
        3.3.4 风机模块
        3.3.5 汽轮机模块
        3.3.6 加热器与水泵模块
        3.3.7 热经济模块
        3.3.8 分流与汇流模块
        3.3.9 等效焓降模块
第4章 智慧化节能诊断的开发与应用
    4.1 智慧化节能诊断的意义
    4.2 智慧化节能诊断的开发
        4.2.1 离线诊断的开发
        4.2.2 在线诊断的开发
    4.3 智慧化节能诊断的应用
        4.3.1 智慧电厂模型搭建
        4.3.2 智慧电厂模型校核
        4.3.3 智慧电厂模型优化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MBF-23型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一次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制粉系统特性汇总
        1.2.2 制粉系统一次风故障汇总
        1.2.3 制粉系统一次风优化研究汇总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2 MBF-23 型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概述
    2.1 引言
    2.2 锅炉总体概述
    2.3 MBF-23型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概述
        2.3.1 制粉系统运行概述
        2.3.2 磨煤机概述
        2.3.3 一次风系统概述
        2.3.4 目前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一次风量及风煤比动态控制的优化
    3.1 引言
    3.2 一次风量及风煤比的变化特性分析
        3.2.1 稳态工况下一次风量的变化特性
        3.2.2 动态工况下一次风量的变化特性
        3.2.3 动态工况下风煤比的变化特性
    3.3 现场标定试验校核一次风量
    3.4 风煤比动态控制策略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一次风压动态控制的优化
    4.1 引言
    4.2 制粉系统关键运行参数分析
        4.2.1 磨煤机电流
        4.2.2 磨煤机差压、磨辊密封风差压、磨碗密封风差压
        4.2.3 一次风机出口压力
    4.3 密封风机系统改造优化
        4.3.1 密封风机系统风量计算
        4.3.2 密封风机系统风压计算
        4.3.3 密封风风机功率计算
        4.3.4 密封风机初步选型建议
        4.3.5 密封风机系统示意图及布置方案
        4.3.6 改造效果分析
    4.4 制粉系统阻力计算诊断
        4.4.1 管道沿程阻力计算
        4.4.2 制粉系统各节点阻力计算
        4.4.3 制粉系统阻力特性分析
        4.4.4 制粉系统分段阻力压降分析
    4.5 风门控制逻辑及特性分析
        4.5.1 稳态工况的风门特性分析
        4.5.2 动态工况的风门特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冷热一次风混合流场优化
    5.1 引言
    5.2 热平衡迭代计算校核一次风参数
    5.3 原管道流场模拟验证
        5.3.1 原管道几何模型
        5.3.2 数值计算模型
        5.3.3 网格划分
        5.3.4 计算模型及条件设置
        5.3.5 原管道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5.4 冷热一次风混合流场均流改造技术
        5.4.1 基础几何模型
        5.4.2 两通道等距等截面积对冲均布模型
        5.4.3 三通道等距等截面积对冲均布模型
        5.4.4 30°扩管三通道等距等截面积对冲模型
        5.4.5 混风管道出口截面流场分析
        5.4.6 改造效果量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超临界煤粉锅炉变负荷燃烧的数值模拟及配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基于数值模拟的锅炉燃烧优化研究现状
        1.2.2 基于试验的锅炉燃烧优化研究
        1.2.3 基于数据分析的锅炉燃烧优化研究
        1.2.4 研究现状小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临界煤粉锅炉燃烧的数值建模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及网格划分
        2.2.1 锅炉介绍
        2.2.2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2.3 数值计算模型
        2.3.1 基本控制方程
        2.3.2 气相湍流模型
        2.3.3 颗粒运动模型
        2.3.4 气相燃烧模型
        2.3.5 挥发分析出模型
        2.3.6 焦炭燃烧模型
        2.3.7 辐射换热模型
        2.3.8 NO_x生成模型
    2.4 边界条件和计算方法
    2.5 数值计算结果可靠性验证
    2.6 基准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2.6.1 流场
        2.6.2 颗粒分布
        2.6.3 温度场
        2.6.4 各组分分布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负荷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的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锅炉变负荷运行工况设计
    3.3 负荷变化对炉内参数分布的影响
        3.3.1 炉内流场分析
        3.3.2 炉内温度场分析
        3.3.3 炉内组分分析
        3.3.4 NO_x生成分析
    3.4 负荷变化对锅炉受热面的影响
        3.4.1 对水冷壁的影响
        3.4.2 对屏式过热器的影响
        3.4.3 对水平烟道受热面的影响
    3.5 负荷变化对炉膛出口参数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风对锅炉变负荷燃烧影响的数值试验
    4.1 引言
    4.2 过量空气系数对锅炉燃烧的影响
        4.2.1 对主燃区的影响
        4.2.2 对燃尽区的影响
        4.2.3 炉膛出口参数
    4.3 燃尽风对锅炉燃烧的影响
        4.3.1 对主燃区的影响
        4.3.2 对燃尽区的影响
        4.3.3 对炉膛出口参数的影响
    4.4 一次风对锅炉燃烧的影响
        4.4.1 对主燃区的影响
        4.4.2 对燃尽区的影响
        4.4.3 对炉膛出口参数的影响
    4.5 内外二次风配比
        4.5.1 对主燃区的影响
        4.5.2 对燃尽区的影响
        4.5.3 对炉膛出口参数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锅炉变负荷配风优化调整及经济性分析
    5.1 引言
    5.2 锅炉变负荷配风优化方案
    5.3 配风优化对锅炉燃烧的影响
    5.4 锅炉运行的经济性分析
        5.4.1 锅炉煤耗成本分析
        5.4.2 锅炉NO_x排放成本分析
        5.4.3 磨煤机投运成本分析
        5.4.4 锅炉配风优化前后经济性计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4)660MW机组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混煤掺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
第二章 超临界燃煤对冲火焰锅炉燃烧特性分析
    2.1 对冲火焰锅炉特点
    2.2 煤粉燃烧机理
        2.2.1 挥发分析出及着火过程
        2.2.2 焦炭的着火燃烧与燃尽
    2.3 影响对冲火焰锅炉炉内煤粉燃烧的因素
    2.4 提高对冲火焰锅炉燃烧效率的措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燃煤掺混理论及方法
    3.1 燃煤及其特性
        3.1.1 煤种的分类
        3.1.2 煤质特性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3.1.3 燃煤的结渣特性
    3.2 燃煤掺混及混配方法
        3.2.1 燃煤掺混对混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3.2.2 混煤主要煤质指标理论值计算
        3.2.3 混煤目标约束条件
    3.3 运行锅炉混煤掺烧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煤掺烧的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4.1 分析煤样的选取及制备
    4.2 混煤煤质特性的实验分析
        4.2.1 混煤的工业分析
        4.2.2 混煤的发热量测定
        4.2.3 混煤的含硫量测定
    4.3 混煤燃烧特性实验分析
        4.3.1 燃煤燃烧特性热重分析
        4.3.2 掺混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燃烧优化试验
    5.1 锅炉设备及系统
        5.1.1 锅炉主要设计规范
        5.1.2 设计燃料特性
        5.1.3 锅炉制粉及燃烧系统
    5.2 锅炉燃烧优化试验目的
    5.3 锅炉燃烧优化试验要求及依据
        5.3.1 燃烧优化试验要求
        5.3.2 燃烧优化试验依据
    5.4 锅炉燃烧优化试验方案
        5.4.1 试验工况设计
        5.4.2 试验煤质特性及试验方法
        5.4.3 测量项目及要求
    5.5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1 660MW负荷锅炉燃烧优化试验
        5.5.2 530MW负荷锅炉燃烧优化试验
        5.5.3 330MW负荷锅炉燃烧优化实验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附录B 研究煤种热重分析结果
附录C 燃烧优化试验测试工况趋势图

(5)电站锅炉燃烧优化及低NOx排放控制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燃煤锅炉燃烧与汽水换热的模拟研究
    1.3 SCR脱硝系统的数值模拟与优化研究
    1.4 考虑热工系统特性的数据驱动建模研究
    1.5 电站锅炉燃烧与SCR系统综合优化研究
    1.6 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7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锅炉风烟和汽水侧换热的耦合数值模拟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
    2.3 锅炉风烟过程建模
    2.4 锅炉汽水过程建模
    2.5 风烟和汽水模型的耦合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炉内燃烧性能与蒸汽管壁超温的联合分析
    3.1 引言
    3.2 锅炉热态试验
    3.3 模拟工况及边界条件
    3.4 模型分析及结果验证
    3.5 SOFA风摆角对燃烧产物的影响
    3.6 SOFA风摆角对烟温偏差的影响
    3.7 SOFA风摆角对受热面壁温的影响
    3.8 燃烧性能和蒸汽管壁超温的联合分析
    3.9 不同运行模式对烟温偏差的影响
    3.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耦合SCR流动的催化剂磨损建模与优化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与试验
    4.3 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
    4.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5 脱硝反应器优化设计
    4.6 改造后现场流场测量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计及炉内燃烧效应的SCR喷氨均匀性优化
    5.1 引言
    5.2 SCR反应器喷氨系统及建模
    5.3 基于设计条件的SCR喷氨优化
    5.4 计及燃烧效应的SCR喷氨优化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锅炉燃烧与SCR运行优化
    6.1 引言
    6.2 锅炉燃烧和SCR系统热态调整试验
    6.3 融合单调知识的燃烧系统特性建模
    6.4 考虑烟温偏差约束的燃烧运行优化
    6.5 考虑催化剂性能劣化的SCR系统建模
    6.6 炉内燃烧与SCR系统协调运行优化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本文后续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情况
致谢

(6)烟水复合回热系统节能效果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2 火电厂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
    2.1 主要热经济性分析方法
        2.1.1 热平衡分析法
        2.1.2 等效热降法
        2.1.3 ?分析法
        2.1.4 循环函数法
        2.1.5 矩阵分析法
    2.2 火电厂热经济性评价指标
        2.2.1 锅炉热经济指标
        2.2.2 汽轮机热经济指标
        2.2.3 全厂热经济性指标
    2.3 本章小结
3 烟气余热深度利用技术方案及节能分析
    3.1 600MW案例机组概况
        3.1.1 锅炉侧设计数据
        3.1.2 汽机侧设计数据
        3.1.3 燃料数据
    3.2 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设计方案
        3.2.1 空气预热器优化改造
        3.2.2 低温省煤器优化改造
        3.2.3 烟水复合回热系统改造方案
    3.3 烟水复合回热系统优化设计
        3.3.1 设计原理
        3.3.2 系统组成
    3.4 本章小结
4 烟水复合回热热力系统计算原理及优化
    4.1 常规火电机组能效分布矩阵方程
        4.1.1 二次参量确定
        4.1.2 热力系统加热器边界确定
        4.1.3 主系统能效分布矩阵方程
        4.1.4 实际热力系统能效分布矩阵方程
    4.2 能效分布矩阵方程的扩展方程
        4.2.1 辅助汽水成分扩展
        4.2.2 广义能效分布矩阵方程
        4.2.3 辅助汽水成分对热经济性影响的表达方式
    4.3 低温省煤器优化系统通用EEDM方程
        4.3.1 串联系统优化设计EEDM方程
        4.3.2 并联系统优化设计EEDM方程
    4.4 EEDM方程在烟水复合回热热力系统中的优化应用
        4.4.1 主、辅系统划分与二次参数整理
        4.4.2 EEDM矩阵方程的构建及求解
        4.4.3 汽水系统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烟水复合回热系统优化设计工程应用
    5.1 烟水复合回热系统汽机侧经济性分析
        5.1.1 汽轮机性能试验运行参数
        5.1.2 汽轮机抽汽流量分布计算
        5.1.3 汽轮机抽汽功率计算
        5.1.4 高、低压换热器水侧测试数据
        5.1.5 汽轮机组热耗计算分析
    5.2 烟水复合回热系统锅炉侧经济性分析
        5.2.1 锅炉性能试验数据
        5.2.2 烟风阻力及温降测试试验
        5.2.3 锅炉效率试验数据及计算
    5.4 火电机组全厂热经济性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点
    6.2 创新点摘要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燃煤电站关键状态在线监测与吹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煤机组锅炉侧机理模型
        1.2.2 机组炉膛出口烟温实时估计
        1.2.3 锅炉全流程受热面的灰污监测
        1.2.4 吹灰优化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燃煤机组锅炉侧机理模型
    2.1 燃煤机组工艺流程概述
    2.2 燃煤机组锅炉侧机理建模
        2.2.1 蒸发系统模型
        2.2.2 换热器系统模型
        2.2.3 金属壁能量补偿模型
        2.2.4 热损失模型
        2.2.5 空预器能量平衡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全流程机理模型的机组炉膛出口烟温估计方法
    3.1 炉膛出口能量实时估计
    3.2 烟气成份实时估计
    3.3 炉膛出口烟温在线估计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燃煤电站锅炉灰污监测及吹灰优化
    4.1 燃煤电站锅炉主要受热面灰污监测方法
        4.1.1 辐射受热面灰污状态监测模型
        4.1.2 对流及半对流半辐射受热面灰污状态监测模型
        4.1.3 回转式空预器灰污状态监测模型
    4.2 燃煤电站锅炉吹灰优化方案
        4.2.1 灰污预测模型
        4.2.2 吹灰收益计算
        4.2.3 吹灰支出的计算
        4.2.4 优化吹灰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燃煤电站实时监测及吹灰优化系统平台开发
    5.1 平台架构简介
    5.2 基于Matlab的 OPC数据获取模块开发
    5.3 Web系统开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基于大数据的厂用电系统分析与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厂用电系统分析与优化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厂用电系统分析
    2.1 引言
    2.2 厂用电系统概述
    2.3 厂用电系统各设备功耗特性及数据验证
    2.4 厂用电系统数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设备功耗特性建模研究
    3.1 引言
    3.2 建模数据的获取
    3.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方法
    3.4 基于LSSVM的厂用电设备功耗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粉系统磨组合优化
    4.1 引言
    4.2 制粉系统磨组合优化模型
    4.3 基于整数编码、分步处理约束条件的粒子群算法(CSPSO)的磨组合问题求解
    4.4 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磨煤机关键运行参数基准值模型
    5.1 引言
    5.2 磨煤机关键运行参数的选取
    5.3 磨煤机关键运行参数基准值建模
    5.4 算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厂用电系统分析和优化软件开发与应用
    6.1 引言
    6.2 厂用电系统分析和优化软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燃煤机组全流程机理建模的关键状态在线监测及热经济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煤机组全流程仿真平台
        1.2.2 水平烟道烟气温度在线辨识
        1.2.3 空预器漏风率在线计算
        1.2.4 回热加热器端差对机组热经济性影响
        1.2.5 凝汽器压力优化
        1.2.6 汽机-冷端耦合系统热经济性协调优化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第2章 燃煤机组全流程机理建模及仿真平台
    2.1 燃煤机组全流程概述
    2.2 燃煤机组锅炉侧机理建模
        2.2.1 制粉系统模型
        2.2.2 蒸发系统模型
        2.2.3 换热器系统模型
        2.2.4 金属壁动态能量平衡模型
        2.2.5 热损失模型
        2.2.6 空预器能量平衡模型
        2.2.7 烟气质量流量模型
        2.2.8 入炉煤低位发热量辨识模型
    2.3 燃煤机组汽机侧机理建模
        2.3.1 冷端系统模型
        2.3.2 回热抽汽系统模型
        2.3.3 低压缸排汽湿度在线辨识模型
    2.4 燃煤机组全流程仿真平台
        2.4.1 平台搭建与结构
        2.4.2 仿真结果
        2.4.3 全流程仿真平台在真实机组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平烟道烟气温度和空预器漏风在线监测
    3.1 基于全流程模型的水平烟道烟温估计
        3.1.1 炉膛出口烟温估计
        1.1.2 水平烟道换热器出口烟温估计
        3.1.3 基于烟温的换热器传热性能评估
    3.2 基于温度场建模的空预器漏风在线监测
        3.2.1 回转式空预器温度场机理建模
        3.2.2 空预器温度分布的迭代计算
        3.2.3 直接漏风的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回热抽汽系统热经济性评估与凝汽器压力优化
    4.1 回热加热器端差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
        4.1.1 回热加热器端差应达值模型
        4.1.2 给水、疏水比焓偏差模型
        4.1.3 端差对汽轮机效率的影响
        4.1.4 端差对煤耗的影响
    4.2 凝汽器压力优化
        4.2.1 凝汽器变工况热力特性
        4.2.2 机组功率增量模型
        4.2.3 循环水泵功耗增量模型
        4.2.4 基于双速泵的凝汽器压力优化
        4.2.5 基于变速泵的凝汽器压力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机-冷端耦合系统热经济性协调优化
    5.1 汽轮机本体模型
    5.2 汽机-冷端耦合系统机理模型
    5.3 汽机-冷端耦合系统变工况热力特性模型
    5.4 汽机-冷端耦合系统热经济性协调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

(10)电站锅炉一次风速及煤粉浓度均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研究现状
    1.3 一次风速与煤粉浓度均衡技术研究现状
        1.3.1 一次风速与煤粉浓度在线测量技术
        1.3.2 一次风速与煤粉浓度均衡调节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一次风送粉管道建模与风粉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2.1 一次风送粉管道建模
    2.2 风粉两相流的数学模型
        2.2.1 基本假设
        2.2.2 气相湍流模型
        2.2.3 离散相模型
    2.3 网格划分与求解参数设置
        2.3.1 网格划分
        2.3.2 求解参数设置
    2.4 网格独立性验证
    2.5 小结
3 一次风送粉管道风粉分配特性研究
    3.1 风速和煤粉浓度分配均匀性指标
    3.2 分叉管入口煤粉均匀分布对支管风粉分配的影响
    3.3 分叉管入口煤粉分布不均对支管风粉分配的影响
        3.3.1 分叉管入口煤粉分布情况设置
        3.3.2 支管风粉分配结果及分析
    3.4 小结
4 基于调节阀的风粉在线均衡技术研究
    4.1 节流元件概述
    4.2 风粉调节阀的设计原则
    4.3 调节阀的流阻特性研究
        4.3.1 单管道仿真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4.3.2 阀门开度对管道内流场的影响研究
        4.3.3 调节阀的流量特性研究
        4.3.4 入口风速、煤粉浓度和相对开度对调节阀流阻系数的影响研究
    4.4 基于优选结构调节阀的风粉均衡策略研究
    4.5 风粉在线均衡系统的设计与工程验证
        4.5.1 风粉在线均衡系统的设计
        4.5.2 风粉在线均衡系统的工程验证
    4.6 小结
5 基于射流方法的风粉均衡技术研究
    5.1 概述
    5.2 射流仿真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5.3 无外部射流时的分配器出口风粉分配特性研究
    5.4 射流角度对分配器支管风粉分配的影响研究
        5.4.1 X1位置不同射流角度下的风粉分配情况
        5.4.2 Y1位置不同射流角度下的风粉分配情况
    5.5 射流速度对分配器支管风粉分配的影响研究
        5.5.1 工况一条件下射流速度对支管风粉分配的影响
        5.5.2 工况二条件下射流速度对支管风粉分配的影响
        5.5.3 工况三条件下射流速度对支管风粉分配的影响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电站锅炉制粉系统计算软件的开发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发电厂建模与监测优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D]. 金铃杰. 山东大学, 2021(09)
  • [2]MBF-23型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一次风优化研究[D]. 周亚星. 浙江大学, 2021(09)
  • [3]超临界煤粉锅炉变负荷燃烧的数值模拟及配风优化[D]. 袁来运. 东南大学, 2019
  • [4]660MW机组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混煤掺烧优化研究[D]. 欧阳国斌.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5]电站锅炉燃烧优化及低NOx排放控制若干问题研究[D]. 喻聪. 东南大学, 2019(05)
  • [6]烟水复合回热系统节能效果的优化研究[D]. 席泽艳. 沈阳工程学院, 2019(01)
  • [7]燃煤电站关键状态在线监测与吹灰优化研究[D]. 左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基于大数据的厂用电系统分析与模型研究[D]. 田书耘. 东南大学, 2018(03)
  • [9]基于燃煤机组全流程机理建模的关键状态在线监测及热经济性优化研究[D]. 张翔.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10]电站锅炉一次风速及煤粉浓度均衡技术研究[D]. 王硕.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电厂锅炉制粉系统计算软件的开发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