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及牡丹花瓣中高级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的测定

牡丹及牡丹花瓣中高级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的测定

一、牡丹和芍药花瓣中高级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莹[1](2017)在《牡丹叶片和花瓣营养成分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以北京栽培的白色系牡丹‘冰罩蓝玉’、粉色系牡丹‘朝阳红’、红色系牡丹‘洛阳红’、黄色系牡丹‘皇冠’四个品种的花瓣和叶片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以上牡丹品种的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脂肪酸与类黄酮五个不同营养成分差异的研究,比较不同花色品种(白、粉、红、黄)、不同温度(CK、60℃、90℃)、不同时期(立蕾期、风铃期、盛开期、谢花期),在不同条件下牡丹花瓣和叶片的综合营养品质,为分析和筛选营养品质优异的牡丹品种提供一定的依据。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可溶性糖含量分析。品种不同的牡丹可溶性糖含量比较中,颜色越深其花瓣与叶片含量差异越显着,温度条件的不同对牡丹的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显着,发育时期的不同对牡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会随着花期生长而逐渐增加,当牡丹在盛开期时它的可溶性含量达到最高水平,盛开期过后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总体可溶性糖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2、可溶性淀粉含量分析。不同品种牡丹的可溶性淀粉含量中花瓣和叶片差异性并不显着,但粉色系、红色系含量相对较高,且花瓣含量高于叶片;白色、黄色品种的淀粉含量相对较低,叶片含量高于花瓣,总体上淀粉含量变化趋势相对平稳。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洛阳红’叶片中可溶性淀粉含量影响并不显着。不同发育时期的‘洛阳红’叶片中立蕾期和风铃期的可溶性淀粉含量无明显差异,盛开期叶片淀粉含量明显下降,谢花期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淀粉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条件下有显着性差异。3、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对不同牡丹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中显示:花瓣与叶片之间的含量存在着非常显着的差异,叶片蛋白含量比花瓣要高出许多。花瓣中白色品种含量较低,叶片中红色品种含量较低,黄色和粉色含量趋势平稳。不同温度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在60℃、90℃的高温度处理下含量无明显差异。4、脂肪酸含量分析。牡丹花瓣中含有多种高级脂肪酸,不同品种之间脂肪酸含量差异显着,测定的主要脂肪酸为:肉豆蔻酸(C14:0)、十六烷酸(C16:0)、油酸(C18:1)、硬脂酸(C18:0)、亚油酸(C18:2)、α-亚麻酸(C18:3)。‘朝阳红’品种花瓣含量比叶片高,而‘冰罩蓝玉’、‘洛阳红’、‘皇冠’的叶片含量比花瓣高。5、类黄酮物质含量分析。通过分析测定表明牡丹花瓣和叶片中还含有花青苷、黄酮醇、木犀草素、芹菜素、金圣草黄素及糖苷衍生物等,花青苷具有类黄酮特有的结构,在500540nm具有明显的特征吸收峰,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判断花青苷类物质,类黄酮物质含量在不同色系品种之间差异显着,粉色和红色花瓣样品中含有较高的营养成分,白色、黄色品种含量较低。

刘定[2](2017)在《芍药褪黑素积累规律及其合成基因TDC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褪黑素(melatonin)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一种吲哚类神经内分泌激素,对人体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当人们食用富含褪黑素的水果、蔬菜后,体内褪黑素分泌水平呈上升趋势,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效改善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芍药的药用主要是针对其根系进行提取,而其地上部分除了用于观赏之外,别无它用,尤其是花瓣部分,每年花期过后,花瓣凋落满地,这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芍药花瓣中是否存在有益于人体的褪黑素,至今一直未见报道。本研究以芍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芍药不同色系、发育阶段、组织部位的褪黑素含量,研究了昼夜变化、遮阴、光质等光照条件对芍药褪黑素含量的影响,克隆了芍药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TDC序列,并初步研究了 TDC基因的特性和功能。研究结果如下:(1)芍药花瓣不同色系间褪黑素含量总体趋势:白色系>墨色系>红色系>粉色系,其中白色系中’雪峰’含量最高,达到了 5966.72±189.46pg/gFW,粉色系中’粉池滴脂’含量最低,为3943.04±110.45pg/gFW。芍药不同发育时期花瓣中褪黑素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花蕾期含量最低,仅为2810.26±163.33 pg/gFW,盛开期含量最高,达到了4683.58±103.97pg/gFW。芍药盛开期不同组织部位间褪黑素含量差异显着,表现为花瓣>茎秆>叶片>根,根中含量最低,花瓣中含量最高,花瓣中褪黑素含量约为芍药根的2.5倍。(2)在昼夜变化中,褪黑素含量从凌晨2:00至8:00时段一直下降,8:00达到含量最低点,仅为2642.11±195.23 pg/gFW,随后褪黑素含量呈上升趋势,14:00达到峰值,为5069.02±226.69pg/gFW。就整体变化而言,褪黑素含量在2:00和14:00时最高,在8:00和17:00时最低。无论是否遮阴,不同发育时期芍药花瓣的褪黑素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花蕾期含量最低,盛开期含量最高,并且遮阴显着降低了花瓣中的褪黑素含量。在不同光质处理下,花瓣的褪黑素含量随着时间推移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并且蓝光组>白光组>绿光组。(3)采用 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获得了芍药 TDC 基因全长序列,长184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1512 bp,编码504个氨基酸,核苷酸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均与其他植物的序列存在较高的相似性。此外,TDC基因没有内含子,蛋白分子量约为55 KD,为内质网蛋白,此外在核域也有少量表达。TDC基因的表达模式与不同发育时期和遮阴处理下的花瓣褪黑素含量完全一致,而与芍药不同组织部位、昼夜变化和光质处理下的花瓣褪黑素含量不完全一致。(4)构建了以TTDC基因序列为目的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将载体转入烟草中并获得转基因植株,并在DNA和RNA水平上分别通过PCR和qRT-PCR检测阳性植株,共筛选出10株转基因烟草。TDC基因在成功转入的烟草植株中表达量明显高于未转基因植株,TDC基因在不同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量也有差异,植株的最高表达量约为最低表达量的6倍。此外,对部分转基因烟草植株中褪黑素含量检测发现均高于非转基因植株40%以上。

孙嘉怡[3](2017)在《牡丹花瓣精油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能力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究我国不同牡丹花瓣精油的保健药用价值,综合开发牡丹精油资源,进一步筛选和培育适合作为花瓣精油应用的牡丹品种,本研究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法提取了3个野生种和11个观赏品种牡丹花瓣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分析精油化学组分,结合聚类、主成分和对应分析对成分进行深层次分析,并测定其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显示如下:1、使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牡丹花瓣精油,结果表明不同牡丹种和品种的精油提取率存在显着差异。平均提取率为0.94%,提取率最高的是紫斑牡丹(1.25%),最低的是紫牡丹(0.63%)。随后进行的成分鉴定,结果显示牡丹花瓣精油中共检测出163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包括:芳樟醇氧化物、(Z)-3-十七碳烯、Z-5-dodecen-1-yl acetate、棕榈酸、十九烷、Z-5-十九碳烯、棕榈酸乙酯、二十一烷、植醇、亚麻酸甲酯、亚油酸乙酯和亚麻酸乙酯等。精油组分化学分类统计表明,供试大多数牡丹花瓣精油各类化合物含量的高低顺序为: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高级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单萜类化合物﹥二萜类化合物﹥倍半萜类化合物﹥苯环类化合物﹥其它。2、对牡丹花瓣精油的163种组分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应分析。将3个野生种和11个观赏品种牡丹花瓣精油分成四组,组一:‘白雪塔’、‘银红巧对’、‘二乔’、‘豆绿’、‘大棕紫’;组二:紫斑牡丹、‘硬把杨妃’、‘观音面’、‘粉银辉’;组三:‘凤丹’、‘景玉’;组四:‘海黄’、紫牡丹、黄牡丹。其中组三具有香甜香气,组四具有清新药草香,该两组牡丹花瓣精油有作为香精香料的潜力。3、对牡丹花瓣精油组分中功能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牡丹花瓣精油含有较丰富的利用价值,主要包括:植醇、氧化芳樟醇、法尼醇、β-桉叶醇和DL-α-生育酚等,这些成分具有抗癌、抗炎、抗氧化等药用价值。4、对牡丹花瓣精油进行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种和品种的牡丹花瓣精油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能力相对较强的是:黄牡丹、紫牡丹和‘大棕紫’,具有成为天然抗氧化物质的潜力,其中黄牡丹对DPPH和ABTS清除能力均为最强,约为所有检测牡丹花瓣精油自由基清除能力平均值的2倍,尤其具有开发价值。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推断牡丹花瓣精油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芳香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并且在功能成分的含量方面,种和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性。表明牡丹花瓣精油有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和香精香料应用于制药和日化产品的潜力。

杨静萱[4](2017)在《株行距配置及平茬高度对油用牡丹‘凤丹’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用牡丹是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近年来在我国的种植范围逐年扩大,然而有关油用牡丹的栽培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油用牡丹品种‘凤丹’为试验对象,分别研究了9种株行距配置,5种不同的平茬高度对‘凤丹’牡丹生育期内的生长发育指标、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油用牡丹的栽培技术提供研究理论依据。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增大株行距有利于个体在横向空间上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冠幅、单株叶面积、分枝量及新枝基径,并降低株高和新枝长度,试验结果表明0.5m×1.0m株行距处理长势最佳;较小的株行距配置引起株高和新枝长度的显着增加,分枝数量较少且枝条纤弱,植株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徒长。2.‘凤丹’牡丹在5月时光合能力最强,随着株行距的增加,在光合特性上表现出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也相对较高,并提升了水分利用效率。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多,同化能力强。株行距过小导致种间竞争加剧,冠层结构不合理,光合能力、蒸腾拉力和水分利用率低。3.株行距增大单株结实量更大,果荚长籽粒饱满,但因相同种植面积下的总株数较少,因而测得的全区产量不高。株行距过小引起营养生长过度,阻碍果实的发育膨大,导致单株结实构成因素表现不佳,产量较低。0.5m×0.8m的株行距配置平衡了单株结实量和栽植株数两方面优势,表现出最高产量,为1211.11 kg/hm2。4.平茬处理能够显着促进枝条的萌发,尤其是根颈处不定芽的萌蘖抽枝。随着平茬高度的降低,萌枝的数量、长度和枝条间的分枝角度均有显着增加,基径逐渐减小。3cm和5cm平茬高度效果最明显,利于株型横向开展,提高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株高、冠幅和叶面积值随着平茬高度降低而呈现出减小趋势,但生长期内的增加量更多。5.‘凤丹’牡丹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型”,随平茬高度的降低光合午休现象逐渐减弱,在中午能够维持较高的水平;蒸腾速率日变化先升后降,在中午达到的峰值;各处理的气孔导度变化趋势也随平茬高度的降低而增大,峰值出现在中午,日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呈现显着相关性;胞间CO2浓度日变化趋势呈现“W”型,与净光合速率呈现负相关,3cm和5cm平茬高度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呈现“双峰”曲线,未平茬处理的植株中午的效率最低。由此可见,3cm和5cm的平茬高度能够有效提升植株叶片的光合性能,全天变化更为平稳。叶绿素含量随着平茬高度的降低而增加,并提高了叶片的光能利用情况。

揭晓[5](2017)在《牡丹花茶的制作工艺与营养成分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牡丹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植物,在全国各地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全株利用”已成为综合开发、提高种植效益的重要途径,其中牡丹花茶开发受到了普遍重视。本文以牡丹花花瓣为原料,参考茶叶的制作工艺,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作处理,研究制作牡丹花茶的工艺,并对在制作过程中不同处理对其营养成分、感官审评的影响进行分析,为牡丹花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牡丹从露色期到衰败期的开放过程中,整体上盛开期的花瓣营养价值最高,且花瓣饱和度高;在日变化中,上午7~8点采摘花瓣,不仅花茶的营养较高,而且有利于花茶制作。2.研究杀青工艺对牡丹花茶的营养成分、颜色、质地、香味的影响,结合对花茶感官审评的结果,表明微波杀青不仅能很好的保持花瓣外形和色泽,并且营养成分保持也较好。最佳杀青工艺是微波杀青高火,杀青时间为60s。3.研究干燥工艺对营养成分的影响,结合花茶感官审评,发现80㈧热风干燥不仅营养价值高且具有较好的感官价值,而微波干燥不容易掌握时间,容易产生焦糊,影响了花茶的感官价值;自然晒干虽然营养价值高,但干燥时间太长,且容易携带细菌,感官价值不高。所以最佳的干燥工艺是热风干燥80℃。4.分析不同冲泡条件对牡丹花茶营养成分,发现影响花茶营养成分的因素依次是:茶水比、冲泡时间、冲泡温度,其中茶水比最主要。研究得出牡丹花茶最佳的冲泡条件为:茶水比1:50,冲泡温度90℃,冲泡时间为15min。5.对36个品种的牡丹花茶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发现紫斑牡丹的营养成分含量相较于其他品种较高,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采用平均隶属函数法和感官审评法,对36个品种的营养品质和感官进行排名,结果表明紫斑牡丹’书生捧墨’、’红莲’不仅具有很好的营养品质,同时具有较高的感官审评,是具有开发潜力的花茶制作资源。

陈冠林,刘学文,谢迎庆,赵颖莹,韩门娣,陈松根[6](2017)在《溶剂类型对芍药花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利用不同溶剂提取芍药花中多酚类化合物并测定总酚的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提取溶剂的差异对芍药花提取物总酚和抗氧化活性影响显着。总酚提取效率最好的是50%乙醇,铁离子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最强的是50%乙醇的提取液,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好的是甲醇-丙酮-水提取液。结果显示芍药花可作为一种经济的抗氧化剂来源。

王斌利[7](2017)在《紫斑牡丹花粉质量标准的建立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芍药属(Paeonia)多年生木本植物,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特有中药材和花中珍品,其根皮作为药用丹皮被甘肃省中药材标准收载,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为了开发和利用紫斑牡丹,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牡丹的花、籽、根、花粉、叶各部位在食用和药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围绕紫斑牡丹花粉开展了有关质量标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紫斑牡丹花粉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按照2015版药典通则的相关方法,对紫斑牡丹花粉的性状、显微特征的进行了研究和描述;测定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的含量;采用TLC法,对紫斑牡丹花粉中的黄酮类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异鼠李素进行了定性鉴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分光光度法,对紫斑牡丹花粉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紫斑牡丹花粉为黄色粉末,体轻,易飞扬,气微,味微苦;显微镜下可见花粉粒类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网状雕纹,具三拟孔沟,直径32-38μm;其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的平均含量依次为7.45%、1.55%、28.99%;所建立的薄层鉴别方法斑点清晰、专属性好,可用于紫斑牡丹花粉的定性分析;测得紫斑牡丹花粉中总黄酮的平均含量为15.80mg·g-1。2.响应面法优化紫斑牡丹花粉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乙腈-0.1%磷酸(25:13:62)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60nm,柱温35℃,建立了RP-HPLC法同时测定紫斑牡丹花粉中槲皮素、木犀草素、异鼠李素含量的方法;继而通过单因素实验遴选影响紫斑牡丹花粉总黄酮提取工艺的因素和水平,并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法,以总黄酮的含量及其3种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木犀草素、异鼠李素)的总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利用响应面法对紫斑牡丹花粉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选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73%,料液比1:22g/mL,回流提取2次,每次100min;在此条件下,理论值与实际值接近,偏差为1.60%。优选的紫斑牡丹花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3.紫斑牡丹花粉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研究:通过测定紫斑牡丹花粉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的3种抗氧化能力(铜离子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对紫斑牡丹花粉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铜离子还原能力(CUPRAC)法测得紫斑牡丹花粉无水乙醇提取物、75%乙醇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25%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没食子酸量依次为26.00、28.33、28.90、14.98、9.24 mg/g;紫斑牡丹花粉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能力均均低于Vc,其顺序依次为:50%乙醇提取物>75%乙醇提取物>无水乙醇提物>25%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紫斑牡丹花粉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以50%、75%乙醇提物的抗氧化能力最强。

王斌利,王新娣,董颖,李运,邱国玉,赵潜龙,石晓峰[8](2017)在《牡丹的食药价值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牡丹是我国固有的特产名花,栽培历史悠久,各地多有种植,其全身是宝,花、籽、根、花粉、叶均有很高的食药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此本文对牡丹各部位在食用、药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其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花艳敏[9](2015)在《芍药花瓣营养品质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作为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具有观赏、食用以及药用等多种价值。长期以来,对芍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花的观赏价值及根的药用价值。在芍药的栽培过程中,花朵在失去观赏价值后一般会被剪除或自然脱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芍药花瓣食用历史悠久,而对芍药花瓣食用与保健价值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至今还未建立芍药花瓣食用品质的评价体系以及相关的分类依据和标准,这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芍药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本研究以芍药为材料,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芍药花瓣中可溶性糖、蛋白质、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以及总酚、总黄酮等活性成分含量进行分析来明确芍药花瓣食用的最佳采收时期;在此基础之上,选择46个芍药品种,对其最佳采收时期花瓣中的营养成分、活性成分等进行分析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建立芍药花瓣食用品质的评价体系,筛选出较为优良的食用芍药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富贵’、’红艳争辉’和’杨妃出浴’ 3个代表品种芍药花瓣盛花期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最高,糖酸比值最大;总黄酮含量和SOD活性也明显高于其他时期;在芍药花瓣发育过程中,处于盛花期的芍药花瓣食用品质最佳。2.所测定的46个芍药品种花瓣中可溶性糖含量为118.40±28.26 mg/gFW,有机酸含量为 4.34±1.04 mg/g FW,蛋白质含量为 51.39±30.28 mg/g FW,Vc 含量为 14.88±4.94 mg/100 g FW,总酚含量为19.17±6..36mg/g DW,总黄酮含量为8.27±2.83mg/g DW,SOD活性为433.18±44.79 U/g DW;各矿质元素平均含量(占干重)分别为:钠55.88 μg/g、镁1.22 mg/g、钾 11.25 mg/g、钙 1.98 mg/g、锌 22.80 μg/g、铁 103.56 μg/g、猛 8.30 μg/g、镍 10.73 μg/g、钼1.84 μg/g、铬17.36 μg/g;均含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42%。3.通过品种间差异性和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了芍药花瓣食用品质评价指标,分别为蛋白质、Vc、总酚、总黄酮、铁、锌、酪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4.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了 6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77%,可以解释绝大部分的原始信息;并建立了食用芍药花瓣主成分和品质综合得分表达式。5.在46个芍药品种中筛选出’蝶恋奇花’、’朱砂判’、’雪原红花’、’乌龙集盛’、’红楼’、’冰山’、’红艳遇霜’、’紫托绒花’、’紫凤羽’ 10个花瓣食用品质较好的品种。

余辉攀[10](2014)在《莱菔化学成分和牡丹花提取物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莱菔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第二部分为牡丹花瓣的提取工艺研究。研究目的白萝卜,为十字花科莱蕨属(Raphanus)植物萝卜(PRaphanus sativus L.)的鲜根,在我国已有悠久的食用历史。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萝卜具有抗癌,抗氧化,和治疗胃肠道疾病等作用。然而因为莱菔的化学成分报道较少,尤其是其精油成分未见有相关报道,导致其发挥药效作用的化学成分不明确。因此本文研究了白萝卜的化学成分,希望明确其药效物质,以期对萝卜的研究开发提供依据。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属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又名“富贵花”,是我国特产的重要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牡丹根皮是其常用中药丹皮的来源。牡丹花目前主要作为观赏的花卉,享誉古今中外,被尊为“花中之王和国花”。“国花牡丹”除了具有观赏价值以外,作为具有潜在的尚未开发的经济价值。最近(2013年12月)凤丹牡丹花已经被国家批准为食品新原料(新资源食品),同一时间,国家领导人到菏泽牡丹产业园视察,进一步提升了牡丹知名度。我们研究凤丹牡丹花提取物的制备工艺,以期为(1)可作为普通食品的新原料;(2)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3)可作为美容化妆品原料;(4)可作为痛经治疗药进一步研究,提供开发依据。研究方法和结果采用水回流提取莱菔鲜根化学成分,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莱菔的鲜根中共分离出9个化合物,鉴定了 7个化合物。石油醚部位经硅胶柱层析,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溶剂系统洗脱,分离3个化合物,化合物1为熊果酸(20mg),化合物2 β-谷甾醇(30mg)。乙酸乙酯部位经硅胶柱层析,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分离得到化合物3小檗碱(20mg)。正丁醇部位经硅胶柱层析,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半制备液相,凝胶柱色谱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解出3个化合物,分别为化合物3小檗碱(8g),化合物4胡萝卜苷(20mg),化合物5正丁基-果糖苷(20mg)。其中化合物小檗碱,熊果酸,正丁基-果糖苷,细辛脂素都是首次从该属当中分出来,胡萝卜苷,β-谷甾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出。其中小檗碱的含量很高,从80kg萝卜中分出10g左右,已经纯化的有8g左右。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莱菔鲜根精油化学成分,GC/MS分离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经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推测共鉴定出42种化合物。白萝卜精油中含有醇、醛、酯、酮、酸及含氮化合物和烷烃类化合物,精油主要含有1 1,14,17-二十碳三烯酸甲酯,二甲基三硫,棕榈酸,亚麻酸乙酯,二甲基四硫醚。牡丹花的醇提取工艺主要以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和花青素为指标,进行工艺考察。总黄酮测定方法选用了 AlC13-CH300K-络合法和保健品测定法两种方法来比较,花青素测定的方法选择了对照品法和PH色差法来比较。先单因素实验考察,再结合34的正交试验来优化提取工艺。最终以总黄酮为指标的提取工艺为A3B12D2,以花青素为指标的提取工艺为A2B1C3D2,并以此提取工艺分别测定了四个品种的牡丹花花瓣的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依次为淡红色凤丹牡丹的总黄酮含量为1.33%,花青素含量为0.154%;红色凤丹牡丹的总黄酮含量为2.12%,花青素含量为0.174%;紫色色凤丹牡丹的总黄酮含量为2.02%,花青素含量为0.778%;黄色凤丹牡丹的总黄酮含量为1.68%,花青素含量为0.083%。精油的提取工艺以精油的香味为感官指标和浸膏率为精确指标来研究精油的工艺,先单因素实验考察,再结合正交试验来优化该工艺,最终确定了精油提取工艺为以水为溶剂,A1B2C3的提取工艺。精油的纯化工艺考察了生物学方法,物理学方法,有机溶剂方法来比较,最终选择了有机溶剂法,并比较了几种有机溶剂,最终选择了水蒸气蒸馏法来纯化精油,考察了萃取溶剂、液料比、萃取时间三个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来优化该工艺最终确定精油的纯法工艺为A1B2C2,用精油的最佳提取和纯化工艺制得了鲜花和鲜花提取液的精油,并通过GC-MS分析鉴定了其精油成分。鲜花32g中,精油含量为0.45%,41g牡丹花的水提取液中的精油含量为0.256%,牡丹花精油都为淡白色,具有浓郁的香味,密度<1g/ml。制得的精油分别通过GC-MS测定精油成分,从牡丹鲜花精油中分离出27种成分,共检出其中22种化合物;从牡丹花提取液中分离出24种成分,共检出19种成分。牡丹鲜花中含有萜烯类、酯类、酮类、酸及丰富的烃类化合物。牡丹花提取液中含有萜烯类、酯类及丰富的烃类化合物。两者鉴定出的化合物基本上相同,鲜花中鉴定出4-苯基-4,4a,5,6,7,8-六氢-2(3H)-萘酮和杜鹃酮,从牡丹花提取液中鉴定出油酸乙酯。研究了温度、光照、氧化剂和还原剂、金属离子对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花提取物在4℃相对较稳定,25℃最不稳定,40℃相对稳定,光照对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影响较低。氧化剂过氧化氢和还原剂亚硫酸钠对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影响大,然后是空气。金属离子Na+、K+、Mg2+在两天内对牡丹花提取物稳定,Fe3+ Mg2+ Cu2+对牡丹花提取物很不稳定。3天以后吸光度都逐渐变大。按照2010版药典的方法测定了 4个品种牡丹花灰分和水分,并且初步制定了牡丹花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结论从萝卜中分出9个化合物鉴定出7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小檗碱,熊果酸,正丁基-果糖苷是首次从该属当中分出来,胡萝卜苷,β-谷甾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出,首次用GC-MS分析了莱菔精油的成分。研究建立了牡丹花瓣的总黄酮和花青素提取工艺和测定方法,为开发利用牡丹花奠定了基础。建立了牡丹花矢车菊素-3-0-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牡丹花精油的提取和纯化工艺,测了牡丹花和牡丹提取物的灰分和水分含量。用GC-MS分析了凤丹牡丹花和提取物精油成分。初步建立了牡丹花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二、牡丹和芍药花瓣中高级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牡丹和芍药花瓣中高级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牡丹叶片和花瓣营养成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牡丹概述
    2 牡丹的地域分布
        2.1 中原牡丹
        2.2 江南牡丹
        2.3 西北牡丹
        2.4 西南牡丹
    3 牡丹的应用现状
        3.1 观赏牡丹
        3.2 油用牡丹
        3.3 药用牡丹
        3.4 其它
    4 牡丹的营养物质研究进展
        4.1 牡丹花的营养物质研究进展
        4.2 牡丹叶的营养物质研究进展
        4.3 牡丹根的营养物质研究进展
    5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5.2 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牡丹花瓣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分析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实验试剂
        1.2.2 主要溶液及配制
        1.2.3 主要仪器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色系品种牡丹的花瓣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
        2.2 不同温度处理下牡丹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
        2.3 不同发育状态下牡丹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
    3 讨论
第三章 牡丹花瓣和叶片可溶性淀粉含量分析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实验试剂
        1.2.2 主要溶液及配制
        1.2.3 主要仪器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色系品种牡丹的花瓣及叶片可溶性淀粉含量
        2.2 不同温度处理下牡丹叶片的可溶性淀粉含量
        2.3 不同发育状态下牡丹叶片的可溶性淀粉含量
    3 讨论
第四章 牡丹花瓣和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及评价
    1 试验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实验试剂
        1.2.2 主要溶液及配制
        1.2.3 主要仪器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色系品种牡丹的花瓣及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
        2.2 不同温度处理下牡丹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
        2.3 不同发育状态下牡丹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
    3 讨论
第五章 牡丹花瓣和叶片脂肪酸含量分析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实验试剂
        1.2.2 主要溶液及配制
        1.2.3 主要仪器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定性分析
        2.2 定量分析
        2.3 牡丹花瓣中主要脂肪酸含量比较
    3 讨论
第六章 牡丹花瓣和叶片类黄酮含量分析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实验试剂
        1.2.2 实验仪器
        1.2.3 样品前处理
        1.2.4 色谱和质谱条件
        1.2.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青苷的定性分析
        2.2 黄酮的定性分析
        2.3 牡丹花瓣中花青苷的相对含量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芍药褪黑素积累规律及其合成基因TDC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芍药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1.1 药用
        1.2 食用
    2 褪黑素研究概况
        2.1 褪黑素的发现
        2.2 褪黑素的相关合成途径
        2.3 褪黑素在植物中的含量分析
    3 褪黑素合成基因TDC的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芍药不同色系、发育阶段、组织部位的褪黑素含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褪黑素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色系褪黑素含量
        2.2 不同发育阶段褪黑素含量
        2.3 不同组织部位褪黑素含量
    3 讨论
第三章 光照对芍药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褪黑素含量的测定
        1.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1.6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芍药褪黑素含量的日变化
        2.2 遮阴对芍药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光质对芍药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TDC基因的克隆及其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基因的克隆
        1.5 TDC内含子区克隆
        1.6 原核表达
        1.7 亚细胞定位
        1.8 基因表达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克隆及序列分析
        2.2 原核表达
        2.3 亚细胞定位
        2.4 表达模式
    3 讨论
第五章 TDC功能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TDC基因的超表达载体构建
        1.5 采用冻融法将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
        1.6 模式植物的遗传转化
        1.7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与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载体构建
        2.2 农杆菌转化
        2.3 烟草中TDC基因检测
        2.4 转基因烟草中外源基因TDC的定量分析及褪黑素含量检测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牡丹花瓣精油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精油简介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1.1.1 植物精油简介
        1.1.2 植物精油行业现状
        1.1.3 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
        1.1.4 植物精油分析方法及主要化学成分
        1.1.5 植物精油的应用
        1.1.6 植物精油的安全性
        1.1.7 植物精油的抗氧化活性
    1.2 牡丹花瓣精油研究概况
        1.2.1 牡丹植物简介
        1.2.2 牡丹花瓣精油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牡丹花瓣精油超临界CO_2提取
        2.2.2 精油组分GC-MS分析
        2.2.3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牡丹花瓣精油的提取率
    3.2 牡丹花瓣精油成分GC-MS分析
    3.3 牡丹花瓣精油成分的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对应分析(CA)
        3.3.1 牡丹花瓣精油成分的聚类分析(HCA)
        3.3.2 牡丹花瓣精油成分的主成分分析(PCA)
        3.3.3 牡丹花瓣精油成分的对应分析(CA)
        3.3.4 牡丹花瓣精油的分类
    3.4 牡丹花瓣精油中功能成分分析
    3.5 精油抗氧化能力
第四章 讨论
    4.1 3 个野生种和11个观赏品种牡丹花瓣精油活性成分含量与抗氧化能力之间关系
    4.2 3 个野生种和11个观赏品种牡丹花瓣精油综合利用价值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株行距配置及平茬高度对油用牡丹‘凤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牡丹的栽培与应用
        1.1.1 牡丹栽培的起源与发展
        1.1.2 牡丹的栽培品种群分类
        1.1.3 牡丹的露地栽培技术
        1.1.4 牡丹的应用价值
    1.2 油用牡丹的研究进展
        1.2.1 油用牡丹与牡丹籽油
        1.2.2 油用牡丹主要品种及分布
        1.2.3 油用牡丹栽培管理
        1.2.4 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1.3 株行距配置的相关研究
        1.3.1 株行距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 株行距对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1.3.3 株行距与作物产量间的关系
        1.3.4 油用牡丹株行距研究现状
    1.4 平茬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4.1 平茬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4.2 平茬对生理生化的作用
        1.4.3 油用牡丹的应用研究
    1.5 植物光合特性研究
        1.5.1 光合特性指标
        1.5.2 牡丹光合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试验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样地概况与仪器试剂
        2.1.1 试验样地概况
        2.1.2 试验仪器及试剂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2.1 株行距配置试验设计
        2.2.2 平茬高度试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与测定指标
        2.3.1 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2.3.2 光合特性指标的测定
        2.3.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4 叶面积的测定
        2.3.5 产量及构成因素的测定
        2.3.6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株行距配置对生长发育及叶面积的影响
        3.1.1 株行距配置对株高和冠幅的影响
        3.1.2 株行距配置对枝条生长的影响
        3.1.3 株行距配置对叶面积的影响
    3.2 株行距配置对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1 株行距配置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2 株行距配置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3.2.3 株行距配置对气孔导度及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3.2.4 株行距配置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3.2.5 株行距配置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 株行距配置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3.1 株行距配置对产量的影响
        3.3.2 株行距配置对各构成因素的影响
    3.4 平茬高度对生长发育及叶面积的影响
        3.4.1 平茬高度对萌枝的影响
        3.4.2 平茬高度对株高及冠幅的影响
        3.4.3 平茬高度对叶面积的影响
    3.5 平茬高度对光合日变化规律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1 平茬高度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的影响
        3.5.2 平茬高度对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的影响
        3.5.3 平茬高度对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规律的影响
        3.5.4 平茬高度对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规律的影响
        3.5.5 平茬高度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株行距配置试验
        4.1.1 结论
        4.1.2 讨论
    4.2 平茬高度试验
        4.2.1 结论
        4.2.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5)牡丹花茶的制作工艺与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牡丹花生物活性成分
        1.1.1 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
        1.1.2 单萜苷类化合物
        1.1.3 香气成分
        1.1.4 蛋白质
        1.1.5 维生素
        1.1.6 多糖
    1.2 牡丹花的药理作用
        1.2.1 抗氧化性
        1.2.2 抗癌,抗肿瘤
        1.2.3 抑菌,抗炎
        1.2.4 其他作用
    1.3 牡丹花的食用功能
        1.3.1 牡丹花茶产品
        1.3.2 牡丹花酒
        1.3.3 其他产品
    1.4 牡丹花茶制作工艺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花朵采摘时间对牡丹花茶营养成分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及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采摘时间牡丹花茶营养成分的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3 杀青工艺对牡丹花茶营养成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及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杀青工艺对牡丹花茶颜色和感官审评的影响
        3.2.2 杀青工艺对花茶营养成分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干燥工艺对牡丹花茶营养成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及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干燥工艺对花茶营养成分的影响
        4.2.2 干燥工艺对花茶感官审评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5 冲泡条件对牡丹花茶营养成分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及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冲泡条件对花茶营养成分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6 品种对牡丹花茶营养品质及感官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分析及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品种牡丹花茶营养成分的差异
        6.2.2 不同品种牡丹花茶营养品质分析和评价
        6.2.3 不同品种牡丹花茶的感官审评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溶剂类型对芍药花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样品的制备
    1.4 芍药花多酚的提取
    1.5 总酚含量的测定
    1.6 ABTS法测定抗氧化能力
    1.7 DPPH法测定抗氧化活性
    1.8 FRAP法测定抗氧化活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酚含量
    2.2 清除ABTS·+能力
    2.3 清除DPPH·能力
    2.4 Fe3+还原能力
    2.5 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2.6 各方法测定抗氧化活性研究之间的相关性
3 结论

(7)紫斑牡丹花粉质量标准的建立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实验内容
    第一章 紫斑牡丹花粉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
        2.2 鉴别
        2.2.1 显微鉴别
        2.2.2 薄层鉴别
        2.3 检查
        2.3.1 总灰分的测定
        2.3.2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2.3.3 浸出物的测定
        2.4 紫斑牡丹花粉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2.4.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4 精密度试验
        2.4.5 稳定性试验
        2.4.6 重复性试验
        2.4.7 加样回收率试验
        2.4.8 含量测定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紫斑牡丹花粉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紫斑牡丹花粉中槲皮素、木犀草素、异鼠李素的含量的测定
        2.1.1 色谱条件的选择
        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1.3.1 供试品制备条件的优选
        2.1.3.2 供试品溶液的最佳制备方法
        2.1.4 方法学考察
        2.1.4.1 系统适应性试验
        2.1.4.2 线性关系考察
        2.1.4.3 精密度试验
        2.1.4.4 稳定性试验
        2.1.4.5 重复性试验
        2.1.4.6 加样回收试验
        2.1.4.7 定量限
        2.1.4.8 检测限
        2.1.4.9 耐用性试验
        2.1.5 样品含量的测定
        2.2 紫斑牡丹花粉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2.2.1 溶液的制备
        2.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2.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样品测定
        2.3 响应面法优化紫斑牡丹花粉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2.3.1 单因素试验
        2.3.1.1 乙醇浓度对紫斑牡丹花粉总黄酮含量及3种黄酮类化合物总含量的影响
        2.3.1.2 料液比对紫斑牡丹花粉中总黄酮含量及3种黄酮类化合物总含量的影响
        2.3.1.3 提取时间对紫斑牡丹花粉总黄酮含量及3种黄酮类化合物总含量的影响
        2.3.1.4 提取次数对紫斑牡丹花粉总黄酮含量及3种黄酮类化合物总含量的影响
        2.3.2 响应面优化试验
        2.3.2.1 试验设计
        2.3.2.2 综合评分方法
        2.3.2.3 试验结果
        2.3.2.4 模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2.3.2.5 响应面分析
        2.3.2.6 验证试验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紫斑牡丹花粉抗氧化性能的初步评价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CUPRAC法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1.1 检测试剂的制备
        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3 供试品溶液储备液的制备
        2.1.4 线性关系的考察
        2.1.5 样品活性测定
        2.2 紫斑牡丹花粉不同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测定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2.2.3 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3 讨论与小结
结语
    1 主要结论
    2 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牡丹的食药价值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1.牡丹皮
    2.牡丹花
    3.牡丹花粉
    4.牡丹籽
    5.牡丹叶
    6.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

(8)牡丹的食药价值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牡丹皮
2 牡丹花
3 牡丹花粉
4 牡丹籽
5 牡丹叶
6 展望

(9)芍药花瓣营养品质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花卉食用品质研究进展
        1.1 营养品质
        1.2 感官品质
        1.3 有毒有害物质
    2. 评价与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1 评价方法
        2.2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芍药食用价值研究进展
        3.1 芍药根
        3.2 芍药芽
        3.3 芍药花
    4.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不同发育时期芍药花瓣营养品质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成分
        2.2 活性成分
        2.3 矿质元素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品种芍药花瓣营养品质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成分评价指标筛选
        2.2 活性成分评价指标筛选
        2.3 矿质元素评价指标筛选
        2.4 氨基酸评价指标筛选
        2.5 不同芍药品种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分析
        2.6 不同品种芍药主成分因子载荷阵分析
        2.7 不同芍药品种各主成分表达式
        2.8 不同芍药品种品质得分比较
        2.9 不同芍药品种聚类分析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莱菔化学成分和牡丹花提取物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莱菔的植物学研究
        1.1 基原
        1.2 原植物形态
    2 莱菔的中医药论述
    3 莱菔的食疗论述
    4 莱菔的化学成分研究
        4.1 天然有机硫化合物
        4.2 酚酸类成分
        4.3 微量元素
        4.4 其他成分
    5 莱菔的药理活性研究
        5.1 抗癌作用的研究
        5.2 抗氧化活性研究
    6 小结与讨论
前言
第二章 莱菔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莱菔鲜根精油成分GC-MS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莱菔精油的提取
        1.2.2 GC-MS色谱分析条件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牡丹花的文献综述
    1 牡丹花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 黄酮类成分
        1.2 挥发油
        1.3 营养成分
    2 中药总黄酮的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2.1 有机溶剂提取法
        2.2 超声波提取法
        2.3 微波辅助提取
        2.4 酶法提取总黄酮
        2.5 其他方法
    3 中药总黄酮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3.1 金属离子络合法
        3.1.1 黄酮-Al(NO_3)-NaNO_2-NaOH络合法
        3.1.2 黄酮-AlCl_3络合法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3.3 荧光分光光度法
        3.4 毛细管电泳法
        3.5 薄层扫描法
        3.6 其他方法
        3.7 小结与讨论
    4 牡丹花的综合利用价值与前景
        4.1 牡丹花的综合利用价值
        4.1.1 药用价值
        4.1.2 食用价值
        4.1.3 观赏价值
        4.2 牡丹花的开发利用前景
        4.2.1 牡丹花精油
        4.2.2 牡丹花茶
        4.2.3 牡丹花酒
        4.2.4 牡丹花饮料
        4.2.5 牡丹花糕点
    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牡丹花瓣的醇提取工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AlCl3-CH3OOK-络合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方法的建立
        1.2.2 保健食品中总黄酮的方法测定
        1.2.3 对照品法测定花青素含量
        1.2.4 PH示差法测定花青素含量
        1.2.5 单因素实验
        1.2.6 总黄酮和花青素的提取工艺正交试验
        1.2.7 牡丹花花瓣中的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
    2 结果
        2.1 AlCl3-CH3OOK-络合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方法结果分析
        2.1.1 标准曲线的制作
        2.1.2 精密度的测定
        2.1.3 稳定性的测定
        2.1.4 重复性的测定
        2.1.5 加样回收率
        2.2 保健食品中总黄酮的方法测定结果分析
        2.2.1 芦丁标准曲线的制作
        2.3 对照品法测定花青素含量
        2.3.1 检测波长的确定
        2.3.2 回归方程的建立
        2.3.3 精密度的测定
        2.3.4 稳定性的测定
        2.3.5 重复性的测定
        2.3.6 加样回收率
        2.4 PH示差法测定花青素含量结果分析
        2.4.1 平衡时间的确定
        2.5 单因素实验
        2.5.1 提取方法的选择
        2.5.2 提取溶媒的选择
        2.5.3 提取时间的选择
        2.5.4 料液比的选择
        2.5.5 超声频率的选择
        2.6 总黄酮和花青素的提取工艺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6.1 以总黄酮为指标各个因素结果
        2.6.2 总黄酮提取工艺的选择
        2.6.3 以花青素为指标的测定结果
        2.6.4 花青素提取工艺的选择
        2.7 牡丹花花瓣的提取工艺验证
        2.8 牡丹花瓣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2.9 牡丹花花瓣中的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2.9.1 系统适应性试验
        2.9.2 线性关系考察
        2.9.3 精密度试验
        2.9.4 稳定性试验
        2.9.5 重复性试验
        2.9.6 加样回收率的测定
        2.9.7 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含量的测定
    3 讨论
第六章 牡丹花精油的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牡丹花精油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
        1.2.2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
        1.2.3 牡丹花精油产品的纯化工艺研究
        1.2.4 精油纯化正交试验
        1.2.5 GC-MS分析牡丹花鲜花和提取液的精油成分
    2 结果
        2.1 牡丹花精油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
        2.1.1 提取溶剂的考察
        2.1.2 粉碎时间的考察
        2.1.3 液料比的考察
        2.1.4 超时时间的考察
        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2.1 正交试验优选牡丹花精油提取工艺
        2.3 牡丹花精油的纯化工艺研究
        2.3.1 生物学方法
        2.3.2 物理学方法
        2.3.3 有机溶剂方法
        2.3.4 有机溶剂法精油纯化正交试验结果
        2.3.5 GC-MS分析牡丹花鲜花和提取液的精油成分
    3 讨论
第七章 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研究及牡丹花灰分和水分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研究
        1.2.2 牡丹花灰分和水分的测定
    2 结果
        2.1 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研究
        2.1.1 温度对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的影响
        2.1.2 光照对牡丹花提取物的稳定性影响
        2.1.3 空气、氧化剂和还原剂对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影响
        2.1.4 金属离子对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的影响
        2.2 牡丹花灰分和水分的测定
        2.2.1 牡丹花原料灰分测定
        2.2.2 四种品种的灰分测定结果
        2.3 牡丹花水分的测定
    3 讨论
第八章 牡丹花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牡丹花提取物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2.1.1 性状
        2.1.2 水分检查
        2.1.3 灰分检查
        2.1.4 总黄酮和花青素的方法检查
        2.1.5 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的HPLC含量测方法
        2.1.6 贮藏
    3 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四、牡丹和芍药花瓣中高级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牡丹叶片和花瓣营养成分分析研究[D]. 吴晓莹.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2]芍药褪黑素积累规律及其合成基因TDC功能的初步研究[D]. 刘定. 扬州大学, 2017(01)
  • [3]牡丹花瓣精油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能力研究[D]. 孙嘉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4]株行距配置及平茬高度对油用牡丹‘凤丹’的影响研究[D]. 杨静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5]牡丹花茶的制作工艺与营养成分分析[D]. 揭晓.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6]溶剂类型对芍药花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陈冠林,刘学文,谢迎庆,赵颖莹,韩门娣,陈松根.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6)
  • [7]紫斑牡丹花粉质量标准的建立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王斌利.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09)
  • [8]牡丹的食药价值研究进展[J]. 王斌利,王新娣,董颖,李运,邱国玉,赵潜龙,石晓峰. 甘肃医药, 2017(02)
  • [9]芍药花瓣营养品质分析研究[D]. 花艳敏. 扬州大学, 2015(04)
  • [10]莱菔化学成分和牡丹花提取物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余辉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牡丹及牡丹花瓣中高级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