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东海县大叶黄杨尺蠖受害严重

2001年东海县大叶黄杨尺蠖受害严重

一、2001年大叶黄杨尺蠖在东海县严重发生为害(论文文献综述)

亓军红[1](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提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姜萍[2](2006)在《苦楝树皮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苦楝树皮为原料进行了有效成分苦楝素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探讨了有机溶剂提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微波辅助提取及超声波提取的各种影响因素,并筛选出较佳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苦楝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大叶黄杨尺蠖的杀虫活性的研究;同时也进行了不同溶剂的苦楝提取物对两种真菌(黑曲霉、绿色木霉)的抑菌实验;并采用多种分离手段对苦楝树皮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纯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首次系统地对比研究了从苦楝树皮中提取苦楝素的4种方法,通过实验,得出了不同提取方法的最佳条件。超临界CO2萃取在萃取温度45℃、压力20MPa、夹带剂60%乙醇的情况下萃取2h,苦楝素的萃取率为0.850%;微波辅助提取法,以60%乙醇为溶剂,料液比为1:9(g:mL,下同),微波功率340W,辐射时间40S,苦楝素的提取率为0.693%;超声波提取法,以60%乙醇为溶剂,料液比为1:9,超声波作用时间为30min,超声波功率为200W,苦楝素的提取率为0.715%。将上述3种提取方法与传统的有机溶剂提取法进行详细的比较,结果表明:对于苦楝素提取,超声波提取法最好。 首次对林业害虫大叶黄杨尺蠖进行了杀虫活性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苦楝树皮提取物对大叶黄杨尺蠖具有一定的拒食和胃毒作用,苦楝树皮中甲醇提取液和氯仿提取液对大叶黄杨尺蠖幼虫具有强烈的拒食和毒杀作用,当浓度为400ppm时对4龄幼虫24h的拒食率大于80%,处理后72h校正死亡率在93%以上。测定结果表明,苦楝杀虫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氯仿萃取物中。氯仿萃取物对大叶黄杨尺蠖的拒食和毒杀作用与苦楝素化合物相比较活性很相近,在实际应用中可直接采用氯仿萃取物作为杀虫试剂。 用苦楝树皮和苦楝果实的不同溶剂和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对两种真菌(黑曲霉、绿色木霉)进行了抑菌活性试验,结果发现不同溶剂和不同浓度的提取液对供试菌的抑菌活性效果不同。苦楝树皮提取液对供试菌的抑制效果整体看比苦楝果实好;苦楝树皮乙醇提取液抑菌活性最强,对绿色木霉和黑曲霉都有很好的抑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的试验表明:苦楝树皮乙醇提取液对绿色木霉和黑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0.5%,甲醇提取物对黑曲霉和绿色木霉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 苦楝树皮中苦楝素分析与检测结果表明:苦楝素的分子式为C30H38O11熔点为244~245℃,苦楝素纸层析测定苦楝素的比移值Rf值为0.77(展开剂:异丙醇-甲酰胺-水15:5:80,26~28℃)。比旋光度[α]D16-6.25(乙醇溶液),紫外UVλmax(无水乙醇)为213nm,红外光谱图在3486cm-1、2925cm-1、1735cm-1、1637cm-1、1243cm-1、1065cm-1、880cm-1有主要特征峰。苦楝素通过液-质联用分析仪测得苦楝素的分子量为574.6。通过质谱分析仪的计算机检索以及结构分析得出苦楝素的分子结构。 以上研究结果为综合利用我国苦楝树资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韩方胜,王加成,陈长宏,史明武[3](2003)在《2001年大叶黄杨尺蠖在东海县严重发生为害》文中研究说明

二、2001年大叶黄杨尺蠖在东海县严重发生为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大叶黄杨尺蠖在东海县严重发生为害(论文提纲范文)

(1)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2)苦楝树皮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苦楝简介
    1.2 楝属植物的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杀虫的毒力测定概述
        1.2.3.1 测定的原理
        1.2.3.2 测定方法
    1.3 苦楝素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研究现状
        1.3.1.1 超临界CO_2萃取法的基本原理
        1.3.1.2 超临界流体技术的特点
        1.3.1.3 超临界萃取工艺的研究
        1.3.1.4 SFE在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1.3.2 超声波提取的研究现状
        1.3.2.1 超声波作用基本原理
        1.3.2.2 超声波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1.3.3 微波萃取技术
        1.3.3.1 微波萃取的原理
        1.3.3.2 微波提取的动力学过程
        1.3.3.3 微波萃取的特点及应用
    1.4 楝属植物具有活性成分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苦楝提取物的提取方法及提取工艺的研究
    2.1 有机溶剂提取法及提取工艺的研究
        2.1.1 浸提原理
        2.1.2 浸提溶剂的确定
        2.1.3 实验部分
        2.1.3.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1.3.2 苦楝树皮的吸水倍数、膨胀系数、容积重的确定
        2.1.3.3 苦楝树皮中苦楝素含量的测定
        2.1.3.4 苦楝素提取方法及其定量分析
        2.1.3.5 苦楝树皮中提取物得率测定
        2.1.4 结果与讨论
        2.1.4.1 苦楝树皮的吸水倍数、膨胀系数、容积重的测定
        2.1.4.2 原料的选择
        2.1.4.3 提取条件的选择
        2.1.4.4 提取条件优化试验设计
        2.1.4.5 提取次数的确定
        2.1.5 小结
    2.2 超临界CO_2萃取苦楝素的研究
        2.2.1 实验部分
        2.2.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2.1.2 超临界CO_2萃取
        2.2.1.3 苦楝素提取率的测定
        2.2.1.4 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流程示意图
        2.2.1.5 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流程图
        2.2.1.6 超临界CO_2萃取装置图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压力对苦楝素提取率的影响
        2.2.2.2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温度对苦楝素提取率的影响
        2.2.2.3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时间对苦楝素提取率的影响
        2.2.3 小结
    2.3 超声波法提取苦楝素的研究
        2.3.1 超声波提取的基本原理
        2.3.2 实验部分
        2.3.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3.2.2 超声波法提取
        2.3.2.3 苦楝素提取率的测定
        2.3.2.4 超声波法提取设备装置图
        2.3.3 结果与讨论
        2.3.3.1 超声波功率对苦楝素提取率的影响
        2.3.3.2 超声波作用时间对苦楝素提取率的影响
        2.3.3.3 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3.3.4 物料粒度的选择
        2.3.5 小结
    2.4 微波法提取苦楝素的研究
        2.4.1 微波法提取原理
        2.4.2 实验部分
        2.4.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4.2.2 微波法提取
        2.4.2.3 苦楝素提取率的测定
        2.4.2.4 微波法提取设备装置图
        2.4.3 结果与讨论
        2.4.3.1 微波辐射功率、辐射时间对苦楝素提取率的影响
        2.4.3.2 四种提取方法的的比较
        2.4.4 小结
第三章 苦楝树皮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3.1.2 苦楝树皮提取物的提取
        3.1.3 苦楝树皮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3.1.3.1 液-液萃取法对苦楝树皮有效成分的进行分离与纯化
        3.1.3.2 液-液萃取法对苦楝树皮有效成分分离与纯化工艺流程图
        3.1.4 柱层析法对苦楝树皮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3.1.5 液-液分配柱色谱对苦楝树皮有效成分分离与精制
        3.1.6 用薄层色谱TLC跟踪检测
        3.1.7 纸层析及苦楝素斑点的洗脱
        3.1.7.1 苦楝素显色后吸收峰的测定
        3.1.7.2 苦楝素显色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及其稳定性的实验
        3.1.7.3 标准曲线的绘制
        3.1.7.4 苦楝素的纸层离定量及回收率试验
        3.1.8 苦楝树皮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与季节的变化关系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苦楝素显色后吸收峰的测定
        3.2.2 苦楝素显色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及其稳定性的实验
        3.2.3 苦楝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3.2.4 苦楝素的纸层离定量及回收率试验结果与分析
        3.2.5 苦楝树皮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与季节的变化关系
        3.2.6 楝属植物薄层TLC鉴别
        3.2.7 楝属植物有效成分测定
        3.2.8 苦楝树皮中苦楝素分析与检测
        3.2.8.1 苦楝素熔点测定
        3.2.8.2 苦楝素比旋度的测定
        3.2.8.3 苦楝树皮中苦楝素红外光谱分析
        3.2.8.4 苦楝树皮中苦楝素紫外光谱分析
        3.2.8.5 苦楝树皮中苦楝素液-质联用分析
        3.2.8.6 苦楝树皮中苦楝素纸层析
        3.2.8.7 苦楝树皮中苦楝素质谱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苦楝的不同溶剂提取分离物对大叶黄杨尺蠖的拒食和毒杀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方法
        4.1.3.1 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制备
        4.1.3.2 氯仿萃取物的制备
        4.1.3.3 柱层析分离馏份的制备
        4.1.3.4 拒食活性测定
        4.1.3.5 毒杀作用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溶剂提取的结果
        4.2.2 苦楝树皮不同溶剂提取液对大叶黄杨尺蠖的拒食性和杀虫活性
        4.2.2.1 苦楝树皮不同溶剂提取液对大叶黄杨尺蠖的拒食作用
        4.2.2.2 苦楝树皮不同溶剂提取液对大叶黄杨尺蠖的毒杀活性
        4.2.3 氯仿萃取物对大叶黄杨尺蠖的拒食和毒杀活性
        4.2.4 苦楝素对大叶黄杨尺蠖的拒食和毒杀活性
    4.3 小结
第五章 苦楝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5.1.2 苦楝树皮和果实抑菌提取物的提取
        5.1.3 试验用菌的制备
        5.1.4 抑菌载体的制备
        5.1.5 抑菌试验
        5.1.6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确定
    5.2 苦楝树皮和果实提取物抑菌活性流程图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溶剂提取的结果
        5.3.2 苦楝树皮和果实提取物抑菌活性实验结果
        5.3.3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确定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四、2001年大叶黄杨尺蠖在东海县严重发生为害(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2]苦楝树皮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 姜萍. 南京林业大学, 2006(04)
  • [3]2001年大叶黄杨尺蠖在东海县严重发生为害[J]. 韩方胜,王加成,陈长宏,史明武. 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3(01)

标签:;  ;  ;  ;  ;  

2001年东海县大叶黄杨尺蠖受害严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