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藻幼孢子体的室内栽培

马尾藻幼孢子体的室内栽培

一、羊栖菜幼孢子体室内的培育(论文文献综述)

龚静雨[1](2020)在《大型海藻生长和光合功能对不同LED光质的响应研究》文中提出光是调节藻类许多生理过程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LED作为一种新型光源,在藻类培养中的应用有利于节能减排。此外,它可以更好地配置光质,以提高藻类的某些成分含量并增加经济价值。本文利用四种常见的大型海藻种类,龙须菜,石莼,羊栖菜和坛紫菜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不同光源下(普通荧光与不同LED光质)培养下藻体的生长、生化组成与光合作用特性。研究目的在于:(1)探讨利用LED光质培养大型海藻的可行性;(2)比较不同光质下藻类的生理特性变化;(3)评估不同大型海藻种类在不同光质下响应的差异。1.以龙须菜和石莼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五种培养光源:荧光灯,红色,绿色,蓝色LED。设置两种测试P-I曲线的方式:所有不同光条件培养组均用白光作为光源测定P-I曲线,或者每个处理都采用与培养光质量一样的光作为光源测定P-I曲线。探讨在不同光源下龙须菜与石莼生长,生化组成与光合作用的变化,比较不同光质下藻类的生理特性变化,评估几种大型海藻在不同光质下响应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龙须菜和石莼中,白色LED培养在相对生长速率和总最大光合速率上显示与荧光灯相似的效果。此外,绿色LED促成了龙须菜的最高生长速率和最大光合作用速率。有趣的是,与荧光灯相比,绿色LED导致石莼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明显更高。此外,蓝色LED导致了最高的石莼生长速率,而红色LED导致了最低的石莼生长速率。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表明,绿色LED和蓝色LED可分别作为荧光灯的替代光源培养龙须菜和石莼。2.以羊栖菜幼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四种培养光源:荧光灯,红色,绿色,蓝色LED。设置三个不同温度:15℃,20℃,25℃。在培养结束时测量藻体的生长速度和叶绿素荧光,探究最适合用于羊栖菜幼苗培养的LED光源,以及探究适宜的羊栖菜幼苗培养温度。红色LED能在15℃时使羊栖菜幼苗产生与荧光灯类似的生长速率。这意味着红色LED可以在羊栖菜幼苗培养中作为荧光灯的良好替代光源。从节能的角度来看,红色LED光源以及15℃的培养温度,是羊栖菜幼苗的最佳培养条件。羊栖菜幼苗在不同光质的光合作用特性响应中,红色LED产生最低的光能利用效率以及最大相对电子传输速率,蓝色LED恰好相反,产生最高的光能利用效率以及最大相对电子传输速率。红色LED培养下的羊栖菜幼苗最大相对电子传输速率值随温度下降。3.以坛紫菜作为研究对象,设置四种培养光源:荧光灯,红色,绿色,蓝色LED。在培养结束时测量藻体的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色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在荧光灯光源下培养的坛紫菜有最高相对生长率,单色LED光源中红色LED光源比蓝色、绿色LED光源培养的坛紫菜相对生长速率更高。蓝光对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具有促进作用;绿光比红光培养更有利于可溶性蛋白合成。蓝光培养的坛紫菜超氧化物歧化酶最低。红光培养的坛紫菜的r ETRm高于绿光或者蓝光培养,而绿光和蓝光培养的坛紫菜Fv/Fm显着低于红光。总的来说,在海藻养殖中LED是一种优越的光源,可以作为荧光灯的良好替代光源应用到大型海藻的培养中;蓝色LED在红藻龙须菜和坛紫菜中刺激蛋白质和酶的合成,降低生长速率和光合作用速率。褐藻羊栖菜中则发现了蓝色LED光对光合作用的刺激。绿色LED光对红藻龙须菜和坛紫菜,以及绿藻石莼的光合作用速率都有提升;在不同种类的大型海藻中,发现了完全不同的对光质的生理响应。

林立东,尚天歌,张甜甜,王彩霞,陈斌斌,吴明江,马增岭[2](2020)在《褐藻羊栖菜繁殖生物学特征和生活史流程的补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温州市洞头区人工养殖羊栖菜和野生羊栖菜为研究样本,详细描述了羊栖菜成熟孢子体有性生殖,假根与侧生枝无性生殖的繁殖生物学特征和生活史流程。详细记录了羊栖菜卵、精子和受精卵的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假根、茎(主茎和侧生茎)、叶(气囊)和生殖托(雌托和雄托)等4类器官生长、发育和分化过程,胚、幼孢子体和成熟孢子体形态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羊栖菜繁殖生物学特征及生活史流程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增加了羊栖菜侧生枝无性生殖和羊栖菜幼孢子体期有性生殖的相关内容,并重新绘制了羊栖菜生活史流程图。该研究结果将为开展羊栖菜养殖生态学研究,深层次解析羊栖菜生殖节律、种群繁衍与环境关系奠定基础。

张鹏,王铁杆,钟晨辉,严兴洪,张立宁,刘颖[3](2018)在《铜藻苗种繁育研究》文中指出2011—2013年,以浙江省南麂岛马祖岙的野生铜藻作为亲本,详细观察了铜藻繁殖特性、胚胎发育和幼孢子体的早期发育过程,开展了铜藻幼孢子体早期发育条件(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光照周期等)的优化研究。结果发现,南麂岛铜藻的自然繁殖盛期为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室内海水温度为13—18℃,较适宜于雌雄生殖托的形成。在试验条件下,铜藻受精卵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0—20℃,盐度是20—30,在该培育条件下,经过48h的孵化,受精卵可以大批量同步化发育成具有假根的幼孢子体。人工育苗结果表明,适宜的环境因子(温度20℃,盐度20—30,光照强度4500 lx,光照时间12—18h/d)较利于幼孢子体的生长发育。铜藻幼孢子体的前期培育连续流水和充气为宜,经18—20d的室内培育,幼孢子体可发育成具有2—3叶片的幼苗。质地坚硬、表面粗糙的水泥砖较适合铜藻幼孢子体的附着和生长,可满足后期藻场修复的要求。

刘迎超,李景玉,宫庆礼[4](2016)在《羊栖菜的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羊栖菜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多种影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温度、光照强度、营养盐、重金属)和生物因素(种质、生长阶段、敌害生物),以期为羊栖菜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提高羊栖菜的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赵素芬,姚伟立,郭学中,何涛涛,孙会强,郭圣东,黄国辉[5](2015)在《温度与光照强度对羊栖菜幼孢子体生长率的联合效应》文中认为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曲面法,研究了温度(1825℃)与光照强度(2 0005 000 lx)对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is幼孢子体生长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温度与光照强度对羊栖菜幼孢子体生长率的影响具有明显联合效应,温度的影响大于光照强度。21.5℃、3 500 lx条件下,羊栖菜幼孢子体的体长增长率和体宽增长率均达到最大值;25℃时,2 000 lx比5 000 lx更有利于羊栖菜幼孢子体生长,但劣于26.5℃、3 500 lx组;5 000 lx时,18℃比25℃下羊栖菜幼孢子体具有更高的生长率,但不及21.5℃、5621 lx组。响应曲面法分析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无论温度与光照强度的一次或二次效应均对羊栖菜幼孢子体的体长、体宽增长率影响差异不显着,在此范围内二者联合效应无显着差异。

王晓艳[6](2015)在《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对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幼孢子体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裙带菜因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已成为重要的科研材料和养殖品种,然而,无论是自然分布还是人工养殖,温度和光照强度都是制约裙带菜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本文以裙带菜幼孢子体为材料,通过室内培养、连续观察、周期性取样检测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4℃、20℃、24℃、28℃)和光照(90μmolm-2s-1、 180μmolm-2s-1、270μmolm-2s-1)条件对于藻体内叶绿体荧光参数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温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不同温度处理后,裙带菜幼孢子体F0随温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24℃最高。Fv/Fm在温度为14℃、20℃、24℃处理时,维持在0.65-0.7之间,与前入关于海藻的研究一致;28℃处理随实验的进行逐渐下降,24h后与对照组间显着降低,表明藻体受到高温胁迫;Fv/F0与Fv/Fm变化趋势一致。不同温度处理NPQ的变化受光暗影响,在光照条件下(0-12h、24h、48h)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黑暗条件下(12h、36h、60h)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着降低;72h后28℃处理的藻体死亡,其余三组均表现出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变化趋势。Qp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28℃处理24h之后差异显着,ΦPSⅡ趋势与Qp一致。根据上述裙带菜幼孢子体的荧光参数变化,可以将高温下裙带菜幼孢子体的光合作用总结如下,随着实验处理温度由14。C到28。C逐渐升高的过程中,低于24℃时藻体逐渐适应环境,荧光耗散下降,原初反应降低不显着,非荧光淬灭在光周期上升、在暗周期下降,即藻体光合作用在高温和光照条件下下降。28。C处理后藻体原初反应显着下降,可能是PSⅡ反应中心被高温破坏,光合作用下降,暗周期无法恢复,72h后藻体死亡。2、温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不同温度处理后发现裙带菜的温度耐受性是有限的,藻体在应对温度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对藻体有毒害作用的活性氧,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其中的抗氧化系统在裙带菜幼孢子体抵抗高温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活性氧:O2-活性在前24h和72h后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8℃时活性被抑制;H202活性在24℃和28℃C都处于较低水平;膜损伤程度标志物MDA含量与活性氧含量变化对应。抗氧化酶:SOD活性变化趋势与温度呈显着正相关;CAT和POD活性在24℃显着升高,与SOD起到协同清除活性氧的作用。抗氧化物AsA和GSH主要在前48h起作用,随温度的上升而显着升高,且各温度下均出现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9h出现峰值。抗氧化物AsA的含量与总抗氧化力变化趋势一致。在藻体抗高温应激的过程中,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剂对裙带菜幼孢子体耐受高温环境的不同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高温环境会使裙带菜幼孢子体光合作用下降,超出一定范围会影响到成体的生长存活状态,并进一步限制整个裙带菜群体在自然界的分布。3、光照对裙带菜幼孢子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实验中,裙带菜幼孢子体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与光照强度成负相关;光照增强,180μmolm-2s-1、270μmolm-2s-1同一光照下不同时间Fv/Fm呈现出随光暗周期的节律变化,在光照条件显着下降,黑暗条件(12-24h,36-48h)Fv/Fm上升;Fv/F0表示PS Ⅱ的潜在活性,与Fv/Fm有一致的趋势,裙带菜幼孢子体接收的光照越强,Fv/Fo值越低,可能是光照强度升高引起藻体“动态光抑制”。270μμmolm-2s-1处理组光合作用在光周期均显着下降,而在黑暗条件下有所恢复;与此相反的是,Qp值270μmolm-2s-]处理组略高于对照组,且在36h后有显着上升,ΦPSⅡ与Qp值的变化规律相似,可能是光照强度未达到胁迫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增强促进了光合电子传递速率。裙带菜幼孢子体NPQ受光照强度影响差异不显着,但随光周期呈现节律性变化,在光周期(0-12、24-36、48-60h)上升,暗周期(12-24h、36-48h、60-72h)下降。本实验在强光下裙带菜幼孢子体光合作用速率略有下降,但通过提高光周期的热耗散释能水平,有效避免了PSⅡ不可逆损伤,藻体光合速率经过暗周期恢复,甚至超过原来的水平。4、光照对裙带菜幼孢子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裙带菜在提高的光照环境下,抗氧化系统的应激反应与温度处理组不同。不同光照环境下活性氧H202含量在180μmolm-2s-1、270μmolm-2s-1处理组均高于90μmolm-2s-1处理,差异显着;在高光条件下,H202含量在光周期(0-12h、30-36h、 60h、72h)较高,暗周期有所下降。O王在不同光照处理之间趋势一致,在光周期下降,暗周期保持平稳。MDA含量变化趋势为270μmolm-2s-1处理组在前24h升高,后降低与对照水平相当,且在实验过程中光周期和暗周期中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周期性变化。SOD是分解O2-的专一酶,其活性在各光照处理间无显着变化,含量与O2一变化相反。POD在整个实验周期活性均较低并保持相对稳定,仅在光照强度为270μmolm-2s-1处理30h时其活性显着升高。CAT活性随光照增强而降低,也有光暗周期的先升高后降低现象。光照强度增强抗氧化物AsA含量上升,差异不显着;GSH含量随光强增强而上升,且在部分光周期显着;同一光照强度,光照和黑暗条件GSH含量均在前24h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T-AOC在光周期(0-9h、24-30h)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强,在24-30h差异显着(P<0.05),在暗周期(12-15h、36-48h)随光照强度增强而下降。尽管强光也能产生高温,但本研究发现高光作用下藻体产生了较多的H202,主要的清除剂是抗氧化酶POD和抗氧化物GSH。此外,还表现出来明显的光照和黑暗条件的周期节律,藻体在光周期的高光条件下可能遭受一定的胁迫,但在暗周期可能恢复。

林立东[7](2014)在《羊栖菜对重金属铜的吸附及生理响应》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比较生理学与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低浓度(0.25、0.5mg/L)慢性铜胁迫和高浓度(1.5、3.0mg/L)急性铜胁迫对褐藻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is)生理代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羊栖菜吸附的重金属铜包括两部分,吸附在羊栖菜藻体表面的部分—物理吸附,以及进入羊栖菜藻体内部的部分—生物吸附。0.25mg/L铜慢性胁迫羊栖菜7天,吸附铜的80%为生物吸附,随胁迫时间延长而显着增加。0.5mg/L铜慢性胁迫7天,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量均显着增加,但生物吸附量比例下降为46%。1.5mg/L和3.0mg/L铜急性胁迫1天,铜吸附总量分别为0.25、0.5mg/L铜胁迫7天的7.09、3.42倍和7.79、3.76倍,生物吸附量分别占总吸附量的31.2%和52.7%。2、0.25mg/L慢性胁迫下,羊栖菜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叶绿素荧光和叶绿素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丙二醛等生理指标与对照比变化不显着。0.5mg/L铜慢性胁迫至第5天,上述指标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1.5mg/L和3.0mg/L铜急性胁迫1天,羊栖菜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相比变化更为明显。羊栖菜对重金属铜胁迫的生理响应与铜的生物吸附量关系更为密切。3、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表明,0.5mg/L铜胁迫处理7天,羊栖菜有26个蛋白质点丰度发生变化,其中6个上调,20个下调,但有4个蛋白点(spot85,369,468和1588)在数据库(NCBI和KEGG)中没有功能注释。3.0mg/L铜胁迫处理1天,羊栖菜有30个蛋白质点丰度发生变化,22个被鉴定,其中6个上调,16个下调。经MALDL-TOF/TOF MS分析,响应慢性铜胁迫的羊栖菜蛋白主要包括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和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的蛋白质;响应急性铜胁迫的羊栖菜蛋白主要为参与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和部分与蛋白定向相关的蛋白。4、利用核磁共振(1H NMR)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的代谢产物研究表明,它们均属于氨基酸、糖类和三羧酸循环(TCA)中间体。核磁共振鉴定的总峰数为286个,有25个代谢产物被鉴定,其中乳酸和三甲胺上调,甘露醇、苹果酸和抗坏血酸下调,其它被发现的多元醇、有机酸和糖类均呈下调变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检测结果与核磁共振结果相似,总峰数为288个,有45个代谢产物被鉴定,它们均呈下调变化,其中抗坏血酸、乳酸、苹果酸和甘露醇下调更为明显。5、综合分析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结果,羊栖菜响应重金属铜胁迫的代谢途径包括叶绿素合成、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抗坏血酸合成等途径。

张立宁[8](2013)在《羊栖菜孢子体繁育及幼苗北方海区渡夏培育的研究》文中指出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 (harv)setch)隶属于褐藻门,是暖温带海藻,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是我国浙江沿海地区出口创汇重要的海藻,养殖面积数千公顷。长期以来,羊栖菜养殖主要依靠采集自然种群的幼苗作为种苗,进行海上养殖,这种养殖方式对羊栖菜自然种群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羊栖菜野生资源已经濒临枯竭,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发展高效、实用的人工育苗技术。羊栖菜孢子体人工培苗顺应了养殖技术的提高与养殖规模化对苗种需求,通过采集成熟羊栖菜的幼孢子,培养成苗,满足养殖对于苗种的需求。通过组织切片和显微观察,可见羊栖菜精卵结合和受精卵发育成幼孢子体苗的过程。当海水温度达到18℃时,生殖托开始生长,并随着水温升高而速度生长,在水温25℃时达到性成熟时,卵开始从雌生殖托的生殖窝排出,粘附于生殖托表面,同时雄生殖托中的精子囊自生殖窝中排出,而后精子囊释放精子,精子通过鞭毛游动到雌托周围的卵子,与之结合受精而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最初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细胞,然后再二分为四,此后,细胞纵横分裂形成多列细胞的胚孢子体,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顶部细胞列数最多,而基部细胞分裂较慢,胚孢子体形状呈鸭梨型。当胚孢子体生长发育至约16列细胞时,最底层的基部细胞向下部形成4~8个突起,这些突起是假根的雏形。由此说明,假根是由胚孢子体最基部的细胞分化而来的。这些假根突起生长发育很快,大约1~2d时间,形成明显的假根,并固着在附着物上,成为完整幼孢子体苗。本研究开展了规模化羊栖菜孢子体人工育苗和羊栖菜不同品系在北方海区培苗试验和不同种苗培育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幼苗可以在北方海区渡夏培育成为羊栖菜栽培的种苗,到10月下旬,达到苗种的规格,返回浙江海区下海养成,具有良好的产业前景,形成目前有发展潜力的“北育南养”的技术基础,成为解决我国羊栖菜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技术关键。

张立宁,骆其君,林少珍,严小军[9](2012)在《羊栖菜幼苗北方海区渡夏培育的研究》文中提出开展羊栖菜不同品系在北方海区培苗试验和不同种苗培育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幼苗可以在北方海区渡夏培育成为羊栖菜栽培的种苗,到10月下旬达到苗种的规格,返回浙江海区下海养成,具有良好的产业前景.

贾柽[10](2012)在《基于人工育苗的硇洲马尾藻增殖与移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尾藻是一种多年性可再生海藻,也是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者和稳定者,在沿岸海域发挥众多的生态机能。硇洲马尾藻(Sargassum naozhouense)在医药、保健、水产养殖、食品工业中都具有许多可开发的潜力。针对马尾藻资源严重衰退的现状,本文于2011年5~10月开展了不同附着基上硇洲马尾藻的人工育苗,并以人工育苗为基础进行了人工藻礁增移殖和海区栽培。以期恢复天然马尾藻资源,为构建大型海藻场提供技术支撑,为海洋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为大型经济海藻的种质保存提供实用方法。实验结果如下:1、于2011年5月中旬至10月初进行了硇洲马尾藻幼孢子体人工室内度夏。高温季节,硇洲马尾藻幼孢子体在人工室内条件下可正常生长。经5个月的培养共成功育得附着于不同附着基上的幼孢子体苗2.5万株,幼苗平均长度为27.3mm,每cm2附着基平均附着幼孢子体株数为27.9株。2、2011年5月中旬至10月初观察记录了硇洲马尾藻人工度夏期间幼苗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情况、生长速度和附着密度。温度对硇洲马尾藻幼苗生长有重要影响。幼苗附着密度随时间的推移一直减小。水温维持在27℃以上时,幼孢子体苗生长缓慢,100d长度平均增长10.3mm;温度低于27℃后,30d内幼苗长度平均增长了14.1mm。3、研究了硇洲马尾藻幼苗在尼龙涤纶混纺布帘、棕绳苗帘、水泥柱和黄泥砖等四种附着基之间的附着密度和生长率。水泥柱适于硇洲马尾藻幼孢子体的生长,其长度达到了31.3mm;以布帘为附着基最有利于幼孢子体的附着;黄泥砖最不利于幼孢子体的附着。育苗结束时四种附着基每cm2附着藻株数平均为22.8株。4、调查了硇洲马尾藻人工育苗期间的主要敌害生物。调查发现石莼和藻钩虾等敌害生物是造成硇洲马尾藻幼孢子体大量脱落的主要原因。同时硅藻、刚毛藻、浒苔等附生藻类对硇洲马尾藻人工室内育苗生长影响较大,蓝子鱼、麦秆虫和藻钩虾的摄食是硇洲马尾藻幼苗海区培育的主要危害。5、探讨了不同物理方法和化学药剂对硇洲马尾藻人工育苗期间敌害生物的清除效果。苗帘用5%硫酸铵药浴5min可抑制刚毛藻的生长,以2%柠檬酸药浴5min、0.3%醋酸药浴3min、3%硝酸铵药浴5min等均可药杀石莼、浒苔等附生绿藻,用640mg/L敌百虫浸泡10min可杀灭藻钩虾。6、用速凝水泥将附有硇洲马尾藻幼苗的附着基固定于长有硇洲马尾藻的原生态岩石上。周年观察记录藻体生长情况。以室内有性繁殖为基础,成功进行了硇洲马尾藻的增殖、移殖。共增殖硇洲马尾藻42株,人工藻礁苗的成活率为29.2%。增殖藻体最长可达80.6cm,度夏后残留假根可再生繁衍。7、将采集的成熟硇洲马尾藻种藻置于网兜内,固定于徐闻南山同一海区没有硇洲马尾藻分布的养鲍沉箱的水泥箱盖上。观察测量有性繁殖藻株数和体长。通过野生成熟种藻有性配子繁殖成功进行了硇洲马尾藻的移殖,共有11株藻体存活,配子移殖萌发的硇洲马尾藻幼苗正常生长繁殖。8、观察记录了速凝水泥、绳子和海水环氧胶加硅土砖胶混合胶三种不同固定方法下移殖硇洲马尾藻幼苗生长情况和存活率,结果表明三种方法藻体幼苗均可存活,80d后,共有51株藻体存活,平均存活率为18.9%。使用绳子夹苗固定的藻体生长最快,存活率也最高,80d后藻体长度达50.9cm,存活率为30%。9、研究了海区不同挂养水层对硇洲马尾藻幼苗生长和附苗率的影响,表层最适于硇洲马尾藻的生长,培养15d后,其长度生长与附苗率最高,长度达到了45.7mm,附苗率为43.2%,但苗帘上附着大量石莼等绿藻;60cm水层的长度生长与附苗率最差,培养15d后,长度为20.7mm,较下海时只增长了1.2mm附苗率为15.3%。10、探讨了8月12日至8月27日以及9月15日至9月30日两个时间段硇洲马尾藻幼苗室内培育与海区培育的生长率与附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室内培育还是海区培育,生长率和附着率都是9月时间段明显高于8月时间段,度过高温季节后再放入海区培养有利于硇洲马尾藻的生长和附着。附着于棕绳上的幼苗8月平均长度只有10.8mm,而在9月份平均长度达到了24.3mm。

二、羊栖菜幼孢子体室内的培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羊栖菜幼孢子体室内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海藻生长和光合功能对不同LED光质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1 LEDs的优点以及在农业中的应用
    1.2 光质影响植物生理活动的机理
    1.3 光质对藻类生理活动的调控
        1.3.1 光质对生长发育与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1.3.2 光质对藻类光合色素合成与光合作用的影响
    1.4 研究对象
        1.4.1 龙须菜
        1.4.2 坛紫菜
        1.4.3 羊栖菜
        1.4.4 石莼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材料
        2.2.1 藻种
        2.2.2 实验光源
    2.3 各指标测试方法
        2.3.1 相对生长速率
        2.3.2 光合放氧与暗呼吸速率
        2.3.3 叶绿素荧光参数
        2.3.4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2.3.5 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含量测定
        2.3.6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3.7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荧光和不同LEDs光下培养的两种大型海藻的生长及其光合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处理
        3.2.3 各指标测定方法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相对生长速率
        3.3.2 光合作用
        3.3.3 光合色素含量
        3.3.4 可溶性蛋白含量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过对不同光质和温度的需求探究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is)幼苗最适宜生长条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2 实验处理
        4.2.3 各指标测定方法
        4.2.4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相对生长速率
        4.3.2 叶绿素荧光参数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EDs光质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insis)生长和生理功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2 实验处理
        5.2.3 各指标测定方法
        5.2.4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相对生长速率
        5.3.2 叶绿素荧光参数
        5.3.3 光合色素含量
        5.3.4 可溶性蛋白含量
        5.3.5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羊栖菜的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非生物因素对羊栖菜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1.1温度
    1.2光照强度
    1.3盐度
    1.4营养盐
    1.5重金属
    1.6其他非生物环境因素
2生物因素对羊栖菜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2.1种质
    2.2生长阶段
    2.3敌害生物
    2.4其他生物因素
3展望

(5)温度与光照强度对羊栖菜幼孢子体生长率的联合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温度与光照强度对羊栖菜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
    2.2 羊栖菜幼孢子体生长的条件拟合
3 讨论

(6)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对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幼孢子体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裙带菜的生物学
        1.1 分类地位
        1.2 形态特征
        1.3 生活史
    2 环境因子对裙带菜生理生态的影响
    3 海藻抗氧化系统研究进展
        3.1 温度对海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2 光照对海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 海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进展
        4.1 海藻光合作用原理
        4.2 叶绿素荧光基本原理
        4.3 环境因子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3.1 温度对海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3.2 光照强度对海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第二章 不同温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裙带菜幼孢子体的获得及暂养
        1.2 裙带菜幼孢子体的温度处理实验
        1.3 不同温度处理藻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温度处理裙带菜幼孢子体荧光参数的影响
        2.1.1 不同温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F_0的影响
        2.1.2 不同温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Fv/Fm的影响
        2.1.3 不同温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ΦPSII的影响
        2.1.4 不同温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NPQ的影响
        2.1.5 不同温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Qp的影响
        2.1.6 不同温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Fv/F_0的影响
        2.2 不同温度下裙带菜幼孢子体叶绿素荧光成像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温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裙带菜幼孢子体的获得及暂养
        1.2 裙带菜幼孢子体的温度处理实验
        1.3 不同温度处理藻体的活性氧、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物含量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温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ROS和MDA含量的影响
        2.2 温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温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抗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活性氧(ROS)
        3.2 抗氧化酶
        3.3 抗氧化物
第四章 不同光照对裙带菜幼孢子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裙带菜幼孢子体的获得及暂养
        1.2 裙带菜幼孢子体的光照处理实验
        1.3 不同光照强度下藻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光照对裙带菜幼孢子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1.1 不同光照强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初始荧光F_0的影响
        2.1.2 不同光照强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Fv/Fm的影响
        2.1.3 不同光照强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ΦPSII的影响
        2.1.4 不同光照强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NPQ的影响
        2.1.5 不同光照强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Qp的影响
        2.1.6 不同光照强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Fv/F_0的影响
        2.2 不同光照对裙带菜幼孢子体绿素荧光成像结果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不同光照强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裙带菜幼孢子体的获得及暂养
        1.2 裙带菜幼孢子体的不同光照强度处理实验
        1.3 不同光照强度下藻体内的活性氧、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物含量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光照强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ROS和MDA含量的影响
        2.2 光照强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光照强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抗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活性氧(ROS)
        3.2 抗氧化酶
        3.3 抗氧化物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羊栖菜对重金属铜的吸附及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近岸海域重金属污染现状
    1.2 藻类对重金属的吸附及生理响应
        1.2.1 藻类对重金属的吸附
        1.2.2 藻类对重金属的生理响应
    1.3 羊栖菜研究现状
        1.3.1 简介
        1.3.2 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
        1.3.3 生理生态学
        1.3.4 生物活性成分
        1.3.5 重金属和砷
        1.3.6 人工养殖与加工
    1.4 立题依据
    1.5 研究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羊栖菜对重金属铜的吸附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羊栖菜培养和重金属铜处理
        2.1.2 羊栖菜对铜的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测定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铜慢性胁迫下羊栖菜对铜的吸附
        2.2.2 高浓度铜短期胁迫下羊栖菜对铜的吸附
        2.2.3 铜急性胁迫下羊栖菜对铜的吸附
    2.3 讨论
        2.3.1 铜慢性胁迫下羊栖菜对铜的吸附特征
        2.3.2 铜急性胁迫下羊栖菜对铜的吸附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重金属铜对羊栖菜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羊栖菜培养和重金属铜处理
        3.1.2 羊栖菜生物量测量和相对生长速率计算
        3.1.3 羊栖菜叶绿素荧光观察与测量
        3.1.4 羊栖菜叶绿素含量测量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铜胁迫对羊栖菜生物量和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3.2.2 铜胁迫对羊栖菜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3.2.3 铜胁迫对羊栖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铜胁迫下羊栖菜生物量和相对生长率的变化特征
        3.3.2 铜胁迫下羊栖菜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特征
        3.3.3 铜胁迫下羊栖菜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重金属铜对羊栖菜抗氧化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羊栖菜培养和重金属铜处理
        4.1.2 羊栖菜粗蛋白提取与计算
        4.1.3 羊栖菜抗氧化酶活力测定
        4.1.4 羊栖菜丙二醛含量测定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铜慢性胁迫下羊栖菜抗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分析
        4.2.2 铜急性胁迫下羊栖菜抗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分析
    4.3 讨论
        4.3.1 铜慢性胁迫下羊栖菜抗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特征
        4.3.2 铜急性胁迫下羊栖菜抗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羊栖菜响应重金属铜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羊栖菜培养和重金属铜处理
        5.1.2 羊栖菜粗蛋白提取
        5.1.3 双向凝胶电泳
        5.1.4 图像和统计分析
        5.1.5 胶内消化和蛋白质识别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铜慢性胁迫下羊栖菜蛋白质的表达谱
        5.2.2 铜急性胁迫下羊栖菜的蛋白质表达谱
    5.3 讨论
        5.3.1 铜慢性胁迫下羊栖菜蛋白质的表达特征
        5.3.2 铜急性胁迫下羊栖菜蛋白质的表达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羊栖菜响应重金属铜的代谢组学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羊栖菜培养和重金属铜处理
        6.1.2 羊栖菜代谢产物核磁共振分析方法
        6.1.3 羊栖菜代谢产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铜胁迫下羊栖菜代谢产物的核磁共振分析
        6.2.2 铜胁迫下羊栖菜代谢产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6.2.3 铜胁迫下羊栖菜氨基酸含量变化分析
    6.3 讨论
        6.3.1 羊栖菜甘露醇对铜胁迫的响应
        6.3.2 羊栖菜氨基酸对铜胁迫的响应
        6.3.3 羊栖菜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对铜胁迫的响应
        6.3.4 羊栖菜苹果酸和天冬氨酸对铜胁迫的响应
        6.3.5 羊栖菜胆碱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
        6.3.6 羊栖菜抗坏血酸盐对铜胁迫的响应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羊栖菜孢子体繁育及幼苗北方海区渡夏培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羊栖菜概述
        1.1.1 分类地位
        1.1.2 自然分布
        1.1.3 药学价值
    1.2 羊栖菜的生态习性
        1.2.1 羊栖菜的适温适盐性
        1.2.2 光照对羊栖菜的影响
    1.3 羊栖菜的繁殖
        1.3.1 羊栖菜的营养繁殖
        1.3.2 羊栖菜的有性繁殖
    1.4 羊栖菜的人工培育
        1.4.1 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4.2 羊栖菜藻体的切断培养
        1.4.3 羊栖菜幼孢子体培苗
2 羊栖菜的形态构造和有性繁殖观察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藻体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外部形态观察
        2.2.2 组织切片观察
        2.2.3 有性繁殖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羊栖菜外部形态
        2.3.2 羊栖菜的组织结构
        2.3.3 羊栖菜的有性繁殖
    2.4 讨论
        2.4.1 羊栖菜自然种群繁衍
        2.4.2 羊栖菜有性繁育和营养繁育种苗的差异
        2.4.3 羊栖菜资源的增殖保护
    2.5 本章小结
3 羊栖菜孢子体繁育及幼孢子体发育形态学观察
    3.1 实验材料
        3.1.1 种菜
        3.1.2 育苗池
        3.1.3 采苗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阴干刺激
        3.2.2 种菜的放散与受精
        3.2.3 幼孢子体的收集
        3.2.4 采苗
        3.2.5 附苗
        3.2.6 室内培养
        3.2.7 海区培育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受精卵的分裂
        3.3.2 假根的形成
        3.3.3 幼苗的培育及出苗养殖
    3.4 讨论
        3.4.1 羊栖菜的苗种生产
        3.4.2 羊栖菜孢子体苗的下海培育
        3.4.3 羊栖菜良种的选育
    3.5 本章小结
4 羊栖菜幼苗北方海区渡夏培育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不同养殖品系
        4.1.2 种苗培育方式
    4.2 实验方法
        4.2.1 试验时间及地点
        4.2.2 海区培育的方法
        4.2.3 测定指标
        4.2.4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南北不同海区渡夏培苗
        4.3.2 种苗培育方式试验
        4.3.3 海区不同培育方法
    4.4 讨论
        4.4.1 北育南养的运输
        4.4.2 羊栖菜的“北育南养”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
    5.1 总结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羊栖菜幼苗北方海区渡夏培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不同养殖品系
        1.1.2 种苗培育方式
    1.2 方法
        1.2.1 试验时间及地点
        1.2.2 海区培育的方法
        1.2.3 测定指标
        1.2.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南北不同海区渡夏培苗
    2.2 种苗培育方式试验
    2.3 海区不同培育方法

(10)基于人工育苗的硇洲马尾藻增殖与移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马尾藻人工育苗研究现状
    1.3 人工藻场研究现状
2 硇洲马尾藻的人工育苗与度夏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种菜来源
        2.1.2 水池和附苗器的预处理
        2.1.3 采苗
        2.1.4 培育条件
        2.1.5 数据测定
    2.2 结果
        2.2.1 硇洲马尾藻人工幼苗生长发育观察及生长速度、附着率
        2.2.2 不同附着基对幼孢子体生长影响
        2.2.3 不同附着基对幼孢子体附着率影响
    2.3 讨论
        2.3.1 生长速度
        2.3.2 附着率
3 硇洲马尾藻人工育苗常见敌害生物及防治初探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常见敌害生物种类及危害
        3.2.2 敌害生物的抑制
    3.3 讨论
4 硇洲马尾藻的增殖与移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基于人工育苗马尾藻场增殖、移殖
        4.1.2 硇洲马尾藻配子增殖
        4.1.3 硇洲马尾藻幼苗移殖
    4.2 结果
        4.2.1 基于人工育苗马尾藻场增殖、移殖
        4.2.2 硇洲马尾藻配子增殖
        4.2.3 硇洲马尾藻幼苗移殖
    4.3 讨论
        4.3.1 基于人工育苗的马尾藻场增殖、移殖
        4.3.2 硇洲马尾藻配子增殖
        4.3.3 硇洲马尾藻幼苗移殖
5 硇洲马尾藻幼苗的海区培育
    5.1 材料和方法
        5.1.1 筏架设置
        5.1.2 培养方式
        5.1.3 培养时间与水层
        5.1.4 指标
    5.2 结果
        5.2.1 挂养水层
        5.2.2 不同时间下海对硇洲马尾藻幼苗的生长与附着的影响
    5.3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羊栖菜幼孢子体室内的培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海藻生长和光合功能对不同LED光质的响应研究[D]. 龚静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褐藻羊栖菜繁殖生物学特征和生活史流程的补充研究[J]. 林立东,尚天歌,张甜甜,王彩霞,陈斌斌,吴明江,马增岭. 水产学报, 2020(04)
  • [3]铜藻苗种繁育研究[J]. 张鹏,王铁杆,钟晨辉,严兴洪,张立宁,刘颖. 水生生物学报, 2018(02)
  • [4]羊栖菜的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因素[J]. 刘迎超,李景玉,宫庆礼. 河北渔业, 2016(08)
  • [5]温度与光照强度对羊栖菜幼孢子体生长率的联合效应[J]. 赵素芬,姚伟立,郭学中,何涛涛,孙会强,郭圣东,黄国辉. 水产养殖, 2015(10)
  • [6]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对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幼孢子体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D]. 王晓艳.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8)
  • [7]羊栖菜对重金属铜的吸附及生理响应[D]. 林立东.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8]羊栖菜孢子体繁育及幼苗北方海区渡夏培育的研究[D]. 张立宁. 宁波大学, 2013(08)
  • [9]羊栖菜幼苗北方海区渡夏培育的研究[J]. 张立宁,骆其君,林少珍,严小军.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2(04)
  • [10]基于人工育苗的硇洲马尾藻增殖与移殖[D]. 贾柽. 广东海洋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马尾藻幼孢子体的室内栽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