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长期对白菜毛虫侵染春白菜产量及经济阈值的影响

不同生长期对白菜毛虫侵染春白菜产量及经济阈值的影响

一、菜青虫为害春甘蓝不同生育期对产量的影响及经济阈值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丁朝阳,赵乐,刘苏,李茂业[1](2021)在《菜粉蝶热激蛋白70(HSP70)基因的分子特性及其对杀虫剂胁迫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菜粉蝶Pieris rapae热激蛋白70(HSP70)基因的分子特性及其对杀虫剂胁迫的响应,为探索菜粉蝶HSP70基因在抵御杀虫剂胁迫中的功能提供前期基础。【方法】利用同源检索方法,从菜粉蝶转录组数据中鉴定HSP70基因;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SP70基因的分子特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HSP70基因在菜粉蝶不同发育阶段(2-5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4龄幼虫不同组织(中肠、马氏管、脂肪体和体壁)以及LD20剂量高效氯氟氰菊酯(0.12 ng/μL)和氯虫苯甲酰胺(1.04 ng/μL)胁迫下4龄幼虫体内的表达谱。【结果】从菜粉蝶转录组中鉴定了3个HSP70基因(PrHsp70-1,PrHsp70-2和PrHsp70-3)(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W691114, MW691115和MW691116),它们分别编码628, 630和653个氨基酸,分子量分别为68.7, 69.2和71.7 kD。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3个PrHSP70蛋白均为胞质蛋白,且均含有HSP70家族的特征序列。PrHsp70-1和PrHsp70-2无内含子,而PrHsp70-3含有1个内含子。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PrHsp70-1和PrHsp70-2的表达量也不断上调,但在蛹期和成虫期下调;PrHsp70-3在供试的不同发育阶段样本中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rHsp70-1高量表达于幼虫脂肪体,PrHsp70-2高量表达于幼虫中肠,PrHsp70-3在幼虫体壁和脂肪体中表达量均较高。LD20剂量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氯虫苯甲酰胺均能诱导3个PrHsp70基因显着上调表达,但不同基因的响应速度有差异;此外,LD20剂量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24 h后,PrHsp70-3显着下调表达。【结论】PrHsp70基因可能在菜粉蝶生长发育以及抵御杀虫剂胁迫中均有重要作用。

衡森[2](2017)在《对烟粉虱具有驱避作用的几种植物筛选及芹菜对该虫控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是蔬菜上的频发性害虫之一,对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给种植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长期以来,生产上主要以化学方式防治烟粉虱,但随着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加大了烟粉虱抗药性上升的速率,增加了蔬菜产品农药残留的风险。因此,建立烟粉虱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已成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迫切要求。本研究以几种烟粉虱低嗜好性植物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筛选出对烟粉虱驱避效果较好的植物。采用GC/MS分析其挥发物成分,找出对烟粉虱具有生物活性的重要挥发物。研究结果为利用作物间作方式控制烟粉虱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烟粉虱驱避剂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择6种田间烟粉虱种群数量相对较少的蔬菜进行嗅觉和视觉反应测定。结果发现,烟粉虱对供试的6种植物选择性都较小,其中对芹菜的选择率最低,仅有13%,韭菜次之(25.5%),其余4种蔬菜的选择率大小分别为:茼蒿(44.8%)>香菜(40.2%)>葱(39.6%)>蒜(37.0%)。对6种蔬菜采用两两选择性测定的方法开展对烟粉虱的相对嗅觉反应测定,发现烟粉虱对芹菜的选择性最低,明显低于其他5种植物。在室内就烟粉虱对6种蔬菜颜色的选择性测定发现,烟粉虱对6种供试蔬菜颜色的选择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烟粉虱对芹菜和韭菜的选择率最小。在室内筛选的基础上,选择芹菜、韭菜、葱等三种植物进行田间1:1间作(1行辣椒间作1行供试的低嗜好性植物)试验,验证间作对烟粉虱的驱避效果,结果表明,芹菜对田间辣椒上烟粉虱的驱避效果最佳,驱避率达90.6%,韭菜次之(86.5%),葱的驱避效果一般。因此,后续试验选用芹菜作为大田间作防治烟粉虱的材料。2.在黄瓜、番茄、辣椒等3种设施蔬菜上进行芹菜不同间作模式对烟粉虱的驱避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芹菜间作密度的加大,烟粉虱虫口减退率不断上升,如芹菜以8:1、5:1、3:1的密度间作,辣椒上烟粉虱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62.45%、73.33%、86.67%。在不同的寄主蔬菜中间作芹菜对烟粉虱的驱避作用不同,如在辣椒和番茄中以5:1的密度间作芹菜,辣椒和番茄上烟粉虱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3.33%和75.49%,而同样的间作密度,对黄瓜上烟粉虱的驱避作用不明显。芹菜不同的栽种方式对烟粉虱的驱避作用不同,芹菜周植对辣椒上烟粉虱的驱避作用与5:1的间作相当,虫口减退率为71.69%,而对番茄则没有明显的驱避作用。3.应用GC/MS分析不同生育期芹菜茎叶中挥发物成分发现,不同生育期芹菜茎叶的挥发物有所不同,从芹菜抽薹期茎叶挥发物中分离出20种物质,而幼苗期芹菜茎叶中只分离到15种物质,少于抽薹期,且后者全部包含在前者中。但分析发现芹菜幼苗期茎叶中柠檬烯和α-蒎烯的相对含量分别高于抽薹期,而研究发现这两种物质对烟粉虱具有较好的驱避效果,因此从此角度考虑,田间间作芹菜防治烟粉虱可选择苗期芹菜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相对含量较高的柠檬烯、α-蒎烯、β-石竹烯等3种挥发物进行室内嗅觉和田间生物测定,分析其对烟粉虱的生物活性。嗅觉实验发现,较高浓度的α-蒎烯和柠檬烯对烟粉虱具有良好的驱避作用,而β-石竹烯对烟粉虱的驱避作用不明显;田间试验发现,柠檬烯对烟粉虱的驱避效果最佳,12h辣椒上烟粉虱虫口减退率最高可达77.25%,α-蒎烯次之为62.45%,β-石竹烯对烟粉虱不具有驱避效果。柠檬烯在作用距离上也优于α-蒎烯,距悬挂点最远的第7株,柠檬烯处理12h辣椒上烟粉虱虫口减退率为30.51%。此外,试剂与诱集植物同时使用,可增加对田间烟粉虱的驱避效果,如第7株12h柠檬烯+诱集植物处理辣椒上烟粉虱虫口减退率为40.00%,比不加诱集植物高出9.5%。4.在烟粉虱转移扩散阶段,在蔬菜试验基地应用悬挂黄板、引诱剂、种植芹菜等措施对黄瓜上的烟粉虱进行综合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在烟粉虱迁飞扩散阶段,黄板对阻止烟粉虱侵入大棚黄瓜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措施对控制烟粉虱迁飞扩散效果不同,其中以黄板+引诱剂和黄板+芹菜效果最好,处理后20d烟粉虱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5.13%和79.16%;与仅用黄板相比,黄板+芹菜处理在烟粉虱向棚内扩散阶段控制烟粉虱向棚内黄瓜上的扩散具有更好的效得效果,如9月17日仅用黄板处理的大棚内虫口减退率为-74.48%,而黄板+芹菜处理大棚为40.43%。

邓放[3](2014)在《氯虫苯甲酰胺对菜青虫田间种群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文中认为为了解氯虫苯甲酰胺对菜青虫毒力以及菜青虫对氯虫苯甲酰胺代谢解毒机制,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对各龄期菜青虫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残效和田间药效试验,探究了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菜青虫体内解毒酶活力的影响,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对菜青虫敏感和抗性种群中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并研究了亚致死剂量的氯虫苯甲酰胺连续和间断饲喂敏感菜青虫后其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氯虫苯甲酰胺对不同龄期菜青虫的幼虫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发现,浸叶法测定的1~2龄、3-4龄幼虫LC5o值分别为0.95、4.32mg/L, LC90值分别为7.01、19.65mg/L;点滴法测定的1-2龄、3-4龄幼虫LC5o值分别为7.92、11.34mg/L, LC90值分别为42.95、66.42mg/L。氯虫苯甲酰胺胃毒毒性大于触杀毒性,低龄幼虫更加敏感。试验表明施用氯虫苯甲酰胺21d和25d后,3龄菜青虫幼虫死亡率高达83.30%和72.5%,持效期达25天左右;两次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季甘蓝施用三次氯虫苯甲酰胺后,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77.27%和85.42%,优于茚虫威、多杀菌素、甲维盐的田间防治效果。2、用氯虫苯甲酰胺LC25浓度处理菜青虫可诱导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比活力降低,但羧酸酯酶(CarE)比活力上升,表明CarE可能是菜青虫体内代谢氯虫苯甲酰胺的主要酶系。3、通过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可使菜青虫蛹(3龄幼虫处理后12d)中的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显着增加;连续处理较间隔处理能够显着提高菜青虫鱼尼丁受体基因的表达量,氯虫苯甲酰胺对产生抗性的菜青虫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是敏感菜青虫的6.32倍。

符伟[4](2013)在《小菜蛾对Bt抗性机理及湖南地区综合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属于鳞翅目菜蛾科,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由于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小菜蛾几乎对所有防治药剂均产生了抗药性,极大增加了防治难度。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生物杀虫剂,小菜蛾在田间亦对其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了其在防治小菜蛾方面的应用价值。本文一方面通过构建两性生命表研究了小菜蛾Bt抗性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小菜蛾可能受体基因的基因表达水平,经分子克隆得到小菜蛾Bt毒素可能受体氨肽酶N (Aminopeptidase N4, APN4)基因全长,分析和预测了其分子结构和功能位点。另一方面,以小菜蛾田间抗性监测为基础,结合其它防治措施对小菜蛾抗性进行治理,以达到湖南地区小菜蛾综合治理(Integreted Pest Management, IPM)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小菜蛾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本文首次系统评价了小菜蛾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选用了8个候选内参基因,试验条件分为生物因子(发育阶段、组织和品系)和非生物因子(温度、光周期、药剂和机械伤害),应用内参分析软件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进行各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条件下应选择的内参基因有所不同,相比而言,EFl和RPL32在大多数试验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该研究为小菜蛾基因表达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小菜蛾抗敏品系APN4基因全长克隆及结构和功能预测分析经分子克隆得到小菜蛾APN4基因全长序列,结果表明其开发阅读框包括2835bp,编码944个氨基酸残基。SignalP软件预测APN4在N端有一个长为16个氨基酸左右的信号肽结构。Big-PI Predictor软件预测APN4第496位氨基酸谷氨酰胺(Gln)为潜在的C端GPI修饰位点。ScanProsit软件预测APN4有13个N端酰基化位点、9个酪氨酸蛋白激酶2磷酸化位点、4个N端糖基化位点、9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和2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比对分析小菜蛾Cry1Ac抗敏品系氨基酸序列,抗性品系相对于敏感品系有5个氨基酸的改变。该研究为明确小菜蛾APN4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小菜蛾Bt抗性中的作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小菜蛾Bt毒素可能受体基因的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系统研究了Bt毒素小菜蛾敏感和抗性品系中3种Bt可能受体基因(钙粘蛋白、氨肽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分析。结果显示,钙粘蛋白基因除1龄幼虫外,其余各龄期幼虫和中肠组织中敏感品系的基因表达量均显着高于抗性品系。APN1和APN2基因在敏感品系中的表达量一般要高于抗性品系,但APN3基因除3和4龄幼虫外,其余各龄期敏幼虫感品系表达量均显着低于抗性品系,但中肠组织中敏感品系高于抗性品系,而抗敏品系APN4基因各龄期和中肠组织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碱性磷酸酶基因各龄期幼虫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均无显着差异,但中肠组织敏感品系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抗性品系。该研究为小菜蛾Bt受体的确定及阐明其分子抗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4小菜蛾Bt抗敏品系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分别构建小菜蛾Bt抗性和敏感品系的两性生命表,结果表明,小菜蛾敏感品系的内禀增长率、种群增长率和净殖长率均要高于抗性品系,而世代周期短于抗性品系。抗性品系相对于敏感品系种群适合度代价为0.78。通过抗性品系对不同Bt毒素蛋白的室内活性测定,发现其对Cry1Ab和Cry1Ac有较高的抗性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59.68和67.68,而对Cry1Ca和Cry1Ah保持较高的敏感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32和1.64倍。该研究有助于明确小菜蛾Bt抗性品系的生物学特性及小菜蛾对Bt毒素不同蛋白的药剂敏感性。5湖南地区小菜蛾发生规律和抗药性监测通过湖南长沙和怀化地区小菜蛾种群动态调查发现,湖南平原代表地长沙地区小菜蛾发生一年中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4月中下旬和11月上旬,而湖南丘陵山区代表地怀化小菜蛾高峰期分别为5月上旬和10月中旬。在建立了小菜蛾对9药剂敏感基线的基础上,分别监测了长沙和怀化2011和2012年春秋两季的9种药剂田间抗性水平。结果发现,Bt、氯虫苯甲酰胺和丁醚脲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多杀菌素、定虫隆和溴虫腈达到高抗水平,而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茚虫威达到极高抗水平。该研究明确了湖南不同地区的小菜蛾种群动态规律和田间抗药性水平现状,为小菜蛾的抗性治理和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6湖南地区小菜蛾综合防控体系研究小菜蛾在甘蓝上的防治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莲座期、结球时期和结球中后期的防治指标分别为53.65、90.84、67.21和607.51头每百株。通过联合毒力测定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氟啶脲不同配比的联合毒力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表现出相加作用,其中甲维盐:氟啶脲=1:10时,其共毒系数最大(154.58),为最佳配比。整合各单项小菜蛾防控技术,建立了湖南地区小菜蛾综合防治体系,通过经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综防区投资效益比为1:17.39,显着高于化防区(1:9.06)。该研究为湖南地区小菜蛾综合治理提供了参考模式。

孙嵬[5](2013)在《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蝗虫群落结构及亚洲小车蝗、黄胫小车蝗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文中指出(一)群落结构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具有牧草生长茂盛、产草量高、质量好等特点,是其所在区域内重要的天然割草场和放牧场。但近年来,此草原上大面积、高密度发生蝗虫灾害,严重威胁着牧业生产的正常发展。明确该区蝗虫的群落组成、种间关系及发生动态,对于草原蝗虫的有效管理和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于2011-2012年,对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的蝗虫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蝗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区系地理成分、群落的时间结构及空间结构、群落多样性、群落集团结构、蝗虫群落与植物群落之间的关系,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对在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的8个典型样地的蝗虫群落的调查,以及在样地及其周围的全面捕捉调查,共鉴定出此草原分布的蝗总科6科17属22种蝗虫,其中,斑翅蝗科(Oedipodidae)与网翅蝗科(Arcypteridae)蝗虫种类共计16种,占蝗虫种类总数的72.73%。蝗虫的区系地理成分以古北种为主,占蝗虫种类总数量的72.73%,在数量上占绝对的优势。8个典型样地因地形、植被组成等环境因子的差异,在蝗虫的种类组成及区系地理成分上均有着一定差异。2.受温度、植物群落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此草原上蝗虫的发生种类数、优势种的组成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动态。7月20日调查得到的种类最多,共计6科13属17种蝗虫。各种蝗虫由于生物学习性等差异,对于水平空间资源的利用、分隔有着明显的区别;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欧式距离为9.5时,蝗虫群落可分化成4个不同的取食组合,表现出蝗虫适应于植物高度的垂直分层现象。3.蝗虫群落多样性指数7月>8月>6月>9月;群落均匀性指数6月>8月>7月>9月;群落丰富度指数7月>8月>9月>6月。各样地中,因植被组成、地形的不同,在蝗虫群落特征参数上有所差异。由于此草原上蝗虫早期种、中期种、晚期种组成种类上的不同,不同月份蝗虫群落的相似性数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各样地蝗虫群落的组成及相似性研究结果来看,地形的不同对于蝗虫种类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影响。4.蝗虫群落集团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蝗虫群落可以划分成6个集团,各集团之间在栖息环境及适应性上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多样的生境为蝗虫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空间,在光照、地形等环境因子及蝗虫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下,蝗虫为使生存适合度达到最大,在对适宜生境的选择中,形成了不同的资源利用集团;蝗虫的生态指标梯度按主成分分析可简化为3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2.91%,代表的生物学信息为蝗虫对地面基层、取食高度、地形以及阴影的选择;不同的蝗虫种类因对生境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位宽度,对生境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决定了蝗虫种间生态位重叠值的高低。5.2012年6月~8月间通过设置3植被组成相异且分布广泛的草原样地(Ⅰ:兴安胡枝子Stipa baicalensis+中华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chinensis植物群落样地;Ⅱ:贝加尔针茂Stipa baicalensis+糙隐子草C. squarrosa植物群落样地;Ⅲ:狗尾草Setaira viridis+蓖齿蒿Artemisia Pectinatal+兴安胡枝子植物群落样地),研究了植物群落结构、蝗虫群落结构以及蝗虫群落与植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3个样地的植物重要值、高度、盖度、密度均有着明显差异,使得植物群落的组成复杂多样,为蝗虫提供多样化的生境选择。3个样地蝗虫种类组成相似,一年均只能完成一个世代交替。生物量较大的几种蝗虫明显分化为不同时期的优势种,轮纹异痂蝗Bryodemella tuberculatum dilutum、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是早期优势种蝗虫,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是中期优势种蝗虫,黄胫小车蝗是晚期优势种蝗虫O. infernalis。由于植物群落的差异,蝗虫对其的选择适应,使各样地蝗虫的发生密度及生物量存在着明显区别且具有时间动态。3样地植物群落系数与蝗虫群落系数的相关性有着明显的区别,样地Ⅰ、Ⅱ中植物群落多样性与蝗虫群落多样性之间呈负相关,而样地Ⅲ之间呈正相关,相关性均不显着(P>0.05)。结果说明,虽然蝗虫种类相似,但植被组成的差异,会造成蝗虫群落的组成及动态上的差异。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此草原上蝗虫的监测及综合治理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二)遗传分化研究明确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蝗虫群落结构中,亚洲小车蝗、黄胫小车蝗是此草原中、晚期优势种蝗虫,发生密度大,是该区草业发展的重要威胁且该两种蝗虫分布广泛。为明确该两种蝗虫不同地理种群的生态适应性及其遗传分化,选用ISSR、mtDNA(线粒体DNA)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两种蝗虫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结构和基因交流模式,以期为该两种蝗虫制定防治策略提供遗传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1)对黄胫小车蝗各地理种群的线粒体DNA (mtDNA)的CO Ⅰ、Cytb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测序,在CO Ⅰ基因片段中检测到21种单倍型(GenBank登录号:KC297197-KC297217),单倍型遗传距离在0.003~0.027之间;在Cytb基因片段中检测到15种单倍型(GenBank登录号:KC484967~KC484981)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在0.002~0.007之间。基于mtDNA CO I、Cytb基因的单倍型构建的邻接系统发育进化树与单倍型网络图显示,黄胫小车蝗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分布格局较为混杂,未形成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2)基于ISSR分子标记,黄胫小车蝗总群体的Nei氏遗传指数为0.2628,各地理种群的数值在0.2171-0.2563之间;黄胫小车蝗总群体的Shannon信息指数为0.4129,各地理种群的数值在0.3257~0.3805之间。基于mtDNA CO I基因序列,黄胫小车蝗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为0.653,各地理种群的数值在0.423-0.790之间。基于mtDNA Cytb基因序列,黄胫小车蝗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为0.462,各地理种群的数值在0.125~0.625之间。研究结果显示黄胫小车蝗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表明其对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大的生存空间和适应潜力。(3)基于ISSR、mtDNA分子标记研究结果显示,黄胫小车蝗各地理种群的总固定系数Fst、遗传分化系数Gst均较低,基因流Nm均大于4: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黄胫小车蝗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较低;成对种群的遗传距离矩阵与采集地点地理距离的自然对数矩阵之间未呈现出显着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黄胫小车蝗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并未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地理隔离并非是导致黄胫小车蝗种群间遗传分化的主导因素。2.基于ISSR分子标记对亚洲小车蝗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显示。亚洲小车蝗总群体的Nei氏遗传指数为0.2339,各地理种群的数值在0.1738-0.2445之间。亚洲小车蝗总群体的Sbannon信息指数为0.3753,各地理种群的数值在0.2569~0.3568之间。表明该种蝗虫对于变化的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亚洲小车蝗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1155,基因流Nm为3.83,种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11.55%,种群内的变异占总变异的88.45%,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显着相关性。说明亚洲小车蝗种群间的遗传交流较为充分,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基因交流并未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

符伟,成燕清,王秋丽,魏娟,徐志德,张友军[6](2012)在《小菜蛾为害不同生育期秋甘蓝对产量的影响及经济阈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笼罩法测定了小菜蛾在秋甘蓝不同生育期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建立了产量损失率与小菜蛾虫口密度的回归关系式。结果表明,在秋甘蓝苗期、莲座期、结球始期和结球中后期秋甘蓝损失率(y)与小菜蛾虫口密度(x)关系式分别为:y=9.480 6x-2.586 2,y=3.621 8x-0.790 2,y=-0.210 7x2+6.698 1x-1.906 5和y=0.081 1x2-0.147 9x+0.405 4。根据经济阈值模型,秋甘蓝不同生育阶段的小菜蛾幼虫经济阈值分别为苗期0.54头/株,莲座期0.91头/株,结球始期0.67头/株,结球中后期6.08头/株。该研究为秋甘蓝小菜蛾的防治策略和经济阈值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吴青君,朱国仁,徐宝云,张友军[7](2011)在《小菜蛾在春茬甘蓝上的分布及其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系统调查了小菜蛾在春茬甘蓝不同生育期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甘蓝莲座期,小菜蛾的卵主要产在甘蓝近地面的茎部、叶柄和叶背等比较隐蔽的部位,包心初期,大量的小菜蛾幼虫集中在甘蓝的心叶进行为害,进入包心后期,小菜蛾主要在甘蓝的内叶为害,进入收获初期,小菜蛾转移到外叶为害。据此,甘蓝的包心初期和后期是对小菜蛾进行防治的两个重点时期,结合科学合理施药,在甘蓝的整个生长季节施药23次即可有效控制小菜蛾的为害。

刘艳,张泽华,王广军[8](2011)在《草地蝗虫防治的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草地蝗灾连年发生,严重威胁着畜牧业发展和北方生态安全。经济阈值和生态阈值作为蝗虫防治的决策依据,是草地植保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对国内外有关害虫防治经济阈值和生态阈值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概述整理,全面总结了我国在草地蝗虫防治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2个阈值在实际应用中的关系。目前,本领域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难以有效指导草地上复杂的蝗虫灾变形势,为此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马小蕊[9](2010)在《几种生物农药对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取田间试验和系统调查方法,研究了奥绿一号、阿维菌素和Bt3种生物农药对春、秋两季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几种生物农药对甘蓝田主要优势害虫的影响春甘蓝田系统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21种,其中害虫9种,捕食性天敌12种。害虫主要优势种为菜青虫和菜蚜。3种生物农药对菜青虫和菜蚜均有显着的控制作用,在整个调查期间,奥绿一号、阿维菌素和Bt处理区菜青虫和菜蚜的种群总数量分别仅为空白对照区的26.1%、20.9%和21.8%。秋甘蓝田系统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23种,其中害虫10种,捕食性天敌13种。害虫主要优势种为斜纹夜蛾和菜蚜。3种生物农药在施药后短期内对斜纹夜蛾和菜蚜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后期斜纹夜蛾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在整个调查期间,奥绿一号、阿维菌素和Bt处理区斜纹夜蛾和菜蚜的种群总数量分别为空白对照区的81%、86%和92%。2几种生物农药对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主要特征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奥绿一号、阿维菌素和Bt3种生物农药对春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总个体数有明显的影响,害虫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天敌数量也有所下降,对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影响较小。3种生物农药对秋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总个体数也有明显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小于春甘蓝田,对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影响不明显。3几种生物农药对甘蓝田益害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奥绿一号、阿维菌素和Bt3种生物农药对春甘蓝田益害比有一定影响,药剂处理后益害比均较空白对照区有所提高。3种生物农药对秋甘蓝田益害比的影响较大,在药剂处理后益害比均大幅提高,但在秋甘蓝生长后期由于斜纹夜蛾种群数量迅速上升益害比较对照区有所下降。总体上看,3种供试生物农药处理均能提高甘蓝田的益害比,有助于保护和加强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丁晓蕾[10](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二、菜青虫为害春甘蓝不同生育期对产量的影响及经济阈值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菜青虫为害春甘蓝不同生育期对产量的影响及经济阈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菜粉蝶热激蛋白70(HSP70)基因的分子特性及其对杀虫剂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杀虫剂处理
    1.3 RNA提取和cDNA第1链合成
    1.4 菜粉蝶HSP70基因鉴定与序列分析
    1.5 基因表达谱分析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菜粉蝶HSP70基因序列分析
    2.2 HSP70基因系统进化
    2.3 PrHsp70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
    2.4 PrHsp70基因在LD20剂量杀虫剂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3 讨论

(2)对烟粉虱具有驱避作用的几种植物筛选及芹菜对该虫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设施蔬菜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
    1 烟粉虱的危害
    2 设施蔬菜烟粉虱的发生
        2.1 设施蔬菜的发展
        2.2 烟粉虱对蔬菜品质的影响
        2.3 烟粉虱对蔬菜产量的影响
    3 目前生产上烟粉虱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繁殖力强,世代重叠严重
        3.2 寄主广泛,且具有迁移习性
        3.3 抗药性的产生和增强
        3.4 设施蔬菜面积的不断增加
        3.5 防治方法不当
        3.6 烟粉虱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6.1 技术比较单一
        3.6.2 系统观念单薄
    4 烟粉虱的绿色防控技术
        4.1 绿色防控技术的原理
        4.2 常用烟粉虱绿色防控技术
        4.2.1 农业防治
        4.2.2 物理防治
        4.2.3 生物防治
        4.2.4 化学防治
    5 本研究的意义及技术路线初定
        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对烟粉虱具有驱避作用的植物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烟粉虱对6种植物的选择性测定
        1.2.2 烟粉虱对6种植物的颜色反应测定
        1.2.3 烟粉虱对6种植物的嗅觉反应测定
        1.2.4 低嗜好性植物田间驱虫性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烟粉虱对6种供试植物的选择性
        2.2 间作芹菜对蔬菜烟粉虱的影响
        2.3 间作葱对蔬菜烟粉虱的影响
        2.4 间作韭菜对蔬菜烟粉虱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芹菜不同种植方式对3种蔬菜上烟粉虱控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芹菜间作对辣椒上烟粉虱的影响
        1.2.2 芹菜周植对辣椒上烟粉虱的影响
        1.2.4 芹菜不同种植方式对番茄烟粉虱的影响
        1.2.5 烟粉虱调查方法
        1.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芹菜不同种植方式对辣椒烟粉虱的影响
        2.1.1 芹菜不同间作密度对辣椒烟粉虱的影响
        2.1.2 芹菜周植方式对辣椒上烟粉虱的影响
        2.2 芹菜不同种植方式对黄瓜上烟粉虱的影响
        2.2.1 芹菜不同间作密度对黄瓜上烟粉虱的影响
        2.2.2 芹菜周植对黄瓜上烟粉虱的影响
        2.3 芹菜不同种植方式对番茄上烟粉虱的影响
        2.3.1 芹菜不同间作密度对番茄上烟粉虱的影响
        2.3.2 芹菜周植对番茄上烟粉虱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芹菜生物活性物质筛选及对烟粉虱的驱避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芹菜茎叶中挥发性物质测定
        1.2.2 芹菜茎叶中主要活性物质的筛选
        1.2.3 挥发物田间驱虫试验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芹菜茎叶主要挥发物
        2.2 主要挥发物对烟粉虱的生物活性
        2.3 两种挥发物对田间烟粉虱的驱避作用
    3 讨论
第五章 设施黄瓜烟粉虱的区域性生态控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基地概况
        1.2.2 试验处理
        1.2.3 数据调查及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虫源对蔬菜大棚烟粉虱迁入的影响
        2.2 黄板对迁入大棚烟粉虱的诱杀作用
        2.3 黄板与引诱剂共用对黄瓜烟粉虱的控制作用
        2.4 黄板与芹菜共用对黄瓜烟粉虱的控制作用
    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工作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3)氯虫苯甲酰胺对菜青虫田间种群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菜青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1.1.1 菜青虫防治现状
        1.1.2 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
        1.1.3 菜青虫防治方式
    1.2 菜青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1.2.1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点滴法
        1.2.2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浸叶法
        1.2.3 菜青虫危害春甘蓝研究现状
    1.3 解毒酶解毒代谢作用
        1.3.1 解毒酶的解毒机理
        1.3.2 酯酶
        1.3.3 谷胱甘肽-S-转移酶
    1.4 氯虫苯甲酰胺及其研究进展
        1.4.1 氯虫苯甲酰胺发展简介
        1.4.2 氯虫苯甲酰胺生化特性
        1.4.3 氯虫苯甲酰胺作用方式
        1.4.4 国内外氯虫苯甲酰胺生产现状
        1.4.5 氯虫苯甲酰胺在植物体内的移动-传导作用
        1.4.6 氯虫苯甲酰胺残留和药效研究慨况
    1.5 鱼尼丁钙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
        1.6.1 半定量PCR
        1.6.2 实时荧光定量PCR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氯虫苯甲酰胺对不同龄期菜青虫毒力测定试验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氯虫苯甲酰胺对菜青虫幼虫室内毒力测定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3 氯虫苯甲酰胺对菜青虫幼虫毒力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氯虫苯甲酰胺对菜青虫田间控制作用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虫
        3.1.2 田间寄主
        3.1.3 主要试剂
        3.1.4 氯虫苯甲酰胺对菜青虫幼虫田间残效测定
        3.1.5 氯虫苯甲酰胺对菜青虫幼虫田间药效试验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氯虫苯甲酰胺对菜青虫田间残效分析
        3.2.3 菜青虫田间试验
        3.2.4 2011年田间药效试验
        3.2.5 2012年田间药效试验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菜青虫解毒酶活力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虫
        4.1.2 寄主
        4.1.3 主要试剂
        4.1.4 试虫处理
        4.1.5 活性测定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亚致死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对3龄菜青虫CarE比活力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氯虫苯甲酰胺对菜青虫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5.2.2 氯虫苯甲酰胺敏感与抗性菜青虫种群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差异
        5.2.3 间断词喂对敏感菜青虫不同发育阶段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5.2.4 连续和间断饲喂对敏感菜青虫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6.1 氯虫苯甲酰胺高效防治菜青虫田间施药方案
    6.2 氯虫苯甲酰胺对菜青虫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差异性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4)小菜蛾对Bt抗性机理及湖南地区综合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小菜蛾概况
        1.1 十字花科作物与小菜蛾
        1.2 小菜蛾适生区和分布
        1.3 小菜蛾防治现状和经济损失
    2 小菜蛾抗药性发展及治理
        2.1 小菜蛾抗性发展概述
        2.2 小菜蛾Bt抗性进展
        2.3 小菜蛾抗性治理
    3 小菜蛾BT抗药性机制
        3.1 小菜蛾Bt抗药性模型
        3.2 小菜蛾Bt抗药性遗传
    4 昆虫BT毒素受体及其功能
        4.1 氨肽酶N(APN)
        4.2 类钙粘蛋白(CAD)
        4.3 碱性磷酸酶(ALP)
        4.4 糖脂类(Glycolipid)
    5 荧光定量PCR中内参基因的筛选与评价
        5.1 荧光定量PCR简介
        5.2 荧光定量PCR工作原理
        5.3 荧光定量PCR中内参基因的筛选与评价
    6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6.1 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
        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菜蛾基因表达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处理
        1.4 总RNA提取
        1.5 cDNA合成
        1.6 实时定量PCR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候选基因转录后表达水平分析
        2.2 生物因子条件下内参基因稳定性
        2.2.1 生长发育阶段
        2.2.2 不同组织
        2.2.3 不同品系
        2.3 非生物因子条件下内参基因稳定性
        2.3.1 温度
        2.3.2 光周期
        2.3.3 药剂
        2.3.4 机械受伤
        2.4 不同试验条件下推荐内参基因
        2.5 内参基因稳定性验证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小菜蛾BT抗敏品系APN4基因克隆与结构功能预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Bt毒素
        1.3 供试试剂
        1.4 APN4基因克隆
        1.4.1 小菜蛾中肠总RNA的提取
        1.4.2 cDNA的合成
        1.4.3 全长引物设计
        1.4.4 基因全长的扩增
        1.4.5 PCR产物纯化与回收
        1.4.6 连接、转化及细菌培养
        1.5 基因测序及APN4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菜蛾中肠总RNA的提取
        2.2 小菜蛾APN4基因全长扩增
        2.3 质粒DNA的提取
        2.4 小菜蛾Cry1Ac抗性和敏感品系APN4基因全长序列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小菜蛾BT可能受体基因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总RNA提取
        1.3 cDNA合成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菜蛾钙粘蛋白抗敏品系表达水平
        2.2 小菜蛾氨肽酶抗敏品系表达水平
        2.3 小菜蛾碱性磷酸酶抗敏品系表达水平
        2.4 小菜蛾APN2在Bt毒素诱导下表达水平
    3 小结与讨论
        3.1 钙粘蛋白基因与Bt抗性
        3.2 氨肽酶基因与Bt抗性
        3.3 碱性磷酸酶基因与Bt抗性
        3.4 小结
第五章 小菜蛾BT抗性种群生命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主要仪器和材料
        1.4 试验方法
        1.4.1 卵期观察
        1.4.2 幼虫期观察
        1.4.3 蛹期观察
        1.4.4 成虫寿命观察
        1.4.5 成虫繁殖力观察
        1.4.6 两性生命表构建
        1.4.7 小菜蛾Bt抗性种群对不同Bt毒素蛋白敏感性生物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敏品系特定年龄存活率
        2.2 抗敏品系特定年龄生命期望
        2.3 抗敏品系特定年龄生殖贡献值
        2.4 抗敏品系生命表参数
        2.5 对不同毒素蛋白的敏感性
    3 小结与讨论
        3.1 两性生命表
        3.2 小菜蛾适合度代价
        3.3 小菜蛾对不同Bt毒素蛋白的敏感性及交互抗性
第六章 湖南地区小菜蛾种群动态及抗药性水平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种群动态调查方法
        1.3 抗性水平监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菜蛾种群动态
        2.1.1 湖南长沙地区小菜蛾种群动态
        2.1.2 湖南怀化地区小菜蛾种群动态
        2.1.3 湖南春秋甘蓝上小菜蛾种群动态
        2.2 小菜蛾抗药性水平监测
        2.2.1 小菜蛾对不同药剂的敏感基线
        2.2.2 湖南长沙怀化地区小菜蛾对不同药剂的抗药性水平
    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湖南地区小菜蛾综合治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甘蓝小菜蛾防治指标研究
        1.1.1 田间栽培管理
        1.1.2 供试虫源
        1.1.3 试验方法
        1.1.4 测产与分析
        1.2 药剂混配联合毒力与防治效果
        1.2.1 供试药剂
        1.2.2 供试虫源
        1.2.3 室内毒力测定
        1.2.4 混配剂联合毒力测定
        1.2.5 混配田间防治效果
        1.3 小菜蛾综合防控体系研究
        1.3.1 试验材料
        1.3.2 试验处理
        1.3.3 调查方法
        1.3.4 产量与品质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蓝小菜蛾防治指标研究
        2.1.1 不同接入虫量对甘蓝产量的影响
        2.1.2 不同生育阶段的经济阈值估算
        2.2 药剂混配联合毒力与防治效果
        2.2.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2.2.2 混配田间防治效果
        2.3 小菜蛾综合防控体系
        2.3.1 秋甘蓝小菜蛾种群动态
        2.3.2 不同处理对甘蓝品质的影响
        2.3.3 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
    3 小结与讨论
        3.1 甘蓝小菜蛾防治指标研究
        3.2 药剂混用防治小菜蛾效果
        3.3 小菜蛾综合防控体系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蝗虫群落结构及亚洲小车蝗、黄胫小车蝗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草原蝗虫的研究概况
        1.1 草原蝗虫的地理分布
        1.2 草原蝗虫群落结构
        1.3 放牧干扰等对草原蝗虫群落的影响
        1.4 蝗虫的种群遗传分化
        1.5 草原蝗虫生态阈值与经济阈值的研究
        1.6 草原蝗虫的防治
    2 种群遗传结构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
        2.1 等位酶
        2.2 RAPD
        2.3 RFLP
        2.4 AFLP
        2.5 mtDNA
        2.6 微卫星分子标记
        2.7 ISSR
        2.8 MP-PCR
        2.9 SNP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科尔沁草原蝗虫群落组成及区系地理成分
    1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概况
        1.3 调查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蝗虫种类组成
        2.2 区系地理成分
    3 讨论
第三章 科尔沁草原蝗虫群落的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时间结构
        2.2 空间结构
    3 讨论
第四章 科尔沁草原蝗虫群落多样性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蝗虫群落的多样性
        2.2 蝗虫群落的相似性
    3 讨论
第五章 科尔沁草原蝗虫群落集团结构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1.2 数据采集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集团的划分
        2.2 PCA结果
        2.3 生态位宽度
        2.4 生态位重叠
    3 讨论
第六章 科尔沁草原蝗虫群落与植物群落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被调查结果
        2.2 蝗虫调查结果
        2.3 群落多样性
    3. 讨论
第七章 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及基因流分析
    第一节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1.4 引物筛选
        1.5 反应体系的建立
        1.6 电泳检测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3 ISSR—PCR扩增结果
        2.4 遗传多样性
        2.5 遗传相似性
        2.6 遗传距离
        2.7 遗传分化
    第二节 基于线粒体CO Ⅰ和Cyt6基因序列的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1.4 PCR扩增和产物测序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泳检测及测序结果
        2.2 碱基组成及序列变异
        2.3 单倍型分析
        2.4 单倍型系统进化分析
        2.5 遗传多样性及中性检验
        2.6 遗传分化分析
        2.7 分子变异分析
        2.8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
    第三节 讨论
        1 分子标记的选择
        2 单倍型分析
        3 遗传多样性
        4 遗传分化与基因流
第八章 亚洲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及基因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1.4 引物筛选
        1.5 反应体系
        1.6 电泳检测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ISSR—PCR扩增结果
        2.2 遗传多样性
        2.3 遗传相似性
        2.5 遗传距离
        2.6 遗传分化
    3 讨论
第九章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6)小菜蛾为害不同生育期秋甘蓝对产量的影响及经济阈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栽培管理
    1.2 供试虫源
    1.3 试验方法
    1.4 测产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接入虫量对甘蓝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生育阶段的经济阈值估算
3 讨论

(7)小菜蛾在春茬甘蓝上的分布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作物品种
    1.2小菜蛾分布规律调查
    1.3药剂防治试验
    1.4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小菜蛾不同虫态在春茬甘蓝上的分布规律
    2.2延庆试验不同施药次数的防治效果
    2.3南口试验不同施药次数的防治效果
3讨论

(8)草地蝗虫防治的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害虫防治经济阈值的研究进展
2 害虫防治生态阈值的研究进展
3 我国草地蝗虫防治的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研究动态
    3.1 草地蝗虫防治的经济阈值研究
    3.2 草地蝗虫防治的生态阈值研究
    3.3 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在蝗虫防治应用中的思考
4 蝗虫防治阈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4.2 建议

(9)几种生物农药对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1.2 生物农药的研究
    1.3 十字花科蔬菜田害虫的发生防治情况
        1.3.1 化学防治
        1.3.2 生物防治
        1.3.3 天敌的利用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和试验处理
        3.1.1 甘蓝品种
        3.1.2 试验地点
        3.1.3 供试药剂
        3.1.4 试验处理
    3.2 田间调查和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几种生物农药对春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4.1.1 春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
        4.1.2 奥绿一号处理对春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4.1.3 阿维菌素处理对春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4.1.4 Bt处理对春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4.2 几种生物农药对秋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4.2.1 秋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
        4.2.2 奥绿一号处理对秋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4.2.3 阿维菌素处理对秋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4.2.4 Bt处理对秋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5 讨论
6 结论
    6.1 几种生物农药对甘蓝田主要优势害虫的影响
    6.2 几种生物农药对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主要特征指数的影响
    6.3 几种生物农药对甘蓝田益害比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

(10)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四、菜青虫为害春甘蓝不同生育期对产量的影响及经济阈值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菜粉蝶热激蛋白70(HSP70)基因的分子特性及其对杀虫剂胁迫的响应[J]. 丁朝阳,赵乐,刘苏,李茂业. 昆虫学报, 2021
  • [2]对烟粉虱具有驱避作用的几种植物筛选及芹菜对该虫控制作用研究[D]. 衡森. 扬州大学, 2017(01)
  • [3]氯虫苯甲酰胺对菜青虫田间种群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D]. 邓放.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4]小菜蛾对Bt抗性机理及湖南地区综合治理研究[D]. 符伟.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5]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蝗虫群落结构及亚洲小车蝗、黄胫小车蝗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D]. 孙嵬.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1)
  • [6]小菜蛾为害不同生育期秋甘蓝对产量的影响及经济阈值研究[J]. 符伟,成燕清,王秋丽,魏娟,徐志德,张友军. 植物保护, 2012(04)
  • [7]小菜蛾在春茬甘蓝上的分布及其防治研究[J]. 吴青君,朱国仁,徐宝云,张友军. 植物保护, 2011(02)
  • [8]草地蝗虫防治的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研究进展[J]. 刘艳,张泽华,王广军. 草业科学, 2011(02)
  • [9]几种生物农药对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D]. 马小蕊.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5)
  • [10]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不同生长期对白菜毛虫侵染春白菜产量及经济阈值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