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跖骨骨折一例报告

特殊跖骨骨折一例报告

一、特殊跖骨骨折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白雪[1](2019)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急腹症患者72例,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综合检测对比,计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准确性。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达到94.44%,其中急性盆腔炎诊断符合率为93.75%,黄体破裂、宫颈粘连以及处女膜闭锁诊断符合率为100%,异位妊娠诊断率为91.66%,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率为92.8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供准确的检查结果,且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可反复使用等优良特点,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冯斌,宋伟,王旨,李博,周世红[2](2019)在《跖骨骨岛1例》文中研究说明骨岛(bone island),也称内生骨疣(enostosis),是松质骨内成熟的骨性结节,外形大致呈鸟巢状,多发生于骨盆、股骨及其他长骨,无临床症状,临床无需特殊处理。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本文报道了发生于跖骨的骨岛1例。

楚明[3](2018)在《DR与CT用于诊断足部外伤跖跗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DR与CT用于足部外伤跖跗骨骨折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5例足部外伤跖跗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50)与参照组(n=45),参照组采用DR检查,研究组采用CT检查,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检查关节面分离和压缩塌陷程度的检出率分别为:71.11%、62.00%,分离程度(7.35±3.52)mm、压缩程度(7.26±3.85)mm,均显着高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5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得出共存在133处跖跗骨骨折,DR检出108处,准确率为81.20%;CT检出129处,准确率为96.99%,研究组显着高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与CT用于足部外伤足部外伤跖跗骨骨折诊断中,均可进行有效检查,但CT具有更高准确度与密度分辨率,可适用于多种较为复杂的骨折中,临床应用价值高。

倪国骅[4](2016)在《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文中指出肢体因创伤、感染、血管疾患、医源性因素如皮瓣切取术后等原因均可造成皮肤缺损,有的出现骨及肌腱、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外露。轻者影响肢体功能,创面经久不愈,长期换药或住院,无法参加工作,生活质量下降,重者出现外露骨组织坏死,骨感染,血管栓塞,神经、肌腱坏死,有时不得不截除肢体。为了能治愈皮肤缺损创面,现临床常用外用中药、皮肤移植植皮、皮瓣转移或移植、皮下埋置扩张器、皮肤牵拉等多种治疗皮肤缺损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可以完美地修复皮肤缺损,每一种方法均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中药治疗只能解决较小的皮肤缺损,较大创面和骨外露创面难以用此法治愈,植皮手术对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的创面效果良好,但骨外露及肌腱等重要组织外露的创面、关节部位均不适合,皮瓣移植或转移虽能解决骨外露等难题,但手术技术要求较高,皮内埋置扩张器皮肤扩张不适宜新鲜创面的皮肤缺损,皮肤牵张术(皮外扩张法)需有一定的器械,并且易发生疼痛、皮缘坏死、牵张器脱落等并发症,影响其在临床应用。因应用皮肤牵张术扩张的皮肤外观、质地、毛发生长、感觉等与正常皮肤完全相似,因此,探索新的皮肤牵张手术方式成为临床的需要。第一部分: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皮肤缺损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医用硅胶管与骨圆针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以6只白色家猪为动物实验模型,将每只猪的两侧背部分别制成一处皮肤缺损(每只猪的皮肤缺损位于相同部位,两边对称),创面大小定为12cm×8cm,6只猪共12个创面,其中实验组8个创面(编号1-8),对照组4个创面(编号9-12),实验组创面用自行设计的皮肤弹性牵张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创面仅覆盖碘伏纱布,无菌敷料包扎。术后实验组置于能限制猪活动的特制猪笼,使实验猪的四肢活动受限,每天换药,观察皮缘及受牵张皮肤色泽、毛细血管反应,创面缩小情况及乳胶管的张力,根据以上情况重新调整乳胶管的拉力,对照组术后每天常规换药。结果:实验组创面每日缩小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尤以前3天最为突出,第6天创面即可对合。对照组创面每日缩小面积较小,经统计学处理与实验组创面每日缩小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行设计的以医用硅胶管与骨圆针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能够促进皮肤扩张,快速闭合创面。第二部分: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利用骨圆针与医用乳胶管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四肢皮肤缺损的可行性,介绍其手术方法,分析其手术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术后注意事项,本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15年2月,采用骨圆针与医用乳胶管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70例四肢皮肤缺损的患者,其中男49例,女21例,年龄1656岁,平均35岁。皮肤缺损位于足踝部12例,小腿38例,大腿8例,手部8例,肩部4例;创伤后肢体皮肤坏死致皮肤缺损28例,肢体筋膜室高压切开后所致皮肤缺损面积16例,皮瓣远端坏死后所致皮肤缺损8例,皮瓣切取术后供区皮肤缺损10例,糖尿病足皮肤缺损8例;伴有骨折27例,神经及血管损伤15例;感染创面18例;皮肤缺损面积10cm×16cm2cm×3cm。将皮肤缺损的创面清创,然后以两枚骨圆针从分别从切口两侧缘的一端穿入,自另一端穿出,若创缘皮肤不规整将骨圆针截短以多根短骨圆针固定,以无菌乳胶管横向联结相对的两枚骨圆针,收紧乳胶管,使皮肤受到一定的张应力,骨圆针牵拉皮缘相互靠近,观察皮缘毛细血管反应,判断皮缘供血情况,确定皮缘成活不受影响后维持乳胶管张力,打结,无菌敷料覆盖创面,术后应用扩血管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根据创面大小及有无感染确定是否应用抗菌素,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确定使用何种抗菌素,观察皮缘血供情况及乳胶管的张力,及时调整乳胶管的松紧度,敷料有渗透时及时更换敷料。皮缘对合后行皮肤间断缝合术,若创面不能完全消失,创面缩小后可行植皮术。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经持续皮肤弹性牵张不需植皮及其它手术处置,最终创面完全闭合;好转:经持续皮肤弹性牵张创面缩小,勿需行皮瓣修复,但仍需行植皮手术;无效:经皮肤弹性牵张一周创面无缩小,仍需行植皮或皮瓣手术修复。结果:完全治愈61例,患者经皮肤牵张后,创面消失,其中36例一次牵张成功,皮缘对合后直接行间断缝合术,10例因创面大、牵张时间长或因感染出现骨圆针从皮缘处切穿皮肤脱落,再次给予穿针继续牵张,最终创面消失,行皮肤间断缝合或皮缘换药愈合。好转7例,使本需行皮瓣手术方能治愈的创面经皮肤弹性牵张后创面缩小,采用植皮手术治愈。无效2例,创面无明显缩小,仍需行植皮或皮瓣转移手术修复。有效率达97.1%,随访614月,创面无复发,无渗出,扩张后的皮肤无臃肿,毛发生长正常,触痛觉正常,外伤所致的皮肤缺损扩张的皮肤色泽同正常皮肤,弹性良好,因血管病变等原因所致的皮肤缺损扩张的皮肤在早期色泽较深,经3个月至半年不等的时间皮肤颜色逐渐同周围皮肤色泽,弹性稍差。结论:利用骨圆针与医用乳胶管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可使皮肤得到扩张,能达到消除创面或使创面面积减小的目的,是治疗四肢皮肤缺损的有效手术方法,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术后的观察与处理同样需重视,采用此手术方法,可使具备手术适应证的骨外露创面避免采用皮瓣移植这一复杂手术,使创面面积减小或完全闭合,避免植皮手术或减少取皮的面积,避免患者其它部位的损伤或本已受伤较重的肢体因需皮瓣移植手术进一步损伤。第三部分: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的力学研究目的:研究皮肤弹性牵张法牵张皮肤时作用于每单位长度皮肤上力的大小及每条硅胶管上力大小,为皮肤弹性牵张法确定安全牵拉力的参考值。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应用皮肤弹性牵张法的患者中选取10位患者,按接受手术顺序依次排序(1,2,3……10),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855岁,平均34岁。皮肤缺损均位于小腿,缺损面积3cm×2cm12cm×8cm,伴胫腓骨骨折7例,5例行外固定架固定,2例行钢板内固定,均不伴下肢主要血管损伤。于受伤后当天至一周内开始行皮肤弹性牵张术。在平行于患者皮肤缺损区域纵轴的长边,距离皮缘1.5cm处,自一端至另一端穿入1枚骨圆针,骨圆针位于靠近皮下组织的真皮层内,于相对侧置入另一枚骨圆针,然后以医用乳胶管分别穿过两枚骨圆针。长边皮缘长度3cm6cm时于长边皮缘中点穿过一条乳胶管,皮缘长度6cm9cm时平均穿过两条乳胶管,皮缘长度9cm12cm时平均穿过三条乳胶管,分别拉紧乳胶管,拉紧前在皮缘中点距离皮肤边缘2cm处标记皮肤测温点,以电子皮温计(北京恒奥德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测量牵拉前皮肤温度。先给予较大拉力,观察靠近骨圆针处皮肤毛细血管反应时间较周边皮肤明显延长或毛细血管无充盈时给予临时打结,然后逐一减小乳胶管牵拉力,观察毛细血管反应时间并测定皮肤温度。将已消毒的拉力仪挂钩钩于一侧骨圆针中点,固定对侧骨圆针,拉力仪牵拉骨圆针至乳胶管完全松弛时读取测量值即为皮肤所受到乳胶管的牵拉力。牵拉力除以乳胶管的条数即为每条乳胶管的拉力,牵拉力除以皮缘长度(cm)即为每单位长度皮肤上所受到的牵拉力。结果:10例患者平均每单位长度(cm)皮肤所受的牵拉力为1.11±0.22Kg,平均每个乳胶管所受牵拉力为4.18±0.38Kg。结论:应用皮肤弹性牵张法牵拉皮肤时每单位长度皮缘上所承受拉力的适宜数值为1.11±0.22Kg/cm,平均每个乳胶管所受牵拉力为4.18±0.38Kg。

鲁云清,桂一鑫,张德文,余超荣,张正鹏[5](2013)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切开复位方法,选用AO小钢板、螺丝钉、克氏针治疗20例Lisfranc关节损伤,损伤按Quenu-Kuss分型:A型5例;B型9例,其中B1型4例,B2型5例;C型4例,其中C1型3例,C2型1例。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8个月。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其中优5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7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效果良好。

郭智萍[6](2010)在《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一种有规律性的复合骨折,损伤中后踝多为隐匿性骨折,在普通平片下常常不能显示骨折线,此类骨折漏诊率极高。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多层螺旋CT和MRI组织分辨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对于后踝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也明显提高,如何优化影像检查的方法,减少漏诊,是临床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影像学表现对骨折进行分类和分型,了解后踝是否骨折及骨折块的详细信息,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减少由于治疗不当引起的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本研究对胫骨下1/3螺旋骨折患者进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此类骨折的影像学特点,评价各种方法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制定准确、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基础。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往往发生于扭伤、摔伤等低能量的损伤中,关于其损伤机制仍然停留在假说阶段,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甚少。收集下肢标本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探讨其损伤机制,深入理解这种合并损伤,有助于提高骨折复位质量。胫骨下1/3螺旋骨折,往往同时合并后踝骨折,当后踝受累复位不良时,踝关节的功能恢复较差;在应用髓内钉或者接骨板固定胫骨干骨折时,如果内固定物置放不当,可能使未移位的后踝骨折块分离;在踝关节康复锻炼的过程中,后踝骨折亦可能分离移位;这时需行石膏固定或者二次手术固定,尽管如此,踝关节发生创伤性关节炎风险增高。因此,对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患者,X线未能确诊是否有后踝骨折者,需行CT或MR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按损伤严重程度进行分型并制定手术方案,有助于提高该合并损伤的治疗效果。踝关节骨折是骨科的常见损伤,其中后踝骨折所占的比例高达25%。一般认为,单纯后踝骨折较少见,部分后踝骨折合并内踝、外踝、胫骨和腓骨(外踝以近部分)骨折。然而,目前较大样本的后踝骨折流行病学调查并不多见,为此,有必要对后踝骨折进行回顾性调查,以便了解后踝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提高后踝骨折诊治质量。第一部分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影像分析目的:对胫骨下1/3螺旋骨折患者进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此类骨折的影像学特点,评价各种方法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制定准确、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对151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进行了X线检查,对其中124例患者X线检查后踝为阴性者,在外伤后一周之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加重建及MR检查。多层螺旋CT重建层厚0.75mm,分别进行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1影像学资料所有X线、螺旋CT、MR图像均由两位骨关节影像诊断医师阅读,并对每个图像的诊断结果达成一致意见。观察内容包括:1.1胫骨下1/3螺旋骨折线的形态,以及骨折线与后踝骨折的关系。后踝骨折线的形态,是否移位。1.2对于后踝隐匿性骨折的CT及MR图像:影像医师在仅知晓患者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判断隐匿性骨折是骨小梁骨折,还是骨皮质骨折。观察踝关节脱位情况,以及是否合并腓骨骨折及其他损伤。2后踝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标准包括:多层螺旋CT上骨折的诊断标准为,贯穿正常的骨小梁的线形透亮影,边缘锐利,或骨皮质的不连续,或有骨折片的移位。若没有发现骨皮质骨折线,则认为是单纯骨小梁骨折。MR上骨折的标准为可以看到骨皮质骨折线,或骨小梁骨折线,或两者均有,骨折线区在STIR序列或T2WI序列应该表现为高信号。仅在STIR序列上出现的弥漫性高信号,被认为是骨髓水肿,不诊断为骨折。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层螺旋CT与MRI分别对于后踝骨小梁骨折和骨皮质骨折的显示能力的比较采用二项分布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1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的患者中,有126例(83.4%)发现合并后踝骨折,其中由多层螺旋CT和/或MR扫描发现后踝骨折有99例(78.6%)。1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影像学分型:?根据胫骨骨折线与后踝骨折的关系将骨折分为A、B两型,A型: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单纯后踝骨折,两处骨折线无连续;B型:胫骨下1/3螺旋骨折线向胫骨远端延伸,累及后踝。根据后踝骨折的影像表现及合并损伤的程度分为3度。Ⅰ度:后踝骨折片小于25%,无分离错位的隐匿性骨折;Ⅱ度:后踝骨折片小于25%,骨折片分离错位者,或后踝骨折片大于25%者,患者不合并踝关节脱位和/或腓骨骨折;Ⅲ度:后踝骨折后踝骨折片大于25%的骨折,伴踝关节脱位和/或腓骨骨折者。在本组病例中A型损伤91例,B型损伤35例。在本组病例中Ⅰ度损伤患者59例,Ⅱ度损伤48例,Ⅲ度损伤19例。2后踝隐匿性骨折的检出在151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患者的X线检查中,有27例检出合并有后踝骨折,X线诊断后踝骨折的敏感性为21.4%。对124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X线平片未显示后踝骨折患者,行多层螺旋CT、MR扫描后发现99例后踝骨折,多层螺旋CT检出81例,MR检出99例。多层螺旋CT对于隐匿性后踝骨折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5.5%。MR对于隐匿性后踝骨折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在99例后踝隐匿性骨折中累及骨皮质的骨折78例(78.8%),其中多层螺旋CT检出78例,MR检出51例。对于后踝隐匿性骨折累及骨皮质的显示,多层螺旋CT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MR的敏感性为65.4%,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72.7%。对于后踝隐匿性骨折的显示MR敏感性高于多层螺旋CT,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后踝隐匿性骨折累及骨皮质的诊断,多层螺旋CT的敏感性明显高于MR(p<0.05)。结论:1.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发生率很高,占胫骨螺旋骨折的83.4%,后踝隐匿性骨折的发生率占78.6%。2. X线平片显示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仅有21.4%,因此对于X线片没有显示后踝骨折的胫骨下1/3螺旋骨折,应常规行多层螺旋CT或MR扫描。3.多层螺旋CT扫描后MPR成像,可提高对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多层螺旋CT和MRI在显示骨折细节上各有利弊,多层螺旋CT显示骨皮质骨折优于MR。MR显示骨折伴随的骨髓水肿敏感,可以作为诊断隐匿性骨折的金标准。第二部分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损伤机制的初步探讨目的:探讨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方法:收集成人完整小腿标本23具,包括新鲜截肢标本15具,福尔马林浸泡的防腐小腿标本8具,经CT和MRI检查除外骨折。根据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损伤机制,分别模拟小腿前倾踝关节中立位、小腿直立踝关节跖屈位、小腿直立踝关节背伸位以及小腿直立踝关节跖屈足旋前内翻位,应用自凝牙托粉将小腿标本固定于自制夹具,将夹具分别连接于NWS-10000扭转试验机、BOSE生物力学试验机和CSS-44020生物力学试验机。NWS-10000扭转试验机组给予外旋或内旋外力直至胫骨骨折,BOSE生物力学试验机组给予不同的垂直负荷同时施予50NM的旋转外力,CSS-44020生物力学试验机在给予垂直负荷的同时人为施予外旋作用力。试验结束后所用标本行CT、MRI检查,以观察有无胫骨骨折和/或后踝骨折。结果:在NWS-10000扭转试验机组,标本在旋转扭矩增加至72-107NM时胫骨发生骨折;本组标本在内旋作用力下胫骨下1/3发生骨折线自外下斜向内上的螺旋形骨折,在外旋作用力下胫骨下1/3发生骨折线自内下斜向外上的螺旋骨折,本组一具防腐小腿标本发生后踝骨折。在BOSE生物力学试验机组,标本分别固定于小腿前倾位踝关节中立位和小腿直立踝关节跖屈位,分别给予不同的垂直负荷同时施予50NM的外旋扭矩,本组仅1例固定于小腿前倾踝关节中立位的患者发生后踝骨折,其他标本未发生后踝骨折。本组标本均未发生胫骨干骨折,1例因轴向负荷过大导致胫骨远端粉碎骨折,其余各例发生踝关节半脱位或脱位。CSS-44020生物力学试验机组标本分别固定于小腿直立踝关节跖屈足内翻旋前位或足内翻旋后位,1例标本在施予近端夹具的外旋作用力下,发生踝关节脱位,2例标本在同时施予胫骨近端和远端旋转外力直接作用下发生胫骨干双处螺旋骨折,均未见后踝骨折。结论:本次生物力学实验证实了小腿近端在外旋暴力作用下会发生骨折线自内下至外上的胫骨下1/3螺旋骨折;本组试验分别在小腿直立踝关节跖屈位无垂直负荷的防腐标本和小腿前倾踝关节中立位垂直负荷下的标本模拟出后踝骨折,但是不易在其他标本上重复。第三部分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临床分型及治疗目的:了解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损伤特征,测量后踝骨折块的径线,对这种合并损伤进行分型,据此制定治疗方案并检验其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我院诊治的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根据AO骨折分型、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分度进行统计。应用CT和MRI自带测量软件测量后踝骨折块的高度、宽度和长度,应用AUTOCAD2004软件测量后踝骨折块宽度占胫骨远端关节面长度的比例,并分析后踝骨折块不同径线之间的关系。根据胫骨下1/3螺旋骨折线与后踝骨折的关系将其分为A型损伤和B型损伤,B型损伤多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受累和踝关节其他部位损伤;据此制定手术方案指导其治疗,统计胫腓骨骨折和后踝骨折手术方式和使用的固定器械。术后定期随访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可视化疼痛评估量表和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共126例患者,男性98例,女性28例,年龄39.9±16.7岁,左侧51例,右侧75例。其致伤机制以摔伤、扭伤和交通事故为主。后踝骨折经X线确诊27例,经CT确诊81例,经MRI确诊99例。根据AO骨折分型,42节段A型骨折104例,B型骨折21例,C型骨折1例;43节段骨折包括B型损伤119例和C型损伤7例。A型损伤91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单纯后踝骨折,两者为独立骨折。B型骨折35例,伴发损伤包括单纯胫骨远端关节面粉碎骨折2例,胫骨远端关节面单纯压缩骨折4例,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粉碎骨折8例,踝关节半脱位9例,踝关节脱位3例,内踝骨折6例,外踝骨折3例等。本组患者112例腓骨骨折。测量显示后踝骨折块平均长度是9.9 mm(5.8-27.4mm),平均宽度是13.2mm (11.1-39.5mm),平均高度是28.5mm ( 9.6-48.3mm) ,后踝骨折占胫骨远端关节面的比例为0.36±0.14(0.07-0.61)。本组2例患者行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124例行手术治疗。A型损伤胫骨下1/3螺旋骨折患者1例行外固定,78例应用髓内钉固定,10例应用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应用钢板固定1例,克氏针固定6例,空心螺钉固定11例,拉力螺钉固定17例;B型骨折患者中,胫骨下1/3螺旋骨折外固定架固定2例,接骨板固定33例;后踝骨折接骨板固定4例,拉力螺钉固定24例。术中后踝无移位或劈裂。术后随访,胫骨下1/3螺旋骨折25例3个月、83例患者6个月,15例患者9个月达到了骨折愈合标准,3例患者胫骨下1/3螺旋骨折不愈合,2例应用石膏固定的胫骨下1/3螺旋骨折畸形愈合;后踝骨折107例3个月、29例6个月骨折月骨折愈合。患者12个月89例患者获得随访,行VAS评分,骨折部位疼痛得分为0.1±1.1(0-4);主动活动时疼痛得分为0.2±1.5(0-5);负重行走时疼痛得分为0.5±1.1(0-7);行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得分86.7±9.6(58-98)。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我院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损伤特点,根据胫骨骨折线是否直接累及后踝将其分为A型损伤和B型损伤,A型损伤占多数,B型损伤多伴有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塌陷骨折和踝关节其他部位骨折。根据分型指导治疗,患者骨折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第四部分566例后踝骨折的流行病学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河北省骨科医院诊治的后踝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利用图片存档及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及病案查询系统,整理并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3年间诊治的后踝骨折患者X线片以及病历等资料,统计其性别、年龄、损伤部位、伴发的内踝骨折、外踝骨折以及胫腓骨骨折部位等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回顾性研究共调查我院3年间后踝骨折患者566例,具有如下特点:男性多于女性,男性患者的高发年龄为31~40岁;女性患者的高发年龄为51~60岁;左侧多于右侧,双侧最少;单纯后踝骨折少,仅59例(10.42%);507例(89.58%)伴发其他部位骨折,其中伴同侧腓骨骨折最为多见,其他常见伴发骨折脱位依次为内踝骨折、外踝骨折、胫骨骨折、踝关节半脱位和脱位、距骨和跟骨骨折以及前踝和跖骨骨折。本组294例后踝骨折同时合并胫骨和/或腓骨骨折,其中154例合并腓骨骨折,85例同时合并胫腓骨折,仅合并胫骨骨折者最少,只有55例。单纯后踝骨折中,同时合并胫腓骨骨折最为常见;后踝骨折合并内踝骨折患者中,伴发腓骨骨折最为常见;后踝骨折合并外踝骨折的患者中,伴发胫骨骨折最为常见。致伤原因以摔伤、扭伤等低能量损伤为主。本组住院患者467例,其中男性298例,女性169例,平均年龄40.1岁;致伤原因以扭伤、交通事故和摔伤为主;18名患者伴发软组织、血管、神经等损伤。住院患者中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结论:本次调查揭示了我院3年间诊治后踝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提高对后踝骨折严重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陈吉平,张勇军,张迪华,曾波[7](2010)在《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的治疗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全厚皮片原位回植治疗效果。方法:26例肢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采用清创后全厚皮片原位回植修复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本组26例患者回植皮肤全部存活18例,成活90%以上4例,成活80%以上2例,成活50%左右2例,经Ⅱ期再清创作邮票状植皮后痊愈。均随访2~16个月,平均6个月,26例患者皮片均成活,皮肤颜色正常,弹性良好,伤肢的色泽、外型、功能均恢复满意,感觉恢复良好。结论:脱套皮肤修剪成全厚皮片原位回植术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李岩[8](2006)在《TINI形状记忆合金治疗特殊形状部位骨折98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孟宪杰,莫勋南,姚太顺,任志凯,赵庆安,姚小锐,常旭东,陈柯,莫湘涛[9](1998)在《经皮钳外固定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后的固定问题,作者对经皮钳外固定治疗方法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经皮钳固定在第3跖骨基底部外背侧和第1楔骨内侧或第1跖骨基底部内侧,分析认为固定作用相当于Lisfranc韧带的作用,或是相当于在第1、2跖骨基底部之间临时建造了一条跖骨基底间横韧带,固定原理符合跖跗关节的解剖基础。选择性治疗27例,23例解剖复位,3例近解剖复位,1例复位失败。随访24例,平均5年7个月,采用Arntz标准,优16例,良6例,可2例,差0例。认为本法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推荐经皮钳外固定作为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首选治疗方法

高琼[10](2017)在《下肢骨外露的修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归纳并总结下肢骨外露的多种修复方法,统计对比相关骨外露病例资料,讨论不同部位及不同面积的最合适的修复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下肢骨外露患者18例,其中电击伤1例、车祸损伤12例、高处坠落伤2例、重物砸伤2例、生活损伤1例。骨外露部位:胫腓骨11例、跟骨3例、足踝3例、跖骨1例。常规的骨外露修复方法有六种,分别是:非手术治疗(VSD负压封闭引流或常规换药)、直接拉拢缝合、游离皮片移植修复、局部皮瓣移植修复、轴型皮瓣移植修复、游离皮瓣移植修复[1-3]。下肢骨外露的病情一般较为复杂,常采用多种修复方法联合治疗。此18例患者中,行直接拉拢缝合有1例,行VSD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游离皮片移植有2例,行VSD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游离皮片移植和局部皮瓣移植有1例,行VSD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游离皮片移植和轴型皮瓣移植有13例,行游离皮片移植联合轴型皮瓣移植有1例。收集纳入研究的这18例患者的临床相关数据,如清创后创面面积的大小、术后并发症的种类、住院时间的长短、手术的次数、罹患其他疾病的类型,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骨外露创面彻底清创后,行直接拉拢缝合的有1例,修复创面面积为2cm×3cm,术后缝合伤口愈合良好,治愈出院。行VSD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游离皮片移植的有2例,修复创面的面积分别是3cm×3cm、3cm×4cm,术后移植皮片全部成活,供皮区愈合良好,患者对治疗效果较满意。行VSD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游离皮片移植和局部皮瓣移植的有1例,修复创面的面积为1.5cm×1.5cm,术后皮瓣远端缺血坏死,再次给予清创缝合术后封闭创面。行VSD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游离皮片移植和轴型皮瓣移植的有13例,修复最小的创面面积为1cm×1cm、最大创面的面积为10cm×20cm,术后2例皮瓣远端成活欠佳,后续给予清创联合VSD负压封闭引流后可封闭残余创面,其余11例患者术区移植的带蒂轴型皮瓣均成活良好,且供瓣部位修复效果满意。在出院后三个月、半年、一年的电话随访中,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效果满意,并证实手术未遗留任何功能障碍,下肢站立行走活动自如。行游离皮片移植联合轴型皮瓣移植的有1例,修复创面面积为1.5cm×6cm,术后观察:皮瓣远端部分组织因缺血出现坏死、缺损,经换药后由新生肉芽组织覆盖创面、填补缺损,达到治愈状态。结论:下肢骨外露的修复方法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骨外露的部位、创面的面积、局部组织的条件、患者整体的健康情况、患者自身的意愿。目前直接拉拢缝合适用于清创后骨外露面积小、可无张力缝合的创面;足背区和足底非负重区的骨外露,主要采用游离植皮移植;胫骨前区、足底负重区、以及清创后面积较大的部位,首先考虑选择应用局部皮瓣移植或轴型皮瓣填补缺损、修复创面;而对于清创后面积过大、或当移植轴型皮瓣手术风险过大、且供瓣区域与受瓣区域的血管口径接近时,可考虑采用游离皮瓣移植的方法修复创面。复杂或难治性骨外露患者,在其生命体征平稳后,积极控制全身感染、减少感染引起的应激反应及毒血症等,彻底清除局部坏死组织及异物,并可在早期选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或常规换药、促进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的生长,待肉芽组织覆盖创面后行游离皮片移植、皮瓣转移覆盖术可获得良好效果。

二、特殊跖骨骨折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殊跖骨骨折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准确率
3 讨论

(2)跖骨骨岛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2.1 临床表现
    2.2 影像学表现
    2.3 鉴别诊断

(3)DR与CT用于诊断足部外伤跖跗骨骨折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关节面分离程度与压缩程度比较
    2.2 两组骨折诊断的准确度比较
3 讨论

(4)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意义及现状
        四肢皮肤缺损的原因
        四肢皮肤缺损的治疗方法
        皮肤牵张术的研究及应用
    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
    研究贡献与创新
    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 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皮肤缺损的可行性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材料
        1.2.2 动物选择及分组
        1.2.3 皮肤缺损模型制作
        1.2.4 治疗方法
        1.2.5 观察测量及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创面闭合情况
        1.3.2 创面减小情况对比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2.1 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四肢创伤性皮肤缺损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2.1 一般资料
        2.1.2.2 手术方法
        2.1.2.3 术后处理
        2.1.3 结果
        2.1.4 典型病例
        2.1.5 讨论
        2.1.6 结论
    2.2 皮肤弹性牵张法闭合小腿骨筋膜室高压减张切口
        2.2.1 引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2.1 一般资料
        2.2.2.2 手术方法
        2.2.2.3 术后处理
        2.2.3 结果
        2.2.4 典型病例
        2.2.5 讨论
        2.2.6 结论
    2.3 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四肢皮瓣供区创面
        2.3.1 引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2.1 一般资料
        2.3.2.2 手术方法
        2.3.2.3 术后处理
        2.3.3 结果
        2.3.4 典型病例
        2.3.5 讨论
        2.3.6 结论
    2.4 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皮瓣远端坏死
        2.4.1 引言
        2.4.2 材料与方法
        2.4.2.1 一般资料
        2.4.2.2 手术方法
        2.4.2.3 术后处理
        2.4.3 结果
        2.4.4 典型病例
        2.4.5 讨论
        2.4.6 结论
    2.5 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糖尿病足皮肤缺损
        2.5.1 引言
        2.5.2 材料与方法
        2.5.2.1 一般资料
        2.5.2.2 手术方法
        2.5.2.3 术后处理
        2.5.3 结果
        2.5.4 典型病例
        2.5.5 讨论
        2.5.6 结论
第三部分 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的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一般资料
        3.2.2 手术方法
        3.2.3 测量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部分 总结及未来工作展望
    4.1 工作总结
        4.1.1 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皮肤缺损的机理
        4.1.2 皮肤弹性牵张术的优点
        4.1.3 皮肤弹性牵张术的适应证
        4.1.4 皮肤弹性牵张术的注意事项
        4.1.5 将单位长度皮缘受到的牵张力给予量化
        4.1.6 结论
    4.2 不足及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5)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6)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相关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影像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损伤机制的初步探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临床分型及治疗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河北省骨科医院后踝骨折的流行病学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隐匿性骨折影像诊断
综述二 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7)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麻醉。
        1.2.3 手术方法。
        1.2.4 术后处理。
2.结果
3.讨论

(8)TINI形状记忆合金治疗特殊形状部位骨折9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下肢骨外露的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
        2.2.1 彻底清创
        2.2.2 直接拉拢缝合
        2.2.3 VSD负压封闭引流、常规换药
        2.2.4 游离皮片移植
        2.2.5 皮瓣移植
        2.2.6 局部皮瓣移植
        2.2.7 轴型皮瓣移植
        2.2.8 游离皮瓣移植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典型病例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创面床准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特殊跖骨骨折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J]. 白雪.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66)
  • [2]跖骨骨岛1例[J]. 冯斌,宋伟,王旨,李博,周世红.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66)
  • [3]DR与CT用于诊断足部外伤跖跗骨骨折的临床价值[J]. 楚明. 双足与保健, 2018(08)
  • [4]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D]. 倪国骅. 郑州大学, 2016(03)
  • [5]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J]. 鲁云清,桂一鑫,张德文,余超荣,张正鹏. 内蒙古中医药, 2013(25)
  • [6]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相关研究[D]. 郭智萍.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1)
  • [7]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的治疗体会[J]. 陈吉平,张勇军,张迪华,曾波.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02)
  • [8]TINI形状记忆合金治疗特殊形状部位骨折98例临床观察[J]. 李岩.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6(09)
  • [9]经皮钳外固定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研究[J]. 孟宪杰,莫勋南,姚太顺,任志凯,赵庆安,姚小锐,常旭东,陈柯,莫湘涛. 中医正骨, 1998(04)
  • [10]下肢骨外露的修复[D]. 高琼. 兰州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特殊跖骨骨折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