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奈曼旗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内蒙古奈曼旗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一、内蒙古奈曼旗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乌义汉[1](2021)在《内蒙古奈曼旗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

刘峰[2](2021)在《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以奈曼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奈曼旗2000、2006、2012和2018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ENVI5.3和Arc GIS10.2的支持下,运用监督分类法对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空间分析模型、空间变化率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空间结构变化和利用程度变化特征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演替规律;并基于4期遥感数据计算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SI)和热度(LST)4个生态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RSEI生态指数模型,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与评价;最后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变化等级下的土地利用转移规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生态环境变化的作用强度进行研究,系统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生态响应。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2000-2018年奈曼旗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中沙漠化土地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耕地、林草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和林草地空间变化呈扩展型,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均呈衰退型;耕地和林草地与同期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幅度逐年增长,空间变化率指数逐年增加,沙漠化土地空间变化率指数均逐年下降;土地利用程度呈高度空间自相关,在空间上的聚集区域固定,高-高值聚集在南部黄土区,面积逐年减少,低-低值聚集在中部沙区,面积减少幅度较小。(2)绿度和湿度对奈曼旗生态环境质量起正面作用,干度和热度起负面作用;2000-2018年间RSEI均值增长0.2326,涨幅76.49%;生态环境质量差和较差的区域面积共减少了1654.06km2,优等级的区域面积增长高达1048.17km2,其中差和较差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沙区;研究期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域面积均大于退化区域,改善面积在2000-2006年间达到峰值,面积高达5327.60km2,占总面积的65.77%,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沙区;奈曼旗生态环境整体呈改善趋势,并趋于稳定,但局部仍会出现退化现象。(3)沙漠化土地、林草地和耕地变化对奈曼旗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为显着,其中当沙漠化土地向林草地和耕地大量转移时,改善最为显着;当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向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大量转移时,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在今后想要继续改善奈曼旗生态环境状态,需继续加大沙漠化治理,以及对林草地和耕地进行保护。

王洪双[3](2020)在《内蒙古奈曼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攀升,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农村治理污染的基础设施不足,污染源复杂多样、农民环保意识低、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居民最关注的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降低了村民的幸福感,也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做好顶层设计。本文以内蒙古奈曼旗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入村走访相结合,对奈曼旗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后发现农村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生活污染、农业污染、畜禽业污染、工业污染等方面,污染形式多样。但由于农村治理污染的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短缺、技术手段落后、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等原因,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行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仍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基于此,本文通过运用政府生态环境职能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针对我国农村特别是相对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农村的环境污染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实施、可复制的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试图从根本上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环境整体质量。

阿如汗[4](2020)在《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以内蒙古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乡村社会与城市各有独特的价值,都是人类值得珍视的重要生活方式。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加快推进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乡村的价值日渐被重新审视,乡村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被重估和重视,但是乡村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比仍显迟滞。在城乡各自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最终把城乡社会的特色优势结合起来,推进城乡的融合发展,使各族人民共同实现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乡村治理研究从发展和实践的角度看,其实就是乡村建设,就是如何为亿万中国农民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的生活而出主意、想办法。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使乡村社会治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新时代的治理要求,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机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振兴,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是乡村治理的目标。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各异,治理条件及治理问题亦不尽相同不同。内蒙古民族地区位于北部边疆地区,从国家领土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祖国北部生态屏障及民族关系和谐和睦等方面,作为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本文对内蒙古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社会治理问题,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问题及传统民族文化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入手,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进行研究。论文结构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对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社会治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在第四部分中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建议。

张甜[5](2020)在《保护式开发模式下奈曼旗荒漠化治理企业的激励措施研究》文中提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上千年的累积性作用,我国荒漠化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剧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化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我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均为荒漠化治理付出巨大且富有创造性的努力。奈曼旗是科尔沁沙地的典型区域,数十年来,奈曼旗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个人为治理当地荒漠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也取得了显着效果。但是,奈曼旗地区的荒漠化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仍需继续开展卓有成效的治理工作。奈曼旗的荒漠化治理模式可分为保护式治理、保护式开发治理和开发式治理这三种治理模式,其中保护式开发治理模式既能实现政府和社会公众所追求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目标,同时也可以实现微观经济主体所追求的经济效益目标,因而成为当地荒漠化治理的首选模式。但是,由于制度、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奈曼旗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成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了提升当地荒漠化治理成效,需要完善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激励措施,促使追逐自身利益的企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当地的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去。因此,当地政府应当通过加强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生态效益资金补奖以及税收减免力度、提高对环境生态资源资产的货币价值认可程度、延长企业经营权的许可年限、完善对企业的综合服务体系等措施,让企业治理荒漠化的经营行为得到应有的经济补偿,进而降低企业经营行为的外部性,保护企业的荒漠化治理行为及治理成效,使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李飞[6](2020)在《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辽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的地级市,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号召,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和区域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既是建设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途径,也是完成国家乡村扶贫、走向致富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通辽市经济建设的必经之路,因此研究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对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不仅可以提高通辽市乡村旅游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还会促进通辽市的社会发展,加强通辽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自然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做到有机统一,达到效益最大化。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进行整体把握;其次,明确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基础理论,然后,分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及其对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之后,对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进行具体分析;接着,通过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对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总结,对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启示,包括:提高游客生态旅游意识,加强生态旅游教育;加强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加强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推广;制定和实施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通过对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现实基础分析发现: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持续扩大;乡村生态旅游综合收入持续增长;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其发展取得了许多成就,包括:带动了农牧民收入增长;促进了关联产业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劳动力就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第三,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综合评价得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社会生活可持续发展水平,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也均呈增长趋势。第四,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整体层面上,经济产业可持续、社会生活可持续、环境生态可持续均通过了显着性水平检验,与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显着关系。具体来看,乡村生态旅游游客接待能力、乡村生态旅游经济收入、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乡村生态旅游就业率、农牧区人均收入、农牧区第三产业净收入、农牧区人均居民旅游消费、乡村森林覆盖率、乡村生态旅游业经济占比、乡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这些指标通过了模型检验,可以推断出这些指标对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乡村生态旅游业投资占比总投资比重、乡村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乡村废水排放总量、乡村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指标均没有通过模型检验,在一定层面制约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五,提出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具体包括:一是加大乡村生态旅游资金投入;二是提高乡村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三是要加大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四是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乌吉斯古楞[7](2020)在《西辽河平原区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辽河平原位于西辽河流域东部,松辽平原西部,平原区土质肥沃,被誉为“内蒙古粮仓”,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些年,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区域内出现了诸多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本区域的耕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为避免耕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开展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择西辽河平原典型农业区-内蒙古通辽市为研究区域,基于PSR模型构建耕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预警指标数据的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2-2017年通辽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确定警情等级。在此基础上,结合评价结果分析该区域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变规律,并引入障碍度诊断模型,找出制约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最后运用GM(1.1)模型预测2018-2022年通辽市耕地生态安全警情演变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时间尺度上,2002-2017年通辽市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程度由“重警”下降至“轻警”状态;警情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0.3823上升到2017年的0.6346,十六年间共增长0.2523,其中耕地生态安全压力系统指数波动下降,状态和响应系统指数逐年增长。空间尺度上,2002-2017年全市各旗(县)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有明显的好转趋势,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程度由中部地区向周边地区逐渐降低,耕地生态系统不断完善。总体来说,通辽市耕地生态安全警情指数不断上升,但耕地生态环境仍面临一定的威胁,需要进一步加大耕地生态保护力度。(2)2002-2017年间制约通辽市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单位耕地化肥负荷、单位耕地农药负荷、人均水资源量、耕地灌溉保证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2002-2017年通辽市耕地生态安全各子系统障碍度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别,其中压力子系统障碍度整体上最高且波动上升,2017年压力子系统障碍度占总系统障碍度的50%以上;其次为状态子系统障碍度,呈波动下降趋势;响应子系统障碍度指数最小且波动下降。(3)2018-2022年通辽市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程度逐渐下降,警情指数稳步增长,到2022年警情指数将达到0.7910,年均变化幅度0.0261。压力子系统指数由2017年的0.1152下降至2022年的0.0852;状态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指数由2017年的0.2345和0.2850增长至2022年的0.2683和0.5032。(4)通过分析2002-2017年通辽市耕地生态安全警情演变趋势,结合研究区耕地现状提出以下排警对策与建议: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提高耕地保护意识、加大耕地的投入、加强耕地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相协调、建立耕地生态安全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

马冬梅[8](2020)在《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统筹山水林湖草系统治理,可见草原治理问题已经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草原生态治理,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尽管国家通过实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草原生态建设工程等方式促进草原生态呈现局部好转态势,但是整体恶化问题仍在继续,草原生态治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当前中国草原生态破坏、草场沙化退化等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通辽市是典型的草原生态破坏严重地区之一,担负着中国北疆重要生态保护屏障的作用,解决草原生态治理问题已经成为通辽市的首要任务。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草原生态治理,研究地点选取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概况,展开问卷设计并拟定访谈提纲,以获取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促进对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的现实情况进行系统性的了解,有助于探索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1章是绪论。首先是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和国外关于草原生态治理的研究现状,然后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构思本研究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明确本研究的主体内容,并指出该内容可能存在的创新点。第2章是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界定本研究涉及的两个核心概念,即生态治理和草原生态治理,通过对治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进行整理与总结,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是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现状分析。主要包括治理概况和治理成效两部分内容,治理概况部分,分别从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式、治理举措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治理成效基于对治理概况研究,主要体现在多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草原沙化速度有效遏制、草原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草原火灾预防日益增强。第4章是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现存的问题及其成因。首先是实地调查,依次从调查问卷设计、问卷发放与回收、信度效度分析、样本统计分析进行详细阐述,实地调查是为探索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当前的需求点。然后是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公众被动参与治理,政府治理职责缺位,生态政策执行不力,生态项目落实不到位,生态资金投入不足。最后是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公众参与认知不足,政府治理理念认识滞后,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足,项目主管部门协调困难,草原生态资金来源单一。通过对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现存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便于后续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更具有效的对策。第5章是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的对策建议。针对为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现存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主要包括提升公众参与认知,推动政府治理理念更新,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完善主管部门协调机制,着力构建多元筹资渠道。第6章是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得出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对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展望。

李洁[9](2020)在《碳中和视角下农牧交错带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建立于自然循环基础上的农业产业,在全球的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户作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主体,其所追求的高效益、低风险的生产目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干扰严重,该问题在生态脆弱的农牧交错带尤为凸显。这样碳失衡的生产方式不但不利于全球205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更不利于农户长久的增产增收。随着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探寻有利于农业碳中和的生产方式势在必行。而农业碳中和实现的关键在于源头的控制与治理,源头管控的关键在于生产者行为的规范,因此,开展农户生产行为的研究对于实现农业碳中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农户生产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作为典型调研区域,从心理主观与外界客观两个角度,对有关的农业碳中和农户生产行为展开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旨在厘清农户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并为制定促进农户实施农业碳中和生产行为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从理论角度对农户生产行为特性、生产行为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类型展开分析。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与基础理论发现,农户在生产决策过程中不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与投入成本的最小化,也会追求公平、互惠、利他与满意等目标,同时尽可能规避不确定条件下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农户是追求效用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有限理性人,其生产行为是经过价值判断后才会采取的行动。借助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保护动机理论模型以及技术接受理论模型,结合农业碳中和的实现途径,利用生态环境演变的MA分析框架,本文构建了农业碳中和相关的农户生产行为形成机理框架,即农户生产行为的实施决定于其生产意愿,而意愿的产生则取决于两点,一是农户对于现有行为存在威胁的认知与感知程度,另一个是农户对于将要采取的生产行为所持有的行为效果、自我能力以及主观规范的评价。因此,农户行为认知、农户行为主观评价、农户生产意愿组成了心理主观因素,受到外界客观因素影响共同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作用。其次,依托于理论分析所构建的农户生产行为分析框架,本文从实证角度,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开展验证性与探索性的分析与探讨。利用描述性统计法,对农户行为认知水平、农户行为主观评价状况、农户生产意愿以及农户行为的采纳现状作出分析,发现农户现阶段呈现出认知水平有限、主观行为评价不够积极、生产意愿较高、行为采纳水平一般的特点。利用SEM结构方程模型,对自我行为评价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农户生产意愿的形成机理展开研究。发现农户的行为效果评价对自我能力评价水平以及自我能力评价水平对主观规范均有积极的显着影响。农户生产意愿的形成机理与理论分析框架中的描述一致,农户的严重性与易感性认知水平,以及农户的行为效果评价、自我能力评价与主观规范对于生产意愿均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其中严重性认知影响最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多元层级回归法以及Logit-ISM模型,探讨了外界客观因素对农户行为认知、农户行为主观评价、农户生产意愿以及行为实施的影响状况。研究发现: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社会特征均会对上述内容产生不同的影响;农户信息获取能力、环境责任感以及生产习惯越强,意愿向行为转化效率越高;出现农资购买困难、突发性的灾害以及农户行为评价消极三种状况时,会直接导致行为与意愿的悖离;农户较高的风险厌恶特点会阻碍农户生产行为的发生。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本文结合激励理论内容构建了农户行为优化的机制与体系。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制度的缺乏与体系的不健全是造成行为采纳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利用规范性研究的方法,结合激励理论内容,提出了以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成本与收益均衡以及因地制宜为原则的生产行为优化机制,即内部激励机制、外部激励机制、内部约束机制与外部约束机制。依据机制内容构建了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农户成长培训体系以及制度与法律体系。

舒心心[10](2019)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沙地生态治理研究 ——以科尔沁沙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生态文明在扬弃以往各种文明的基础上,着力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转型,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荒漠化蔓延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生产力丧失、资源体系破坏和经济贫困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被称为地球的“癌症”。科尔沁沙地荒漠化是生态失衡的恶劣结果,是由生态脆弱性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交织作用所导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草原荒漠化进程加剧,致使曾经“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的科尔沁草原逐渐沦为科尔沁沙地。当前,作为中国四大沙地之首的科尔沁沙地,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探寻摆脱生态困境、谋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是时代赋予的艰巨课题。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反思科尔沁沙地荒漠化过程,探究其成因,寻求实现其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对科尔沁沙地荒漠化防治进行研究,既能够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于构筑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美丽中国梦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论文的研究与写作,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分析为前提,以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为基础,以探索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的具体对策为目标。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主张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构建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思想方法,有机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挖掘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保护思想。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为构建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寻求理论依据和有效途径。通过实地调查开展具体研究,深入了解科尔沁沙地生态恶化的现状,分析其生态危机产生的复杂原因以及开展生态治理面临的特殊困境,结合国内外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丰富经验,进而提出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构建的对策和建议,探寻实现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的具体路径。论文是由绪论和四章正文以及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其中,论文的主体部分在第二至第四章,论文的核心部分是第五章。结语部分对论文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概述。结合科尔沁沙地自然环境状况及其荒漠化历程,分析当前时代背景下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寻构建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的理论依据。遵循一般和个别相统一、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理论与科尔沁沙地具体生态实践相结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之上,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依据,合理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构建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第3章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问题及成因分析。进入21世纪,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初见成效,率先在全国四大沙地中实现治理速度大于破坏速度,有效遏制荒漠化蔓延。但是在进一步推进生态治理过程中面临一系列严峻的问题,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中的经济中心主义、法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成为当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制约因素。为摆脱生态治理困境,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结合观念、法制、心理、人口等多个视角探寻科尔沁沙地生态危机的成因,从而为提出沙地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具体有效的路径奠定基础。第4章介绍发达国家与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与启示。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了工业文明阶段,也较早地品尝了工业文明带来的苦果,经济社会发展深受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困扰,居民生活陷入了严峻的生存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生态实践,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措施,积累了成功经验和经典范例,对于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第5章新时代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的对策探究。这一章是论文写作的落脚点。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批判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以及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结合西方发达国家与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通过采取提升生态文明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制度、健全法律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培育生态公民、引导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国际交流、加强区域合作等一系列具体途径,推进科尔沁沙地生态状况持续良性逆转,再现天蓝、地绿、风轻、水净的美丽图景,实现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双赢”之路。结语。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实践创新。新时代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为指导,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治理,继续努力推进沙地生态良性逆转,构筑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内蒙古奈曼旗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奈曼旗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以奈曼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地利用分类方法
        1.2.2 沙漠化土地利用
        1.2.3 生态环境质量
        1.2.4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质量关系
        1.2.5 空间自相关
        1.2.6 科尔沁沙地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土壤与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3.1 遥感数据来源
    3.2 数据预处理
        3.2.1 辐射定标
        3.2.2 几何校正
        3.2.3 图像镶嵌与裁剪
        3.2.4 大气校正
        3.2.5 波段融合
    3.3 土地利用演替规律研究
        3.3.1 土地利用分类
        3.3.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3.3.3 动态变化空间分析模型
        3.3.4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率指数
        3.3.5 土地利用程度空间自相关
    3.4 RSEI遥感生态指数构建
        3.4.1 绿度指标构建
        3.4.2 湿度指标
        3.4.3 干度指标
        3.4.4 热度指标
        3.4.5 构建RSEI生态指数模型
    3.5 技术路线图
4 土地利用演替规律分析
    4.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4.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4.2.1 转移矩阵分析
        4.2.2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速率分析
        4.2.3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率指数分析
    4.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特征
        4.3.1 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变化
        4.3.2 土地利用程度全局空间自相关
        4.3.3 土地利用程度局部空间自相关
    4.4 本章小结
5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5.1 生态因子主成分分析
    5.2 评价指标分析
        5.2.1 绿度(NDVI)指标分析
        5.2.2 湿度(WET)指标分析
        5.2.3 干度(NDSI)指标分析
        5.2.4 热度(LST)指标分析
    5.3 遥感生态指数分析
        5.3.1 RSEI变化分析
        5.3.2 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5.3.3 生态环境质量差值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
    6.1 生态环境变化类型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6.2 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生态环境变化的作用强度
    6.3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奈曼旗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驱动因素
        7.1.2 奈曼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7.1.3 研究不足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内蒙古奈曼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简要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农村环境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政府生态环境职能理论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二章 奈曼旗农村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现状
    第一节 奈曼旗农村环境的污染源头分析
        一、生活垃圾污染
        二、农业生产污染
        三、养殖业生产污染
        四、工业生产污染
    第二节 奈曼旗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现状
        一、空气质量有所好转
        二、土壤改造有所改善
        三、厕所改造有序开展
    第三节 奈曼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治理区域较复杂
        二、治理成效易反弹
        三、资金投入不足
        四、污染监管不到位
第三章 奈曼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治理主体参与不足
        一、政府生态环境职能缺位
        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三、社会组织参与不足
        四、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
    第二节 治理制度不健全
        一、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
        二、公众参与没有保障
        三、收费制度收效甚微
    第三节 治理手段有限
        一、行政手段不到位
        二、技术手段落后
        三、道德约束不足
第四章 国内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典型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典型案例
        一、日本广岛县的经验
        二、美国得州沃思堡的经验
    第二节 国内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
        一、吉林省通化县的连片整治模式
        二、浙江省嘉善县的生态农业模式
    第三节 国内外政府环境治理经验的启示
        一、重视环境治理的法制建设
        二、确保环境治理的农民主体地位
        三、保证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
第五章 改善奈曼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环境污染的源头治理
        一、种植业的污染治理
        二、畜禽的污染治理
        三、企业的污染治理
        四、生活垃圾的污染治理
    第二节 构建多元主体的治理网络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加强乡镇企业社会责任
        三、加强第三方相关组织培养
        四、提高农民参与度
    第三节 建立健全治理制度与机制
        一、制定必要的制度保障
        二、建立权力协调机制
        三、建立多元化监督机制
    第四节 优化治理手段
        一、加大经济手段
        二、提高科技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以内蒙古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主要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核心概念
    (二)基本理论
二、固日班花苏木社会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固日班花苏木基本概况
    (二)固日班花苏木社会治理现状
    (三)固日班花苏木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三、固日班花苏木社会治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参与不足
    (二)人口外流,治理人才不足
    (三)传统道德社会治理功能呈弱化趋势
    (四)治理观念断层
    (五)公共服务不充分不平衡
    (六)环保意识滞后
四、固日班花苏木社会治理对策建议
    (一)加强村两委的领导作用
    (二)提高人才返乡回流吸引力
    (三)恢复乡村传统的治理功能
    (四)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公众参与力度
    (五)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六)强化生态发展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保护式开发模式下奈曼旗荒漠化治理企业的激励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介绍
        2.1.1 荒漠化
        2.1.2 保护式开发
        2.1.3 激励措施
        2.1.4 利益连接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科斯定理
        2.2.3 公共产品理论
3 奈曼旗荒漠化基本情况
    3.1 奈曼旗的自然条件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与水文条件
        3.1.3 地貌特征
        3.1.4 土地利用及沙化情况
        3.1.5 自然资源
    3.2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3 奈曼旗荒漠化的成因及影响
        3.3.1 奈曼旗荒漠化成因
        3.3.2 奈曼旗荒漠化的影响
4 奈曼旗荒漠化治理的现状分析
    4.1 奈曼旗荒漠化治理的基本模式
        4.1.1 保护式治理
        4.1.2 开发式治理
        4.1.3 保护式开发治理
        4.1.4 三种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4.2 奈曼旗荒漠化治理的政策实施情况
        4.2.1 生态治理政策
        4.2.2 企业参与治理的保障政策
    4.3 奈曼旗荒漠化治理的成效
        4.3.1 荒漠化治理的生态成效
        4.3.2 荒漠化治理的经济成效
        4.3.3 荒漠化治理的社会成效
5 制约企业保护式开发治理荒漠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企业保护式开发治理行为
        5.1.1 企业概况
        5.1.2 企业保护式开发行为的具体表现
    5.2 限制企业进行荒漠化治理行为的因素分析
        5.2.1 制度因素
        5.2.2 市场因素
        5.2.3 技术因素
6 激励企业保护式开发治理行为的完善措施
    6.1 加强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生态效益资金补奖
        6.1.1 利用招商引资项目加大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6.1.2 加大对保护是开发治理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6.1.3 加强对企业保护式开发治理荒漠化经营收入的税收减免力度
        6.1.4 提高对环境生态资源资产的货币价值认可程度
    6.2 借助打造蒙医药之旗的契机鼓励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发展
    6.3 加大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土地长效利用的优惠力度
        6.3.1 延长对企业保护式开发治理荒漠化经营权的许可年限
        6.3.2 降低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土地承包费用
        6.3.3 鼓励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采取多样的土地流转方式
    6.4 完善政府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综合服务体系
        6.4.1 提高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市场服务保障水平
        6.4.2 提高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技术服务保障水平
        6.4.3 完善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利益保障体系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旅游
        2.1.2 乡村生态旅游
        2.1.3 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2.2 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两山”理论
第3章 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3.1 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借鉴
        3.1.1 美国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
        3.1.2 日本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
        3.1.3 泰国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
    3.2 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对通辽市的启示
        3.2.1 提高游客生态旅游意识,加强生态旅游教育
        3.2.2 加强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3.2.3 加强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推广
        3.2.4 制定和实施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4章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
    4.1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4.1.1 自然条件
        4.1.2 社会条件
        4.1.3 经济条件
        4.1.4 政策条件
    4.2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4.2.1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布
        4.2.2 乡村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持续扩大
        4.2.3 乡村生态旅游综合收入持续增长
        4.2.4 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4.3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成就
        4.3.1 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
        4.3.2 促进了关联产业发展
        4.3.3 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4.3.4 促进劳动力就业
        4.3.5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4.4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类型
        4.4.1 生态采摘体验型
        4.4.2 乡村休闲度假型
        4.4.3 “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复合型
第5章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5.1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5.1.2 评价指标的确定
    5.2 评价对象及数据来源
    5.3 评价方法
        5.3.1 熵值法
        5.3.2 灰色关联度分析
    5.4 评价结果分析
        5.4.1 整体及各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分析
        5.4.2 各维度通辽市整体及各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分析
第6章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6.1 基本假设条件
    6.2 模型构建及共线性诊断
        6.2.1 模型构建
        6.2.2 共线性诊断
    6.3 回归分析
        6.3.1 经济产业、社会生活、环境生态整体层面的回归分析
        6.3.2 各指标层面回归分析
    6.4 影响因素分析
第7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加大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7.2.2 提高乡村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7.2.3 加大乡村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力度
        7.2.4 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附表1
作者简介
致谢

(7)西辽河平原区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安全
        2.1.2 耕地生态安全
        2.1.3 耕地生态安全预警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承载力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地关系理论
        2.2.4 预警理论
3 耕地生态安全预警评价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耕地利用现状
        3.1.4 耕地生态概况
    3.2 耕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PSR模型
        3.2.2 预警指标选取的原则
        3.2.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4 预警指标解析
    3.3 耕地生态安全预警评价
        3.3.1 指标标准化处理
        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3 预警值的确定
        3.3.4 警度的划定
        3.3.5 障碍因子诊断
4 耕地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结果分析
    4.1 耕地生态安全警情时序变化分析
        4.1.1 综合警情评价结果分析
        4.1.2 子系统警情评价结果分析
    4.2 耕地生态安全警情空间变化分析
        4.2.1 空间类型变化
        4.2.2 空间格局的演变
    4.3 耕地生态安全预警障碍因素分析
        4.3.1 指标层障碍因子诊断
        4.3.2 子系统障碍因子诊断
5 耕地生态安全警情演变趋势预测
    5.1 GM(1.1)模型
        5.1.1 数据的检验与处理
        5.1.2 模型的建立
        5.1.3 模型检验
    5.2 预测结果与分析
        5.2.1 综合警情预测结果分析
        5.2.2 子系统警情预测结果分析
6 耕地生态安全排警对策与建议
    6.1 科学使用化肥农药
    6.2 加大耕地的投入
    6.3 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相协调
    6.4 加强耕地生态建设
    6.5 建立耕地生态安全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生态治理
        2.1.2 草原生态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现状分析
    3.1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概况
        3.1.1 治理主体
        3.1.2 治理对象
        3.1.3 治理方式
        3.1.4 治理举措
    3.2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成效
        3.2.1 多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3.2.2 草原沙化速度有效遏制
        3.2.3 草原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3.2.4 草原火灾预防日益增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现存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实地调查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4.1.3 信度效度分析
        4.1.4 样本统计分析
    4.2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现存的问题
        4.2.1 公众被动参与治理
        4.2.2 政府治理职责缺位
        4.2.3 生态政策执行不力
        4.2.4 生态项目落实不到位
        4.2.5 生态资金投入不足
    4.3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4.3.1 公众参与认知不足
        4.3.2 政府治理理念滞后
        4.3.3 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足
        4.3.4 项目主管部门协调困难
        4.3.5 草原生态资金来源单一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提升公众参与认知
        5.1.1 提高政策理解能力
        5.1.2 充分调动参与积极性
    5.2 推动政府治理理念更新
        5.2.1 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5.2.2 大力扭转传统政绩观
        5.2.3 重新定位政府治理角色
    5.3 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质
        5.3.1 增强执法人员开拓意识
        5.3.2 提高执法人员专业能力
    5.4 完善主管部门协调机制
        5.4.1 加强执法部门沟通
        5.4.2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5.5 着力构建多元筹资渠道
        5.5.1 加大政府生态资金投入
        5.5.2 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注入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所发文章

(9)碳中和视角下农牧交错带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户生产行为影响农业碳平衡
        1.1.2 农业环境问题治理进入新时期
        1.1.3 特殊的农牧交错带,需要探寻相匹配的发展模式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碳中和相关研究
        1.2.2 农业与“碳”相关研究
        1.2.3 碳中和相关的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1.2.4 农牧交错带相关研究
        1.2.5 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文章可能的创新
        1.6.2 文章研究的不足
    1.7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碳中和
        2.1.2 农户
        2.1.3 农户生产行为
        2.1.4 农户生产意愿
        2.1.5 农牧交错带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相关理论
        2.2.2 行为人理论
        2.2.3 行为经济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2.5 激励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农户生产行为模型构建与调查设计
    3.1 农业碳中和体系构建与驱动机制分析
        3.1.1 农牧交错带的碳中和体系构建
        3.1.2 碳中和农业实现的驱动因素分析
    3.2 农户生产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3.3 碳中和农业相关的农户生产行为理论模型变量说明
    3.4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3.4.1 问卷设计流程
        3.4.2 研究区域选取与概况
        3.4.3 数据获取与样本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农户行为认知水平与行为主观评价研究
    4.1 农户行为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4.1.1 认知分类与考察
        4.1.2 农户行为认知现状分析
        4.1.3 农户行为认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4.2 农户行为主观评价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4.2.1 行为主观评价分类与问题设置
        4.2.2 行为主观评价现状分析
        4.2.3 行为主观评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农业碳中和相关生产意愿形成机理分析
    5.1 农户生产意愿现状分析
        5.1.1 农户生产意愿的测度方式
        5.1.2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1.3 农户生产意愿现状描述与分析
    5.2 影响农户生产意愿变量的选取与假说的提出
    5.3 影响农户生产意愿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5.3.2 计量结果分析
        5.3.3 农户生产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识别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农业碳中和相关生产行为决策机制分析
    6.1 农户碳中和相关生产行为现状分析
        6.1.1 碳中和生产行为测度方式
        6.1.2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测
        6.1.3 农户生产行为现状描述与分析
    6.2 碳中和生产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研究
        6.2.1 变量选取与假说提出
        6.2.2 实证检验与结果
    6.3 碳中和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
        6.3.1 悖离因素的变量选取与说明
        6.3.2 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4 农户风险偏好对生产行为决策影响研究
        6.4.1 农户风险偏好对生产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6.4.2 农户风险偏好测度
        6.4.3 实证检验与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生产行为优化机制与体系的构建
    7.1 构建农户碳中和生产优化机制的必要性
        7.1.1 宣传不到位,农户的认知水平低
        7.1.2 激励机制缺乏,农户碳中和生产意愿一般
        7.1.3 约束机制缺乏,农户逆向选择行为普遍
    7.2 优化机制建立原则
        7.2.1 激励与约束机制并重原则
        7.2.2 成本与收益均衡原则
        7.2.3 因地制宜原则
    7.3 生产行为优化机制构建
    7.4 生产行为优化体系构建
        7.4.1 技术支撑体系
        7.4.2 农户成长体系
        7.4.3 法律保障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农户生产行为是影响农业碳中和实现的关键因素
        8.1.2 农户行为认知与感知水平较低
        8.1.3 农户碳中和生产行为评价水平一般
        8.1.4 农户碳中和生产意愿普遍较高
        8.1.5 行为决策受到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
        8.1.6 碳中和生产行为亟需配套的扶持政策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碳中和生产行为农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10)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沙地生态治理研究 ——以科尔沁沙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概述
    2.1 科尔沁沙地概况
        2.1.1 科尔沁沙地自然环境特征
        2.1.2 科尔沁草原荒漠化的历史过程
    2.2 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2.2.1 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态生产力
        2.2.2 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2.3 筑牢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安全稳定屏障
    2.3 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
        2.3.2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2.3.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生态伦理思想
        2.3.5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
第3章 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十八大以来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取得的成就
        3.1.1 草原沙化治理呈现良性逆转
        3.1.2 初步建立功能较为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
        3.1.3 探索形成多样化沙地生态综合治理模式
        3.1.4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3.2 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3.2.1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3.2.2 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
        3.2.3 经济中心主义观念严重
        3.2.4 管理不善与制度缺失
    3.3 科尔沁沙地荒漠化成因分析
        3.3.1 敏感脆弱的自然环境
        3.3.2 过度利用土地的经济活动
        3.3.3 重经济轻生态的观念因素
        3.3.4 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制约束
        3.3.5 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垦
        3.3.6 快速增长的人口因素
第4章 发达国家与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4.1 发达国家与地区生态问题及治理经验
        4.1.1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与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
        4.1.2 发达国家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法律保障
        4.1.3 发达国家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制度约束
        4.1.4 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1.5 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
    4.2 发达国家与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4.2.1 开展绿色运动,增强环保意识
        4.2.2 推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4.2.3 加强制度建设,推行环保政策
        4.2.4 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加大惩处力度
        4.2.5 加大技术投入,实现科技创新
第5章 新时代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对策探究
    5.1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家园
        5.1.1 确立有机整体论世界观
        5.1.2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
        5.1.3 确立生态化思维方式
    5.2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生态环保体制建设
        5.2.1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树立环保政绩观
        5.2.2 推动改革创新,实现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5.2.3 重视文化教育,培育生态公民
    5.3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5.3.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
        5.3.2 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绿色产业
        5.3.3 引领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
    5.4 实行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障生态治理良性发展
        5.4.1 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5.4.2 建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体系
        5.4.3 完善环境立法,严格生态治理执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内蒙古奈曼旗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奈曼旗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 乌义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以奈曼旗为例[D]. 刘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内蒙古奈曼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研究[D]. 王洪双.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以内蒙古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为例[D]. 阿如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保护式开发模式下奈曼旗荒漠化治理企业的激励措施研究[D]. 张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7]西辽河平原区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D]. 乌吉斯古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马冬梅. 西南大学, 2020(06)
  • [9]碳中和视角下农牧交错带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D]. 李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10]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沙地生态治理研究 ——以科尔沁沙地为例[D]. 舒心心. 吉林大学, 2019(11)

标签:;  ;  ;  ;  ;  

内蒙古奈曼旗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