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大师钟景文教授

民俗学大师钟景文教授

一、民俗学大师钟敬文教授(论文文献综述)

陈勤建[1](2021)在《与日本“中国民话之会”及相关学者交流印象记》文中研究指明最早,我得知日本有个"中国民话之会",是1979年夏天,在北京师范大学红楼钟老——钟敬文教授寓所书房里,从他老人家对我学术训导中获悉的。那一年,华东师范大学主持中文系工作的徐中玉教授,破格指派留校不久的我,为同一文艺理论教研室退休刚回聘的民间文艺专家罗永麟先生当助手。罗永麟先生是中国首先命名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孟姜女》,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民间文艺学专家。为了更好地发展中文系的文艺学,

董晓萍[2](2021)在《鲁迅研究与民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学科的鲁迅研究是20世纪文学史的一个特点,其中在现代文学与民俗学两个学科内研究鲁迅又有所不同:既是文学的,也是文化的,乃至是一种跨文化的综合性研究,因而形成一种超越以往文学概念本身的、更符合中国国学特征的历史遗产。揭示这种历史遗产的价值,在于对鲁迅研究的视野和方法论的拓展,也对于拓展人文科学的研究空间不无启示意义。张恩和与钟敬文的学术交往与相关着作是这方面的一种个案。他们有很多学术对话,核心都是鲁迅研究,同时也涉猎至现代文学、民俗学、日本文学、古典文学和诗词学等多领域,打开了立足于中国国学而放眼世界的文学文化现象库和问题库,这在张恩和编《钟敬文全集》"鲁迅卷"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这方面的鲁迅研究有助于对当代学者对五四精神和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研究做新的整体思考。

章玺[3](2021)在《中国民间童话的改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间童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讲述中得以传承。从民间童话具有变异性的特点来看,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新生。童话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儿童强烈的阅读需求,以及商业资本的助推等因素,使童话的改写和转化已经成为必然。在当代,民间童话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既有以有声书、广播剧等为代表的口头传播形式,也有以纸质书等为代表的书写印刷形式,还有以动画等为代表的影像形式。本研究立足于民间文艺学的视角,从媒介变迁的角度对源于民间的童话这一文体入手,关注中国当代童话的多元形态,从纷繁多姿的“童话”百花园中梳理出具有中国民间特色的童话,分析其是如何对传统民间童话进行改编的。同时,基于电子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从童话的本土化创作实践中,重新思考童话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共有四章。引言部分首先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接着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一章研究童话的文化传统。从童话的经典式开头“很久很久以前”入手,回顾了童话在中国的发展史,回答“童话距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这一疑问。从五四时期的时代背景出发,理解童话这一文体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由于童话文体本身具有的复杂性,使“童话”这一概念从进入中国起就呈现出含混不清的局面。在“儿童本位”观的基础上对“古典童话”“民间童话”“创作童话”加以区分,并通过对古典童话进行梳理,挖掘出适合改编成现代童话的文学资源。第二章研究童话的“再创作”。以文字书写类型的童话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为孩子建构一个“可记忆的中国”。首先分析《格林童话》《意大利童话集》是如何改写传统民间童话的,接着回顾中国民间童话改写的历史和现状。最后通过评析《汉声中国童话》、萧袤“山海经系列”两个经典案例,说明国内出版社和童话作家是如何利用传统题材进行童话再创作,借此探讨童话改写的原则和方法。第三章研究童话的“新传播”。以影像视听类型的童话为研究对象,聚焦当下童话传播的新形式。从读图时代这一背景入手,探讨当代儿童生活和阅读现状,分析绘本、儿童电子读物、动画等是如何讲述和传播传统故事。绘本作为一种强调“图文统一”的艺术形式,促进了民间童话的视觉化改编。儿童电子读物,极大地促进了民间童话的传播,充分满足了儿童听故事和看故事的需求。而动画作为一种更为复杂的综合艺术,在改编上难度更大。“中国学派”对传统民间童话和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运用,依然值得今天的动画创作者学习。第四章是对多元媒介下民间童话改写和阅读的反思。一苇出版的《中国故事》引发的争论,从侧面说明了童话改写的困难。通过观察民间童话在不同媒介中的改编,总结了关于民间童话改编的六点建议。通过描述当下家长对童话的认知,说明童话在当代对儿童和成人的双重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亲子阅读。结语部分,在对中国童话创作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展望童话的未来,探讨童话创作向民间传统回归的价值和意义。

杨利慧[4](2021)在《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中国非遗教育的本土实践之路》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非遗教育并非始自21世纪,而应追溯至有着漫长历史的本土民俗教育实践,其中高校及其学者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钟敬文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案例考察可以看出,在中国民俗学领域长期开展的"民俗教育",与目前的"非遗教育"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连续性。与此同时,"非遗"概念的传入也为我国民俗教育带来了新变化:"客位教育观"更加向"主位教育观"转变;学院派民俗学日益与公共民俗学相融合。当前,非遗工作的学科化及其与民俗学的关系等,是民俗学界亟待探索并解答的问题。

宫云娜[5](2021)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民俗内容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的突出优势,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的予以继承。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中,是人们集体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新版部编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知识,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本文在民俗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内容及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探讨了小学语文民俗文化知识的教学策略。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绪论部分对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理论依据、相关概念界定、相关研究述评、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思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正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章以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为例,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篇目及民俗事象,对民俗内容进行详细的梳理分析,并根据民俗类别列举了课文中出现的民俗事象;第二章以具体小学为例,对当前小学语文民俗内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民俗文化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第三章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分析结果,从学校支持方面、教育者自身角度以及学生角度提出相应改进策略。并且以《北京的春节》和《十五夜望月》两篇文章为例,尝试分析文章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以及在文章教学中的作用。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了本研究在写作过程中的欠缺和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李怡璇[6](2021)在《林风眠绘画作品中的民间艺术视野探究》文中提出民间艺术,也可被称作是大众艺术,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本文主要对林风眠绘画作品中的民间艺术视野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林风眠艺术思想形成的家庭和社会等因素,重点对其绘画作品中的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林风眠,中国近现代着名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美术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为近代中国绘画的发展探索出了新的方向,用西方现代派的视角将中国民间艺术融入中国绘画,进行推陈出新,用新鲜的血液使中国美术界打破曾经的固有思想,将民间艺术、汉唐人物画、敦煌壁画等元素放置于大家眼前,把我们独特的民族性作为重点,探索中西绘画的融合。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来进行论述。第一章介绍了林风眠绘画作品中民间艺术视野探究的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第二章对民间艺术进行深入的解析,探究国内外民间艺术的发展,说明民间艺术在中国艺术界地位的变化,以艺术界对待民间艺术的态度来体现林风眠将其引入自己作品中的独特性,为后期研究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将林风眠国内外成长时期、回国创办学校时期、重庆时期、重回杭州时期、上海时期以及香港时期的发展进行梳理,以其各个时期的艺术生活作为出发点,探源式分析他艺术风格变化的原因,深入探究各个时期的作品并进行对比,分析各个时期林风眠绘画作品中所蕴含的民间艺术元素,提取各个阶段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行排列,更为清晰的了解其民间艺术视野下理念和技法的变化,加深我们对他绘画风格的认识。第四章分析了林风眠的作品中其民间艺术视野的三个特点,指出其作品的整体性、创新性以及满满的东方意境。阐述了他作品中民间艺术视野对笔者以及后世的影响。本文以图像研究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林风眠绘画作品中的民间艺术视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体现其以西方现代主义视角融合中国传统民间元素的艺术语言,以实验式的方法在二者中探寻出适合自己的道路,也为中国美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更是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了力量。

周峪竹[7](2021)在《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苏联科学院院士、20世纪俄罗斯汉学的带头人阿列克谢耶夫(1881-1951)曾于1907年、1909年、1912年、1926年赴中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区,期间广泛收集中国传统木版民俗画,形成当今国内外学术界闻名的俄藏中国民俗画。2015年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该馆藏有近千幅阿列克谢耶夫在中国收集的中国民俗画,包括门神画、财神画、佛像、道教神像画、护符、纸马等,遂设立阿列克谢耶夫中国民俗画特藏。中国民俗画是阿列克谢耶夫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宗教的重要素材,作为俄罗斯汉学史上第一位对中国民俗画片进行系统研究的汉学家,他从学术生涯伊始就致力于中国民俗文化推广和普及。中国民俗画片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民间信仰和文化习俗的重要媒介,是沟通近代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一座桥梁。中国民俗画片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才华与智慧。现收藏于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的这批中国民俗画片,以图画的形式具象地反映出中国各地的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丧葬礼俗、民间信仰、民间谚语等各类民俗事象,是中国民间俗文化的百科全书,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研究从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入手分析该特藏对于中俄文化交流的意义;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透视这批民俗画片所反映的生活在封建纲常、礼制、教条之下的旧中国中下层民众精神上的狂欢化世界,解读民俗画片中的民间精神“狂欢”意蕴。通过挖掘俄罗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认识揭示民俗画片在中俄两个民族交往中的文化价值。

闫咚婉[8](2021)在《黄帝神话传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历程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的演进历史。在历代史籍中,黄帝是一位集武功、发明、盛德等于一身的圣王典范;在汉画像石中,黄帝时而是威严的天神,时而是凡人羡慕的升仙者;在道教文献中,黄帝是一位潜心修道、拥有道门法术、升天得道的宗教偶像;在俗文学作品中,黄帝是一位垂衣裳而天下治,有道、有术、有德的明君。可以说黄帝神话传说在历代的发展中呈现出形象多元化、事件丰富化、意义多重化、体裁多样化的特点。黄帝神话传说的内涵实则为不同时代文化的内容体现,例如民族的思维模式、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图、民众的信仰需求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立足于讨论这样的黄帝形象——存在于历史、文学等书面文献,民间口承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的“黄帝”,不对其作历史真实性的专门考证工作。本文无意于对黄帝神话传说进行古史考据方面的突破,而是希望较为全面、客观地呈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背景中,黄帝神话传说形成演变中重要的几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以丰富的黄帝神话传说文本为基础,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利用,展现黄帝神话传说在不同时代的面貌以及以重要人物关系为基础进行的叙事活动。发轫于民族觉醒初期、古史考辨运动中的黄帝神话传说研究,其发展不仅与国家政治、文化的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与各个参与学科的研究趋势也密不可分。历史学、古代文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不仅为黄帝神话传说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同时也从不同视角诠释了黄帝神话传说之于上古史建构、中华文明探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民族精神构筑等的重要意义。全文概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第一章到第四章,以阐述黄帝神话传说形成演变历程为主。第一章围绕先秦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形成展开叙述。以《山海经》为代表的黄帝故事展现出黄帝神话较为原始的形态,在其后的《左传》等史书中又呈现出古史传说的面貌。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言黄帝的盛况,诸子所载的黄帝神话传说反映出战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在记录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已经显现出“造神话”的主动性。这一时期黄帝身份的建构以祖先与圣王最为典型,先秦时期的黄帝神话传说,为汉及以后的黄帝神话传说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围绕汉代黄帝神话传说的繁荣发展进行叙述。汉代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具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出现在正史《五帝本纪》中,二是出现在汉代流行的谶纬神话中,三是保存在汉画像石中的神话内容。汉代是中国古代神话发展的高潮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深受汉代政治文化、社会信仰等影响。黄帝既是上古五帝之首,又是感生圣王,同时还是显赫的天神与升天的仙人。汉代黄帝神话传说呈现出多态性的发展特征,极大地丰富了黄帝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为黄帝最终形成华夏民族始祖与道教创教道宗两大民族文化代表提供了契机。第三章围绕道教文化影响下黄帝神话传说的演变与因此衍生的神话文本类型展开叙述。汉代以后,黄帝神话传说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道教化。道教自汉末兴起发展至唐成为国教,在宋代又备受统治者推崇。因此道教文化对黄帝神话传说的影响成为唐宋时期黄帝叙事发展的主要背景。道教信仰影响下黄帝形象由最初的黄神演变为道宗,在道教文献中,他不仅是道门各类法术的重要传承者,更是当时为与佛教对抗而塑造的宗教偶像。围绕黄帝形成的道教神话包含着丰富的叙事类型,在传统故事类型的基础上浸染了宗教意味所以更加生动。对道教黄帝神话文本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信仰。第四章围绕黄帝神话传说由雅至俗的发展变化展开叙述。从中国古典神话的载录规律来看,文献性质的“雅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黄帝神话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俗化”品格。在宋代以及明清时期俗文学的大力发展中,黄帝神话传说得到了充分的俗化发展。宋代史学新变中上古史的重新整理、民间讲史之风的盛行等背景为它提供了契机,在讲史话本、早期文人拟作以及章回小说等俗文学类型中黄帝神话传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演绎。这一“俗化”运动,在保存旧情节、编创新情节的过程中丰富了黄帝神话传说叙事,同时也完成了在民间普及上古历史、传承神话资源的任务。下编为第五章到第七章。主要以黄帝神话传说中与黄帝密切相关的三组人物关系及其事迹展开讨论。客观来说,人物只存在于关系和行为中(1),探讨它们对神话传说叙事发展的意义有助于全面把握黄帝形象、事迹的发展过程。第五章围绕黄帝神话传说中的主流叙事——炎、黄二帝的故事展开论述。炎、黄神话主流意义的生成来源于中华民族追溯民族起源的客观需要,先秦、秦汉时期炎、黄神话的书写是其主流意义生成的基础,因此该时期的炎、黄神话传说是本章的聚焦点。重点对炎、黄二帝关系的缘起、异德之战的发生与意义等进行分析,展现二者形象向民族始祖发展的过程。第六章围绕黄帝群臣神话传说展开叙述。上古神话中君臣治世神话传说滥觞于此,君臣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文化的折射,同时群臣集群形象构成的“叙事母题”是黄帝神话传说叙事发展重要的推动因素。对群臣形象及事迹的集中探讨,可以有效揭示黄帝神话传说中的政治意义,并且挖掘黄帝帝王形象建构的内部逻辑。第七章以女性视角对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进行解析。20世纪中期兴起的女性主义神话学,使得研究者的目光开始转向上古神话中的女性问题。在上古帝王神话中,女性往往处于话语的边缘。帝妃与帝女的形象在帝王神话中总是作为附属角色存在,反映出父权制社会的文化史影。从嫘祖养蚕之功、嫫母巫觋之责、三女助父事功等女性对黄帝部族发展的贡献中皆可得到印证。同时黄帝三女传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叙事,对三女故事流传演变过程的关注,可以形成典籍与民间叙事的对话空间,进一步探讨民间神话传说的演变规律。

刘杰[9](2021)在《诸葛亮传说研究 ——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史资料的考察》文中提出诸葛亮,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事迹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他身上的传奇色彩也在各时期文人的艺术加工下愈发浓厚。西南地区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对于诸葛亮南征的记忆多以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记忆使得诸葛亮传说异彩纷呈。传说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诸如传说产生的机制、族群关系、地域文化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将对史书、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形象作简要分析,在深入阅读大量的史料、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这三类作品中的诸葛亮形象进行归纳,并得出诸葛亮形象演化的大致轨迹,这一章是论文文学性的体现,也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首先对传说进行学术界定,再对所辑录的西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南征传说进行详细的分类,主要分为解释性传说与描述性传说两大类,再从人物和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细分,这一章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部分。第三章对南征传说的产生机制做一详尽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语境和背后所蕴含的“中华认同”,指出大部分南征传说受到“箭垛效应”的影响,是被建构的真实。诸葛亮传说的衍化形态主要表现为逐渐远离历史、文学性不断加强、民间文学特性不断凸显,本章最后部分将对诸葛亮传说流布的状况做简单概括。第四章运用了民间文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从传说圈、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族群理论、民俗与民间信仰四个方面对诸葛亮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文末总结了各类文体中的诸葛亮形象及其演变状况,说明了南征传说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彰显了西南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与族群文化认同,描绘出各民族万象共生的文化景观,具有很高的文献与文化价值。

卢静达[10](2021)在《日本神话传说与民族信仰研究 ——以《古事记》神代卷为中心》文中提出神话与神道信仰是日本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古事记》作为神道原典,是该领域研究中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之一。《古事记》是日本古代为规范皇权世系尊卑而编纂的官修典籍,融汇了神话传说、历史记事、文学作品、民间歌谣、宗教祭祀、地方风俗等多种内容,囊括了古代日本社会的各色面貌,对日本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对神道理论的形成,以及日本宗教思想的成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日本的神灵信仰不论是在早期发源阶段还是在后来的宗教化过程中,都牵涉到诸多问题,因而很难以一条主线完全呈现出在不同时期、地域内,不同外来宗教、文化影响下日本神灵信仰的完整形象。但可以明确的是,无论是在神灵信仰的形成期——融合渡来人文化、借助外来宗教理论形成《古事记》神代史,在神灵祭祀的发展期——追求“实用性”、着重强化自身体系和完善内部结构,还是在神道理论的成熟期——醉心于强调宗教的“民族性”精神、片面夸大自身民族优越性,都隐含着一条贯穿始终的思维逻辑,即日本宗教在完成了对外来文化、宗教理论的受容后,便随即开始了“去中心化”过程,淡化、否定神灵信仰中存在的外来因素,强调其民族性价值,并不断通过回溯上古神话来找寻或建构自己民族精神的“根”。以此为线索,本文以《古事记》神代卷文本为基础,结合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等研究成果,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日本神灵信仰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考察。第一章主要梳理了《古事记》的成书背景、撰史动机,以及神代史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古事记》神代卷的结构进行体系化分类,系统总结出了对后世神灵信仰影响较大的神话元素,并着重论述了神代史叙事中神话世界三层架构的内在原理和其中蕴含的神代思想多元化的特点。第二章分析了《古事记》成书以前“渡来人”与倭王权之间的关系,发现日本在与外来族群长期混融、与外来文化相互浸润的过程中,保存了中华文化中弥足珍贵的古色。同时,当外来的神灵崇拜与祭祀礼俗对日本固有的宗教传统产生冲击之时,日本为了追赶先进国家,开始大量借助外来文字和神话理论,与本土信仰相结合,建构起了一套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第三章论述了在通过编纂《古事记》将口传记事转为笔录文字之时,日本对汉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学习。《古事记》所载“创世”神话借助阴阳、道家思想提出了对“自然”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创生”神话又暗藏了以“秽”为禁忌、“祓”为手段、“罪”“罚”为结果的宗教法则。神代卷对世界本源和人类生死问题的终极探讨,奠定了日本民族宗教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剖析了《古事记》神话中以稻作农耕为基础的祭礼内涵,并以此还原了《古事记》中以众神为核心的祭祀之道,即神道的宗教发源。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神道理论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其先后经历了原始神道、神社神道、理论神道、国家神道和教派神道等发展阶段,并与儒佛等思想学说和宗教派别由最初的对立逐渐走向妥协、调和,最后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性、覆盖面极广的民族宗教思想体系。第五章重点对日本国家祭祀的形成和神道思想在后世的流变进行了解读,通过厘清祭祀礼俗由乡土民间传入宫廷系统、地方氏神转化为天皇族神的过程,发现其中隐含了神国正统思想中“神道”与“王道”意识的早期结合。而中世以后日本致力于对民族精神的发掘和建构,通过神道复古的实践,以及学界对神道思想中“原质”“古层”“古道”等核心观念的讨论,引发了日本对宗教“民族性”价值的追捧,更刺激了日本独立于中华体系之外的自立愿望的产生。尤其近代,神灵信仰被皇权政治恶用,成为皇国史观主导下民族核心价值的重要部分,这种意识形态的成因和影响是需要深入挖掘的。

二、民俗学大师钟敬文教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俗学大师钟敬文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2)鲁迅研究与民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文学文化研究的背景与选择
二 为《钟敬文全集》编辑“鲁迅卷”
三 鲁迅的中西坐标式思想的影响
四 独坐敬亭山

(3)中国民间童话的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童话研究的历史和流派
        (二)童话与媒介
        (三)童话与改编
    四、研究内容及思路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及思路
一、童话的文化传统: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一)“童话”的传入
    (二)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
    小结
二、童话的“再创作”:建构一个可记忆的中国
    (一)如何编选具有民族特色的童话集
        1.《格林童话》
        2.《意大利童话》
    (二)中国民间童话改编的历史和现状
    (三)经典改写案例分析
        1.《汉声中国童话》
        2.萧袤“童话山海经”系列
    小结
三、童话的“新传播”:传统故事的创新表述
    (一)根植于民间和传统的绘本创作
        1.绘本的起源和历史
        2.中国绘本的引进与原创
        3.中国民间童话绘本
    (二)民间童话的大众化传播——以童书类APP为例
        1.儿童有声书:凯叔讲故事
        2.电子书:KaDa故事
        3.动画书:咿啦看书
    (三)传统民间童话在现代影视中的再呈现
        1.国产动画对民间童话的改编与颠覆
        2.国产动画对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运用
    小结
四、多元媒介下中国民间童话改编的再思考
    (一)多元媒介下的中国民间童话改编
    (二)多元媒介下的亲子阅读
        1.童话的价值与意义
        2.童话具有永恒的魅力
        3.童话的双重读者:成长中的儿童与怀旧的成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中国非遗教育的本土实践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题缘起
二、钟敬文早期的民俗教育观及其实践
三、1949-2002年期间北师大文学院的民俗教育
四、21世纪以来北师大的“非遗教育”
五、结 语
    第一,客位教育观日益向主位教育观转向。
    第二,学院派民俗学日益与公共民俗学相融合。

(5)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民俗内容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1.1.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育的需要
        1.1.3 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对教育的意义:落实课标,弘扬文化
        1.2.2 对教师的意义:挖掘教材,辅助教学
        1.2.3 对学生的意义:全面进步,协调发展
    1.3 研究理论依据
        1.3.1 民俗学理论
        1.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3.3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民俗
        1.4.2 教学策略
        1.4.3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1.5 相关研究述评
        1.5.1 民俗文化分类研究
        1.5.2 教材民俗文化内容研究
        1.5.3 民俗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创新
    1.7 研究思路
2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民俗选文分析
    2.1 教材中民俗选文的分布情况
        2.1.1 教材中涉及民俗篇目所占比例分析
        2.1.2 教材中涉及民俗篇目与民俗类别分析
        2.1.3 教材中涉及民俗内容的特点
    2.2 教材中民俗选文的编排特点
        2.2.1 教材中民俗选文内容的构成
        2.2.2 教材中民俗选文内容的组元方式
3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民俗文化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民俗文化教学现状
        3.1.1 调查对象及目的
        3.1.2 问卷设计
        3.1.3 教师问卷分析
        3.1.4 学生问卷分析
    3.2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民俗文化问题分析
        3.2.1 学校层面
        3.2.2 教师层面
        3.2.3 学生层面
4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民俗文化教学策略分析
    4.1 学校层面
        4.1.1 创建浓厚的校园民俗文化氛围
        4.1.2 开展有民族特色的乡土课程
    4.2 教师层面
        4.2.1 充分挖掘教材,提升民俗素养
        4.2.2 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4.2.3 组织开展民俗文化主题活动
        4.2.4 探索古诗词,集体采风
    4.3 学习者层面
        4.3.1 认真学习民俗文化知识
        4.3.2 积极参加民俗文化活动
    4.4 教材中民俗文化蕴含及教学策略分析
        4.4.1 《北京的春节》教学分析
        4.4.2 《十五夜望月》教学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材中民俗选文的列举分析
附录二 《民俗文化教学》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三 《民俗文化学习》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四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林风眠绘画作品中的民间艺术视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现状
        1.2.2 国外现状
2.国内外民间艺术的发展
    2.1 “民间艺术”概述
        2.1.1 “民间艺术”与“院体”“文人画”之关联
        2.1.2 “民间艺术”与“学院”之关联
    2.2 国外民间艺术的发展
    2.3 国内民间艺术的发展
3 林风眠绘画作品中不同时期民间视野的分析
    3.1 国内外成长时期1900-1925
        3.1.1 民间元素的寻根溯源1900-1919
        3.1.2 游学中民间概念的输入1919-1925
    3.2 回国创办学校时期1925-1939
        3.2.1 向民间去的第一步——谋划北京艺术大会
        3.2.2 绘画风格的彻底转变
    3.3 重庆时期1939-1945
        3.3.1 对民间艺术中线条和设色的实验性探索
    3.4 重回杭州时期1945-1951
        3.4.1 汉唐人物画与西方现代主义元素的平面化提取
    3.5 上海时期1951-1977
        3.5.1 创作中对敦煌、皮影和剪纸元素的写意性融合
    3.6 香港时期1977-1991
        3.6.1 情感浓烈的变异期
4.林风眠绘画作品与同时期画家作品中的民间视野对比研究
    4.1 林风眠绘画艺术特点分析
        4.1.1 与传统民间艺术融合后的整体性
        4.1.2 融合后的自我创新
        4.1.3 创新后所呈现出的东方意境
    4.2 林风眠绘画艺术中民间视野对后世的影响
    4.3 林风眠绘画艺术中民间视野对笔者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7)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
    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本研究依据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 阿列克谢耶夫及其对中国民俗画片的收集与研究
    一、阿列克谢耶夫与中国民俗画片
    二、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考察及民俗画片的收集
第二章 俄藏“阿列克谢耶夫中国民俗画片”考释
    一、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
    二、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的基本构成
第三章 从阿列克谢耶夫的收藏看中国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
    一、民俗画片的概念界定
    二、中国民俗画片的起源与发展
    三、中国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
第四章 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所反映的中国民俗
    一、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的岁时节令
    二、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的人生礼俗
    三、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所蕴含的民俗观念
第五章 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中的民间精神“狂欢”意蕴
    一、欲望的释放
    二、叛逆的表达
    三、生死的跨越
第六章 经由图像艺术展开的中俄文化交流
    一、17世纪以来俄罗斯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的过程
    二、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民俗画片的认知、研究与解读
    三、阿列克谢耶夫的文化观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基础材料
    二、专着
    三、文章
致谢

(8)黄帝神话传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资料来源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述略
上编:黄帝神话传说的生成演变
    第一章 先秦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形成
        1.1 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先秦黄帝神话
        1.1.1 《山海经》中黄帝神话的记录背景
        1.1.2 《山海经》黄帝神话文本的原始图景
        1.1.3 先秦其他文献中的黄帝神话
        1.2 春秋古史中黄帝传说的基本概貌
        1.2.1 《左传》中的黄帝传说
        1.2.2 《国语》中的黄帝传说
        1.3 战国诸子所载的黄帝传说及其特征
        1.3.1 道家——黄帝“得道者”形象的形成
        1.3.2 法家——黄帝成为“理想君主”
        1.3.3 杂家——黄帝“圣王”形象的深化
        1.3.4 纵横家——黄帝战争传说的运用
        小结
    第二章 两汉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繁荣发展
        2.1 历史传说——《五帝本纪》与黄帝传说的基本定型
        2.1.1 黄帝传说叙事“母本”的形成
        2.1.2 《五帝本纪》中黄帝传说的叙事依据
        2.1.3 黄帝传说的主要情节单元
        2.2 政治神话——谶纬思潮影响下的黄帝事迹
        2.2.1 谶纬思潮对黄帝神话的叙事影响
        2.2.2 纬书中黄帝事迹的神异品格
        2.2.3 纬书中的黄帝与西王母传说
        2.3 图像与信仰——汉画像石中的黄帝神话传说
        2.3.1 非纯粹地“讲故事”与有目的地“绘神画”
        2.3.2 汉画像石中黄帝神话传说的三个系统
        小结
    第三章 道教信仰与黄帝神话传说的道教化
        3.1 道教黄帝信仰及其形象塑造
        3.1.1 “黄帝”——异端神话崇奉的民间偶像
        3.1.2 “黄神”——民间阴界的护佑者
        3.1.3 “中央黄帝”——“中央”从政治空间到宗教空间的转变
        3.1.4 “道宗”——道教立教与黄帝形象的确立
        3.2 道教黄帝经典文本的构成
        3.2.1 托名黄帝的道教言辞
        3.2.2 道教黄帝传经神话与神灵谱系
        3.2.3 黄帝仙传类文学的书写
        3.3 道教经典中黄帝神话传说的叙事类型
        3.3.1 问道求业
        3.3.2 黄帝尊师
        3.3.3 神仙考验
        3.3.4 神授法术
        3.3.5 黄帝造物
        3.3.6 升天成仙
        3.3.7 黄帝时人
        小结
    第四章 俗文学的发展与黄帝神话传说的由雅至俗
        4.1 宋代史学发展与黄帝神话传说的俗化准备
        4.1.1 材料的积累:修史之风与黄帝神话传说的古史整理
        4.1.2 方式的革新:史学新变与黄帝神话传说的俗化契机
        4.2 早期案头“拟作”文学中黄帝事迹的敷演
        4.2.1 “谱史于新词”——《廿一史弹词》
        4.2.2 拟话本之繁兴——《三言》《二拍》
        4.2.3 “按史”之作——《大唐秦王词话》
        4.3 章回小说中黄帝叙事的发展
        4.3.1 历史演义小说中的黄帝形象
        4.3.2 神魔小说中黄帝事迹的情节演绎
        小结
下编:黄帝神话传说的专题研究
    第五章 黄帝神话传说中的主流叙事——炎黄二帝叙事
        5.1 层累建构:炎、黄二帝关系的缘起
        5.1.1 弟兄身份:炎、黄共名的结构表征
        5.1.2 神农氏的介入:炎、黄关系的叠加生成
        5.2 异德之战:黄帝大于炎帝的叙事倾向
        5.2.1 战争起于炎、黄之际
        5.2.2 黄帝征战炎帝、蚩尤说
        5.2.3 炎、黄之战的性质界说
        小结
    第六章 君臣治世神话传说的滥觞——黄帝群臣故事
        6.1 封建统治的样板——黄帝群臣故事与君臣秩序的建立
        6.1.1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与“封建国家”的形成
        6.1.2 “君臣上下”始于黄帝
        6.2 群臣神话传说产生的学说背景
        6.2.1 帝道学说与群臣之兴
        6.2.2 神话圣数哲学与群臣结构
        6.3 黄帝群臣形象的塑造
        6.3.1 黄帝群臣的职属类型
        6.3.2 黄帝群臣的多重身份
        小结
    第七章 黄帝神话传说中的女性角色——帝妃与帝女
        7.1 性别与身份——嫘祖养蚕之功确立的意义探释
        7.1.1 蚕神与先蚕考论
        7.1.2 黄帝先蚕身份的生成机制
        7.1.3 先蚕形象的文化移转
        7.2 丑貌与德行——嫫母丑妻形象塑造的文化依据
        7.2.1 “丑”之来源——原始图腾说的影响
        7.2.2 “丑”之为丑——早期身体美学思想的运化
        7.2.3 嫫母之丑与方相氏形象的产生
        7.2.4 嫫母之丑成为独立的文学意象
        7.3 黄帝三女——被发明的帝女传说
        7.3.1 元、明、清时期黄帝三女传说演进考
        7.3.2 黄帝三女传说演变的历史特点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诸葛亮传说研究 ——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史资料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价值
        一、选题缘由
        (一)个人学术兴趣
        (二)资料丰富但关注不足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诸葛亮南征传说的收集与整理
        二、诸葛亮艺术形象的研究
        三、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之处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一)传说圈理论
        (二)族群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文本细读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节 历史上的诸葛亮
        一、官修史书中的诸葛亮
        二、地方志中的诸葛亮
    第二节 文学作品中的诸葛亮
        一、魏晋笔记小说中的诸葛亮
        二、唐诗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平话与小说中的诸葛亮形象
        四、汉族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
    第三节 诸葛亮形象的演变
第二章 诸葛亮传说类型分析
    第一节 传说的定义与分类
        一、传说的界定
        二、传说的类型
    第二节 描述性传说
        一、以诸葛亮为主角的传说
        二、诸葛亮部将为主角的传说
        三、以少数民族人物为主角的传说
    第三节 解释性传说
        一、风物传说
        二、习俗传说
第三章 诸葛亮传说的生成与衍化
    第一节 诸葛亮传说的生成机制
        一、历史语境
        二、中国认同
        三、箭垛效应
        四、被建构的真实
    第二节 诸葛亮传说的衍化形态
        一、历史到文学
        二、口头到文本
        三、流变到坚守
    第三节 诸葛亮传说的流布情况
        一、在西南地区广泛传播
        二、在域外的传播
第四章 诸葛亮传说与地域社会
    第一节 被建构的空间——“传说圈”
        一、传说圈的定义
        二、诸葛亮传说圈的分类
        三、诸葛亮传说圈与西南文化空间
    第二节 叶落为根——民族迁徙与融合
        一、彝族等部分氐羌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二、佤族等部分百濮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三、傣族等部分百越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第三节 一灯即明——诸葛亮与西南族群
        一、 诸葛亮传说与族群关系讲述
        二、从对立到共生
    第四节 历史的微风——民俗
        一、民族服饰与建筑
        二、火把节与泼水节
        三、鬼主与山官制度
        四、盟誓文化
    第五节 “绝地天通”下的守望——民间信仰
        一、 西南地区诸葛亮崇拜概况
        二、诸葛亮传说与民间信仰的互动
        三、诸葛亮民间信仰产生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日本神话传说与民族信仰研究 ——以《古事记》神代卷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课题的缘起与方法
    二、研究现状的回顾
第一章 《古事记》神话溯源
    第一节 《古事记》的成书过程
        一、《古事记》的成书背景
        二、《古事记》神代卷的形成
    第二节 《古事记》神代卷的结构
        一、天孙降临系神话
        二、出云系神话
        三、日向系神话
        四、伊势系神话
第二章 《古事记》以前的“渡来人”与文字受容
    第一节 古史文献中的“渡来人”与倭王权
        一、《古事记》成书前的“渡来人”
        二、邪马台国论争与九州王朝溯源
    第二节 日本文化的载体:汉文的接受与变容
        一、文字体系的传承期
        二、文字体系的定型期
第三章 《古事记》中的“自然”与“生死”
    第一节 《古事记》中的“自然”观念
        一、《古事记》中的“混沌”思想
        二、《古事记》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三、《古事记》中的“创世”与“创生”
    第二节 《古事记》中的生死意识
        一、基于日神信仰的“祓秽”意识
        二、《延喜式》中的“罪”与“罚”
        三、《古事记》“他界观”中的“黄泉”与“常世”
第四章 《古事记》中的祭祀礼俗与“神道”的形成
    第一节 《古事记》中的“稻作”与“祭祀”
        一、稻作农耕的传入
        二、祭祀礼俗的产生与变迁
    第二节 “神”的形象与“神道”的确立
        一、“神”的特征与神格
        二、“神道”理论的成立
第五章 国家祭祀与神道思想的再探讨
    第一节 氏神祭祀与王权意识的变化
        一、氏神信仰的流变
        二、国家祭祀的统合
    第二节 神道的“虚构”与“变装”
        一、神国正统思想中的“神道”与“王道”
        二、复古神道的出现与神道思想的历史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四、民俗学大师钟敬文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 [1]与日本“中国民话之会”及相关学者交流印象记[J]. 陈勤建. 民间文化论坛, 2021(05)
  • [2]鲁迅研究与民俗研究[J]. 董晓萍.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21(01)
  • [3]中国民间童话的改编研究[D]. 章玺.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中国非遗教育的本土实践之路[J]. 杨利慧. 民俗研究, 2021(04)
  • [5]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民俗内容及教学策略研究[D]. 宫云娜.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林风眠绘画作品中的民间艺术视野探究[D]. 李怡璇.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D]. 周峪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8]黄帝神话传说研究[D]. 闫咚婉. 山西大学, 2021
  • [9]诸葛亮传说研究 ——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史资料的考察[D]. 刘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日本神话传说与民族信仰研究 ——以《古事记》神代卷为中心[D]. 卢静达.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民俗学大师钟景文教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