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订阅建筑杂志

请订阅建筑杂志

一、请订阅《建筑》杂志(论文文献综述)

张恺怡[1](2021)在《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来,中国语言使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语文改革运动,是这一历史性变化发生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任何一次语文改革运动中,出版都是推动改革的主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便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推动语文改革的最高领导机构,1956年文字改革委员会下设文字改革出版社。文字改革出版社作为官方出版社,在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书籍和期刊的出版工作,发起、落实、传播语文改革中的具体政策。本研究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切入点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发展的历史及其与当代中国语文改革运动的互动关系。通过收集整理文字改革出版社存续期间出版的与拼音问题有关的书籍和期刊,结合史料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录等资料,梳理和分析文字改革出版社在1956年至1985年三十年间在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以及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工作。通过研究理清以下问题:(1)文字改革出版社的基本情况,如成立背景、人员构成、出版书籍和期刊概况等;(2)文字改革出版社为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所做的工作;(3)文字改革出版社的出版活动在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等语文改革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最后,以此为基础总结文字改革出版社在当代中国语文改革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吕承祯[2](2020)在《南京国民政府侨刊研究(1937-1945) ——以侨务机构的四种期刊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在海外有大量的华侨存在,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海外华侨与中国国民党关系密切。华侨对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即创办了不少侨刊,在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延续了战前的做法积极地创办侨刊。全面抗战的爆发,将华侨与国民政府更为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抗战时期中国的严峻局势,激发了华侨报效支援国家的心态,也促使国民政府寻求华侨的帮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国民政府侨委会与国民党海外部创办了一系列侨刊。面对抗日战争的严峻局势,侨委会将《侨务月报》改编为《非常时期侨务特刊》,用以报道抗战。1938年侨委会创办《华侨动员》,1940年停刊。同年海外部创办《华侨先锋》,1941年停刊,1943年复刊,此后一直维持到抗战结束。1940年侨委会将《华侨动员》改编为《现代华侨》,1942年停刊。《非常时期侨务特刊》仅出了一期。它在七七事变后的特殊时间段内以报道国内局势、驳斥日寇言论为主要内容。《华侨动员》以动员华侨贡献抗战为宗旨,刊登与华侨抗战相关的稿件。《现代华侨》的内容主要反映抗战时期华侨文化、华侨教育、华侨生活情况。《华侨先锋》以阐扬三民主义理论,发挥抗战建国国策,报道国内要讯,研讨海外党务侨务问题,提供侨胞共同努力的方针为宗旨。侨刊的主要内容有:国内国际时事、宣传动员华侨、华侨对抗战的贡献、救济华侨、华侨教育等方面。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是侨刊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使华侨了解中国抗战与国际局势,侨刊为此塑造了国民党军队抗战的正面形象。宣传动员华侨是国民政府创办侨刊的初衷,为此侨刊对华侨进行了积极的动员,指导他们为国效力。侨刊报道了华侨对抗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经济方面,他们捐款捐物、购买救国公债、抵制日货、投资国内建设;在军事方面,许多华侨返回祖国从军杀敌,服务军民,有的甚至牺牲在了战场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大部沦陷,华侨急待拯救,国民政府转而救济华侨。华侨教育的内容在侨刊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对侨政策,侨刊的创办受到这些政策的指导影响,体现了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反过来又对侨务政策起到了补充完善的作用。这四种侨刊创办于不同的时间段,分属不同的组织系统,其宗旨、内容因此有不同,但是因为都是国民政府侨务机构的侨刊,因此又有共同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创办的这四种侨刊,在当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当代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现代人创办侨刊也提供了一些借鉴价值与经验。当然,这些侨刊也存在缺陷。它们的创办经营时间普遍较短,内容存在断裂;有的文章存在污蔑共产党的言论,不利于抗战统一战线的稳固。

林娜[3](2019)在《训政时期国民党报刊的舆论聚焦及展示 ——以《中央周刊》(1946-1948)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1931年5月至1948年5月为中国社会发展的训政时期,此间中国分为近乎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与三年的国共内战两个主要阶段,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此后中国面临的最大议题即为国家重建与社会重组,如何复员遭受多年戡乱破坏的中国是其时多数人所考虑的,战后和平共建更是时年中国民众所普遍要求之所在,在此社会语境下的中国执政党如何建国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大事。报刊媒介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变更密切关联,其依赖于国家的社会环境、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同时,报刊媒介作为历史痕迹的重要载体,其报刊版面刊载内容亦体现着社会脉络的发展变化。1946年至1948年为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期间《中央周刊》作为中国国民党重要党报之一,是中国国民党对外传述中央意旨的重要枢纽,其在宣传中国国民党的政治思想及建设方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媒介宣传的作用,同时亦是中国国民党党中央各项措施意旨的记录者与转述者,对其内容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公正地认识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国民党的工作内容及新闻聚焦所在,并有助于了解战后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与矛盾所在,探析抗战胜利后国民普遍要求和平的社会语境下南京国民政府的所实施的各项措施的真实意图。“刊”不同于“纸”,其内容的刊载较客观的新闻报道更偏向于有言论倾向的文章,《中央周刊》作为时年中国国民党唯一的党政周刊,通过对其刊载内容的分析更有助于了解中国国民党对于该党思想理论的宣传与党政方针政策的实施。本文以1946年至1948年出版发行的《中央周刊》为研究对象,以期探讨训政时期中国时事聚焦,其更深层面是以一份国民党机关报为研究介质,以揭示其办报旨趣及其所刊载的时事事件的角度和报道立场,通过分析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党报的舆论聚焦点所在及其刊载内容与经营策略的变化,以期探究该时期随着国共两党内战的不断激化和战争局势的不断变更,国民党在中国所实施的各项政治策略的真实意图及其在中国统治必然溃败的结局。作为媒介存在的报刊,其经营与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社会语境的变化发展影响着报刊新闻政策及报刊事业的经营,《中央周刊》的创办正处“七七事变”爆发一周年之际,救亡图存成为时年中国最为重要的任务,该刊出版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与特殊的时代背景及战时动员的话语体系。作为国民党机关刊物,《中央周刊》的发展可追溯至1928年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创办的《中央周报》,其对于《中央周报》“阐扬本党主义,传述领袖言行,宣达中央意旨”的使命既有所继承亦有所发展。《中央周刊》以宣传和传播国民党中央的政治策略方针、理论思想为宗旨,以期向时年中国民众传述国民党中央意旨,其报刊自身的发展变化深受社会实况的影响,同时作为国民党党刊,《中央周刊》在国民党报刊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维护国民党中央统治的作用。本文主要利用内容分析和数据统计的研究办法,以具体的史料为依据分析《中央周刊》具体刊载内容,论证其办报旨趣及时事聚焦内容偏向。《中央周刊》对于时事内容的聚焦是怎样的,其根本立场又是怎样的,不同的编辑人员给《中央周刊》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是学生欲探析的焦点所在。1946年至1948年刊行的《中央周刊》刊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及时事报道,另有较多法律、新闻评论相关专业人士的投稿与意见的刊载,且时有“宪政”、“立宪”、“宪法草案”、“教育”、“共产党”等相关议题的刊载,内容及价值偏向性较强,深刻显示了其作为国民党党报存在的立场,随着国内外战争局势及国共两党内战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央周刊》在办报方针及内容刊载方面亦有所变化,且日益呈现着与政治思想宣传相偏离的现象,可谓是国民党党报政治舆论宣传失效的表现。同时,与“一党专政”相对应,国民党在新闻事业方面实施了较为严苛的新闻管控政策,其具体内容的刊载深受国民党训政时期战时新闻统治政策的影响。《中央周刊》作为中国国民党的机关刊物,无可避免地处于党派之争的漩涡之中,沾染着党派之争的色彩,负担着宣传中国国民党政治意识的重任,报刊的政治色彩浓厚,根本利益立场坚定不移,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为获取国家的领导权,国共两党之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阶级斗争愈加激烈,值此社会语境下的报刊更是担负着舆论宣传的作用,然随着内战局势的不断变化,国民党势力日益削弱,《中央周刊》等国民党党刊亦在中国大陆亦无生存的空间。最后则是对训政时期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之后的《中央周刊》做总结性反思。《中央周刊》的停刊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根本原因则是国民党在中国大陆专制统治政权的溃败,然国民党权力的溃败则是其专制统治的结果。唇亡齿寒,随着国共内战局势的不断变化,国民党势力日渐衰败,其在报刊事业中即为各党报的“难以维持”,不日停刊。作为国民党党报的《中央周刊》,其停刊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作为信息的载录者,新闻媒介在传播讯息的同时亦记录着不同时间新闻事件的报道内容,是历史痕迹的承载者。不同立场的报刊,其内容的选择是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所以各个历史时期的报刊,其内容的刊载与发展变化是由不同历史语境下各个利益集团互相争斗的结果。《中央周刊》及其前身《中央周报》前后共刊行近20年时间,自1928年至1948年末,见证与记载了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执政期间的诸多措施。作为中国国民党的机关报,其内容的刊载与报刊经营方式的变化同时年中国国民党所实施的各项国家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1946年至1948年所刊行的《中央周刊》内容的分析有助于更为深刻地探究时年中国国民党所进行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真实意图及最终国民党在中国大陆政治统治溃败的原因。

王周[4](2017)在《香港贸发局香港家庭用品展四月揭幕“LIFE”四大主题网罗优质家品》文中研究指明第32届香港贸发局香港家庭用品展将于2017年4月20至23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预计将吸引全球超过2,200家参展商展示优质家品。亚洲市场对家庭用品需求殷切。作为享誉亚洲的家品盛会,香港家庭用品展在2016年汇聚了来自114个国家及地区、超过28,000名买家到场参观采购。据调研机构Statista的数据显示,预计于2017年,全球的家具及家品类别的收益将超过1,150亿美元。其中亚洲地区所获收益逾半,达580亿美元,可见亚洲市场商机无限。

祝颖杉[5](2015)在《当代《美育》(1981-1988)杂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育》杂志是新中国第一份学术性美育刊物,办刊历时八年,受到读者的好评,在中国报刊史、中国教育史、中国美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时期“美学热”的影响下,以陈望衡为主导的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编辑部的共同筹备下,《美育》杂志于1981年1月创刊。该杂志以“普及美学知识、进行审美教育”为办刊宗旨,作为新时期传播美育思想与进行美育实践探讨的公共舆论平台和主要窗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八十年代美育的发展,也为当时解放思想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美育》杂志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本文以《美育》杂志为基础,对该杂志的文本、创办情况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从中挖掘该杂志所反映的美育理论、思想和实践的主要经验以及杂志的办刊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美育》杂志对当代中国美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希望能够对当代美育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王跃恩[6](2014)在《高屋建瓴 引领行业发展 亦师亦友 督导个人成长——以此纪念《建筑设计管理》创刊30周年》文中提出《建筑设计管理》杂志创刊30周年这一消息,是去年9月初我们河北省院在保定白洋淀承办杂志2013年编委会年会时听陈轸秘书长讲的。我当时在会上谈了杂志对我个人成长的帮助很大,秘书长就说"明年搞纪念活动时写一篇稿子吧!"。每每提笔,忆起杂志对我个人成长的帮助和促进,总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心情,几经反复,终于成文,籍此纪念《建筑设计管理》杂志创刊30周年。

陈轸[7](2014)在《《建筑设计管理》伴我前行》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10月底,办公案头,一本色彩靓丽的《建筑设计管理》——2013年第十期(总第30卷,第200期)……1984年年底,办公案头,一本简装的《建筑设计管理》创刊号(试刊)(第一期)(季刊)。那一年初,我刚从技术岗位调整到生产经营管理室副主任岗位,从此就和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年,杂志诞生,我33岁。2014年《建筑设计管理》迎来创刊30周年,"我与《建筑设计管理》"征文开始陆续刊登,业内

金乐昌[8](2012)在《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战争和军事活动对资源的需求呈现出数量大、时间急、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等特点,独立的国防经济部门和军队自我保障已不能满足国防安全需要。将非公有制企业引入国防领域,使得国防领域与民用领域的人才、资金、信息、技术成果、产品等资源要素呈现双向扩散、双向交流和双向融合,是国防领域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闵诗卉[9](2012)在《《剧场》杂志研究》文中指出《剧场》为台湾1960年代现代主义兴起时,一本专门引介西方现代主义电影与戏剧的刊物。《剧场》是与1960年代台湾现代主义思潮相伴而生。现代主义在1960年代的台湾,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艺思潮,在诗歌、音乐、绘画等各方面都有强烈表现。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主义在台湾落地生根的条件:台湾政治体制的高压、美援文化的输入、双重文化上的断裂,使得台湾知识分子只得将目光落在西方现代主义上寻求帮助。接着探讨了台湾现代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台湾现代主义是“迟到而早熟”的现代主义。在台湾现代主义的时代大背景下,《剧场》杂志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剧场》杂志的整体把握,包括《剧场》的编辑队伍、编辑内容以及后期产生分裂的原因,分析了《剧场》在1960年代台湾现代主义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它将西方现代主义在电影与戏剧方面的重要作品引介入台湾。接着将《剧场》与另一本优秀的现代主义刊物《现代文学》进行比较,分析了《剧场》的办刊特色。最后,通过对《剧场》内容和演出实践的具体探讨,表明了它在1960年代台湾现代主义中所做出的贡献。《剧场》也对台湾1980年代兴起的台湾新电影和小剧场运动起到了很好的前期铺垫作用。

王鹏程[10](2011)在《《中国青年》周刊研究(1923-1927年)》文中研究说明1923-1927年的《中国青年》周刊(以下简称《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规定的八种出版物之一。作为中共领导的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它在此创刊至第一次停刊期间共出版168期,刊发国内外约400位作者的各类文章1000余篇,留下了240多万字的宝贵思想财富,全面反映了中共中央、共青团中央在复杂局势下对广大青年的宣传指导和引导。但长期以来,我国学人对它的研究却十分薄弱。时至今日,关于《中国青年》的专题研究在国内仍属空白。本文把《中国青年》放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并以此为主线,从宏观把握它在大革命时期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作用与影响,从中观阐释它对各青年群体的革命思想文化宣传,从微观剖析它的作者、读者、信息本身等,对它展开全景式的研究。本文由三部分组成:导论、正文六章和结语。导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论文的结构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中国青年》周刊评介。《中国青年》是一个成熟的杂志,代表了当时党所领导的思想文化事业的水平与成就。在恽代英、萧楚女、林育南、李求实等主编下,该刊宣传、讨论、报道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栏目众多,内容丰富,见解独特,形式活泼,发行广泛(最高时达3万多份)。第二章:《中国青年》与早期青年运动。作为“一般青年运动的机关”,《中国青年》在宣传、组织、指导中国青年工人、农民、学生、妇女、士兵运动等方面起着具体而微的指挥作用,是早期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在该刊的宣传指导下,全国各地各界青年群众的运动蓬勃发展,尤以北伐时期的广东、湖南、湖北、上海表现最为突出,广大青年成了革命的急先锋。第三章:《中国青年》与早期革命宣传家群体。《中国青年》的主笔和编辑者很大一部分是中共早期的革命理论宣传家。在168期《中国青年》中,恽代英发表文章185篇、萧楚女80篇、邓中夏20篇、林育南18篇、李求实18篇、任弼时15篇,此外,张秋人、刘昌群、陆定一等人也发表过不少文章,而中共中央书记陈独秀和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刘仁静、陈潭秋在该刊也有撰文。他们以该刊为阵地,向青年广泛宣传党的主义和纲领政策,批判各种错误思想,为青年们答疑解惑,使广大青年深受鼓舞。以恽代英、萧楚女等6人为代表的早期革命宣传家群体在《中国青年》的宣传中,既展示了特定环境下革命宣传的共性要求,又展现了他们各自宣传的个性魅力。第四章:《中国青年》与早期党团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青年》的主要任务。在传播马列主义方面,它广泛介绍马克思主义书目,先后出版“列宁特号”、“十月革命号”等特刊,不定期发表有关马列主义的译着等。在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政策和团的决议方面,它围绕党的各种有关宣传问题议决案和团的决议及其活动,广为刊发中共中央、共青团中央颁发的时政文章,深入介绍毛泽东等人有关中国革命分析的论文。在帮助青年解除家庭、婚姻、社会的种种困惑方面,它通过开辟“通信”、“答问”、“读者之声”等栏目发表文章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中国青年》成为了广大青年的良师益友,是他们革命成长的指路航标。第五章:《中国青年》与早期党团文化。早期党团文化是早期革命的思想准备和重要战线。中共、共青团文化集中体现为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表现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中国青年》中,早期党团文化的性质和内容主要是通过革命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反帝主要是指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其矛头直指基督教的宣传;反封建主要是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热情欢迎新思想、新道德的出现。该刊所发表的诗歌、小说、童话、寓言、戏剧、歌曲、杂文等,鲜明体现了早期党团文化民族、科学、大众的特质。第六章:《中国青年》创办的历史经验。《中国青年》的创办发行与宣传,成就辉煌,凝结的基本经验有:其一,坚持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其二,重视思想文化队伍建设,锻炼和培养一支专业、性别、年龄、梯层结构合理的队伍;其三,思想文化宣传既要面向大众,又要提高大众;其四,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思想文化,坚持批判吸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语:主要总结《中国青年》的成就和不足之处,说明它对当今思想文化宣传的启示。

二、请订阅《建筑》杂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请订阅《建筑》杂志(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范围和方法
2 文字改革出版社的人员构成和运行方式
    2.1 成立背景
        2.1.1 现实需求
        2.1.2 成立条件
    2.2 重要人物
        2.2.1 负责人
        2.2.2 主要作者
        2.2.3 其他人员
    2.3 出版工作概况
3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1956-1958)
    3.1 期刊出版
        3.1.1 字母的选择
        3.1.2 声调问题
        3.1.3 隔音问题
        3.1.4 体式、顺序和名称问题
    3.2 文字改革出版社书籍
4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1958-1966)
    4.1 机构调整
    4.2 拼音工作的重心
        4.2.1 拼音教学
        4.2.2 注音出版物
        4.2.3 拼音的社会应用
5 停滞与复苏:“文革”期间的文字改革出版社(1966-1976)
    5.1 语文改革工作遭遇批判
    5.2 语文改革工作的复苏
        5.2.1 恢复推广汉语拼音和普通话
        5.2.2 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试验
6 国际化与信息化:“文革”后的拼音工作(1976-1985)
    6.1 文字改革出版社恢复活动
        6.1.1 机构和人员组成变动
        6.1.2 语文改革和出版工作的恢复
    6.2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6.2.1 汉语拼音方案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
        6.2.2 中文的信息化
7 结语
参考文献

(2)南京国民政府侨刊研究(1937-1945) ——以侨务机构的四种期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
    二、选题论证
    三、学术史综述
    四、学术要点
    五、相关界定
第一章 国民政府侨务机构的历史回顾
    一、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
        (一)历史沿革
        (二)组织机构
        (三)抗战时期的侨务工作
    二、国民党海外部
        (一)历史沿革
        (二)组织机构
        (三)抗战时期的侨务工作
第二章 1937—1945 年国民政府侨刊的创办与概况
    一、侨委会期刊的创办与概况
        (一)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侨刊回顾
        (二)全面抗战爆发后的三种侨刊
        (三)《华侨青年》
    二、海外部《华侨先锋》的创办与概况
        (一)创办宗旨
        (二)栏目设置及征稿条例
        (三)创办及经营情况
    三、侨务领导人与侨刊
        (一)陈树人与侨刊
        (二)吴铁城与侨刊
        (三)刘维炽与侨刊
    四、侨刊与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
        (一)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
        (二)侨刊对侨务政策的体现和补充
第三章 侨刊对华侨抗战的动员
    一、海外华侨的潜在力量
        (一)华侨的人数及其在海外的分布
        (二)南洋华侨的职业与经济力量
        (三)华侨的爱国心及其与国民党的密切关系
    二、国民党要员出国宣慰华侨
    三、坚定抗战信念
        (一)驳斥日寇谬论与伪宣传
        (二)坚持抗战
    四、对华侨的建议
        (一)经济方面支援祖国抗战
        (二)积极参与二期抗战
        (三)积极参与精神总动员
        (四)合理应对欧战与日本南进
        (五)积极参与国际宣传
第四章 侨刊注重报道华侨对中国抗战的贡献
    一、侨刊关于华侨抗战贡献的专栏
    二、侨刊中有关华侨贡献的内容
        (一)抵制日货与讨汪
        (二)捐款捐物
        (三)投资建设
        (三)回国服务
    三、侨刊对华侨抗战贡献的评价
第五章 侨刊对发展华侨教育的重视
    一、华侨教育问题
        (一)对华侨教育问题的检讨与认识
        (二)论华侨教育的发展与改进
        (三)论战后侨民教育
    二、归国侨生
        (一)归国侨生与回国升学接待所
        (二)对归国侨生的认识
        (三)对归国侨生的要求与期望
    三、翁之达的侨教观
        (一)侨校问题
        (二)发展不同形式的教育问题
        (三)侨生问题
第六章 侨刊对救济华侨问题的关注
    一、救济华侨的背景
    二、国民政府救侨的原因及政策
    三、侨刊报道的对华侨的救济
        (一)救济华侨
        (二)救济侨生
    四、论救侨
第七章 侨刊关于其他方面的内容
    一、侨刊关于国民党海外党务方面的内容
        (一)抗战时期的海外党务工作
        (二)对发展海外党务提出的要求与建议
        (三)对中国共产党的负面评价
        (四)海外各地国民党党务的发展历史
    二、侨刊对国民党军队抗战形象的塑造
    三、侨汇与复员问题
        (一)侨汇问题
        (二)海外复员问题
第八章 关于侨刊的历史思考
    一、国民政府四种侨刊之间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二、国民政府侨刊与汪伪政府《侨务季刊》的对比研究
        (一)汪伪政府《侨务季刊》简介
        (二)相同之处
        (三)不同之处
    三、国民政府侨刊的性质
        (一)新闻性
        (二)文艺性
        (三)商业性
        (四)政治性
        (五)指导性
    四、评价与启示
        (一)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三)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训政时期国民党报刊的舆论聚焦及展示 ——以《中央周刊》(1946-1948)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引言)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中央周刊》(1946-1948)创刊的历史语境探讨
    第一节 训政阶段新闻较自由化发展
        一、抗日战争期间“新闻封锁”制度的实施
        二、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追求新闻自由
        三、新闻事业朝自由化发展
    第二节 训政时期的'一党专政'与预备立宪
        一、训政时期国民党'以党治国'与'一党专制'
        二、国共两党的分裂与合作
        三、训政到宪政国家体制的变更
    第三节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的国家重建与社会重组
        一、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新形势
        二、抗战胜利后亟待复兴的国内政治与经济
        (一) 国外力参与下的中国重建
        (二) 国共两党的“合商共建”
        三、战后国内经济基础的恢复与发展
第二章 《中央周刊》(1946-1948)在国民党报刊体系中的地位分析
    第一节 《中央周刊》历史脉络阐述
        一、《中央周刊》对《中央周报》的沿袭与发展
        (一) 继承《中央周报》办报使命
        (二) 沿袭《中央周报》版面编排
        二、《中央周刊》自身发展历史及经营性质分析
        (一) 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中央周刊》的发展
        (二) 《中央周刊》经营方式分析
    第二节 《中央周刊》之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报刊体系地位探析
        一、战后南京国统区国民政府党报系统探讨
        (一) 以《中央日报》为中心的国民党党报体系
        (二) “点对面”辐射状党报网络体系
        二、《中央周刊》与战后国民党其他党报的紧密联系
        (一) 大量刊载其他国民党党报的征订广告
        (二) 办报人员及作者群体的互动性
    第三节 《中央周刊》历任社长及来稿作者群体研析
        一、《中央周刊》历任社长兼主笔人员分析
        (一) 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周刊》社长人事变动
        (二) 解放战争期间《中央周刊》社长的变更
        二、《中央周刊》主要作者群体分析
        (一) 党政机关人员政论性文章
        (二) 各界知名人士专业性文章
        (三) 读者群体来信杂论性文章
第三章 新闻统治政策延续下的《中央周刊》(1946-1948)刊载内容分析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新闻统治政策的实施
        一、呼吁新闻自由与战时新闻学兴起
        二、新闻统治政策下的新闻管控
        三、战后新闻统治政策的依旧执行
    第二节 新闻统治政策持续影响下《中央周刊》(1946-1948)刊载的内容分析
        一、“动员戡乱实施宪政”
        二、刻意报道所谓中共“罪行”
第四章 《中央周刊》(1946-1948)内容报道及其办报旨趣探究
    第一节 《中央周刊》(1946-1948)版面栏目设定及其意义分析
        一、版面编排及特定内容呈现
        (一) 常规性专栏版面的设立
        (二) 特殊时期特殊专栏议题的呈现
        二、专栏版面设置的意义分析
        (一) 板块化的新闻报道
        (二) 引导读者聚焦舆论事件
        (三) 传达中央意旨与政治意识
    第二节 《中央周刊》(1946-1947)文章内容类型及意义分析
        一、下达中央意旨传述国民党党中央政治策略
        二、专载各界知识精英有关政策的见解文章
        三、刊载文艺作品刊载内容多样化
        四、专栏刊载读者来信
    第三节 《中央周刊》(1946-1948)的新闻聚焦及其导向
        一、报道内容镜射国民党新闻焦点
        (一) 战后国家重建与复员
        (二) 聚焦立宪与宪政的实施
        (三) 亲美外交及国民政府改组
        (四) 日渐严重的通货膨胀
        (五) 积极开展反共宣传
        二、内容报道背后的意义探讨
        (一) 借宣传国民党法令政策引导民众意识
        (二) 诋毁共产党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三) 竭力刻画国民党正面形象
第五章 《中央周刊》的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第一节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中央周刊》的发展与衰败
        一、《中央周刊》的报刊经营策略分析
        (一) 借宣传中央法令政策之由引导民众思想意识
        (二) 专栏版面登载新闻内容
        (三) 提升报刊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四) 刊载内容视线投射国内外
        二、《中央周刊》停刊原因探讨
        (一) 内战语境下国民党党报自主化经营的失败
        (二) 国民党在大陆溃败情形下办报阵地的转移
    第二节 《中央周刊》的历史价值评价
        一、呈现中国国家与社会变化的轨迹
        二、宣传各项建国方案掩饰专制独裁之心
结语
    一、实施全面党化媒介平台
    二、教化民众思想的工具
    三、“假宪政,真独裁”的鼓吹者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报纸
    三、学位论文
    四、期刊论文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香港贸发局香港家庭用品展四月揭幕“LIFE”四大主题网罗优质家品(论文提纲范文)

“LIFE”四大主题呈献丰富多样产品
顶尖设计尽在焦点展区
“建筑及五金世界”新登场
“宠物用品世界”载誉归来
聚焦设计潮流趋向
家用纺织品展同期举行协同效应开拓商机
展会网址:
香港贸易发展局简介

(5)当代《美育》(1981-1988)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架构
第一章《美育》杂志的创办背景
    第一节 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迅速发展
    第二节 第二次“美学热”的兴起
    第三节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的召开
第二章《美育》杂志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美育》杂志的创刊
    第二节《美育》杂志的发展阶段分期
第三章《美育》杂志的文本内容
    第一节《美育》杂志装帧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美育》杂志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第三节《美育》杂志的基本主张
    第四节《美育》杂志对八十年代美育发展产生的影响
    第五节《美育》杂志对当代中国美育事业的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6)高屋建瓴 引领行业发展 亦师亦友 督导个人成长——以此纪念《建筑设计管理》创刊3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初次结缘一见如故
良师益友催人奋进
高瞻远瞩引领改革
密切接触再续前缘

(8)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条件及优势
    一是市场经济为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领域提供了基础支撑。
    二是利益需求为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领域提供了根本动力。
    三是制度改革为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领域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领域存在的障碍及面临的挑战
    一是军用民用标准不统一, 技术性障碍仍然没有破除。
    二是供需双方信息不通畅, 缺少信息交流平台。
    三是相关政策制度还不完善, 市场地位不对等。
    四是非公有制企业自身较弱, 竞争优势不够明显。
三、积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体制机制建设
    一要加快完善法律, 为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领域创造制度环境。
    二要加快军工体制改革, 为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领域创造竞争条件。
    三要加快构建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政策保障机制。
    四要加快完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公开竞争机制。
    五要构建便于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的军民通用标准体系。
    六要构建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信息交流机制。
    七要构建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产品质量和保密监管机制。

(9)《剧场》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剧场》杂志扫描
    第一节:时代背景:现代主义来到台湾
    第二节:基本概况:发展历程、编辑队伍和主体内容
    第三节:办刊特色:以“同行”《现代文学》为参照
    第四节:生命结局:风潮转向和人事变迁
第三章:《剧场》对台湾1960年代现代主义的贡献
    第一节:引介西方现代主义戏剧与电影艺术
    第二节:参与现代主义戏剧的演出实践
第四章: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剧场》目录索引
后记

(10)《中国青年》周刊研究(1923-1927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研究的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内容
        (一) 主要观点
        (二) 主要内容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概念界定
        (一) 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概念界定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
        (一) 重点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青年》周刊评介
    一、《中国青年》的缘起
    二、《中国青年》的宗旨
    三、《中国青年》的编辑
    四、《中国青年》的稿源
    五、《中国青年》的栏目
    六、《中国青年》的编排设计
    七、《中国青年》的出版发行
    八、《中国青年》的作者与读者
    九、《中国青年》的风格
    十、《中国青年》的停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青年》与早期青年运动
    一、《中国青年》与工人运动
        (一) 回顾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成败,总结经验
        (二) 宣传介绍不同时期各地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
        (三) 总结工人运动新经验,指明工人运动方向
    二、《中国青年》与农民运动
        (一) 分析农民运动特点,明确农民运动的方针和目标
        (二) 介绍各地农民生活状况,宣传农民运动情况
        (三) 总结农民运动的经验方法,指导农民运动实践
    三、《中国青年》与学生运动
        (一) 介绍各地学生受压迫与反抗的实际状况
        (二) 引导学生开展"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的斗争
        (三) 宣传并指导学生投入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
    四、《中国青年》与妇女运动
        (一) 从讨论"恋爱"入手,宣传正确的婚恋观
        (二) 深入解析"妇女解放"的内涵与外延
        (三) 介绍、分析、引导并指导妇女运动
    五、《中国青年》与兵士运动及劳动童子团运动
        (一) 关于兵士运动
        (二) 关于劳动童子团运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青年》与早期革命宣传家群体
    一、革命宣传家群体代表简介
        (一) 恽代英
        (二) 萧楚女
        (三) 邓中夏
        (四) 林育南
        (五) 李求实
        (六) 任弼时
    二、革命宣传家群体的共性宣传
        (一) 宣传党的主义及革命纲领
        (二) 批判国家主义
        (三) 批判戴季陶主义
    三、革命宣传家群体的差异性宣传
        (一) 恽代英关于党的建设等内容的宣传
        (二) 萧楚女关于革命信仰等内容的宣传
        (三) 邓中夏关于思想文化等内容的宣传
        (四) 林育南关于革命修养等内容的宣传
        (五) 李求实关于革命团结等内容的宣传
        (六) 任弼时关于苏俄、团的活动等内容的宣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青年》与早期党团思想政治工作
    一、传播马列主义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 关于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三) 关于列宁主义
    二、宣传党、团决议
        (一) 围绕党的各种有关宣传问题议决案进行宣传
        (二) 围绕团的决议及其活动进行宣传
    三、答疑解惑
        (一) 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婚恋家庭观
        (二) 引导青年做一个清醒明白的人
        (三) 教育青年做一个有益于革命的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青年》与早期党团文化
    一、诗歌和散文
    二、小说
    三、歌曲
    四、戏剧
    五、寓言和童话
    六、杂文
        (一) 萧楚女的杂文
        (二) 刘仁静的杂文
        (三) 恽代英的杂文
        (四) 齐白石的杂文
        (五) 卓恺泽的杂文
        (六) 陆定一的杂文
    七、文艺评论与文艺理论
        (一) 关于作诗
        (二) 关于文艺运动
        (三) 关于泰戈尔
        (四) 关于做革命的文学家
        (五) 批判反动文化
        (六) 关于文艺理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青年》创办的历史经验
    一、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一) 政治领导
        (二) 思想领导
        (三) 组织领导
    二、重视思想文化队伍建设
        (一) 重视队伍的政治思想道德培育
        (二) 重视队伍的知识层次构成
        (三) 重视队伍的年轻化和梯层结构
    三、既宣传大众,又提高大众
        (一) 发现并利用作者才能,宣传大众与提高大众
        (二) 激发并挖掘编辑才能,宣传大众与提高大众
    四、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思想文化
        (一) 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 批判吸收外来思想文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后记

四、请订阅《建筑》杂志(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D]. 张恺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2]南京国民政府侨刊研究(1937-1945) ——以侨务机构的四种期刊为中心[D]. 吕承祯.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3]训政时期国民党报刊的舆论聚焦及展示 ——以《中央周刊》(1946-1948)为中心[D]. 林娜. 安徽大学, 2019(07)
  • [4]香港贸发局香港家庭用品展四月揭幕“LIFE”四大主题网罗优质家品[J]. 王周.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7(02)
  • [5]当代《美育》(1981-1988)杂志研究[D]. 祝颖杉. 杭州师范大学, 2015(03)
  • [6]高屋建瓴 引领行业发展 亦师亦友 督导个人成长——以此纪念《建筑设计管理》创刊30周年[J]. 王跃恩. 建筑设计管理, 2014(06)
  • [7]《建筑设计管理》伴我前行[J]. 陈轸. 建筑设计管理, 2014(01)
  • [8]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研究[J]. 金乐昌. 国防, 2012(06)
  • [9]《剧场》杂志研究[D]. 闵诗卉. 复旦大学, 2012(04)
  • [10]《中国青年》周刊研究(1923-1927年)[D]. 王鹏程.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请订阅建筑杂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