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等教育的一些办学策略

农村初等教育的一些办学策略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些治校方略(论文文献综述)

耿莉敏[1](2020)在《从“上任”到“胜任” ——上海市小学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初任校长治校过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初任校长即在职业生涯初次被任命为校长,担任领导职务且具有决策权和管理权,任职时间为1-3年。初任校长具有职务知识欠缺,但是学习能力比较强;来源信息广泛,但是过滤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对校长工作的兴趣非常高等特点。治校策略是指校长在履行法定职务行为过程中,为实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方案集合,包括一系列的重要措施、手段和技巧。校长的治校策略通常具有系统性、选择性、情境性的特点。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初任校长的治校策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其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不断凸显。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内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的实证研究极为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本文采用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对上海市12个区的15位小学初任校长进行深度访谈,然后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质的研究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构建出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的模型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初任校长的职业发展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本研究将初任校长的治校策略按照职业发展周期分为融入期策略、稳定发展期策略、创新突破期策略。融入期策略即结合自身特点和学校内外部环境,确定自我定位的策略。小学初任校长主要通过明确角色转换、构建人际关系网络和全面融入学校环境等措施自我融入,这个时期的策略一般具有社会性、适应性和比较人性化的特点。稳定发展期策略是指对学校原有的优势不断再加强,传承中创新,循序渐进地促进学校发展的策略。初任校长一般通过强化学校特色、规范制度建设和促进家校合作等措施促进学校稳定发展,这个时期的策略一般具有灵活性、程序性和方向性等特点。创新突破期策略是指打破学校重点工作难关,创生出学校发展内在动力。初任校长主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这个时期的策略一般具有全局性和谋略性等特点。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校长自身因素、学校内部支持和学校外部支持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影响着校长治校策略的选择,从而构建出小学初任校长治校策略影响因素模型。根据模型分析小学初任校长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素养、改善学校内部环境和协同学校外部环境等方面优化其治校策略。

文敏[2](2019)在《论抗战前后丽江地区的中等教育》文中提出抗战前后,尤其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这段时间,可以称之为丽江教育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丽江地区出现了云南省立丽江中学、丽江县立中学和国立丽江师范学校三所中等学校并立的局面,这种盛况对于处在战乱年代又地处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实属难得。抗战前后丽江中等教育的兴盛并非偶然事件,而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相应的社会条件。首先,丽江地区学校教育和新式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早,着良好的教育基础。其次,抗战前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兴盛奠定了经济基础,提供了物质保障。最后,高校内迁以及丽江各界人士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为丽江中等学校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三所学校的招生范围大体上均为小学或高级小学毕业生,因此皆属中等教育学校。根据学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别,又可将三所学校细分为两类:其一,云南省立丽江中学和丽江县立中学以基础教育为主,注重通才培养,属普通中学教育;其二,国立丽江师范则实行师范教育,目的是为边疆地区培养教育人才,为中等师范教育。同时,三所学校的性质又各有差别。云南省立丽江中学由原来的云南省立第三中学更名而来,正式成立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是一所由省财政拨款办学的完全中学。丽江县立中学是民国二十九(1940年)创办的地方自办学校,经费来源于县财政拨款和民众捐筹款。国立丽江师范学校创办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是由国民政府主办的师范类院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三所学校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合并成为丽江地区中学,结束了它们在特殊时期的使命。在抗战前后,虽然办学面临很多困难,但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三所学校的基础设施都不断完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当时,学校的兴衰和校长的管理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三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成效皆因校长的频繁变动有所波动。但是,总体而言,由于学校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队伍强大、管理方式得当,三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招生人数及升学率远高于同时期周边地区的学校。学校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抗战宣传与社会实践,客观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丽江中等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首先,中等教育的发展在提供给更多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机会的同时,还为当地小学培养了大批教师,壮大了初等教育师资队伍,增强了丽江及周边地区的师资力量,使得丽江教育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其次,学校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促进了以纳西族为主的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推动了丽江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最后,在战乱年代,各学校都积极参与到抗战宣传中,不仅直接影响大批师生以及当地群众参与到抗战中,而且对于当地民族情感、爱国情怀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丽江中等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经费短缺、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人治色彩明显、管理不规范等不足之处。这些都是当今办学所要规避的问题。

龚燕[3](2019)在《教师交流下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余姚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并强调:要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从中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师资队伍特别是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期待通过教师交流来促进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与城区优质学校相比较,还是从农村学校自身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依然问题重重。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师资交流的视角对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作一次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陈述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包括需要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等)的基础上,深入余姚市部分农村小学,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现状展开实地调查,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因素以及教师交流对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最后,就促进农村小学师资建设提出系列对策建议。具体内容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深入部分农村小学,通访谈、问卷调查等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现状(包括:农村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工作满意度、发展机会和教师交流状况等)展开实地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学校因素、群体因素、个人因素等)。第二部分,教师交流对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分析,包括:城镇交流教师对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农村教师赴城镇学校交流的成效与问题,以及影响教师交流成效的因素等方面。第三部分,针对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教师交流下如何促进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对策建议,包括:转变观念,提升教师地位,提高教师待遇;健全政策法规,完善教师交流制度;落实“县管校聘”,促进城乡师资顺畅流动;以教师交流为契机,强化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等。

杨锦[4](2019)在《整顿与推进:教育部长王世杰的教育活动研究(1933-1937)》文中指出王世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人从政”的典型,幼年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少年接受西式教育,青年留学英法,获得政治经济学学士学位、法学博士学位。收到蔡元培先生邀请,回国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于1933年4月21日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到1938年1月1日卸任,担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一职长达4年8个月,是民国时期任职最长的教育部长,任职期间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推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将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置于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的背景下,力求完整的将王世杰担任教育部长期间的教育管理活动展现出来。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描述王世杰担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期间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分析王世杰教育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梳理王世杰教育部长任职期间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与影响,在此基础上,概括王世杰教育部长任职期间教育活动的总体贡献,并对王世杰的教育部长任职期间教育活动做出合理的总体评价。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教育管理活动的整理考察、学理分析发现,王世杰在其位谋其事,整顿推进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全国教育的发展。王世杰教育长通过完善初、中、高等教育法令法规,制定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边疆教育法规,使得教育法令法规初步形成体系化;通过确保各级各类教育的拨发,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推进解决了后顾之忧;针对当时战事焦灼,审时度势的提出并推行教育救国方案,使得教育为战事服务。第二,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长部期间教育管理活动的研究发现,虽然王世杰经过不断努力获得了推进教育发展的显着成效,但仍旧有一些局限性。王世杰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开展了党化教育,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尽管王世杰在法学上注重女性权利,但是在教育发展实施上,并未给予女性教育足够重视,使得女性教育发展仍然滞后;后期随着战事的焦灼,很多理想的教育法令法规流于形式,朝令夕改,无法实施,使得教育发展未达到预期效果。第三,通过考察分析王世杰任职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期间教育管理活动获得以下启示:真正让懂教育的教育专家办好教育;充分协调与调动各方力量发展教育;完善的教育政策法规是衡量教育规范的标准。

付云飞[5](2019)在《乡村学校校长价值领导力研究 ——以河南省某两所乡村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教育的发展关乎整个教育体系的运行,而乡村学校的建设却面临重重困难,乡村学校的积贫积弱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无论是资源建设不足还是贫瘠的校园文化都会使得校长一筹莫展,乡村校长作为学校运行的掌舵者可谓是身担重责。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处境下乡村学校的维持与发展俨然是一道难题,尽管如此,仍不乏有一些具备高尚教育情怀与杰出教育能力的校长带领师生激流勇进。本文以乡村学校为观测点,以校长价值领导力为线索,审视乡村学校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以乡村校长的价值领导力提升为突破口来解决乡村学校困境是一条可行路径。首先,系统介绍乡村校长价值领导力的内涵,并在愿景视域、“感官——生命——精神”的价值序列与文化认同理论上作出相应阐释。本文将乡村校长价值领导力界定为在政治的原初动力下,以价值认同、精神引领与文化自觉为核心要素,在对教育思想的理解与把握下推动学校发展的综合性能力。其次,通过长时间实地考察与调研河南省某两所优质乡村学校,发现学校的成就离不开校长的价值领导力。通过对优秀校长成功办学经验的总结与凝练,深度剖析这两位校长在治校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教育智慧,印证了校长对乡村教育的价值认同、对教师的精神引领以及对乡村社会的文化自觉是构成其价值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并总结出乡村校长价值领导力的实践效果。最后,在价值领导力的总体框架下,借助两位优秀校长的治校经验,探索有效提升乡村校长价值领导力的可行路径:增强乡村校长价值认同的能力,树立乡村校长精神引领的典范和营造乡村学校文化自觉的氛围。但不可将校长定于一尊,如何在体制机制上解决乡村学校的问题,建立有效促进校长成长和主动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敬仕勇[6](2018)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法有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年限的规定组建起来的,贯穿小学、初中教育的一体化学校。从发展历程来看,自1958年至今,九年一贯制学校经历了萌发期、试点期、推广期、稳定期、变革期五个阶段。从理论上讲,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利于从整体上实施素质教育,解决中小学衔接问题,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国家从政策上一直鼓励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但是,目前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仍然按照小学和初中的方式分开管理,一所学校两套班子、两种制度、两种评价,小学和初中并没有真正“一体”。推进一体化办学,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1+1>2”整体办学效益的努力方向。然而,到底什么是一体化办学?如何实现一体化办学?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一体化办学,是指学校在整体育人理念指导下,创建统一的制度体系,加强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衔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种学校改进行为。整体育人理念包括整体的教育观、科学的质量观和全面的学生观,统一的制度体系包括设立统一的内部管理机构、聚焦学校核心制度、关注学校非正式制度等,充分考虑学校制度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课程衔接主要是课程的统整、教学的优化和教研的衔接,学校资源配置主要包括硬件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和政策资源配置。在理论设计层面,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是建立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和模型化原则基础之上,以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建设为重要内容,遵从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来改进学校办学,改进学校文化与人际关系的学校改进理论的综合性理论设计框架;在现实层面,一体化办学则植根于规模不断扩大、运行相对稳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的现实基础。一体化办学主要秉承全程质量与全位育人的学生发展观,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学校治理现代化,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发展观等核心理念,以实现“小初”无缝衔接奠定学生成才之基,突破壁垒打通学校发展通道,充分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均衡发展为核心价值。在教育实践层面,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表层与深层等两个层次的问题。其中,表层问题主要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质量整体不高,缺乏专门的教研人员和教研活动,校内小学与初中教师融合程度低,学校教师对学校文化认同度低,小学与初中课程缺乏衔接等。尽管政府非常鼓励九年一贯制办学,但在办学经费、教师培养、专用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管理者普遍认同九年一贯制办学,但对此类学校的性质、规模、教师管理、办学方式等认识不清;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虽然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把小学与初中放在“一起”,但是两者之间貌合神离、各自为政。而深层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绝对分段”与“无差别对待”的极端化办学理念,主要表现为:对学制的误解——认为“九年一贯制”就是“六三学制”或者“五四学制”;对学校组织形式的误解——认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就是“小学加初中”;对学段的误解——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就是对各学段实行无差别对待。二是“知识提前”导向的课程教材设计与选用——有的把初一教材作为衔接教材使用,有的把校本课程作为衔接教材使用,存在教师凭自己意愿任性选用衔接教材情况。三是“同一化管理”消解多元主体的创造性——表现在以同样的管理模式应对不同学校,对农村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策略,管理制度无法权衡各方主体需要。四是“分离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表现在沿用小学与初中分离的评价方式,没有与学校匹配的质量考评体系,绩效工资分配偏向初中和主学科。五是“优质生源而非优质教育”的学校文化——没有认清学校的性质与发展方向,未建立团队凝聚力和文化共同体,重应试而轻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导致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表层与深层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一体化学制设计的育人价值淡薄。九年一贯制学校领导并未形成九年一贯的“学制意识”,而是仍然坚持传统学校的办学模式;第二,课程教材衔接的一体化制度缺位。九年一贯制学校没有配套的衔接教材,小学与初中阶段课程衔接困难;第三,“硬性”管理模式带来僵化的学校组织结构。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仍然沿用传统的小学和独立中学的管理体制,采取部分管理为主的单一管理形式;第四,小学和初中相对分离的薪酬分配机制。学校评价机制不合理,仍然采用传统的小学与初中相分离的评价方式;第五,拒斥交往与互动的学校文化割裂。学校文化被割裂为小学与初中两大模块,小学与初中之间彼此缺乏融合。围绕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综合运用系统论的层次性与模型化原则,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在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理论,学校改进理论等工具,构建了集“理念创新”、“课程统整”、“管理优化”、“评价改进”、“文化融合”等功能于一体,反映“一体化育人理念”、“一体化学校管理”、“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文化培育”和“一体化标准评价”等内容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五棱锥体”模型。从塑造学校整体性育人价值观,协调小学与初中等各方主体关系,提高学校与区域资源适切性等角度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一体化。基于模型的整体思路,我国应从校长遴选与发展、入学制度建设、课程教材设计和完善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实现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一体化。第一,建立多元能力共生的校长专业发展机制,在校长任用环节:教育行政部门增设专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任职资格,研究制定相应的任职资格标准和任职条件,并鼓励校长兼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提高领导体制的运行效率;在校长发展环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涵盖依法执教、教育理念与管理、学校课程、九年一贯制、校长素养等内容的通识性校长培训项目,建立包括学校改进、优质学校管理经验学习等在内的专题式提高培训体系,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部门等共同开展针对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的课题式高级研修活动,提升校长的科研与领导等多种素养。第二,统筹实施差别化入学制度,建立免试就近入学、免试直升入学、区域统筹入学等制度体系,并针对在读学生,建立相对灵活且富有弹性的学习制度,允许九年一贯制学校实行留级与跳级制度。第三,建设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教材体系,在教材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机构、学校等共同组织专家学者编制专门配套九年一贯制的教材;学校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开发适应学校自身发展的校本衔接教材,并根据教材,打破课程在小学与初中学段上的壁垒与学科间的界限,整合学校课程,体现一体化育人理念。第四,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统一标准与分类设计相结合的学校考核评价机制,增列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资格标准与配置标准;参考义务教育学校的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单独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拨款标准;学校基于1至9年级的整体角度建立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基于一体化道德发展、学科发展、艺体发展等角度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基于九年一贯的思路开发教材、开展教研活动、推进一以贯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并设计实施一体化课程评价。

金礼久[7](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农村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是农村教育政策的重要议题,也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行动。从实践层面看,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实施,的确产生了积极的政策影响。但从另一维度看,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实施,也在不断遭遇新的问题与困境。对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研究成为深化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与任务。本论文聚焦于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研究。全文从梳理和分析国家的政策目标和行动计划出发,紧紧以江苏为例,并将一条主线、一个观念、三个观测点贯穿于全文中,以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目标定位、政策行动、政策成效以及政策问题。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每个时期农村教师培训政策总是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要求相适应的,并由义务教育的要求来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其背后一定是义务教育普及对师资队伍建设相应的需求或要求。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出台的基本规律。贯穿其中的一个观念是国家主导的以社会为本的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在塑造伟大成就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甚至压抑农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有悖教育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师培训领域的基本运用。贯穿其中的三个政策观测点是政府、培训机构、农村教师这三个代表性的政策主体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行为及其差异。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等。为本研究提供立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章为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的提出与实施(1978~1984年)。合格教师的政策目标源于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对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政策重建、师范院校订单式的定向培养、学历补偿教育、地办校助培训模式开启了机构推动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满足了农村普及教育对合格教师数量的需求,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培训机构的官僚化和违背教育规律的低水平制造。第三章是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运行(1985~1999)。这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师资队伍从数量到质量的制度化要求。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职务聘任制度的衔接、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评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化的政策行动强力推进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然而,政策执行过程中对培训效率的过度追求,导致了行动中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泛滥。第四章是新世纪以来全员培训政策的推进(2000~今)。全员培训政策是与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的。以新课程师资培训、教师网联计划、“国培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工程计划推进了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高端化、专业化和信息化,而与工程化思维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计划管控则显示了“人”在培训中的缺失。第五章基于前三个阶段政策目标、政策行为、政策成效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社会为本向以教师为本转换的政策目标,尊重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以市场化来塑造农村教师培训场域多样性的共存、平等的主体关系和正当的利益关系,以专业化引领农村教师发展,构筑互助合作、自主发展的伙伴关系,改变农村教师“被”培训的惯习,推动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转型。

成先中[8](2015)在《小学人本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荆州市A小学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化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质量。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起着奠基石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现行的小学教育仍然存在着较明显的工具本位的培养目标、知识本位的课程取向和功利本位的教育方式等不良倾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训练和考试的机器,导致学生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体地位,教育失去了生活价值、生命气息与人性的魅力。因此,小学教育必须回归育人的本真,构建人本化的教育体系。本文基于荆州市A小学的实践探索,对小学人本化教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探讨人本化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研究者多年的实践经验,从人本化教育的涵义、小学人本化教育的特点、小学人本化教育的意义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人本化教育的基本涵义与意义,为后面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二部分(第二章)探索人本化教育的理论依据。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学说、人本主义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研究者从中获得的教育启示,为人本化教育找到理论依据。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是小学人本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试图在改造学校的行动中构建小学人本化教育体系。第三章为实践研究的设计,包括研究假设的确定、研究对象的分析、研究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研究的实施步骤等。第四章为实践研究的实施,包括A小学的人本化课程设置、人本化课堂教学、人本化课外活动和人本化学校管理。第五章为实践研究的成效与反思。经过两年的实践,A小学的学生、教师、校长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经过系统反思与构建,形成了小学人本化教育体系。

张婧婧[9](2014)在《农村小学德育资源开发利用探析 ——以山西省霍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青学[10](2014)在《提高乡镇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些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发展,教师为本"。乡镇农村学校的小学教师是农村学校中比较庞大的群体,他们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农村小学生。农村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国民素质提高的最广大的基础,而乡镇小学教师素质的优劣正是决定这个基础的关键。所以,提高乡镇小学教师各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具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是个重大的课题。一、当前乡镇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虽然乡镇农村小学教师通过师资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其总体情况仍然不适应21世纪乡镇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乡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需要。主要表现如下: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些治校方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些治校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1)从“上任”到“胜任” ——上海市小学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初任校长
        (二)治校策略
    三、文献综述
        (一)初任校长的相关理论研究
        (二)治校策略相关研究
        (三)文献评析
第二章 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三、资料的收集
    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资料的整理
        (二)资料的分析方法
        (三)分析编码过程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五、对研究过程的反省和思考
        (一)关于信度、效度和推广度问题
        (二)关于伦理道德问题
        (三)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第三章 自我融入:确定自我定位
    一、角色认知转换
        (一)心理准备不足
        (二)繁多、复杂——校长职责的特征
        (三)大——校长决策权特征
        (四)小学校长任职制度的思考
    二、构建人际关系网络
        (一)团结学校管理团队
        (二)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三、全面融入学校环境
        (一)挑战——如何全面把握工作
        (二)开拓认知途径,全面把握学校
第四章 传承中深化:稳定学校发展策略
    一、强化学校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
        (一)强化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意识
        (二)优化组合内外部教育资源
    二、规范制度建设,发挥保障与激励功能
        (一)基于学校现实,科学制定规范
        (二)加强制度学习、贯彻实施到位
        (三)建立督察和激励机制,调动内在热情
    三、促进家校合作,实现社会共育
        (一)提升信任度,增强家长对学校的帮助
        (二)多途径开展家长教育,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第五章 突破与升华:创生发展动力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一)优化教师结构,提高队伍活力
        (二)科学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三)构建系统培训体系,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巧用绩效提高积极性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引领课堂教学变革
        (一)依托学科优势,激发创新活力
        (二)扎根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特色发展
        (三)融合地域环境,优化课程结构
    三、完善学校教育制度,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一)用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二)推进教师素质工程,提升文化底蕴
        (三)打造环境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四)开展管理工程建设,引领学校文化
第六章 治校策略影响因素的模型及其分析
    一、校长自身因素对治校策略的影响分析
        (一)校长自身性格特征的影响
        (二)校长专业发展背景的影响
    二、影响初任校长治校策略路径的学校内部因素
        (一)学校有形资源的影响
        (二)学校无形资源的影响
        (三)学校人力资源的影响
    三、影响初任校长治校策略路径的学校外部因素
        (一)教育环境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关于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的建议
        (一)提升校长自身素养
        (二)改善学校内部环境
        (三)协同学校外部环境
结语
附录
    附件1:小学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研究访谈提纲
    附件2:田野日记节选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2)论抗战前后丽江地区的中等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基于教育史研究视角的文献综述
        (二)基于抗战史研究视角的文献综述
        (三)基于地方史研究视角的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等教育发展原因
    第一节 地区教育的积淀
        一、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新学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地方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 各界人士的推动
        一、教育界人士
        二、其他各界人士
    第四节 高校内迁的影响
第二章 中学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节 云南省立丽江中学
        一、办学规模与学校设施
        二、学校管理及师资力量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
    第二节 丽江县立中学
        一、办学规模与学校设施
        二、学校管理及师资力量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
第三章 中等师范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节 学校规模与学校设施
    第二节 学校管理及师资力量
    第三节 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
第四章 中等教育发展的成绩和不足
    第一节 积极影响
        一、教育呈现蓬勃生机
        二、人才培养日显佳绩
        三、抗战宣传鼓舞斗志
    第二节 不足之处
        一、教育经费筹增困难
        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三、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四、学校管理不够规范
        五、教育体罚现象频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教师交流下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余姚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
3 余姚市农村小学教师的生存与工作状况调查
    3.1 调查对象与工具
    3.2 调查的结果
        3.2.1 农村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
        3.2.2 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3.2.3 农村小学教师的发展机会
        3.2.4 城乡小学教师交流状况
    3.3 讨论与分析
        3.3.1 农村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分析
        3.3.2 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分析
        3.3.3 农村小学教师的发展机会分析
        3.3.4 城乡小学教师交流状况分析
    3.4 影响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因素分析
        3.4.1 环境因素分析
        3.4.2 学校因素分析
        3.4.3 群体因素分析
        3.4.4 个人因素分析
4 教师交流对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分析
    4.1 城镇交流教师对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分析
    4.2 农村教师赴城镇学校交流的成效与问题分析
    4.3 影响教师交流成效的因素分析
5 教师交流下促进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转变观念,提升教师地位,提高教师待遇
    5.2 健全政策法规,完善教师交流制度
    5.3 落实“县管校聘”,促进城乡师资顺畅流动
    5.4 以教师交流为契机,强化农村小学教师培训
6 研究的结论与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A:教师交流下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调查问卷
致谢

(4)整顿与推进:教育部长王世杰的教育活动研究(1933-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四、相关研究现状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教育活动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王世杰的求学经历
        一、幼年接受儒学启蒙教育
        二、青年稽勋留学英美
    第二节 王世杰长教育部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王世杰长教育部前历任教育部长的概况
    第四节 王世杰长教育部时期的教育思潮
        一、普及教育思潮
        二、生产教育思潮
        三、教育救国思潮
        四、教育独立思潮
第二章 王世杰改革各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培育根基:王世杰普及初等教育的活动
        一、王世杰普及初等教育活动的背景
        二、王世杰普及初等教育活动的概览
        三、王世杰普及初等教育活动的效果
    第二节 奠定基础:王世杰发展中等教育的活动
        一、王世杰发展中等教育活动的背景
        二、王世杰发展中等教育活动的概览
        三、王世杰发展中学教育活动的效果
    第三节 铸就精英:王世杰整顿高等教育的活动
        一、王世杰整顿高等教育活动的背景
        二、王世杰整顿高等教育活动的概览
        三、王世杰整顿高等教育活动的效果
第三章 王世杰发展各类教育活动的几个方面
    第一节 谋求生计:王世杰优化职业教育的活动
        一、王世杰优化职业教育活动的背景
        二、王世杰优化职业教育活动的概览
        三、王世杰优化职业教育活动的效果
    第二节 科普民众:王世杰促进社会教育的活动
        一、王世杰促进社会教育活动的背景
        二、王世杰促进社会教育活动的概览
        三、王世杰促进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
    第三节 惠及边民:王世杰关注边疆教育的活动
        一、王世杰关注边疆教育活动的背景
        二、王世杰关注边疆教育活动的概览
        三、王世杰关注边疆教育活动的效果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教育活动的评价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整顿推进各种教育
        二、全面统筹发展教育
        三、教育法规制度先行
        四、提前准备教育救国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教育活动的贡献
        一、整顿各级各类教育,推进稳步发展
        二、保障教育经费,解决后顾之忧
        三、推行教育救国,为战事服务
        四、完善教育法规,形成初步体系化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教育活动的局限
        一、开展党化教育,禁锢学生思想
        二、未给予女性教育足够重视
        三、战事渐趋焦灼,未达预期效果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教育活动的启示
        一、真正让懂教育的教育专家办好教育
        二、充分协调与调动各方力量发展教育
        三、完善的教育政策法规是衡量教育规范的标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乡村学校校长价值领导力研究 ——以河南省某两所乡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双名工程”的培养要求
        1.1.2 乡村学校“去精神化”现象严重
        1.1.3 乡村校长价值领导力的独特研究价值
        1.1.4 个人的关注与兴趣
        1.1.5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已有文献研究简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价值
        1.4.2 价值领导力
        1.4.3 校长价值领导力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乡村校长价值领导力概述及理论阐释
    2.1 乡村校长价值领导力概述
        2.1.1 乡村校长价值领导力的内涵
        2.1.2 乡村校长价值领导力的核心要素
    2.2 乡村校长价值领导力的理论阐释
        2.2.1 愿景视域下价值认同的产生
        2.2.2 “感官—生命—精神”价值序列下的形态演进
        2.2.3 文化认同理论下彰显文化自信
第三章 乡村校长有效发挥价值领导力的典型案例呈现
    3.1 柳暗花明又一村:河南省鹤壁市H小学的破茧成蝶
        3.1.1 学校发展困境
        3.1.2 D校长的治校方略
    3.2 墙内开花墙外香:河南省辉县市W中心校的华丽转身
        3.2.1 学校发展困境
        3.2.2 Z校长的治校方略
    3.3 乡村学校校长价值领导力的实践效果分析
        3.3.1 乡村校长价值领导力产生的显性效果
        3.3.2 乡村校长价值领导力产生的隐性效果
第四章 提升乡村校长价值领导力的路径选择
    4.1 增强乡村校长价值认同的能力
        4.1.1 更新理念:深入对乡村教育的认知与领悟
        4.1.2 局校联系:摆脱资源匮乏的制约性
        4.1.3 现代治理:实现学校发展的特色化
    4.2 树立乡村校长精神引领的典范
        4.2.1 校长化身为精神动员的激发引领者
        4.2.2 组织动员扩大学校社会声誉
        4.2.3 完善专业组织建设
    4.3 营造乡村学校文化自觉的氛围
        4.3.1 校长肩负乡村文化守护传承的使命
        4.3.2 校长担任学校发展的主动变革者
        4.3.3 校长要葆有教育情怀及理想信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
        (二)一体化
        (三)一体化办学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评价与启示
    四、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二)理论逻辑
        (三)技术路线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价值与创新
第一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的历史溯源
    一、萌发期:“戴帽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二、试点期:“北上”的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
        (一)试点期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的兴起背景
        (二)试点期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的办学概况
        (三)试点期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的办学特点及主要问题
    三、推广期:“普九”背景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推广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机遇
        (二)推广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概况
        (三)推广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特点
    四、稳定期:“均衡发展”背景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稳定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背景
        (二)稳定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特色
    五、变革期:“招生改革”背景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变革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背景
        (二)变革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概况
        (三)变革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重点
        (四)“招生改革”背景下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未来发展
    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历史经验和时代特征
        (一)九年一贯制的比较优势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类型及其特点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育优势
        (四)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时代特征
第二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理论设计及价值表达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基本内涵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理论借鉴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现实基础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核心理念
        (一)全程质量与全位育人的学生发展观
        (二)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学校治理现代化
        (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发展观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价值表达
        (一)实现小初无缝衔接奠定成才之基
        (二)突破壁垒打通发展通道
        (三)充分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均衡发展
第三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实地调查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问卷与访谈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典型案例
        (一)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二)案例的呈现与分析
第四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问题表现
        (一)问卷调查问题聚焦
        (二)深度访谈问题聚焦
        (三)案例研究问题聚焦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主要问题
        (一)“绝对分段”与“无差别对待”的极端化办学理念
        (二)“知识提前”导向的课程教材设计与选用
        (三)“同一化管理”消解多元主体的创造性
        (四)“分离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五)“认同感缺失”的学校文化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问题追因
        (一)一体化学制设计的育人价值淡薄
        (二)课程教材衔接的一体化制度缺位
        (三)“硬性”管理模式带来僵化的学校组织结构
        (四)小学和初中相对分离的薪酬分配机制
        (五)拒斥交往与互动的学校文化割裂
第五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模型建构及路径探索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模型建构
        (一)模型构建
        (二)模型解读
    二、全位育人价值导向下的整体一贯办学理念创新
        (一)办学理念应树立全位育人价值导向
        (二)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办学理念创新
    三、强化归属与身份认同的学校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压舱石
        (三)整合师生文化提升学校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整合纵横的组织结构与立体式资源配置
        (一)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纵横结合组织结构
        (二)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为旨归的一体化制度体系
        (三)教育质量监控为手段的一体化资源配置
    五、三元一体的学校课程设计
        (一)一体化的学科课程建设
        (二)一体化的德育课程建设
        (三)一体化的课程整合建设
第六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实现机制
    一、多元能力共生的校长专业发展机制
        (一)健全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资格机制
        (二)完善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选用机制
        (三)创新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专业培训机制
    二、统筹推进的差别化入学制度创生机制
        (一)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弹性学习制度创新
        (二)“就近”与“免试”相统一的免试入学制度
        (三)科学合理规划的县域统筹招生入学制度
    三、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教材设计机制
        (一)服务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课程标准制定与教材建设
        (二)满足小初衔接阶段学生身心特点的校本课程建设
        (三)从学生整体性发展出发融合不同类型课程
    四、统一标准与分类设计的考核评价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标准
        (二)建立分层分类的多元性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后记

(7)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有缘农村教师
        (二) 有缘农村教师培训
        (三) 有缘教师教育政策研究
        (四) 有感师范院校承载的责任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农村教师的研究
        (二) 关于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政策研究
        (三) 关于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培训政策研究
        (四) 以往研究的不足
    三、概念界定
        (一) 教师与农村教师
        (二) 对教师培训与教师教育、教师进修、教师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化、教师发展等概念的界定
        (三) 教师培训政策与教育政策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问卷调查与访谈
        (三) 教育政策分析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论文框架与不足
        (一) 研究思路与创新
        (二) 论文框架
        (三)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的提出与实施(1978~1984)
    一、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议题的提出
        (一) 农村普及小学教育的政策期待
        (二) 农村普及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教师”
        (三) 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目标的确立
    二、机构推进:农村教师合格培训的政策行动
        (一) 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恢复与重建
        (二) 师范院校订单式的定向培养
        (三) 在职学历补偿教育的形式与待遇
        (四) “地办校助”的培训模式
    三、政策成效
        (一) 造就合格教师,解决义务教育师资短缺问题
        (二) 成就教师进修院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三) 依托师范院校,开创了农村教师合作培训模式
    四、政策问题
        (一) 农村教师培训体系的官僚化
        (二) 管理模式的过于集中
        (三) 学历补偿教育中的低水平制造
第三章 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运行(1985~1999)
    一、农村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政策的形成
        (一)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期待
        (二) 农村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的政策制定
        (三) 江苏省关于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的政策目标
    二、制度化推进:农村教师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强化
        (一)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职务聘任制度的衔接
        (二) 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农村教师提高培训的制度规约
        (三) 专业认证制度:对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复查与评估
    三、从江苏省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看农村教师提高培训的政策实施
        (一) 基本功训练政策议题的提出
        (二) 制度化考核的政策制定
        (三) 基本功大赛的政策动员与政策行动
        (四) 基本功大赛的政策成效
        (五) 基本功考核制度化的政策评价
    四、政策成效
        (一) 政府行为突显主体责任
        (二) 提高培训助力农村教师成长
        (三) 联合办学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四) 以评促建掀起教师进修院校建设高潮
    五、政策问题
        (一) 运动式培训对效率的过度追求
        (二) 经费不足与市场化条件下的逐利倾向
        (三) 提高培训中的能力不足与业务转向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全员培训的政策推进(2000~今)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政策制定
        (一) 全员培训面临城乡教师的质量差距
        (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高素质农村教师的政策期待
        (三) 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启动农村教师全员培训
    二、工程化推进: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政策执行
        (一) 新课程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
        (二) 教师网联计划: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
        (三) “国培计划”:示范引领、培育“种子”教师
    三、政策成效
        (一) 政府投入与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
        (二) 师范院校成为农村教师培训的主体
        (三) 信息技术开创了农村教师网络培训新时代
    四、政策问题
        (一) 自上而下的计划管控
        (二) 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
        (三) 远程培训工程实施的困境
第五章 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展望
    一、“以教师为本”: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定位
        (一) 农村教师培训政策价值取向的异化
        (二) 尊重农村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和个性特点
        (三) 从社会本位向教师本位的立场转换
    二、市场化选择: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推进
        (一) 提供多样化的政策选择和平等参与机会
        (二) 型塑正当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观
        (三) 共建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
    三、专业自主性:改变农村教师“被”培训的惯习
        (一) 自主性与专业化的程度密切相关
        (二) 专业化引领农村教师发展
        (三) 基于选择性学习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8)小学人本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荆州市A小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诉求
        (二) 教育改革对学校的要求
        (三) 小学教育对本质的寻求
        (四) 研究者对教育的追求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的相关研究
        (二) 国外的相关研究
        (三) 国内外研究比较与简评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人本化教育的涵义与意义
    一、人本化教育的涵义
        (一) 人本化的涵义
        (二) 人本化教育的涵义
    二、小学人本化教育的特点
        (一) 人本化教育的特点
        (二) 小学教育的特点
        (三) 小学人本化教育的特点
    三、小学人本化教育的意义
        (一) 小学人本化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小学人本化教育是深化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 小学人本化教育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需要
        (四) 小学人本化教育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小学人本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学说
        (一)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
        (二)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特点
        (三)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
    二、人本主义教育
        (一)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背景
        (二)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主体性教育
        (一) 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 主体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 小学人本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分析
        (一) A小学基本情况分析
        (二) 合作团队基本情况
    三、研究资料的搜集
    四、研究资料的分析
    五、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四章 小学人本化教育的实践
    一、人本化课程开设
        (一) 小学人本化课程概述
        (二) 小学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
        (三) 小学人本化课程的开设
    二、人本化课堂教学
        (一) 小学人本化课堂教学概述
        (二) 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三) 小学人本化课堂教学的实践
    三、人本化课外活动
        (一) 小学人本化课外活动概述
        (二) 小学课外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三) 小学人本化课外活动的开展
    四、人本化学校管理
        (一) 小学人本化管理概述
        (二) 小学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三) 小学人本化管理的探索
第五章 小学人本化教育的成效与反思
    一、人本化教育的成效
        (一) 学生的变化
        (二) 教师的变化
        (三) 校长的变化
        (四) 学校的变化
    二、人本化教育的反思
        (一) 成功的经验
        (二)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农村小学德育资源开发利用探析 ——以山西省霍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农村小学德育资源概述
    (一)农村小学德育资源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农村小学德育资源的分类
    (三)农村小学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二、 霍州市农村小学德育资源开发利用调查及分析
    (一) 霍州市德育资源概况
    (二)霍州市农村小学德育资源开发利用调查情况
    (三)霍州市农村小学德育资源开发利用调查结果分析
    (四)农村小学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原因
三、 提高农村小学德育资源开发利用效果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注重方法
    (二)加大经济投入,提供物质保障
    (三)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制度保障
    (四)整合人力资源,提高整体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些治校方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上任”到“胜任” ——上海市小学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研究[D]. 耿莉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论抗战前后丽江地区的中等教育[D]. 文敏.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3]教师交流下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余姚市为例[D]. 龚燕. 宁波大学, 2019(06)
  • [4]整顿与推进:教育部长王世杰的教育活动研究(1933-1937)[D]. 杨锦.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乡村学校校长价值领导力研究 ——以河南省某两所乡村学校为例[D]. 付云飞.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6]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研究[D]. 敬仕勇. 西南大学, 2018(05)
  • [7]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D]. 金礼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8]小学人本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荆州市A小学的个案研究[D]. 成先中.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5)
  • [9]农村小学德育资源开发利用探析 ——以山西省霍州市为例[D]. 张婧婧.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2)
  • [10]提高乡镇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些建议[J]. 李青学. 新课程导学, 2014(01)

标签:;  ;  ;  ;  ;  

农村初等教育的一些办学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