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有哪些重大举措?

今年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有哪些重大举措?

一、今年畜牧兽医行政部门有什么重大举措(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陈若婵[2](2021)在《浙江省兽医事业研究(1949-196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全平[3](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表明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陈艳灵[4](2020)在《江津区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现状及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生猪屠宰实行“定点检疫,集中屠宰”,所以屠宰厂(点)或屠宰企业是城乡居民猪肉食品消费的主要来源地。一般通过肉品品质检验和屠宰检疫分设的方式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把关。承担屠宰检验工作的是屠宰企业自派的肉品品质检验员;承担检疫职责的是驻场官方兽医。生猪屠宰检验检疫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猪肉及其相关产品的安全性,它是生猪从养殖环节流入“加工”环节和“餐桌”环节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研究屠宰企业的生猪屠宰检验检疫工作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于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以江津区七家生猪屠宰企业的检验检疫工作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访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调研七家生猪屠宰企业基本情况、硬件建设情况、实验室检验仪器配备情况、重点疫病和猪肉品质质量安全情况、检验检疫环节生物安全防控现状、屠宰企业制度建设情况、屠宰检验检疫开展情况、检验检疫人员配置和综合素质情况,发现:1.江津区七家生猪屠宰企业整体屠宰量远小于设计屠宰量,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参差不齐;2.实验室检验仪器设备简陋;3.检验检疫人数配置不足;人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4.检验检疫工作整体质量不高;5.屠宰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物安全隐患。笔者结合企业实际,对屠宰检疫检验工作提出以下建议:1.针对屠宰企业检测实验室设备不足,建设标准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建议政府加大资金倾斜力度,给予符合条件的定点单位优惠政策和政府补贴,同时鼓励屠宰企业开展全国生猪屠宰标准化创建工作;2.针对屠宰企业生物安全防控意识差,防控水平低的情况,建议完善企业内部生物安全防控制度,加强屠宰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同时畅通投诉渠道,完善查询平台,构建全民共监体系;3.针对提高屠宰检验检疫队伍人员配置不足,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建议重视对专业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内评考核办法,鼓励人员参加区级、市级、国家级检疫比赛,不断提升检验检疫水准,同时加强对驻场官方兽医开展“以案说法”警示教育宣传。由于在调查过程存在调查范围、调查手段的局限性,加之地域因素,所以结果的适用范围可能具有一定局限性,但作者希望通过此文,对生猪屠宰企业的屠宰检验检疫工作提升有所帮助,同时能以此提升产业素质,引导社会共治,形成产业发展与质量安全兼容的新局面。

刘莹影[5](2020)在《发展目标的偏离 ——一个肉牛养殖项目的人类学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发展项目的“分级运作”逻辑给了各级政府曲解项目目标的机会。调查结果显示,N县的肉牛养殖项目的初衷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偏离:第一次是在产业规划阶段,由生态、经济、社会三重目标浓缩为对经济发展,也就是产业规模化的集中关注。第二次是在项目执行阶段,即从“打包”“抓包”到实施这一个时间段内,经济目标再次被简化为完成绩效考核指标。第三次则是在项目后期,乡政府冻结村集体投资分红的做法,使得乡村与发展项目间的联系由藕断丝连变为彻底剥离。至此,发展的主体——底层农民被彻底边缘化,成为发展的旁观者。从各个参与方的视角出发,该项目的运作又是一个权力博弈与资源竞争的过程。在发展项目中,各参与方抱着不同甚至相互抵触的利益目标,互相竞争和排斥,使得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种畸形的“表面繁荣”。但是在业内人士眼里,当地的肉牛养殖产业其实岌岌可危。研究结果认为,发展项目命运多舛的根源在于现有的行政体制内无法形成有效的对话机制,导致场域内的各主体之间的信任纽带无法建立,最终使得发展目标发生了多次偏离,不仅真正的发展主体被遗忘,而且也违背了发展项目之所以实施的“初衷”。突破困局的核心关键,还需要破除诱使基层政府偏离项目初衷的晋升机制和激励机制,将目标拉回正轨,重新指导产业发展。

徐伟楠[6](2020)在《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问题备受关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不断强化,风险评估正在逐步成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在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着重进行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体系研究,旨在为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的风险管理工作,降低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水平提供全新的、科学的、可靠的、可行途径和理论依据。通过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传播过程中信息数据(疫情潜伏环节数据、暴发环节数据、演化环节数据、响应环节数据)进行收集、存储,构建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大数据平台框架,实现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在信息处理方法上的创新。基于大数据平台框架数据,在相应文献法规的基础上,以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实际风险为研究对象,构建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风险矩阵法等探索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中所实际存在的显着风险,并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方法,对公众消费者风险认知与消费行为决策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分析,而后通过案例分析对比国际发达国家重大动物疫情风险评估体系,最后得出文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完善中国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风险评估机制的政策建议。

刘君[7](2020)在《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文中研究表明1929年,在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企业,颁布《公司法》、《工厂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传入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乳业的本土化渐趋完成的时代背景之下,沈九成因个人际遇创办生生牧场。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生生牧场便发展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华商牛乳场。自1929年至1949年的20年时间里,在生生牧场的发展变迁中,其经理凡四变。据此,生生牧场20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29年至1933年,由沈九成的长子沈鹏程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创办和初步发展期;二是1933年至1940年,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后,自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快速发展期;三是1940年至1946年,由沈九成的三子沈万灵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调整期;四是1946年至1949年,生生牧场被中国国民党的中央信托局接收,为生生牧场的衰退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生生牧场的发展战略和销售战略均有所不同。1929年至1933年,生生牧场初始创办,奶牛的采购、员工的招聘、土地的租赁,以及生产设备的买入,奠定了生生牧场营业及发展的基础。此一时期,生生牧场通过文化濡化、竞争者定位、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等销售方法,将企业的新鲜牛奶消费群体牢牢固定在社会上层人士之中。1933年,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之后,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销售模式的扩大、以及制定灵活的销售策略,使生生牧场的规模快速增长,其消费者群体由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向社会中层人士下移。但是,随着日寇的入侵、上海的沦陷,生生牧场的销售规模因日伪政府的配给制度而萎缩。1940年8月24日,沈九成被绑架之后,将生生牧场交由三子沈万灵经营。沈万灵在艰难困苦的沦陷时期,调整生生牧场的销售战略,以生生牧场的“A”字消毒牛乳只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这一销售战略的调整,维持了生生牧场在日伪时期的艰难生存。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企业员工联合国民党的战后接收人员,诬告沈九成、沈万灵为汉奸。生生牧场因此被中央信托局接收。在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其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多方干扰,不断萎缩,使得生生牧场走向衰落。基于对生生牧场1929至1949年间四个时期生产销售活动的研究,从微观的视角展现了近代的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一方面,牛奶的消费人群从社会上层人士扩展至社会中上层人士,又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上移至社会上层人士。物的社会生命史,不仅是一个经济关系,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的保障。经营自由作为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企业生产销售活动能否正常展开的必要条件。生生牧场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增长和经济衰落的见证。

张卫[8](2019)在《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文中研究指明时间总是过得这么快,不经意间,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令不少人都开始感叹"时间都去哪了?"但无论时间过得有多快,它依然记录下了国家以及我们自己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在2019年,我国食品行业的哪些新变化被时间记录下来了?下面让我们分上下两期,分别从政策法规篇、地方新闻篇、行业动态篇、食安事件篇四个篇章,来回顾一下2019年的中国变化。

冯思恩[9](2019)在《广州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优化的对策研究 ——以P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猪肉品在我国居民日常消费机构中占有重大比例,是人民生活主要的食用农产品之一。近年来,由于猪肉价格的波动性较大,病害猪肉、注水猪肉、瘦肉精猪肉等问题猪肉的出现,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餐桌上的安全。生猪屠宰作为我国食品加工领域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生猪屠宰环节监管的缺失与不足,更是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建设提出了重要考验。2005年起,广州市生猪屠宰管理工作由工商部门接管,并于2014年交由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部门接管生猪屠宰管理工作以来,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和优势,不断加强对生猪屠宰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大巡查执法力度,对生猪屠宰违法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生猪屠宰环节肉品质量基本安全。但在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生猪肉品质量监管环节,尤其是生猪屠宰环节的肉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仍存在较多问题。因此,优化广州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对提高生猪屠宰行政监管效能,保障屠宰环节生猪肉品质量安全和供应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提高生猪肉品质量安全和供应稳定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数理分析法等方法,对广州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的优化进行深入研究。以广州市P区生猪屠宰监管机制为研究对象,借鉴广东省其他城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的成功经验,从公共管理角度对生猪屠宰监管机制现状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广州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的优化对策:注重政府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加强生猪屠宰部门协同管理、构建监管智能信息互动平台、完善监管执法队伍制度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和自主发展。

胡天银[10](2019)在《合作与冲突 ——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研究(1931-1945)》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近现代大学发轫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民族救亡、文化重建与人才培养是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因此其与国家、社会、政府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中央大学作为国民党政府着力打造的“首都最高学府”,其深入地参与到国家建设与学术发展之中。本研究将中央大学置于十四年抗战背景之下,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通过历史考察与学理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表现为两种形态:合作与冲突。抗战时期政府需求与中央大学治校理念的契合是府学合作的基础。中央大学在工、农、医等实科发展中密切联系政府国防、经济、民生建设需求,《新民族》学人以学术探究的方式积极服务政府抗战建国策略的实施都是合作的体现,合作使府学关系更加紧密。然府学间虽有共识与合作,亦有矛盾与冲突。在人事上存在政治因素与学术标准的冲突;在经费上存在政府拨付不足与不能满足学校发展及师生需求的冲突;在管理上,存在政府控制学生运动与学生寻求自治之间的冲突。尽管府学间存在冲突,但合作大于冲突是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的主旋律。第二,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层面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因素是基础因素。政府层面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其中政府意志是核心,经费拨发、教育政策、人事安排则为政府意志的具体体现。学校层面的因素则作用各不相同,在府学关系中校长多为平衡者,而师生多为抗争者。第三,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实质是学术与政治、知识与权力的合作与冲突。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府学关系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其二府学关系未形成制度化约束。第四,通过考察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遵循大学逻辑行事,维持府学关系平衡;建立师生监督组织,保证府学关系透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明确府学关系边界。

二、今年畜牧兽医行政部门有什么重大举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今年畜牧兽医行政部门有什么重大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江津区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现状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材料和方法
    2.1 相关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流程
    2.4 生猪屠宰检疫流程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津区屠宰企业基本情况
    3.2 江津区屠宰企业硬件建设情况
    3.3 生猪屠宰企业内部生物案例制度建设情况及防控情况
    3.4 江津区生猪屠宰企业检验工作现状
    3.5 江津区生猪屠宰监管队伍现状
4.讨论及建议
    4.1 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2 改进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发展目标的偏离 ——一个肉牛养殖项目的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人类学对发展的研究
        二、社会学对项目制的分析
        三、研究区域的畜牧养殖研究
        四、理论思考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情况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工作情况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一章 研究区域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村落环境
    第二节 历史沿革与民族文化
        一、历史沿革
        二、民族文化
    第三节 村内的经济发展
第二章 当地肉牛养殖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产业立项的大背景
        一、生态的焦虑——秸秆问题化
        二、自上而下的项目
    第二节 回顾产业发展
        一、项目扶持力度
        二、不理想的结局
    第三节 “繁荣”的产业背后
        一、激励机制的漏洞
        二、大量外行资本入驻
        三、项目实施管理混乱
        四、政府监管低效
        五、技术支持的缺位
        六、“荒山荒坡”的真实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案例聚焦:一个养殖合作社的兴衰
    第一节 富练与鑫德隆
        一、政府与牛场的关系网络
        二、面子和里子
    第二节 富练的经营现状
    第三节 乡政府的行为迷雾
        一、迟迟不来的拨款
        二、“不平等条约”
        三、不堪一击的牛棚
    第四节 鑫德隆:进退两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回顾初心:被遗忘的发展主体
    第一节 村落文化与发展
        一、土地:农业社会的根基
        二、散落的精英
    第二节 村落的权力网络
        一、村务的执行
        二、决策力量的博弈
    第三节 富练与那村
        一、名义上的分红
        二、雇佣情况
        三、农户参与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发展目标偏离的轨迹
    二、如何解决项目被扭曲的命运?
    三、反思发展项目的运作
    四、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案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重大动物疫情
        2.1.2 公共危机
        2.1.3 公共危机管理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风险评估理论
        2.2.2 协同理论
        2.2.3 应急管理理论
3 重大动物疫情信息处理与方法研究
    3.1 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测报体制
        3.1.1 现有动物疫情测报体系
        3.1.2 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处置流程
    3.2 重大动物疫情大数据信息防控
        3.2.1 大数据信息对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的意义
        3.2.2 大数据信息在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的应用
        3.2.3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指挥平台构建设想
    3.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大数据信息平台框架构建
        3.3.1 动物疫情信息系统的构建
        3.3.2 动物卫生监测信息统计分析
4 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分析
    4.1 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1 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指标选取
        4.1.2 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选定
        4.2.1 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排序
        4.2.2 指标体系风险后果分析
        4.2.3 测度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风险发生概率
        4.2.4 风险矩阵法评估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风险等级
    4.3 重大动物疫情公众认知与行为实证分析
        4.3.1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4.3.2 消费者猪肉安全风险认知特征
        4.3.3 消费者对重大动物疫情风险危害的认识情况
        4.3.4 猪肉消费者风险规避行为特征
        4.3.5 猪肉消费者对疫情信息渠道关注状况
    4.4 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公众认知与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4.4.1 计量模型的构建
        4.4.2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国际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体系比较
    5.1 美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经验
        5.1.1 风险分析与预防控制体系
        5.1.2 APHIS区域认可
    5.2 欧盟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体系
        5.2.1 欧盟EFSA风险评估机构
        5.2.2 EFSA风险评估机制
    5.3 加拿大动物健康风险评估体系
        5.3.1 CFIA风险评估机构概况
        5.3.2 CFIA风险评估过程
        5.3.3 综合多维方法(IMDA)背景下的动物健康风险评估
    5.4 对中国进口动物与动物产品风险评估体系的借鉴
        5.4.1 促进中国兽医监管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
        5.4.2 充分合理利用《SPS协议》
        5.4.3 建立外来动物疫病快速报告与评估系统
6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强公共安全治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6.2.2 提升公众决策能力,降低重大动物疫情的公共风险
        6.2.3 推行新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机制
        6.2.4 建立权威风险评估机构
        6.2.5 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预防应对疫情风险
        6.2.6 加大重大动物疫情风险评估研究力度与人才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现实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近代奶业史的研究
        1.3.2 近代农业企业史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生生牧场的创办与生产经营的展开(1929-1933年)
    2.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背景
        2.1.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个人际遇
        2.1.2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政策背景
        2.1.3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行业时机
    2.2 生生牧场的创办
        2.2.1 奶牛的采购及其生产管理
        2.2.2 土地的租赁
        2.2.3 员工的招聘
        2.2.4 生产设备的买入
    2.3 沈鹏程时期生生牧场生产经营的展开
        2.3.1 文化濡化:形塑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企业经营方法
        2.3.2 横向拓展:以奶妈为竞争者定位的企业经营策略
        2.3.3 纵向连合: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的企业经营模式
第三章 生生牧场的迅速发展与销售规模的扩大(1933-1940年)
    3.1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的经过
        3.1.1 三友实业社劳资纠纷案与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
        3.1.2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
    3.2 从单一鲜奶到全面化战略:生生牧场产品结构的调整
        3.2.1 牛奶
        3.2.2 冰淇淋
        3.2.3 奶油
        3.2.4 其他乳制品
    3.3 生生牧场的销售模式
        3.3.1 订户模式
        3.3.2 专卖店模式
        3.3.3 杂货店模式
        3.3.4 交易会模式
    3.4 生生牧场的销售策略
        3.4.1 药品、食品、饮品:产品的物质功能定位
        3.4.2 “国货”:产品的政治功能定位
        3.4.3 营养与健康:产品的社会功能定位
        3.4.4 早餐与现代性:产品的生活方式功能定位
    3.5 生生牧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3.5.1 沈九成与穆藕初交往考证
        3.5.2 沈九成的经营经验与企业家才能的展现
第四章 生生牧场销售战略的调整与等级结构的嵌入(1940-1946年)
    4.1 沈九成被绑案与沈万灵接手生生牧场
    4.2 生生牧场生产等级的提升
        4.2.1 上海市乳业等级制度的建立
        4.2.2 生生牧场的质量控制与等级提升
    4.3 生生牧场消费等级的嵌入
        4.3.1 近代上海的社会分层与牛奶的品牌选择
        4.3.2 生生牧场消费人群的社会结构
        4.3.3 日伪时期生生牧场销售对象的上移
第五章 生生牧场的衰退与政治权力的介入(1946-1949年)
    5.1 中国国民党接收生生牧场的经过
    5.2 中央信托局与生生牧场的衰退
        5.2.1 中央信托局接收生生牧场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
        5.2.2 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的衰退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沈九成父子年谱初编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论文提纲范文)

政策法规篇
    国务院
    农业农村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财政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社部
    交通运输部
    教育部
    生态环境部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商务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地方新闻篇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9)广州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优化的对策研究 ——以P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比较分析法
        1.5.3 数理统计法
        1.5.4 访谈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生猪屠宰
        2.1.2 生猪定点屠宰
        2.1.3 监管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政府规制与激励理论
第三章 广州市P区生猪屠宰监管机制的现状分析
    3.1 生猪屠宰监管部门
        3.1.1 协调机构
        3.1.2 职能部门
        3.1.3 基层单位
    3.2 生猪屠宰监管情况
        3.2.1 规划设置
        3.2.2 经营监管
    3.3 生猪屠宰法规保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P区生猪屠宰监管机制运行中存在问题分析
    4.1 机构部门设置不够健全
        4.1.1 执法监管体系
        4.1.2 检疫监督体系
        4.1.3 监管职能重叠
    4.2 职能部门协同不够到位
        4.2.1 协调机构作用发挥不充分
        4.2.2 监管部门间信息共享困难
        4.2.3 部门刑事司法衔接不严密
        4.2.4 属地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
    4.3 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4.3.1 行政执法人员编制不足
        4.3.2 检疫人员业务能力不高
        4.3.3 属地监管人员配备不够
        4.3.4 企业检验人员资质较低
    4.4 法规政策执行不够高效
        4.4.1 屠宰行业自律不规范
        4.4.2 屠宰场点规划不合理
        4.4.3 代宰制模式存在漏洞
        4.4.4 屠宰设施设备较落后
        4.4.5 环境评价结果不达标
        4.4.6 屠宰工无证上岗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其它城市成功经验及启示
    5.1 经验介绍
        5.1.1 佛山市
        5.1.2 东莞市
    5.2 启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优化的对策
    6.1 注重政府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6.1.1 构建集权式的生猪屠宰监管机制
        6.1.2 健全动物疫病防疫监督管理体系
        6.1.3 整合生猪屠宰与动物防疫监管职能
    6.2 加强生猪屠宰部门协同管理
        6.2.1 发挥政府议事协调机构作用
        6.2.2 建立生猪应急供应保障机制
        6.2.3 实行生猪肉品监测预警机制
        6.2.4 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机制
        6.2.5 落实牲畜屠宰属地管理责任
    6.3 构建监管智能信息互动平台
        6.3.1 强化检验检疫监督和信息公开
        6.3.2 实施生猪电子标识信息化体系
        6.3.3 全面启用屠宰场远程监控体系
        6.3.4 构建“菜篮子”电子商务平台
        6.3.5 建立质量安全信息披露机制
    6.4 完善监管执法队伍制度建设
        6.4.1 完善生猪屠宰监管制度
        6.4.2 建立新型兽医管理体系
        6.4.3 落实肉品质量安全标准
        6.4.4 建设高水平综合执法队伍
        6.4.5 完善生猪产销对接制度
    6.5 加强行业自律和自主发展
        6.5.1 明确行业协会自律监管职责
        6.5.2 提高生猪屠宰的组织化程度
        6.5.3 实行生猪肉品市场准入制度
        6.5.4 生猪屠宰企业自主并购发展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P区生猪屠宰监管机制访谈记录表
附录2:P区生猪屠宰监管机制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合作与冲突 ——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研究(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探寻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图景
        (二)为调整和构建新时代大学与政府关系提供借鉴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多视角下大学与政府关系研究
        (二)我国近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研究
        (三)国立中央大学相关研究
    四、核心概念
        (一)府学关系
        (二)中央大学
        (三)政府
        (四)抗战时期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与政府的共识与合作
    第一节 合作基础:政府教育政策与中央大学办学理念的契合
        一、民族复兴与抗战建国:中央大学与政府合作的背景
        二、政府的教育政策及对中央大学的双重期待
        三、抗战时期中央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
    第二节 “切合国家的需要”:中央大学“实科”发展与政府的合作
        一、政府教育政策的调整与中央大学的实科设置
        二、中央大学工科发展与政府的合作
        三、中央大学农科发展与政府的合作
        四、中央大学医科发展与政府的合作
    第三节 以学术服务国家:中央大学《新民族》学人与政府的合作
        一、《新民族》的创办及其群体特征
        二、“经国实际之谈”:《新民族》群体对抗战建国的讨论与分析
        三、知识界与权力场的默契与融洽:《新民族》与政府的关系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与政府的矛盾与冲突
    第一节 在学术与政治之间:中央大学与政府在校长更迭中的冲突
        一、学术标准与政治考量:中央大学与政府在校长选拔标准上的分歧
        二、学术自由与派系政治:抗战后期中央大学校长的去职
    第二节 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中央大学与政府的经费冲突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困境及中央大学的经费状况
        二、中央大学与江苏省地方政府在经费上的争执
        三、中央大学为争取经费独立与中央政府的斗争
    第三节 控制与自治:中央大学与政府在学生运动中的冲突
        一、国民党对学生运动的控制及蒋介石的对日政策
        二、“九·一八”事变后中央大学与政府的博弈
        三、中央大学对“一二·九运动”的声援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层面
        一、时代背景
        二、历史因素
    第二节 政府层面
        一、政府意志
        二、人事安排
        三、经费问题
        四、教育政策
    第三节 学校层面
        一、校长
        二、教师
        三、学生
第四章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实质、特征与启示
    第一节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实质
        一、学术与政治
        二、知识与权力
    第二节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特征
        一、府学关系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二、府学关系未形成制度化约束
    第三节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启示
        一、由政治到学术:遵循大学逻辑行事,维持府学关系平衡
        二、由抗争到监督:建立师生监督机制,保证府学关系透明
        三、由“人事”到制度: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明确府学关系边界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今年畜牧兽医行政部门有什么重大举措(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浙江省兽医事业研究(1949-1966)[D]. 陈若婵. 浙江大学, 2021
  • [3]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4]江津区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现状及问题研究[D]. 陈艳灵. 西南大学, 2020(05)
  • [5]发展目标的偏离 ——一个肉牛养殖项目的人类学考察[D]. 刘莹影.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6]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体系研究[D]. 徐伟楠. 北京农学院, 2020(02)
  • [7]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D]. 刘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J]. 张卫. 中国食品, 2019(24)
  • [9]广州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优化的对策研究 ——以P区为例[D]. 冯思恩.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10]合作与冲突 ——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研究(1931-1945)[D]. 胡天银.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今年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有哪些重大举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