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剧艺术的音乐因素

论电视剧艺术的音乐因素

一、论电视剧艺术的音乐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1](2021)在《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经济和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国家政策和影视制作行业的影响,我国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制作水平、内容创作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反映这种社会巨变的思想主题和一系列从传统到现代转化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能体现时代思想和艺术变革的是乡村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其具有多元的意识嬗变和形象创新。从二十世纪三十代开始,乡村女性形象在中国影视艺术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与中国乡村社会传统观念和五四新文化启蒙主义思想相纠葛,乡村女性形象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意识。新时代与旧时代的文化冲突、思想冲突以及大环境的变迁,都是女性形象变迁的原因。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题材电影和电视剧创作,在新时期同类题材创作的基础上,再次肩负起了反映社会变革和变革中的乡村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的历史重任,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社会风貌和乡村女性群像。她们是传统文化的现实载体,更是思想解放的主体。我们在梳理和评价这些形象鲜明的乡村女性形象时,不能不思考几个问题:她们在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她们与新时期姊妹们有些什么样的异同?她们的形象塑造具有哪些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作为观众和研究者我们要以什么样的视角去诠释这些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及其塑造方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努力在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影视作品中去寻找相关答案。从社会学和影视创作理论的角度分析并阐述新世纪以来乡村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和呈现方式,以表现对乡村女性群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注。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大潮的惯性影响下,新世纪影视剧中乡村女性的形象也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此其形象的变迁来印证中国改革开放的艰苦历程,并从中看到了乡村女性在人生价值观、道德取向、情感诉求等方面的变化。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女性的社会处境也发生进一步变化乃至分化。在市场化、都市化和网络化等浪潮冲击下,中国乡村社会结构、道德伦理、人生行为和家庭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其中乡村女性的身份、价值和命运的变化最为显着。以乡土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能够充分表征这种时代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也能够最适宜表达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对于当下的深层影响。不同于以往或从电影或从电视的单一形式和单部作品的角度分析乡村女性形象的常见方式,本文以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创作为起点进行纵向梳理、以作品中女性形象类型及其特征横向比较的全方位视角,力求从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演变和乡村女性形象谱系的延续中,去溯源乡村题材影视剧对乡土和乡村女性的重新审视和再塑造,同时从中探索新世纪中国乡土社会的变革及其引发的乡村女性社会地位、生活方式、职业身份、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通过梳理乡村题材影视剧的女性形象谱系及其人生历程,发现当下乡村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两大系列:一类是更加趋于开放和现代的乡村女性形象。她们接受了当代文明的洗礼,也留下了当代文明的伤疤。这类女性通过现实和网络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并给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她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勇于挑战传统宗法观念和女性道德,争取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这类女性形象包括乡村女干部、女性创业者和某些大学生女村官等。同时,在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的负面影响下,乡村女性形象也发生了现代性的畸变。她们从社会底层冲杀出来寻找自己新的人生之路,这是一种正常的人性需求。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将人性良知、自然身体和个人尊严都变成了改变自己命运的资本,金钱至上、自我中心、纵欲享乐成为其追求的价值观。当代乡村题材影视剧生动地刻画了这些堕落或复杂女性的形象,其中包括乡村女贪官、风尘女和留守情妇等。另一类是受传统道德影响和宗法观念迫害的传统乡村女性形象。中国乡村社会和农民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普遍和最持久的保守者,往往也是最终的受害者。由于乡村社会与现代文明的自然间隔,传统文化对于乡村女性的影响源远流长。这种影响培养和保留了中国乡村女性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具有很高的道德境界和审美价值。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大量出现的贤妻良母形象是其中的代表,她们是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和好邻居。在商品化大潮中,这类形象和这种思想性格成为现实生活的东方女性的楷模,也成为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审美价值中最诱人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贤妻良母式的传统乡村女性形象往往是建构在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坚忍性格之上的,她们往往是传统道德的崇高者,又是封建道德的殉葬者。因此,除去正常的贤妻良母之外,在传统乡村女性中还有传统道德的牺牲品。新世纪以来,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农民进城,成为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他们抛家舍业辛勤劳作,为城市建设和城里人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支队伍在新时期是人数寥寥的,而进入新世纪之后,迅速壮大,同时也就在乡村社会产生出另外一支数量众多的队伍—留守妇女。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塑造了许多留守妇女这一新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们的人生处境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过去寡妇和弱女的命运。作品在描写这些人物形象时,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但同时也表现出将其与贤妻良母形象融合的模糊认识。当然,不能简单地将是否走出家庭或乡村作为新旧女性和觉醒蒙昧女性形象的划分依据,因为从新世纪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家务劳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分工,家庭主妇或者全职太太也可能是一种新女性的形象。但是,在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这类的形象和观念还十分鲜见,可能就是因为乡村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农民意识制约所致。论文在比较全面的对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类型进行了归类、界定的基础上,对于“留守妇女”“风尘女”等形象及其评价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这些问题与困惑不仅仅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会遇到,而且还是“女性形象”在社会变革中必然面临的困惑。因此,以女性形象为理论出发点,将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影视作品创作为背景,探讨未来女性形象塑造的发展新途径,试图为影视剧中的女乡村性形象的创作及批评提出一点有价值的参考。在这两大类乡村女性形象系列之间,还有两种跨界性的女性形象,那就是靠近现代文明的大学生女村官和靠近乡村民间文化的农村“泼妇”形象。大学生女村官严格来说不属于乡村社会中人,但是其中扎根农村就业的女村官从身份和生活来说,具有了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新女性形象特质;而“泼妇”形象既有传统乡村民间文化的源流,又有现代文化的自我意识张扬。应该说,乡村现代女性中的这两类形象大多并不是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才新出现的人物,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新时期文艺中已经登场,但是,在新世纪同类题材影视剧中这些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和鲜明,而且这其中有的是新出现的女性形象。不同于二十世纪的乡村题材影视作品,新世纪同类题材的创作者具有了新的人学思想和美学理念,对于乡村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更加多样,特别是受当代影视艺术观念和技巧的影响,在思想内涵上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元性,显示出新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而在艺术手法上更加注意融会新的视听语言表现方式,特别是将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与现代主义表现技巧相结合,运用色彩、声音、构图和音乐等多种方式的不同变化来刻画各种女性形象,创造了比以往同类题材作品中更加丰富的乡村女性形象。本文力图从个案研究和文本细读中梳理总结出乡村女性形象并全面地分析其影像作品背后深刻的文化意蕴,结合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方法,将所研究的影视作品放置在新世纪市场化、城市化的叙事语境下,对其进行全景式的解读和阐释,并努力综合社会学、传播学、电影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方法,以尽量扩展当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文中专门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于乡村女性形象塑造的不同艺术手法进行细致的分区,努力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女性形象建构进行艺术本体分析。新世纪以来的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用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新乡村的新风貌,也引起了全社会对乡村女性群体命运的关注。当然,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女性意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在表达女性内在精神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方面还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进而塑造出具有文艺史价值的典型形象。

闫丽珍[2](2021)在《抗疫时代报告剧《在一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雪[3](2021)在《论张黎电视剧导演艺术》文中认为电视剧是一门动态的视觉艺术,它以流动的影像作为叙事手段,不同导演的差异化创作赋予作品不同的特质。电影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张黎自觉践行着“电视剧制作电影化”这一创作理念,将电影艺术的修辞策略和技术手法运用于电视剧的创作之中,张黎及其作品由此成为视觉文化语境下可贵的剖析范本。张黎对于影像系统的精心经营并没有遮盖对重大主题和人物命运的表达内容,他用影像带领观众走进尘封的悲壮历史,以理性的眼光反思社会顽疾所在。其着眼之高,视域之广,提升了电视剧文本的文化内涵、历史深度、艺术价值和研究层次,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富有引领意义的美学典范。在瞬息万变的视觉文化时代,考量大众审美的消费需求和电视剧艺术价值引领的双重诉求,总结出一定的视觉审美范式尤为重要。因此,本论文关于张黎电视剧导演艺术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充分阐释张黎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其次,为电视剧视觉形象建构提供范例;最后,为当代电视剧创作在平衡“作者化”与大众审美趣味的探索中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本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从张黎的艺术创作历程入手,全面论述张黎的艺术创作理念和精品创作实践;第二章以张黎导演电视剧的艺术文本为研究对象,从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角度进行文本分析,深入地把握张黎创作的艺术特色;第三章结合视觉文化、符号学、叙事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析张黎颇具实验性质的视觉形象建构和表达方式,并总结其中的内涵承载;第四章从张黎电视剧的先锋前卫与大众化转向的创作实践出发,为当下的电视剧创作中如何实现精英话语与通俗艺术的结合提供启发。

陈友军[4](2021)在《浅论电视剧艺术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文中提出电视剧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从中国美学的思想体系中寻找话语资源并寻求突破的愿望越来越凸显。从文本创作和接受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美学入手探求中国电视剧的情感思维模式和艺术规律,往往更能切近中国电视剧艺术的本质。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在思想内容方面,电视剧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一种体现。作为电视剧艺术最基本的主题,"家国"往往融入到电视剧中并进行艺术化处理,而这种艺术化的家国,也是历史演进中的政治家国、经济家国、社会家国的审美再现,并受到中国道德、伦理美学的影响。作为一种大众艺术,电视剧受到以世俗生活为主导的生活审美的影响,并不断地满足着"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当前中国审美诉求。

刘明珠[5](2020)在《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特色和发展策略》文中提出大放异彩的电视剧行业为医护类电视剧争夺了发展空间。医护类电视剧所浮现的现实叙事和审美情趣引发了受众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分析我国医护类电视剧节目,可以看出医护类电视剧行业的勃兴,其特色内核是主题、叙事、人物、内容多方面所共同激发出的成果。除特色之外,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盲目实践所导致的问题也需进行反思。创作模式固化造成的题材形象单调,误读医疗行业激化了医患关系、商业捆绑加重,消解了崇高主题诸多问题遏制了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长效发展。医护类电视剧节目需要加强本土化创作张力、加大健康传播的力度、提高节目的制作水平、寻觅艺术真实和真诚,以唤醒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创作活力。

赖文熙[6](2020)在《“于正剧”叙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于正,当代最具争议的商业编剧,既是编剧里的营销高手,也是营销里的成功编剧。由“于正工作室”制作出品的“于正剧”继“金庸剧”“琼瑶剧”“海岩剧”之后,成为了当下唯一冠以编剧之名的商业电视剧。有人说,于正是哗众取宠的跳梁小丑;也有人说,于正是才华出众的编剧。作为商业与艺术媾和的产物,“于正剧”的争议性反映着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艺术复杂而矛盾的性质。在本质上,“于正剧”和“韩剧”“好莱坞电影”一样,都是“为商业而艺术”的影视作品。作为“国产剧”中的佼佼者,“于正剧”将商业思维与影视艺术相结合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打破了“韩剧”“美剧”“泰剧”等海外电视剧对于国内电视剧消费市场的垄断,提升了“国产剧”在海外影视市场的竞争力。本文站在商业消费与影视艺术的交界处,对“于正剧”进行跨界研究,揭示“于正剧”成功背后的影视叙事策略,同时也对“于正剧”商业叙事模式进行反思。影视艺术是具有商业性与综合性的现代叙事艺术,它既离不开现代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以及文化消费市场,同时又包含了多种传统叙事手段。本文将立足于影视艺术自身复杂、多元的特性,对“于正剧”成功背后的影视叙事策略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与阐释。文章大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即对研究背景、现状,以及方法进行梳理。正文的大体逻辑是:首先,从“于正剧”的“华流”影视品牌特色出发,通过分析于正剧的商业模式、“中国风”的影视叙事路线,以及富含东方情味的叙事风格,探讨“于正剧”中的东方叙事美学;其次,根据“于正剧”的故事素材的类型,分析“于正剧”在故事素材的影视开发上的特色,研究“于正剧”如何运用现代意识来开发历史素材,如何以伦理叙事来构建悲剧,以及如何以女性思维对武侠小说进行改编;再者,从影视艺术自身多元的叙事符号出发,对“于正剧”中巧妙的镜头符号、“狂欢性”与“对话性”的人物话语符号,以及抒情写意的音乐符号进行解析;最后,对“于正剧”商业叙事模式进行反思。虽然“于正剧”抓住了改革开放后新媒体艺术发展的黄金契机跻身于国产剧一线品牌,但是由于商业化与市场化的叙事模式,“于正剧”也存在叙事的同质化;煽情、媚俗的套路化;浮夸的女性化;过度娱乐化等多方面问题。

刘士斌[7](2020)在《新世纪国产仙侠剧中的妖魔形象研究》文中提出仙侠剧作为中国武侠剧的分支,在中国武侠剧的基础上,加入奇异的浪漫想象,围绕着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魔大战而展开叙事,透过人、神、魔之间的价值观念的冲突来定义正邪观念。人、神与魔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仙侠剧所独有的审美内涵,隐喻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人性、人格与人际关系。与传统武侠剧不同的是,仙侠剧中的邪派势力被上升为妖魔、魔教,成为人性恶的巨型表征符号,含义丰富而复杂,引起受众的极大关注,因而其妖魔形象值得我们深究。本文选取新世纪中国大陆热播的仙侠剧,例如《仙剑奇侠传》、《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宸汐缘》、《招摇》等剧目为研究文本,具体分析仙侠剧中的妖魔形象。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从仙侠剧及妖魔形象的生成源流、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方法、研究难点及创新点四个方面,对本文的研究目标进行简要的概述,交代当下仙侠剧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对仙侠剧中妖魔形象的塑造进行研究,当下妖魔形象的塑造多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创新化塑造、技术美学下的妖魔形象的视听化塑造三方面进行,从而为仙侠剧妖魔形象的塑造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是对仙侠剧中妖魔形象的价值内涵进行研究,分析妖魔形象的美学价值,在该部分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妖魔形象与人、兽、神的关系,从而深层审视社会现实中人与妖魔内在与外在的关系。第四部分笔者主要集中在对仙侠剧中妖魔形象发展中的困境研究,并且在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一定的可行性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概括与总结。仙侠剧中的妖魔形象以其独特的审丑方式展现其特殊的审美内涵,通过对于妖魔形象的深入认识,指导现实中观众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妖魔形象,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实观众内心中潜藏的“妖魔形象”。

刘振扬[8](2020)在《“京城、京味儿、北京人” ——京派电视剧地域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85年第一部京派电视剧《四世同堂》播出以来,京派电视剧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在中国电视剧艺术不断发展并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地域流派电视剧作为一种新兴的且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电视剧艺术逐渐兴起,从全新的角度定义、解读、剖析了电视剧类型。地域流派电视剧中所呈现出的地域风貌、人文风情、风俗习惯更对地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要作用。而以京派电视剧为代表的地域流派电视剧的繁荣在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影视文化的抗同化性,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本文以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京派电视剧作为研究文本,以京派电视剧中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探究京派电视剧文化价值的呈现,发现京派电视剧取得不俗成绩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就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并将学者对于该论题的研究进行梳理。第二部分为论文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对京派电视剧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京派电视剧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第二章对京派电视剧中北京城的城市意象进行阐述呈现。第三章对深植于电视剧中的“京味儿”元素进行挖掘。第四章则是对京派电视剧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进行描写,从而完成对于京派电视剧全方位、深层次的文化探寻与呈现。第五章对于京派电视剧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整体的论述,思考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匡玉爱[9](2020)在《媒介转换中的文本重构 ——阿耐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研究》文中提出对改编现象的研究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网络文学改编泛滥的当下,作家阿耐的小说有多部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从2016年的《欢乐颂》到2018年的《大江大河》再到2019年的《都挺好》,都赢得了高收视率。阿耐小说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参与创作的所有艺术工作者同心协力的结果。本文以阿耐的小说原着及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为例,通过对小说文本与电视剧作品细致的分析与比较,总结出阿耐小说在题材与人物塑造方面与影视剧创作相契合是其作品能进行改编的基础,而改编首先面临是两种文本叙事策略的转变,改编者通过对原着进行人物、情节结构上的诸多调整,以形成电视剧所需要的“剧感”,为电视剧的改编成功奠定基础。作为一个新的艺术文本,其创作的成功必然也离不开形式与内容的有机融合,导演团队通过对人物形象、空间环境、情节内容等进行视听书写创作出一个全新的艺术作品。当然,随着作者与改编者视点的不同,改编实际上也是一种意义的对接、转换和生成,阿耐小说改编电剧口碑与收视率的双赢,反映的则是未来严肃小说将助力改编剧走上精品化之路。

孙圣楠[10](2020)在《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背景下短片《一家人》的创作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转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家庭伦理剧作为与现实粘连度最高的电视剧类型,在充足的剧集容量里反映了个人、家庭、社会的生活变迁,而这种变迁也通过一部部不断出新的家庭伦理剧,展现不断变化的时代风貌,因此不同时期的家庭伦理剧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新世纪以来,中国家庭伦理剧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显着提升,出现了一大批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在“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等主流奖项中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家庭伦理剧聚焦新时代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主题挖掘、人性体察、视觉形象等方面与上世纪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家庭伦理剧的社会意义更加凸显。论文基于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的创作特点,展开论述。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梳理我国家庭伦理剧的发展史,概括家庭伦理剧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的特点。第二章,分析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的主题流变,并结合短片实践体现个人创作与这种流变的结合。其中,“呼唤孝悌伦理的回归”和“探索新时代的养老问题”是短片所表达的两大主题。第三章,结合新世纪以来人物走向多样化的特点,基于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普遍表现的多子女家庭的人物关系设计,以此为借鉴,分析短片中的人物构建。通过格雷马斯叙事理论和传统好莱坞“三幕式”的剧作技巧,阐释短片的人物形象塑造。第四章,从导演的实拍环节出发,分析作品在选角年轻化、服化时尚化、场景多样化的实践中与新时代家庭伦理剧的影像风格相契合。

二、论电视剧艺术的音乐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电视剧艺术的音乐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历史谱系
    第一节 “定量”与“变量”:乡村题材影视剧的理论辨析
        一、“乡村题材影视剧”和“乡村女性形象”的概念界定
        二、影视剧对“乡村”的发现、叙述和再造
        三、“乡村题材影视剧”中的文化之“根”
    第二节 “一体”与“多面”:“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一、1949-1978 年:在传统女性藩篱内外
        二、1978-1992 年:革命女性的现代借用
        三、1993-2000 年:世俗女性的“无名”和“分散”
第二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身份类型
    第一节 德性与重负:传统乡村女性形象
        一、传统的贤妻良母
        二、被“遗弃”的女性
        三、留守女童
    第二节 乡土与城市:由乡入城的乡村女性形象
        一、“打工妹”
        二、“风尘女”
        三、“泼妇”
    第三节 坚守与新生:乡村新女性形象
        一、女村官
        二、创业“女强人”
第三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主体意识
    第一节 转型与裂变:乡村女性主体意识的重构与乡村伦理的转向
        一、乡村传统伦理中的女性意识
        二、“女性主义”、乡村传统伦理与女性主体
    第二节 觉醒与新生:乡村女性意识的强化与乡村伦理的弱化
        一、现代法理精神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自审
        二、现代生活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唤询
        三、身体爱欲和女性主体意识的激发
        四、女性传统身份的转变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超越
第四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艺术呈现
    第一节 女性形象塑造与视听语言艺术手段
        一、视觉与认知:画面元素交错间乡村女性形象的确立
        二、听觉与情感:声音元素构架与乡村女性形象的烘托
    第二节 乡村女性形象的审美意蕴
        一、时代与环境中呈现的形象之美
        二、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的人伦之美
        三、不同时空交错下的意象之美
第五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价值和愿景
    第一节 困境突围与精神再造:乡村女性形象的两个价值维度
        一、影视剧的商业困境与乡村题材的突围
        二、乡村女性形象的精神意义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完善
    第二节 愿景与可能性:乡村女性形象塑造的几个维度
        一、乡村女性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理性化
        二、乡村女性故事的现实化
        三、乡村女性形象的多元化
        四、乡村女性意识的内面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主要作品辑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论张黎电视剧导演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张黎艺术经历概述
    第一节 张黎的艺术创作历程
        一、从摄影师到导演
        二、张黎执导的电视剧
        三、张黎的艺术创作理念
    第二节 张黎的精品创作实践
        一、精工细作打磨艺术精品
        二、配置精英化的创作团队
        三、激发演员表演的创造力
第二章 张黎电视剧的创作主题与人物形象
    第一节 创作主题:理性自觉的历史投影与文化扫描
        一、“新历史主义”视阈中的历史反思
        二、革命之路的探寻与抉择
        三、创伤记忆和人性回望
        四、传统文化的当代思辨
        五、家国情怀的文化表述
        六、人世沧桑的悲悯审思
    第二节 人物形象:基于人性内涵的极致、复杂
        一、叛逆中成长的传奇英雄
        二、亦正亦邪的乱世枭雄
        三、偏执的理想主义者
        四、“蒜柱”式的大家长
        五、接近“神性”的女性形象
        六、见证时代悲欢的民众
第三章 张黎电视剧的视觉形象建构与内涵承载
    第一节 电视剧的视觉形象建构
        一、视觉形象的内涵和外延
        二、视觉形象的直观性和非纯粹性
    第二节 张黎电视剧视觉元素的意义建构
        一、光与影:明暗反差构筑特定情境
        二、黑与白:单色调传递心灵脉动
        三、超常规:电影化的镜头表达
        四、意识流:跳脱现实的心理描摹
        五、重细节:于画面细微处独赋匠意
    第三节 张黎电视剧视觉形象的内涵承载
        一、空间形象:特殊的“剧戏容积”
        二、视觉意象:承载符码意义
        三、人物塑造:艺术化的视觉呈现
第四章 张黎电视剧的先锋前卫与大众化转向
    第一节 精英话语与大众审美的碰撞抵牾
        一、大众的接受心理与期待视野
        二、精英创作的尴尬境地与转型
    第二节 寻找精英话语与通俗艺术的结合点
        一、影像的理性品格与流畅叙事
        二、雅俗的对峙、融合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张黎作品年表及获奖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浅论电视剧艺术与中国美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在电视剧中的呈现
二、电视剧中的家国观与中国伦理美学
三、电视剧的世俗生活审美与中国生活美学
四、电视剧艺术与“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中国审美诉求

(5)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特色和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4.1 新方法洞察新现象
        1.4.2 新观点分析新问题
        1.4.3 新角度解读新问题
第2章 医护类电视剧概述
    2.1 医护类电视剧的概念界定
    2.2 医护类电视剧的发展概况
        2.2.1 初步探索阶段
        2.2.2 初步发展阶段
        2.2.3 快速发展阶段
第3章 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特色
    3.1 主题之“真”:宏观写实与微言大义相结合
        3.1.1 人文精神的引航
        3.1.2 现实社会的映射
        3.1.3 市民文化的凸显
        3.1.4 健康传播的载体
    3.2 叙事之“趣”:医院场景与双重叙事相叠加
        3.2.1 叙事场域:医院的日常
        3.2.2 叙事机制:双重叙事机制
        3.2.3 叙事模式:强化故事性和情感性
    3.3 人物之“圆”:日常人物与英雄人物相统一
        3.3.1 日常人物的交叉
        3.3.2 立体人物的真实
        3.3.3 英雄人物的风范
    3.4 内容之“丰”:现实语言与艺术语言相杂糅
        3.4.1 现实话语:方言
        3.4.2 美学表达:镜头
        3.4.3 情感语言:音乐
第4章 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问题
    4.1 创作模式固化,题材形象单调
        4.1.1 狭窄的题材空间
        4.1.2 夸张的情节设置
        4.1.3 “神化”的医生形象
    4.2 误读医疗行业,激化医患关系
        4.2.1 片面化的医疗事实
        4.2.2 非专业性的医疗内容
    4.3 商业捆绑加重,崇高主题消解
        4.3.1 情感元素被放大
        4.3.2 电视剧粗制滥造
        4.3.3 薄弱的文化意蕴
第5章 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发展策略
    5.1 加强本土化创作张力
    5.2 加大健康传播的力度
    5.3 提高节目的制作水平
    5.4 寻觅艺术真实和真诚
结语:流动的电视剧创作范式
致谢
参考文献

(6)“于正剧”叙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华流”古装剧品牌打造东方叙事美学
    第一节 “于正剧”品牌的诞生
    第二节 走影视“中国风”叙事路线
    第三节 富含东方情味的叙事风格
第二章 故事素材的影视开发与包装
    第一节 以现代意识开发历史文化
    第二节 以伦理叙事构筑悲剧
    第三节 以女性思维改编武侠小说
第三章 影视叙事符号的多重建构
    第一节 巧妙、精准的镜头符号
    第二节 人物话语符号:“狂欢”与“对话”
    第三节 抒情表意的音乐符号
第四章 “于正剧”商业叙事模式的反思
    第一节 叙事内容的同质化
    第二节 媚俗、煽情的叙事套路
    第三节 浮夸的女性化叙事
    第四节 过度娱乐化,缺乏历史情怀
    第五节 “非遗”的影视化传承尚待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7)新世纪国产仙侠剧中的妖魔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仙侠剧妖魔形象概念定义及其流变
    (二)国内外仙侠剧及妖魔形象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新世纪国产仙侠剧妖魔形象的塑造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下妖魔形象的继承性塑造
        1.民俗神话:书写妖魔形象的骨架
        2.宗教思想:积淀妖魔形象的血肉
        3.宗法制度:浇筑妖魔形象的灵魂
    (二)消费语境下妖魔形象的创新性塑造
        1.妖魔形象的情感化塑造
        2.妖魔形象二元对立的正邪观念的继承与重构
    (三)技术美学下妖魔形象的视听化塑造
        1.视觉色彩:妖魔形象的身份直接定位
        2.服化造型:妖魔形象的文化间接定位
        3.特效技术:妖魔形象的奇异想象
二、新世纪国产仙侠剧妖魔形象的价值内涵
    (一)妖魔与人:魔性、人性的异化
        1.人:愚民符号与妖魔的侵入者
        2.妖魔:人性的物化载体与外延者
        3.人、妖魔:物欲社会的承担者
    (二)妖魔与兽:魔性、兽性的迸发
        1.兽:妖兽符号与妖魔的亲近者
        2.妖魔:兽性的意识觉醒与放大者
        3.妖魔、兽:现实困境的警醒者
    (三)妖魔与神:魔性、神性的二元对立
        1.神:英雄符号与妖魔的审判者
        2.妖魔:神性的规则禁锢与对抗者
        3.神、妖魔:法理伦理的平衡者
        4.人、兽、神:三性合一下的妖魔形象
三、新世纪国产仙侠剧妖魔形象的创作困境与突围策略
    (一)新世纪国产仙侠剧妖魔形象的创作困境
        1.妖魔形象的同质化
        2.妖魔形象塑造的技术美学支撑不足
        3.妖魔形象审美内涵的极度娱乐化
        4.原着改编的极度差异化
    (二)新世纪国产仙侠剧妖魔形象的突围策略
        1.多元发展,以人为本
        2.匠心制作,技术创新
        3.寓教于乐,雅俗共赏
        4.尊重原着,加强原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新世纪国产仙侠剧作品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京城、京味儿、北京人” ——京派电视剧地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1章 京派电视剧概述
    1.1 京派电视剧的概念界定
    1.2 京派电视剧产生的背景
    1.3 京派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1.3.1 京派电视剧的萌芽期(1985-1989)
        1.3.2 京派电视剧的繁荣期(1990-2005)
        1.3.3 京派电视剧的“转型”期(2006-2012)
        1.3.4 京派电视剧的“回归”期(2013-2019)
第2章 京派电视剧中的地域意象呈现
    2.1 宅门、胡同、四合院——北京城的生活空间
    2.2 城门、天桥、琉璃厂——老北京的地域标识
    2.3 同仁堂、荣宝斋、全聚德——四九城的商业风貌
第3章 京派电视剧的“京味”元素表达
    3.1 俚而不俗的“京味”语言
    3.2 独具特色的“京味”音乐
    3.3 传统讲究的“京味”饮食
第4章 京派电视剧典型人物形象塑造
    4.1 仗义的“大爷”形象——“北京爷”
    4.2 落魄的贵族形象——八旗子弟
    4.3 叛逆的顽主形象——大院子弟
    4.4 率真的女性形象——北京大妞
第5章 京派电视剧的文化价值
    5.1 地域特色与城市意象的凸显
    5.2 人物群像与城市精神的交织
    5.3 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的见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参考影像资料
致谢

(9)媒介转换中的文本重构 ——阿耐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阿耐小说与荧屏再造的契合性
    第一节 题材选择的契合性:紧扣时代现实
        一、再现经济改革的历史脉络
        二、聚焦社会现实的热点话题
    第二节 艺术追求的契合性:塑造典型人物
        一、幽深人性揭示个体命运
        二、人物群像构建时代风貌
第二章 从小说到电视剧叙事策略的转变
    第一节 角色定位的中庸化与人物冲突的集中化
        一、被“滤镜”美化的人物设置
        二、人物关系的重置与冲突的强化
    第二节 框架的“同构”与情节的“变形”
        一、皆采用多线并进的复调结构
        二、媒介转换过程中情节的增删改
第三章 从文字到影像的语言“赋形”
    第一节 文字语言的视觉演绎
        一、空间造型凸显时代氛围与生活质感
        二、实力派团队精准打造立体人物形象
    第二节 文字语言的听觉转换
        一、对白的直观表述保留小说文学意味
        二、文艺质感的画外音提升电视剧品味
        三、音乐对电视剧意蕴的凝练与美学升华
第四章 阿耐小说与电视剧的文化场域共振
    第一节 小说女性意识在电视剧中的彰显与妥协
        一、从依附男性到个体意识的彰显
        二、男性凝视下荧屏文本的妥协
    第二节 严肃文学与改编剧的共生共荣
        一、“后IP时代”改编剧创作理念的转向
        二、严肃小说助力影视剧的精品化突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背景下短片《一家人》的创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家庭伦理剧概述
    第一节 家庭伦理剧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家庭伦理剧的发展概况
        一 改革开放初期家庭伦理剧的发轫(1979—1989)
        二 上世纪末家庭伦理剧的继承和发展(1990—1999)
        三 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的类型融合(2000—至今)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观照下短片的主题建构
    第一节 新世纪前后家庭伦理剧的主题流变
    第二节 新时代呼唤孝悌伦理的回归
    第三节 探索新时代养老问题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观照下短片的人物构建
    第一节 家庭伦理剧塑造新时代人物性格
    第二节 基于多子女家庭的短片创作
        一 多子女家庭的特点
        二 短片《一家人》的故事大纲
    第三节 格雷马斯视角下短片的人物设计和形象塑造
        一 格雷马斯“矩形方阵”的概念
        二 短片《一家人》的人物设计和形象塑造
    第四节 短片的三幕式结构解析
第四章 短片《一家人》的导演构思与实践
    第一节 演员与表演
    第二节 服装与道具
    第三节 场景选择
    第四节 镜头与角度
    第五节 色彩与影调
    第六节 声音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电视剧艺术的音乐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D]. 王妍. 吉林大学, 2021(01)
  • [2]抗疫时代报告剧《在一起》研究[D]. 闫丽珍. 西北大学, 2021
  • [3]论张黎电视剧导演艺术[D]. 李雪.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4]浅论电视剧艺术与中国美学的关系[J]. 陈友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 [5]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特色和发展策略[D]. 刘明珠. 南昌大学, 2020(03)
  • [6]“于正剧”叙事策略研究[D]. 赖文熙.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7]新世纪国产仙侠剧中的妖魔形象研究[D]. 刘士斌.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8]“京城、京味儿、北京人” ——京派电视剧地域文化研究[D]. 刘振扬. 吉林大学, 2020(08)
  • [9]媒介转换中的文本重构 ——阿耐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研究[D]. 匡玉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背景下短片《一家人》的创作实践[D]. 孙圣楠.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论电视剧艺术的音乐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