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与建筑创作

民族传统与建筑创作

一、民族传统与建筑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雅[1](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研究表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范小琳[2](2021)在《基于《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云南“在地性”建筑创作研究(1980-2020s)》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有了极大的发展,跟随中国及世界变化发展的脚步,许多理论深刻影响着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发展。《云南建筑》期刊作为展示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演变发展的重要文本,可以更好地把握媒体话语体现出来对建筑的客观认识和价值观念,可以更准确把握建筑演变的趋势。本文基于《云南建筑》专业期刊的重要文本,以“在地”一词为线索,梳理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的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划分,以核心文献、关键词和典型案例解析来找寻、提炼、概括出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思想演变,并总结出当代云南地域性建筑演变的主要特征。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思想从“民族性、地方性”到回归真实即时的现代建筑语境,成为一个与地域主义密切相关的概念的演变过程,揭示“在地性”的精神性根源与存在主义哲学,使其在对传统建筑、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的批判性思考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试图对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进行反思。

陈艳[3](2020)在《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代,新媒体为大众的建筑作品认知更快速、全面、逼真地传输了文化符号,也搭建了更加广阔多样的文化交流载体。建筑的发展一直受传播媒介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使建筑传播内容、方式和传播路径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也越来越进入了大众的话语。新媒体时代下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在认知途径、认知内容和认知结果上具有哪些时代性特征?建筑与非建筑专业背景的大众对建筑作品的认知特征具有哪些差异?新媒体、传统媒体相比实地参观对大众的建筑认知产生了哪些影响?又该如何提升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通过结合建筑传播学相关理论,笔者从梳理大众建筑作品认知过程模式开始,分析了影响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外力因素和内力因素,即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媒介刺激。由此引出本文两个主要线索:(1)建筑和非建筑专业人士不同认知主体导致认知结果不同的主体差异;(2)媒介转述与在地认知不同认知媒介导致认知结果不同的媒介差异。在梳理了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后,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总结了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的五个特征变化,即本文的第(3)条线索。然后,结合西安市域范围内建筑作品的大众整体认知调查对“主体差异”下的建筑认知特征进行了总结;结合西安部分具体建筑作品的认知调查,对“媒介差异”下的建筑认知特征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提出当代影响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现存问题,提出客观而理性的建筑认知的两个要点,以及新媒体时代大众认知视角下的建筑创作特点,并从决策者、建筑师、传播媒体和建筑管理者四个角度的“提升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的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媒体转述进行建筑作品认知已是当代大众的主要认知方式,然而当代建筑传播媒介多以“吸引眼球、打造流量”为信息创造动力,使得大众接触到的基本建筑信息不足、片面、夸张、美化甚至曲解。在这个建筑认知过程模式中,决策者、建筑师、媒体和建筑经营管理者都负有一定责任:部分建筑师趁着新媒体之风过于强调自我表达,忽视建筑本身的功能与细节、忽视建筑与城市和本土的关系、忽视建筑文化的考究、缺少与使用者,大众的的交流等;专业媒体在与大众交流时“姿态”较高,可达性又较弱,而非专业媒体则缺乏专业指导,良莠不齐;建筑管理者在线下建筑场地内和线上官方网站上忽视对大众认知途径的搭建……这些都越来越造成建筑行业内外的巨大割裂,以至于面对社会上“奇奇怪怪”的建筑时,建筑行业内外并不能形成相对一致的“抵制”,给这些建筑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生长环境。另外,通过对大众建筑认知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尽管通过媒体转述认识建筑已成为主流,但最终都要回归到建筑实地认知体验中,而在实地认知过程中大众最关心的永远是真实的需求,光鲜亮丽的媒体信息都不如用具功能性、实用性、互动性、关注人性、关注场所精神和空间本质营造的建筑美学打动大众。

朱厢炜[4](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认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尹诗[5](2020)在《玉树当代藏族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建筑创作的特征是现代文化范式与地域文化语境的批判与共生。本文从玉树当代藏族建筑创作的视野出发,选取地震灾后重建公共项目,运用解构分析法、图解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解析项目案例应答玉树地域的环境、场所、空间、形式、建构、材料以及建筑细部等的建筑创作策略与手法,探讨玉树地区当代藏族建筑在环境融合、建构技术、文脉演变中体现具有传承与创新意义的地域性建筑创作路径,揭示玉树当代藏族建筑地域化探索道路。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来探讨玉树当代藏族建筑的地域性设计表达:第一部分为提出观点,即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与方法,并阐释了藏族建筑和地域性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为研读传统,即第二章,收集查阅资料与文献,并对玉树地区做了实地考察与调研。概述玉树地区自然、宗教与文化特征,对传统民居、宗教等不同的建筑类型进行解析,挖掘传统建筑地域特征;同时对后续章节所分析的建筑做出简要介绍。第三部分为手法解析,即玉树当代藏族建筑地域性创作手法解析,即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从地域性建筑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域环境、建构技术、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玉树地区藏族当代建筑的地域性设计手法、策略进行了剖析解读。第四部分为总结展望,通过以上的解析,归纳总结玉树地区当代建筑创作的地域性创作设计手法与方法论,并对我国藏族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提出建议与展望。

李秀秀[6](2020)在《现代中国语境下的“公共建筑”(1920年代-1990年代)》文中指出公共建筑自近代进入中国以来,不论在社会层面还是建筑学领域,一直作为一类重要的建筑类型被不断探讨。本文以1920年代到1990年代中国语境下的公共建筑为对象,对这一时期公共建筑的源起、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历史回顾。通过对各时期公共建筑的典型类型,及与之相关的建筑理论议题的分析,探究公共建筑作为一种建筑类别如何在中国建筑话语中被建构,呈现公共建筑在城市、社会和国家层面被赋予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中国现代建筑话语的某些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借助设计研究课题,本文对当代语境下与公共建筑相关的城市性、日常性及传统与现代等议题进行回应和反思。中国语境下公共建筑的历史发展和相关理论议题的梳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20年代到1940年代,主要介绍“公共建筑”如何被引进中国,及其与都市计划之间的关联;1950年代到1970年代,公共建筑在计划经济和集体化背景下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分析社会主义城市和国家对此类建筑的期待,及其所涉及到的建筑尺度、“形式-内容”等主要建筑理论议题;1980年代到1990年代,针对公共建筑的批判性话语,及“传统与现代”、“经济效益”、“建筑-城市”等理论议题进行探讨与反思。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在历史的脉络下,以设计研究展开对当代公共建筑理论与实践上的思考。选取北京先农坛体育场改造和上海东斯文里改造的设计研究课题,对与中国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类公共建筑——大量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探讨。通过探索城市公共生活与公共建筑的关系、历史遗存与现代需求的关系以及日常生活如何介入城市更新改造等问题,对中国语境下公共建筑自身发展的某些特点进行重新审视,同时,在存量经济时代中国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探寻城市公共建筑和空间更新改造的可能路径与方法。最后,文章尝试从公共建筑社会功用和建筑观念等角度对中国语境下的公共建筑进行总结与讨论。正文共计57000余字,图70幅,表3张

黄浦蓉[7](2020)在《时空压缩语境下建筑师的自省及其作品解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下的时空压缩语境中,建筑空间存在普遍意义上的精神缺失,与人们对“诗意的栖居”、“空间精神”的向往诉求成为了一组亟待解决的矛盾。这一问题随着时空的发展与剧变而越发凸显,并促进着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们不断谋求创作中的自省与转变。人们对建筑的诉求从来都不仅局限于“坚固、实用、美观”,还体现在空间精神的感受上。尽管在前人的研究中关于“场所精神”、“诗意建构”、“静谧空间”等塑造空间精神的理论众多,但是置于当下我们仍然缺乏针对以建筑师主观能动性为主体背景的、较为系统的研究与解析。将具有自省意识的、对于空间精神的营造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建筑师整合到时空压缩语境中进行分析,探究时代语境下建筑师的自省对于空间精神塑造的重要性。本文从近现代中国建筑师的自省及其实践展开研究,试图梳理出建筑师的自省发展历程,并结合当下建筑师的思考与实践,进一步分析出在时空压缩语境中存在着三种主要的自省立场,即:“时空压缩语境的批判性抵抗”、“对时空压缩语境的积极性回应”、“对时空压缩语境的权宜性介入”。文中以具体建筑作品为研究对象,借助“类型中抽取典型”、“图解分析”、“建筑师言说分析”与“分类比较”等方法解析在时空压缩语境下的自省型建筑案例,旨在总结出带有自省色彩的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以期解决建筑精神“匮乏”的困境,为当前时空压缩背景下的建筑空间精神塑造提供参考依据。

谷梦[8](2019)在《基于可持续性的西南多元文化地区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在“体育强国”、“三亿人参与冰雪”、“全民健身”等国家政策以及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多重策动下,我国体育事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然而,西南地区作为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受经济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生态环境破坏、能源消耗巨大、文化继承乏力等有碍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把握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政策支持的时代契机,立足西南地区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的多元性,实现西南地区体育建筑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是当下西南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西南地区体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在生态环境、能源利用、文脉传承三个层面上提出了制约该地区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地域气候、民族文化,探索西南地区多元文化背景下体育建筑可持续设计策略与方法,为西南地区体育建筑创作提供借鉴。第一章为绪论,以西部大开发、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等宏观政策为大背景,指明文章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已成熟的理论及实践进行综述整理,确立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同时构建研究框架;第二章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西南地区多元文化为基点,阐述西南地区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通过实地调研,分析西南地区体育建筑发展脉络并总结限制其可持续发展的其主要问题;第三章结合当前西南地区体育建筑存在的问题,以西南地区多元的人文文化与自然文化为出发点,从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地域气候、民族文化入手分析可持续性的体育建筑设计策略。第四章针对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地域气候、人文需求,在体育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立足地域多元文化,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从体育建筑选址布局、外部形体与内部空间等建筑设计层面进行多元文化背景下体育建筑可持续设计手法的解析。本文依据西南地区多元的自然、人文文化特质与体育建筑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全方面策略、手法的归纳总结,以期对西南地区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进行理性引导并完善可持续建筑创作的理论构架。

俞左平[9](2019)在《日本建筑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的日本建筑在国际建筑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融合了现代性与民族特色的建筑创作是西方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之外的国家进行现代建筑创作的成功代表,而这一切都是以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日本建筑顺利实现现代化转型为前提基础的。从19世纪50年代日本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被西方国家强迫打开国门,传统建筑受到巨大冲击开始发生变革,到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日本现代建筑师在国际建筑舞台崭露头角、获得广泛声誉为止,中间仅仅经历了短短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日本建筑就脱胎于过往上千年的建筑历史传统积淀,成功走在了世界前列,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以往对日本建筑现代化的研究多侧重于史实陈述,而缺少对其转型能够顺利实现之原因的深入系统探讨。本文将日本建筑现代化视为日本社会整体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部分,通过对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分析,认为日本社会现代化所遇到的最大阻力在于文化冲突,这种现象也同样表现在建筑领域,因此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日本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建筑现代化转型中所面对的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现代建筑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本文的研究逻辑是一个纵横向展开的十字坐标轴,将日本建筑一百年的现代化转型置于原点位置。运用历史研究法,纵向往上追溯日本传统建筑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探讨其作为转型基础的特殊性,向下延续至当代日本建筑创作中的文化融合,分析建筑现代化实现的方式对当代日本建筑创作的影响。运用比较研究法,横向比较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西方与日本的建筑现代化转型过程,分析两者在相互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化共性特质。运用归纳研究法,将纵、横两向展开的研究结果归纳为四个方面:“功用性”——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特质、“自然性”——日本传统文化对西方建筑发展的影响、“机械性”——西方建筑现代化对日本建筑发展的影响、“简朴性”——现代主义者对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再认识。功用性、自然性、机械性和简朴性是日本建筑经过一百年的现代化转型后所具有的基本文化特质,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文化特质相契合,因而日本传统建筑最终得以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实现文化融合,完成了现代化转型。本文结论认为日本建筑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一百年时间内脱胎于一千多年传统建筑的历史积淀,顺利与西方现代建筑融合,完成现代化转型,原因有三点:一是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中本身就存在与西方现代建筑文化极为相似的特质,即功用性特质;二是日本与西方的建筑现代化转型是同时期展开的,在相互文化交流中形成共同特质,即自然性和机械性特质,其中日本对西方现代的机械性建筑观念的认同尤为重要;三是通过对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简朴性特质进行过滤修改,使其符合现代主义建筑的标准,从而为西方现代建筑赋予了日本传统建筑文化内涵,使西方建筑在日本的发展获得了正当性。

陈轲[10](2019)在《再释广州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州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主要设计建造于1962~1966年,是新中国岭南现代建筑实践中特点鲜明的一组作品,因建设地点、建设时间、设计人员集中而形成高度关联的建筑“群落”。有关双溪别墅、山庄旅舍等现代庭园建筑的研究已历经两个阶段,通过设计建设过程亲历者的项目介绍与理论建构、后辈学人的脉络梳理与个案解析,已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研究,并被置于“岭南建筑学派”的框架之下。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广州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群落”整体为新的切入点进行再阐释,试图拼接不同方向的已有研究成果,并就部分仍有待深入的学术问题拾遗补阙。在系统梳理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生发过程的基础上,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以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为代表的岭南现代庭园建筑对内的自我实现与对外的范式建构如何达成,二者又如何相互影响?松涛别院设计图纸等史料的发掘与双溪别墅、松涛别院现状精细测绘图纸的补充为建筑“群落”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而对实体建设与观念建构关系的考察则主要依靠对已有文献的重新解读。本文的论述依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生发过程的三个主要时段展开;岭南庭园早期调查研究归纳与提取了庭园建筑要素及空间布局特征,并在莫伯治的园林酒家设计中得到应用;在双溪别墅、松涛别院、山庄旅舍等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的设计建设过程中,传统庭园特征在山林地形条件与现代功能需求下被不同的建筑师以不同策略转化运用,通过比较研究的展开,寻找整体与个体的相互影响;第三阶段以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的传播过程为主要关注对象,包括对后续现代庭园建筑的影响和学术讨论中理论范式的建构,从“概念-实体-范式”的角度去回看传统庭园特征的延续和新模式的建立。本文的主要结论为:广州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是岭南现代庭园建筑发端根基性的集中实践,通过调整设计策略来应对山林地形,利用旧址提供的便利条件,并在庭园建筑要素和空间构图手法两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庭园设计意匠的传承与改造。现代庭园建筑的生发过程表现出文本与实物的对应和观念与实体的缠绕。

二、民族传统与建筑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族传统与建筑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2)基于《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云南“在地性”建筑创作研究(1980-2020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主义
        1.1.2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建筑语境
        1.1.3 云南地域性建筑的发展历程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
        1.2.1 《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限定
        1.2.2 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思想的界定
        1.2.3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现状研究
        1.4.1 地域主义发展脉络
        1.4.2 中国地域性建筑发展脉络
        1.4.3 《云南建筑》折射出的云南地域性建筑创作实践现状及其发展综述
    1.5 研究方法及视角
        1.5.1 文本分析法
        1.5.2 分类分析法
        1.5.3 量化分析法
        1.5.4 关键词分析法
        1.5.5 图解分析法
    1.6 论文提纲及结构框架
第二章 建筑话语中的“在地”
    2.1 “地方概念”进入中国建筑界
    2.2 从台湾的“在地”到地域建筑的“在地”
        2.2.1 local(地方)
        2.2.2 region(地域)
        2.2.3 in-situ(在地)
        2.2.4 地方性、地域性、在地性的异同
    2.3 “在地”的“在”与“地”
        2.3.1 建筑师的“在”与海德格尔的“在”
        2.3.2 地方性的“地”与地域性的“地”
    2.4 “在地性”在建筑学上的界定
    2.5 研究云南建筑的“在地性”的意义及价值
    2.6 小结
第三章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建筑》文本及文献分析
    3.1 《云南建筑》文本及文献分析
        3.1.1 《云南建筑》概述
        3.1.2 《云南建筑》关于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的重要文献
        3.1.3 《云南建筑》20 世纪8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1.4 《云南建筑》20 世纪9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1.5 《云南建筑》21 世纪0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1.6 《云南建筑》21 世纪1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2 当代云南“在地性”创作的影响因素
        3.2.1 主体创作意识因素
        3.2.2 社会环境因素
        3.2.3 文化环境因素
        3.2.4 历史文脉因素
        3.2.5 技术特征因素
    3.4 小结
第四章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特征
    4.1 云南地域性建筑发展的历史分期
    4.2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特征及建筑创作
        4.2.1 20 世纪80 年代震荡反思时期——地域特色外在表达时期
        4.2.2 20 世纪90 年代多元突破时期——地域特色内在表达时期
        4.2.3 21 世纪00 年代理性创新时期——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时期
        4.2.4 21 世纪10 年代本土话语建立时期——立足本土的地域精神追求时期
        4.2.5 小结
    4.3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演变
        4.3.1 CNKI关于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思想关键词解析
        4.3.2 基于《云南建筑》的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思想关键词解析
        4.3.3 基于关键词解析出的四大特征趋势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典型案例解析
    5.1 典型作品与图解方法
        5.1.1 图解方法理论
        5.1.2 生成性图解和埃森曼图解方法
        5.1.3 典型建筑选取方法和解析价值
    5.2 20 世纪80 年代昆明旧工人文化宫案例解析——“民族性”的图示体现
        5.2.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2.2 建筑生成手法
        5.2.3 工人的纪念碑——现代建筑的乡土纪念性
    5.3 20 世纪90 年代’99 昆明世博会中国馆案例解析——“地方性”的图示体现
        5.3.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3.2 建筑生成手法
        5.3.3 在传统的形式中追寻“现代化理想”
    5.4 21 世纪00 年代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案例解析——“地域性”的图示体现
        5.4.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4.2 建筑生成手法
        5.4.3 “真实”的现代建筑语言
    5.5 21 世纪10 年代昆明新工人文化宫案例解析——“在地性”的图示体现
        5.5.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5.2 建筑生成手法
        5.5.3 解构与重构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云南建筑》1982-2018 年期刊状态及刊号列表
附录 C:《云南建筑》1980 年以后重要文献列表
附录 D:《云南建筑》20 世纪8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附录 E:《云南建筑》20 世纪9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附录 F:《云南建筑》21 世纪0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附录 G:《云南建筑》21 世纪1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3)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基于传播学的建筑认知
    2.1 建筑传播过程
    2.2 建筑认知过程
        2.2.1 内力因素:认知结构
        2.2.2 外力因素:媒介刺激
        2.2.3 建筑的认知模式
    2.3 建筑认知要素
        2.3.1 传播者系统
        2.3.2 认知途径
        2.3.3 认知主体
        2.3.4 认知内容
    2.4 社会大众认知心理和行为反应
        2.4.1 对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期待阶段
        2.4.2 对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展开阶段
        2.4.3 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弥散阶段
        2.4.4 建筑作品认知的行为反应
3 媒介影响下建筑认知的发展与变革
    3.1 在地认知
    3.2 媒介转述认知
        3.2.1 语言认知
        3.2.2 图像认知
        3.2.3 拟像认知
        3.2.4 现象认知
    3.3 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特征的变化
        3.3.1 从“独乐”到“众乐”
        3.3.2 从“单向”到“双向”
        3.3.3 从“定时”到“即时”
        3.3.4 从“固定”到“移动”
        3.3.5 从“表面”到“内涵”
    3.4 认知媒介的特征变化
        3.4.1 建筑作品的特征变化
        3.4.2 建筑媒介信息的特征变化
4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调查研究
    4.1 西安建筑作品的媒介信息概况
        4.1.1 媒体转述中的西安建筑师
        4.1.2 媒体转述中的西安建筑作品
    4.2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整体认知调查
        4.2.1 问卷调查
        4.2.2 认知地图调查
        4.2.3 小结——主体差异下的认知特征
    4.3 西安具体建筑作品的在地认知调查
        4.3.1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4.3.2 陕西历史博物馆
        4.3.3 西安星巴克钟鼓楼店
        4.3.4 西安网红书店
        4.3.5 兴庆宫花萼相辉楼
        4.3.6 小结——媒介差异下的认知特征
    4.4 问题总结
        4.4.1 建筑师
        4.4.2 传播媒体
        4.4.3 建筑管理者
5 研究结论
    5.1 新媒体时代客观而理性的建筑认知
        5.1.1 功能、形式与意义的综合考虑
        5.1.2 树立正确的建筑价值观
    5.2 新媒体时代大众认知视角下的建筑创作
        5.2.1 创作原则
        5.2.2 创作内容
        5.2.3 创作方式
        5.2.4 创作传播
    5.3 新媒体时代引导大众建筑认知的策略
        5.3.1 决策者
        5.3.2 建筑师
        5.3.3 传播媒体
        5.3.4 建筑管理者
6 总结
    6.1 回顾与总结
    6.2 遗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 Ⅰ 图表目录
    附录 Ⅱ 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整合分析
    附录 Ⅲ 合作课题研究:媒体转述下的西安建筑作品认知研究
    附录 Ⅳ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 Ⅴ 认知地图调查
    附录 Ⅵ 图说建筑师|宣言|建筑&媒体1-2
致谢

(4)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5)玉树当代藏族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既往研究
        1.3.1 地域性建筑的研究
        1.3.2 藏族建筑的研究
        1.3.3 玉树地区藏族建筑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4.1 名词概念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玉树传统建筑解析
    2.1 玉树地区的自然、宗教和文化
        2.1.1 自然特征
        2.1.2 宗教特征
        2.1.3 文化特征
        2.1.4 地域特征对建筑影响
    2.2 玉树传统聚落调研解析
        2.2.1 选址与布局
        2.2.2 空间组织
        2.2.3 结古寺周围传统聚落
    2.3 玉树地区传统建筑调研分析
        2.3.1 结古寺
        2.3.2 嘛呢石堆
        2.3.3 居住建筑
        2.3.3.1 外部形态
        2.3.3.2 功能布局
        2.3.3.3 建构技术
    2.4 玉树灾后重建项目调研分析
        2.4.1 玉树州行政中心
        2.4.2 玉树州博物馆
        2.4.3 康巴艺术中心
        2.4.4 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
        2.4.5 格萨尔广场
        2.4.6 地震遗址纪念馆
        2.4.7 文成公主纪念馆
        2.4.8 太阳湖假日酒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地域环境的玉树当代藏族建筑设计表达
    3.1 应对地域气候
        3.1.1 高原气候的适应
        3.1.2 日照的合理利用
    3.2 适应地方场所
        3.2.1 顺应地形地势
        3.2.2 融入场地环境
    3.3 回应城市环境
        3.3.1 城市肌理的延续
        3.3.2 城市空间的融合
第4章 基于建构技艺的玉树当代藏族建筑设计表达
    4.1 结合地域材料
        4.1.1 地域材料现代表达
        4.1.2 现代材料地域表现
    4.2 传承建构逻辑
        4.2.1 转化传统建构
        4.2.2 采用现代结构
    4.3 运用适宜技术
        4.3.1 延续传统技艺
        4.3.2 适用高新技术
第5章 基于文化内涵的玉树当代藏族建筑设计表达
    5.1 重现原型与空间
        5.1.1 解构地域原型
        5.1.2 重构地域空间
    5.2 延续地方文脉
        5.2.1 解读文化内涵
        5.2.2 继承习俗文化
    5.3 转译地域符号
结语
    玉树地域建筑创作手法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现代中国语境下的“公共建筑”(1920年代-1990年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公共建筑的研究意义
    1.2 公共建筑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中国现代公共建筑的研究
        1.2.2 国外对中国现代公共建筑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源起:1920-1940年代中国语境下的“公共建筑”
    2.1 “公共建筑”溯源
        2.1.1 “公共建筑”的源起
        2.1.2 “公共建筑”的含义
        2.1.3 公共建筑的分类
    2.2 都市计划与公共建筑
        2.2.1 近代都市观念
        2.2.2 公共建筑的功用
    2.3 小结
第三章 重新定位:1950-1970年代中国语境下的“公共建筑”
    3.1 城市转型与公共建筑
        3.1.1 公共建筑的重新定位
        3.1.2 公共建筑的分类与设计标准
    3.2 公共建筑的功用
        3.2.1 公共福利建筑
        3.2.2 大型公共建筑
    3.3 小结
第四章 反思:1980-1990年代中国语境下的“公共建筑”
    4.1 公共建筑的批判性反思
    4.2 建筑议题的重新阐释
        4.2.1 旅馆建筑的代表性
        4.2.2 “现代中国建筑之路”的新探索
        4.2.3 建筑属性的重新定义
    4.3 “反思”的反思
第五章 公共建筑与城市生活
    5.1 “激活”:作为激发城市更新的公共体育设施
        5.1.1 历史与现状:先农坛体育场的前世今生
        5.1.2 历史传统与现代都市
        5.1.3 都市生活中的公共体育场
    5.2 “盲点”:作为基础设施的城市非正式学习空间
        5.2.1 “溢出”的教育空间
        5.2.2 日常生活与城市
        5.2.3 城市公共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7)时空压缩语境下建筑师的自省及其作品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时代背景——信息时代下的时空压缩
        1.1.1 现代性与时空压缩
        1.1.2 时空压缩特征分析
        1.1.3 影响当代建筑空间
    1.2 研究缘起——时空压缩与空间精神的缺失
        1.2.1 建筑空间观念演进
        1.2.2 当前空间精神缺失
        1.2.3 空间精神才是内核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空间精神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1.4.2 与自省相关的理论研究现状
        1.4.3 时空压缩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综述
        1.4.4 总结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师的自省相关阐述
    2.1 1920—1948年的建筑师自省——纳入与调试
        2.1.1 时代语境:动荡下的被迫纳入
        2.1.2 思考路径与实践:建筑师积极的自我调适
    2.2 1949—1977年的建筑师自省——民族意识下的反馈
        2.2.1 时代语境:整齐划一的约束
        2.2.2 思考路径与实践:民族意识的介入与反馈
    2.3 1978—1999年的建筑师自省——向多元化突破
        2.3.1 时代语境:改革、开放
        2.3.2 思考路径与实践:开拓眼界、迈向多元
    2.4 2000年——至今时空压缩语境下建筑师的自省——重塑空间精神
        2.4.1 当代建筑师的职责
        2.4.2 对时空压缩语境的批判性抵抗
        2.4.3 对时空压缩语境的积极性回应
        2.4.4 对时空压缩语境的权宜性介入
        2.4.5 三种立场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章 对时空压缩语境的批判性抵抗—建筑创作特征与作品解析
    3.1 批判性抵抗下的建筑创作主要特征
        3.1.1 地域性
        3.1.2 体验化
        3.1.3 乌托邦
    3.2 文人营园的乌托邦——绩溪博物馆
        3.2.1 意境营造与文脉延续
        3.2.2 传统园林与民居的空间转译
        3.2.3 传统形式符号的现代设计手法
    3.3 传统建筑形式与技艺的回应—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3.3.1 传统村落、民居的演化图解
        3.3.2 诗性的建构表达
    3.4 本章小结
        3.4.1 相关案例汇总
        3.4.2 实践总结
第四章 对时空压缩语境的积极性回应—建筑创作特征与作品解析
    4.1 积极性回应下的建筑创作主要特征
        4.1.1 高技策略的未来性表达
        4.1.2 绿色建筑与智能化
        4.1.3 现代技术理性的延续
    4.2 面向未来的自然重构——哈尔滨大剧院
        4.2.1 建筑与城市的另类“和谐”
        4.2.2 动态连续的空间场景
        4.2.3 结构与材料的高度统一
    4.3 单纯与复杂的同构——龙美术馆西岸馆
        4.3.1 历史对话的建立
        4.3.2 单纯的“伞拱”单元聚合
        4.3.3 多样的空间体验
    4.4 本章小结
        4.4.1 相关案例汇总
        4.4.2 实践总结
第五章 对时空压缩语境的权宜性介入——建筑创作特征与作品解析
    5.1 权宜性介入下的建筑创作主要特征
        5.1.1 半工业化的适应
        5.1.2 都市化及其共生
        5.1.3 各方利益的博弈
        5.1.4 日常生活的回归
    5.2 高密度下的垂直生活——粤海街道文体中心
        5.2.1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5.2.2 立体化的开放设计
        5.2.3 公共行为的引导
    5.3 现实问题可见性与低技策略——西村·贝森大院
        5.3.1 现实问题可见性
        5.3.2 低技策略的运用
    5.4 本章小结
        5.4.1 相关案例汇总
        5.4.2 实践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自省精神的传承
    6.2 时空压缩语境下的自省建筑师创作倾向总结
    6.3 空间精神在时空压缩语境下走向多元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8)基于可持续性的西南多元文化地区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概念解析及研究范围
        1.3.1 概念解析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础理论及西南多元文化地区体育建筑解析
    2.1 .可持续理念下体育建筑发展方向
        2.1.1 生态环境可持续
        2.1.2 能源利用可持续
        2.1.3 传统文化可持续
    2.2 西南多元文化地区体育建筑设计要素
        2.2.1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2.2.2 差异明显的地域气候
        2.2.3 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
    2.3 西南多元文化地区体育建筑发展概述
        2.3.1 西南多元文化地区体育建筑发展沿革
        2.3.2 西南多元文化地区体育建筑现状调研
    2.4 西南多元文化地区体育建筑问题总结
        2.4.1 规划布局偏差生态环境破坏
        2.4.2 忽视地域环境能源消耗巨大
        2.4.3 场馆运营失活文脉传承乏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南多元文化地区体育建筑可持续设计策略
    3.1 西南地形地貌的主动应答
        3.1.1 应对用地紧张
        3.1.2 适应地形起伏
        3.1.3 利用自然景观
    3.2 西南地域气候的适应机制
        3.2.1 适应闷热潮湿
        3.2.2 适应多云多雾
        3.2.3 适应阴冷多雨
    3.3 西南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3.3.1 发展民族体育运动
        3.3.2 沿袭传统建筑文化
        3.3.3 尊重民族性格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南多元文化地区体育建筑可持续设计手法
    4.1 总体规划布局可持续
        4.1.1 规模选址协调周边环境
        4.1.2 选址布局应答气候特征
        4.1.3 布局形式彰显地域文化
    4.2 建筑外部形体可持续
        4.2.1 随形就势呼应地貌景观
        4.2.2 优化形体适应气候环境
        4.2.3 造型风格获取公众认同
    4.3 建筑内部空间可持续
        4.3.1 地下空间的功能拓展
        4.3.2 节能减排的物理环境
        4.3.3 回归人本的功能配置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日本建筑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日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渊源和相似性
        1.1.2 日本与中国遭遇西方建筑时的相似境况
        1.1.3 日本与中国建筑现代化的不同结果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重点
    1.5 研究意义
    1.6 相关研究综述
        1.6.1 日本建筑从传统到现代发展史的相关研究
        1.6.2 近代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相关研究
        1.6.3 日本建筑现代化转型文化碰撞的相关研究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1.9 研究框架
    本章参考文献
2 引子:日本建筑现代化的社会背景
    2.1 日本现代化前夕的社会背景
        2.1.1 二元政治
        2.1.2 商品经济
        2.1.3 武士文化
    2.2 政治经济转型与文化冲突
        2.2.1 皇权推动的政治转型
        2.2.2 战争刺激的经济转型
        2.2.3 两极分化的文化冲突
    2.3 建筑在日本现代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2.3.1 明治政府权力象征
        2.3.2 西方先进技术载体
    2.4 日本建筑现代化中的文化碰撞
        2.4.1 日本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碰撞
        2.4.2 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碰撞
        2.4.3 日本建筑现代化文化碰撞的四个维度
    2.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3 维度一:功用性——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特质
    3.1 日本传统建筑的界定
        3.1.1 日本传统建筑的类型界定
        3.1.2 日本传统建筑的形式界定
    3.2 神社建筑的功用性
        3.2.1 造替制度反映祭祀需求
        3.2.2 简约形式反映原始崇拜
        3.2.3 自然材料反映现世观
    3.3 住宅建筑的功用性
        3.3.1 布局应对自然环境需求
        3.3.2 形式应对使用功能需求
        3.3.3 规格化应对军事性需求
        3.3.4 少装饰应对节约生产力需求
    3.4 茶室建筑的功用性
        3.4.1 俭朴风格阐释“佗寂”审美
        3.4.2 不对称形式阐释“佗寂”审美
        3.4.3 中性色彩阐释“佗寂”审美
    3.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4 维度二:自然性——日本传统文化对西方建筑发展的影响
    4.1 工业社会对西方传统艺术与建筑的冲击
        4.1.1 工业社会对传统艺术的冲击
        4.1.2 工业社会对传统建筑的冲击
    4.2 西方现代艺术中源自日本的自然性
        4.2.1 从古典艺术表现到自然本真呈现
        4.2.2 从自然本真呈现到纯粹内在表达
        4.2.3 纯粹内在表达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4.3 西方现代建筑中源自日本的自然性
        4.3.1 赖特与日本文化的渊源
        4.3.2 自然性对早期赖特设计理念的影响
        4.3.3 自然性对早期赖特设计手法的影响
        4.3.4 赖特对欧洲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5 维度三:机械性——西方建筑现代化对日本建筑发展的影响
    5.1 西方现代建筑“机械”审美的形成
        5.1.1 现代技术与传统建筑审美的矛盾
        5.1.2 探索反映工业时代的新建筑形式
        5.1.3 机械性建筑的发展与成型
    5.2 日本对西方“机械化”建筑技术的引进
        5.2.1 政府主导的西式工厂
        5.2.2 正统西式建筑的传入
        5.2.3 美国建筑技术的引进
    5.3 日本自身对现代建筑机械性的初探
        5.3.1 对钢筋混凝土建筑形式的初探
        5.3.2 地震火灾引发技术优先的考虑
    5.4 西方现代建筑的机械性形式对日本的影响
        5.4.1 表现派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5.4.2 风格派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5.4.3 包豪斯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5.4.4 柯布西耶式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6 维度四:简朴性——对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再认识
    6.1 日本对建筑全盘西化的反思
        6.1.1 对日本传统建筑“美”的肯定
        6.1.2 “进化主义”建筑的提出
        6.1.3 走向偏激的“帝冠式”建筑
    6.2 西方现代主义者发掘日本传统建筑的简朴性
        6.2.1 陶特对日本传统建筑简朴性的发掘
        6.2.2 格罗皮乌斯对日本传统建筑简朴性的发掘
        6.2.3 柯布西耶对日本传统建筑简朴性的发掘
    6.3 确立简朴性作为日本传统建筑特质
        6.3.1 对于“日本趣味”建筑的抨击
        6.3.2 以简朴性为核心的“纯正”日本建筑标准
        6.3.3 透过现代主义滤镜拣选传统建筑的简朴性
    6.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7 维度统一: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
    7.1 现代主义建筑观下四个维度的统一
        7.1.1 现代主义建筑的四项基本建筑观
        7.1.2 注重功用性的功能观
        7.1.3 追求机械性的技术观
        7.1.4 讲求自然性的空间观
        7.1.5 偏好简朴性的美学观
    7.2 文化融合在当代日本建筑创作中的体现
        7.2.1 建筑创作中功能观的改变
        7.2.2 建筑技术应用中的文化融合
        7.2.3 建筑空间创作中的文化融合
        7.2.4 建筑审美创作中的文化融合
    7.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8 结语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本章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表格
    图片
附录
    附录1: 19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日本近代建筑概览
    附录2: 西方现代建筑中简约观念的形成渊源
    附录3: 日本历代纪元表
作者简历

(10)再释广州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术语
        1.1 庭园
        1.2 建筑结合庭园
        1.3 建筑“群落”
    2 研究范畴
        2.1 “现代庭园建筑”其义涵
        2.2 对象范畴与时间范畴
        (1) 对象范畴
        (2) 时间范畴
    3 研究基础与学术目标
        3.1 研究综述
        (1)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设计特点研究与理论建构
        (2) 岭南现代庭园建筑的系统梳理与个案研究
        (3) 岭南现代庭园建筑研究的新动向
        3.2 学术问题
        3.3 学术意义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1) 核心材料
        (2) 研究方法
        4.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岭南庭园早期研究与实践中的庭园特征
    1.1 岭南庭园早期研究及其特征的构建
        1.1.1 岭南庭园调查与实测(1952-1962)
        1.1.2 岭南庭园早期研究文献中的庭园特征
        (1) 《中国园林布局与空间组织》中的庭园
        (2) 《漫谈岭南庭园》中的庭园
        (3) 《潮州庭园散记》中的庭园
        1.1.3 “庭”的隐含特征
    1.2 不同类型岭南园林中的庭园特征
        1.2.1 文人私园和行商庭园的庭园特征
        1.2.2 城市公园中的庭园特征
        1.2.3 茶楼酒家中的庭园景观应用
    1.3 莫伯治酒家园林设计中的“建筑结合庭园”现象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设计特征再阐释
    2.1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建设历史背景与概况
        2.1.1 创办广交会
        2.1.2 开发白云山
        2.1.3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建设概况
        (1) 双溪别墅(1963年)
        (2) 松涛别院(1964年)
        (3) 山庄旅舍(1965年)
        (4) 黄婆洞度假村(1966年)
    2.2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选址与基地处理
        2.2.1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对旧址的重视
        2.2.2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应对山林地形的设计策略
        (1)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对地形的处理
        (2)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对水型的处理
    2.3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庭园要素比较
        2.3.1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屋顶比较
        (1) 郑祖良的建筑坡屋顶
        (2) 莫伯治的建筑坡屋顶
        (3) 平屋顶
        2.3.2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连廊比较
        (1) 廊的尺度与尺寸
        (2) 爬山廊
        (3) 蛇形廊
        2.3.3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石墙比较
        (1) 石墙的建构逻辑
        (2) 石墙的细部处理
    2.4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空间“构图”处理手法
        2.4.1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的轴线控制
        2.4.2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庭园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图底关系
        2.4.3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的转折关系
        2.4.4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立面构图的空间效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的对外传播
    3.1 现代庭园建筑的传播
        3.1.1 “岭南建筑轻骑队”的现代庭园建筑实践
        3.1.2 矿泉客舍:现代庭园建筑从山地到平地的转变
        3.1.3 改革开放前后的广东现代庭园建筑建设(1972-1985)
        (1) 高层宾馆建筑
        (2) 庭园旅游旅馆建筑
        (3) “新庭园”建筑
    3.2 现代庭园建筑进入学术讨论
        3.2.1 主流学术刊物上的现代庭园建筑(1977-1985)
        3.2.2 香山饭店:讨论现代庭园建筑与话语的标尺
        3.2.3 《建筑实录》与《中国旅行》画册中的现代庭园建筑形象
    3.3 建筑画中的现代庭园建筑特征
        3.3.1 内庭透视中的现代庭园建筑特征
        3.3.2 剖面透视中的现代庭园建筑特征
        3.3.3 立面透视中的现代庭园建筑特征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松涛别院设计图纸(部分)
    附录二: 林兆璋先生访谈记录
    附录三: 吴庆洲先生访谈记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民族传统与建筑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云南“在地性”建筑创作研究(1980-2020s)[D]. 范小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D]. 陈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玉树当代藏族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 尹诗.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6]现代中国语境下的“公共建筑”(1920年代-1990年代)[D]. 李秀秀. 东南大学, 2020(01)
  • [7]时空压缩语境下建筑师的自省及其作品解析研究[D]. 黄浦蓉.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基于可持续性的西南多元文化地区体育建筑设计研究[D]. 谷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日本建筑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研究[D]. 俞左平. 浙江大学, 2019(01)
  • [10]再释广州白云山现代庭园建筑[D]. 陈轲.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民族传统与建筑创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