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转型期的中国平板玻璃产业(完)

经济技术转型期的中国平板玻璃产业(完)

一、处在经济技术转型期中的中国平板玻璃行业(续完)(论文文献综述)

符瑞武[1](2021)在《金融资本错配对企业部门债务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

赵婉妤[2](2020)在《产能过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己经进入“新常态”,即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宏观经济调控面临巨大挑战。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问题,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目标,并将“去产能”确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首。事实上,产能过剩作为中国当前最重要的经济风险之一,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政府多年来更是密集出台大量政策措施,致力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力求从根源上治愈这一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沉疴。随着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扎实推进,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矛盾虽然有所缓解,但从现实情况上看来,经济依旧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压力。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看,自2017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再次出现持续回落,新一轮产能过剩呈抬头趋势,2019年第一季度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5.9%,破除无效、低效供给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威胁,也是经济运行低效的表现,因此如何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同时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就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虽然现有关于产能过剩成因、形成机理与测度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针对产能过剩影响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经验证据和实证检验。全面、准确地认识产能过剩问题,不仅需要了解其成因与特征,还需要明晰产能过剩对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碎片化的研究不但难以精准研判产能过剩的经济后果,也不利于把握我国产能过剩的整体发展趋势,当前产能过剩对经济将造成何种影响这一问题有待更为严谨的答案。因此,进一步探究产能过剩可能造成的关键性影响,对于科学把握产能过剩趋势、正确认识当前中国所执行的经济政策、更好地制定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措施、推动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中国现实问题,在梳理现有产能过剩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成果的基础上,考察了产能过剩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计量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力图将研究建立在严谨的理论分析与坚实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全文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在总结现有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梳理、对比和评述产能过剩经济影响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信贷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就业风险、环境污染等角度,梳理和评述了产能过剩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对文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找出现有研究领域中尚需进一步挖掘的模块,从而确定研究的方向。第三部分是理论基础,主要梳理了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金融发展相关理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四部分是产能过剩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本部分从配置效率视角出发,分析并检验产能过剩的信贷资源错配效应。基于世界银行2012年中国企业调查的微观数据,综合运用Probit、Tobit、OLS方法从企业层面实证检验产能过剩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运用Ⅳ-Probit、Ⅳ-Tobit、2SLS法控制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在分析产能利用率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基本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异质性检验,进一步比较分析信贷资源错配情况在政企关系不同、行业不同和企业位于不同金融生态环境地区时的差异。第五部分是产能过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倒U型影响。本部分从经济结构转换的视角出发,考察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2004—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SFA随机前沿分析法测度我国产能过剩的情况;使用带有调节效应的模型对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倒U型关系进行检验;检验了技术创新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以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为节点,对比分析不同时期产能过剩指数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作用的异质性。第六部分是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本部分选取我国2004—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和商业银行效率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处理内生关系的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对经济增长、产能过剩和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动态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直接效应。第七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本部分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化解我国产能过剩矛盾、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本部分还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产能过剩是我国信贷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之一。行政干预通过金融抑制和政府“寻租”两种途径影响了银行信贷流向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企业,产能过剩造成了信贷资源配置扭曲。信贷资源错配情况在政企关系紧密、企业位于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位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时更为严重。(2)产能过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效应”显着,轻微产能过剩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影响,随着产能过剩越演越烈而达到临界值后,严重的产能过剩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着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效应能够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得到缓解。(3)产能过剩对经济平稳运行和经济增长造成了显着的、长期的损害。经济增长和产能过剩均具有较强的依赖前期状态惯性发展的“路径依赖”现象,过剩产能并不能在短期内快速消化,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仍是长期任务。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1)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运用内生性模型检验了产能过剩对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基于世界银行2012年中国企业调查的微观数据,综合运用Probit、Tobit、OLS方法从企业层面实证检验产能过剩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并运用Ⅳ-Probit、IV-Tobit、2SLS法控制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研究揭示了在政府干预下产能过剩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抑制效应,为化解我国产能过剩所形成的潜在金融风险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证依据。(2)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引入技术创新作为调节变量,在行业维度下考察了我国工业产能过剩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重要的结构转换问题。从现有研究产能过剩的文献成果看来,鲜有以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并展开实证检验的文献,本文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3)建立了动态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直接考察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影响。考虑到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在研究模型中将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和商业银行效率同时纳入研究框架,刻画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既是一个研究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新角度,又为具有短期波动特征的产能利用率为何会在长期作用于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解释。

吴学峰[3](2019)在《“三三”谱系作家小说研究》文中认为

李龙跃[4](2019)在《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建筑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文中认为农贸市场作为最具有人间烟火气息的公共建筑,它见证世间百态,也见证城市变迁。它关乎民生大计,也关乎家庭健康。对生活的热爱激发了笔者研究农贸市场的兴趣,通过研究笔者希望对今后城市农贸市场的发展做出预测,并提出一定的指导性建议。研究一种建筑形式首先应对它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做系统总结,为接下来的研究打好理论基础。然后要对其发展历史做充分的了解,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笔者基于专业理论基础总结了国内外农贸市场的发展历史与演变过程,发现邻里中心模式下的农贸市场是历史的选择,是今后农贸市场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的建筑设计,笔者决定基于徐州市农贸市场做相应的研究。首先笔者对徐州市主城区农贸市场的基本概况做了简单分析,选择了21处农贸市场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分别根据市场规模,市场建设模式和空间形式两类标准对选定的研究对象做了分类,将研究对象分为传统模式下农贸市场和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进行调研、对比、分析研究。笔者依据分类对21处农贸市场做了详细的实地调研和记录,并且对比分析了传统模式下农贸市场和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发现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较传统模式下农贸市场具有显着的优势。再次验证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是今后农贸市场发展的趋势。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虽然创造了优良的社区商业环境,但是在调研过程中笔者还是发现徐州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笔者决定做徐州市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使用后评价研究(POE)。接下来,针对徐州市范围内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使用后评价研究,笔者选取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6处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作为研究对象。所采用的研究形式为问卷调研分析的形式,并且将评价主体锁定在使用后消费者、经营摊主、市场服务管理三类人群。通过对该6处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使用后评价研究笔者详细总结出了徐州市现阶段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在规划、建筑设计、经营管理三方面的问题。最后,笔者针对这三个方面相应提出了解决策略,希望对今后徐州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的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并预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吴亚楠[5](2018)在《经济转型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 ——以PF银行郑州分行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已逐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经济转型期,伴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落实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作为亲周期行业,面临的前期积聚及近期形成的金融风险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其重点就是防控金融风险。在新时代经济背景下,金融业各参与方都需要适应形势发展、加强协调,共同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针对上述宏观经济背景,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研究课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基础上,一般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以PF银行郑州分行不良贷款管理作为典型实践案例,归纳总结该行不良贷款管理经验,包括重视贷前调查、注重制度执行、准确分析企业形势、争取政府支持、提高人员配备质量等方面,不良贷款率多年来处于业内较低水平。同时针对该行下属分支机构不良贷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如片面追求规模业绩轻风险管理、贷前调查能力有待提高、行业研究有待加强、管理创新手段有待加强等,结合美日韩等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实践经验,最后从商业银行、政府监管部门及其他相关主体层面为完善包括PF银行郑州分行在内的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提供对策建议。本文对经济转型期不良贷款管理各参与方提出的主要建议如下:政府层面,应当审慎发挥建设性作用,并提高监管能力、控制金融风险,同时要搭建好政策和法律环境、提供法律许可范围内的支持,最后是要出面构建统一、高效的信用信息平台,为商业银行和其他市场主体提供信用信息服务,降低信贷活动风险。商业银行层面,应当提高重视程度,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不断完善人事等制度;不断提高信息调查审查能力;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活动的创新意识;提高信贷管理工作的科学性等。其他相关主体层面,建议中国银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积极考虑构建不良资产处置统一平台,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提供服务。其他相关市场主体也要积极支持企业重组改革和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综合打包考量,力争实现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

周婧[6](2017)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文中指出青春电影作为中国当下电影产业的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青春电影相对稳定的类型范式。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影产业的不断演进,青春电影也逐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青春自省发展为以“青春怀旧”为叙事情怀,杂糅进爱情、都市、浪漫、喜剧、犯罪等元素的多元化电影类型。青春电影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之一,并透过私人化的“青春”这一历时性过程透视中国现代社会宏大的历史背景,将历史微缩于个人记忆中,创作出带有中国特色的青春电影。本文以青春电影为研究主体,梳理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探讨青春电影在类型生产、类型叙事方面的特征,并进而从美学、文化角度解读青春电影的内涵与主旨,剖析青春电影的历史与现状,探讨青春电影这一电影类型形成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青春电影,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引发了研究者对其类型形成的探索。青春电影主要指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精神困惑、生理及心理变化,以及青春主体在爱情、亲情、友情方面的情感经历,围绕其在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为叙事内容和题材的电影。世界青春电影自电影产生之初发轫,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显着的类型特征:从青春影像的崛起到冷遇沉寂后的勃发,从个人化的经验投射到多元化的创作转向,经过百年的发展成为世界部分国家与地区的重要电影类型。华语青春电影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历了理想主义青春时代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走向成熟,并在二十一世纪后出现类型的转向,逐渐由小众化、自传式的青春记录走向大众化、商业娱乐化的青春狂欢。虽然青春元素在华语电影中早已有之,但以青春题材和故事作为主体叙事经历了一系列漫长的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华语青春电影在类型叙事上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在叙事母题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中以青春主体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之间的冲突展现其在成长时期对爱与性的困惑;同时,对成人世界的向往与逃避使青春主体形成了既渴望成长获得成人资格又拒绝成长惧怕长大的内心迷茫;青春电影中也通过暴力与死亡展现青春世界的残酷与无序,在母题表达上表现出犹疑与矛盾的特征。在人物塑造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以青春主体、长者形象、“过客”形象三个群体构设人物图谱,青春主体的叛逆、迷茫与边缘化往往由“不在场”的母亲与“不称职”的父亲造成,家庭的破碎造成成长的歧路。教练、明星甚至偶遇的陌生人都可能成为青春主体的精神导师,引领青春主体走向成长。在影像叙事方面,以现实记录影像、残酷青春影像、浪漫怀旧影像、清新明丽影像演绎不同风格的青春电影,将青春世界以多重视角呈现于观众;在叙事结构方面,华语青春电影往往一反经典好莱坞叙事方式,运用反经典叙事、旅程式叙事、散文式叙事和回忆叙事的方式讲述青春故事,以呈现出青春里复杂而敏感的情感维度。华语青春电影通过空间生产建构地域文化身份,青春主体的家庭空间是破碎与复杂的,家庭的残缺与破败、父母亲人的缺席与出走透视出独特的时代症候;而校园空间往往意味着规则与束缚,成为青春主体企图逃离与越轨的场域;相对而言,公共空间恰成为其活动与生活的主场,尽管放纵与游荡其中的青春主体仍感到迷茫,无法得到最终的救赎;村镇与都市是青春主体主要的生存空间,逐渐世俗化的乡村已不再具有曾经的诗意,落后与破败成为青春主体的禁锢空间,都市与城镇的现代化使青春主体迷失其中,成为堕落与放纵的乐园。除此之外,火车、游轮、高楼、四合院成为地域文化身份的符码,以青春世界的镜中之像管窥自我的地域文化身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青春电影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以青春为入口透视现实图景,以现实主义立场运用写实主义美学观念书写青春,青春故事背后演绎出的是对现实的强烈观照;同时,以青春为镜像通过青春主体的漂泊与“异化”表现出现代主义中对存在与价值的强烈追求。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青春电影,同样以青春的名义阐释了新时代青春消费主义的特征,并在影片中呈现出拼贴、碎片化、复制性以及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青春”不仅仅是人生中独特的成长阶段,同时,以青春为契机,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叩问。随着时代的更迭,青春电影演绎出不同的美学色彩与思想内涵。作为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叙事对象的青春电影必然带有强烈的青年亚文化色彩,然而,华语青春电影为西方文化理论中的青年亚文化找到了本土化的表达路径,青春电影本身成为表达越轨者思想的有力武器,成为青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阵地,尽管结果无可避免地被强大的消费文化收编,但以影像维度表达青年文化的表征,仍将居于边缘地位的青年亚文化拉入到大众视野,完成了对青年文化的本土化表述。同时,女性亚文化也在青春电影中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呈现,关注青春时期女性自我的发现与建构,阐释青春女性在情感的坚守中完成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蜕变。华语青春电影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蕴、文化属性与电影类型特征,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中,如何保持受众对其的新鲜度与认同感,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商业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如何在情感维度上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吸引力将成为华语青春电影未来将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青春电影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解读了青春电影类型形成的规律及其美学、文化属性。青春世界的绚烂与丰富,青春在每个人成长中的独特性决定了青春电影必将作为华语地区重要的电影类型持续发展下去,继续讲述不同时代的青春记忆。

常卉颉[7](2017)在《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市场经济是包含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这是与过去放任经济的一个根本不同。宏观调控将国家的调控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自经济学诞生以来,各经济学流派有关宏观调控的讨论就一直伴随其中,特别是凯恩斯革命后,市场经济由自由竞争向国家大规模干预发展,宏观调控理论在许多国家取得良好实践,中国也不例外。但改革开放至今不过30多年,中国已经历多个周期的宏观调控,说明调控政策对于长期预防并没有起到作用。同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特征的中国,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创新,其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需要更为科学更为相符的理论指导,需要回到马克思经济理论。马克思的宏观经济思想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践不断成熟。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中蕴含了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全面分析,特别是其包含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般运行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市场经济的性质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律出发,阐明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研究宏观调控的方式、目标、手段等问题,并从中国运用马克思理论进行宏观调控的历史实践证明以社会再生产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以资本有机构成为工具的宏观调控的可行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提出建议。论文共八章,可从三大部分进行描述:第一部分,梳理宏观调控理论的中西方研究成果,认识到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思想在实践应用研究上的缺乏。并在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宏观经济运行机制,肯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分析宏观调控的根本原则在于从结构平衡入手进行总量调控。第二部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研究宏观调控的方式、目标、手段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宏观调控需要在尊重市场基础配置作用的条件下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实现经济的结构平衡,兼顾总量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工具分别从长期平衡工具、短期平衡工具和结构平衡工具进行分析。长期和结构中中以资本有机构成作为判断工具,长期中增加劳动者收入,保持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结构上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保持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使供给结构适合需求结构的变化。短期上,防止经济的外部冲击,预防货币信用等造成的经济波动,保持经济的平稳。第三部分,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重要宏观调控的历史实践进行评述,以及对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进行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中国早期的宏观调控过多的关注经济的需求面,忽视了经济的供给面,从而有了当下“供给侧”改革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依然要遵循马克思的宏观调控思想,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中国特色的基本要求,依然要实现经济的结构平衡,继续推进消费型社会的建立,调结构转方式,增加社会的有效供给,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姜子敬[8](2016)在《转型期中国风险社会的政府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国着名的风险社会理论开创者乌尔里希·贝克曾言:人类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整个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世界风险社会阶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最新公布的《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也向世人发出了警告:当今世界,不安全感仍普遍存在,无论是在生计、人身安全、环境还是全球政治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逐步凸显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生态风险、基因风险、核战争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图景,既无数次地证明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并非危言耸听,也不断地应验着乌尔里希·贝克对世界风险社会的理论把握。在世界风险社会的宏观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处境如何?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主要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否定论和肯定论。否定论观点认为,我国并不具备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所言的社会条件,因此不应当运用风险社会理论来分析和判定我国的社会特征。换言之,风险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典型特征,不用给予特殊的关注和处理。肯定论观点认为,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风险已经成为描述和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特征的重要关键词,因此应当采取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来关照和分析我国的现实社会生活,并给出应对风险社会的基本策略。本文同意肯定论的观点,即中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应该高度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风险问题并提出应对风险问题的实践策略。在此基础上,我们提炼并论证了被肯定论学者们所忽略的“中国风险社会”的概念、内容与特征。在肯定中国步入风险社会之后,探寻它的成因或本质以及由此提出的应对策略,就成为中国风险社会的政府治理问题上的重大理论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学界的争论更是激烈,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中国风险社会的产生与形成,既有与西方经验的相通性,又具有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独特性,是中国在近代社会转型以来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简言之,“社会转型”是中国风险社会形成的根本动因。面对跟随社会转型而来的中国风险社会,中国政府的风险治理能力显然没有跟上巨变时代的步伐,不能完全适应风险社会不确定性的强势侵袭,传统的和现有的政府治理模式逐渐显示出自身的困境,其核心表现就是政府治理的失效。那么,这种治理困境应该如何解决?在我们看来,面对如此复杂且具有独特特性的转型期中国风险社会,想通过“拿来主义”走西方的政府治理之路,显然是行不通的。而正确的应对之道应该是,在吸收借鉴西方风险社会政府治理模式优点的基础上,从中国转型期的具体风险现实出发,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府治理之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风险社会治理之路。所以,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基本方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在分析借鉴和综合运用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和社会转型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风险社会”的理论分析框架,用以分析独具特色的中国风险社会。在确定了理论分析框架之后,我们重点阐述了中国风险社会存在的四大类型的风险景观,即利益冲突是社会风险的触发点,环境污染是生态风险的聚焦点,金融风险是经济风险的引燃点,道德失范是文化风险的凸显点,同时分析了导致这些风险现实的具体成因,主要包括机制转换是中国风险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结构转化是中国风险社会形成的基本动力,观念转变是中国风险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由于如此众多的风险现实的集中涌现,传统的和现有的政府治理模式逐渐显示出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中国风险社会政府治理的诸多困境。具体说来,治理困境主要包括政府治理的政策性短板,政府治理的制度性缺陷,政府治理的结构性单一,政府治理的能力性削弱等四个方面。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本文在借鉴西方政府治理风险社会的分权化治理模式和整体性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点应对策略:一是培育风险文化,提升风险意识;二是完善治理机制,提高治理能力;三是扩充多元主体,推进协同治理;四是转变发展理念,维护社会公平;五是参与全球治理,共抗风险世界。

王潇[9](2016)在《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文中指出手工艺是传统农耕文化背景下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承载着民众赖以为生的经济与文化诉求,维系上千年之久,稳定且持恒。近代以来,伴随着机器大生产逐步替代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历史进程,传统农耕文明支离破碎,传统手工艺也在百年民族遭遇中显露出了命运的多舛和处境的尴尬。随着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粗放式、集约化的工业生产向高新科技产业转型,吸纳劳动力就业最多的制造业、建筑业及乡镇加工企业大量的倒闭,曾经由农转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着从工业生产中抽离的处境,就业问题、经济问题、文化生态问题越发严重,亟需一种新的生产形式以推进或改善当前面临的紧迫现实,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渠道,改善民生经济,重构文化生态,建构和谐社会,维系人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生产作为一种工业化生产的补充形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手工艺生产低能耗、密集化、分散式等产业特征赋予了其作为生产方式在增加就业、增收致富等经济层面的现实意义;同时,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发端于乡土的生产形式,其承载着乡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有着建构乡土文化生态的积极意义。此外,在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和“非遗”保护的视域下,传统手工艺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产业资源,是中国最具代表意义的造物形式,在“工匠”精神回归的时代诉求下,传统手工艺生产所承载的造物理念、独妙匠心对于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基于此,本文从手艺与民生的视角入手,重新认识和发掘手工艺的经济、文化、社会价值。在对传统手工艺资源赋存和发展诉求的阐述基础上,以马克思、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为理论依据,提出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命题。从对国内外关于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探索经验的总结和探索实践的梳理入手论述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模式和组织形态,从乡村建设、民生经济、乡土文化三个层面论述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现实意义,从国家元场域下地方政府、学校、民众三个层面论述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并以陕西蒲城麦秆工艺的再生产为个案阐述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过程和广泛实施的可能性,指出再生产是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化的生机和动力之源。

孙超[10](2015)在《基于用户生活方式的冰箱产品设计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转型期内的消费者针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产品经济时代的使用功能层面需求到体验经济时代的精神体验层面需求,冰箱产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一种集中体现生活方式的家电产品,能否在满足用户物质使用维度需求的基础上满足精神维度需求开始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与关注。通过更好的冰箱产品设计为用户带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更好的体验感受,正成为诸多设计师和冰箱生产企业的目标。本课题基于以上研究背景,从研究冰箱产品及生活方式的一般理论出发,分析了冰箱产品的发展与现状,冰箱产品的技术分类以及冰箱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结合生活方式的概念、构成要素与研究方法进一步确定了生活方式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与冰箱产品发展的关系;之后通过针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的入户观察研究了解冰箱产品的使用环境和使用行为,通过针对目标用户的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在冰箱产品选择、购买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关注点和满意度情况;之后结合前期文献调研和定性研究结果,依靠AIO量表甄选并构建适合本课题以及目标用户特点的生活方式测量模型,使用此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样本数据,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深入分析进一步验证目标用户的生活方式结论,最终归纳得到关于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用户的生活方式典型特征,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典型生活方式族群,对不同生活方式下的冰箱产品使用需求进行归纳总结;基于上述研究和所得结论,最终确定冰箱产品的可用性目标和用户体验目标,以及优先物质使用维度的可用性设计原则和强调精神维度的用户体验设计原则,梳理得到基于用户生活方式的冰箱产品设计流程,通过最终的项目设计实践对总结得到的冰箱产品设计策略与原则进行进一步验证。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用户生活方式的研究,了解目标群体的行为活动、价值观念、消费模式以及产品使用模式等生活方式相关内容,可以帮助研究者更近距离更深入地了解目标人群的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状态变化,保证据此设计出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目标群体的真实需求。此外,长三角地区作为我们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针对这一地区城市家庭用户的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归纳得到的针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用户的冰箱产品设计策略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可以帮助企业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特定区域内消费群体的典型需求,设计生产出更符合目标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产品并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企业未来拓展更为广泛的区域市场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处在经济技术转型期中的中国平板玻璃行业(续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处在经济技术转型期中的中国平板玻璃行业(续完)(论文提纲范文)

(2)产能过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
        1.2.1 结构安排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产能过剩的成因
        2.1.1 市场失灵说
        2.1.2 政府干预说
        2.1.3 结构失衡说
    2.2 产能过剩的测度
        2.2.1 直接调查法
        2.2.2 峰值法
        2.2.3 生产函数法
        2.2.4 成本函数法
        2.2.5 协整法
        2.2.6 生产前沿面法
    2.3 产能过剩的经济影响
        2.3.1 产能过剩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2.3.2 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升级
        2.3.3 产能过剩与经济增长
        2.3.4 对经济的其他影响
3 理论基础
    3.1 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3.1.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3.1.2 新经济增长理论
        3.1.3 新古典投资理论
    3.2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3.2.1 早期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3.2.2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的发展
    3.3 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3.3.1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3.3.2 金融约束理论
        3.3.3 信贷配给理论
4 产能过剩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4.1 制度背景与机理分析
        4.1.1 行政干预信贷配置与产能过剩
        4.1.2 银行风险定价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4.2 实证设计
        4.2.1 模型与方法
        4.2.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4.3 研究结果和讨论
        4.3.1 基本结果与分析
        4.3.2 内生性问题
    4.4 稳健性检验
        4.4.1 按政企关系分组的结果
        4.4.2 按行业分组估计结果
        4.4.3 按地区分组估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产能过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5.1 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5.1.1 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升级
        5.1.2 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
    5.2 核心变量的测度
        5.2.1 产能过剩的测度
        5.2.2 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5.3 实证设计
        5.3.1 模型与方法
        5.3.2 其他变量设定
    5.4 研究结果和讨论
    5.5 稳健性检验
        5.5.1 倒U型关系检验
        5.5.2 进一步检验: 按时间分组回归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
    6.1 制度背景与机理分析
        6.1.1 产能过剩与经济增长
        6.1.2 产能过剩与商业银行效率
        6.1.3 商业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
    6.2 模型与方法
        6.2.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6.2.2 变量平稳性检验
        6.2.3 面板协整关系检验
    6.3 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分析
        6.3.1 滞后阶数的选取
        6.3.2 PVAR模型的System-GMM参数估计
        6.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6.3.4 脉冲响应分析
        6.3.5 方差分解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4)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建筑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起因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概念界定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国内外研究现状
    1.8 文章结构与研究框架
2 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相关理论
    2.1 邻里中心理论
    2.2 城市功能理论
    2.3 商业地理学
    2.4 社区商业理论
    2.5 消费者行为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农贸市场的发展历史
    3.1 国外农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
    3.2 我国农贸市场的起源和发展
    3.3 本章小结
4 徐州市农贸市场的概况、分布及分类
    4.1 主城区整体概况
    4.2 农贸市场分类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徐州市农贸市场现状调研的比较分析
    5.1 调研内容及方法
    5.2 传统模式下的农贸市场
    5.3 邻里中心模式下的农贸市场
    5.4 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使用后评价研究
    6.1 评价体系的制定
    6.2 评价过程
    6.3 评价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设计策略
    7.1 规划设计策略
    7.2 建筑设计策略
    7.3 运营与管理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经济转型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 ——以PF银行郑州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不良贷款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界定和分类
    2.2 理论基础
        2.2.1 信用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金融内在脆弱性假说
        2.2.4 贷款客户关系理论
        2.2.5 资产证券化理论
第3章 转型期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概况
    3.1 转型期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体发展概况
    3.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参与方
    3.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流程和手段
        3.3.1 不良贷款管理流程
        3.3.2 不良贷款管理手段
    3.4 转型期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4.1 事前风险识别不到位
        3.4.2 事中监管缺位
        3.4.3 事后管理存在问题
        3.4.4 商业银行内部制度不健全
第4章 PF银行郑州分行不良贷款成因及管理现状
    4.1 PF银行整体发展概况及不良贷款管理状况
    4.2 PF银行郑州分行不良贷款成因
        4.2.1 经济环境因素
        4.2.2 行业发展因素
        4.2.3 借款人因素
        4.2.4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因素
    4.3 PF银行郑州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4.3.1 信贷资产总体状况
        4.3.2 信贷资产质量状况
        4.3.3 不良贷款处置状况
        4.3.4 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PF银行郑州分行不良贷款管理典型案例分析
    5.1 案例简介及分析
        5.1.1 贷前管理案例
        5.1.2 个性化化解案例
        5.1.3 行业信贷管理案例
        5.1.4 经营单位不良贷款管理案例
    5.2 成功经验
        5.2.1 重视贷前调查,把好入口关
        5.2.2 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制度执行
        5.2.3 准确预判,多措并举
        5.2.4 坚持合作共赢,争取各方理解支持
        5.2.5 做好人力培训和配备
    5.3 不良贷款管理中仍存在的问题
第6章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对策建议
    6.1 PF银行郑州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6.2 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实践经验及启示
        6.2.1 美国实践
        6.2.2 日本实践
        6.2.3 波兰实践
        6.2.4 韩国实践
        6.2.5 国外经验启示
    6.3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建议
        6.3.1 政府层面
        6.3.2 商业银行层面
        6.3.3 其他相关主体层面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概念界定
        1、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的青春电影
        2、青春电影与青年电影
        3、青春电影与励志电影
        4、青春电影与成长电影
        5、青春电影概念辨析
第一章 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世界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青春电影的发轫:青春影像的崛起(1900——1933)
        二、青春电影的回归:冷遇沉寂后的勃发(1934——1970)
        三、青春电影的发展:个人化经验的投射(1971-1990)
        四、青春电影的成熟:多元表述的转向(1990至今)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生产
        一、类型萌芽:历史洪流下的青春表述(1930年代——1940年代)
        二、类型发展:理想主义青春时代(1950年代——1980年代)
        三、类型成熟(1990年代):困惑与反抗
        四、类型转向(21世纪后):怀旧与狂欢
第二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叙事母题
        一、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
        二、渴求成长与拒绝成长
        三、青春暴力与死亡仪式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一、青春成长中的主体形象
        二、青春世界中的长者形象
        三、青春成长路上的“过客”群像
    第三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影像叙事
        一、青春中的现实记录式影像
        二、暴力下的残酷青春影像
        三、创伤里的浪漫怀旧影像
        四、青葱岁月里的“小清新”
    第四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模式
        一、华语青春的反经典叙事模式
        二、成长中的旅程式叙事模式
        三、淡化离合的散文式叙事
        四、多视角下的回忆叙事
第三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及地域文化身份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
        一、家庭空间——残缺与出走
        二、校园空间——压抑与越轨
        三、公共空间——游荡与流浪
        四、生存空间——村镇与都市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地域文化身份建构
        一、个人化青春记忆的景观意象
        二、群体性青春怀旧的镜中之像
第四章 时代青春的美学追求及自我价值追寻
    第一节 以青春为入口的现实主义观照
        一、青春背后的现实图景
        二、写实主义美学观念的青春书写
    第二节 以青春为镜像的现代主义追求
        一、青春的漂泊与“异化”
        二、对存在与价值的追寻
    第三节 以青春为名义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一、新时代的青春消费主义
        二、记忆拼贴与碎片化解构
        三、复制青春与青春复制
        四、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
第五章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亚文化表达
    第一节 青年亚文化的本土化视野
        一、华语青春电影与青年亚文化
        二、讲述的权力背后——越轨者的思想
        三、影像维度的背后——抵抗仪式与“自恋式”表演
    第二节 女性文化的青春再现
        一、多元化的青春女性影像
        二、青春里女性的自我发现与建构
        三、成长中女性情感的坚守与蜕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7)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
        一、研究意义
        二、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文献综述
        一、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理论溯源
        三、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关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形成综述
        二、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理论相关性综述
        三、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文献综述
    第三节 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资本有机构成概念的文献综述
        二、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的文献综述
        三、关于资本有机构成计算的文献综述
    第四节 关于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文献综述
        二、关于第一部类优先增长的文献综述
        三、关于经济增长理论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第五节 关于宏观调控手段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宏观调控政策的文献综述
        二、关于马克思宏观调控手段的文献综述
        三、关于中国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的文献综述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依据
    第一节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价值理论的历史研究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
        一、传统资本有机构成
        二、拓展的资本有机构成
        三、资本有机构成的计算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出发点
        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内容
        四、理论的扩展——经济危机与宏观调控
    第四节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
        一、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
        二、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
    第一节 宏观经济运行的均衡与非均衡
        一、西方经济学的均衡与非均衡
        二、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均衡思想
        三、马克思的非均衡理论
    第二节 封闭经济条件下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一、宏观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
        二、市场机制—宏观失衡的必然
        三、虚拟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危机
    第三节 开放经济框架下的分析
        一、开放经济框架下的实体经济发展
        二、开放经济框架下包含虚拟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
    第四节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验证和结论
        一、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实践验证
        二、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重要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实践研究
    第一节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方式
        一、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二、宏观调控方式选择的依据
        三、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方式
    第二节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目标
        一、结构平衡
        二、总量平衡
        三、国际收支平衡
    第三节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措施
        一、宏观经济的长期与短期
        二、长期平衡调控措施
        三、结构平衡调控措施
        四、短期平衡调控措施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比较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与西方宏观经济思想方法论的比较
    第二节 马克思与西方宏观经济思想微观基础的比较
    第三节 马克思与西方宏观经济思想分析方法的比较
    第四节 马克思与西方宏观经济思想内容的比较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
        二、货币理论的比较
        三、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实践研究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主要宏观调控历程
        一、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疲软后的宏观调控
        二、1998年—2003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宏观调控
        三、2008年至今:世界金融危机后的宏观调控
    第二节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评述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评价
        二、对宽松货币政策的评价
    第三节 对中国当前宏观调控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借鉴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经济学分析
        四、从结构平衡调控措施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创新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的创新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新常态”
        四、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模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转型期中国风险社会的政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中国风险社会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三、研究的内容、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结构安排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难点及不足之处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重点难点
        (三)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风险社会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 社会转型期
        (二) 风险社会
        (三) 政府治理
    二、理论基础
        (一) 风险社会理论
        (二) 政府治理理论
        (三) 社会转型理论
    三、中国风险社会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 中国风险社会的理论争鸣
        (二) 中国风险社会的概念界定
        (三) 中国风险社会政府治理与政府自身治理
第二章 中国风险社会政府治理的经验与问题
    一、中国社会政府治理的经验与中国模式
    二、中国风险社会的风险景观
        (一) 利益冲突:社会风险的触发点
        (二) 环境污染:生态风险的聚焦点
        (三) 金融风险:经济风险的引燃点
        (四) 道德失范:文化风险的凸显点
    三、中国风险社会的风险景观的原因分析
        (一) 机制转换是中国风险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 结构转化是中国风险社会形成的基本动力
        (三) 观念转变是中国风险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
    四、中国风险社会的政府治理困境
        (一) 政府治理的政策性短板
        (二) 政府治理的制度性缺陷
        (三) 政府治理的结构性单一
        (四) 政府治理的能力性削弱
第三章 西方政府治理风险社会模式的借鉴
    一、风险社会的分权化治理模式
        (一) “新公共管理”的范式特征与四种治理模式
        (二) 市场式政府管理模式
        (三) 参与式政府管理模式
        (四) 弹性化政府管理模式
        (五) 解制式政府管理模式
    二、风险社会的整体治理模式
        (一) “后新公共管理”的现实动因与改革取向
        (二) 风险社会整体性治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三、西方风险社会政府治理模式的借鉴反思
第四章 中国风险社会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培育风险文化,提升风险意识
    二、完善治理机制,提高治理能力
        (一) 完善风险社会的预警机制
        (二) 完善风险社会的响应机制
        (三) 完善风险社会的管理机制
    三、扩充多元主体,推进协同治理
        (一) 协同治理必须以政府为中心
        (二) 协同治理必须以平等沟通为前提
        (三) 协同治理必须以紧密合作为前提
    四、转变发展理念,维护社会公平
    五、参与全球治理,共抗风险世界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传统手工艺的资源赋存和发展诉求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的资源赋存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的分类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的特质
    第四节 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第六节 传统手工艺的开发利用
    第七节 传统手工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小结
第二章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的生产理论
    第二节 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命题
    小结
第三章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探索实践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 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第二节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影响下的其他探索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经验借鉴
    第四节 中国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探索实践
    小结
第四章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组织形态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产供销体系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中注意的问题
    小结
第五章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介入乡村建设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介入民生经济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介入文化生态
    小结
第六章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场域分析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元场域——国家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中的政府场域分析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中的教育场域分析
    第四节 传统手工艺再生产中的民众场域分析
    小结
第七章 案例分析——陕西蒲城麦草工艺的再生产
    第一节 蒲城麦草工艺再生产的人文基础
    第二节 蒲城麦草工艺的再生产历程
    第三节 蒲城麦草工艺的组织形态
    第四节 蒲城麦草工艺再生产的积极意义
    第五节 蒲城麦草工艺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蒲城麦草工艺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
结语:再生产——传统手工艺的转化生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用户生活方式的冰箱产品设计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转型期中的动态生活方式
        1.2.2 体验经济时代与贩卖生活方式
        1.2.3 冰箱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
        1.2.4 长三角地区在冰箱产业布局中的关键地位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针对生活方式理论的相关研究
        1.3.2 针对冰箱产品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创新点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冰箱产品与用户生活方式
    2.1 冰箱产品概述
        2.1.1 冰箱产品的发展与现状
        2.1.2 冰箱产品及技术分类
        2.1.3 冰箱产品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2.2 生活方式的概述
        2.2.1 生活方式的概念
        2.2.2 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2.2.3 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
    2.3 生活方式研究对于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2.4 基于生活方式研究的用户需求分析
        2.4.1 需求理论基础
        2.4.2 经典生活方式测量模式综述
    2.5 生活方式与冰箱产品的关系研究
        2.5.1 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与冰箱产品的发展演变
        2.5.2 生活方式与冰箱产品的关系综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生活方式研究
    3.1 课题调研思路
    3.2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入户观察研究
        3.2.1 冰箱产品使用环境观察研究
        3.2.2 冰箱产品使用行为观察研究
    3.3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用户访谈
        3.3.1 访谈计划及实施
        3.3.2 受访用户生活方式特征分析
        3.3.3 受访用户冰箱产品消费行为及满意度分析
    3.4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生活方式测量模式的构建
    3.5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生活方式实证研究
        3.5.1 问卷设计与实施
        3.5.2 一般人口统计分析
        3.5.3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冰箱产品消费行为及满意度分析
        3.5.4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生活方式测量分析
    3.6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冰箱产品需求归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冰箱产品设计策略
    4.1 冰箱产品设计目标
        4.1.1 冰箱产品与交互设计
        4.1.2 冰箱产品的可用性目标
        4.1.3 冰箱产品的用户体验目标
    4.2 优先物质使用维度的冰箱产品可用性设计原则
        4.2.2 交互过程的自然和直观
        4.2.3 产品的生命周期内的低碳与环保
        4.2.4 突出冰箱产品的健康属性
    4.3 强调精神维度的冰箱产品用户体验设计原则
        4.3.1 强化品牌形象与价值
        4.3.2 重视个性化需求
        4.3.3 注重用户情感诉求
    4.4 基于用户生活方式的冰箱产品设计流程
        4.4.1 第一阶段:分析设计背景
        4.4.2 第二阶段:定位用户需求
        4.4.3 第三阶段:呈现设计概念
        4.4.4 第四阶段:评估设计方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设计实践
    5.1 项目简介
    5.2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用户冰箱产品设计实践
        5.2.1 设计背景分析
        5.2.2 用户需求定位
        5.2.3 设计概念呈现
        5.2.4 设计方案评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总结
    6.2 课题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6.2.1 课题研究局限性
        6.2.2 课题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实践活动
附录 2. 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 3.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用户生活方式及冰箱产品调查问卷
附录 4. 冰箱产品设计评估问卷

四、处在经济技术转型期中的中国平板玻璃行业(续完)(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资本错配对企业部门债务的影响研究[D]. 符瑞武. 南京大学, 2021
  • [2]产能过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D]. 赵婉妤. 东北财经大学, 2020
  • [3]“三三”谱系作家小说研究[D]. 吴学峰. 苏州大学, 2019
  • [4]邻里中心模式下农贸市场建筑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D]. 李龙跃.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1)
  • [5]经济转型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 ——以PF银行郑州分行为例[D]. 吴亚楠.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1)
  • [6]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D]. 周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6)
  • [7]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D]. 常卉颉. 厦门大学, 2017(08)
  • [8]转型期中国风险社会的政府治理研究[D]. 姜子敬.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9]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D]. 王潇. 西安美术学院, 2016(08)
  • [10]基于用户生活方式的冰箱产品设计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为例[D]. 孙超. 江南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经济技术转型期的中国平板玻璃产业(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