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与安全管理

论心理与安全管理

一、浅谈心理学与安全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刚[1](2021)在《心理因素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系统工作中安全事故发生的一类重要因素,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来源于其自身的不安、烦躁、紧张等心理因素。为探索心理学方法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可行性,基于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的研究结果,分析了风险认知、风险容忍、风险态度等心理因素与冒险行为的关系,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军队、航空运输、采矿等高风险行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并结合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心理因素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影响,提出了心理学方法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和途径,明确了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采用心理学方法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王霄雯[2](2021)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研究》文中提出装配式建筑相较传统建造出现了新的施工工艺,新的技术带来新的安全风险。并且装配工人大多由传统施工工人发展而来,而相关针对性的技术与安全规范尚未统一。建筑安全事故多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有意不安全行为是人为原因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类型,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去揭示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及群体差异性,以期改善装配式施工安全管理现状。本文首先通过对大量文献分析,结合装配式施工具体流程实践活动,提出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形成的七个理论路径假设,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装配式有意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模型,围绕此理论模型参考众多问卷设计原理及思路设计了《装配式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调查问卷》,对六个装配模式工地的208名施工及安全管理一线工人进行了实地调研。为了证明数据可用,接着对问卷数据进行了严格的信效度分析,然后利用SEM方法,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模型进行了检验与修订,实例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证明:“行为态度对有意不安全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一路径未得到验证,其余假设路径均合理正确。其中,有意不安全行为意向和直觉行为控制维度及其题项指标对有意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影响程度最大,而行为态度、风险偏好、主观规范通过有意不安全行为意向间接作用有意不安全行为。接着,从性别、学历、工作年限、年龄四个方面分别对装配式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模型中的变量进行了群体差异性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装配式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在男女性别群体无显着性差异;不同年龄群体在风险偏好维度“侥幸心理”、“自我效能”、“风险意识”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学历群体在“舒适性”、“工友行为”、“有意不安全行为需求”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从业年限在“行为信念”、风险偏好维度“自我效能”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最后结合有意不安全形成机理路径和群体差异性分析结果对装配式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管控提出了对应的管控措施建议,以期减少装配式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的产生。

郝灿灿[3](2021)在《3-6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现状以及改善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初当爸爸妈妈的幼儿家长来说,对幼儿教养问题的尤为关注。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家长面临教育资源不平衡、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等一系列问题,不想让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程度的教养焦虑。家长的焦虑感不但直接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制约着自身对于幸福的认知,还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自我认知、归因、同伴交往、意志品质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幼儿家长焦虑水平,探讨家长产生焦虑的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缓解策略,本研究利用自编的《3-6岁幼儿家长总体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量表》和《3-6岁幼儿家长各维度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问卷》,采用SPSS25.0软件,在石家庄和保定两市随机抽取3-6岁幼儿的家长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分别从健康焦虑、教育焦虑、安全焦虑以及自我发展焦虑四个维度具体讨论家长焦虑现状。通过访谈法深入分析家长焦虑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原因,并且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缓解策略。研究发现幼儿家长焦虑存在六个特征:一是3-6岁幼儿家长具有中等水平的焦虑程度,在家长焦虑内容的四个维度中,焦虑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安全焦虑>教育焦虑>健康焦虑>自我发展焦虑。二是家长不同角色、家长学历、家庭教养方式、幼儿所处不同年龄班与家长教养焦虑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家庭孩子数量和家长周工作时长与家长教养焦虑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三是家长在幼儿健康方面因认知和行动不一致而焦虑。四是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因缺乏专业而全面的指导而焦虑。五是家长在幼儿安全方面焦虑的原因是缺乏深入而全面的认知。六是家长在自我发展方面的焦虑受内外因素的影响。经过进一步调查分析,影响家长教养焦虑感的因素有:家长的角色、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否处于幼小衔接关键期、家长的教育认知水平、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程度、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家长对幼儿园安全管理的认知水平、家长自我规划能力、自我发展的外界支持程度等。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等基础之上,本文从家长、幼儿园、家园合作以及社会四个方面提出缓解家长教养焦虑的途径:一是家长从自身做起,树立长远的教养目标,扩展知识视野,培养规划能力等。二是幼儿园为家庭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进一步优化落实幼儿园安全管理。三是认真落实家园合作,家园携手为幼儿健康保驾护航、共渡幼小衔接期、进一步探索家园共育新模式。四是社会各部门为家长育儿提供外界保障,如出台鼓励幼儿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政策等。

陈洋[4](2020)在《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及管控研究》文中认为安全生产是煤矿安全管理中不变的主题,然而各类事故却严重威胁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和研究表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息息相关,因此若能对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加以干预与控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率。然而,在煤矿企业中却普遍存在着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效仿和跟随现象,作为矿工习得不安全行为的主要途径,其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在群体中的传播和蔓延,使得初始的个体不安全行为最终发展成群体性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群体安全意识的下降,严重威胁着企业的安全生产。鉴于一线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效仿和跟随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驱动机理、演化规律以及相应的干预策略的制定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这对提升组织安全,保障组织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立足于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效仿和跟随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概念,并以此为研究对象,依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合理地运用和借鉴安全科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观点对不安全羊群行为的驱动机理、演化规律以及不同因素影响下的选择偏好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分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的研究内容与结论:(1)通过文献查阅和研读,结合安全管理领域的不安全行为概念、行为金融领域的羊群行为概念以及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从众行为概念对矿工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此外,从行为发生动机的视角,在深度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并验证了不安全羊群行为的二维结构,即规范顺从和信息认同。(2)在基于深度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挖掘不安全羊群行为的驱动因素,构建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进而依据开发的量表收集研究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不安全羊群行为在工作年限、收入、年龄以及学历等人口学变量上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而在职位层级上并没有表现出差异;恢复水平和工作素养会通过感知收益的中介作用而负向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而任务与人际关系、群体不安全氛围以及工作要求会通过感知收益的中介作用而显着正向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个人特质、任务与人际关系和群体不安全氛围通过感知损失显着负向作用于不安全羊群行为,而恢复水平和组织监管通过感知损失显着正向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3)基于行为效用感知的不安全羊群行为演化博弈分析。由于行为效用感知(感知收益、感知损失)在内、外部因素与不安全羊群行为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是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的关键且直接因素,因此,借助演化博弈理论,进一步分析行为效用感知对不安全羊群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把握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规律。通过建立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对称博弈,从员工群体内部视角分析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路径及演化稳定策略,得出在不同行为效用感知(感知收益和感知损失)水平的作用下,煤矿一线员工的演化均衡策略,并利用Matlab软件对其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进一步,通过构建管理者与员工间的非对称博弈,从员工群体外部视角分析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路径及演化稳定策略,以及相应的管理者的策略选择,并利用Matlab软件对每种演化稳定策略进行数值仿真模拟。(4)考虑到行为效用感知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内、外部因素嵌入到行为效用感知中,通过建立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仿真系统,分别对比了各个因素取最优和最劣值时,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趋势,并通过比较得出:在单因素中,对个人特质的干预所取得的效果最好;在内部因素(个人特质、恢复水平和工作素养)和外部因素(任务与人际关系、群体不安全氛围、工作要求和组织监管)分别取最优和最劣值时的对比中得出,对外部因素的干预所取得的效果更佳;最后,当个人特质、任务与人际关系、群体不安全氛围、工作要求处于低水平,且恢复水平、工作素养和组织监管处于高水平的情况下,整个系统中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水平最低,所取得的干预效果最好。(5)基于实证研究、演化博弈研究以及仿真研究所得结论,分别从行为驱动、演化规律以及干预效果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和对策,为遏制煤矿企业中的不安全羊群行为和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本文中,图共计68幅,表共计103张,参考文献共计326篇。

何国家[5](2021)在《基于“敛散”观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制度是管理理念、方法、工具的载体,同时又是管理实践的重要基础。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能够帮助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节约管理成本。据调查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众多,却普遍呈现出低效率特征,体现在员工对制度的知晓和执行程度偏低,企业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员和资源投入制度执行监管工作。“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制度所预期的秩序的必然形成,制度的运作过程需要制度相关人的参与,也只有通过制度相关人,制度才能得以运作并产生预期的结果”。据此,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敛散”观的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评价工具,基于制度相关人群体行为涌现的“敛散”规律研究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切入点。论文遵循问题提炼、理论研究、模型建构、实证检验、仿真演绎、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以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行为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围绕煤矿企业员工制度行为敛散态势的演化规律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制度“敛散”对煤矿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有效性评价,从群体尺度区分了群体制度行为涌现“正向自然收敛”、“正向强制收敛”、“反向收敛”和“发散”的态势,解析了不同态势所表征的制度有效性内涵。同时,基于动机理论,依据动机的内容、强度、方向三个维度将煤矿企业员工的制度行为选择分为“内源遵从行为”、“外源遵从行为”、“故意违反行为”及“报复破坏行为”四种类型。自然正向收敛意味着群体涌现出内源遵从行为,表征制度稳定有效;强制正向收敛意味着群体涌现外源遵从行为,表征制度条件有效;反向收敛意味着群体涌现故意违反行为或报复破坏行为,表征制度无效或失效;发散则意味着群体内行为不具有宏观可察的规律,同样表征着制度无效或失效。(2)个体有意识的行为源于个体认知,为了研究煤矿企业员工不同制度行为选择的心理作用机制,论文采用质性方法探讨煤矿企业员工制度认知的特性和规律。对23名煤矿企业员工的访谈信息进行编码发现,煤矿企业员工对安全管理制度的认知分为制度规则、制度执行以及制度背景三个方面;制度的规则系统认知包括方针目标和内容规则,制度背景则是对组织安全管理总体反映出的价值取向、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基于规则系统和制度背景的认知形成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制度执行系统认知包括执行支持资源、执行强度、执行刚性、执行有效性等,认为制度执行系统影响制度行为选择。同时,通过访谈资料的文本分析还发现煤矿企业员工认知复杂性低、聚焦性高,倾向于通过周围人的行动获取认知信息,制度认知具有不完全理性和群体趋同特征。(3)基于前述分析,构建了煤矿安全管理制度行为敛散态势演化理论模型,将安全管理制度特征和制度执行情境作为相互独立的认知要素纳入模型进行检验。从理论层面剖析煤矿企业员工四种制度行为选择的作用机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基于707份有效数据探索并验证了安全管理制度的规则系统、执行系统与制度相关人的心理特征对制度遵从意愿和制度遵从行为选择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员工对安全管理制度特征的认知及其心理特征通过制度遵从意愿影响制度行为选择,而制度执行系统则调节制度遵从意愿对制度行为选择的影响。运作良好的制度执行系统将强化高制度遵从意愿对内源遵从行为的正向影响、弱化低制度遵从意愿对外源遵从行为的负向影响;同时,制度执行系统强化了制度遵从意愿对故意违反行为和报复破坏行为的负向影响,要减少故意违反行为和报复破坏行为必须设法提高员工的制度遵从意愿。(4)在获得个体层面制度行为选择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论文利用ABMS方法设计开发了煤矿安全管理制度作用下员工群体行为涌现规律的仿真系统。利用机器学习赋予了主体“实时感知系统中其他主体行为选择状态进而影响自身行为选择决策”的功能,将人际交互这一非线性的影响因素纳入制度情境,探讨群体层面制度行为涌现规律,进而推论制度有效或无效的组合条件。仿真实验的结果表明:制度认知对群体制度遵从意愿的影响。煤矿企业员工的制度目标认同(MBRT)感知对遵从意愿的影响最大,与其他制度的协调程度(QTZD)次之,内容的完备程度(WBCD)最小,同时,从制度设计的利益取向角度进行评价,员工感知到的制度实施使个体获利(GRLY)对制度遵从意愿的影响大于制度实施过程中付出的成本感知(GRCB),而员工感知到的制度实施对使组织获利(ZZLY)程度对其制度遵从意愿没有明显的影响,感知到组织实施该项制度的成本是“适当的”,即模拟输入参数为“3”时,遵从意愿最高。上述参数接续变动的情形下,随着制度认知参数逐个向劣性认知方向调整,遵从意愿降低的边际效应是递增的,呈现“雪上加霜”的劣化趋势。制度遵从意愿与制度执行系统认知对群体制度行为选择的影响。在低遵从意愿情况下,过程监督的严密程度(JDLD)参数变动对遵从行为选择的影响强度最高,其后依次是执行刚性(ZXGX),奖励程度(JLCD),惩罚力度(CFLD),和结果考核(KHLD)。接续调整上述执行参数,当结果考核力度(KHLD)和过程监督严密程度(JDLD)两个参数处于低值时,群体遵从行为大幅减少,再调整JLCD、CFLD、ZXGX系统输出只出现较为轻微的变化。典型“敛散”情形的仿真。当员工对制度规则系统和执行系统的认知均处于最优水平时,群体行为涌现“高意愿-遵从”,制度呈现自然正向收敛,制度有效,在此情形下放松制度执行,群体行为涌现“高意愿-遵从/非遵从”,制度呈现发散状态,制度失效;当员工对制度规则系统的认知处于劣性状态,强化制度执行,群体行为涌现“低意愿-遵从”,制度呈现强制正向收敛,制度条件有效,在此情形下放松制度执行,群体行为涌现“低意愿-非遵从”,制度呈现反向收敛,制度无效。实证研究比较了制度规则系统和执行系统各要素的变动方向、组织顺序对群体制度遵从意愿和制度行为涌现的影响,明确敛散特征,从制度设计层面、制度执行层面、组织管理及制度相关人认知层面提出制度有效性提升的政策建议。该论文有图41幅,表59个,参考文献126篇。

冉景太[6](2019)在《基于DEMATEL-ANP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安全文化作为社会安全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社会安全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承会产生深远影响。研究高校安全文化的内涵及构成,透析高校安全文化的功能,制定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建设对策,已成为新时期平安高校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实地调研和对现有文献资料、研究成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高校安全文化的相关理论,构建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并优化了评价指标,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确定了定量测量的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高校安全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从文化和安全两个维度切入,运用信息沉淀法,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安全文化定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围绕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结构层次、与安全管理的关系及其在事故控制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研究了安全文化的相关内容,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哲学理论研究了高校安全文化的理论基础。2.高校校园第三类危险源辨识。研究了危险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分析了第三类危险源事故致因理论,建立了第三类危险源事故致因机理模型,并对高校校园进行了第三类危险源辨识。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工效学和人机工程学三个角度研究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从心理、生理、环境、组织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探析了其文化根源。3.指标体系构建。在分析高校安全文化内涵、特点的基础上,根据SMART原则,以第三类危险源事故致因理论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时间和环境两个视角,构建了高校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人的评价体系概念模型,通过指标筛选和优化,建立起了一个以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为4个一级指标,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文明氛围等为29个二级指标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了体系的结构效度,对指标进行了分析界定。4.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从建模角度深入分析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指标体系的特性,选择DEMATEL-ANP法作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评价方法,并从DEMATEL标度、ANP网络结构图构建、ANP判断矩阵建立、综合评价方法4个方面优化改进了DEMATEL和ANP的结合方法,构建了基于DEMATEL-ANP-FCE法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模型,运用矩阵和图论工具分析指标间的逻辑关系。5.指标分级标准和定量测量方法研究。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及实地调研法对指标进行分级,对各个分级档次的内容所反映的趋向程度提出了具体的标准,明确了各个档次与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每个档次用一个线性尺度表示。根据高校人员组成结构特点,确定了高校安全文化定量测量的主要方法、测量工具以及样本计算方法,最后以指标分级标准为基础设计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定量测量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了信度和结构效度检验。6.实证研究。运用设计的测量量表定量测量云南某高校安全文化,并用DEMATEL-ANP-FCE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针对性的提出建设该校安全文化的具体措施。本研究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理论基础、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及方法、指标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安全文化定量测量方法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和高校安全管理的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马剑[7](2019)在《建筑施工人员安全心理及安全管理研究 ——以Z建筑工程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管理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建筑事故统计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违规设计、违章指挥和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应急救援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外,还有一项因素就是由人的不安全心理所导致的人不安全行为。本文通过文献检索、阅读和分析,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形成具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结合安全心理学相关理论,以Z建筑工程项目为例,运用ISM法,解算并分析了 Z建筑施工人员安全心理及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然后构建了 Z建筑施工人员安全心理及安全管理影响因素ISM模型,并以此对影响因素进行ISM分析,就提高建筑施工人员安全心理素质及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分析,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人员安全心理及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阐述,进而又分析了安全事故“4M”要素和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心理要素,明确了人的安全心理因素是造成安全管理事故的直接原因,为构建Z建筑施工人员安全心理及安全管理影响因素ISM模型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对Z建筑施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从个体、心理、管理、物、环境五方面确定了 21个主要的Z建筑施工人员安全心理及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经过对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关系调查分析,构建了 Z建筑施工人员安全心理及安全管理影响因素ISM模型,以中层因素为主对21个因素进行了 ISM分析,为提高施工人员安全心理素质及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最后,以Z建筑施工人员安全心理及安全管理影响因素ISM模型为参考,通过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现场调查研究,结合该项目施工人员安全心理及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选拔与测试、提高安全素质、调节人的心理、规范人的行为四项有针对性的措施,为提高该项目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心理素质和提升项目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赵双静[8](2019)在《基于SEM的建筑工人安全意识测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筑行业紧跟时代步伐,建筑工人中尤其是农民人数日益增加。城市的扩张虽然带来了很多就业岗位,但也引起较为严峻的问题出现,即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经调查,引起事故的首要原因是不安全行为,但挖掘不安全行为更深层的原因是工人薄弱的安全意识造成的。因此,本文以建筑领域的一线工人为研究对象,对其安全意识进行定性和定量化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影响安全意识的主要因素,更利于提升工人的安全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就建筑领域而言,国内外学者对建筑业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行为和安全氛围上,少有人研究安全意识。且多数学者研究安全意识的对象为管理层,而忽视了建筑工人,同时也缺乏影响因素对安全意识的影响程度的测量与分析。于此,本文对国内外的安全意识现状出发,基于心理学理论和安全理论,归纳出建筑工人安全意识影响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相关假设,构建了建筑工人安全意识的初始结构方程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了验证性分析,探讨了安全意识影响因素对安全意识的影响程度。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编制建筑工人安全意识的调查问卷,对问卷进行了信效度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观察,设计了合理的调查问卷,收集了安全态度、安全认知、安全行为、风险容忍和安全知识5个外在潜变量和18个外在测量变量。问卷数据信度和效度均通过检验,适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2.基于心理学理论和安全理论,提出相关假设,构建建筑工人安全意识模型,结果表明,风险容忍对工人的安全意识影响最大,且对安全意识产生负向影响,其次是安全行为和安全知识对安全意识的影响作用,对安全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安全认知和安全态度对工人安全意识的影响较小,同样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即提出的假设均得到了验证。3.本次测量的建筑工人的安全意识平均分值为79.96,说明工人的安全意识水平较为良好。就最终测量变量的综合权重计算结果,权重较大的因素有:超负荷的工作任务量容忍、不安全工作环境的容忍、设备不安全容忍、错误指挥容忍、安全操作行为、积极配合安全管理行为等。

董静[9](2019)在《基于社会资本的组织安全行为决策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近,施工企业安全事故发生数量居高不下,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学者们普遍关注个体行为对系统安全性的影响,然而群体行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人的安全行为、物的安全状态及企业的安全水平。因此,如何提高组织安全行为水平,使其在项目安全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改善施工人员安全行为,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安全生产绩效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组织之间的互相协作和适应性,组织拥有的社会资本对他们的行为决策起到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被学者们所关注,但将其应用在施工项目组织安全管理领域的研究较少,所以对施工项目组织各部门之间如何充分沟通与高效协作、如何通过社会资本促进组织安全行为水平提升、如何优化安全管理决策并建立安全保障机制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对施工项目组织安全行为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和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的工作和结论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本文对安全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全面阐述与分析,对组织安全行为以往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施工项目组织安全行为现状,经过多次专家访谈和讨论,对组织安全行为维度进行识别,将施工项目组织安全行为归纳为安全管理行为和安全业务行为,又将安全管理行为细分为安全组织行为、安全计划行为和安全监督行为;将安全业务行为细分为安全执行行为和安全预防行为。并形成了施工项目组织安全行为的最终测量量表,通过信效度分析,证实所开发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其次,在理论和文献分析基础上,对各变量间的影响关系提出理论假设,构建了社会资本对组织安全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以我国施工项目组织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实证研究,对构建的结构方程的拟合度和变量间路径系数的显着性进行了分析,以验证所提出假设的科学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安全组织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资本对组织安全计划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和认知维度对安全预防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资本对组织安全监督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对组织安全执行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结构维度对安全监督行为和安全预防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关系维度对安全监督行为和安全执行行为影响较大;认知维度对安全计划行为和安全执行行为有较大的影响。然而,结构方程模型对社会资本与组织安全行为影响关系的描述是一个静态的关系,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演化的。由此,本文利用贝叶斯网络对社会资本与组织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正向预测和反向推理,从而全面地验证和分析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分别提高安全组织行为、安全预防行为和安全监督行为可以进一步有效提升施工企业组织安全行为水平;相比改善安全管理行为和安全业务行为,良好的组织社会资本更有助于提高施工企业内部组织安全行为;同时提高安全组织行为、安全预防行为和安全监督行为是改善组织安全行为水平的最有效方法。最后,本文采用了 BCD(收益、成本、损失)模型分析管理者的行为后果,整合组织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同时考虑了安全、时间、质量和成本作为企业目标,应用影响图理论建立了组织安全行为决策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施工项目组织安全投入行为决策。本文从收益、成本和损失三个方面对施工项目组织社会资本与组织安全行为对安全投入风险的影响进行了仿真预测。结果表明:(1)在四种决策中按照风险从大到小依次排序是,既不遵守安全培训规定又不遵守劳动保护投入规定的风险最大;其次是遵守安全培训规定但不遵守劳动保护投入规定;再次不遵守安全培训规定但遵守劳动保护投入规定;最后是既遵守安全培训规定又遵守劳动保护投入规定风险最小。(2)施工企业项目组织内较好的社会资本水平可以替代一部分安全培训的行为,使得不遵守安全培训规定但遵守安全投入规定的决策所引起的风险降低;(3)提高安全执行行为对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较为有效。综上,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开发了施工项目组织安全行为测量量表,为开展组织安全行为评估和改善提供了测量工具;提出了施工项目组织基于社会资本的组织安全行为理论模型,为本领域后续研究提供了研究框架;揭示了施工项目组织社会资本与组织安全行为之间的作用机理,丰富了组织安全行为研究的理论成果;构建了组织安全投入行为决策模型,并将其应用安全管理实践,帮助施工项目组织进行决策方案选择;并对提高组织安全行为给出了建议。

刘猛[10](2019)在《安全心理学在工程安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团体在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中投入了大量资金,有力地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建筑企业对人员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然而,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工人多以进城务工的农业人口(农民工)为主,他们具有知识水平较低,职业流动性大,安全意识不高等特点。这些因素都给安全施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有数百起安全事件的发生,动辄死伤数百人,不仅给事故家庭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痛苦,还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建筑业的安全形势极其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项目部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不强;(2)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缺失或劳保用品使用不当;(3)安全教育形势单一且存在地域差异,导致安全教育效果不佳;(4)农民工未经安全培训直接上岗,安全培训缺失;(5)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对不安全行为管控,不严格、不彻底、不及时。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运用安全心理学知识指导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以实现“一切风险皆可控制”的安全管理目标。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应先从安全教育抓起”的观点。并运用安全心理学知识,对农民工群体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实证检验的工作如下:通过安全考试结合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到初始数据。然后,运用结构数学模型SEM进行实证研究,采用SPSS和AMOS两款电脑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计算,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各项研究假设,得出以下结论:(1)安全教育在不安全行为动机与安全行为之间的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且通过建立安全教育扭转人的不安全行为动机的发展机制,继而验证安全教育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2)个人特征因素管控、项目安全氛围、工作环境满意度三个潜变量分别对行为意向有着不同影响,其中最为显着的是项目安全氛围这个潜变量。最后,总结了影响农民工行为的主要因素,根据农民工的特点提出了新的安全教育培训模式,即“课堂教育为辅,场景式教育和体验式教育为主”,以期达到让受众听懂、接受并能执行的目的,提出了安全教育改革方案。

二、浅谈心理学与安全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心理学与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心理因素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心理特性
    (一)风险认知对实验室人员安全心理行为的影响
    (二)风险容忍对实验室人员安全心理行为的影响
    (三)风险态度与实验室人员安全心理行为的关系
    (四)影响实验室人员安全心理行为的其他因素
三、在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应用心理学方法的途径探讨
    (一)采集相对完整的高校实验室事故统计数据
    (二)评估和提高风险认知水平
    (三)跟踪评估安全教育的效果
    (四)在试验人员准入测试中增加心理评估
四、结语

(2)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研究现状
        1.2.2 不安全行为研究
        1.2.3 有意不安全行为研究
        1.2.4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研究
    2.1 有意不安全行为
    2.2 计划行为理论
        2.2.1 计划行为理论的内涵
        2.2.2 计划行为理论的构成要素
    2.3 结构方程模型
        2.3.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2.3.2 结构方程模型的特点
        2.3.3 模型适配度检验
第三章 发生机理模型构建
    3.1 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分析
    3.2 装配式有意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群
        3.2.1 个人特征因素
        3.2.2 管理环境因素
        3.2.3 行为环境因素
        3.2.4 设备环境因素
    3.3 装配式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3.3.1 计划行为理论的适用性
        3.3.2 理论模型的提出
    3.4 问卷设计
        3.4.1 问卷设计思路
        3.4.2 量表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例验证
    4.1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数据质量分析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路径分析
        4.3.1 理论模型的初始检验
        4.3.2 模型修正
        4.3.3 修正模型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群体差异性分析
    5.1 群体差异性分析
    5.2 性别差异性
    5.3 不同年龄段差异性
        5.3.1 差异性识别
        5.3.2 事后检验
    5.4 不同学历差异性
        5.4.1 差异性识别
        5.4.2 事后检验
    5.5 不同从业年限群体差异性
        5.5.1 差异性识别
        5.5.2 事后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6.1 增强装配式施工安全管理技术
        6.1.1 加强工程道德教育
        6.1.2 多方共促装配式安全管理技术升级
    6.2 提高装配式施工安全设备投入
        6.2.1 确保安全设备的供应数量和质量
        6.2.2 提高安全防护工具的实用性
    6.3 强化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意识
        6.3.1 区分群体组合施工班组
        6.3.2 区分群体多样化多渠道安全培训
        6.3.3 区分群体实施重点安全监管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3-6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现状以及改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父母“焦虑”现象普遍存在
        2.父母的过度焦虑对自身以及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
        3.从个人工作经历中聚焦家长教养焦虑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3 -6 岁幼儿家长
        2.教养焦虑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前人研究评析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五)研究工具
        1. 《3-6 岁幼儿家长总体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量表》
        2. 《3-6 岁幼儿家长各维度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问卷》
        3.访谈提纲
    (六)研究对象
三、研究结果
    (一)3-6 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的总体现状
        1. 3-6 岁幼儿父母的教养焦虑的总体程度
        2. 3-6 岁幼儿父母教养焦虑在背景变量上的差异情况
    (二)3-6 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的具体描述
        1.在健康焦虑维度的现状描述
        2.在教育焦虑维度的现状描述
        3.在安全焦虑维度的现状描述
        4.在自我发展焦虑维度的现状描述
四、分析与讨论
    (一)3-6 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的归因分析
        1.选取样本的对象和时间使家长焦虑整体状况呈现中等水平
        2.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媒体舆论的片面性使家长安全焦虑最突出
        3.家长因认知与行动不一致而产生健康焦虑
        4.家长因缺乏专业而全面的指导而产生教育焦虑
        5.家长因缺乏对幼儿园安全的深入认知而加深安全焦虑
        6.家长在自我发展方面的焦虑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3-6 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角色分工以及性别因素使母亲教养焦虑高于父亲
        2.幼小衔接特殊时期使大班家长教育焦虑更突出
        3.家长知识储备和教育眼界的差异使家长学历与焦虑水平成反比
        4.亲子互动差异使民主权威型家长教养焦虑感最低
        5.是否独生和工作时长对家长教养焦虑水平无显着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家长自身方面
        2.幼儿园方面
        3.家园共育方面
        4.社会方面
    (二)缓解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的建议
        1.家长正视自身焦虑,树立正确教养观念
        2.幼儿园优化自身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3.整合家园力量,认真落实家园共育
        4.社会统筹把握,提供良好环境保障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1.研究局限
        2.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3-6 岁幼儿家长总体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量表》
    附录二:《3-6 岁幼儿家长各维度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访谈提纲》
致谢

(4)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及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羊群行为与从众行为的关系
    2.2 不安全羊群行为概念的界定
    2.3 相关理论基础与模型
    2.4 文献综述
    2.5 本章小结
3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模型的建立
    3.1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因素筛选
    3.2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因素的界定
    3.3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所需量表的开发与数据收集
    4.1 量表开发的流程与原则
    4.2 初始题项的提取与修正
    4.3 预调研与初始量表检验
    4.4 正式施测与样本情况
    4.5 正式量表的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实证分析
    5.1 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分析
    5.2 不安全羊群行为各驱动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5.3 不安全羊群行为与其各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4 行为效用感知的中介效应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行为效用感知的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6.1 演化博弈理论
    6.2 演化博弈分析的适用性评价
    6.3 员工群体内部演化博弈分析
    6.4 管理者与员工演化博弈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仿真研究
    7.1 建模的理论与方法
    7.2 Netlogo平台仿真的原理与优势
    7.3 仿真系统的构建
    7.4 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仿真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不安全羊群行为干预的对策建议
    8.1 基于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建议
    8.2 基于演化博弈的管理者的干预建议
    8.3 基于仿真研究的干预措施选择建议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敛散”观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关键概念界定
    1.5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煤矿安全管理制度认知与制度行为选择的理论依据
    2.1 认知与行为理论借鉴
    2.2 基于质性分析的安全管理制度认知特性研究
    2.3 煤矿安全管理制度“认知-行为”过程模型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企业员工安全管理制度行为敛散态势演化概念模型建构与研究假设
    3.1 煤矿企业员工安全管理制度行为敛散态势演化概念模型建构
    3.2 变量解释及其操作化定义
    3.3 研究假设
    3.4 量表开发与调研实施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安全管理制度行为选择作用机制实证检验
    4.1 煤矿企业员工制度行为选择差异特征研究
    4.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制度认知与制度行为选择的作用路径检验
    4.3 制度执行系统对制度遵从意愿影响制度行为选择的调节效应检验
    4.4 行为结果与制度行为选择、遵从意愿关系分析与假设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仿真数据收集与分析
    5.1 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及其知晓度调查
    5.2 典型安全管理制度的认知及行为反馈调研信息列示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敛散”观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仿真研究
    6.1 仿真框架设计
    6.2 基于NETLOGO平台仿真系统开发
    6.3 结合仿真输出结果分析煤矿安全管理制度行为选择的敛散情形
    6.4 本章小结
7 提升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7.1 基于研究结果的管理启示
    7.2 提升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煤矿安全管理制度认知及行为仿真调查问卷
附录2 基于Netlog平台的仿真系统开发源代码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DEMATEL-ANP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全文化定义研究现状
        1.2.2 安全文化评价研究现状
        1.2.3 安全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1.3.1 研究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文化与安全
        2.1.1 文化的定义和功能
        2.1.2 文化的结构层次
        2.1.3 安全的定义
    2.2 安全文化
        2.2.1 古代民俗安全文化趣事
        2.2.2 安全文化的定义
        2.2.3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2.4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
        2.2.5 安全文化在事故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2.3 高校安全文化
        2.3.1 高校安全文化的内涵
        2.3.2 高校安全文化的结构层次
        2.3.3 高校安全文化的功能
    2.4 高校安全文化的心理学基础
    2.5 高校安全文化的哲学理论基础
        2.5.1 认识论和方法论
        2.5.2 系统论
        2.5.3 “以人为本”安全文化核心理念的哲学解读
    2.6 从哲学角度探析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6.1 唯物论奠定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哲学基础
        2.6.2 辩证法论证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哲学关系
    2.7 第三类危险源事故致因理论
        2.7.1 危险源基本概念及分类
        2.7.2 第三类危险源事故致因机理
        2.7.3 高校校园第三类危险源辨识
    2.8 人的不安全行为
        2.8.1 人的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
        2.8.2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8.3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文化根源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依据
        3.1.1 构建的准则
        3.1.2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人
    3.2 构建流程
    3.3 指标选取视角分析
        3.3.1 评价主体
        3.3.2 指标选取的宏、微观两个层面
        3.3.3 指标选取的时间视角
        3.3.4 指标选取的空间环境视角
    3.4 指标体系概念模型构建
    3.5 一级指标的选取
    3.6 二级指标的选取
        3.6.1 安全文化因子提取
        3.6.2 安全文化因子初步合并
        3.6.3 安全文化因子归类
        3.6.4 二级指标的初步确定
    3.7 指标优化
        3.7.1 德尔菲法介绍
        3.7.2 第一轮专家调查与结果分析
        3.7.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3.8 与国家示范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指标体系标准的比较
    3.9 指标的分析界定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DEMATEL法的原理与流程
        4.2.1 DEMATEL原理
        4.2.2 DEMATEL实施步骤
    4.3 ANP的原理与流程
        4.3.1 ANP原理
        4.3.2 ANP实施步骤
    4.4 改进的DEMATEL-ANP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4.1 DEMATEL标度的改进
        4.4.2 ANP网络结构图构建改进
        4.4.3 ANP判断矩阵建立改进
        4.4.4 综合评价法的改进
        4.4.5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5 综合评价模型计算
        4.5.1 基于DEMATEL法准则影响程度的计算
        4.5.2 基于ANP指标权重的计算
    4.6 模型结果分析
        4.6.1 因果图
        4.6.2 指标ANP权重排序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安全文化指标分级标准及定量测量研究
    5.1 指标分级标准
    5.2 定量测量的方法
    5.3 定量测量量表设计
        5.3.1 量表设计原则
        5.3.2 量表内容
        5.3.3 量表信度、效度检验
    5.4 定量测量工具
    5.5 调查方法选择
    5.6 样本容量确定方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应用
    6.1 测量高校的基本情况
    6.2 定量测量
        6.2.1 样本容量的确定
        6.2.2 样本特征统计分析
        6.2.3 数据分析
    6.3 综合评价
    6.4 结果分析
    6.5 提升对策
        6.5.1 安全检查常态化,安全评估制度化
        6.5.2 牢固树立“安全工作第一位”的管理理念
        6.5.3 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师生参与度
        6.5.4 健全制度体系,做到“制度健全,落实到位”
        6.5.5 确保安全管理投入,保证设施安全和环境和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7)建筑施工人员安全心理及安全管理研究 ——以Z建筑工程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建筑施工人员安全管理
    2.2 安全心理学理论
    2.3 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管理
    2.4 ISM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建筑施工人员安全心理及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3.1 建筑施工人员安全心理及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3.2 建筑施工人员安全事故类型
    3.3 建筑施工人员安全事故“4M”要素分析
    3.4 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心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Z建筑施工人员安全心理及安全管理影响因素ISM分析
    4.1 Z工程概况
    4.2 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4.3 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关系调査分析
    4.4 建立影响因素ISM模型
    4.5 影响因素ISM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Z建筑施工人员安全心理及安全管理实践
    5.1 选拔与测试
    5.2 提高安全素质
    5.3 调节人的心理
    5.4 规范人的行为
    5.5 效果反馈与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建筑施工人员调査问卷
附录2 建筑工人安全意识影响因素关系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SEM的建筑工人安全意识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业安全形势
        1.1.2 建筑施工事故分析
    1.2 文献综述
        1.2.1 安全意识文献综述
        1.2.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文献综述
        1.2.3 结构方程模型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建筑工人安全意识的定性研究
    2.1 意识的内涵和构成
    2.2 安全意识的相关概念
        2.2.1 安全意识的概念
        2.2.2 安全意识的形成
        2.2.3 安全意识的特征与类型
        2.2.4 安全意识的动力机制—需求与动机
    2.3 研究理论基础
    2.4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2.4.1 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概念
        2.4.2 结构方程模型的变量
    2.5 SEM与传统评价方法的优势
    2.6 SEM的分析步骤
    2.7 本章小结
3.建筑工人安全意识的模型构建
    3.1 建筑工人安全意识潜在要素识别
    3.2 建筑工人安全意识测量评价指标体系
    3.3 建筑工人安全意识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构建
        3.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3.2 建筑工人安全意识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3.3 相关假设提出
        3.3.4 建模及分析步骤
    3.4 问卷调查的设计
        3.4.1 问卷设计原则
        3.4.2 调查问卷的编制
        3.4.3 调查问卷的发放
        3.4.4 预测
    3.5 本章小结
4.建筑工人安全意识的实例分析
    4.1 问卷数据处理
        4.1.1 数据收集情况统计
        4.1.2 数据指标统计分析
        4.1.3 信度分析
        4.1.4 效度分析
    4.2 安全意识测评结果分析
        4.2.1 测评模型的构建与识别
        4.2.2 模型拟合度检验与评价
        4.2.3 路径系数分析
        4.2.4 建筑工人安全意识水平计算
    4.3 建筑工人安全意识的提高措施
    4.4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社会资本的组织安全行为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安全行为的理论基础
        1.3.2 组织安全行为的概念及辨析
        1.3.3 组织安全行为的维度划分
        1.3.4 组织安全行为的主要研究问题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论文框架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社会资本理论
        2.1.1 社会资本理论的来源与内涵
        2.1.2 社会资本测度
    2.2 组织行为理论
        2.2.1 行为动机理论
        2.2.2 行为控制理论
    2.3 安全行为理论
        2.3.1 行为安全理论
        2.3.2 行为安全理论在安全领域的应用
    2.4 决策理论
        2.4.1 古典决策理论
        2.4.2 行为决策理论
        2.4.3 控制理论分析工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3.2 理论假设和概念模型构建
        3.2.1 理论假设
        3.2.2 概念模型构建
    3.3 初始量表开发
        3.3.1 量表的开发过程
        3.3.2 初始量表设计
        3.3.3 对初始量表进行前测
        3.3.4 对前测修改后的量表进行测试
    3.4 最终量表构建
        3.4.1 社会资本最终量表
        3.4.2 组织安全行为最终量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资本对组织安全行为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
    4.1 方法介绍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4.2.1 问卷设计
        4.2.2 样本选取
        4.2.3 数据收集与处理
    4.3 信效度检验
        4.3.1 量表的效度检验
        4.3.2 量表的信度检验
        4.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4.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4.4.1 初始模型检验
        4.4.2 模型修正
        4.4.3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会资本与组织安全行为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与分析
    5.1 方法概述
    5.2 社会资本与组织安全行为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
        5.2.1 建立贝叶斯网络
        5.2.2 数据预处理
        5.2.3 构建条件概率表
        5.2.4 基于社会资本的组织安全行为概率评估
    5.3 贝叶斯网络推理
        5.3.1 前向推理
        5.3.2 后向推理
        5.3.3 模型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社会资本的组织安全行为影响图决策模型构建
    6.1 影响图研究介绍
        6.1.1 决策分析工具比较
        6.1.2 影响图方法概述
        6.1.3 BCD模型
    6.2 基于社会资本的组织安全行为影响图决策模型构建
        6.2.1 理论模型构建
        6.2.2 决策模型构建
    6.3 数据获取与决策结果分析
        6.3.1 数据获取
        6.3.2 决策结果分析
        6.3.3 模型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安全心理学在工程安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外安全心理学研究及建筑安全教育现状
        1.3.1 国外安全心理学研究
        1.3.2 国外建筑安全教育现状
    1.4 国内安全心理学研究及建筑安全教育现状
        1.4.1 国内安全心理学研究
        1.4.2 国内建筑安全教育现状
    1.5 现有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创新点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的创新点
2 理论研究与模型综述
    2.1 简述安全心理学
        2.1.1 安全心理的定义
        2.1.2 安全心理与行为间的作用关系
        2.1.3 心理与行为干预
    2.2 数学模型综述
        2.2.1 数学模型的选择
        2.2.2 结构方程模型(SEM)简述
    2.3 本章小结
3 实证设计及数据分析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假设
    3.3 问卷设计
        3.3.1 问卷的设计原则
        3.3.2 问卷设计的程序
        3.3.3 研究变量量表的确定
        3.3.4 问卷的评分标准
        3.3.5 调查问卷的发布回收
    3.4 信度分析
        3.4.1 安全教育观测变量的信度分析
        3.4.2 个人特征因素管控观测变量的信度分析
        3.4.3 工作环境满意度观测变量的信度分析
        3.4.4 项目安全氛围观测变量的信度分析
        3.4.5 不安全行为意向观测变量的信度分析
        3.4.6 安全行为观测变量的信度分析
    3.5 效度分析
        3.5.1 因子分析
        3.5.2 SPSS对数据的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3.6 本章小结
4 实证检验与建议
    4.1 结构方程模型的AMOS实现
        4.1.1 结构方程模型识别
        4.1.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评价
        4.1.3 初始模型的拟合结果
        4.1.4 模型进行CFA检验
        4.1.5 模型中安全教育的中介作用
        4.1.6 安全教育中介模型的路径分析
    4.2 安全心理学对安全教育管理的改革建议和实施效果
    4.3 本章小结
结论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2 安全教育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四、浅谈心理学与安全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理因素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 张刚. 教育教学论坛, 2021(49)
  • [2]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研究[D]. 王霄雯.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3-6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现状以及改善策略[D]. 郝灿灿.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及管控研究[D]. 陈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敛散”观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研究[D]. 何国家.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6]基于DEMATEL-ANP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冉景太.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7]建筑施工人员安全心理及安全管理研究 ——以Z建筑工程项目为例[D]. 马剑.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基于SEM的建筑工人安全意识测量研究[D]. 赵双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基于社会资本的组织安全行为决策模型研究[D]. 董静.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10]安全心理学在工程安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刘猛.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论心理与安全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