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161例临床研究

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161例临床研究

一、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61例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鲁澜涛,朱健,孙凯强,史建刚[1](2021)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进展》文中认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是一种以胸椎黄韧带异位骨化为特征的胸椎慢性退行性疾病,是胸椎产生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的常见原因之一[1],在东亚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在中国(37.6%)和日本(12.0%)[2-4],在高加索人群中也时有发生[5-6]。胸椎OLF的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胸段、上胸段和中胸段,最高发的部位为T10和T11之间[7]。黄韧带解剖位置特殊,直接参与椎管结构的组成,因此,胸椎OLF的发生常导致胸段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李昌任[2](2021)在《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经皮脊柱内镜后路椎管减压术与开放椎管后壁切除术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经皮脊柱内镜后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Posterior Unilateral Laminec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PE-ULBD)与开放椎管后壁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TOLF)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5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手术治疗的单节段TO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和开放组,内镜组应用局麻下PE-ULBD(n=16),开放组应用全麻下椎管后壁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n=14)。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病程、随访时间、病变节段、Sato分型、是否合并硬膜骨化、有无MRI T2像髓内高信号、CT横断面椎管面积残余率、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 JOA)和Nurick分级评估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根据术前和术后m JOA评分计算Hirabayashi改善率及优良率,于出院当日采用患者满意度指数评估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程度。结果:开放组失访1例,余29例患者获得平均18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病程、随访时间、病变节段、Sato分型、是否合并硬膜骨化、MRI T2像髓内高信号、CT横断面椎管面积残余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和MRI显示,所有手术节段减压充分。手术时间内镜组(159.25±34.89)min与开放组(139.92±16.26)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量内镜组(79.31±33.86)ml少于开放组(354.23±95.60)ml,术后下地时间内镜组(11.75±2.77)小时短于开放组(125.54±36.86)小时,住院时间内镜组(7.44±1.75)天短于开放组(13.85±4.22)天,住院费用内镜组(32089.43±1619.26)元低于开放组(48019.85±8611.37)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镜组与开放组末次随访m 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分别为8.06±1.81分vs 5.06±2.29分,8.54±1.45分vs 5.85±1.41分,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改善率为(54.78±17.75)%,优良率为62.50%,开放组改善率为(55.92±19.29)%,优良率为69.2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Nurick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内镜组较开放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内镜组短暂性肋间神经痛1例(6.25%),开放组无肋间神经痛发生。内镜组4例硬膜缺损,均为合并硬膜骨化并且术中切除者,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开放组4例硬膜缺损,其中3例为合并硬膜骨化且术中切除术者,另1例为合并硬膜粘连者,在分离硬膜和TOLF时出现硬膜缺损,4例(30.77%)术后均出现脑脊液漏,两组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脊髓损伤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1经皮脊柱内镜后路椎管减压术治疗单节段TOLF与开放椎管后壁切除术疗效相当,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主观满意度高等优势。2经皮脊柱内镜在持续水介质下的手术操作和内镜下的放大作用,不仅术中出血少、术野清晰,而且类似于显微镜下手术,提升了手术操作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有助于降低脊髓损伤的风险。3融合型或结节型TOLF,以及TOLF合并硬膜骨化不是经皮脊柱内镜的手术禁忌,反而内镜手术减压切除骨化硬膜不仅可规避脑脊液漏的风险,而且不会增加脊髓损伤的发生率。

邓高用[3](2021)在《经椎板后入路内镜下治疗单/双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分析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传统开放减压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有许多并发症,如硬脊膜撕裂和神经功能损害、内固定障碍等,且患者对开放手术治疗的满意度欠佳。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已取得满意效果,本手术也可用于局麻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OLF)的治疗。本研究旨在对比经椎板后入路内镜下治疗单/双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与开放手术的手术疗效,并对其并发症等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我院脊柱骨病外科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25例诊断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数据。其中11例行经椎板后入路内镜手术为实验组,14例行传统后路开放手术为对照组。对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各时期的VAS、ODI、JOA评分差值(差值A=术后第3天评分-术前评分,差值B=术后末次随访评分-术前评分,差值C=术后末次随访评分-术后第3天评分)以及术后改良Mac Nab评分、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25例符合标准且数据完整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病例,随访5-48个月。实验组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82.00±40.96 ml、6.82±1.40天、84.45±20.85 min,对照组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174.78±45.58ml、9.00±2.86天、90.71±24.37min,两组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VAS、ODI、JOA的差值A分别为-(3.73±1.35)分、-(25.73±4.50)分、12.00±2.79分,对照组VAS、ODI、JOA的差值A分别为-(2.07±0.83)分、-(15.64±5.17)分、7.29±1.27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VAS、ODI、JOA的差值B分别为-(4.09±0.45)分、-(29.45±3.96)分、12.00±3.03分,对照组VAS、ODI、JOA的差值B分别为-(3.50±0.86)分、-(26.36±3.37)分、10.36±2.10分,两组间ODI的差值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而两组间VAS、JOA的差值B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VAS、ODI、JOA的差值C分别为-(0.36±0.51)分、-(3.37±1.85)分、0.00±2.15分,对照组VAS、ODI、JOA的差值C分别为-(1.43±0.76)分、-(10.71±3.43)分、3.07±1.90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JOA改善率0.65±0.15,术后末次随访时的改良Mac Nab疗效评分:优7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约90.91%(10/11)。对照组JOA改善率0.56±0.08,术后末次随访时的改良Mac Nab疗效评分:优6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约85.71%(12/14)。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约27.27%(3/1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约35.71%(5/14)。结论:经椎板后入路内镜下治疗单/双节段TOLF具有良好疗效,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黄维军[4](2021)在《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与手术疗效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TOLF)是一类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疾病,其合并腰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引起脊髓病变较单纯的胸椎或腰椎疾病少见,诊断难度更大,且手术策略的选择也存在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探讨手术的策略和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第二医院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7例TOLF合并LS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例,女性27例。16例同期行胸椎后路椎板切除、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4例行分阶段手术治疗,其余17例一期部分椎管减压后未行二期手术,其中10例一期行单纯胸椎减压手术,7例单纯腰椎减压。采用胸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并对相关因素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7名纳入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60月,平均(31.4±15.3)月。所有患者的JOA评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16例同期行两部位手术治疗,末次随访JOA改善率为(52.4±18.3)%,14例分期手术治疗,恢复率为(57.7±14.9)%,17例接受单纯胸或腰椎管减压,平均恢复率为(45.6±15.4)%。术前JOA评分、脊髓信号改变以及是否充分解除脊髓的压迫与术后疗效有显着的相关性。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表现复杂,诊断需要重视病史采集和仔细的体格检查。同期手术创伤较大,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和身体耐受能力。分期手术的总住院天数更长,因为存在间隔时间将延迟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前的低JOA评分、遗留未手术治疗的椎管狭窄与术前胸段脊髓的异常信号对术后恢复不利。

贺良杰[5](2021)在《“锚定技术”在经皮胸椎内镜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脊柱内镜手术通道建立尤为重要。本文将介绍一项用于胸椎内镜手术穿刺和定位的新技术:“锚定技术”,并客观评价其在经皮胸椎内镜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科采用结合“锚定技术”的经皮胸椎内镜手术治疗的16例单节段TO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6/7节段1例,T9/10节段4例,T10/11节段8例,T11/12节段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 JOA)评分等指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耐受好,手术时间72-149min,平均(106.56±22.29)min;术后住院时间5-16d,平均(7.69±2.94)d。所有患者均完成了12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前VAS评分为(7.31±0.95)分,术后1天VAS评分(4.50±0.63)分、术后1周(3.31±0.48)分、术后1月(2.31±0.48)分、术后3月(2.06±0.44)、术后6月(2.06±0.44)术后12月(0.81±0.75)分。术前m JOA评分为(4.69±1.25)分,术后1天(6.63±1.31)分,术后1周(7.38±1.20)分,术后1月(8.00±1.15)分、术后3月(8.31±1.14)分、术后6月(8.63±1.31)分、术后12月(9.31±1.45)分。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恢复情况:优10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结论:“锚定技术”能帮助脊柱外科医生在内镜操作中精确地识别目标手术区域,提高手术定位的准确性,增加胸椎内镜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

黄维军,韩来春,李承罡,梁冬牧,丁壮志,关海山[6](2021)在《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TOLF)合并腰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表现,探讨手术策略和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7例TOLF合并LS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27例。16例同期行胸椎后路椎板切除、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4例行分阶段手术治疗,其余17例一期部分椎管减压后未行二期手术,其中10例一期行单纯胸椎减压术,7例行单纯腰椎减压术。采用胸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并对相关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7例纳入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60个月,平均(31.4±15.3)个月。所有患者的JOA评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16例同期行两部位手术治疗,末次随访JOA改善率为(52.4±18.3)%; 14例分期手术治疗,恢复率为(57.7±14.9)%; 17例接受单纯胸或腰椎管减压,平均恢复率为(45.6±15.4)%。术前JOA评分、脊髓信号改变以及是否充分解除脊髓的压迫与术后疗效有显着的相关性。结论:TOLF合并LSS的临床表现复杂,诊断需要重视病史采集并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同期手术创伤较大,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和身体耐受能力。分期手术的总住院天数更长,因为存在间隔时间将延迟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前的低JOA评分、遗留未手术治疗的椎管狭窄及术前胸段脊髓的异常信号对术后恢复不利。

李昌任,何靓,李春涛,高尚聚,曹参,李文毅[7](2021)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文中认为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 spinal stenosis,TSS)是指由多种病理因素改变导致的胸椎管容积减小,继发脊髓或神经根受到压迫而表现的相应临床症状[1]。病理因素包括胸椎椎管内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胸椎间盘突出(thoracic disc herniations,TDH)伴纤维环骨化等。在欧美TSS常引起脊髓病,在亚洲OLF常有发生[2]。TSS通常保守治疗无效,手术是治疗TSS的有效方式[3-4]。本文就TSS的外科手术治疗最新进展作以下综述。

马燕燕,张隆盛,廖文波[8](2021)在《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胸椎黄韧带骨化可引起局部疼痛、下肢麻木、行走困难,甚至会造成括约肌功能障碍及膝踝反射亢进等后果,解除压迫是其有效治疗措施。经皮脊柱内镜微创技术可在镜下直接减压,能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不稳,可为治疗黄韧带骨化导致的脊髓病变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张保良,陈广辉,杨晓曦,范天奇,陈希,陈仲强[9](2020)在《椎管内韧带串联骨化症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策略》文中指出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和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是临床常见的异位骨化疾病,是导致颈胸椎管狭窄及脊髓损害的主要原因。少数情况下,二者可连续累及多个脊柱部位,亦可合并出现,增加了临床诊断和治疗难度。初步尝试以"椎管内韧带串联骨化症(tandem ossification of intraspinal ligaments,TOIL)定义该特殊骨化现象,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OPLL和OLF单独或联合出现在颈椎、胸椎或腰椎两处及以上部位且骨化节段数≥5个,进行性压迫脊髓或神经导致一系列复杂临床症状的严重脊柱韧带骨化性疾病。TOIL发病率不明,但临床检出率并不低,其中颈椎OPLL合并胸椎OPLL或(和)OLF最为常见;该病涉及因素较多,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相互干扰,可同时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TOIL存在形式多样,影像学特征复杂,且无统一的诊断及定位诊断标准,极易导致漏诊和误诊,对于TOIL的临床鉴定,目前仍建议以患者典型症状体征为依据,以CT三维重建及MRI征象为参考,同时结合可能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对于症状性TOIL患者,责任节段的手术减压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其最佳手术策略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如何定位手术节段及确定减压范围,采用何种手术入路及方式,何时选择分期手术或一期联合手术,尚未达成一致结论。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总结并探讨TOIL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策略选择现状及进展,为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TOIL提供参考。

张保良,陈广辉,范天奇,杨晓曦,陈仲强[10](2020)在《胸椎黄韧带骨化分型系统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胸椎黄韧带骨化(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 flavum,TOLF)是胸椎黄韧带纤维组织转变为骨性组织的病理性异位骨化过程,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症及胸脊髓病的最常见病因。影像学检查是定位、定性诊断TOLF的最常用手段。临床上根据骨化形态、分布、脊髓压迫程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制订的TOLF分型系统有很多,但应用混乱,迄今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对TOLF分型系统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评估分型系统的可靠性及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准确性。经文献检索,X线诊断TOLF的准确性低,相关分型较少,可靠性差;基于CT的Sato分型(外侧型、扩展型、扩大型、融合型、结节型)和Kuh分型(单侧型、双侧型、桥接型),基于MRI的Kuh分型(喙型、圆型)和陈仲强分型(局灶型、跳跃型、连续型),以及合并硬膜囊骨化的Muthukumar分型(Tram track征、Comma征)等从不同角度和维度阐述了TOLF的类型,在反映骨化机制、评估病情风险、指导治疗方案或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诊断的准确性及分型可靠性较高。结合CT和MRI的多维度、多层面影像学参数将在TOLF的精准化诊疗及新分型探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61例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61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胸椎OLF的分类
2 术式特点
    2.1 椎板切除术
        2.1.1 双开门全椎板切除术
        2.1.2 全椎板切除术
        2.1.3 半椎板切除术
    2.2 椎板切开术
    2.3 椎板成形术
    2.4 上关节突切除术
    2.5 桥式提拉术
    2.6 经皮内窥镜技术
    2.7 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手术(CAMISS)
3 总结与展望

(2)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经皮脊柱内镜后路椎管减压术与开放椎管后壁切除术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经椎板后入路内镜下治疗单/双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分析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手术方式
    1.3 观察指标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1.6 伦理审查和批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疗效
    2.3 并发症
    2.4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发病特点
    3.2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治疗选择
    3.3 经椎板后入路内镜下治疗TOLF的优势
    3.4 经椎板后入路内镜下治疗TOLF的并发症分析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与手术疗效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手术策略的选择原则
    1.4 手术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例分组及术前临床特征
    2.2 胸、腰椎均接受手术治疗组与B组的临床结果分析
    2.3 临床结果分析
    2.4 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胸椎OLF伴LSS的诊断与术式选择
    3.2 同期手术选择
    3.3 分期手术选择
    3.4 残留压迫节段
    3.5 胸髓MRI信号改变
    3.6 术前神经功能状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椎黄韧带骨化伴发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胸椎JOA评分表
附录二 典型病例
致谢
个人简介

(5)“锚定技术”在经皮胸椎内镜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手术策略的选择原则
    1.4 手术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例分组及术前临床特征
    2.2 胸、腰椎均接受手术治疗组与B组的临床结果分析
    2.3 临床结果分析
    2.4 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TOLF伴LSS的诊断与术式选择
    3.2 同期手术选择
    3.3 分期手术选择
    3.4 残留压迫节段
    3.5 胸髓MRI信号改变
    3.6 术前神经功能状态

(7)胸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开放性手术方法选择
    1.1 胸脊髓后方受压引起的TSS
        1.1.1 脊髓后方减压术式选择:
        1.1.2脊髓后方减压内固定的可行性:
    1.2 胸脊髓前方受压引起的TSS
2 微创手术方式选择
    2.1 脊柱内镜技术
        2.1.1 经椎板间入路:
        2.1.2 经椎间孔入路:
        2.1.3 经胸膜后入路:
    2.2 其他微创技术
3 小结

四、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61例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进展[J]. 鲁澜涛,朱健,孙凯强,史建刚. 脊柱外科杂志, 2021(05)
  • [2]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经皮脊柱内镜后路椎管减压术与开放椎管后壁切除术疗效比较[D]. 李昌任.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3]经椎板后入路内镜下治疗单/双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分析及相关研究[D]. 邓高用.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4]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与手术疗效影响因素[D]. 黄维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锚定技术”在经皮胸椎内镜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的应用[D]. 贺良杰.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影响因素[J]. 黄维军,韩来春,李承罡,梁冬牧,丁壮志,关海山. 现代医学, 2021(02)
  • [7]胸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J]. 李昌任,何靓,李春涛,高尚聚,曹参,李文毅.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04)
  • [8]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的研究进展[J]. 马燕燕,张隆盛,廖文波. 中国实用医刊, 2021(02)
  • [9]椎管内韧带串联骨化症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策略[J]. 张保良,陈广辉,杨晓曦,范天奇,陈希,陈仲强. 中华骨科杂志, 2020(21)
  • [10]胸椎黄韧带骨化分型系统的研究进展[J]. 张保良,陈广辉,范天奇,杨晓曦,陈仲强. 中华骨科杂志, 2020(14)

标签:;  ;  ;  ;  ;  

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161例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