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给药分析

8种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给药分析

一、八种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给药方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编写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控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出现及全球范围内快速播散,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CRE感染多发生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和(或)长期反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患者,感染后病情相对较重,治疗药物有限,因此CRE感染患者有较高的病死率。如何诊治和防控CRE感染已成为当前细菌感染领域最为棘手的问题,为规范我国CRE感染诊治方案和防控策略,邀请了此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讨论,就CRE流行概况,CRE实验室检测,CRE感染治疗原则,主要治疗药物和给药方案,CRE感染及定植危险因素,CRE各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医院感染防控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许昱菲[2](2021)在《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对遏制细菌耐药进展、促进患者用药安全起着积极作用。发达国家已将临床护士纳入其抗菌药物管理多学科工作组中,近年来,护士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本研究以太原市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对于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参与意愿及实践现状,探讨护士对已知的抗菌药物管理角色及工作内容的认同程度。研究制定相应干预策略并验证其效果,确定今后改进方向,以期进一步明确护士抗菌药物管理中的角色职责,并为抗菌药物管理组成员完善我国抗菌药物管理多学科协作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1)问卷编制:依托知信行理论,采用文献回顾、德尔菲法等形成《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26名护士进行预调查,对待验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后,形成正式问卷。(2)量性研究:2020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太原市3所设置有抗菌药物管理组的三级综合医院普外科、呼吸科等共463位护士进行调查,使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现有知识、参与意愿及行为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3)质性研究:对某三级甲等医院10个临床科室的16名临床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面临的障碍,获取护士的培训需求为后期培训方案构建提供依据。(4)确定干预方案: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合前期质性访谈结果,初步形成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培训方案确定后,组织临床药学、医院感染管理等方向专家对培训方案的授课内容、课时设置、培训目标进行论证评价,依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直至方案得到专家组一致认可。(5)类实验干预:选取太原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普外科3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自行设计的知识培训方案进行教育干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以一般资料表、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作为测评工具评价培训的效果。结果:(1)问卷编制结果:(1)专家咨询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回收率分别为88%和100%,表明专家积极程度较高。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6和0.88,变异系数波动于0.00~0.59、0.09~0.25。(2)信效度检验结果: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最终涵盖3个维度,总条目41条。本问卷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提取了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72.058%。验证性因子得出:c2/df=2.883,RMSEA=0.093,GFI=0.649。该问卷总体内容效度(S-CVI)为0.90,各条目内容效度(I-CVI)为0.80~1.00。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64,问卷整体的分半信度为0.783。(2)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知识平均得分为(56.24±9.79)分,维度得分率为75.00%;态度得分为(57.94±8.81)分,维度得分率为82.80%;行为得分为(50.44±7.51),维度得分率为84.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信行各维度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为接受培训的次数。影响护士参与AMS知识得分的因素还有:是否知晓本院设有ASP,态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为有无接受培训的需求,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是否带任带教工作。(3)质性研究结果:提炼出4个主题:(1)护士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角色边缘,但现有临床职责与部分AMS角色相符;(2)护士不愿接受超出现有职责范畴的AMS角色及工作内容;(3)护士参与AMS面临诸多障碍因素:缺乏抗生素使用知识与知识遗忘;因缺乏政策引导、挑战传统观念导致参与动力不足;缺乏信息系统以及组织支持;(4)护士有参与意愿的动力因素:维护患者安全的责任感与提升工作效率的实际需求。(4)通过文献分析、前期调查结果初步形成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草案,经过多学科专家对培训方案进行现场论证后,最终形成促进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应用自身前后对照类试验研究方法,在某三级医院的普通外科胃肠病区利用该培训方案进行教育干预。干预5周后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显着提高(P<0.05)。结论:(1)《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识水平、态度与行为的工具。(2)通过对太原市3所三甲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的调查,临床护士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细菌耐药防控等知识不足,但护士参与AMS的意愿较积极,自评的抗生素使用相关护理行为较好。(3)护士对超出当前工作范畴的部分AMS项目态度较为消极,部分美国ANA白皮书中定义的护士在AMS中的工作内容,在我国护士群体中直接推广难度较大,但制定与实施适合我国国情及护理行业现状的护士AMS工作内容应尽早提上日程。(4)本研究基于知信行理论为护士设置系统化抗菌药物继续教育课程,能够提高临床护士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水平,提升其参与AMS的意愿,促使护士注重更规范的护理行为,优化抗生素使用过程。

田延猛[3](2021)在《替加环素治疗神经外科CRO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神经外科碳青霉烯耐药G-菌(CRO)的分布情况;(2)探讨使用替加环素治疗CRO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3)为临床优化用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并希望可以为治疗CRO感染的专家共识、临床指南等权威文献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搜索2018年1月-2019年12月神经外科使用替加环素的患者资料,共272例,根据纳入标准选择171例治疗CRO感染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替加环素的使用剂量或联合用药方案进行分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神经外科使用替加环素治疗CRO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1)病原菌分布:171例CRO感染的患者中肺部感染最多(n=153),其次是颅内感染(n=30);检出的234株CRO中,鲍曼不动杆菌(46.58%)、肺炎克雷伯菌(44.87%)排在前两位。(2)有效性分析:替加环素对肺部CRO疗效比较好(65.18%),对颅内感染效果欠佳(29.41%);将135例仅肺部CRO感染病例分组进行分析,加倍剂量组疗效优于标准剂量组(72.58%VS 57.45%);联合用药方案优于单药方案;四种联合用药方案中,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有效率最高(77%)。(3)肝功能:119例肝功能指标完整,用药后1例发生药物性肝损,其他患者未出现明显药物性肝损,使用替加环素后TBIL升高,ALT、AST降低(P均<0.05);按照剂量分组分析,标准剂量组用药后TBIL、AST无显着变化(P均>0.05),ALT降低(P<0.05),加倍剂量组用药后TBIL升高,ALT降低(P均<0.05),AST无显着变化(P>0.05)。(4)凝血功能:42例凝血功能指标完整,用药期间17例发生凝血障碍,停用替加环素时26例FIB<2g/L,其中9例FIB<1g/L,用药后INR、PT、APTT、TT升高,PLT、FIB、D-D降低(P均<0.05)。按照剂量分组分析,12例标准剂量组用药后TT升高,FIB降低(P均<0.05),PLT、INR、PT、APTT、D-D无显着差异(P>0.05);19例加倍剂量组用药后INR、PT、APTT、TT升高,PLT、FIB、D-D降低(P均<0.05)。按照是否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分组分析,17例替加环素单用组用药后TT升高,FIB、D-D降低(P均<0.05),PLT、INR、PT、APTT无显着差异(P>0.05);25例联用组用药后INR、PT、APTT、TT升高,PLT、FIB、D-D降低(P均<0.05)。结论:(1)神经外科CRO感染主要发生在肺部和颅内,肺部感染最常见,CRO的主要类型是CRAB和CRKP。(2)替加环素对肺部CRO疗效比较好,当存在颅内感染时疗效欠佳;替加环素对肺部CRAB和CRKP感染均有比较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与使用剂量和联合用药方案相关,加倍剂量有效率高于标准剂量,联合用药方案优于单药方案,4种常用的联合用药方案中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疗效最佳。(3)替加环素对于肝功能中度以下的患者,造成严重肝损的可能性小,引起的肝功能异常以总胆红素升高为主要临床症状,且与剂量相关,对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的升高作用不明显。(4)替加环素对各项凝血指标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FIB的影响最明显,剂量加倍或者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时,出血风险会显着增加,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当警惕。

陈泳伍[4](2021)在《基于蒙特卡洛模拟优化铜绿假单胞菌致血流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时阿米卡星的给药方案》文中提出目的: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最常见的非发酵菌,也是医院获得性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呈现较高的耐药率,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中以阿米卡星抗铜绿活性最强且敏感率较高,然而目前阿米卡星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中仍有部分问题有待解决,如国内外指南中阿米卡星的推荐剂量不同,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国内指南推荐剂量是否存在不足,血流及下呼吸道感染时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流行病学分布存在差异、阿米卡星肺组织穿透性较低,对于不同感染部位应如何分别制定给药方案等。因此,本研究结合我院痰培养及血培养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流行病学分布情况,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对6种阿米卡星静脉给药与2种雾化给药方案进行了优化和评价,以期寻求不同感染部位、不同药敏结果下阿米卡星的最佳治疗剂量。方法:1.收集我院2018.1-2019.12痰培养及血培养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的药敏分布情况。2.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及文献,建立阿米卡星的PK/PD模型并设定目标靶值、选定目标人群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3.以阿米卡星的说明书、临床指南为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制定模拟给药方案。4.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对于下呼吸道感染及血流感染时阿米卡星不同给药方案下的PTA和CFR。结果:1.我院血培养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3.95%、17.10%)低于痰培养标本(9.76%、40.70%),痰培养标本中亚胺培南耐药株与非耐药株相比,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折点整体趋势更高。2.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的经验性治疗,15.0mg.kg-1.d-1以上的给药方案下的CFR≥90%;当MIC≤1mg.L-1时,所有模拟给药方案下PTA≥90%;当MIC=2mg.L-1时,仅7.5mg.kg-1.d-1的给药方案下PTA<90%;当MIC=4mg.L-1时,仅17.5mg.kg-1.d-1以上的给药方案下PTA≥90%;当MIC≥8mg.L-1时,所有模拟给药方案下PTA<90%。3.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的经验性治疗,6种模拟剂量的CFR<90%,400mg.d-1的雾化给药方案CFR值为100%;当MIC≤0.5mg.L-1时,所有模拟给药方案下PTA≥90%;当MIC=1mg.L-1时,7.5mg.kg-1.d-1、10.0mg.kg-1.d-1两种给药方案下的PTA<90%;当治疗MIC≥2mg.L-1时,所有模拟给药方案下PTA<90%,对于MIC=64mg.L-1的铜绿假单胞菌,阿米卡星雾化400mg.d-1给药方案下的达标概率仍为100%。结论:对于铜绿假单胞菌致血流感染的经验性治疗,阿米卡星宜选用15.0mg.kg-1.d-1的给药方案,当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MIC≥8mg.L-1时应根据药敏情况选择联合给药;对于铜绿假单胞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经验性治疗,阿米卡星不宜单独静脉给药,当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MIC≥2mg.L-1时存在较大治疗失败风险;此外阿米卡星400mg.d-1的雾化给药方案在下呼吸道感染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但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王艳玲[5](2020)在《染料木素抑制MCR-1活性的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细菌耐药性问题目前已然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这一问题是伴随着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开始出现的。临床上出现严重耐药菌的感染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使用多黏菌素这一古老的抗生素,然而质粒携带的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mobile colistin resistance gene,mcr-1)的出现,迅速引起科学家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因为它使得多黏菌素作为治疗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感染“最后一道防线”也被冲破。如果临床上出现同时携带mcr-1和ndm-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s-1,ndm-1)等基因的“超级细菌”感染将会面临“无抗可用”,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急需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或制定新的抗耐药菌感染策略。我国科学家于2015年首次报道了位于质粒上的多黏菌素抗性基因mcr-1。目前全世界范围内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检测并报道了mcr-1基因的存在,由此可见mcr-1已经出现了全球流行的趋势。mcr-1基因序列全长1626 b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mcr-1基因与磷酸乙醇胺转移酶的相似性高达63%,MCR-1耐药酶具有和磷酸乙醇胺相同的生物学作用。MCR-1是位于质粒上的可快速水平转移的多黏菌素耐药酶,其快速广泛的传播将导致细菌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性程度进一步加深,耐药范围进一步扩大。对耐药酶抑制剂联合抗生素的体外协同效果的评价是进行临床试验的必要前提。通过改良棋盘法从本实验室天然化合物库中筛选出具有潜在协同效果的MCR-1酶抑制剂,其中本研究以染料木素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耐药酶抑制作用和机制的研究。染料木素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毒副作用较小,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目前还没有商品化的染料木素产品投入临床使用,其作为MCR-1耐药酶抑制剂的研究至今无人报道。本研究首先对本实验室收集的mcr-1阳性菌进行基因鉴定和耐药性鉴定,然后通过棋盘法MIC试验、杀菌曲线试验、生长曲线试验、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和多黏菌素药敏检测等试验验证了染料木素与多黏菌素类抗生素联合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即染料木素可显着提高多黏菌素对所有mcr-1阳性受试菌株的抗菌活性。当染料木素为32μg/mL时,对不同MCR-1阳性菌的生长均无明显影响,进一步的蛋白免疫印迹试验证实了染料木素并非通过抑制MCR-1耐药酶的表达来提高多黏菌素的抗菌活性的。此外,本研究应用实验室构建菌株E.coli W3110(pUC19-mcr-3)进行了多黏菌素与染料木素协同试验验证,发现染料木素同样可显着提高多黏菌素对MCR-3阳性菌的抗菌活性。本研究通过LDH检测试验和粘附试验确定了染料木素在32μg/mL浓度条件下对各种不同来源的细胞无潜在细胞毒性,同时染料木素可增强多黏菌素对细胞由细菌造成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使用mcr-1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建立小鼠肺炎模型,并应用染料木素和多黏菌素E进行不同的处理,通过检测小鼠的死亡率、菌落定植、炎性因子和病理变化等判断染料木素是否可增强多黏菌素E对小鼠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与感染组相比,染料木素(50 mg/kg)和多黏菌素E(10 mg/kg)单独治疗后,小鼠死亡率未见显着提高,肺脏组织病变程度未见改善,肺组织中的菌落定植数也没有显着降低,而染料木素(50 mg/kg)联合多黏菌素E(10 mg/kg)治疗后,小鼠存活率显着提升,小鼠肺脏组织的病理变化显着的改善。因此,染料木素与多黏菌素具有显着的体内外协同抗耐药菌作用。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阐明了染料木素与MCR-1耐药酶之间的互作机制,确证了染料木素与MCR-1之间的结合位点。其中,介导MCR-1与染料木素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残基为GLY-282、THR-283、TYR-287、ASN-482和ARG-490。通过氨基酸残基突变对计算机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染料木素通过结合至MCR-1的酶催化活性区域附近,抑制MCR-1的功能使其失去活性,从而恢复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的抗菌作用。此外,本研究还通过疏水性试验和MPNP检测试验进一步确证染料木素与MCR-1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染料木素可恢复MCR-1阳性菌的膜表面电负性。综上所述,染料木素作为MCR-1耐药酶抑制剂,可显着提高多黏菌素类抗生素对携带MCR-1耐药酶的肠杆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有望为多黏菌素治疗临床耐药肠杆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田莉莉[6](2020)在《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抗生素耐药性全球评估中被列为高度优先类别病原。它能引起一系列疾病,包括败血症、肺炎、心内膜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植入物相关的生物被膜感染。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致病性、感染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抗生素治疗一直是金葡菌感染的首选治疗策略,其广泛应用大大改善了金葡菌感染的预后。70多年来,在治疗致命疾病方面,临床应用抗生素具有价格低廉、高效等优点。但由于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和广泛传播,致使已有抗生素临床疗效不断下降,大型制药公司逐渐退出新抗生素开发。因此,需要新策略来治疗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例如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抗菌增效剂及新型疫苗的研发等策略。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估了10种新合成的头孢类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其对60株革兰氏阳性菌和60株革兰氏阴性菌的MIC,结果显示,其中两种化合物NAC-3和NAC-19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接着又进一步测定NAC-3和NAC-19对另外临床分离的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20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再次证明其对MRSA和MSSA表现较好的抑菌活性,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较弱。前面已证实两种化合物对MRSA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为验证其在体内的保护活性,本研究进一步建立小鼠全身感染模型,评价其体内抗菌活性。结果显示NAC-19及NAC-3对MRSA菌株USA300及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SA1B2B、SA28引起的小鼠全身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中NAC-19治疗效果显着优于NAC-3及临床常用抗生素头孢吡肟和拉氧头孢。基于上述试验结果,选择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评价其抗MRSA作用。NAC-19是以头霉素C作为原料合成的甲氧头孢菌素类半合成抗生素。由于头霉素C母核的存在,NAC-19对β-内酰胺酶有较强的抗性,同时对能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也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其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MSSA)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MRSA)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有效抑菌浓度分别为0.5μg/m L和8μg/mL。之后,通过测定杀菌曲线、抗菌后效应,证明了NAC-19对MRSA菌株表现出较好的抗菌作用。我们进一步评估NAC-19的体内抗菌作用,分别建立了MRSA菌株引起的小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后肢股部感染模型和小鼠肺炎模型,结果显示NAC-19对于MRSA菌USA300引起的股部感染、小鼠肺炎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目前药物联合使用被认为是有效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减少用药剂量、减少药物副作用、减缓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病原菌毒力因子抑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可有效增强其体内抗菌作用,减少其用量。分选酶A(SrtA)是金葡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前期实验发现异牡荆苷在体外可有效抑制金葡菌SrtA介导的粘附作用。本研究进一步评价了异牡荆苷与NAC-19联合在体内对金葡菌引发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NAC-19与异牡荆苷联合能明显减轻金葡菌感染性肺炎小鼠肺组织的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减少肺部载菌量,显着提高小鼠存活率。最后分析了NAC-19与异牡荆苷联合抗菌机制,结果表明异牡荆苷可与SrtA特异性结合,进而干预细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和侵袭,发挥体内协同NAC-19抗菌作用。综上所述,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在体外和体内对MRSA菌株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作用,同时异牡荆苷作为SrtA抑制剂与NAC-19联合使用,减少了药物用量,并表现出较好的体内抗菌活性。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为MRSA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新的候选物,为缓解多重耐药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传洲[7](2020)在《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调查预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医院集中监测,探讨引起的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并集中监测患儿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探究关于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保障儿童患者安全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根据。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儿童药物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预警。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某三甲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住院患儿作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监测期内不良反应涉及的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和累及器官或系统的情况。第二部分: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对儿童医学中心使用过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进行登记,统计分析患儿信息、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临床检验指标等,探究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因素。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共监测患儿4998例,发生不良反应288例。其中男童174例(占60.42%),女童114例(占39.58%)。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前三位为抗菌药物170例(53.80%)、中成药60例(18.99%)、抗肿瘤药物36例(11.39%),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涉及的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共168例,占58.33%),主要表现全身或局部皮疹、瘙痒、荨麻疹、红斑疹、皮炎等;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66例,占22.92%),主要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第二部分:在研究期内共监测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患儿528例。其中男童310例,女童218例,年龄最小的30天,最大的14岁,平均年龄为5.40±3.30岁。有药物过敏史的患儿72例,占13.64%,其中有14例患儿对两种药物有过敏史情况。对用药频次进行分类,每日二次(bid)给药的有388例,占77.5%,每12小时一次(q12h)给药的有130例,占22.5%,每8小时一次(q8h)给药的有10例。用药疗程6天和7天的各为80例,与儿童肺炎标准化疗程相符合。330例(占60.61%)患儿为单独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198例(占39.39%)患儿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与其他抗菌药合并用药。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的有316例,溶媒剂量大多为100m L(274例),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的有144例,溶媒剂量以100m L为主;136例用于肺部感染,以治疗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为主有358例。发生不良反应46例,不良反应率为8.68%。46例不良反应中,男童26人,女童20人。年龄最小的4个月,最大的12岁,平均年龄5.13±3.52岁。最短在用药后2min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最长为4天。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6例、消化系统损害6例、全身颤抖及寒战4例。统计分析表明,患儿既往过敏史和治疗过程种合并用药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6%。不良反应以静脉给药多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主要表现全身或局部皮疹、瘙痒、荨麻疹、红斑疹、皮炎等。2.引起儿童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菌药物居多,占53.80%,其中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发生率最高。中成药及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有较大比重,分别为18.99%和11.39%。3.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发生不良反应与药物过敏史和合并用药相关,与性别、年龄、用法用量、溶媒、生化指标等相关性小。提示在儿童用药过程应加强患儿过敏史询问,减少合并用药数量。

赵晓晓[8](2020)在《甘露醇对万古霉素血脑屏障透过能力及脑脊液药动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静脉注射甘露醇对家兔血脑屏障开放的影响目的:验证静脉注射甘露醇能否促进血脑屏障开放。方法:本文采用伊文思蓝染色法,验证静脉注射甘露醇能否促进血脑屏障开放。普通级健康家兔12只,随机分为2组(甘露醇组、对照组),每组6只。待动物麻醉后,静脉注射2%伊文思蓝(3 m L·kg-1)。10 min后,甘露醇组静脉注射20%甘露醇注射液(4.90 g·kg-1,0.1 m L·s-1);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伊文思蓝循环1 h后,进行心脏灌注,后断头取全脑,观察脑组织蓝染情况。称量脑组织的湿重,用甲酰胺提取伊文思蓝,并在620 nm处,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伊文思蓝的含量,2组结果均以每克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μg·g-1)表示,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伊文思蓝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0.007X-0.0002,R2=0.9998,表明伊文思蓝在2.5~100μg·m 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与对照组相比,甘露醇组脑组织蓝染更加明显,伊文思蓝的含量也有显着性差异。结论:静脉注射甘露醇能促进血脑屏障开放。第二部分HPLC法测定家兔脑脊液中万古霉素的浓度目的:建立家兔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检测的HPLC法。方法:检测条件: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05 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磷酸调p H=3.2)(17:83,V/V);流速:1.0 m 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36 nm;进样量:20μL;内标:去甲万古霉素。家兔脑脊液样品采用4%高氯酸溶液沉淀蛋白质。分别对该检测方法的专属性、线性、检测限和定量限、提取回收率和方法回收率、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样品处理后室温放置稳定性、样品低温保存稳定性及反复冻融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家兔脑脊液中内源性物质不干扰万古霉素及内标的测定。万古霉素及内标峰型良好、分离完全,保留时间分别为11.2 min和14.3 min。万古霉素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0.536X+0.020(R2=0.9996),线性范围为0.25~10μg·m L-1。万古霉素的提取回收率为93.80%~101.2%,内标去甲万古霉素的提取回收率为(98.09±0.04)%,万古霉素的方法回收率为90.98%~99.70%;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的RSD值均小于15%。脑脊液样品处理后室温放置8 h、-40℃低温保存7天、反复冻融3次后稳定性均良好。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用于测定家兔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的HPLC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快速、专属性良好的优点,适用于家兔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的测定,为后续研究甘露醇对万古霉素脑脊液药动学的影响奠定了方法学基础。第三部分甘露醇对万古霉素血脑屏障透过能力及脑脊液药动学的影响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甘露醇静脉注射后对于万古霉素血脑屏障透过能力及脑脊液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取家兔24只,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对照组),每组8只。于给药后不同时间从小脑延髓池抽取脑脊液,用4%高氯酸溶液沉淀蛋白,采用HPLC法测定脑脊液中万古霉素的浓度。采用DAS 2.1.1软件拟合脑脊液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并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万古霉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12h分别为(22.83±5.23)mg·h·L-1,(27.46±2.90)mg·h·L-1和(21.30±4.71)mg·h·L-1;AUC0-∞分别为(32.22±14.71)mg·h·L-1,(37.65±12.20)mg·h·L-1和(32.63±12.26)mg·h·L-1;t1/2分别为(5.50±2.89)h,(5.90±2.89)h和(7.28±4.67)h;Tmax分别为(2.21±0.80)h,(1.88±0.84)h和(2.50±0.76)h;Cmax分别为(3.35±0.38)mg·L-1,(4.62±0.62)mg·L-1和(2.93±0.49)mg·L-1。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万古霉素脑脊液浓度和主要的药动学参数均无显着变化;而高剂量组万古霉素的AUC0-12h,AUC0-∞和Cmax分别增加28.92%,15.38%和57.46%(P<0.05),在1、2、3 h时间点处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分别增加81.25%,65.48%和33.09%(P<0.05)。结论:静脉注射高剂量甘露醇可以促进万古霉素透过家兔的血脑屏障,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中万古霉素浓度。

聂俊杰[9](2019)在《静脉药物治疗与血压波动相关性及致静脉炎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从静脉给药治疗的溶媒和药物两个方面的因素探究静脉药物治疗与其所致的血压波动和静脉炎这两种常见的不良反应的关系,为临床静脉用药的合理和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生理盐水输注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影响,通过回顾性收集我院骨科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术前连续3至5天使用过生理盐水作为静脉用药溶媒的所有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经纳入与排除条件的筛选,并将纳入的1010例患者分为两组:日均输注量不高于500ml组及日均输注量高于500ml组,并计算各组的异常血压波动发生率,利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异常血压波动与日均输注量的关系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探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内科静脉用药致静脉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通过回顾性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疑似因静脉用药所致静脉炎患者,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以及致静脉炎的可疑药品临床对症处理和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1010例,Logistic回归显示:日均生理盐水输注量高于500ml(P<0.01,OR=1.911,95%C.I.for OR 1.226-2.977)、糖尿病病史(P<0.01,OR=4.856,95%C.I.for OR 3.118-7.563)、心血管事件病史(P<0.01,OR=2.498,95%C.I.for OR 1.549-4.029)可能是异常血压波动的危险因素;而接受生理盐水输注期间使用利尿剂(P<0.01,OR=0.055,95%C.I.for OR0.024-0.125)则可能是异常血压波动的保护因素。纳入患者的异常血压波动总发生率为11.58%,在日均生理盐水输注量超过500ml的312位患者中,其异常血压波动的发生率为16.99%;而日均生理盐水输注量低于500ml的698位患者的异常血压波动的发生率为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部分共收集疑似药源性静脉炎患者123例,涉及可疑药品32种,主要为中药及其提取物注射剂(49.60%)、抗菌药(16.26%)和心血管系统用药(17.07%);其中63例在接受静脉用药时存在用药不规范的情况,不规范用药内容主要为溶媒选择不合理35例(55.55%)和药物浓度不合理26例(41.27%)。结论:高血压患者在接受静脉输液时,其每日的生理盐水输注量每日高于500ml、连续输注超过3日对其血压波动控制不利,尤其是对于有糖尿病并发症及有心血管事件病史的患者,更需要密切关注生理盐水的输注量对血压波动的影响。在我院心血管内科疑似药源性静脉炎病例中,多类注射剂可引起药源性静脉炎,应引起重视,并在药品说明书的指导下,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合理使用。

王科冉[10](2019)在《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分析及药学干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我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住院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抗感染用药合理性,明确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及比例,明确肺炎克雷伯菌对当前抗菌治疗主要品种的耐药现状,为后期开展治疗药物干预提供参考。2.在药学干预阶段,针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住院患者抗感染用药不合理医嘱提出改进建议,与主管医生面对面沟通并递交书面干预方案,优化医生用药习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抗菌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清除率,减少和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3.建立体内美罗培南HPLC测定方法,探讨美罗培南血药浓度监测对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评价优化给药方案的有效性,进一步探讨药师干预的有效性,推动临床药师的作用。方法1.第一阶段,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7.9.012018.1.01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住院患者共382例作为研究对象,查阅病历中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基本情况以及抗感染给药方案,根据药品说明书、国内外相关指南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从药品选择、适应证、给药剂量、给药方式、联合用药等多方面对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合理性评价,发现临床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为第二阶段药学干预研究提供支持。2.第二阶段,使用实时干预研究方法在2018.3.012018.5.31通过检验科信息系统(LIS)查阅当日住院患者全部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筛选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住院患者,依据说明书及国内外相关指南,利用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审核患者抗感染用药医嘱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对于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依据说明书等权威资料给出合理化用药建议,与医师面对面交流并递交不合理用药问题沟通干预建议单。之后再次通过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确认用药医嘱的修改情况,评价干预效果。3.第三阶段,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简便的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美罗培南药物的方法。收集我院2018.7.01-2019.1.31使用美罗培南治疗的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根据是否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对照组为临床医师经验性用药。实验组美罗培南临床样本收集时间为第7剂给药前后,采用已建立的HPLC法测定其血药浓度。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28d病死率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经第一阶段回顾性研究发现,2017.9.012018.1.01共有住院患者46125人,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412人,纳入病例382人(男225/女157)。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为126人(约占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总数的32.98%)。382位患者中微生物初始送检率仅为71.99%。耐药现状调查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1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率差和值为25.89,提示耐药趋势日趋严重,其中对美罗培南的耐药速率增加最快。多重耐药组与非多重耐药组比较结果显示,抗生素使用天数、使用品种数、碳青霉烯类使用率及临床转归情况均有统计学差异。对382位患者的长期及临时用药医嘱审核发现,共有91位患者的用药医嘱中出现了不合理用药问题,总计135条,其中药品选择不合理18条,用法用量不合理42条,给药频次不合理38条,用药疗程不合理19条,联合用药不合理18条。2.在第二阶段中,进行实时干预的时间为2018.3.012018.5.31,细菌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患者共299人,符合入组标准的共282人(男159/女123)。累计审核用药医嘱782条,发现不合理用药问题126条,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患者数为69人。通过当面交流并递交书面不合理医嘱沟通意见单102份,主管医生接受86条(干预成功率68.25%)。3.第三阶段,本课题建立的人血浆中美罗培南浓度测定的HPLC方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3.125-200μg·mL-1,批内、批间变异均小于5%,回收率均值分别为90.64%,87.35%,89.51%。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样本按规定方式处理后稳定。实验组67.3%的患者未达到fT>MIC>100%,提示常规经验治疗往往不足以达到PK/PD标准。根据美罗培南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给药方案后可以改善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中重症感染患者的微生物学疗效和远期预后,可以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促进器官功能的好转,并且不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临床抗菌药物仍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多数医师能参照病原学检查、药敏结果等选择或者及时调整抗菌药物,部分病例存在药物选择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合理、用药疗程过长、无指征更换药物频繁等不合理问题。但在药师的提醒与建议下大部分临床医生愿意修改不合理用药医嘱,药师应与临床医师密切配合,为临床提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指南及文献支持。美罗培南经验性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往往不足以达到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目标,加大剂量或可致毒性及不良反应增加,需依据TDM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二、八种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给药方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种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给药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研究背景
        1.1 抗菌药物管理(AMS)产生背景
        1.2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角色定位
        1.3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工作内容及意义
    2.国内外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护士参与AMS的研究进展
        2.2 护士参与AMS的国内研究进展
        2.3 护士参与AMS的教育干预现状
    3.研究目的与意义
    4.相关理论及操作性定义
        4.1 知信行模式
        4.2 抗菌药物管理
        4.3 抗菌药物管理项目
        4.4 静脉转口服治疗
        4.5 抗菌药物暂停
    5.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信行现状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角色认知的质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及主题提炼
    3.访谈结果
    4 讨论
    5.小结
第四部分 线上线下结合培训对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的影响
    1.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构建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替加环素治疗神经外科CRO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CRO概述
    2 治疗CRO感染常用药物概述
        2.1 碳青霉烯类
        2.2 氨基糖胺类
        2.3 舒巴坦及舒巴坦合剂
        2.4 替加环素
        2.5 多黏菌素
        2.6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3 使用替加环素治疗CRO时需解决的问题
    4 替加环素治疗CRO感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2 研究对象筛选
        1.2 研究软件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
        2.2 疗效评价
        2.2.1 观察指标
        2.2.2 疗效评价标准
        2.3 安全性评价
        2.3.1 肝功能损害评价标准
        2.3.2 低蛋白血症评价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病原菌分布
        1.1 感染部位
        1.2 病原菌类型
    2 有效性分析
        2.1 感染部位
        2.2 病原菌类型
        2.3 标准剂量VS加倍剂量
        2.4 单药方案VS联合方案
        2.5 联合用药方案疗效对比
    3 肝功能评价
        3.1 肝功能整体分析
        3.2 标准剂量VS加倍剂量
    4 凝血功能评价
        4.1 凝血功能整体分析
        4.2 标准剂量VS加倍剂量
        4.3 单药方案VS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4.4 凝血功能评价汇总
第四章 讨论
    1 病原菌分布
    2 有效性分析
        2.1 感染部位及病原菌
        2.1.1 医院获得性肺炎
        2.1.2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2.1.3 颅内感染
        2.2 给药剂量与联合用药
        2.2.1 剂量选择
        2.2.2 单药方案VS联合方案
        2.2.3 联合方案疗效对比
    3 肝功能评价
    4 凝血功能评价
        4.1 标准剂量VS加倍剂量
        4.2 单药方案VS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蒙特卡洛模拟优化铜绿假单胞菌致血流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时阿米卡星的给药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应用蒙特卡洛模拟优化铜绿假单胞菌致血流感染时阿米卡星的给药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药动学资料
        1.2 我院2018.1-2019.12 血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情况
        1.3 给药方案与PK/PD模型
        1.4 蒙特卡洛模拟
    2 结果
        2.1 阿米卡星不同给药方案对于铜绿假单胞菌致血流感染患者的PTA值
        2.2 阿米卡星不同给药方案对于铜绿假单胞菌致血流感染患者的CFR值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应用蒙特卡洛模拟优化铜绿假单胞菌致下呼吸道感染时阿米卡星的给药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药动学资料
        1.2 我院2018.1-2019.12 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情况
        1.3 给药方案与PK/PD模型
        1.4 蒙特卡洛模拟
    2 结果
        2.1 阿米卡星不同给药方案对于铜绿假单胞菌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PTA值
        2..2 阿米卡星不同给药方案对于铜绿假单胞菌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CFR值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应用蒙特卡洛模拟比较铜绿假单胞菌致下呼吸道感染时阿米卡星的两种雾化给药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药动学资料
        1.2 我院2018.1-2019.12 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情况
        1.3 给药方案与PK/PD模型
        1.4 蒙特卡洛模拟
    2 结果
        2.1 阿米卡星两种雾化给药方案对于铜绿假单胞菌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PTA值
        2.2 阿米卡星两种雾化给药方案对于铜绿假单胞菌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CFR值
    3 讨论
    4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课题下一步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阿米卡星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染料木素抑制MCR-1活性的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1 我国细菌耐药性现状
        1.1.1 我国临床细菌耐药性现状分析
        1.1.2 我国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现状分析
        1.2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1.2.1 产生相关耐药酶
        1.2.2 改变抗生素作用靶点
        1.2.3 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1.2.4 通过主动外排作用
        1.2.5 形成生物被膜
        1.3 细菌耐药性与致病性
    第2章 MCR-1介导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研究现状
        2.1 MCR-1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机制
        2.1.1 MCR-1的发现及传播机制
        2.1.2 MCR-1的流行现状
        2.1.3 MCR-1介导的耐药机制
        2.1.4 MCR-1传播造成的危害
        2.2 多黏菌素研究现状
        2.2.1 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研究现状
        2.2.2 多黏菌素的特性
        2.2.3 多黏菌素的临床应用情况
        2.2.4 多黏菌素的药理学与毒理学特点
        2.2.4.1 多黏菌素的药理学特点
        2.2.4.2 多黏菌素的毒理学特点
        2.3 多黏菌素耐药菌的防治策略
        2.3.1 多种抗生素联合策略
        2.3.2 开发新型抗菌药物
        2.3.3 MCR-1抑制剂的研究
    第3章 异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现状
        3.1 异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
        3.1.1 抗癌作用研究
        3.1.2 抗氧化作用研究
        3.1.3 抗菌作用研究
        3.1.4 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作用研究
        3.1.5 异黄酮对脑血管的作用研究
        3.1.6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作用研究
        3.2 染料木素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3.2.1 染料木素抗癌作用
        3.2.2 抗氧化作用研究
        3.2.3 心血管保护作用研究
        3.2.4 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3.2.5 防治骨质疏松症作用研究
    第4章 染料木素提取分离和结构改造研究现状
        4.1 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4.2 染料木素的构效关系研究现状
        4.3 染料木素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现状
        4.3.1 提取方法
        4.3.2 纯化方法
        4.3.3 其它方法
        4.4 染料木素与其他异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MCR-1耐药酶抑制剂的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1.1 药品及试剂
        1.1.1.2 菌株
        1.1.1.3 相关仪器和设备
        1.1.2 试验方法
        1.1.2.1 临床分离mcr-1阳性菌的鉴定
        1.1.2.2 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1.1.2.3 MCR-1抑制剂的筛选
        1.1.2.4 统计学分析
        1.2 试验结果
        1.2.1 mcr-1阳性菌鉴定结果分析
        1.2.2 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1.2.3 MCR-1耐药酶抑制剂的筛选结果
        1.2.4 其他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抑制效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的体外协同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药品及试剂
        2.1.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1.3 菌株
        2.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如下:
        2.1.2 试验方法
        2.1.2.1 棋盘法最小抑菌浓度检测
        2.1.2.2 生长曲线试验
        2.1.2.3 时间-杀菌曲线试验
        2.1.2.4 抑菌环试验
        2.1.2.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染料木素特异性增强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的抗菌活性
        2.2.2 染料木素对受试菌株生长的影响
        2.2.3 染料木素协同多黏菌素对受试菌株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
        2.2.4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药敏检测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对由细菌介导的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受试菌株与细胞株
        3.1.1.2 主要药品、试剂和仪器
        3.1.2 方法
        3.1.2.1 染料木素对不同细胞的细胞毒性检测试验
        3.1.2.2 黏附实验
        3.1.2.3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染料木素的细胞毒性
        3.2.2 染料木素可增强多黏菌素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1.1 菌株和试验动物来源
        4.1.1.2 主要药品、试剂和仪器
        4.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1.2 方法
        4.1.2.1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4.1.2.2 评价指标
        4.1.2.3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染料木素提高多黏菌素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
        4.2.2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E缓解肺炎克雷伯菌对小鼠肺脏组织的损伤
        4.2.3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降低肺炎克雷伯菌在小鼠肺组织中的定植
        4.2.4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E可显着改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小鼠肺脏水肿症状
        4.2.5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可降低小鼠肺组织中的炎性反应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染料木素抑制MCR-1活性机制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药品及试剂
        5.1.1.2 菌株和仪器
        5.1.2 方法
        5.1.2.1 Western blot试验
        5.1.2.2 MPNP检测试验
        5.1.2.3 Zeta点位的测定
        5.1.2.4 染料木素与MCR-1的分子对接
        5.1.2.5 MCR-1突变体菌株构建
        5.1.2.6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对MCR-1突变重组菌株的MIC检测
        5.2 结果
        5.2.1 染料木素对MCR-1表达的影响
        5.2.2 MPNP检测结果分析
        5.2.3 Zeta电位检测结果分析
        5.2.4 染料木素与MCR-1的相互作用分析
        5.2.5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对MCR-1突变子的MIC检测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类型及抗金葡菌药物研究进展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类型
        1.2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
    第二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2.1 五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2.2 五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2.3 头霉素研究进展
        2.4 动物专用头孢菌素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体外抗菌活性评价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3及NAC-19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及临床分离菌株的小鼠全身感染的治疗作用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的体外抗菌作用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对小鼠后肢股部感染的治疗作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对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联合异牡荆苷对金葡菌肺炎治疗作用及初步机制
        6.1 材料
        6.2 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调查预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预警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年龄分段
        1.5 排除标准
        1.6 不良反应评定标准
        1.7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1.8 其他
    2 结果
        2.1 住院患儿基本情况
        2.2 发生不良反应患儿情况
        2.2.1 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2.2.2 过敏史
        2.2.3 原患疾病
        2.2.4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
        2.2.5 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
        2.2.6 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及临床表现
        2.2.7 不良反应出现时间
        2.2.8 不良反应发生与季节关系
        2.2.9 不良反应的转归
    3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合理用药的判断标准
        1.5 统计分析方法
        1.6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性别及年龄
        2.1.2 过敏史
        2.2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临床使用情况
        2.2.1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品规
        2.2.2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用法、用量情况
        2.2.3 给药疗程
        2.2.4 合用其他抗菌药物
        2.2.5 溶媒及其容量
        2.2.6 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前患儿体温
        2.2.7 抗感染治疗效果评价
        2.2.8 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
        2.3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监测结果
        2.3.1 .发生不良反应一般资料
        2.3.2 不良反应药物用法用量
        2.3.3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2.3.4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2.3.5 不良反应患儿用药原因分析
        2.3.6 不良反应患儿合并用药分析
        2.3.7 不良反应患儿过敏史分析
        2.3.8 不良反应患儿体重分析
        2.3.9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
        2.3.10 不良反应处理结果及转归情况
        2.4 单因素分析
        2.4.1 一般因素与不良反应之间关系
        2.4.2 药物因素与不良反应之间关系
        2.4.3 临床指标与不良反应之间关系
        2.5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8)甘露醇对万古霉素血脑屏障透过能力及脑脊液药动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静脉注射甘露醇对家兔血脑屏障开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PLC法测定家兔脑脊液中万古霉素的浓度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甘露醇对万古霉素血脑屏障透过能力及脑脊液药动学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各类抗菌药物血脑屏障透过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静脉药物治疗与血压波动相关性及致静脉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第一部分 :高血压患者生理盐水输注量与血压波动相关性的研究
    2 引言
    3 资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二部分 :心血管内科123例疑似药源性静脉炎回顾性分析
    6 引言
    7 资料与方法
    8 结果
    9 讨论
    10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静脉药物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和处理措施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分析及药学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回顾性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获取途径
        1.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4 用药医嘱合理性评价标准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
        2.2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现状
        2.3 多重耐药组与非多重耐药组患者情况
        2.4 微生物学检查情况
        2.5 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
        2.6 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趋势
        3.2 不合理用药问题原因分析
        3.3 不合理用药问题内容分析
        3.4 研究开展必要性
    4 结论
第二部分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抗感染用药方案的药学干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干预对象和干预内容
        1.2 患者入组标准
        1.3 患者排除标准
        1.4 数据信息来源
        1.5 用药医嘱合理性评价标准
        1.6 数据分析
        1.7 干预试验流程图
        1.8 药物治疗干预沟通意见单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3 不合理用药情况
        2.4 典型病例
        2.5 干预成功率
    3 讨论
        3.1 研究发现的问题
        3.2 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建议
    4 结论
第三部分 美罗培南血药浓度监测对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第一阶段 美罗培南HPLC分析方法学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试剂和仪器
        1.2 测定条件、配制溶液与样品处理
        2 方法与结果
        2.1方法学专属性实验
        2.2 线性关系
        2.3 精密度与准确度
        2.4 提取回收率
        2.5 稳定性试验
        2.6 方法学应用
        3 讨论
    第二阶段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美罗培南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学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采集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价指标
        1.6 安全性评价
        1.7 数据分析及处理
        1.8 美罗培南治疗药物监测沟通意见单
        2 干预试验内容及结果
        2.1 干预时间
        2.2 干预试验流程图
        2.3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4 实验组首次峰谷浓度及PK/PD达标率
        2.5 两组患者给药方案调整情况
        2.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7 两组患者细菌学疗效比较
        2.8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3 讨论
        3.1 PK/PD达标率分析
        3.2 选择调整给药方案
        3.3 干预结果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八种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给药方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J]. 中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编写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控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21(36)
  • [2]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D]. 许昱菲.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替加环素治疗神经外科CRO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D]. 田延猛. 宜春学院, 2021(08)
  • [4]基于蒙特卡洛模拟优化铜绿假单胞菌致血流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时阿米卡星的给药方案[D]. 陈泳伍.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染料木素抑制MCR-1活性的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 王艳玲. 吉林大学, 2020(01)
  • [6]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D]. 田莉莉. 吉林大学, 2020(01)
  • [7]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调查预警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传洲. 青岛大学, 2020(01)
  • [8]甘露醇对万古霉素血脑屏障透过能力及脑脊液药动学的影响[D]. 赵晓晓.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静脉药物治疗与血压波动相关性及致静脉炎的研究[D]. 聂俊杰. 武汉大学, 2019(06)
  • [10]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分析及药学干预效果评价[D]. 王科冉.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8种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给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