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柳树坝址断层测年研究

大柳树坝址断层测年研究

一、大柳树坝址区断层测年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熊靖辉[1](2009)在《黄河羊曲水电站下坝址集中卸荷带成因机制及其工程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羊曲水电站下坝址坝基岩体内一定深度发育了大量的拉裂缝,且呈密集分布状,分布范围广泛,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宽度与延展性,称之为集中卸荷现象,异于坡体自外而内的正常卸荷现象。羊曲水电站下坝址坝基岩体集中卸荷带内拉裂缝较为发育,张裂明显,岩体多呈拉裂、架空状,加之岩溶、缓倾结构面的影响,岩体多较为破碎,岩体质量明显较集中卸荷带外部差。本文对黄河羊曲水电站勘探资料以及区域地质资料,并进行现场勘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相关资料的收集,在此基础上对羊曲下坝址集中卸荷带的成因机制以及工程效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对羊曲水电站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对区域内大地构造、构造运动历史、黄河河谷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2)对羊曲水电站下坝址野狐峡段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风化卸荷特征、岩溶发育状况等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3)主要根据现场平硐勘察资料以及相关风化卸荷分带标准,对坝基岩体进行了定性、定量的风化卸荷分带;(4)对集中卸荷带的发育分布特征、拉裂缝的走向性特征、拉裂状况、成因类型、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5)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下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在区域构造历史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表明其主要是在羊曲特殊区域地质构造条件下,早期构造运动中灰岩地层蓄积地应力的在河谷下切过程中,能量快速释放,卸荷回弹追踪早期陡倾断层、结构面沿缓倾结构面蠕滑拉裂,最终形成集中卸荷带。也就是说,羊曲下坝址集中卸荷带是岩体浅表生改造作用的产物;(6)利用FLAC3D对开挖、坝体载荷作用下进行三维计算分析表明,集中卸荷可能导致塑性破坏区的分布的扩展以及边坡不稳定性的增加,坝肩部位塑性区扩展,可能形成潜在不稳定体,应进行支护和加固处理。

吴兆敬[2](2008)在《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坝区斜坡深部拉裂的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糯扎渡坝区右坝肩岩体经历了复杂的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和多期构造作用,使得边坡岩体除发育正常的结构面外,还发育大量的夹泥破裂面,这些破裂面的存在使得边坡岩体结构进一步复杂化,弱化了整个边坡岩体的力学性能。深入研究并阐明这些深部破裂的形成机制及其工程效应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构造应力场的演化以及地貌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为基础,从岩体结构特征、岩体力学特性以及岩体应力特征三方面阐述了坝区斜坡岩体的力学环境条件,进而详细研究了斜坡的变形破裂迹象,从而确定了斜坡深部裂缝的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差分仿真软计算件,对糯扎渡坝区右坝肩岩体变形机制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分析与地质分析一致。文章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根据前期地勘资料,研究了坝区的各种地质构造特征,详细描述了褶皱和穹窿构造特征。说明了新生代至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构造应力场以澜沧江断裂为界,东区表现为北北西向压应力场,西区为北北东向压应力场,东区活动断裂多表现为右旋走滑为主的斜冲性质,而西区主要断裂则表现为左旋走滑性质。(2)研究了斜坡岩体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的主要发育特征,并根据规模、性状及其工程意义对其类型进行分级。并根据物理试验确定了斜坡岩体物理力学特性,通过现场地应力测试,确定了坝区地应力特征。(3)通过对斜坡变形破裂迹象的研究,NEE向和NNW(-NNE)向夹泥型破裂,均延伸短小,分布普遍,两者近于正交,两组夹泥型破裂彼此相互切截,呈一种共生关系。认为它们构成一种网状张裂或近于网状张裂。(4)丫口后山隆起在地表浅表部产生了一系列放射状张裂隙和环状张裂隙。河谷下切对边坡产生了侧向卸荷作用,加剧了网状裂隙向深部发展。由于张应力释放条件的差异,顺河向的环状张裂隙较横河向的放射状张裂隙更易向深部发展。(5)用FLAC有限差分软件对糯扎渡坝区河谷进行了模拟,对区域应力场、边坡变形破裂以及位移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穹窿构造阶段网状裂隙网状裂隙已初具规模,后期的河谷下切加剧了变形程度,与地质分析结果一致。

马润勇,彭建兵[3](2008)在《大柳树坝址工程断错效应分析》文中指出坐落于中卫-同心活动断裂带中间部位的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距F201发震断层垂直距离不足1.5km。统计表明,在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当发生Ⅶ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时,距发震断裂两侧35km的范围内都有可能出现断层的分支破裂、次生破裂等错断效应。大柳树坝址处于Ⅶ级以上地震时的分支破裂发生带内,因此,存在工程错断效应问题。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断层F201发生错动时,坝址地段断层F93、F39、F40相对于F201的错动比率处分别达到14.38%、12.00%和9.84%以上。

王爱国,石玉成,柳煜[4](2007)在《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最大潜在地震变形及地震应力模拟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在分析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处的中卫活动断裂带潜在地震危险性及地质、地球物理条件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该断裂带内F201断层发生6.5级、7.0级和7.5级地震时大柳树坝址区的潜在地震变形及地震应力。结果表明,F201断层发生中强以上地震(MS≥6.5)时,其南侧至少3 km范围内的地震变形及地震应力将超出地壳岩石的破裂变形极限,大柳树坝址的地震应变量值更是大于10-4,地震应力也将达到几兆帕,存在工程上尚难以处理的地震抗断问题。

刘建宏,周本刚,尹功明[5](2007)在《大柳树坝址区平硐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重新采集大柳树坝址区主要平硐断层的断层物质,采用ESR测年方法,经过严格的实验室测试程序,给出了这些断层物质年代测试结果,得出这些断层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均不属活动断层。

柳煜,王爱国,李明永[6](2006)在《大柳树高坝F201断层避让距离研究》文中认为利用国内外类似构造位置上的走滑型、逆走滑型发震断层极震区IX度等震线短轴在断层上、下盘分布宽度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大柳树高坝的F201断层避让距离问题。经统计分析,给出了活断层IX度等震线短轴在断层上盘的优势宽度为66·4km,在这个距离之内,活断层的粘滑或蠕滑运动都可能会在地表产生永久性形变,同震或震后灾害严重,对于工程而言存在抗断问题。因此,这个数据可作为F201发震断层避让距离的参考值。野外调查表明大柳树高坝距F201活断层仅1·5km,小于本研究得出的活断层避让距离,而且坝址位于F201活断层上盘,因此不适宜在大柳树坝址修建水利水电工程。

陈国星,田勤俭,周本刚,闵伟,刘保金,高战武[7](2006)在《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若干地震地质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根据《黄河黑山峡河段地震地质补充论证工作报告》1,对黄河黑山峡河段大柳树坝址区主要地震地质问题,包括1709年中卫7?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度,F201断层的规模,坝址区F3、F7断层晚更新世以来是否被F201断层“牵动”,坝址区不同级别断层的深浅构造关系等主要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要介绍。2

李愿军[8](2006)在《深部裂缝带——一种新的地震构造样式》文中认为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雅砻江锦屏普斯罗坝址及其他一些水电工程区,在勘探过程相继发现了一种新的地质构造现象———深部裂缝带,并且多出现在我国强震活跃地区和强震发生断裂带上,沿断裂带历史上强震活动频繁;深部裂缝带向地下延伸超过300 m,远远超出地表卸荷带的影响深度,故与强地震作用时岩体构造动力效应密切相关;讨论了根据弹性波作用下岩体的动力学响应,阐述了深部裂缝带发生的地震学原因。

王勇智,戚炜,门玉明,彭建兵[9](2005)在《强震区岩体动力破坏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存在大范围的岩体破坏现象。在详细调查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及区域地震动力作用基础之上,提出了地震动力作用与岩体破坏现象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动力模拟试验分析、证明了岩体破坏现象与历史上该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目前的工程地质条件下,一旦发生强度较大的地震活动,坝址区所遭受的破坏程度会更大,对拟建的水利工程设施将产生严重威胁。

郭进京,杜东菊,韩文峰,柴寿喜,梁收运[10](2004)在《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F201和F7(8)断层的活动性》文中研究说明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卫-同心活动断裂带内F7(8)和F3断层所夹持的寒武系变质砂岩夹千枚岩推覆岩片中。对F201、F7(8)断层活动性的认识是坝址稳定性评价的关键,也是争议的焦点。通过对大柳树坝址区F201、F7(8)断层带特征的追索观测、工程揭露和断层泥测年,获得F201、F7(8)断层活动特征的新资料,证实了F201断层是一条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以来强烈活动的区域发震断层,同时确定了F7(8)断层水平左旋走滑作用的存在;发现断层通过之处二级阶地堆积物的震陷槽;获得了小于20ka断层泥测年数据,尤其是确定了F7(8)断层与F201断层的交会地点。因此熏按水电规范,F201和F7(8)断层被定为活动断层。

二、大柳树坝址区断层测年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柳树坝址区断层测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羊曲水电站下坝址集中卸荷带成因机制及其工程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区域地质背景研究
    2.1 区域地质基本特征
        2.1.1 大地构造特征
        2.1.2 区域地形地貌
        2.1.3 区域地层岩性
        2.1.4 区域地质构造
        2.1.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3 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2.4 区域黄河河道演化历史
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3.1 坝址区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3.1.1 地形地貌
        3.1.2 地层岩性
        3.1.3 地质构造
        3.1.4 水文地质条件
        3.1.5 岩溶发育概况
    3.2 坝址区岩体“储能”条件分析
    3.3 地貌演化与缓倾角结构面成因
4 羊曲水电站坝基岩体卸荷分带研究
    4.1 岩体卸荷分带标准的建立
    4.2 岸坡岩体卸荷带的定性划分
    4.3 岸坡岩体卸荷带的定量划分
    4.4 河床岩体卸荷带的定量划分
    4.5 坝基岩体卸荷带的综合划分
5 羊曲水电站下坝址集中卸荷带基本特征研究
    5.1 集中卸荷带发育的普遍性及其研究意义
    5.2 集中卸荷带发育分布特征
    5.3 集中卸荷带内拉裂缝基本特征
    5.4 集中卸荷带内拉裂缝充填物特征
    5.5 集中卸荷带内岩体的变形破坏特征
    5.6 坝区集中卸荷带岩体变形破坏力学机制分析
6 羊曲水电站下坝址集中卸荷带成因机制研究
    6.1 集中卸荷带成因机制分析
        6.1.1 集中卸荷带成因力学机制分析
        6.1.2 集中卸荷带成因机制地质过程分析
    6.2 集中卸荷带成因机制数值模拟
        6.2.1 模型概况
        6.2.2 计算结果分析
7 羊曲水电站下坝址集中卸荷带的工程效应研究
    7.1 概述
    7.2 集中卸荷带对坝基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研究
        7.2.1 对岩体风化卸荷及岩体质量的影响
        7.2.2 对绕坝渗漏的影响
        7.2.3 对坝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7.3 集中卸荷带对坝基岩体变形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7.3.1 天然状况下的数值模拟分析
        7.3.2 开挖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分析
        7.3.3 坝体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坝区斜坡深部拉裂的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深部裂缝的研究现状
        1.2.1 坝区斜坡深部裂缝的认识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的地质背景
    2.1 地层岩性
    2.2 地质构造与构造应力场的演化
        2.2.1 地质构造特征
        2.2.1.1 褶皱与穹窿
        2.2.1.2 断裂及其新活动性
        2.2.1.3 裂隙
        2.2.2 构造发展史及最新构造应力场特征
    2.3 地貌及新构造运动
        2.3.1 地貌
        2.3.2 新构造运动及河谷发育历史
        2.3.3 地震
    2.4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斜坡岩体力学环境条件
    3.1 斜坡组成与斜坡形态
    3.2 斜坡岩体结构特征
        3.2.1 原生结构面
        3.2.2 构造结构面
        3.2.3 斜坡岩体结构面分级
    3.3 斜坡岩体力学特性
        3.3.1 岩石物理力学特性
        3.3.2 结构面抗剪力学特性
    3.4 斜坡岩体应力特征
        3.4.1 平面应力结果
        3.4.2 空间应力结果
        3.4.3 小结
第4章 斜坡变形破裂迹象研究
    4.1 斜坡变形破裂现象综述
    4.2 正常卸荷型破裂的发育特征
    4.3 右岸斜坡陡倾松弛夹泥型破裂的发育特征
        4.3.1 NE-NEE向松弛夹泥型破裂
        4.3.2 NNW(-NNE)向松弛夹泥型破裂
    4.4 右岸斜坡缓倾夹泥型破裂的发育特征
    4.5 坝区上游河谷右岸及黑河河口右岸地表变形破裂现象
    4.6 斜坡深部破裂充填物年代测试
    4.7 斜坡深部变形破裂形成机制的初步分析
第5章 斜坡深拉裂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
    5.1 计算软件简介
    5.2 计算模型及参数
    5.3 计算结果分析
        5.3.1 峡谷初期+隆升作用模拟
        5.3.2 下切至750+隆升作用模拟结果
        5.3.3 下切至650+隆升+NNW向构造挤压作用模拟结果
        5.3.4 现今河谷阶段模拟
    5.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大柳树坝址工程断错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大柳树坝址区基本构造特征
3 青藏高原区地震断层破裂带宽度估计
4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4.1 坝址段南北向纵剖面位移场分布特征
    4.2 坝址地段水平截断面上位移场分布特征
5 结 论

(5)大柳树坝址区平硐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断层发育特征与样品特点
3 实验室年代样品测试
    3.1 实验处理
        3.1.1 样品前处理
        3.1.2 人工辐照
        3.1.3 ESR信号测量
        3.1.4 环境剂量率测量
    3.2 测试结果
    3.3 年龄数据可靠性和误差分析
4 结 论

(6)大柳树高坝F201断层避让距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F201断层的主要特征及其它活化断层
    1.1 F201断层的主要特征
    1.2 与F201相关的次级断层的活动特征分析
    1.3 其它更次一级断层的特征
2 资料的选取
    2.1 构造位置相似的原则
    2.2 断裂活动习性相似的原则
    2.3 等震线资料的选择
3 统计分析
    3.1 国内IX度等震线统计分析
    3.2 国外IX度等震线统计分析
    3.3 结果分析
4 结论和讨论

(7)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若干地震地质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中卫-同心断裂带的破裂分段
    1.1断裂带同震位移分布
    1.2最新破裂事件年代厘定
    1.3大震复发间隔确定
2大柳树坝址区断裂的“牵动”问题
    2.1井沟附近“牵动”问题研究
    2.2麻雀湾附近“牵动”问题研究
3大柳树坝址区深浅构造关系
4结语
致谢:

(8)深部裂缝带——一种新的地震构造样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深部裂缝带的宏观描述
    1.1 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大规模岩体松动带
    1.2 雅砻江锦屏普斯罗大坝左岸深部裂缝带
    1.3 深部裂缝带的几个特点
2 深部裂缝带的两种认识
    2.1 地表卸荷导致深部裂缝带的产生
    2.2 古地震可能是深部裂缝带产生的主因
3 强地震作用的动力学过程
    3.1 竖井核试验的断层响应与破坏
    3.2 岩体的地震动力学行为
4 结论

(9)强震区岩体动力破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新构造运动
    2.3 坝址区构造
    2.4 坝址区岩性及力学指标
3 坝址区的地震动力作用
4 岩体松动机制动力模拟试验分析
    4.1 试验设备及模型参数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 结论

四、大柳树坝址区断层测年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羊曲水电站下坝址集中卸荷带成因机制及其工程效应研究[D]. 熊靖辉.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 [2]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坝区斜坡深部拉裂的形成机制研究[D]. 吴兆敬. 成都理工大学, 2008(09)
  • [3]大柳树坝址工程断错效应分析[J]. 马润勇,彭建兵. 工程地质学报, 2008(02)
  • [4]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最大潜在地震变形及地震应力模拟预测[J]. 王爱国,石玉成,柳煜. 西北地震学报, 2007(04)
  • [5]大柳树坝址区平硐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研究[J]. 刘建宏,周本刚,尹功明. 工程地质学报, 2007(03)
  • [6]大柳树高坝F201断层避让距离研究[J]. 柳煜,王爱国,李明永. 地震研究, 2006(04)
  • [7]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若干地震地质问题的研究[J]. 陈国星,田勤俭,周本刚,闵伟,刘保金,高战武. 震灾防御技术, 2006(03)
  • [8]深部裂缝带——一种新的地震构造样式[J]. 李愿军. 中国工程科学, 2006(04)
  • [9]强震区岩体动力破坏机制研究[J]. 王勇智,戚炜,门玉明,彭建兵. 岩土力学, 2005(11)
  • [10]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F201和F7(8)断层的活动性[J]. 郭进京,杜东菊,韩文峰,柴寿喜,梁收运. 地质通报, 2004(12)

标签:;  ;  ;  ;  ;  

大柳树坝址断层测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